税收引起了金融危机吗?

2024-05-15

1. 税收引起了金融危机吗?

  税收不是引起金融危机的因素。金融危机的产生多数是由经济泡沫引起的,金融危机会导致国家税收机制瘫痪财政收入萎缩。
  以1997年金融危机为例: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
  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税收引起了金融危机吗?

2. 税收引起了金融危机吗?

导语:政策一致首先关注新增风险,这是正确的。但关注这些新增风险应该只是第一步,这样做不能让我们忽视税收制度造成的基本风险。
经济观察网 马克·罗伊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观察者认为危机很大程度上是拜一个事实所赐:太多的金融机构累积了大量债务,但可以依赖的股本太少。这里的道理很直观:股本能吸收业务衰退利润下降,但企业并不会立刻倒闭但债务很难赦免,因为债权人在偿付时不愿等待。短期债权人要求按条款付清现金,拒绝贷款展期,不给财务恶化的企业信用。长期债权人要求“整体化”并提出上诉。没有现金,企业就得倒闭。
美国的金融企业利润中34%要缴税,此外尽管它们可以把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但股本仍需要纳税。大部分国家都存在类似的在税务上优惠债务而不利于股本的情况,这鼓励金融业和其他公司更多地使用债务,这是财务分析师早就知道的事情。
但认为这一偏袒债务的课税偏好在金融危机中也扮演了角色且依然是金融稳定的风险来源的观点立刻遭到了否认。毕竟,偏袒债务的课税偏好存在已经很长时间,但在危机爆发前一直无人强调。相反,真要细究起来,课税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弱。且危机显然与美国高风险按揭支持证券问题爆发有关;当市场突然意识到这些证券无法获得全额偿付时,许多具系统重要性的金融企业就被视为比以前孱弱得多。随之而来的是灾难性的经济后果。
所有这些都是事实,但是,美国公司税制有望迎来重大改革总统奥巴马已经提出了计划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关于公司税和金融危机无甚关系的传统智慧。事实上,在我看来,决策者、学者和媒体否认公司税制起着很大作用的做法太过武断。
是的,偏袒债务的课税偏好在经济中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绝大多数时间里并没有金融危机发生。是的,税收激励并不是金融机构使用大量债务而最小化股本的唯一理由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理由。最重要的是,尽管依赖债务让金融机构风险增加,但债权人知道,危机来袭时政府可能会援助最大的金融机构(如果不是所有金融机构的话)。政府援助股本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从这个角度看,毫不奇怪债务如何课税在金融改革方案中只扮演了较小的角色。人们指出,金融机构之所以在2008年掉下了悬崖,是因为它们离悬崖挨得太近。它们短期债务过多、价值高估的高风险低质量按揭支持证券敞口过大,因此遭遇了动荡,最终掉下了悬崖。于是监管者便将注意力放在了勒令并控制金融企业提高股本、降低投资风险上。
但不妨换一个角度看待危机和我们的金融机构:金融系统距离悬崖边缘从未如此之远,即使是在2008年之前。这是因为税收制度鼓励金融企业过度负债。总体而言,它们很好地管理着它们自己和它们的风险,因此它们不会掉下去。但此后,在通往危机的过程中,它们出现了误算,承担了太多的短期债务,过度投资于高风险证券。增加的风险将金融系统推过了触发点,但根本问题在于它始终囤积着太多的高风险债务。
从这个角度看,显然税收导致的基本风险不应该被忽视。政策一致首先关注新增风险,这是正确的。但关注这些新增风险应该只是第一步,这样做不能让我们忽视税收制度造成的基本风险。
税收问题可以更深一步。税收制度首先鼓励金融企业使用超过安全量的债务,但非金融企业和许多屋主也受到了同样的影响。利息的税收扣减性质也鼓励他们借钱,这一问题早已众人皆知。但是,不那么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借款人接着需要来自金融机构的更多的税收诱发的贷款,因为纳税好处让他们自身使用债务变得更廉价了。

3. 税收引起了金融危机吗?

  马克·罗伊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观察者认为危机很大程度上是拜一个事实所赐:太多的金融机构累积了大量债务,但可以依赖的股本太少。这里的道理很直观:股本能吸收业务衰退——利润下降,但企业并不会立刻倒闭——但债务很难赦免,因为债权人在偿付时不愿等待。短期债权人要求按条款付清现金,拒绝贷款展期,不给财务恶化的企业信用。长期债权人要求“整体化”并提出上诉。没有现金,企业就得倒闭。
    美国的金融企业利润中34%要缴税,此外尽管它们可以把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但股本仍需要纳税。大部分国家都存在类似的在税务上优惠债务而不利于股本的情况,这鼓励金融业和其他公司更多地使用债务,这是财务分析师早就知道的事情。
    但认为这一偏袒债务的课税偏好在金融危机中也扮演了角色——且依然是金融稳定的风险来源——的观点立刻遭到了否认。毕竟,偏袒债务的课税偏好存在已经很长时间,但在危机爆发前一直无人强调。相反,真要细究起来,课税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弱。且危机显然与美国高风险按揭支持证券问题爆发有关;当市场突然意识到这些证券无法获得全额偿付时,许多具系统重要性的金融企业就被视为比以前孱弱得多。随之而来的是灾难性的经济后果。
    所有这些都是事实,但是,美国公司税制有望迎来重大改革——总统奥巴马已经提出了计划——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关于公司税和金融危机无甚关系的传统智慧。事实上,在我看来,决策者、学者和媒体否认公司税制起着很大作用的做法太过武断。
    是的,偏袒债务的课税偏好在经济中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绝大多数时间里并没有金融危机发生。是的,税收激励并不是金融机构使用大量债务而最小化股本的唯一理由——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理由。最重要的是,尽管依赖债务让金融机构风险增加,但债权人知道,危机来袭时政府可能会援助最大的金融机构(如果不是所有金融机构的话)。政府援助股本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从这个角度看,毫不奇怪债务如何课税在金融改革方案中只扮演了较小的角色。人们指出,金融机构之所以在2008年掉下了悬崖,是因为它们离悬崖挨得太近。它们短期债务过多、价值高估的高风险低质量按揭支持证券敞口过大,因此遭遇了动荡,最终掉下了悬崖。于是监管者便将注意力放在了勒令并控制金融企业提高股本、降低投资风险上。
    但不妨换一个角度看待危机和我们的金融机构:金融系统距离悬崖边缘从未如此之远,即使是在2008年之前。这是因为税收制度鼓励金融企业过度负债。总体而言,它们很好地管理着它们自己和它们的风险,因此它们不会掉下去。但此后,在通往危机的过程中,它们出现了误算,承担了太多的短期债务,过度投资于高风险证券。增加的风险将金融系统推过了触发点,但根本问题在于它始终囤积着太多的高风险债务。
    从这个角度看,显然税收导致的基本风险不应该被忽视。政策一致首先关注新增风险,这是正确的。但关注这些新增风险应该只是第一步,这样做不能让我们忽视税收制度造成的基本风险。
    税收问题可以更深一步。税收制度首先鼓励金融企业使用超过安全量的债务,但非金融企业和许多屋主也受到了同样的影响。利息的税收扣减性质也鼓励他们借钱,这一问题早已众人皆知。但是,不那么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借款人接着需要来自金融机构的更多的税收诱发的贷款,因为纳税好处让他们自身使用债务变得更廉价了。

税收引起了金融危机吗?

4. 经济危机与税收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税收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税收的质量与数量都难以保障。另一方面税收作为一种经济调节手段,可以通过调整税收的征收对象、税率等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总的来说,在出现经济危机时,政府的税收数量会减少,税收的负担会“相对”更多地倾向于富人。政府还会以此为契机,通过税收的减免、优惠调节产业、经济结构,试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
  税收作为一种经济调节杠杆要发挥作用,以应对经济危机,要和其他手段配合协调才行。

5. 退税的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以来,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中国出口增速放缓,在过去的9个月中,有8个月的出口增速是低于上年同期的。出口企业利润大幅减少。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吸纳劳动力多、就业面广,但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面临较大压力。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大幅下滑,进口需求回落,必然会对中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若不采取措施,预计今后出口还将下滑,出口企业困难进一步增加,这会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财政政策的适当调整,帮助企业树立信心、渡过难关,防止出现因出口大幅下滑而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这次出口退税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后,出口退税率为5%、9%、11%、13%、14%和17%六档。此次出口退税调整是在立足扩大内需的基础上,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支持企业扩大出口的一项政策措施,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以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克服经营困难健康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具体法律如下:《关于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商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财税[2008]1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提高部分商品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以下简称退税率)。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提高退税率的商品范围(一)将部分橡胶制品、林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9%。(二)将部分模具、玻璃器皿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1%。(三)将部分水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四)将箱包、鞋、帽、伞、家具、寝具、灯具、钟表等商品的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五)将部分化工产品、石材、有色金属加工材等商品的退税率分别由5%、9%提高到11%、13%。(六)将部分机电产品的退税率分别由9%提高到11%,11%提高到13%,13%提高到14%。上述提高退税率的具体商品名称、税号及退税率见附件。执行时间本通知规定的退税率的调整自2008年12月1日起执行。具体执行时间,以“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海关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

退税的金融危机影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