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奇迹怎么理解

2024-05-16

1. 中国的经济奇迹怎么理解

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在粗放式的方式上建立起来的,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健康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了国门,不再是闭关锁国的中国了,使得中国能够和外国之间进行经济交流,而中国的劳动力丰富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廉价,投资者都是跟着利益走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外国企业就到中国来投资,尽管外国来投资时外国赚的比我们多得多,但是,量变引起质变,外国投资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另外,我们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为了经济,在政策上就会优先照顾经济发展,这让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政府的后台保障,有了很大的推动力。
此外,就过去的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模式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的代价也比较大,环境的破坏是一个代价,拜金主义越来越猖獗也是代价。。。。。。
尽管中国经济奇迹不是那么健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所以,中国经济大体上还是为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福利的。

中国的经济奇迹怎么理解

2. 中国经济奇迹是怎么来的

1 是在当时特有的市场政策下起来的 当时刚开始改革开放 发展生产力 政府大力提倡私企 民企 外企进入市场 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中国的市场非常巨大 能源也非常多 消费能力潜力大 而且劳动力薪酬比较低
3 按照规律 中国已经在经济上面滞留了好多年了 应该有一个腾飞式的飞跃了 这个是历史规律
4 领导人非常注重中国的经济发展 把GDP作为执政的基础
5 老百姓在之前几十年的公有体制下压抑了很久 早就想投身到市场中富裕起来
6 中国在外交方面的成绩 也引进来了许多国外资金来活跃中国的经济市场

3. 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因何而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从70年前的不足500亿元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规模扩大了超1800倍,GDP在世界的占比从70年前的微不足道跃升至2018年的近六分之一.一言以蔽之,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所罕见的奇迹.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因何而来?要科学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仅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自身因素,还需要从思想武器,政治保证,制度保障,发展力量,发展动力,发展方式等具体环节中进行经验总结。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有三个重要的基础动力,这些动力和二战后促使日本经济崛起,以及“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韩国)在上世纪陆0年代到吧0年代经济腾飞的原因是一样的。它们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一套运作良好的市场机制,以及经济发展正处于早期阶段从而给予经济更多上升的空间。下面依次详述这些动力:一、人力资本的含义是人在社会上的能力,包括劳动者的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人力资本的素质是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不是一0年或者二0年能够塑造的。经济学家已习惯用受教育的时间来衡量人力资本的中国,但这样的方法并不准确,因为它未能把职业道德和人的创造智慧考虑进去,而这些是文化传统熏陶的结果。这些特质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继承和完善,有一部分是通过家庭教育得以传承。   对于中国工人的技术,我们通过古代青铜器、丝绸刺绣、瓷器和明代家具就可见一斑,更不用说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的精妙。中国毫无疑问拥有相当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其他国家如日本、德国、韩国、新加坡和美国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一些国家未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力资本短缺。二、第二个动力是一套运作良好的市场机制。中国在一9漆吧年改革开放之前有同样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但还没有市场机制,因此未能迅速发展起来。市场机制能够让优秀的人才通过辛勤工作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从而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财富。市场机制使得经济活动因为劳动有偿而得到充分激发,也因为资源根据市场供求原理流向最需要的地方而得到有效配置。中国政府把经济机制一步一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这一点上他们功勋卓著。我在我的书《中国经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005年)中详细记录了这一转变。但是,市场机制如果没有中国的人力资本,也不能成就这样快速的经济发展。   有些人指出中国市场机制的许多缺点,如银行体系和法律制度,但这些制度在不断改善。必须说明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时,经济也可以得到迅速发展,这充分表现在中国过去三0年的历史经验中。此外,即使政府不采取行动,经济体制本身也可以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得到改善和发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吧0年代应国民经济的需要而兴起的乡镇企业的成长过程。市场经济体制也可以生成其他的市场机制。今天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上世纪三0年代的上海证券交易所都是在没有政府参与的情况下诞生的。   值得一提的是人力资本和市场机制的互动。如果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市场竞争,而且能者会胜出,那么市场机制就能运作良好。但是平等机会往往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无法实现,因为成功人士的孩子必然拥有更好的机会。而中国社会在一9漆吧年改革开始时大多数公民有几乎相等的机会。都能白手起家,没有人可以继承财富而得到创业资本。所有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读大学或研究生,更有能力和更努力工作的人会被选入大学或研究生院。我在上世纪吧0年代还帮一些优秀的研究生进入北美的研究生院,他们中很多人就来自贫穷的家庭和农村。   三、第三个有助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是发展中国家和最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差异。这使发展中国家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以迅速发展起来。   综上所诉,中国经济将继续增长,因为这三个经济引擎会继续发力。随着技术差距缩小,中国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但在至少未来一0~一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经济每年增长速度仍将高于吧%。

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因何而来?

4. 中国经济取得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广东一直都是东南部诸省中的龙头经济强省,不过为什么他们能够一直保持高效的发展速度。自1989年据国内GDP首位之后,便能够持续蝉联29年全国第一的水准?当然如果没有意外的化,广东未来的GDP水准将会继续持续保持在龙头的位置。同样是身处东部、同样是靠海,为什么广东省能够成为第一位,他们经济强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数据纵向对比广东省一直保持高增长率,17年的GDP达到89879亿元,在全国经济总份额比重上达到10.5%。虽然仍旧是龙头,但是似乎江苏、山东等大省正在后来者居上。广东省从前超越亚洲四小龙的珠江奇迹,实际上要想再次实现腾飞有些困难。因为如今的广东,更多的还是依赖原本的经济体系作为支撑。 广东省得益于国内政策的扶持、当时领导人敢为人先的决断能力,率先成为经济开发的前投保。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大量华侨资金回溯、香港澳门携手建设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广东省由于自己得天独厚的位置,成为了人才和资金重要的聚集地。但是随着政策红利的削弱,这种高昂的势头正在逐步放缓。 二、地理位置的条件地理位置一直都是影响经济的关键,深圳靠着地理条件成为国际大都市,上海靠着地理优势从县城摇身一变为东方巴黎。能够看到一个城市的发展,往往不是带着偶然性的,交通、地形都是制约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恰好广东省有这个机会,成为这个绝对的核心关注点。它连接着香港、澳门,不远处便是东南亚,能够成为龙头并不让人奇怪。
不过如果非要说的话,广西的地理位置似乎和广东类似,为什么俩个省份的差距却不小呢?仍旧是地理位置影响,虽然广西有海港,但是能够有广东省那样优质且众多的海港,显然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不过交通使得他们发达的同时,也正在让实业兴邦的广东省出现一些危机。如何振兴自己的事业,成为他们最重要解决的问题。 三、香港和澳门的加入如果将时间拨回数百年之前,澳门和香港都曾经是广东省的管辖范围。虽然因为历史因素的影响,这种情况正在悄然之间发生改变,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三者之间的关联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得知中国开启新经济模式的时候,香港和澳门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最近的广东。广东省本身有充沛的资源、人力,只需要用资金便能迅速开启经济腾飞模式。也正是因为香港澳门的加入,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巨大的发展契机。虽然没有拥有长江口的宏观经济效益,但是他们的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非常喜人。不过虽然仍旧是中国最为重要的高新技术和实业省份,但是广东省本身也正在不断的想办法加强经济发展,拉大自己的经济优势。未来经济发展喜人的他们,将会在未来又怎样的发展趋势?

5. 中国经济奇迹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韦森近日在深圳召开的一次理论研讨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再次重申他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的经济制度》中的观点──县级政府间的竞争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会上,还有不少国内和国际的华人学者对张五常教授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证明。
这一观点的基本论证理路是:1989年之后,中央迅速把经济权力下放到县级政府,导致县与县之间在发展经济上进行激烈竞争。每一个县政府,都像一家公司,为了地方的GDP快速增长,拼命招商引资。投资者向当地政府购地建厂,卖地收益的四分之三归县,四分之一上缴。厂建成投产后,增值税四分之一留县,四分之三上缴国库。张五常教授认为,这种中国独特的租税合约分成制,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激励,导致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发展经济积极性。他同时认为,这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并自信这是他的一个天才理论发现。
在之前发表的一篇“
”的专栏文章中,笔者已经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均把GDP增速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行政绩效的一个主要指标,确实在中国各地之间形成了一种政府间经济绩效的竞争机制。在这种“地方政府竞争”体制下,各级和各地政府都在大搞经济建设,招商引资,大搞开发区,并且大搞政绩工程或形象工程,结果,中国的各级和各地政府,均成了当地最大的“经济发展总公司”。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快速增长,这显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同意张五常教授“分成合约理论”的县级竞争说。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最好还是回到现实中,仔细观察和思考一下到底是谁在推动各地乃至每一个县的经济增长的?从形式看,县政府作为本地的一个建设者,它要盖大楼、建广场、修马路、设公园、搞绿化以及兴建各种新的公共设施,这无疑是各地GDP快速增长的一个贡献因素。但是,这种政府投资和建设项目显然不是各地GDP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众所周知,与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实体部门和制造业的增长一样,过去20多年来,那些GDP快速增长的县,首先且主要是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尤其是那些与出口直接相关的制造业的快速增长。除个别矿产、旅游胜地和边境贸易县之外,这几乎没有例外。
如果过去30年中国各县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实体部门和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所造成的话,那么,到底是谁来做实业、做出口,开厂雇工招人生产产品?显然不是县政府本身,而是地方政府竞争中引来各类企业和企业家,包括外资(包括港台资本)、外省和外地企业家,以及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崛起的一些本地企业家。“商”和“资”是“招”来的,是“引”来的,不是来自国外,就是来自国内其它地方。现在从某个地方搬来了这里,不去那里,在整个经济总量的汇总中,应该差异不大,差异也只是开办的新厂的生产和销售。那么,这能解释全部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么?显然不是县级竞争模型所能全部解释得了的。即使是自己在本地自发成长起来的企业,也不在他的租税分成制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型中,那又怎么用这种合约分成的理论程式来解释整个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
当然,必须看到,自1989年实行分权制改革以来,县级竞争无疑是中国经济这些年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那些“百强县”,恐怕更是如此。但是,即使我们承认这一事实,也有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按照张五常教授的合约分成制解释理路,现有的县级财政体制安排只能是各地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促进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倒是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引进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体制,加上我们赶上了中国加入WTO后的全球化浪潮,才导致我们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和企业集团迅速崛起。由此来看,县级竞争的租税分成制合约安排,最多是提供了一个“笼子”,一个“窝”,至多是一个温度“孵化器”,而它本身既不是“鸟”,也不是“蛋”,更不是那种能无中生有的孕生经济奇迹的“魔瓶”。由此来看,即使县级租税合约分成制的理论模型是多么天才的理论发现,最多只是部分解释了中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快速增长的“体制环境”原因,而根本解释不了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
第二,要看到,尽管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内陆的一些百强县等经济发达地区对这些年中国的GDP快速增长有贡献,但是,在过去30年中,相对于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来说,县级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出口业和基建还只是贡献了很小的一部分,而过去中国GDP总量的扩张主要还是来自上海、深圳、北京、天津、广州、重庆、青岛、大连、南京、杭州等等一些超大城市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城市基建等快速发展,以及港口、机场、高速公路、高铁、通讯、电网、矿山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资和兴建,这些才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和构成部分,而不是一些县级经济。这也不是张五常教授的县级租税分成制的合约理论所能涵盖和解释的。
(本文作者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剑桥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和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和比较制度分析。学术著作主要有:《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经济学与伦理学》、《经济学与哲学》、《经济理论与市场秩序》、《经济学如诗》、《思辨的经济学》以及《市场、法治与民主》等。本栏目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中国经济奇迹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6. 中国经济奇迹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韦森近日在深圳召开的一次理论研讨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再次重申他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的经济制度》中的观点──县级政府间的竞争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会上,还有不少国内和国际的华人学者对张五常教授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证明。
这一观点的基本论证理路是:1989年之后,中央迅速把经济权力下放到县级政府,导致县与县之间在发展经济上进行激烈竞争。每一个县政府,都像一家公司,为了地方的GDP快速增长,拼命招商引资。投资者向当地政府购地建厂,卖地收益的四分之三归县,四分之一上缴。厂建成投产后,增值税四分之一留县,四分之三上缴国库。张五常教授认为,这种中国独特的租税合约分成制,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激励,导致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发展经济积极性。他同时认为,这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并自信这是他的一个天才理论发现。
在之前发表的一篇“地方政府竞争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因?”的专栏文章中,笔者已经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均把GDP增速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行政绩效的一个主要指标,确实在中国各地之间形成了一种政府间经济绩效的竞争机制。在这种“地方政府竞争”体制下,各级和各地政府都在大搞经济建设,招商引资,大搞开发区,并且大搞政绩工程或形象工程,结果,中国的各级和各地政府,均成了当地最大的“经济发展总公司”。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快速增长,这显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同意张五常教授“分成合约理论”的县级竞争说。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最好还是回到现实中,仔细观察和思考一下到底是谁在推动各地乃至每一个县的经济增长的?从形式看,县政府作为本地的一个建设者,它要盖大楼、建广场、修马路、设公园、搞绿化以及兴建各种新的公共设施,这无疑是各地GDP快速增长的一个贡献因素。但是,这种政府投资和建设项目显然不是各地GDP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众所周知,与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实体部门和制造业的增长一样,过去20多年来,那些GDP快速增长的县,首先且主要是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尤其是那些与出口直接相关的制造业的快速增长。除个别矿产、旅游胜地和边境贸易县之外,这几乎没有例外。
如果过去30年中国各县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实体部门和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所造成的话,那么,到底是谁来做实业、做出口,开厂雇工招人生产产品?显然不是县政府本身,而是地方政府竞争中引来各类企业和企业家,包括外资(包括港台资本)、外省和外地企业家,以及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崛起的一些本地企业家。“商”和“资”是“招”来的,是“引”来的,不是来自国外,就是来自国内其它地方。现在从某个地方搬来了这里,不去那里,在整个经济总量的汇总中,应该差异不大,差异也只是开办的新厂的生产和销售。那么,这能解释全部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么?显然不是县级竞争模型所能全部解释得了的。即使是自己在本地自发成长起来的企业,也不在他的租税分成制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型中,那又怎么用这种合约分成的理论程式来解释整个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
当然,必须看到,自1989年实行分权制改革以来,县级竞争无疑是中国经济这些年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那些“百强县”,恐怕更是如此。但是,即使我们承认这一事实,也有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按照张五常教授的合约分成制解释理路,现有的县级财政体制安排只能是各地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促进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倒是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引进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体制,加上我们赶上了中国加入WTO后的全球化浪潮,才导致我们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和企业集团迅速崛起。由此来看,县级竞争的租税分成制合约安排,最多是提供了一个“笼子”,一个“窝”,至多是一个温度“孵化器”,而它本身既不是“鸟”,也不是“蛋”,更不是那种能无中生有的孕生经济奇迹的“魔瓶”。由此来看,即使县级租税合约分成制的理论模型是多么天才的理论发现,最多只是部分解释了中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快速增长的“体制环境”原因,而根本解释不了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
第二,要看到,尽管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内陆的一些百强县等经济发达地区对这些年中国的GDP快速增长有贡献,但是,在过去30年中,相对于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来说,县级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出口业和基建还只是贡献了很小的一部分,而过去中国GDP总量的扩张主要还是来自上海、深圳、北京、天津、广州、重庆、青岛、大连、南京、杭州等等一些超大城市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城市基建等快速发展,以及港口、机场、高速公路、高铁、通讯、电网、矿山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资和兴建,这些才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和构成部分,而不是一些县级经济。这也不是张五常教授的县级租税分成制的合约理论所能涵盖和解释的。
(本文作者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剑桥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和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和比较制度分析。学术著作主要有:《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经济学与伦理学》、《经济学与哲学》、《经济理论与市场秩序》、《经济学如诗》、《思辨的经济学》以及《市场、法治与民主》等。本栏目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7. 中国经济为什么这么成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成功地驾驭了宏观经济发展的大局,有效地应对和化解了各种风险挑战,迈出了中国经济发展铿锵有力的步伐,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成为世界发展进程中的耀眼篇章。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工业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5%,速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创下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成就。”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原署长罗思义评价说。

中国社会也随之形成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问题一:文化和信仰多元化造成价值观多元化,并带来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混乱和道德观淡化,甚至一部分人没有了是非、曲直、真假、善恶标准和原则。
问题二:由于现代化进程加快,去传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大批明星向海外移民问题),去传统化的后果是去民族化和去中国化,这样下去会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感。
问题三:现代年轻人越来越注重物质财富,而越来越忽视精神财富(如平时读书的人很少)。缺乏精神追求的民族是没有好的未来的。

中国经济为什么这么成功?

8. 中国经济成就根本原因

  1、经济建设方面:建国六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经过“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跨越式大发展,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23万亿元,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8%,全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跃升世界第三位。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已名符其实成为“世界工厂”。从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1992年从沿海城市到边境城市,再到15个内陆省会城市全面开放,中国改革开放总体格局形成。随着经济对外开放推进,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5万亿美元,增长18%,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同时利用外贸规模质量也大提高,2008年全年吸收外资超过9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科技含量增加,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增多。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4万亿美元,位世界首位。建国六十年来,用不变价汇率计算,中国经济从1950年197亿美元到2007年3.3万亿美元,增长167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13年就跨越10万亿元台阶,国家实力显著增强。在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调整政策指引下,农业基础产业大发展,袁隆平和他的超级水稻亩产超800公斤,引起世界关注;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和能源工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银河巨型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激光技术、以及核发电、风力水力发电、太阳能等进入应用领域,改造了传统工业产业。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首都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南疆铁路和青藏铁路,长江三峡水利工程,贯通全国“西气东输工程”,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的核电工程,还有涵盖江湖治理改造、海港、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创建、城市改造、能源建设各个板块,这些建设项目,都有重大深远影响,必将载入中国和世界发展史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