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2024-05-17

1. 梁祝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影响最大的是经过整理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流传到全国,特别是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我国第一部彩色舞台艺术片问世后,梁祝因而“走向世界”,曾有国际友人誉之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历史上是否实有梁祝其人其事?如果有,他们是哪个时代,什么地方人?抑或根本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小说家”之所造?这是个聚讼纷纭、饶有兴味的传说之“谜”。   否定有梁祝其人其事者认为:梁祝和《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合称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后来又编成戏剧,尽管戏剧和故事十分动人,但毕竟是传说,因此事实上不存在其人其事,进而言曰:梁祝死后岂能化蝶?其理自明,听来颇似有理。   然而持梁祝实有其人其事的也有不少。不久前读到一篇短文,说祝英台本是明代侠女,梁山伯是前朝书生,两人本来毫不“搭界”。只是祝英台为民造福,死后人们为她安葬,挖掘墓穴时发现下有梁山伯墓,遂为之合葬,才敷演出“梁祝”故事来的。这则“轶闻”曾引起人们的兴趣,可惜语焉不详,未说明来源,所据何书,因此无法进一步探索此说的真伪。    其实,对于“梁祝”其人其事,历史上有些严肃的学者亦进行过研究探索,清代著名学者焦循就是其中一人。他在《剧说》卷二中引宋元之际刘一清的《钱塘遗事》及自己亲身见闻,说全国至少有四座所谓梁祝墓。第一处墓葬地在河北林镇之说,见刘一清的《钱塘遗事》。第二处墓在山东嘉祥县,焦循曾亲见祝英台墓的碣石拓片。他在《剧说》中说:“乾隆乙解说卯(1795年),余在山左,学使阮公(即阮元)修山左《金石志》,州县各以碑本来,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第三处墓在浙江宁波,此说是嘉庆元年(1796年)焦循到宁波“闻其地亦有祝英台墓,载于志书者,详其事云:‘梁山伯、祝英台墓,在鄞西十里接待寺后,旧称义妇冢。’”焦循在记载中虽然未说亲见其墓,但解放前该地除有梁祝墓之说外,还有梁山伯庙,鄞县乡间还流传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的俗语,而且庙中香火还很盛。焦循进而查考地方志,据方志记载:“晋梁山伯,字处仁,家会稽,少游学,道逢祝氏子同往。肄业三年,祝先返,后山伯归访之上虞,始知祝为女子,名曰英台。归告父母,求姻时,已许。明年,祝适马氏,舟经墓所,风涛不能前,英台临冢哀痛,地裂,而埋璧焉。事闻于朝,丞相封‘义妇冢’。”第四处的扬州祝英台墓,焦循基本持否定态度:“及吾邵城北槐子河旁,有高土,俗亦呼为祝英台坟。余入城必经此。或曰,此隋炀帝墓,谬为英台也。”清代另一著名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卷二引《宁波府志》,和焦循记城(今鄞县)梁祝墓大同小异,只多了“今吴中花蝴蝶,盖橘蠹所化,童儿亦呼梁山伯,祝英台云”。   根据焦循、毛先舒引方志所记,那时女子亦未有缠足陋习,为祝英台女扮男装提供了一定的方便,而且志书上记载竟如此详尽,因此不能排除历史上实有梁祝其人其事。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即使有其人其事,还有东晋、明代两说。持祝英台为明人说者,见于今之著述,披露于报端。而且焦循曾目击山东嘉祥县明人为祝英台所刻的碣石拓片,可惜他未引碣文,不知还能发现否?加之明人有传奇《同窗记》(演梁祝故事,现存《访友》等),焉知不正是演的明代当代时事?后杭州市有关部门准备在凤凰山重建“梁祝书院”,这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传说中的“梁祝书院”所在地确为明代杭州一所著名书院,不过不叫“梁祝书院”,而是叫“敷文书院”。蛛丝马迹,费人猜疑,故此不能就断为祝英台不可能是明代人。   然而此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因为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所记,元曲大家白仁甫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剧目,可惜剧本已佚,无法知其概要。由此上溯,北宋苏东坡的词集《东坡乐府》有词牌《祝英台》,以后辛弃疾、吴文英均有词作。据此又可以推断,至迟在北宋时已有祝英台故事的流传。唐宋词专家龙榆生则认为此调“殆是唐宋以来民间流传歌曲”。故此梁祝究竟是晋人抑或明人?由于都有一定的文字依据,难以遽断。再有,梁祝毕竟不是帝王将相,用不着像曹操那样死后造“七十二疑冢”,可是何以至少在山东、河北、浙江都有他们的墓?最后当然不能排除梁祝史无其人其事,对此焦循在详记他耳闻目睹志书记载时,是有一定保留的:“此说不知所本,而详载志书如此。”

梁祝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2. 梁祝是历史上存在的人吗

是。
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
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

其故事
祝英台女扮男装往杭城求学,路遇梁山伯结为兄弟,同窗三载,情谊深厚。祝父催女归家,英台行前向师母吐露真情,托媒许婚山伯,又在送别时,假托为妹作媒,嘱山伯早去迎娶。
山伯赶往祝家,不料祝父已将英台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两人在楼台相叙,见姻缘无望,不胜悲愤。山伯归家病故,英台闻耗,誓以身殉,马家迎娶之日,英台花轿绕道至山伯坟前祭奠,霎时风雷大作,坟墓爆裂,祝英台纵身跃入,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蝴蝶,双双飞舞。

3. 历史上的梁祝是否存在过?

历史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是真实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时期民间的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在世界上唯一一个影响广泛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
从东晋开始,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17000多年,可谓是家喻户晓并且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从古到今,有无数的人被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动,而梁祝两个人的传说和他们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也是在历史上的确存在过的真实事件,并且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物何以佐证。

扩展资料:
梁祝的故事最早载于《宣室志》: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
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
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从上文的描述中可以得知。
祝英台是今浙江一个小县城的女子,伪装成男子求学,与同学梁山伯一起吃住和学习。后来,二人分别后,梁山伯去祝家访友,这才知道祝英台是女子,此刻也明白的自己内心的情感。
于是,梁山伯向祝家提亲,却得知英台早已去许配他人。山伯后来在浙江做了一个小官,但不久便病死了,葬在另一个小城的城西。
祝英台出嫁的时候,波涛汹涌,所乘的船不能前行,一问才知是路过梁山伯的墓地,祝英台登上岸在山伯墓前大哭,这才一表衷肠,就在这时,地面裂开,英台被埋其中。
二人生前不能做夫妻,死后同葬一墓,梁祝的事迹正是在这样一个纯粹的时代被发现、被上表、被传颂。
经过时代的流转,故事的内容也被丰富,最终成为名传千古、闻名中外的传奇,故事和传说是一个时代存在过的证明,也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它们包含了先辈的智慧、情感和美好夙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山伯与祝英台

历史上的梁祝是否存在过?

4. 历史上,真有梁祝吗

 西晋时,汝南郡南30公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红罗山书院求学,路过一个叫曹桥的地方,就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
  离梁庄东十八里有个朱庄,庄上朱员外家有一女儿叫朱英台,十分聪明,一心求学,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化名朱九弟,也前往红罗山书院求学。
  二人相遇在曹桥亭,互问了家乡、年庚,结拜 为弟兄,同赴红罗山书院求学。
  红罗山学校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朱英台和同学们一块玩耍,用石头砸水中嬉戏的鸳鸯。
  朱英台在扔石头的时候腰闪了一下,同学叫道:“朱九弟象女人一样”。
  朱英台顿时满脸飞红。
  师娘心细,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就在梁山伯与朱英台的床中间立了块界牌。
  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载也没想到朱九弟是个女的。
  英台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
  一路上英台作了许多比喻,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
  最后,朱英台说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说与山伯,山伯答应了。
  来到朱家,英台让山伯在客厅等候,说让九妹出来献茶。
  英台换上女儿服装端着茶走了出来。
  梁山伯诧异地说:“你不是朱九弟吗?”英台说:“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约终身。
  北马庄有一秀才马文才,姥娘家是朱庄的,朱员外有心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亲,就托马文才的姥娘说媒,许英台于马家,英台无奈,违心应允。
  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
  山伯气得当场吐血,归家后一病身亡。
  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朱姓名,黑红两色。
  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朱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
  从墓中飞金黄、雪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另一版本
  梁祝故事,是从康王逃难开始的。
  宋钦宗末年,金兀术统兵南下,一路上烧、杀、抢、掠。
  渡过黄河,捉去钦徽二帝;越过长江,想并吞大宋江山。
  康王赵构逃难到鄞县,金兵追到 *** 跟,其慌忙躲到城西清道山。
  金兵围困搜索,康王吓得心“砰砰”跳,一 *** 瘫倒在古墓旁。
  就在这时,好好天气一会儿变得天昏地暗,狂风呼呼,泥沙滚滚,半路上杀出一支队伍,撑着“梁”字旗号,为首的是个文质彬彬的后生,士卒们个个青面獠牙、红眼绿头发、胡须丈七八。
  梁军与金兵厮杀成一团。
  金兵吓得汗毛倒竖,被打得血污狼籍,一败涂地。
  从此,金兵害怕,只好议和。
  康王在杭州建立了南宋,坐了龙廷,做了皇帝。
  康王做了皇帝,没有忘记救命的梁军,召画师画了幅梁军统领像,下旨四处打听寻找。
  差人找呀找,找了七七四十九天;寻呀寻,寻了八八六十四个府县,一点音讯也没有。
  一日,差人找到鄞县,刚刚爬上清道山,只见前面出现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他说:“你们甭找了,我是八百年前的??城县令,名叫梁山伯。”说完一闪就不见了。
  差人一眼就认出这人与画像丝毫不差,就是他们要寻找的梁军统帅。
  差人复报康王,康王觉得奇怪,下旨查阅??城历任知县, 查得结果:梁山伯,东晋时候会稽人,任??城县令,为官清正,考绩显著,十八岁病死,葬城西清道山,无妻室儿女。
  康王知梁山伯是忠义之人,且保驾有功,就敕封其为忠义王,下旨一道,划土地一百亩,拨黄金千两,重修山伯墓。
  扩修坟墓,掘土奠基,挖到了一块古墓碑,上面写着:“钦封烈妇英台之基”。
  祝英台,是百年前上虞祝家庄人,从小聪明伶俐,才貌出众,马家少爷看上其,就仗势逼婚,英台勿肯,自尽而死,芳龄十八。
  当时,有个聪明的民夫开玩笑说:“梁山伯、祝英台,一个才子,一个佳人,年龄相仿,都未曾嫁娶,如果皇帝老爷做个大媒,把祝英台嫁给梁山伯,真是天生的一对。”
  民夫们说说笑笑,你一言,我一语,说开去了。
  这话传到当地县令耳里,这县令觉得有道理,就写了一个长长的奏章,上京呈交万岁爷。
  康王阅罢奏本,满心欢喜。
  马上下了一道圣旨:赐梁山伯与祝英台阴配为夫妻,择吉日合葬一块。
  这事不久就传到杭州城里的一个大书院,这书院有三百六十名弟子。
  先生出了个题目,名叫“梁山伯与祝英台”,叫弟子们做文章。
  弟子们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人都写了一篇文章,共有三百六十篇。
  这三百六十篇文章,篇篇勿同,以后流传到各地,就是现在各种不同的梁祝故事。
   

5. 历史上真有梁祝的人物吗

 有的。
  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明代崇祯版《元氏县志》里明确记载“在南佐村西北隅,书院路所经由也,桥西南塔有古冢,山水涨溢,冲击略不赛移,若有阴为封护者,相传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研究学者陈连山认为,该记载无疑是元氏产生“梁祝传说”最有利的史料证明。
  初建于宋初的封龙书院到目前为止仍然保留着相传梁祝二人一起读书的读书洞,同时,在宋代石桥“吴桥”旁边有一处古墓,被誉为古代元氏八景之一的“吴桥古冢”,相传是梁祝二人合葬之墓。
  在考察了位于元氏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以及查看相关史料后,陈连山认为,“‘梁祝传说’基本能够和本地名胜古迹联系在一起,有充分的史料来源和民间资料。”望采纳
   
   

历史上真有梁祝的人物吗

6. 是否有梁祝其人其事?

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但是,历史上是否真有梁祝其人其事呢?如果有,那他们又是哪个时代,什么地方人?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是小说杜撰的人物吗?多少年来,这一直是个众说纷纭、饶有兴趣的谜。
否定有梁祝其人其事的人认为:梁祝和《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一样,是中国的一个民间故事,后来又编成戏剧。尽管戏剧和故事都很感人,但毕竟是传说,因此,事实上不存在梁祝其人其事,进而言之:梁祝死后难道真的能化蝶?孟姜女怎么能哭倒长城?至于织女和白娘子一个是天女、一个是白蛇所化,这很明显是传说。
然而认为历史上果真有梁祝其人其事的也不少。江苏某报刊登了一篇短文,说祝英台本是明代侠女,梁山伯是明朝书生,两人本来毫无关系。只是祝英台生前为民造福,死后人们为她安葬,在挖掘墓穴时发现了梁山伯墓,就把他们葬在一起,才演出“梁祝”故事来的。这则“轶闻”曾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可惜语焉不详,没说明来源,因此无法进一步探索此说的真假。
其实,研究“梁祝”有否其人其事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历史上有些认真的学者也进行研究探索,但即使有梁祝其人其事,目前还有东晋、明代两说。持祝英台为明代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焦循曾亲眼看见山东嘉祥县明人为祝英台所刻的碣石拓片,再加上明人有传奇《同窗记》(演梁祝故事,现存《访友》),演的正是明代的事。然而这种说法有站不住脚的地方,因为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所记,元曲大家白仁甫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剧目。从元代再往前探索,北宋苏东坡的词集《东坡乐府》有词牌《祝英台近》,以后辛弃疾、吴文英均有词作,据此又可以推断,早在北宋时就已有祝英台故事流传。
梁祝究竟是晋代人,还是明代人,由于都有史书记载作依据,因而谁都难以断定。

7. 历史上有 梁祝传说吗 是真是假

历史上确实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人。
明朝时期,鄞州(今浙江宁波)有一县官叫梁山伯。他为官清正,秉公办案,为民除害。当时鄞县境内一无强盗,二无窃贼,三无命案,百姓们能安居乐业。大家对梁知县赞不绝口。称他为赛包公、梁青天。
那时做官3年一任。由于梁山伯官声好,3年任满之时,皇帝要提升他到别处上任,当地百姓得知这个消息,都舍不得梁山伯走。许多人跪在县衙门口,恳求其继续留下。梁山伯见百姓如此热情,便向皇帝写了奏章,不愿升迁。皇帝同意后,梁山伯仍旧留在鄞县。
原先梁山伯来鄞县上任时,妻子早已亡故,膝下并无子女,到了鄞县也没有续弦。人们劝他再娶个妻子,将来也好接替香火。梁山伯笑说:“鄞县的百姓不是都把我敬若父母吗,我何必续弦娶妻呢!”
他就一心为老百姓办事,在鄞县连接3任,当了9年知县。最后一年,他受了风寒,竟一病不起,离开了人间。
梁山伯死后,鄞县百姓都十分伤心。地方长老为他择基做坟。人们选中胡桥镇(现宁波鄞州区高桥镇)这个地方,因该地山清水秀,风景美丽;再加上是水陆要道,便于后人瞻仰,便把梁山伯的坟做在那里了!
动土挖地之时,发现下面已有一穴坟,一块石碑的正面凿着“祝英台女侠之墓”七个大字,反面镌着墓志铭,大意是:祝英台是南北朝陈国的一位女侠,生前劫富济贫,专杀贪官污吏,后遭马文才父子的毒手。原来马文才是贪官马太守之子,从小习武,祝英台为了济贫,曾三次上门盗银。第三次中了马文才埋伏的暗箭,不幸被捕,马文才本是花花公子,自恃有些武艺,对祝英台欲强行非礼,祝英台奋起反抗,一脚踢中马文才要害,马文才口吐鲜血,一命呜呼。马太守大怒,命兵丁将祝英台乱刀分尸,血染阶石,弃尸野外。穷百姓把祝英台的尸体收拢起来,凑钱给她购置棺木做坟安葬,后又镌石记事。因为祝英台是为百姓流血死的,所以正面墓碑用红漆写了她的名字,以示纪念,后来年深日久祝英台的坟墓渐渐陷入地下。
这是座女侠的墓,怎么可以拆毁呢?若不拆迁,难道再为梁山伯另择墓基吗?一时之间要找好的墓基也有困难。当时有个老人提出:既然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两个人都是为咱们穷百姓办事的好人,且又都是单身只影的,我们何不替他俩合造一座大坟呢。众人都赞同老人这个建议,于是大家动手把梁山伯和千年前的祝英台合葬在一座坟里。坟前竖了块大石碑,凿了两排字。祝英台的名字用红漆写,表示她是为人民流血而死的女侠。梁山伯的名字用黑漆写,表示他是包龙图式的清官。
百姓们还凑钱在附近造了个梁山伯庙,作为鄞县百姓对清官梁山伯的纪念。几经传说,一再演变,又产生出许许多多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优美动人的故事来。

我是第一个,望采纳

历史上有 梁祝传说吗 是真是假

8. 历史上真实的梁祝是怎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梁祝:有人说正史上有,梁山泊和祝英台二人,并且都不生活在同一时代,祝英台是当地的一个劫富济贫的女侠,而梁山泊是当地的一位清官,当梁山泊死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两位,将梁山泊埋入了祝英台的墓内。
但是还有人说史上;祝英台本是明代侠女,梁山伯是前朝书生,《女侠祝英台》为民造福,死后人们为她安葬,挖掘墓穴时发现下有梁山伯墓,遂为之合葬。

杭州版本
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钱塘县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
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