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该看什么书?

2024-05-15

1. 大学生应该看什么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大学生必读100本书 
△0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0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0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0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0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0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0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0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0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8、《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0、《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2、《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4、《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26、《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7、《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8、《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9、《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0、《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31、《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32、《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33、《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34、《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35、《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36、《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37、《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8、《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9、《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0、《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41、《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42、《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43、《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4、《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45、《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46、《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47、《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8、《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49、《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50、《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1、《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52、《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53、《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54、《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55、《长生殿》洪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56、《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57、《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58、《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9、《野*》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60、《女神》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重印版 
△61、《郁达夫小说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2、《新月诗选》陈梦家编,上海书店复印1985年 
△63、《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64、《家》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65、《沈从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66、《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曹禺选集》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68、《艾青诗选》艾青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6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70、《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71、《现代派诗选》蓝棣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72、《创业史》(第一部)柳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 
△73、《茶馆》老舍著,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74、《王蒙代表作》张学正编,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75、《白鹿原》陈忠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76、《余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7、《台湾小说选》,《台湾小说选》编辑委员会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78、《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9、《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斯威布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80、《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81、《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82、《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悲剧四》)卞之琳译,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3、《伪君子》(法)莫里哀著,李健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84、《浮士德》(德)歌德著,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85、《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983年版 
△86、《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87、《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88、《双城记》(英)狄更斯著,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89、《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90、《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1、《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索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92、《母亲》(俄)高尔基著,瞿秋白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93、《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94、《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95、《等待戈多》(法)萨缪埃尔•贝克特著,收《荒诞派戏剧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96、《沙恭达罗》(印)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7、《泰戈尔诗选》(印)冰心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8、《雪国》(日)川端康成著,高慧勤译,漓江出版社1985初版 
△99、《一千零一夜》(阿拉伯)纳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00、《外国文学作品选》(两卷本)郑克鲁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大学生应该看什么书?

2. 大学生该看哪些书

大学应该怎么读》
《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优点》
《三毛作品集》
《论语心得——于丹》
《纳兰性德词选》
《上下五千年》
《演讲的艺术》
《傲慢与偏见》
《简爱》
《世界是平的》
《小王子》

3. 有关大学生应该看的书籍

我觉得首先把专业课学好,看些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然后是课外书,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看,不过如果可能,多看些名著对自己能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是一些书目,我觉得都很有价值去看,但主要还是看自己。
1.张爱玲:《倾城之恋》 
2.马格利特·杜拉斯《情人》 
3.考林·麦卡洛《荆棘鸟》 
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5.渡边淳一:《失乐园》《男人这东西》 
6.钱钟书:婚姻的镜子——《围城》 
7.劳伦斯:《虹》《爱恋中的女人》《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8.泰戈尔:《飞鸟集》《草叶集》 
9.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10.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缓慢》 
1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12.雪儿·海蒂:《性学报告》 
13.德克旭贝里:《小王子》 

第一章 假如爱情 

14.让我来成全你的幸福——小仲马《茶花女》 
15.灵魂的哲学与博——司汤达《红与黑》 
16.越过爱情,看见备暧花开——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17.我爱你,与你无关——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8.这简直像戏一样——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19.爱永远不用说对不起——西格尔《爱情故事》 
20.山在那里,你在心碎中微关——岩井俊二《情书》 
21.充满暗礁的爱情海洋——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22.爱情终究成了一种传说——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23.温柔而坚强——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24.粉色的小爱情——堀川波《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地方》 
25.有天堂,但是没有道路——北村《玛卓的爱情》 
26.美与爱是独立的——川端康成《雪国》 

第二章 生命本真 

27.难缁糊涂的爱情与婚姻——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28.战火中成长的美丽与坚强——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29.用哲学来思考——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30.奥德修斯式的传奇——雨果《悲惨世界》 
31.二十四小时,路过爱,走过禁区——霍桑《红字》 
32.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曹禺《雷雨》 
33.值得一生的等待——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34.再翅生命的人——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5.只有渺小的人物,没有渺小的爱情——西奥多·德莱塞《珍妮姑娘》 
36.黄叶铺满地,我们已不再年轻——路遥《平凡的世界》 
37.生佝寂寞,死的单调——萧红《呼兰河传》 
38.爱上你的心——雨果《巴黎圣母院》 
39.爱和欲的煎熬——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40.我的成长与战争共呼吸——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41.沉重的枷锁——张爱玲《金锁记》 
42.在自我面前忏悔吧——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43.片刻的浮华盛世——莫泊桑《项链》 
44.战争,让女人走开?——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45.包容的爱还是彻底的恨——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第三章 诗意盎然 

46.从“黑暗意识”中苏醒——翟永明《女人》 
47.溶解心灵的秘密——舒婷《舒婷诗集》 
48.爱,我们曾共同用有——叶芝《当你老了》 
49.你最荚的气质足自由——惠特曼《草叶集》 

第四章 非常生活 

50.此幸福,彼幸福——杨绛《我们仨》 
51.成长是日的,爱足过程——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 
52.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婚娴——老舍《离婚》 
53.一个女人的城市传奇——王安忆《长恨歌》 
54.爱情与食物的辩证关系——徐坤《厨房》 
55.勇敢地被启蒙——高尔基《母亲》 
56.跳来跳去,你跳得出生活吗——契诃夫《跳来跳去的女人》 
57.棘心天天,母氏劬劳——苏雪林《棘心》 
58.有时候,钱也是安全感——亦舒《喜宝》 
59.一切只是私人生活——陈染《私人生活》 
60.让它变成事实吧!——王小波《黄金时代》

都是经典的好书,抽时间好好体会吧。

有关大学生应该看的书籍

4. 大学生应该看哪些书?

这个,首先看你自己的兴趣了,有兴趣的才有心思看下去。
从综合角度讲,最好什么都看,这样你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就不愁没话题。一般来讲,只要不是专业的人士,大家谈论的东西都是比较概述性、表面的东西,你多多少少了解一点就不怕找不到话题,当然要有自己的观点更好了。政治,经济,文化都看看,细化的话,计算机,英语,心理学,逻辑学,金融、历史之类的都可以了解,技多不压身嘛。
大学是一个积累自身知识和培养思维的地方,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看你能不能坚持了。每周抽出那么两三个晚上到图书馆泡一泡,你会发现知识越积越多,甚至你在跟别人谈话的时候都会掌握主动权,甚至更自信。
讲个很实在的例子,我前几天去面试销售助理,这个要求沟通能力强的,我在跟面试官交流的时候,问我有什么优点,我说幽默犀利,他要我说个笑话给他听,我平时就喜欢泡图书馆,没事也会看看幽默或者名人趣事,所以可以脱口而出,他说沟通能力确实不错,连后面排队的男生也被我雷到了,最后他建议我不要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书,拓宽了知识面,自然就开阔了心胸。
一个人肚子里有没有墨水可以体现在他的言谈中,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好努力吧。

5. 大学生应该看什么书

  读书还是凭兴趣的好    不是有人说 自己不喜欢的书再著名他也不读
  毕竟我不了解你,如果你需要书单,网上多的是也不少我一个

  漫说大学之大——钱理群《致青年朋友》
  带给我了新的视野  希望你能读读全文 应该还是有帮助的

  节选。。。。。。

  如何读书?读什么书?

  这里侧重谈一谈该怎么求知识、怎么读书的问题。关于读书,周氏兄弟有两个出人意料却意味深长的比喻。鲁迅说:"读书如赌博。"就像今天爱打麻将的人,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地打,有时候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还继续打。打麻将的妙处在于一张一张的牌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而读书也一样,每一页都有深厚的趣味。真正会打牌的人打牌不计输赢,如果为赢钱去打牌在赌徒中被称为"下品",赌徒中的高手是为打牌而打牌,专去追求打牌中的趣味的。读书也一样,要为读书而读书,要超功利,就是为了好玩,去追求读书的无穷趣味。周作人也有一个比方,他说:"读书就像烟鬼抽烟。"爱抽烟的人是手嘴闲空就觉得无聊,而且真正的烟鬼不在于抽,而是在于进入那种烟雾飘渺的境界。读书也是这样,就在于那种读书的境界--它是其乐无穷的。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的最大失败就在于,把这如此有趣、如此让人神往的读书变得如此功利、如此的累,让学生害怕读书。我想同学们在中学里都是深有体会的:一见到书就头痛,其实要是我一见到书就高兴,就兴奋。中学教育把最有趣味的读书变成最乏味的读书,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失败。现在同学们进入大学后就应从中学那种压抑的、苦不堪言的读书中解放出来,真正为趣味而读书,起码不要再为考试去读书。这里涉及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读书是为什么?读书就是为了好玩!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上课,有一次正讲得得意洋洋、满头大汗,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发问(这位女同学也很著名,就是后来巴金先生的夫人萧珊女士):"金先生,你的逻辑学有什么用呢?你为什么搞逻辑学?""为了好玩!"金先生答道,在座的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新鲜。其实"好玩"两个字,是道出了一切读书、一切研究的真谛的。

  还有一个问题:读什么书?读书的范围,这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更现实的、更具体的问题。鲁迅先生在这方面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年青人大可看本分以外的书,也就是课外的书。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的研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对于别人、别的事情可以有更深切的理解。周作人也自称是杂家,他主张大家要开拓自己的阅读范围,要读点专业之外的书。

  这里我想着重地谈一谈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知识分子说:"这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所谓巨人都是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那时候的巨人像达·芬奇这些人,不仅是会四五种外语,而且在几个专业上都同时发出灿烂的光辉。恩格斯说:"他们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这使他们的性格得到完整、全面的发展。在"五四"时期也是这样,"五四"开创的新文化的重要传统就是文理交融。我们中国的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自然科学家,他们都是在两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可以随便举几个例子。著名人类学者裴文中写的小说,曾受到鲁迅的赞扬,还选入了他所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卷。植物学家蔡希陶当年就是一边在云南采集植物标本,一面写有浓郁的边地风情的小说。还有一位北大物理系教授丁西林,他的一生,在物理学和戏剧创作两个领域都取得杰出的成就。老一辈的自然科学家、医生、工程师,都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和西方古典音乐的修养,他们有的在业余时间写的诗词、散文,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竺可桢、梁思成、华罗庚等等,就是他们写的学术论文、报告,文笔都是很优美的。一个真正的大学者,一个健全发展的现代知识分子,一方面,他要受到社会和知识分工的制约,同时也在努力突破分工所造成的限制,尽可能地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求得自身学识、思维能力与性格的相对全面的发展。

  问题是到了1949年以后,由于这种文、理、工、医、农合校大学体制的改变,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使得学生知识越来越单一。这就提出了一个专业知识和专业之外的知识的关系问题。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当然首先要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本身就会把你带入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新的世界,也是其乐无穷的。但是,如果眼光完全局限在专业范围内,发展到极端,就会把专业的、技术的世界,看作是世界的全部,只知专业而不知其他,这就把自我的天地压缩在极小的空间,知识面越狭窄,兴趣越来越单调,生活越来越枯燥,最终导致精神的平庸化与冷漠化。这种情况也容易产生"靠技术吃饭"的观念,把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利化了,实际上也是将自己工具化了。这就意味着人最终成了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奴隶,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现代科学技术病"。看到了这样的可能出现的危险,同学们在初进大学,设定自己的目标时,就应该给自己提出双重任务:既要进入专业,学好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并且以做本专业的第一流专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又要走出来,看到专业之外的广大世界,博览群书,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开拓更加广大、自由的精神空间,确立更高层面的目标:做一个健全发展的自由的"人"。这就是我今天要对在座的理工科大学生说的话:要"进入专业",又要"走出专业"。

  。。。。


  那么在大学期间我们如何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呢?怎样打基础呢?我有这有这样一个看法,提供给大家参考。我觉得大学期间的学习,应该从三个方面去做。

  第一方面,所有的学生,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都必须学好几门最基础的课程。一个是语言,包括中文和外语,这是所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基础。顺便说一下,这些年人们越来越重视外语的学习,你们的外语水平都比我强得多了,我非常羡慕。但是却忽略了对中文的学习,包括许多学中文的学生甚至到了博士阶段还有文章写不通,经常出现文字、标点的错误。有一些学生外文非常好,中文非常差,这样一个偏倚就可能失去母语,造成母语的危机。这是一个令人非常焦虑的问题。越是像北大这样的学校,问题越严重。作为一个健全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首先要精通本民族的语言,同时要通一门或者两门外文,不能偏废。在注意语言的同时,还有两门学科的修养值得注意。一个是哲学,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的思维对人很重要,无论你是学理的还是学文的,都要用哲学的思维考虑问题,有没有哲学思维是很重要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数学,数学和哲学都是最基础的学科,也同样关系着人的思维问题。当然,不同的专业对数学和哲学的要求不一样。比如学经济学的人,必须有很高的数学修养。对学中文的人,数学修养虽然不必那么高,但是你也要有一定的修养,数学是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但所有学科的所有学生都要打好一个语言、哲学与数学的底子。这是关系到你的终生学习与终生发展的基础。

  第二方面,必须打好自己专业基础知识的底子。我认为在专业学习上要注意两个要点。一个是要读经典著作。文化讲起来非常玄、非常复杂,其实都是从一些最基本的经典著作生发出来的。就我所知道的中国古典文学而言,中国早期的文史哲是不分的,中国的文史哲、中国的文化其实都是从几本书生发出来的,就是《论语》、《庄子》、《老子》这几本书,看起来很简单,但以后的中国文化就是由这些原典生发开来的。我带研究生,尽管学的是现代文学,我也要求他们好好地读《论语》,读《庄子》,读《老子》,有时间还要读《史记》,学文学的要读《文心雕龙》,就这么几本书,并不多。当然,这属于补课,按说这几本书,在大学期间就要下功夫好好地读,把它读得比较熟。读的时候最好读白本,读原文,千万不要去读别人的解释。必要的时候看一点点注释,主要应该面对白本原文、面对原著,你反复读,读多了自然就通了。有这个以后你的学术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就我的专业——现代文学而言,我就要求学生主要要读三个人的著作:鲁迅、周作人、胡适。把这三个人掌握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你就拎起来了,因为他们是领军人物。专业学习要精读几本书,几本经典著作,在这几本经典著作上必须下足够功夫,把它读熟读深读透。这是专业学习的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是掌握专业学习的方法。通过具体学科、具体课程的学习,掌握住专业学习的方法。这样在专业方面,你既打了基础,有经典著作做底子,同时又掌握了方法,那么以后你就可以去不断深造了。我刚才说过理科学生也要学文,那么学什么呢?我也主张读几本经典。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几个原点性的作家、作为这个民族思想源泉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在他这个民族是家喻户晓的。人们在现实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到这些原点性作家这里来寻找思想资源。比如说所有的英国人都读莎士比亚、所有的俄国人都读托尔斯泰、所有的德国人都读歌德,每个民族都有几个这样的大思想家、大文学家。这些大思想家大文学家,是这个民族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必须了解的,也是这个民族的知识的基础、精神的基础、精神的依靠。具体到我们民族,如果你对文学有兴趣,大体可以读这样几本书:首先是《论语》、《庄子》,因为这两本书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最早的源头。第二,如果你对文学有兴趣就必须读《诗经》、《楚辞》,还要读唐诗。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高潮时期,唐诗是我们民族文化青春期的文学,它体现了最健全、最丰富的人性与民族精神。第三是《红楼梦》。这是总结式的著作,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第四个是鲁迅,他是开现代文学先河的。我觉得理工科学生即使时间不够,也应该在以上所谈的那四五个至少一两个方面认真读一点经典著作。我建议开这样的全校性选修课,你们修这样一两门课。有这样一个底子,对你以后的发展很有益处。

  第三方面,要博览群书。要学陶渊明的经验——“好读书不求甚解”,用鲁迅的话说就是“随便翻翻”,开卷有益,不求甚解。在北大有无数的讲座,我鼓励我的学生都去听讲座,听多了你就不一样了。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听课的有一半的是旁听的。课堂上老师姑妄讲之,学生姑妄听之。你睡着了也不要紧,懵懵懂懂也听到了几句话,这几句话就能让你受益无穷。我们曾经开玩笑,也是北大人比较自豪的一点,说“我们的学生就是四年睡在寝室里不起床,他听也听够了。”因为那地方信息广泛,什么消息、什么人都有,听够了出去就可以吹牛。你不要看是北大学生就怕他,他虽然什么东西都知道一点,但其实大部分都是听来的。他虽然不求甚解,但他知道一点儿就比你高明。所以你们每个人底子打好了,然后就博览群书,知识有的是读来的,有的是听来的。人才是熏陶出来的,是不经意之间熏出来的,不是故意培养出来的。

  我做王瑶先生的学生,王先生从来不正儿八经给我们上课,就是把我们带到他客厅沙发上胡吹乱侃,王瑶先生喜欢抽烟斗,我们就是被王先生用烟斗熏出来的。我现在也是这么带学生,我想到什么问题了,就让学生到我家的客厅来和他们聊天,在聊天中让学生受益。真正的学习就是这样,一边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把基本的经典读熟、读深、读透,一边博览群书,不求甚解,对什么都有兴趣,尽量开拓自己的视野。从这两方面努力,就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如果你还有兴趣,那么就读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就要进行专业的训练,博士生在专的基础上还要博。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来设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加油

大学生应该看什么书

6. 大学生应该看的书有哪些

  读书还是凭兴趣的好    不是有人说 自己不喜欢的书再著名他也不读
  毕竟我不了解你,如果你需要书单,网上多的是也不少我一个

  漫说大学之大——钱理群《致青年朋友》
  带给我了新的视野  希望你能读读全文 应该还是有帮助的

  节选。。。。。。

  如何读书?读什么书?

  这里侧重谈一谈该怎么求知识、怎么读书的问题。关于读书,周氏兄弟有两个出人意料却意味深长的比喻。鲁迅说:"读书如赌博。"就像今天爱打麻将的人,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地打,有时候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还继续打。打麻将的妙处在于一张一张的牌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而读书也一样,每一页都有深厚的趣味。真正会打牌的人打牌不计输赢,如果为赢钱去打牌在赌徒中被称为"下品",赌徒中的高手是为打牌而打牌,专去追求打牌中的趣味的。读书也一样,要为读书而读书,要超功利,就是为了好玩,去追求读书的无穷趣味。周作人也有一个比方,他说:"读书就像烟鬼抽烟。"爱抽烟的人是手嘴闲空就觉得无聊,而且真正的烟鬼不在于抽,而是在于进入那种烟雾飘渺的境界。读书也是这样,就在于那种读书的境界--它是其乐无穷的。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的最大失败就在于,把这如此有趣、如此让人神往的读书变得如此功利、如此的累,让学生害怕读书。我想同学们在中学里都是深有体会的:一见到书就头痛,其实要是我一见到书就高兴,就兴奋。中学教育把最有趣味的读书变成最乏味的读书,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失败。现在同学们进入大学后就应从中学那种压抑的、苦不堪言的读书中解放出来,真正为趣味而读书,起码不要再为考试去读书。这里涉及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读书是为什么?读书就是为了好玩!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上课,有一次正讲得得意洋洋、满头大汗,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发问(这位女同学也很著名,就是后来巴金先生的夫人萧珊女士):"金先生,你的逻辑学有什么用呢?你为什么搞逻辑学?""为了好玩!"金先生答道,在座的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新鲜。其实"好玩"两个字,是道出了一切读书、一切研究的真谛的。

  还有一个问题:读什么书?读书的范围,这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更现实的、更具体的问题。鲁迅先生在这方面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年青人大可看本分以外的书,也就是课外的书。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的研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对于别人、别的事情可以有更深切的理解。周作人也自称是杂家,他主张大家要开拓自己的阅读范围,要读点专业之外的书。

  这里我想着重地谈一谈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知识分子说:"这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所谓巨人都是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那时候的巨人像达·芬奇这些人,不仅是会四五种外语,而且在几个专业上都同时发出灿烂的光辉。恩格斯说:"他们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这使他们的性格得到完整、全面的发展。在"五四"时期也是这样,"五四"开创的新文化的重要传统就是文理交融。我们中国的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自然科学家,他们都是在两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可以随便举几个例子。著名人类学者裴文中写的小说,曾受到鲁迅的赞扬,还选入了他所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卷。植物学家蔡希陶当年就是一边在云南采集植物标本,一面写有浓郁的边地风情的小说。还有一位北大物理系教授丁西林,他的一生,在物理学和戏剧创作两个领域都取得杰出的成就。老一辈的自然科学家、医生、工程师,都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和西方古典音乐的修养,他们有的在业余时间写的诗词、散文,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竺可桢、梁思成、华罗庚等等,就是他们写的学术论文、报告,文笔都是很优美的。一个真正的大学者,一个健全发展的现代知识分子,一方面,他要受到社会和知识分工的制约,同时也在努力突破分工所造成的限制,尽可能地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求得自身学识、思维能力与性格的相对全面的发展。

  问题是到了1949年以后,由于这种文、理、工、医、农合校大学体制的改变,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使得学生知识越来越单一。这就提出了一个专业知识和专业之外的知识的关系问题。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当然首先要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本身就会把你带入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新的世界,也是其乐无穷的。但是,如果眼光完全局限在专业范围内,发展到极端,就会把专业的、技术的世界,看作是世界的全部,只知专业而不知其他,这就把自我的天地压缩在极小的空间,知识面越狭窄,兴趣越来越单调,生活越来越枯燥,最终导致精神的平庸化与冷漠化。这种情况也容易产生"靠技术吃饭"的观念,把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利化了,实际上也是将自己工具化了。这就意味着人最终成了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奴隶,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现代科学技术病"。看到了这样的可能出现的危险,同学们在初进大学,设定自己的目标时,就应该给自己提出双重任务:既要进入专业,学好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并且以做本专业的第一流专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又要走出来,看到专业之外的广大世界,博览群书,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开拓更加广大、自由的精神空间,确立更高层面的目标:做一个健全发展的自由的"人"。这就是我今天要对在座的理工科大学生说的话:要"进入专业",又要"走出专业"。

  。。。。


  那么在大学期间我们如何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呢?怎样打基础呢?我有这有这样一个看法,提供给大家参考。我觉得大学期间的学习,应该从三个方面去做。

  第一方面,所有的学生,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都必须学好几门最基础的课程。一个是语言,包括中文和外语,这是所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基础。顺便说一下,这些年人们越来越重视外语的学习,你们的外语水平都比我强得多了,我非常羡慕。但是却忽略了对中文的学习,包括许多学中文的学生甚至到了博士阶段还有文章写不通,经常出现文字、标点的错误。有一些学生外文非常好,中文非常差,这样一个偏倚就可能失去母语,造成母语的危机。这是一个令人非常焦虑的问题。越是像北大这样的学校,问题越严重。作为一个健全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首先要精通本民族的语言,同时要通一门或者两门外文,不能偏废。在注意语言的同时,还有两门学科的修养值得注意。一个是哲学,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的思维对人很重要,无论你是学理的还是学文的,都要用哲学的思维考虑问题,有没有哲学思维是很重要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数学,数学和哲学都是最基础的学科,也同样关系着人的思维问题。当然,不同的专业对数学和哲学的要求不一样。比如学经济学的人,必须有很高的数学修养。对学中文的人,数学修养虽然不必那么高,但是你也要有一定的修养,数学是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但所有学科的所有学生都要打好一个语言、哲学与数学的底子。这是关系到你的终生学习与终生发展的基础。

  第二方面,必须打好自己专业基础知识的底子。我认为在专业学习上要注意两个要点。一个是要读经典著作。文化讲起来非常玄、非常复杂,其实都是从一些最基本的经典著作生发出来的。就我所知道的中国古典文学而言,中国早期的文史哲是不分的,中国的文史哲、中国的文化其实都是从几本书生发出来的,就是《论语》、《庄子》、《老子》这几本书,看起来很简单,但以后的中国文化就是由这些原典生发开来的。我带研究生,尽管学的是现代文学,我也要求他们好好地读《论语》,读《庄子》,读《老子》,有时间还要读《史记》,学文学的要读《文心雕龙》,就这么几本书,并不多。当然,这属于补课,按说这几本书,在大学期间就要下功夫好好地读,把它读得比较熟。读的时候最好读白本,读原文,千万不要去读别人的解释。必要的时候看一点点注释,主要应该面对白本原文、面对原著,你反复读,读多了自然就通了。有这个以后你的学术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就我的专业——现代文学而言,我就要求学生主要要读三个人的著作:鲁迅、周作人、胡适。把这三个人掌握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你就拎起来了,因为他们是领军人物。专业学习要精读几本书,几本经典著作,在这几本经典著作上必须下足够功夫,把它读熟读深读透。这是专业学习的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是掌握专业学习的方法。通过具体学科、具体课程的学习,掌握住专业学习的方法。这样在专业方面,你既打了基础,有经典著作做底子,同时又掌握了方法,那么以后你就可以去不断深造了。我刚才说过理科学生也要学文,那么学什么呢?我也主张读几本经典。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几个原点性的作家、作为这个民族思想源泉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在他这个民族是家喻户晓的。人们在现实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到这些原点性作家这里来寻找思想资源。比如说所有的英国人都读莎士比亚、所有的俄国人都读托尔斯泰、所有的德国人都读歌德,每个民族都有几个这样的大思想家、大文学家。这些大思想家大文学家,是这个民族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必须了解的,也是这个民族的知识的基础、精神的基础、精神的依靠。具体到我们民族,如果你对文学有兴趣,大体可以读这样几本书:首先是《论语》、《庄子》,因为这两本书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最早的源头。第二,如果你对文学有兴趣就必须读《诗经》、《楚辞》,还要读唐诗。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高潮时期,唐诗是我们民族文化青春期的文学,它体现了最健全、最丰富的人性与民族精神。第三是《红楼梦》。这是总结式的著作,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第四个是鲁迅,他是开现代文学先河的。我觉得理工科学生即使时间不够,也应该在以上所谈的那四五个至少一两个方面认真读一点经典著作。我建议开这样的全校性选修课,你们修这样一两门课。有这样一个底子,对你以后的发展很有益处。

  第三方面,要博览群书。要学陶渊明的经验——“好读书不求甚解”,用鲁迅的话说就是“随便翻翻”,开卷有益,不求甚解。在北大有无数的讲座,我鼓励我的学生都去听讲座,听多了你就不一样了。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听课的有一半的是旁听的。课堂上老师姑妄讲之,学生姑妄听之。你睡着了也不要紧,懵懵懂懂也听到了几句话,这几句话就能让你受益无穷。我们曾经开玩笑,也是北大人比较自豪的一点,说“我们的学生就是四年睡在寝室里不起床,他听也听够了。”因为那地方信息广泛,什么消息、什么人都有,听够了出去就可以吹牛。你不要看是北大学生就怕他,他虽然什么东西都知道一点,但其实大部分都是听来的。他虽然不求甚解,但他知道一点儿就比你高明。所以你们每个人底子打好了,然后就博览群书,知识有的是读来的,有的是听来的。人才是熏陶出来的,是不经意之间熏出来的,不是故意培养出来的。

  我做王瑶先生的学生,王先生从来不正儿八经给我们上课,就是把我们带到他客厅沙发上胡吹乱侃,王瑶先生喜欢抽烟斗,我们就是被王先生用烟斗熏出来的。我现在也是这么带学生,我想到什么问题了,就让学生到我家的客厅来和他们聊天,在聊天中让学生受益。真正的学习就是这样,一边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把基本的经典读熟、读深、读透,一边博览群书,不求甚解,对什么都有兴趣,尽量开拓自己的视野。从这两方面努力,就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如果你还有兴趣,那么就读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就要进行专业的训练,博士生在专的基础上还要博。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来设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加油

7. 大学生看什么书

推荐一套书:《大学人文》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其系列有《大学人文读本》、《大学人文教程》、《大学精神档案》(4卷)、《大学人文》(第1、2辑)人文图书。
里面的内容很丰富,对大学、人生、世界观、价值观等有很好的启发作用,看过之后,自己独立思考思考,可以锻炼自己的认知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听信他言。
我今年也是大三,看过一卷,感觉“相见恨晚”,感触很多,思考的的也很多,值得一看,我已经向好多朋友推荐过这套书了。我看过网上的评论,大家对这套书的价值都是很肯定的,建议读一读。
还可以读一些你感兴趣的书,比如文史类的,看看,想想,写写,对充实自己的大脑还是很有帮助的,平时有时间可以去听听文学类和历史类讲座等,都有帮助的。
最好看的时候做做笔记,把自己所想记录下来,慢慢积累可定有好处的,也不定就要什么大手笔。

大学生看什么书

8. 大学生该看些什么书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因为跟你在大学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有关系~~
1.、学习书籍   如果你是想踏实学点东西 甚至考研什么的  多买点相关读物  特别是要面对4、6级考试的 更是早做准备
2、能力类     如果你是想在大学中 比别人了解的多 看得多看得远 那就可以看一下 成功学 企业管理书籍 等等
3、 还可以阅读一些比较好的 杂志  比如 三联  看天下  等等

反正很多选择 关键是你给自己的定位 和 你自己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