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审计的介绍

2024-05-13

1. 专项资金审计的介绍

专项资金审计是审计机关对专项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活动。专项资金审计只对某项资金的收支活动进行审查,一般不需要涉及被审计单位的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活动。

专项资金审计的介绍

2. 专项资金审计的审计方法

1.顺藤摸瓜法。通过对资金运动轨迹的跟踪,对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追查到底,沿着资金流向,资金到哪追到哪,涉及哪个单位查哪个单位,一直查到资金的最终用途。这是专项资金审计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费时、费力,工作量较大,因此,适用经验比较丰富,有较高的判断能力的审计人员,应突出重点,选择有疑点的资金进行审计。2.调查法。此法适用于发现账外线索和核实发票审计,是获取账外审计线索或审计证据最有效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通过专业判断,认为被审计单位存在账外收支款项或支出票据中存在虚假发票,就要采取延伸调查的方法予以核实。首先,要制定好调查方案,对调查对象 谈话技巧 调查方式方法调查的内容以及被调查对象的确定做好安排;其次,调查应脱离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独立进行。3.银行存款核对法。适用于专项资金审计,是发现专项资金转移 挪用最有效的方法。不仅要对余额 未达账项进行核对,而且要对每一笔发生额进行核实,对不符的款项或虽然相符但认为有异常的款项,要进行延伸审计开户行和到对方单位进行核实,查清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用途。4.分析性复核法。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发现异常事件和数据,是审计人员进行综合判断的基础。对分析中发现的差异,特别是对异常变动进行调查,必要时要适当追加审计程序。

3. 审计机关如何加强专项资金审计

一)先行试审,取得经验再全面推开审计。
审计要对政府决策的执行和实施控制过程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但一个好的具备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整体情况。审计任务和难度随之大幅度增加。鉴于审前调查时间太仓促。可以选择某个地区作为前期样本进行相对完整的试审,以熟悉整体运作流程为基础, 以专项资金预期目标实现程度为关注核心.深入到专项资金涉及的主要业务环节,对其管理模式、作业组织、业务布局进行风险和收益的权衡.确定运作质量和维护运作的管理制度是否完整、合理及有效。经过试审,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绘制专项资金运作程序图、工作流程图.制强弱程度,风险所在,初步确定符合实际的重要性水平。
2.经过对某个样本进行完整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我们已等同于进行过一次专项资金的业务流程实操训练。可以比较准确地查找漏洞和风险源,确定审计重点,据此而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更具执行性、专业性和指导性。对审计报告和综合报告的撰写提供系统指引。
3.提供经验案例再全面推开审计, 改变边审边摸索边调整的状况,迅速找准切入点。提高审计效率,让审计人员有更多时间深入到运作程序,对政策执行情况及各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检查, 评价政策的有效性,查找潜在问题,做出充分科学,定性准确的评价。有更多时间征求各层次各方面意见,提出具有说服力操作性强的审计建议。
(二)改变习惯观念,优化审计手段。
政府运作的专项资金管理,没有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指南和操作办法,主要依靠各部门按其管理职责制定监管细则,但是任何一种监管制度都是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任何一种完善的制度也会出现执行偏差。政府审计“提前介人”,“全程跟踪”的改革,使工作重点从“查错纠弊”转移到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服务,而改善管理涉及经济活动全过程,因此以往的着重会计资料事后审计也应扩展到经营活动基础资料的事前事中审计,从数据产生的源头查起。
1.在审计方法上引进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和系统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把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观察判断系统整体的效能和协调性,分析系统各要素的优劣程度,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建立最优化模型。
2.突破审计的“外部性”牵制.深入和扩大交流范围。建设性和免疫性使得审计越来越专业化,更加重视审计职业判断水平方面的专业和能力,审计不只与被审计单位财务部门接触,更要扩大与业务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交流,在内部控制和监管方面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管理水平,比审计人员更清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应从哪个方面控制才有效果。同时还可加强与评审组、论证组、验收组的专家交流,充分借鉴利用行业专业标准和专业人员的判断。通过各类资源的相互配合, 优势互补.优化各自工作成本。如在实践中我们与被审计单位共同设计审计表格, 对其在管理中发现的控制弱点和改进意向进行充分沟通.其优点是审计表格更切实际。更利于基层操作,更利于信息点的准确统计和综合分析利用。 又如在现场验证时观察被审计单位专业人员的操作,对其结果的专业性虽不能发表意见,但控制结果形成的程序履行是否有效,可以与对方监管部门商讨从而形成审计人员的思路和判断。  
3.审计立项应更倾向于内控制度考核状况。一个良好有效的控制,需要运行多年才能逐步有效完善。审计建设性的发挥。 更高层面也在于从制度的源头发现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提早防范,应对危机。因此我们选择审计项目时,应考虑视各单位内部控制的总体状况和其健全有效程度安排审计计划。对专项资金的审计,可以建立项目审计库,甚至细化到项目内部控制审计库.将历年审计情况加以信息管理,对项目内部控制的建立情况、修改情况、运行状况及相应的审计评价都进行计算机管理, 提取审计需要的信息加以利用,经过连续性的追踪和管理,相信我们提出的意见会更具利用价值。
风险预警、控制和消除机制,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社会经济的环境变化催生审计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审计的功能必须深化为查错纠弊与预警预防并重.已不仅仅是“对症下药”,而应上升到帮助设计特定规则以获取最大效益.从而实现自我约束,形成良性循环。

审计机关如何加强专项资金审计

4. 专项资金审计特征

  专项资金主要具有以下性质和特征:
  1.无偿性:国内(外)ZF对某一项目的扶持所拨给的资金不需偿还。
  2.有偿性:国内和国外ZF对某一项目扶持的专项低息贷款,需要偿还。
  3.复杂性: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多,使用广,要层层分解,又层层下拨通过各级财政拨付中转到项目单位。
  4.目标性:专项资金使用后,必须达到预期目标,凸显其作用。
  5.针对性:国家不是普遍拨放,而是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的专门项目而拨或贷的资金,因此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专项性。
  由于审计专项资金具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各级审计人员长期以来认真进行艰苦努力工作,为确保国家资金安全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业绩。但专项资金审计仍然存在一些“盲点”而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与国家的目标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其表现为:
  1.专项资金使用前期费用开支。
  每个专项资金的使用,目前通常存在前期围绕项目而发生的前期费用,按说项目单位应当有所投入,但通常都在项目资金到后支付,有的数额较大,而审计时无法界定,其合理性、合法性,甚至出现违法违规行为难以审清。
  2.专项资金使用部门上下联手改变用途。
  专项资金来源渠道,从中央到县,要经过省、市、县多个主管部门,因此往往会层层“拔毛”或变相使用,甚至下级作为项目费用返给一部分上级部门作为对项目的支持,基层审计部门对此“望尘莫及”。
  3.领导批准,挪作他用。
  有些项目资金到达项目目的地,有的地方领导批准改变使用途径,甚至有“内部”文件,作为集体研究决定其改变使用途径,审计人员无法审实。
  4.以国家相关政策为由,拨贷私营(外商)企业。
  有的项目资金由于其使用涵盖范围广泛,如果监督不到的话,致使一些权力人,以国家有政策规定名义,拨入私营(外商)企业;如正当使用无可非议,如果以“人情”、“暗股”拨或贷入就会滋生腐败,因为外商私营企业不能审计,即使去审计也要办理名目繁多的手续,谁会去惹麻烦,谁会去担干扰外商(私营)投资环境的风险呢?
  综上所述,专项资金审计,由于上述的“不确定”因素存在而难以审实、审透、审清,从而使专项资金审计“失真”而形成“盲点”。

5. 专项经费如何审计

专项经费是指定用途的资金。
审计方法
1.顺藤摸瓜法。

通过对资金运动轨迹的跟踪,对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追查到底,沿着资金流向,资金到哪追到哪,涉及哪个单位查哪个单位,一直查到资金的最终用途。这是专项资金审计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费时、费力,工作量较大,因此,适用经验比较丰富,有较高的判断能力的审计人员,应突出重点,选择有疑点的资金进行审计。

2.调查法。

此法适用于发现账外线索和核实发票审计,是获取账外审计线索或审计证据最有效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通过专业判断,认为被审计单位存在账外收支款项或支出票据中存在虚假发票,就要采取延伸调查的方法予以核实。首先,要制定好调查方案,对调查对象 谈话技巧 
调查方式方法调查的内容以及被调查对象的确定做好安排;其次,调查应脱离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独立进行。

3.银行存款核对法。

适用于专项资金审计,是发现专项资金转移 
挪用最有效的方法。不仅要对余额 未达账项进行核对,而且要对每一笔发生额进行核实,对不符的款项或虽然相符但认为有异常的款项,要进行延伸审计开户行和到对方单位进行核实,查清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用途。

4.分析性复核法。

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发现异常事件和数据,是审计人员进行综合判断的基础。对分析中发现的差异,特别是对异常变动进行调查,必要时要适当追加审计程序。

专项经费如何审计

6. 专项资金审计如何确定被审计单位

专项资金顾名思义是指规定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如扶贫资金、救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退耕还林资金等等。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目前主要是采取两种办法:一是由各级财政逐级下拨,逐级管理;二是实行县财政报账制管理,项目管理、资金拨付、资金使用相互分离。 无论采取哪种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一般都要涉及到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专项资金的具体发放和使用单位。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时,这些部门或单位都应在审计的范围之内。但究竟以哪一个单位作为被审计单位呢?各地掌握不一。
据笔者了解,有的以财政部门作为被审计单位,有的以业务主管部门作为被审计单位,有的以项目实施单位作为被审计单位,甚至同一地(市)之间也不统一。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以业务主管部门作为被审计单位,其他单位作为审计项目的延伸审计单位;审计通知书只对业务主管部门下达,审计报告也只发送业务主管部门,发现的问题及处理处罚内容,则按问题单位单独列示,反映在一个审计报告之中;审计决定书按应处理处罚单位分别下达,也有的审计决定书只对被审计单位,但处理处罚内容则涉及所有被延伸审计的问题单位,对被延伸审计的问题单位采取抄送的办法,造成主送单位与执行单位不符。而且在业务操作上存在违反审计程序及审计准则规定的问题。 如对救灾资金进行审计时,被审计单位一般确定为民政部门,然后对财政部门、涉及救灾资金使用的乡镇政府或民政所、受灾村的有关账目进行延伸审计;对退耕还林资金审计时,被审计单位一般确定为林业部门,然后对财政部门、项目涉及乡镇政府和村的有关账目进行延伸审计。这种做法在实际运行中,除了造成有的被延伸单位有审计决定书而没有审计报告、审计通知书,或虽有审计决定书但主送单位与被处理处罚单位不符等问题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目前多数专项资金都实行了财政报账制管理,业务主管部门一般不负责资金的具体拨付和使用,它只是一个纯业务管理部门,既不管钱又不管账,如果按照审计是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的属性要求,以其作为被审计单位显然缺乏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基础。但如果按照谁负责管账和资金收支谁为被审计单位的惯例,那么所有实行财政报账制管理的专项资金项目,被审计单位都是一个——财政部门,这样又势必造成财政部门的管理责任被无限的扩大,不符合责权一致的原则。假如以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单位作为被审计单位,又会造成审计工作把握不住源头,掌握不住各个环节和总体情况。
纵观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现状,笔者认为,专项资金的审计仅以其中一个部门或使用单位作为被审计单位都是不恰当的。因为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涉及的部门和单位较多,各单位又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仅以其中一个部门或单位作为被审计单位,按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审计报告无法全面反映这些众多单位的问题,审计决定书也无法制作和下达。只有以每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所涉及的部门或单位为共同被审计单位,这样审计结果才会全面、具体,针对性强,而且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也可直接下达审计决定书,进行处理和处罚,也只有这样才符合法定审计程序。以退耕还林资金审计项目为例,具体业务操作方法为:审计通知书应表述为,关于审计XX县财政局、林业局、项目涉及有关乡镇政府、村XX年度退耕还林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通知;主送单位为,XX县财政局、林业局、项目涉及有关乡镇政府、村;同时,将具体被审计单位名单附在审计通知书后。审计报告因无主送单位,可将相关单位查出的问题、定性及处理处罚,按具体问题单位分别列示,审计报告发至所有被审计单位。对有问题单位且应按规定处理处罚的,审计机关分别制作审计决定书,发送相关单位执行。

7. 专项资金的审计是谁来做些什么

专项资金的审计是由审计机关来进行的。
专项资金审计是审计机关对专项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活动。专项资金审计只对某项资金的收支活动进行审查,一般不需要涉及被审计单位的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活动。


专项资金具有项目多、金额大、使用范围广的特点,主要包括扶贫、农林水、教科文卫、交通能源和开发等资金。在实际工作中,对各项专项资金的审计有时不够全面深入,其主要原因是往往忽视了专项资金审计的几个重要环节:
1、注重账簿审计的同时,千万别忽视实际项目的审计。
审计往往只是将被审计单位的专项资金收支总账、明细账和记账凭证等会计资料送达审计组,审计完后即为审计结束。即使到实地查看工程,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认真丈量、记录,也没有计算材料实际用量与账面决算数所使用数量是否一致,看是否有高估冒算或实际使用量小于决算量的现象。
2、注重账面的收支凭证的同时,千万别忽视银行票据的审计。
专项资金审计的传统方法是看账面收支凭证是否合理、合法、合规,而对银行票据的真实性和银行对账单的核对工作容易忽视。由于某些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到位,多数采用配套资金空运行方式,即真拨付、后转回、账面反映配套资金到位了,而实际上根本没有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查阅开户行银行对账单所反映的收支明细与被审计单位银行账收支栏目,就可能反映同等金额的一收一支,而且时间相近;还有一种情况是被审计单位账上反映现金增加而银行对账单没有记录付出,则采用现金支票存根联入账,提款联没有取款、主观上也不想取款,客观上也无款可取。只要重视加强对银行票据系列的审核力度,弄虚作假的现象便一目了然。
3、重视资金使用的同时,千万别忽视资金使用效益。
主要看在建工程项目借方数或专项支出数,累加后与上级下达计划指标进行对比,看资金是否全部支出,全部支出即视为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没有被挤占、挪用,忽略了该项资金的使用经济效益,有的即便在审计报告中有所反映,也总是很勉强,其数据不够准确真实。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某些地区或部门为了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早日投入,项目立项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缺乏对当地经济社会等现实环境的可行性论证,从而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工程项目竣工时间较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效益不明显;三是由于审计人员少,时间短,根本不可能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反映效益。
4、注意资金到位率的同时,千万别忽视资金到位的时间性。
在对各项专项资金审计中,审计人员总是查找上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联合下达的专项资金的指标文件,然后与同级财政部门专项资金额进行对比,计算资金到位率,比例大则资金足额到位,比例小则到位小,并在审计中予以评价。但是,较多当年下达的专项资金的指标,由于财力有限调剂其他用途,下拨渠道不畅等,拖欠到年底,有的甚至到第二年底才勉强拨付完毕,资金到位时间迟缓,严重影响工程项目设施建设。
以上四个环节的审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同等对待,相互对应,互为牵制。这样才能在专项资金审计中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资金收支的全貌。

审计方法是:

1.顺藤摸瓜法。
通过对资金运动轨迹的跟踪,对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追查到底,沿着资金流向,资金到哪追到哪,涉及哪个单位查哪个单位,一直查到资金的最终用途。这是专项资金审计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费时、费力,工作量较大,因此,适用经验比较丰富,有较高的判断能力的审计人员,应突出重点,选择有疑点的资金进行审计。
2.调查法。
此法适用于发现账外线索和核实发票审计,是获取账外审计线索或审计证据最有效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通过专业判断,认为被审计单位存在账外收支款项或支出票据中存在虚假发票,就要采取延伸调查的方法予以核实。
首先,要制定好调查方案,对调查对象 谈话技巧 调查方式方法调查的内容以及被调查对象的确定做好安排;其次,调查应脱离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独立进行。
3.银行存款核对法。
适用于专项资金审计,是发现专项资金转移 挪用最有效的方法。不仅要对余额 未达账项进行核对,而且要对每一笔发生额进行核实,对不符的款项或虽然相符但认为有异常的款项,要进行延伸审计开户行和到对方单位进行核实,查清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用途。
4.分析性复核法。
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发现异常事件和数据,是审计人员进行综合判断的基础。对分析中发现的差异,特别是对异常变动进行调查,必要时要适当追加审计程序。

专项资金的审计是谁来做些什么

8. 财务收支审计属于专项资金审计吗?

财务收支审计不属于专项资金审计,因为专项资金审计一般不需要涉及被审计单位的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但是专项资金审计必须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财务收支审计是涉及到专项资金。

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
(1)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审计内容:
1.财务收入来源的合法性、入账的完整性。
2.财务支出范围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
3.资产的安全性等。
4.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2)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
1.项目拨款是否按规定入账;
2.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的用途;
3.资金是否安全等。
(3)实行企业管理的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
1. 对企业的会计资料,包括会计报表、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的真实、合法进行审计。
2. 对企业资产,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进行审计。
3. 对企业负债、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情况进行审计。
4. 对企业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真实、合法进行审计。
5. 对企业损益,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情况进行审计。
(4)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
A.财务收入方面
1、未经省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会同物价部门批准进行收费。
2、应缴未缴财政专户和没有及时足额上缴财政及坐支应缴未缴收入。
3、账外资金形成"小金库"。
4、不按规定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收费票据。
B、财务支出方面
1、发放各种补贴、奖金未经财政部门批准。
2、应交未交各种税金及附加。
3、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4、虚假发票报账。
5、乱列支出。
6、虚列支出。
7、购置固定资产未记入单位的固定资产账。
8、超越单位权限处置资产。
9、购买控办商品未办理控办手续。
C、财务其他方面
1、在往来款账中长期挂账。
2、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专项资金审计的重要环节:
1、注重账簿审计的同时,千万别忽视实际项目的审计。
审计往往只是将被审计单位的专项资金收支总账、明细账和记账凭证等会计资料送达审计组,审计完后即为审计结束。即使到实地查看工程,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认真丈量、记录,也没有计算材料实际用量与账面决算数所使用数量是否一致,看是否有高估冒算或实际使用量小于决算量的现象。
2、注重账面的收支凭证的同时,千万别忽视银行票据的审计。
专项资金审计的传统方法是看账面收支凭证是否合理、合法、合规,而对银行票据的真实性和银行对账单的核对工作容易忽视。由于某些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到位,多数采用配套资金空运行方式,即真拨付、后转回、账面反映配套资金到位了,而实际上根本没有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查阅开户行银行对账单所反映的收支明细与被审计单位银行账收支栏目,就可能反映同等金额的一收一支,而且时间相近;还有一种情况是被审计单位账上反映现金增加而银行对账单没有记录付出,则采用现金支票存根联入账,提款联没有取款、主观上也不想取款,客观上也无款可取。只要重视加强对银行票据系列的审核力度,弄虚作假的现象便一目了然。
3、重视资金使用的同时,千万别忽视资金使用效益。
主要看在建工程项目借方数或专项支出数,累加后与上级下达计划指标进行对比,看资金是否全部支出,全部支出即视为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没有被挤占、挪用,忽略了该项资金的使用经济效益,有的即便在审计报告中有所反映,也总是很勉强,其数据不够准确真实。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某些地区或部门为了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早日投入,项目立项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缺乏对当地经济社会等现实环境的可行性论证,从而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工程项目竣工时间较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效益不明显;三是由于审计人员少,时间短,根本不可能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反映效益。
4、注意资金到位率的同时,千万别忽视资金到位的时间性。
在对各项专项资金审计中,审计人员总是查找上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联合下达的专项资金的指标文件,然后与同级财政部门专项资金额进行对比,计算资金到位率,比例大则资金足额到位,比例小则到位小,并在审计中予以评价。但是,较多当年下达的专项资金的指标,由于财力有限调剂其他用途,下拨渠道不畅等,拖欠到年底,有的甚至到第二年底才勉强拨付完毕,资金到位时间迟缓,严重影响工程项目设施建设。
以上四个环节的审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同等对待,相互对应,互为牵制。这样才能在专项资金审计中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资金收支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