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明的个人简介

2024-05-14

1. 陈永明的个人简介

(信铭斋主);著名书画家,男,湖北红安人,硕士,民盟湖北省委员会经济和法制委员会委员、政协湖北省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女书艺术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中国女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湖北书画研究会主席团成员兼女书专门委员会主任、湖北省书画家企业家联谊会副秘书长、湖北楚天画院汉口分院院长、武汉书法家协会理事。现已编入中国当代水墨画风云人物。

陈永明的个人简介

2. 陈永明的介绍

陈永明,男,汉族,生于1964年11月。1988年7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今吉林大学)地质系,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从事地震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2000年6月在职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0月,晋升为副研究员。现为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创新基地)黄土地震工程研究室副研究员。

3. 陈永明的人物经历

 陈永明,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家,生前是香港大学数学系资深讲座教授,祖籍广东省江门市,1924年6月21日出生于北京,1985年10月1日于香港逝世。陈永明在事业上不停努力追求的性格和他简朴务实的作风,除了是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外,与其父亲陈振先的遗传和教育有密切关系。陈振先自学英语,20岁即以翻译身份随清廷外交大臣伍廷芳出使美国,后成为第一批庚子赔款奖学金留学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任税务专门学校校长兼清华和交通等大学教授。陈永明少年时代随父母在北京度过,1937年发生了两件对陈永明有深远影响的大事,那就是卢沟桥事变日军侵华和陈父因公殉职。是年陈永明正好小学毕业,他便随家人南下先迁到澳门后转往香港,先后入读澳门培正中学及香港培正中学。培正中学一贯重视数理化教学,启发了他对科学追求的个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当时任教于香港培正中学的何宗颐先生是陈的数学启蒙老师。1943年陈永明中学毕业,当年日军已侵占了香港,他与友人相率回到了国内,考入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交大以理工闻名,又有自由研究风气,他如鱼得水,对数学兴趣更浓。1947 年大学毕业时,适逢解放战争,他又回到香港。1948年,他开始在母校培正中学教数学科。初登讲坛,这位既非数学本科,又非师范教育系出身的年轻教师,显得顾此失彼,有些力不从心。为了钻研备课,陈永明经常深夜不眠或者未晓即起。必须天天批改的作业,也得隔两三天开个通宵夜车,次日才能挟着一大叠学生的功课匆匆走进教室。他渐渐喜欢学生向他提出质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发现问题,做更深入的探索。他对问题总是充满毅力地坚持追寻解决办法,在未找出问题答案前,绝不罢休,这表露了他已具备与众不同的,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具备的奋斗精神。就是在这期间,陈永明开始对数学分析发生了浓厚兴趣,特别迷上了级数和函数可积性的性质。他的第一篇研究文章发表于1956年,其实是年他已完成了4篇日后都在德国著名的“数学杂志”(Mathematische Zeitschrift)发表的论文,他的研究成果已开始引起同领域中的数学家注意。他当时虽然没有博士学位仅是在中学当教员,但他被新加坡南洋大学破格地聘请为数学系教师,于是他在1956年离开香港培正中学,前往新加坡,1958年他又被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香港大学破格地聘请为数学系教师,陈永明在香港大学一直工作到1984年退休,他1960年晋升为副讲师,1964年为讲师,1968年为教授,1974年为讲座教授。在香港大学工作期间,他于1961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颁授的科学博士学位,1965至1966年他到英国剑桥大学作学术访问一年。陈永明自1958年到香港大学后除继续发表研究成果外,还主动与世界各国相同研究领域中的著名数学家联系,讨论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剑桥大学的J.E.李特尔伍德(Littlewood),芝加哥大学的A.济格蒙德(Zygmund),普林斯顿大学的E.M.斯坦(Stein),莫斯科大学的P.L.乌里扬诺夫(Ul’yanov),杭州大学的陈建功等等。通过书信来往陈永明特别得到李特尔伍德的指导。这位20世纪的数学巨匠对他十分赏识,除邀请他往剑桥大学访问一年(1956-1966)外,并与他于1967年联合发表了一篇文章;陈永明与李特尔伍德的联系一直没有间断,直到1977年李特尔伍德92岁去世为止。陈永明99岁的母亲于1978 年去世,这两位陈永明十分尊敬的人相继去世使他十分痛心。

陈永明的人物经历

4. 陈永明的介绍

歌仔戏资深编剧陈永明,自一九六○年代,台视、中视、华视开播的「电视歌仔戏」时代起,就开始参与制作与编剧,从事歌仔戏工作长达四十多年。

5. 陈永明的介绍

陈永明(信铭斋主);著名书画家,男,湖北红安人,硕士,民盟湖北省委员会经济和法制委员会委员、政协湖北省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女书艺术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中国女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湖北书画研究会主席团成员兼女书专门委员会主任、湖北省书画家企业家联谊会副秘书长、湖北楚天画院汉口分院院长、武汉书法家协会理事。现已编入中国当代水墨画风云人物。

陈永明的介绍

6. 陈永明的介绍

陈永明,1953年4月27日出生,52岁,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7. 陈永明的人物生平

1983年—1996年在日留学与进修期间,获得日本“外务大臣奖”和“优秀论文奖”,以全优成绩完成硕士课程(横滨国立大学,1985年~1987年)、博士课程(筑波大学,1987年~1991年);1991年在国立筑波大学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在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三年参加国际合作研究;60多次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以及日本NHK电视台等教育专题中演讲。1996年以来出版的专著和论文二百多万字(专著5本、主编10本,合著10多本,在国内外发表的一百多篇论文中有三分之一是刊登在日本教育界和经济界的第一流杂志以及我国的核心刊物上)。《中日两国教师教育之比较》专著获得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的“优秀成果一等奖”。博士论文得到日本文部大臣资助出版专著(日文版),被评为“研究比较教育、教师教育、现代中国教育的第一流研究书”,“将成为促进两国研究交流贵重的跳跃台”。成立“中国在日学人教育研究会”(担任会长),组织一百多名留学人员为国家教委提供新的研究成果,受到李岚清副总理和朱开轩主任等的好评。学成回国以后担任名誉会长,继续组织该研究会的成员主编出版《当代日本私立学校》《当代日本师范教育》两本专著。1995年以来,主持国家和上海市的研究课题12项,参与共同研究课题8项,其中包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大课题“21世纪初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的研究”,负责“国际间教育结构演变的趋势及启示”子课题。近几年,为教育部等政府部门撰写二十多份(三十多万字)内部调研报告和规划报告。1998年协助教育部为向中央科教领导小组提交“园丁工程”行动计划撰写四份(五万多字)调研、规划报告,1999年为教育部筹备召开“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撰写两份(二万字)报告。《人民日报》《北京周报》《神州学人》等三十多种国内外报刊杂志以及中央电台和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对陈教授事迹进行过宣传报道。 陈永明教授学成回华东师范大学后,担任研究生教学以及各大学处级以上干部博士课程班和中学校长硕士课程班讲授,经常与教育行政高级官员以及教育界第一流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共同研究,多次参加国际研讨会以及担任面向教育行政官员、大学校长、中学校长、研究者和企业家等的讲座。1997年荣获“上海市回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的称号,优秀事迹在1999年“上海留学人员成果展”(上海图书馆展览厅)对全社会公开展示,并刊登在上海市人事局编辑出版的《上海留学人员成果集》。

陈永明的人物生平

8. 陈永明的人物评价

 陈永明辅导研究生要求十分严格,他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经常拿出李特尔伍德下述的话来告诉学生,他对学生独立性的要求标准:A supervisor’s best success is to become unnecessary(but a beginner can’t start in a vacuum).中文大意是:一位导师的最成功之处是[他]变成不[再]需要[辅导他的学生](但一位初学者又不能从零开始[而没有导师的指引])。因此陈永明对初做研究的学生,会作十分详尽的辅导和鼓励,但对已有些研究经验的学生,则往往用反面的方法去刺激学生增强研究毅力和奋斗精神,力求学生去做得更好些。他的这种反面刺激方法,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获益的,但是那些能坚持完成学业的学生,都会有足够的独立能力和坚韧精神,日后自行在新的不同研究领域中排除困难,力创一番事业。陈永明是一位罕有的自学成为数学家和大学讲座教授的典范。他深知要靠自学进入数学的殿堂,必须专心一意,不受干扰,必须有所舍弃。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他决心终生不婚。但是,他也是一位有感情的人。他每周按时到远离香港岛(香港大学是在香港岛上)位于香港新界的大埔镇探视他的母亲,后来他为了照顾年老的母亲,便与母亲同住在九龙,直到母亲去世。他对弟妹也勖勉有加,鼓励他们自重、自强。他在香港大学的收入用不完,有时支援朋友,特别是一些有为但经济困难的青年学生。他全心投入研究工作,从不耗费心思考虑衣着,年轻时常骑自行车到郊外阅读,一去就是大半天,没人干扰,十分自得。夏日一套运动短衫裤,天冷穿长裤,在坐外纫上两块结实的厚垫,以延长使用年限。他没时间考虑别人怎样看他,怎样说他。他将全部时间用来思考数学问题。陈永明也是位很有情趣的人。他被人看成“怪”,只因数学研究要求他献出全部时间。像他父亲一样,他自磨望远镜片,自制游戏机,组装多种用途的家私用具。这些都被当作是调剂紧张精神的娱乐。他酷爱游泳,特别是冬泳,还喜欢打网球和拉提琴。陈永明于1985年9月底突发脑溢血,送往医院抢救,可惜医治无效,延至10月1日溘然长逝,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完了他的一生。他把所有献给了文化教育事业。留给亲友子侄和学生的,则是如何正直做人,清白做人,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做一个有益社会的人的榜样。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