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开泰的详细经历

2024-05-14

1. 姚开泰的详细经历

 1956年,姚开泰从山东大学医学院调来湖南医科大学(现更名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从事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与科研,他的任务就是要向学生阐述疾病发生的机理。“正常的细胞是怎样转化癌细胞的?” “肿瘤能遗传吗?” “癌症有治吗?”对此,人们知道的的确太少了。姚开泰就眼看着本教研室的一位颇有才华的老师被鼻咽癌缠身,被癌症一天天残蚀,最后被癌魔完全吞噬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姚开泰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开始了攻癌的艰难跋涉。1962年,在潘世宬教授的指导下,他参加了对肿瘤的实验研究。当初他很想从癌症转移的课题入手,因为当时很多病人都是死于癌症转移的,而国内也没有人对此进行研究,可正当他着手工作时,组织上却通知他参加实验性宫颈癌的研究。他服从了分配,并仔细研究了实验设计,懂得要制作小白鼠宫颈癌模型,首先就得解决投药方法,使致癌物与子宫颈接触。他反复研究国内外文献,提出了改进挂线的投药法,即将浸渍有致癌物的甲基胆蒽的线结经玻璃阴道扩张器,在头镜直视下进入小鼠的子宫颈,然后将挂线从鼠背穿出、结扎,使宫颈内的线结固定。这一新的投药方法使实验大获成功,不仅动物手术死亡率显著降低了,而且微量致癌物诱发宫颈鳞状上皮癌的发生率也由原来的49%增至95%。随后,他又协助潘教授开展动情素诱癌研究,设计了用同位素标记雌二醇的方法,并建立了放射自显影实验室。不久,他们开展了用放射自显影法,追踪胸腺嘧啶核苷标记宫颈S间期细胞的研究。可是,正当这些研究进展顺利的时候,却又不让他继续做下去,而安排他去做别的工作了。 癌症,当今世界医学领域里的一大顽固堡垒,已令多少科学家为之折腰。而鼻咽癌这个被称为“中国人的癌症”,多发于我国南方,尤以两广、湖南、福建、台湾等地为甚,患者早期症状不甚明显,但一经发现往往就是晚期了,它夺去了我们无数同胞的生命。1972年,湖南医科大学刚恢复被“文革”中断的实验肿瘤研究,肿瘤学专家潘世宬教授就在林筱周教授的支持下,选择了鼻咽癌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以顽强的毅力和献身精神,成功地用亚硝胺类化合物首次诱发了大白鼠鼻咽癌模型。1976年,姚开泰回到了实验肿瘤研究室,协助潘教授开展用二亚硝基哌嗪的诱癌实验。二亚硝基哌嗪是一种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可是用了促溶剂后,又使实验变得复杂化了。姚开泰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摸索二亚硝基哌嗪诱癌规律的实验方案,改进了实验方法,不用促溶剂,从而简化了实验条件,终于解决了这一棘手的难题,并且建立了用二亚硝基哌嗪诱发大白鼠鼻咽癌的实验,成功地诱发了大白鼠鼻咽癌。他和同伴们一道,一个大白鼠一张卡片,详细纪录,仔细观察与解剖,终于发现:注入药物后196天就可发癌,呈1.69次方二阶段发癌过程,符合韦伯氏分布,从而建立了大白鼠实验性鼻咽癌数学模型。他们的实验既肯定了二亚硝基哌嗪对大白鼠鼻咽部有相对的亲和性,经皮下注射后,既可诱发鼻咽癌、食管癌等。这时,有人却对大白鼠有无鼻咽上皮提出了置疑,从而怀疑他们实验的科学性。姚开泰经过反复分析和实验,证实大白鼠确有鼻咽上皮。从而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们的“亚硝胺类化合物诱发大白鼠实验性鼻咽癌模型”成果荣获嘉奖。初试锋芒,收获喜人,这使姚开泰受到了鼓舞。他仔细分析了动物模型及其实验结果与人鼻咽癌的差异,发现动物模型显示的是高分化癌,发癌部位在鼻咽前部,无转移,亦与EB病毒有关。这说明了动物实验结果与人类鼻咽癌的发病不一样。怎样才能证实这些化合物与人鼻咽癌有关呢?一个崭新的方案在姚开泰脑海里盘旋,并逐渐成熟:开展人胚鼻咽上皮体外培养,研究它的生物学特征,进而开展诱癌实验。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但在当时不仅是禁区,而且实验室也不具备培养细胞的设备与条件。可姚开泰信奉的是一个“闯”字:“路是人走出来的!”他说干就干,带领同事们收取人工流产后的胚胎,与仪修室一起设计、自制二氧化碳培养箱,开始了开展人胚鼻咽上皮体外培养实验。经过四年的反复实验,在尝试了失败的滋味后,攻关小组终于探索出了一套培养人胚细胞实验的高超本领。他们从医院取来人工流产婴儿的鼻咽组织,经过一系列处理、加工、培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瓶子里的上皮细胞贴壁生长,而纤维母细胞则“退避三舍”,人胚鼻咽上皮细胞培养成功了。1980年,他们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征观察,从而首次成功地建立了人胚鼻咽上皮原代培养技术。三年之后,才有英国人利用大量生长因子和滋养层培养人胚鼻咽上皮的报道。 姚开泰不知不觉中“乡音无改鬓毛衰”了,可在他的鼻咽癌研究中还有无数未被解开的谜,壮志未酬,怎容得他喘口气呢?国内现有的技术和知识,显然满足不了他的要求。“磨刀不误砍柴工”,他决定远渡重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知识。1983年11月,姚开泰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大西洋彼岸马里兰州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病毒癌变实验室进修。这里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癌基因假说的地方。1969年,TODARO教授提出了“癌基因”的概念,随后有又发现了人类的恶性肿瘤DNA有转化基因活性。1977年,美国有3个实验室同时开展了癌基因研究,1982年克隆出了膀胱癌基因EJras;至1986年第八界国际基因会议上已发现并克隆出了40多个瘤基因,其中有36个已在人的染色体上定位。新的研究表明,仅一个活化的瘤基因对正常细胞的转化能力是有限的,尚须一个或几个瘤基因或其他基因的协同作用。Colburn实验室就发现了体外细胞转化过程的促进阶段亦有相应的促进癌变的基因参加,并在小鼠身上克隆出两个“促瘤基因”,从而证实了肿瘤多阶段多基因发生的遗传学基础。客居异乡的姚开泰立即投入到这一最新课题的研究中去,并运用遗传工程技术研究促瘤基因。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利用分子探针和鼻咽癌细胞的基因组杂交取得了可喜成果;他还利用分子手术刀--限制性内切酶,将人鼻咽癌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切断,分装在噬菌体内,建立了鼻咽癌细胞的基因文库。在美国,他争分夺秒,如饥似渴地学习、实践,用从国内带去的中国人鼻咽癌细胞株建立的基因文库中分离出了促瘤基因,为基因参与癌变的设想找到了实验依据。可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在国外逗留。一年以后,他带着小型仪器、细胞培养皿、冷藏试剂及大量最新国外文献等匆匆归来。他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建立起自己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从分子水平研究癌变的奥秘。至此,姚开泰对鼻咽癌的研究已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染色体水平逐渐深入到了DNA分子水平。

姚开泰的详细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