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的人格魅力

2024-04-28

1. 《论语》中孔子的人格魅力

眼中的孔子是一位仁者,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作为儒学的创始者,他始终坚持着仁与性本善,没有阶级歧视,主张人人都可以平等的接受教育,他认为应该以和谐与爱来调解社会关系,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始终警戒世人。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扩展资料:
孔子的出身:
孔子为鲁国人,远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后,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国。其十六世祖是殷商帝乙,十五世祖为宋国第二任国君宋公仲,十二世祖是宋前闵公,十一世祖弗父何让位给弟宋厉公。
拜为宋国上卿。七世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邹邑定居,作鲁国的大夫。

《论语》中孔子的人格魅力

2. 孔子己在《孔子己》中的性格特点

孔乙己,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的绰号。鲁迅为什么要用绰号作人句呢?用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名字,正是对这个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同时也是对孔家店的蔑视和讽刺。鲁迅用这个人物的绰号作为小说的题目,给作品定下了讽刺性的基调,具有鲜明的反孔色彩。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与黑暗。  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是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生存而又好吃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3. 从《论语》中能不能看出,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谁呢?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被称为“七十二贤”。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的,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
颜回,字子渊,所以也称颜渊。颜回大约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他十三岁时拜孔子为师,六年就学有所成。他天资聪明,又虚心好学,他和孔子情同父子,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师生之情。颜氏家族本是贵族身份,可是到了颜路、颜回父子的时候,除了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外,已经穷的什么都没有了,生活简单,居于陋巷。颜回最受孔子喜欢,却不幸英年早逝,死时年仅三十一岁。

为什么说孔子最喜欢颜回呢?
因为孔子经常当众表扬颜回,很直接,很肯定。曾经有两次有人问起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喜欢学习?他回答的都是颜回。
第一次。“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孔子在这里极力赞扬了颜回,颜回不仅仅好学,还不迁怒,不贰过,修养极好。只是不幸短命死了,到现在就再也没有这么好学的人了。这话听起来,好像除了颜回之外,别的学生就都不行了,足见颜回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

第二次。“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这次是季康子问,孔子的回答还是一样,虽然颜回都已经死了,但在孔子的心目中,却永远都是他最好学的学生,再也无人可以超越,可见孔子对颜回的喜欢程度非比寻常。
还有一次,孔子这样赞叹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也就说,孔子的学生中,只有颜回能够做到连续三个月心中不违仁德,其余的学生顶多也就做到十天半个月而已。我们知道孔子是以“仁”作为修身治学的最高境界,就连他自己,也不敢说完全做到“仁”了,而颜回能做到这个程度,确实已经很了不得了。

孔子喜欢颜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颜回能够安贫乐道。孔子曾经赞叹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就是说颜回的生活极其贫困简单,换了一般人,肯定受不了,可是颜回却能安然处之,自得其乐,确实做到了孔子“贫而乐道”的教诲。无论吃什么,喝什么,住什么地方,他都无所谓,因为他是以治学悟道为乐。这是颜回自己的、本来的快乐,不会受其他外境影响,这就是“不改其乐”,这就是谋道修学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处处拿颜回作榜样。

孔子不但自己经常夸赞颜回,还要和其他的同学做比较。比如:《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子贡也很乖巧,知道老师喜欢颜回,马上就说颜回比我可强多了,我哪比得了呀孔子听了就很高兴。
综上所述,孔子最喜欢的学生,确实就是颜回。但我想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颜回死得太早,因为这也是人之常情,越是已经故去的人,我们想到他的好处就越多,大概孔子也不例外。

从《论语》中能不能看出,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谁呢?

4. 《论语》中孔子的人格魅力

眼中的孔子是一位仁者,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作为儒学的创始者,他始终坚持着仁与性本善,没有阶级歧视,主张人人都可以平等的接受教育,他认为应该以和谐与爱来调解社会关系,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始终警戒世人。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扩展资料:
孔子的出身:
孔子为鲁国人,远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后,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国。其十六世祖是殷商帝乙,十五世祖为宋国第二任国君宋公仲,十二世祖是宋前闵公,十一世祖弗父何让位给弟宋厉公。
拜为宋国上卿。七世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邹邑定居,作鲁国的大夫。

5. 孔子的性格特点

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有着完整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哲学意蕴:它强调道德的主体性意识和实践意识;以至善为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诚"在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中有着根本的地位;对"学"的重视更使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具有笃实的品质."君子人格"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之风也始于孔子的大力倡导.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境界规定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要求"君子"具有"仁者爱人"的情怀,律己宽人的精神;"智者不惑",要求"君子"具有渊博宏富的学问,严谨求实的学风;"勇者不惧",要求"君子"具有尚义重行的勇敢,坚强进取的毅力.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风,是与他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分不开的. “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孔子把修身放在首位,可见“修身”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孔子人格魅力之所在。

  那么修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孔子人格魅力的体现。孔子一生言出必行,因而受到了他人的尊重,做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就失去了心灵的根本。

  孔子为人处世光明磊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也是孔子人格魅力的体现。孔子为人正直,一生坦坦荡荡。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可称得上“君子”而那些做事偷偷摸摸,缺乏良好道德的人,定不会有所建树。孔子终身奉行“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一生中做事的准则。在孔子一生中,尊重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是孔子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同样我们再生活中也要效仿孔子的行事准则,理解他人。自己办不到的事不要强求别人为你去做,别人的成果也不要随便强夺而来,这样便会多出许多朋友。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的性格主要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性格特点

6.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

孔子日常生活非常简单朴素,安贫乐道;怀才待用,崇敬周公;好学不倦,立说谨严;慨叹大道未行,但不怨天、不尤人等,这些美德,都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例子孔子自述安贫乐道.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一五)孔子答复子贡,言己怀才德以待明君之礼聘.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第九·一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说:(你们要)立志于学习追求真理,据守于道德规范,依附于仁爱理念,悠游于六艺之中.《论语》中记录的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举止.如果说中华文明有五千年历史,那么孔子是总结了前两千五百年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为后两千五百年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他的君子小人之说,意在拓展人生格局;他的仁者爱人之言,意在培养谦谦君子;他的均富养民之说,意在建立理想国度;他的礼乐教化之法,意在塑造风范国民.我们今天就围绕大我与小我,来讨论如何锤炼自我,涵养气度,拓展心胸,提高修为.当我们迈开人生态度的一小步,事业就会成就一大步.孔子是用德行来评价人的高下的.《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小人”出现了24次,“君子”和“小人”似乎成了孔子划分道德高下的一个尺度.资料由于《论语》的内容较多,而且要融会贯通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只讲孔子的哲理名言,将其分为四个部分:一、人生态度 二、做人格言 三、孔子论学习 四、政治格言 五、小结一:人生态度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6)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8)见利思义,见危授命.(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2)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1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1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17)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2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23)放于利而行,多怨.(2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2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2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28)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29)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30)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7. 孔子性格特点及例子

孔子的性格
孔子对自我的期许极高,因为他出身于没落贵族,自幼家境贫困,与寡母相依为命,有着很强的成就动机。在儿时,他玩耍嬉戏的方式,就与其他的孩子不同,常常把祭祀用的俎、豆等礼器按序陈列,然后学着大人祭祀时的礼仪动作。他长大成人后,便以知礼而闻名于世。
 
孔子自述自己学思进境的历程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就能立下学习的志向,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后来也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在十五岁时所学十分广泛,凡是他能接触得到的,都有兴趣去学,而且学无常师,常常向人请教。不仅掌握出纳(“委吏”)、畜牧(“乘田”)等知识和技能,还深入学习和掌握了六艺、诗书和三代文物。
 
由于他的博学多能,使他在面对从国君、权臣到隐者,以及性格不同的弟子时,都能从容应对。他“三十而立”,确立了人生奋斗的目标,这目标就是他一生致力的仁义之道。
 
孔子重视人的多才多艺,以“君子不器”教人,认为作为君子,才能越多越好。他天生兴趣广泛,对世间一切充满好奇,而且通过长期不懈、不倦的努力学习,加上“每事问”的好学精神,掌握了不少才艺。他自谦说自己少时鄙贱,所以会做很多事。他同时代的人也曾感慨他为何有那么多的能耐。六艺中“书”、“数”乃“委吏”必备的素养,孔子年轻时曾靠它谋生。
 
孔子遗传了父亲叔梁纥健壮魁梧的体格,其勇力能举起国门的关卡,但他却不愿意以勇力闻名于世。他擅长射击,并熟知弓箭的杀伤力,曾以内行人的口吻点评过射艺。而礼、乐和诗、书,乃是孔子知识与智慧的主要来源。这些古代传统中的经典,经由孔子创造性的诠释和编订,树立起权威的地位。
 
孔子重视多能,并将自己培养成多才多艺的人,之后,他以培养君子为己任,把传统的官学转向平民、普及民间。
 
作为一名教师,孔子言传身教,以不厌不倦的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不息地追求新知,又抱着“犹恐失之”的心态去巩固旧学。孔门的众多弟子,虽历经危难,始终对他心悦诚服。
 
梁启超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句话看似寻常,其实不厌不倦,是极难的事。”因为要具备这种精神,是需要坚强的毅力、极大的耐心和良好的体能的。毅力来自坚强的意志,耐心要靠长时间的磨炼,有良好的体能才可持续。除了这些基本条件之外,还要养成一种使工作与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结而为一的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他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不耻下问,愿意放下架子甘当学生,善于发现、欣赏别人的优点、长处。孔子学得越多,知识越博,就越感到不足,所以孔子自认无知,才对学习知识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
 
孔子在没被摆上神坛之前,实际上是一个再率真、自然不过的人。他在闲居时是“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申申”是说他和顺舒畅,“夭夭”是说他既不拘谨,也不放肆,轻松愉悦的样子。此外,他还很喜欢唱歌,不但一个人唱,有时也与人一齐唱。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理性中不乏感性的人。他为人坦诚无隐,坦荡无私,从不为了虚饰自己的形象而去装腔作势。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正因为他这种率真自然的性格,弟子们偶尔被他责骂,也不会感觉受到伤害。
 
孔子也有着强烈的好恶感,并不是一味地温良恭俭让的。孔子所好之人,为具有木讷、谦逊、知耻、好学、刚毅等特质之人;所恶之人,为巧言令色、好勇疾贫、阳奉阴违、言过其行、骄矜吝啬之人。颜回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孔子对他从不吝惜赞美:“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子路也是孔子喜欢的弟子之一,但子路个性勇猛刚直,对孔子的言行,往往直言不讳,取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孔子称赞他有自信、自尊,做事果断,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但也直接批评他的有勇无谋、粗野无礼。“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尽管子路经常出言不逊,但他跟随孔子四十多年,始终忠心耿耿,孔子也觉得他是可以共患难的人,认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对冉有、宰予,似乎斥责得十分严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对这种事,孔子气得破口骂他“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宰予因白天睡觉,孔子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他不仅对弟子如此,对老友与权臣也不假以情面。一次,老友原壤两腿张开蹲在地上等他,孔子看到他这样没有礼貌,马上就开始批评:“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并用手杖叩击他的小腿。有一次孔子谈到权臣季氏的僭越,十分生气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他还曾直言卫灵公的昏庸无道,尽管当时他就住在卫国,享受着卫灵公给他每年六万石粟的俸禄。
 
孔子虽然被后人尊为“圣人”、“至圣先师”,向来严于律己,但也会犯过失。不过,与一般人的文过饰非不同,孔子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失。他多次谈到过失的问题,认为这是人人必不可免,且时常要碰到的。说人都会犯过,所以犯过是可以原谅的,但过而不改,就不可原谅。他自我表白:“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陈司败)揖巫马期(孔子弟子)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偏私),君子亦党乎?君(昭公)取(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孔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鲁昭公在当时以知礼著称,但在婚姻上却违背了“同姓不婚”的古礼。陈国的这位司寇贸然而问,似乎有意要为难孔子,孔子不察,也贸然而答,很容易掉入对方的语言陷阱。后来巫马期具实以告,孔子本可为自己辩白:我说昭公知礼,是就一般的评价而言的。但孔子并没有这样说,反而坦然承认自己言语有失,可见孔子是个襟怀坦荡、知错必改的人。
经典国学名著
上一章
下一章

孔子性格特点及例子

8. 孔子的弟子中谁的性格最为鲜明???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释义: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分析:从子路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率、鲁莽的一面。

2,曾晳: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原文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释义:(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耕之事完毕。(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分析:曾皙,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3,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原文: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释义:(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分析: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从他言志时说“如其礼乐,以待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说话很有分寸。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4,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

原文: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释义:(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分析:公西华少孔子四十二岁,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说得多么平易、多么谦和,真可谓是孔门弟子中的谦谦君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