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电池,新能源汽车背后的千亿市场

2024-05-14

1. 废旧电池,新能源汽车背后的千亿市场

 2020年,各大新能源车企都迎来了创新高的销量,同时带动电池厂商的市值猛增,宁德时代的市值一度要超过10000亿元。
   本月,湖南邦普循环 科技 有限公司的一次燃爆事故,“炸”掉宁德时代200亿元市值。
   作为宁德时代旗下重要的子公司,湖南邦普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废旧电池循环基地,年回收处理废旧电池总量超过6000吨。
    这也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 
   2014年,被业内定义为中国新能源 汽车 商业化元年,从那时开始,国内新能源 汽车 就呈 爆炸式增长 。
   但在新能源 汽车 大幅增长的背后,却隐藏一个无比棘手的问题—— 如何消化大量退役的动力电池。 
   以2014年前后新能源 汽车 启动大规模推广应用推算,2020年前后正是这一批 汽车 动力电池淘汰的高峰期。
       这个市场规模有多大呢? 
   相关机构预测,国内累计退役的动力电池规模, 在2020年就达到了24万吨,到2025年预计达到了78万吨。 
   在新能源 汽车 保有量较大的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2021年前累计退役量超过35GWh,未来5年这一数值将达280GWh。
      如果按照动力电池97%的综合回收率,并且按照金属价格不变的条件来算, 预计2021-2025年,国内市场镍、钴、锰、锂等金属回收市场价值将超过400亿元,而整个全球市场将达到1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88亿元)。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 汽车 市场,中国势必成为最大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
   在潜力无限的 蓝海市场 面前,各大电池界巨头都开始了积极布局。
   例如 比亚迪 在全球设立了40余家动力电池回收网点,并与日本伊藤忠商事进行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共同开发电动 汽车 电池回收国际市场。
   而另一家动力电池巨头 宁德时代 早在2015年就收购了邦普循环,通过回收废旧电池中的金属元素来生产三元正极前驱体。近日又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宁德蕉城,其经营业务也包括了电池回收系统。
      除此以外,还有近5000家企业和小作坊从事与电池回收相关的工作。
   2018年,工信部公布了第一批符合《新能源 汽车 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仅有5家企业入围,这其中包括宁德时代投资的湖南邦普。
   而到了2020年,这份回收“ 白名单 ”的企业数也仅增加了22家。
   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下 ,数量稀少的白名单企业,与上千家相关业务的公司形成了强烈对比,这两者也构成了当下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市场。 
      在大量废旧电池流入市场的背景下,大部分电池都流入了非正规渠道,经正规渠道回收的仅占30%左右,而非正规渠道已经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先是由分散的商家从4S等渠道回收,继而转卖给有回收技术的小作坊赚取差价。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以往废铅蓄电池回收和废家电回收业务相同,正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同样陷入了“回收困难”的困境。
      算上高额的税收以及日益增长的废弃物处理成本,正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回收一吨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为8500元,而一吨磷酸铁锂废电池中提取出来的材料价值也不过8000元左右, 基本上就是亏钱的买卖。 
   而小作坊们为了节省成本,大多采用原始手工拆解电池,再根据电池的情况将电池加工成新电池,再转卖给整车厂,这其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回收利用率低、污染等问题。尽管存在爆炸的风险,但是面对利润,很多人还是选择铤而走险。
   如今,锂电池回收成本过高已经成为拖累行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 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管、市场缺乏统一标准、商业模式落后 等,都导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乱象丛生。
   早期动力电池厂家标准不一、型号繁杂,并且由于新能源 汽车 销量有限,导致可回收的废旧动力电池非常有限,让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
   相比国外成熟的回收机制,国内电池回收工作还没形成产业化的供应链,最终的结局就是导致回收成本过高,这也给了“ 黑作坊 ”可乘之机。
    而钴、镍、锂等战略资源本身回收工艺就十分复杂,很难复制传统废物(废塑料、废纸、废金属)的回收模式。 
   资本都是逐利的,在缺乏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面前,回收企业的热情很难被调动起来。
   最后, 汽车 动力电池原材料回收行业仍属于高污染行业,很多大城市已经不再审批这类高污染项目,这对于回收处理企业的进入是个不小的障碍。
   但利好消息是,目前主要退役的电池为磷酸铁锂电池,这种电池锂金属含量少,回收效益偏低。于是,很多企业开始尝试对磷酸铁锂电池进行梯次利用,这比起直接拆解回收利润更大。
      而随着后来崛起的 三元锂电池 开始退役,这种电池所含的镍钴锰价格比较高,原材料有较高的价值,更适合 直接拆解回收。 
   当两种电池报废量逐年提高,经济利益也会凸显出来。
     随着各家巨头在供应链上开始专注于电池回收,纷纷成立了相关业务,从源头上保证了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
   而类似格林美、湖南邦普等传统电池回收企业也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提高了金属回收率,降低了回收成本。
      在 千亿级别 的市场面前,动力电池回收不仅是一个关乎环境保护的话题,它也将是一个能创造更多盈利的机遇,将成为众多公司的 必争领域。 
   但如果没有汽企、电池企业、回收企业以及政府的共同协作, 盲目进入 这个市场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

废旧电池,新能源汽车背后的千亿市场

2. 三大电池巨头竞相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再次起飞

   
       各大新能源龙头都已经等不及了,在2021年即将来临之际,大招都得先酝酿起来。 
    在短短一个月内,LG化学、比亚迪、宁德时代三家新能源企业像是心有灵犀一样,接连爆出产业布局的新动作。看这势头,像是要《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生效前首先摘得头筹。 
    在各家新能源业务板块纷纷独立的风潮下,未来,等待着新能源产业的是什么呢?是日趋成熟广泛的新能源消费市场?还是更疯狂的资本浪潮以及伴随的泡沫呢? 
     2021前的大招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12月16日,福建宏大时代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周敏,注册资本3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充电桩销售;气压动力机械及元件销售;插电式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销售;新能源 汽车 生产测试设备销售;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等。该公司大股东为宏大爆破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34%,宁德时代持股26%,为第二大股东。 
    这意味着宁德时代即将出跳出单一的动力电池业务,奔向新能源 汽车 产业更广阔的天地。 
    而这已经不是本月内宁德的唯一一个产业布局动作,12月15日,据外媒报道,印尼海洋与投资事务部副部长Septian Hario Seto表示,宁德时代计划投资50亿美元在印尼建设锂电池工厂,预计将于2024年投产。作为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的头号大佬。宁德时代若是占领全球镍探明储量第一的印尼,接下来的动力电池产能将会进一步爆发。 
       而另一边厢,比亚迪也是深谋远虑。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弗迪实业有限公司12月11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5亿元,法定代表人为何龙(亦为比亚迪集团副总裁、弗迪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龙)。新公司经营范围包含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电池制造、电池销售、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等等。由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今年3月,比亚迪正式推出独立的弗迪品牌,并将弗迪系公司扩充为5家: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弗迪视觉有限公司、弗迪 科技 有限公司、弗迪动力有限公司、弗迪模具有限公司。上述5家弗迪系公司均为比亚迪股份子公司,主营业务分别对应动力电池、车用照明、 汽车 电子、动力总成和 汽车 模具,几乎涵盖了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中的全部环节。 
    至此,比亚迪已经悄悄从一家整车厂,分化出一个供应 
       商(参数|图片)企业的分身,接下来,两条粗壮的大腿走路步伐自然也会更加稳健;而弗迪实业的成立也意味着弗迪系企业或将完全独立,未来很有可能会作为一家产业布局完整的新能源 汽车 企业独立上市,正面对阵宁德时代的新公司。 
       而在半个月前,12月1日,LG化学电池事业本部正式从母公司LG化学剥离,成为子公司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并由原LG化学电池事业本部总裁金钟现出任公司CEO。 
    LG化学表示,LG新能源的独立是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加强事业部门的专业性,以实现高效的决策和灵活的组织运营,提高管理效率,并且帮助提升母公司的企业价值。 
    无论是考虑企业的管理效率还是资本环境,动力电池业务的剥离,对于LG化学而言有利无弊。 
    LG 新能源表示今年预计销售额为13 兆韩元,计划在2024 年实现销售额30 兆韩元以上,成为全球领先的能源方案提供商。 
    在2021来临前的一个月内,三大新能源企业龙头接连成立新公司,显然大家都是看准了2021年新能源 汽车 产业爆发的势头。这也是龙头之所以为龙头的原因。 
     
     利好与泡沫  
    翻过2020年这一页序章,2021年新能源即将迎来跨时代的变化。 
    再过12天,国务院通过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就要正式启动。 
     除了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新《规划》还鼓励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   这意味着当前充电桩的用车模式并未成为定局,接下来换电基建的进一步投入将不断对充电桩基建发起挑战,新能源 汽车 配套基建即将迎来一轮增长潮,这也是为什么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要成立独立的新能源 科技 公司。 
    就连特斯拉也计划2021年向上海超级工厂附近的一家新工厂投资4200万元(约640万美元)以生产电动车充电桩。新厂预计明年2月建设完工,每年能生产10000个充电桩。 
       《规划》还指出:从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 汽车 比例不低于80%。单看公共领域,新能源 汽车 的涨势已经十分可观了。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指出,   随着双积分政策的深入推进,2021年新能源车在高低两端仍有巨大增量空间,各自增长15万辆应该是完全可能的。   非限购城市主流市场的电动车将逐步启动。新势力造车企业也进入稳定发展期,由于走高端化线路,销量小幅稳步增长的可能性较大。 
     未来,鼓励政策的进一步推动导致的新能源 汽车 市场爆发,必将创造一波新能源 汽车 产业风口。   无论是换电还是超充,无论是动力电池还是新能源 汽车 相关元件,当前若是不能及时上马,当别人在风口起飞时就只有干瞪眼的份了。 
       随着2021年新能源 汽车 市场小型井喷的来临,相关产业的资本暴涨是必然事件。 
     但是在终端的消费者是多数理智的,毕竟钱包不会随着市场利好暴涨,而利好消息下的资本浪潮却容易陷入狂热。   在明年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进一步成熟进一步扩张的同时,像比亚迪、特斯拉这样股价一年翻N倍的案例必然不会缺席。 
    但是个中有多少技术的真章,多少可靠的市场实力,还需投资者和政策的推动者细察真相,别让技术的进步泛滥成了利好政策下的虚假摆设。 

3. 三大电池巨头竞相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再次起飞

各大新能源龙头都已经等不及了,在2021年即将来临之际,大招都得先酝酿起来。
在短短一个月内,LG化学、比亚迪、宁德时代三家新能源企业像是心有灵犀一样,接连爆出产业布局的新动作。看这势头,像是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生效前首先摘得头筹。
在各家新能源业务板块纷纷独立的风潮下,未来,等待着新能源产业的是什么呢?是日趋成熟广泛的新能源消费市场?还是更疯狂的资本浪潮以及伴随的泡沫呢?
2021前的大招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12月16日,福建宏大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周敏,注册资本3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充电桩销售;气压动力机械及元件销售;插电式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销售;新能源汽车生产测试设备销售;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等。该公司大股东为宏大爆破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34%,宁德时代持股26%,为第二大股东。
这意味着宁德时代即将出跳出单一的动力电池业务,奔向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广阔的天地。
而这已经不是本月内宁德的唯一一个产业布局动作,12月15日,据外媒报道,印尼海洋与投资事务部副部长Septian Hario Seto表示,宁德时代计划投资50亿美元在印尼建设锂电池工厂,预计将于2024年投产。作为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的头号大佬。宁德时代若是占领全球镍探明储量第一的印尼,接下来的动力电池产能将会进一步爆发。

而另一边厢,比亚迪也是深谋远虑。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弗迪实业有限公司12月11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5亿元,法定代表人为何龙(亦为比亚迪集团副总裁、弗迪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龙)。新公司经营范围包含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电池制造、电池销售、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等等。由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今年3月,比亚迪正式推出独立的弗迪品牌,并将弗迪系公司扩充为5家: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弗迪视觉有限公司、弗迪科技有限公司、弗迪动力有限公司、弗迪模具有限公司。上述5家弗迪系公司均为比亚迪股份子公司,主营业务分别对应动力电池、车用照明、汽车电子、动力总成和汽车模具,几乎涵盖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全部环节。
至此,比亚迪已经悄悄从一家整车厂,分化出一个供应

商(参数|图片)企业的分身,接下来,两条粗壮的大腿走路步伐自然也会更加稳健;而弗迪实业的成立也意味着弗迪系企业或将完全独立,未来很有可能会作为一家产业布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独立上市,正面对阵宁德时代的新公司。

而在半个月前,12月1日,LG化学电池事业本部正式从母公司LG化学剥离,成为子公司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并由原LG化学电池事业本部总裁金钟现出任公司CEO。
LG化学表示,LG新能源的独立是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加强事业部门的专业性,以实现高效的决策和灵活的组织运营,提高管理效率,并且帮助提升母公司的企业价值。
无论是考虑企业的管理效率还是资本环境,动力电池业务的剥离,对于LG化学而言有利无弊。
LG 新能源表示今年预计销售额为13 兆韩元,计划在2024 年实现销售额30 兆韩元以上,成为全球领先的能源方案提供商。
在2021来临前的一个月内,三大新能源企业龙头接连成立新公司,显然大家都是看准了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的势头。这也是龙头之所以为龙头的原因。
利好与泡沫
翻过2020年这一页序章,2021年新能源即将迎来跨时代的变化。
再过12天,国务院通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就要正式启动。
除了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新《规划》还鼓励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意味着当前充电桩的用车模式并未成为定局,接下来换电基建的进一步投入将不断对充电桩基建发起挑战,新能源汽车配套基建即将迎来一轮增长潮,这也是为什么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要成立独立的新能源科技公司。
就连特斯拉也计划2021年向上海超级工厂附近的一家新工厂投资4200万元(约640万美元)以生产电动车充电桩。新厂预计明年2月建设完工,每年能生产10000个充电桩。

《规划》还指出:从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单看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的涨势已经十分可观了。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指出,随着双积分政策的深入推进,2021年新能源车在高低两端仍有巨大增量空间,各自增长15万辆应该是完全可能的。非限购城市主流市场的电动车将逐步启动。新势力造车企业也进入稳定发展期,由于走高端化线路,销量小幅稳步增长的可能性较大。
未来,鼓励政策的进一步推动导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必将创造一波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口。无论是换电还是超充,无论是动力电池还是新能源汽车相关元件,当前若是不能及时上马,当别人在风口起飞时就只有干瞪眼的份了。

随着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小型井喷的来临,相关产业的资本暴涨是必然事件。
但是在终端的消费者是多数理智的,毕竟钱包不会随着市场利好暴涨,而利好消息下的资本浪潮却容易陷入狂热。在明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进一步成熟进一步扩张的同时,像比亚迪、特斯拉这样股价一年翻N倍的案例必然不会缺席。
但是个中有多少技术的真章,多少可靠的市场实力,还需投资者和政策的推动者细察真相,别让技术的进步泛滥成了利好政策下的虚假摆设。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三大电池巨头竞相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再次起飞

4. 合资品牌布局电池领域,国内新能源市场会迎来怎样的变化?

合资品牌的电动化进程正在全面加速。
当前,虽然国内新能源补贴退坡明显,但全球电动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各国相继有推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发布,全球的汽车企业纷纷在电动化领域有所布局。
中国作为最大的新能源市场,是各个车企布局的主阵地。从合资品牌的规划来看,车企正加速推进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进程,车型集中在2020年之后推出,同时相继开启了与电池企业的战略合作。
目前,车企入股,自研电池技术是当下电池行业展现出来的新态势。7月10日,本田与宁德时代就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签署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推广电动车普及并加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此之前,不少合资品牌已经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展开了合作,大众入股国轩高科,丰田联手比亚迪,奔驰入股孚能科技,特斯拉合作宁德时代等等。

车企布局动力电池厂,一方面是解决动力电池高端产能供给不足问题。去年有多款电动车型因电池供应不足不得不延期交付,直接了影响车企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另一方面,车企投资电池厂不但有利于保证供应链的稳定,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另外,对于中国电池企业来说,与跨国车企合作无疑能够提高企业在海外的品牌力,扩大规模化优势。
就本田与宁德时代的合作来说,双方将通过加强技术合作和强有力的电池供给体制共同实现全球电动化目标,推动全球电动化进程。而且,此次战略合作覆盖动力电池的共同开发、稳定供给、回收利用等领域,也许将加快新商业模式的落地速度。
不过,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合资品牌全产业链布局电池领域,必然会导致市场竞争升维。众所周知,新能源车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电池,我国动力电池目前状况是总体产能过剩、优质产能不足,急需进一步创新发展,取得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合资品牌的环环布局,能否引起鲶鱼效应,激发自主品牌更大的求生能力?

就目前来说,中国新能源产业虽然具备规模优势,但还没有建立起核心技术优势,产业链尚不成熟、电池技术未有较大突破,在国家补贴加快退坡的情况下,要解决消费者普遍面临的高购买成本、低续航里程、车辆安全隐患、充电便利性不足和二手车残值疑虑等痛点,在技术和成本上均有较大压力。
而合资品牌“狼来了”绝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大众、通用、丰田、本田等跨国车企均有清晰的电动化战略,包含纯电动、插电混动以及氢燃料等技术路线,并研发有专属的电动化平台。
以丰田为例,其混合动力技术、燃料电池车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根据规划,丰田未来将会在混动技术、纯电动和燃料电池等领域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本田的i-MMD混合动力技术同样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所以有分析表示,合资品牌在燃油车时代主导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到了新能源时代,它们依然有着很强的综合实力,特别是极强的品牌号召力,这是自主品牌现阶段所不具备的。
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新能源走势总体并不理想,强势企业与二线企业都在下滑50%以上的水平,反观特斯拉却强势崛起,销量不断超越预期,这也恰恰反映了自主品牌综合竞争实力的不足。自主品牌现在看似是走在前面,但随着合资品牌车型的逐渐落地,或许将会面临被反超的结局。

如今,合资品牌已经兵临城下,新能源市场的淘汰赛会再度加速。乘联会预测,下半年新能源市场实现正增长是大概率事件,新一轮的竞争又将开启。自主品牌想要保持现有优势,最终还是要靠技术突围,否则仍然很难破解强者恒强,大者恒大的局面。而且只有技术独立,成本降低,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不依靠政策真正走向市场化。
文/李丽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 新能源车渗透率再创新高,电池产业链火爆!动力电池主要公司一览

   
      【摘要】   
     
    8月我国实现新能源 汽车 销量32.1万辆,同比增长181.9%,2021年1-8月我国新能源 汽车 累计销量达179.9万辆,同比增长194.0%,3-8月每月的销量都超过了20万辆,8月新能源 汽车 销量达到 历史 新高32.1万辆,行业处于高速爆发期,预计全年销量有望达300万辆。 
     
      事件: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月度新能源 汽车 渗透率持续走高,8月再创新高,达到17.8%,远超2019/2020年同期水平,行业进入发展爆发阶段。8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达19.5GWh,同比增长161.7%,装车量12.6GWh,同比增长144.9%。   
     
        
      从车型上看,五菱宏光Mini仍然稳坐第一宝座,   依靠低廉的价格和错位竞争持续拓展市场,8月以来比亚迪秦PLUSDM-i销量反超ModelY销量,理想ONE于5月底发布2021新款,三季度以来销量有显著上升位居第4。  
     
     2021年1-8月特斯拉Model3和ModelY累计销量分别排名第2和第3,比亚迪汉作为比亚迪的高端旗舰产品位居第4,理想ONE于今年上半年发布2021新款后销量有明显的上升,位居第五。  
     
        
     
     
      2021年1-8月动力电池累计产量达111.5GWh,同比增长201.0%,装车量累计达76.3GWh,同比增长176.3%   
     
      单月来看,8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达19.5GWh   ,同比增长161.7%,环比增长12.3%,其中三元锂电池产量达8.4GWh,同比增长91.5%,环比增长4.8%,占比约42.9%,磷酸铁锂电池产量达11.1GWh,同比增长268.2%,环比增长18.8%,占比约56.9%;   8月装车量达12.6GWh,   同比增长144.9%,环比增加11.2%,其中三元锂电池装机量5.3GWh,同比增长51.9%,环比下降2.1%,占比约42.1%,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7.2GWh,同比增长361.8%,环比增加24.4%,占比约57.1%。  
     
        
      从产量和装机量上看,磷酸铁锂占比份额较去年全年水平有所上升,   其市场份额较2019年和2020年同期保持增势,2019年8月磷酸铁锂装机占比18.5%,2020年8月占比30.5%,而2021年8月磷酸铁锂占比达57.1%。由于铁锂的综合性能持续改善,  预计2021年全年磷酸铁锂装机份额将达44%-48%,占比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动力电池行业龙头效应依旧,8月国内CR3装车份额达76.3%   
     
     8月排名前三、前五、前十家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分别为6.59GWh、10.55GWh、11.65GWh;8月CR3装车份额达76.3%,CR5额达83.9%,CR10份额达92.7%。  
     
      从具体公司上看,8月宁德时代依然稳坐国内装机量与份额老大位置,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稳健稳居第二,国轩高科位置上升至第三,总体基本符合预期。   从SNE公布的全球数据看,1-7月累计宁德时代出货量份额仍然稳坐头牌,LG化学和松下分别占据第2和3名。  
     
        
      全球数据来看,电池厂竞争格局逐步清晰,在装机量及产能扩产规模上来看,宁德时代、LGC、松下已毫无疑问成为第一梯队,   头部CR3份额占比达69%;其次为比亚迪、SDI、SKI也均实现装机量突破或与头部OEM厂完成深度绑定,二线龙头地位较为稳固。  
     
        
     
     
      数据不断验证景气度,全球新能源 汽车 市场共振向上,渗透率将持续提升,带动锂电池产业链维持高景气,目前行业仍处于下游需求旺盛、上游产能紧张格局,产业链价格维持高位运行,预计三季度业绩保持快速增长。   
     
     产业链个股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德方纳米、恩捷股份、赣锋锂业、天赐材料、永太 科技 、当升 科技 、星源材质、中科电气、璞泰来、新宙邦等。  
     
        
     
     参考资料:  
     20210914-浙商证券-新能源 汽车 行业专题报告:新能源 汽车 及锂电系列之九-8月电池装机电动车销量保持高增速  
     20210907-东莞证券-锂电池行业2021年中报综述:电动车高景气,锂电产业链21Q2业绩继续高增  
     
     本报告由研究助理协助资料整理,由投资顾问撰写。投资顾问:黄波(登记编号:A0740620120007),研究助理:于鑫(登记编号:A0740120040019)  

新能源车渗透率再创新高,电池产业链火爆!动力电池主要公司一览

6. 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恶果已显现,近20万吨电池流入“黑市”

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越来越强劲,随着国家大力提倡新能源 汽车 ,跨行企业也想进入这一领域“ 探索 一番”。但是随着第一批新能源 汽车 电池临近“尾声”,面临退役的局面,爆发式的污染迫在眉睫。有接近20万吨的电池流入“黑市”,造成的环境污染可能会比燃油车更糟糕。
  
 按照相关数据,仅2020年新能源 汽车 就销售了136万辆,同比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趋势。这还不包括内部新能源 汽车 的销量和库存等车辆,实际产销已经完全超过了150万辆。
     
 随着华为、百度、小米、滴滴先后加入新能源 汽车 ,这个数值在2021年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还不包括已经开始面临上市的恒大 汽车 、高合 汽车 等,可谓“鱼龙混杂”的局面已经成形。
  
 不同于前后脚的迈进新能源 汽车 领域,出现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例如2020年我国的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可能达到20万吨,由于没有相关方面的政策辅导,而这些“退役”的电池基本上都流入到小作坊或者非正规渠道。而常规处理的方法则是燃烧或不正规掩埋,这样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
     
 而看似2020年电池退役量达到了20万吨,但是预计在5年后,电池的退役量将达到2020年的4倍(约78万吨)。
  
 好在2018年工信部曾经发布过《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 汽车 生产企业应承担动力蓄电池的回收主体责任。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车企自信再成立一家企业,主要用于电池的回收和处理。
     
 那么,新能源 汽车 的电池回收主要流向的地地方是哪里呢?
  
 按照规定,主机厂和专业电池回收企业应该“挑起大梁”,利用有效的机制能够处理好电池问题。但实际上由于多重因素,退役后的电池却没能够在对应的主机厂和正规回收企业“落根”,而是流向了非正规渠道。
  
 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当 汽车 被卖出去以后,车辆属于个人财产,那么最后就算没有在自己的手上“寿终正寝”,但是二手贩子之类的买回去也有权进行拆解。当利益大于一切的时候,而且当价值市场化最大的时候,即使单独的一个电池能够卖到高价钱,成为了首选。他们当然不管是不是正规渠道,只要能够赚钱就行。
     
 而正规企业的回收价格要低于非法小作坊的时候,电池的流向也就成了问题。而小作坊的处理和正规企业的处理自然不同,必然会导致部分环境的污染。长期以往,安全隐患和污染就会呈现出来。
  
 按照相关专家的计算,1块20克重量的手机电池,可以让1平方公里的土地污染至少在50年才能“消化”。而采用更重、更大的新能源 汽车 电池就更不在话下,其中还包括镍、钴、锰等重金属,处理不当的后果要比手机电池严重不知道多少倍。
     
 目前电池的回收主要用于二次回收再利用和阶梯性的利用,以电池容量在40%-80%左右的电池为例,在回收后可以在其他行业进行二次的“消费”。而当电池的容量降低不能够再使用的时候,可能就需要拆解处理,回收其原材料进行重整。
  
 那么不管出于那种电池使用率,没有资质的小作坊和正规企业相比较,两者的有效利用率和安全性能就没有办法比较。正规企业会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二次使用或拆解重整,而小作坊可能会将这两类的电池重组后进行二次销售,纵然会出现问题,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顶风冒险的人不在少数。
     
 而有了利益以后,二手贩子必然会将市场上的电池“哄抬价格”,对于 汽车 市场上的电池价格也会指向错误的方向。不仅会扰乱市场行为,还会对这个产业可能带来风险。比如电池的使用没有正规渠道查询,安全隐患随处可见。
  
 所以不少的专家和消费者认为,对于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应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可以做到有法可依的标准。这样对于加速和突破电池技术难关、促进行业 健康 的发展都是有益的,而不是放任不管。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再制定,可能造成的危害是空前的。
     
 新能源 汽车 本身就是为了能够缓解环境污染而出现的,但是不能一味地发展新能源 汽车 的制造和生产,而忽略后续存在的客观或主观上面的问题。我国有明确的目标,就是在2035年的时候将新能源 汽车 的普及率达到50%以上,那么自然就会产生更多的电池。
  
 不管从监管还是处理上,都已经成为紧迫的阶段,更不应该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发现、才制止。那样的话,后果可能是无穷尽的。

7. 电池核心原料价格飙涨,新能源车企纷纷提价,涨价是否有影响到销量?

2021年的时候,新能源汽车的行业以全年354.5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1.6倍的好成绩开启了新的销售增速元年,而2022年才过去不到1/3的时间新能源车企纷纷提价,但是这种涨价并不会影响到销量。
一、乘联会:预计不会影响销量提升 
针对新能源行业整体涨价的现象,成联会在月度信息发布会上称,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退坡和锂矿等等基础资源价格剧烈上涨的原因,而导致新能源车企也是会面临的一定的成本压力,而财政部相关部门宣布,在2022年的时候,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的基础之上做了退坡30%的规定,而且明确2022年12月31日将终止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不过车企表示对此举是有能力化解压力的,而且新能源市场的价格预计不会再出现大幅度的上涨,所以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而且不会影响到销量的问题。
二、多家车企上调价格
有记者走访了多家车企了解到此次新能源车企的涨价,少则千元而多则上万元,并且在进入3月份以来,已经有将近20家新能源的车企都纷纷宣布涨价,但是价格的涨幅不一,初步统计中国品牌,进口品牌以及造车新势力等等都在涨价的范围之内,涨价的幅度在1%~10%之间浮动。
其实导致本轮新能源汽车纷纷涨价的原因,是因为成本高涨的压力而出现价格倒挂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不涨价的情况下没迈出来一台车很有可能会亏损1万元左右,因为新能源的汽车核心部件就是动力电池,而原材料碳酸锂又是电池的主要部分从2020年底就开始,碳酸锂的价格一路上水涨船高,这就导致新能源的成本也越来越大。

电池核心原料价格飙涨,新能源车企纷纷提价,涨价是否有影响到销量?

8. 电池成本的上涨对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极其不利,这是为什么?

电池成本的上升对新能源汽车的整个产业链极为不利。它增加了汽车的成本,失去了传统汽车的竞争力。尤其是后续换电成本的增加,让购买者觉得省下的汽油钱不够换电池,以至于三年后新能源二手车变成废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火爆,未来包括碳酸锂在内的氢氧化锂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预计未来5年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价格将在高位波动,"上海有色金属公司锂电行业高级分析师刘晓一认为。这也意味着,未来购买新能源汽车或新能源车主后续更换电池的成本将增加。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电池占了汽车成本的很大一部分。那么,这些问题会不会成为阻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绊脚石呢? . 根据该文件,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将在2021年的基础上降低30%。至于市政公交、道路客运、出租汽车(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等符合要求的,补贴标准将在2021年基础上降低20%。


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各自的方式解决了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首先是尼奥。Nio为消费者推出了Nio Baas电池租赁服务,旨在通过将车辆与电池分离来降低汽车的使用成本。作为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增长非常迅速,远远超过同期汽车行业的整体增长速度。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新能源汽车销售的 "狂欢 "背后,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有这些隐忧。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