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帮我找一下巴金作品的内容,急要

2024-05-15

1. 你帮我找一下巴金作品的内容,急要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他人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局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书店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 
《雾》(“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书店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书局 
《雨》(“爱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 良友图书公司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书局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店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书局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书局 
《巴金自传》(传记),1934,第一出版社 
《电》(“爱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 良友图书公司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书店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书店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印书馆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 良友图书公司 
《忆》(回忆录),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短简》(散文集),1937, 良友图书公司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书店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书店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书店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火》(共三部,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书店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 良友图书公司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书店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书店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出版社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国青年出版社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出版社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出版社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书店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民文学出版社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书店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全集》(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学出版社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出版社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出版社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书店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 1987 ,三联书店 
《巴金散文精编》,1991 ,浙江文艺出版社 
《巴金书信集》, 1991 ,人民文学出版社 
《域外小说》,1992 ,上海文艺出版社 
《忆》(回忆录),1994 ,中国华侨出版社 
《短简》,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再思录》(散文集),1995 ,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巴金自传》,1995 ,江苏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1995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巴金卷》,2001,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国外获奖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云南人民出版社 
译文集: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出版社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书店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书店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书店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书店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译文全集》,1997,人民文学出版社

你帮我找一下巴金作品的内容,急要

2. 巴金写的作文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有些作品还表现了外国人民的生活。
  抗战期间,巴金主要在后方从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说创作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创作的有重要影响的小说有“抗战三部曲”《火》及《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还有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寒夜》是巴金于40年代创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标志着作者写作技巧的进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3. 巴金的经历简介。快快快,急用。在作文里敬佩巴金,写他的传奇经历

  带病入书

  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巴金因书得爱
  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巴金嗜书如命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巴金笔名趣谈
  巴金虽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经常被人误解来源,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巴金的经历简介。快快快,急用。在作文里敬佩巴金,写他的传奇经历

4. 巴金的作文

前些日子还在读巴金的《随想录》,感慨字里行间透露的一个“真”字,时时被文字中的真诚和温暖深深感动。然而没想到这是老人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位备受尊敬爱戴的文学巨匠于二00五年十月十七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得知这个消息,心情十分悲痛,因为我很喜欢巴金老人的文学作品,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及《鸟的天堂》等许多作品我都读过。老人一生笔耕不辍,为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他对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无论在文革中受到多大的冲击和委屈,无论一生境遇起伏跌宕,他对文学的信念从未动摇过。他的小说流露出无限的真情,始终充满着浓烈的忧患意识,文字朴实真挚,描写细腻入神,自然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情。而在巴金老人的散文中,有阳光,有爱心,总是留给读者对生活、对人生长长的思索。
   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功利浮躁的年代里,这种说真话、做真人的做人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老人一生重亲情、友情和爱情。他和两个哥哥的浓浓情谊,与萧珊的爱情忠贞不渝,此外他十分看重友情,和曹禺、冰心产生的挚深友情,以致有人说他是“靠友情活着”。
   巴金老人曾说:不要把我当成杰出人物,我只是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在步入晚年后,他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民温暖的脚印里。多么美丽的境界,只有爱心,只有宁静。多么可贵的品质,拥有一颗真诚质朴的心灵。我们就该象巴金老人这样活着,把更多的爱给予他人,把宝贵的生命和情谊看得很重,而将金钱和权利看得淡一些,再淡一些。
   席慕荣说过:在功名和兴衰之外,有一种东西是比较长远和更重要的,是值得珍惜与宝藏的,是可以相信并且希望它永远不会消失的,这种东西就是心灵。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会活得更真实,自然和美好。巴金老人曾经写给冰心一句话:有你在,灯亮着,虽然他离开了,但他那颗真诚的心灵如同一盏温暖的明灯,会照进每一个读者的内心,他的爱也会点亮更多的生命和他一样热爱生活,像他那样真诚做人。

巴金灵魂的苦难和自由——纪念世纪老人巴金与世长辞

有的人走了,带着遗憾和内心的惭愧;有的人走了,带着迷惘和未知答案的问题;有的人走了,带着一半的清醒和一半的醉。巴金的一生,有人说留下了等身之著和不朽的文学丰碑,有人说留下了一个人用生命观望中国一个世纪的沧桑感悟,有人说留下的是谎言中的真实,也有人说留下了一部灵魂在苦难和自由中的挣扎史。
  苦难是自由的伙伴,迷途中的人生一旦觉醒,精神上因为自责而陷入一场因为清醒而出现的苦难,最终转换成巴金重新追求精神自由的力量源泉。自由如此重要,晚年的巴金已经不屑于文字辞藻的华美精致,他只“讲真话”。时间一定会洗去《随想录》的平凡外衣,巴金的一生,在《随想录》中凝固,更在《随想录》中升华。
  当巴老在50年后重返巴黎,他能够深刻的感悟卢梭、伏尔泰、雨果、左拉等人类思想启蒙巨匠的自由灵魂,他更重新拾取年轻时在巴黎创作《灭亡》精神状态,50年前后的精神苦难来自不同的思想动因,但是又具有完全一样的人生意义,苦难让人清醒,苦难让人们出发,去寻找灵魂的自由。写作再次成为巴金的灵魂自由的羽翼,而《随想录》的平凡叙述中,又贯串了多么深沉的激愤和痛苦!
  《随想录》并不仅仅是一个真诚的老人在晚年的道德之作,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巨人最后的艺术辉煌,更不仅仅是一个人生的简单总结,《随想录》本质上成为描述苦难和灵魂自由的一个死结,成为整个世纪中国的悲剧的最低音。
  巴金与郭沫若、矛盾、费孝通、梁漱溟等学者达人们一样,在拨乱反正之前的20年,出现一段学术深研和创作思考生命的空白,灵魂遭遇桎梏,自由意识被一个巨大的催眠机器封死在真空,人的尊严、原则、道德成为一幕幕人间悲喜剧的虚假道具,越是君子越做小人,巴金也不例外的陷入梦幻模糊中的道德扭曲。每思及此,一个苏醒后重温噩梦的老人,苦难和屈辱死死缠绕他的整个晚年生活。
  要自由,只有直面苦难。沈从文可以说自己一生带着清白无怨无悔的离开,巴金却说着自己过去的丑陋一面,说着回忆自己噩梦的“真话”,《随想录》回旋着“我不丑陋谁丑陋”、“我不忏悔谁才忏悔”的主旋律,巴老在解剖自我的苦行中,得到了解剖全民族灵魂的丰硕回报。文革博物馆只是一个小小的手术刀,部分的割去民族血液中不光彩的过去,在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争取灵魂自由的一扇门。
  对巴金而言,《随想录》不仅仅见证他的真诚,也不仅仅见证一个灵魂对自由的追求,更大的意义在于,《随想录》客观的见证了一段全民族灵魂失主的混沌和噩梦,他只是希望尽量的提醒大家,不要让噩梦重演。
  晚年的巴金,多次提到安乐死的愿望。一个敢于直接面对精神的苦难,敢于鲜血淋漓的解剖自我,把丑陋和赤裸身躯展示给读者的老人,他真的没有勇气面对生死、面对人生最后岁月的痛苦吗?对巴老而言,更大的生的痛苦源于精神不得自由,在《随想录》之后,更多人生意义、社会意义的难题困扰着一颗睿智通达的大脑,也许巴金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中,呼吸对他的唯一意义,就是获得感受苦难的权利。苦难不是巴金的敌人,但是通过感受苦难,他的灵魂如何解脱?我想,死亡是一个最冰冷的答案,一个最真切的答案。

5. 谁能告诉我巴金的写作特点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 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艺术上的特色。
  他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首先,是故事梗概与创作目的。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
  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著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作者希望通过觉慧的思考给读者指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但由于作者自己在创作当时也处在人生的迷茫之中,因而作品中的觉慧虽然热情激进,却缺少实在感,缺少真正的生命力度,显得有些虚浮苍白。
  《家》另一个第三代代表觉新并不是作者要褒扬的人物,但他的命运悲剧却是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有力罪证,因而作者用在这个人物身上的笔墨仅次于觉慧。而从艺术角度而言,这个人物则堪称是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由于觉新是以巴金刚刚辞世的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自己最亲爱人的深切痛惜,对他的刻划涓滴无遗地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动人的──长房长孙的觉新虽然令人有“怒其不争”的痛感,但却受到绝大多数读者及评论者的关注,成为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
  至于《家》中第三个重要人物高老太爷,则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体化、形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他是一个先验的被批判的客体。为此,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代表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
  在作品中,高老太爷出场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大多是介绍他简单的行动,或以觉慧(作者)的眼光去评判他,仅仅潦潦几句的概括而已。如年关敬神一节,几次提到“老太爷”,但只是这样一些句子:“老太爷一出现,全个堂屋立刻肃静了。”、“依旧是由老太爷开始向祖宗叩头。老太爷叩了头就进房去了。”“克明又进去请了老太爷出来……他笑容满面地受了礼,便走进自己的屋里去了。”再如作品写到老太爷为了觉民逃婚而大发雷霆时,有一段议论:“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这段评论显然是把高老太爷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在进行抨击了,在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觉慧式的愤慨,但更应该把它当作是作者对他所憎恨的封建制度的统治者的抨击。于是在这样的描写中,“高老太爷”成为一个“类”的符号;并且,在小说的大部分时候,他是处在这样的地位的。
  经过这样地人物塑造,《家》的确完成了政治批判的目的。然而,在这一批判目的完成的同时,高老太爷的形象却不免因而显得有些单一、扁平。虽然由于作者难以完全抛却与祖父的亲情,因而在某些地方流露出对这个人物复杂的感情色彩,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矛盾性和立体性,但却并未达到挖掘人物的应有深度──就一部巨著来说,这不免是一件憾事。
  选择最适合表现自己小说主旨的主人公,来做为全文的结构中心。
  再次,在小说的结构形式上,作品的叙述视角和语言风格。
  巴金的小说是难以抑制的生活激情的外泄,是他表达对社会见解的一个渠道,因而作品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行文时经常出现作者不加克制的主观表述。《家》在叙事结构上比他前期其余的中、短篇小说都更具鲜明的小说文体特征,即“再现——写实”性,显现出巴金特有的个性,那就是率真、饱满激情的宣泄,使作品在展示情节的同时,流泻着强烈激荡的情绪。这在觉慧这个人物形象上有集中的体现。
  同时,由于巴金并未经过较正规的写作基础训练,这部小说又是他早期的创作,因而叙述语言有明显的不完美之处,有时显出稚拙的味道。同时在当时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小说中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带有一定欧化的印迹。

谁能告诉我巴金的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