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的是什么?

2024-05-13

1.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的是什么?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李安2016年执导的伊拉克战争剧情片,讲述了美国大兵所谓的伊战英雄回到美国经历了一些名利场纠葛然后重返战场的故事。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RX8BZVnh0N6-TmEItksCg
?pwd=6zsp提取码:6zsp    
  伊拉克战争时期,来自美国德州的19岁技术兵比利·林恩(乔·阿尔文 Joe Alwyn 饰)因为一段偶然拍摄的视频而家喻户晓。那是一次规模不大却激烈非常的遭遇战,战斗中林恩所在的B班班长(范·迪塞尔 Vin Diesel 饰)遭到当地武装分子的伏击和劫持,而林恩为了营救班长不惜铤而走险冲锋陷阵。视频公布于世让他成为全美民众所崇拜的英雄,然而却鲜有人理解他和战友们所经历的一切。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的是什么?

2.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有哪些值得深究的情节?

1.先说电影背景。电影改编自本•方登的同名小说,被称为伊拉克战争版“第22条军规”,原著好到什么程度呢——李安决定把它改编成电影的时候,甚至都还没读完整本小说。李安给原著的评价是:“这是一部可以立即吸引我的小说”。故事说的主角,是一个B班的士兵,比利•林恩,既年轻又没经验,却奔赴战场。电影开场的画面,是一台破旧的DV偶然拍到了林恩在伊拉克战场上奋勇救下自己的战友。这一画面在网上广为流传,机缘巧合下成为了美国人“精神的寄托”,因此林恩所在的整个B小队获得了回美国参加庆典的机会。整部电影讲的就是B班参加庆典过程中发生的事,从此期间,林恩慢慢回想起战场上的一切,于是,随着过去战场上的那些段落一幕幕回溯,我们的思绪也随着比利的思绪到了那片战场上。过往凡是涉及战争的电影,第一个值得深究的一定是导演对于战争的态度。可李安在此片中的态度似乎有点暧昧不清。从美国网上的部分评价可以看出,美国人也在问这样一个问题:你李安如果要批判越战,为什么一边给大家看战争到底是什么样的(并且我觉得李安做了一些柔和的处理),一边却让这些士兵们说笑打趣,好像想用战友情谊去掩盖战争的残忍似的。
2.但战争本身,仅仅只是李安要表达的一小部分而已。这就是标题所说的:李安不只是关心战争,他是在关心人——《比利林恩》展现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群像。在其中你可以感受到的是,战争虽然发生在战场上,但它还存在于战场外,发生在社会里,改变着社会里的每一员——有为战场英雄倾心的姑娘,有想利用士兵的老板,有恶语相向的群众,还有关心爱护的家人。不同的人对战争的态度有极大的反差,就像我们这些观众一样,这也是电影引发广泛讨论的原因之一吧。战场内,战场外,甚至荧幕外,都是矛盾的发生地。电影名字里的“中场休息”,其实不只是比赛的中场休息,也是指这些士兵们的中场休息,而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士兵们的中场休息,是这样一场盛大的表演与狂欢,本身就有点荒诞。这场表演是有原型的——原作者本•方登在2004年达拉斯牛仔主场迎战芝加哥熊时,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现实中的这场中场表演,当时,碧昂斯领衔的“真命天女”组合劲歌热舞,引爆全场。

3.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比利·林恩》的叙事节奏太不像我们常见的电影了,但不妨碍它值得我们玩味。

电影的主线矛盾和情节的跌宕起伏,来源于主角内心的感受与外界的态度难以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适应,从主角情感压抑、情感释放到认识自我,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该电影的叙事节奏就是主人公的心理节奏,比利的心理节奏可以理解为,一个头脑清晰,但心理健康有异常的人,他发现自己与外界格格不入需要一定时间,因为他得不断地收集“证据”,观察到诸多异常,才能理性判断自己确实与外界相处不来。
1、李安善用“透明”的叙事经验,尽可能隐藏的电影叙事者——导演本身。拿《比利·林恩》举例,跟随镜头,我们经历了主人公经历的,我们知道主人公所有的内心os,我们明白主人公情绪的变化原因何在,情节和冲突仿佛是自然发生的,看不到组织的痕迹,镜头和画面始终保持冷静、客观的旁观者姿态,所以导演既是叙事者,也是旁观者,他没有刻意加工信息,没有主观引导观众去解读,只是客观地呈现。这是第一层解读。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比利最后决定回伊拉克,他“看见”了死去的班长,有一段话大意说的是,关于B班被誉为英雄,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就像电影一样。

2、《比利·林恩》里的吃瓜群众、电视制作人、电影投资人,他们表达赞美、好奇战争那些事儿、要求B班说点他们想知道的、希望B班拍电影的行为,都是一种向别人求证,希望对方说的话正如自己所想那样,印证自己主观臆想,从而得到满足感的行为。比如球场大姐对比利说自己也有亲人在伊拉克打仗,比利回以安慰的眼神;橄榄队员问和敌人肉搏的感觉怎么样,比利说,和你们为了赢去撞对方球员身体的感受类似,队员们回以满意的微笑(搞笑的是有细节表明他们服药);电影投资人说想把比利的英雄行为上升到国家精神层面,比利当下没表态,投资人以为自己这番伟论说得特别好。所以,比利和啦啦队妹子说自己如何应对他人的“过度关心”,诀窍就是说他们想听的。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偶尔迎合别人的主观想法,敷衍地说一些话。例如,女朋友问你她的新发型好不好看,同事问你他有哪些做的不好,朋友问你他有哪些缺点,怎么回答?看情商和技巧了。有的时候别人问你,只是希望你说出他们想听到的回答。一个视角主观,不会为他人着想、不懂换位思考、不能客观看待问题的人,会无意给别人造成困扰。这也是为什么比利被啦啦队妹子迷住了,因为她是所有人里第一个站在前线军人的角度,明白比利为何苦恼、痛苦的人。
3、造就比利战场上有优异表现的原因,正如班长对他说的,他总能保持清晰和冷静的头脑。战场上大家第一次与圣战者正面作战,就如何应战争吵起来,是他第一个发现了班长身陷险境、急需救援。生死战争回来,看见浮华的电视台、投资人、加长悍马、美女啦啦队,B班的大多数人都在想会不会因为有了荣誉,有了知名度,他们就能拍电影,有一笔横财。从始至终只有比利和新班长没有过多的动摇。因为当他们清楚地认知到自己属于军队、自己是军人,并且最终明白前线军人即使被誉为英雄,话语权、薪水、权利、地位不会得到成正比的提升时,他们就打断了妄想。这是很悲哀也很现实的自我认知,只有战场让他们感到真实。他们战斗不是为了国家,也不是为了自己,至于电影里,班长对比利说,军人得找一个超越自己的信仰,这个信仰是什么,或许是因为抱着不上升到xx主义、不去给人物定调的客观态度,影片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这个留白大家自己体会吧。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4.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他的世界
文/梦里诗书

相较于电影技术的突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作为李安的又一部新作在故事上并没有太大的波澜,但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的出众,技术的体现在电影中真正做到了成为艺术的辅佐,令人走进了一个美国普通士兵他的世界。

从视觉效果来看,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感触其实不能用惊艳来形容,颠覆性的沉浸体验仿若打破了人与银幕间的隔阂,让人从视觉上仿若身临其境般的走进了主人公比利·林恩的世界,以此从他的视角为出发去面对战争,去看待家庭,去审视国家所诱发的思考,构筑了电影极为出色的内在纵深,但技术的革新在电影中其实又一把双刃剑,能否不单只是注重那新奇的观感,而真正走进李安煞费苦心希望将观众带入的人物视角,感悟到其厚重的人文关怀,成为了电影对观众的要求。

电影在故事上相较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说看似非常简单,就是一个19岁的美国大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战争中表现英勇,成为了美国英雄的代表,被邀请在感恩节橄榄球赛中场时亮了相,电影对技术的使用,没有呈现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更没有飞天走地惊险刺激的动作,技术在电影的体现并不是一场《阿凡达》或是《速度与激情》,李安还是那个在人物中表露情感,在故事中构筑人文的李安,至少在这部电影里他没有期望透过技术去构筑一个惊艳的世界。

当真正沉浸于这个故事,其实不难发现电影所构筑的核心并非是反战,而是一个年轻人他在经历战争后的成长与选择,透过电影技术所达到的人物带入感与克制内敛的叙事中细腻的情感把控,不经意间思绪已然足以被这一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所打动,被塑造成英雄的比利·林恩,他风光无限下的孤独成为了最为动情的内在,于此中电影也令人真正走进了他的心灵世界,反英雄主义的人文关怀在李安的这部电影中是如此的耐人寻味。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或许并不是李安最好的佳作,但个人所见却是他最为敢于创新,并将技术与艺术合二为一,视觉与人物心理高度统一的难得之作,以此令观众走入比利·林恩的世界,方才倍感真实真挚。

个人评分:8.5

5.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如何评价?



导演用了不少人物的主观视角,在电影里两个大场面,球赛中场表演和伊拉克战场上,这种用120帧4K 3D拍成的主观镜头一下子让观众成为了比利·林恩。甚至有的观众认为诟病120帧因为过于清晰,呈现在大银幕上反而会造成不真实感。但事实,无论是锣鼓喧天的球赛中场还是枪林弹雨的伊拉克战场,虽然都是真实发生的现实,却又超出了日常生活景象,用来呈现比利·林恩的视角,简直是锦上添花。
李安的拥趸还是以文艺青年电影迷为主,观众也不会要求他的电影有爆米花影片的视觉轰炸频率。但在故事上,该片确实太缺乏惊喜,试图用不断的闪回来讲述一个原本平庸缺乏亮点的故事。而且连李安导演最擅长的人物刻画这次也掉了链子,大部分台词呆板浅薄,尽管各位新老戏骨,也没有办法挽救平淡的影片内核。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如何评价?

6.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1、B班每一个人都有应急障碍,按常理接受检验都是可以停止服役的,中场休息在比赛中是修养生息的时间,而对于B班的战士们,在长期保持高集中度和警觉度无疑是一种折磨,所以英文翻译long half time中文意译为中场战事而不是中场休息实在巧妙。
2、在与布场工人发生冲突后,一个嘴巴不干净的球迷问了,军队中如何看待同性恋的问题,两个男人在战壕里亲亲我我,殊不知b班的战士在每次上战场前都会互相说“我爱你”。
3、影片最后,在林恩的脑海里是与蘑菇对话,但最后的一句“我爱你”是真的脱口而出了,所以才会有其他人的回应。
4、林恩在唱国歌的时候流泪,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在想像刚认识的女孩未来和某个后卫上床的画面,这个在前面的台词也有提及。
5、真正爱林恩的人是不舍得让林恩上战场的,譬如林恩的姐姐;而所谓女主爱的只是所谓的“英雄”,并认为林恩是必须走的。
6、电影中用了很多的双关语,最好的一句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对电影也一样。”在120帧没秒的效果下,仿佛是在跟观众说话,但仔细想想林恩应该是在跟幻想中的蘑菇说话,说的是拍摄B班电影的事情,总裁斯曼和士兵们理解的差异,是商机还是赞歌。
7、电影中闪过斯曼腰间有一把手枪,在伊拉克携带手枪会被当成叛军被抓走,在美国却能自由携带手枪。
8、承诺拍摄影片的黑人经纪人,个人认为其态度变化正象征着李安在阅读书籍时对战争理解的变化,最后也拍摄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9、接着第七点,在林恩怒斥斯曼后,黑人经纪人对林恩说“假如拍成电影,这就是电影的高潮。”这的确是整部电影的高潮之一,同时也是李安认可的高潮。

7.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剧情简介:
19岁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乔·阿尔文饰),他在加入美军步兵部队后,被派往伊拉克战场,与其他七名的突击小队成员,在伊拉克与当地反对武装进行了3分43秒的激战,他和战友们在一次交火中大难不死、逃过一劫。机缘巧合成为伊拉克战争中的国家英雄。比利·林恩与战友一起被召回美国进行巡回宣传,被邀请参加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的过程中,比利·林恩经历了人生中最荣耀又最糟糕的一天,但比利的内心却充满了抑郁和挣扎,战争场景更成为了他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8.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场内心纠结战

一、开篇 
  
  
   
  
 影片的开场是林恩在伊拉克的战场上营救上士,奋勇杀敌的情景,被一个记者偶然间记录下来,一夜之间比利成为新的美国在伊拉克战场上的英雄。
                                          
 2004,德州达拉斯感恩节,这一天林恩醒来,参加全美橄榄球的中场秀。这是他们伊拉克战役的中场休息。而这一天是休息的最后一天。
                                          
 故事讲的是发生在这一天中的事情,用插叙的结构全篇。由于插叙的时空是完全打乱顺序的,所以在讲述的时候不宜太过复杂。导演用起来要更加谨慎也见功力。
  
 大卫.芬奇的影片《社交网络》也是通过插叙的方式讲述了扎克伯格创建facebook的过程。在几场听证会中,闪回过去的经历,完美的阐述了他是怎样一步一步通过利用朋友和利用之后陷害朋友,从而创建了facebook的帝国的。
  
 通过心理蒙太奇中的回忆蒙太奇,穿插了参加伊拉克战争时期的比利的经历和休息回家时的经历。在会美国休假的两周之内,他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是回到战场还是回家?而这是他休假的最后一天了。
  
 二、去橄榄球场的路上
  
 在这一场戏中,除了在悍马上的闲聊。穿插了比利的心理蒙太奇,这一段是使比利成为英雄的蘑菇上士的葬礼,看到了这位上士的家人,还有整个B班对他的怀念;
                                          
 第二段是比利回家的情景,全家都以他为骄傲,一位在战争中的大家眼中的英雄归来,让人想起了同样描写战争中的个人非英雄的影片《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归来。
                                          
 比利是因为姐姐报仇才参军,是不得已的行为,而救人杀敌也是条件反射。阿甘是随着生命的律动在舞蹈,命运在浪潮在不断的推动他前进。两个人其实都是大时代背景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镜头切回来,车里制片人在谈论着明星和片酬的事情,他许诺给大兵们的是十五万,这足够大兵们幻想自己的未来。
  
 比利向带队要头疼药,这次是声音的切入,比利的姐姐想要他留下,不再回到伊拉克战争上去。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姐姐想要林恩留下。它真正关心他的内心。他是不是在这面对生死的战场上撑得住。
  
 镜头切至比利转过头,镜头叠化了他们在伊拉克的情景。这仅仅是开始。
                                          
 这短短的一趟车程,比利的心中漂移了很多次。他大脑中的不停的出现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他战死的同胞,家里的情况,姐姐的挽留和伊拉克战场上的情景。
  
 三、来到橄榄球场
  
 进入橄榄球场的时候,比利的大脑中仍然是飘回到伊拉克的战场上。对于他来说,这两者或许并没有区别。
                                          
 美国大兵向伊拉克孩子买《海底总动员》,回头一笑,是蘑菇上士对比利说的这就是“战地生活”,显然这是比利刚去伊拉克时候的情景。李安的转场似乎都异常的简单,只用叠化和声音。
  
 这种方式是最原始的方式,却也是最接近我们回忆一件事情的方式。
  
 比利一行人来到橄榄球场,坐在了提前安排的最好的座位上。比利看到来看橄榄球的人,他们手里拿着快餐,比利问身边的大兵,他们心理在想什么,被回答说“沉重的事情”“人生的意义”……
  
 而其实呢,在国内生活的大众平时谁会去想这些问题呢?
  
 比利的想法在战场和国内日常生活中转换,他不太能明白国内日常的人们大脑中都想什么了。
  
 他们在过着他们自己的生活,其实是比利的思维方式已经变成了一个士兵。
  
 他思考的是一个士兵的日常,一个士兵应该怎样处理和解决生活和战场上的问题。
  
 这也是他最终做出选择时影片给出的依据。
  
 他的想法穿搜在很多事情中间,处于一种临界的状态。在思考,在选择。
  
 接下来镜头在橄榄球场上摇,对切到比利的脸特写,叠化转场至比利跟姐姐的私人亲密的谈话。姐姐说出了担心林恩的心情。
                                                                                  
 广播中向大家介绍了B班的一行人之后,大家纷纷起立鼓掌。大兵们受到了英雄般的爱戴。
  
 大兵们和啦啦队的一起录制了感恩节的录像。这一刻的光彩迷人的。
                                          
 四、记者招待会
  
 在记者会上,比利喜欢了一位啦啦队的小美女 斐森 ,他不停的向她望去。穿着制服的他们是她们心中的英雄。林恩和斐森的第一次聊天非常的超然,精神层面的交流把他们的爱情衬托得好像在云层之上。
  
 另一方面,记者们提问了一些常规性的问题。
  
 导演用了黑白和彩色的影调,将大兵们内心的答案和现实中回答给记者的答案分开。
  
 这一段很简单的说明,被塑造的英雄和他们内心中真实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大家总是给大众传媒一种大家想要得到的回答。
                                          
 最后问到林恩救蘑菇上士的情况。这是影片第一次正面的从林恩的口中讲述当时的情景。
  
 林恩的回答是,这是他作为一个士兵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炫耀和骄傲的,而且这种情况,并不是他想要遇到的情况。
  
 在外人看来是谦虚,但是,却是林恩内心真实的想法。
  
 接下来是这种想法的由来。
  
 同样的叠化转场来到蘑菇上士和林恩的对话,林恩也有大兵在战场上都会有的问题,比如不想杀人,担心自己是不是会被杀掉……这是每一个在战争中的人,都会有的问题,面对生死,面对一切在战场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上士对他说,问这些问题都是浪费时间。他不想让林恩陷入问问题的状态。
                                          
 上士试着用印度教的智慧来回答,从轮回因果宿命到毗湿奴的故事。(印度教中的保护之神,是维护宇宙秩序的主神,印度教三大神之一,他的肚脐上长出莲花,梵天从中诞生,创造了世界,一劫之后,另一个主毁灭的神,湿婆又毁灭世界,宇宙就是这样不断的循环,更新。传说佛陀是他的第九个化身。导演在《少年派》中也用了这个意象。)
  
 对林恩说,士兵的宿命就是执行命令。
  
 德州长大的19岁的林恩并不接受印度教的一套,上士拍着他的肩膀说,只要找到一个超越你自己的东西就可以。所以,林恩行为和思想上的超越了年龄的成熟来自于上士的教诲。正是这样的教诲,他才真正成为了一名军人。
  
 五、午餐时间
  
 从上一场中,有人询问在战场上枪是如何发挥作用和林恩杀敌人的时候内心当中的感受,引出下一场主要要说的内容,就是士兵面对战争中的暴力的问题。这是每一个上了战场的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一场是在餐厅中,餐厅的杀戮和战场上的没什么太大的差别。
  
 比利的思想又飘回到了战场上,一个他们杀人的场景。
                                          
 餐桌是非常经典的表现家庭矛盾冲突的场景,通过用餐的聊天聚在一起的时间,使家庭成员充分的表达不同的观点。是矛盾冲突的火力集中点。在《断背山》中,杰克和岳父的冲突以及权力关系的转化一场戏,也是在餐桌上,非常巧合的同样是感恩节,这样相似的时间和空间中表达的。
  
 同样的用餐,一家人在讨论关于战争或者说美国的介入给伊拉克带去了什么,林恩说了一些他看到的情况,一些真实的情况,美国人除掉了他们的独裁者,他们却跟美国人相互开展,给孩子们盖了学校,却没有教科书……这些问题,在林恩看来,他不会去过多的思考。
  
 他只是做他作为一个大兵应该做的事情。而凯特却观点非常的明显和激进,她只认这场战争是非法的,有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更别提什么给伊拉克人民带去民主,到最后直接说,战争可能会让他失去弟弟的事实。
  
 一种对英雄的膜拜的狂欢氛围变成了失去亲人的震怒,母亲终于大发雷霆。
  
 六、回到橄榄球现场
  
 再次回来的这个场景非常的深情。伴随着宣扬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的同时,林恩却因为不能与喜欢的女孩在一起而流泪。不能在一起的原因就是战争让人变得不自由。所以,不能说导演没有立场。他内心当中的急切的向往和渴望正是这个19岁的孩子所希望的自由。而这自由对他来说却是被压抑与剥夺了的。这个场景的情感深度和复杂的程度,也绝不亚于《断背山》最后恩尼斯抱着杰克和他的衣服不断抽泣的场景。IMBD上面的影评,提到的最多的词就是emotion和make you think,李安对于感情的表达很有味道很细腻。思考和回味还在其次,这样独特的表达方式,开拓了人类情感世界的一片常人碰触不到的疆域。唯美、深情和复杂的高点。
                                          
 接下来的对话说明家人也特别的需要他。凯特直接跟他说,如果林恩死在战场上,自己也会自杀。对于当权者来说,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随时可能牺牲的大兵。
  
 但是对于家庭来说,他是唯一值得依靠的人,是维系一家人的情感纽带。
  
 七,表演
  
 对大兵们来说,表演和战役是一样的,都是要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及时处理临时出现的状况。比利的心理蒙太奇早已经回到最令他难以释怀的蘑菇上士阵亡的时刻。
  
 那个在他心中萦绕不散的至今仍不能全部看清楚的时刻。烟火的声音转场,我们终于看到了影片一直提到的那个段落。
  
 战争的现场加表演的现场,4K|3D|120帧带你同时进入这两个场景的现场当中。
  
 比利同样是处于执行命令,做出反射性动作的状态。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体验者,一个被扔在这个时刻,被动的接受者。
  
 他没有选择。
                                          
 失去战友,杀死敌人和执行表演的任务,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像是上士说的因果轮回似的桥段。
  
 而留给比利的是漫长的心理消化的过程。不同的是,死亡的主题太过沉重,而浮华的表演却转瞬即逝。大兵站在这些流行歌手后面的样子尤为荒诞。
  
 从沉重的回忆中醒来,表演早已结束。大家各做各的事情,明星负责演出之后离开 ,搬运工要搬走东西拆下舞台,所以急着要将大兵们从舞台上赶下去。
  
 所谓的英雄的称谓是商业巨擘利用的工具而已。
  
 八、出发之前
  
 比利思考了两周的事情,也是一个选择,终于要有一个结局了。与搬运工的群架,激起了他大脑中对于一切关于这一段时间的矛盾的尖锐时刻的记忆,最后停在上士的死亡,让他泪流满面。从个人情感上来看,战场也是他的伤心之地。
  
 最后的告别,当比利不小心说出心声,想要带着她一起走的时候,女孩的退缩和不能理解,让他女孩爱他的不过是英雄的光环,爱还仅仅停留在表面。
                                          
 那远远不是他想要的东西。因为他对姐姐说,他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士兵。
  
 所以,他最终决定,哪怕就此死去,也应该回到战场上,因为战场是士兵的家。兄弟也是他的家人。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很多人说十分钟就可以说完了。
  
 但是,导演在影片中并没有废片。他向观众展现的是大兵内心中的起起伏伏。
  
 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放射的方式,来探讨战争和个人的关系的一种结构。
  
 中间的位置当然是林恩,是主角,也是影片的视角。
  
 外延第一层分三边,一边是德州的家庭,家庭成员有不同的观点和建议,一边还有在球场遇到的女孩子对他的崇拜和喜欢;最后一边是战场,他的上级和兄弟对他的需求;第二层,往外是制片人,制片商跟他们有各种商业上关联的人;最外层是在美国本土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对伊拉克战争和大兵们的态度,构成了最外环。
  
 大兵们在面对烟火的惊恐反应、母亲拍桌子对他来说带来的恐惧,有言语冲突就会上升到动武的举动等一系列战争对他们所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当权者和普通大众对这些都漠不关心。
                                          
 越往里,对他所要做出的选择的影响就越大。
  
 不管外圈的人怎样对他施加影响,他还是做出了自己作为一种身份和职业的选择,就是军人一定要回到战场上去。
                                          
 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或是国内人们对于战争的看法,对他来说去想都是徒劳的。影片关心的是个人和战争之间的关系。一个仅仅19岁的单纯的男孩。在他的内心当中,战争就是他的全部生活,是独立于此时整个美国之外的。在别的国家,他所经历的事情,是一个普通的士兵每一分每一秒所要面对的。生生死死,对于感情的冲击,才是真实的。这些记忆不是故事,而是日子。
  
 他能做到是就是履行一个士兵的职责。在这个时刻,他成长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