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压垮了明朝,清末也爆发了东北大鼠疫,为何却能成功控制?

2024-05-16

1. 鼠疫压垮了明朝,清末也爆发了东北大鼠疫,为何却能成功控制?

在人类灾难史上,瘟疫始终是威胁人类生存的第一大杀手,而在诸多瘟疫排名中,14世纪欧洲发生的黑死病最为恐怖,有学者统计,在1348-1350年的三年时间里,黑死病带走欧洲三千万人口,此后三百年更是肆虐蹂躏欧洲,将近一半的欧洲人口因黑死病而丧生,由此可见黑死病的厉害之处。
对于我们来说,黑死病好像是一个很遥远的名词,其实黑死病就是我们熟知的鼠疫,感染黑死病的人,患者皮肤上会出现很多黑斑,因此,欧洲人管这种瘟疫叫“黑死病”,我们称其为鼠疫。
根据资料显示,黑死病很可能是沿着中国与西方的贸易路线传到中东,再传到欧洲的,在1346年蒙古军队进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时,由于久攻不下,就用抛石机将感染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抛入城内,这是人类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细菌战,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鼠疫对两三百年后的中国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644年李自成的魔幻东征之路,从西安打到北京只用一个半月?1644年大概是中国政治史上最风云诡异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面农民起义出身的李自成称帝建国号“大顺”,张献忠则在四川定年号为“大顺”,而在东北的新皇帝则定年号为“顺治”,如果算上年初还没有自杀的崇祯皇帝,中国同时出现了四位皇帝,而且三位都想要“顺”。
尽管从后世的上帝视角来看,取代明朝的会是关外的满洲政权,实际上这是有失偏颇的,明朝的强大实力让满洲的统治者认为不可驾驭,当时满洲的一代雄主皇太极暴毙,他的继任者顺治皇帝当时只有六岁,估计就是满洲人自己都没有问鼎中原的计划。
当时最被给予厚望的人应该是李自成,李自成是坚决的反明农民起义将领,在他的十几年起义生涯中,虽然备受打压,最惨的时候,身边只剩下十八骑,但是他都顽强的挺了过来,并且在1643年攻破潼关,打败宿敌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气势正旺。
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大有要大干一场的趋势,二月初二,闯军开始东征。李自成的军事能力是相当差劲的,在其戎马一生当中,鲜有胜绩,出兵仅仅半个月就遭遇宁武关守官总兵周遇吉的抵抗,当时周遇吉手下不过几千兵,而李自成则是几十万大军,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对决。
让人震惊的是,双方大战十余日,李自成还没有拿下宁武关,最后不得已采取人海战术,付出上万人的代价,一直到三月初一才拿下宁武,守官总兵周遇吉战死沙场。这一场仗直接将李自成两年来攒下的自信全部打垮,当时李自成就已经萌生退意。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李自成还没有来得及撤退,闯军收到了大同总兵和宣府总兵的降表,于是李自成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继续东征。
估计翻开历史,很少会发现,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竟然是以这样摧枯拉朽的方式打到北京,从宁武关出发之后,往往李自成还没有到达的地方,降表就已经来了,所到之处,没到之处,全是投降的消息。
三月十五日抵达居庸关,让人想不到的是,被崇祯勤王召来的唐通,也在阵前投降给李自成,而诺大的北京城,更是一天之内就打开城门投降,可以说,从宁武关之后,李自成以气势就赢得了战争。
对于李自成东征这一个半月的历史,实在充满了太多的魔幻,有的时候甚至会让人产生怀疑,明朝怎么会这样不堪一击,明朝的士兵真的这样怂,望风而降?
如果人们一味的从政治军事史中寻找原因,估计很难发现那一场发生在明朝末年的鼠疫,很多历史学家后来证明发生在明朝末年的瘟疫就是鼠疫,鼠疫的肆虐横行,很可能是明朝官军不堪一击的根本原因。
鼠疫是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老鼠也能灭国?历史学者曹树基根据明朝末年华北一带的地方志以及明代人的一些记录得出,在1997年的论文《鼠疫流行与华北地区社会的变迁》中,首次提出了明末席卷华北地区的瘟疫实际就是鼠疫,引发历史学界的极大震动。
2006年他与李玉尚合著《鼠疫:战争与和平》,对前期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观点,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人们称这场大疫为“疙瘩瘟”,感染者通常表现为剧烈胸痛、咳嗽、吐血,早期感染鼠疫者大多是通过跳蚤传播的腺鼠疫,鼠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并且快速肿大,通常在两到四天内达到高峰,在三到五天内死亡。
相对于腺鼠疫来说,肺鼠疫感染更为可怕,它可以通过呼吸道进行感染,患者感染后几个小时内就会出现状况,严重者两到三天就会休克死亡。
这场鼠疫中,两种鼠疫都存在,甚至交叉感染的状况,腺鼠疫经常在爆发后转化为鼠疫,因此,极难控制。
之所以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明朝当局对鼠疫的忽视,因为鼠疫大多是来自草原上生活的老鼠,而明朝在推翻元朝之后,经常性采取闭关的策略,大大减少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接触,这就使得明朝中期以后的统治者始终对鼠疫不够重视。
而到了万历年间,由于人口的增加,农民开始对草原进行开垦,使得人与草原鼠接触的机会增多,使得鼠疫开始逐渐爆发,刚开始是个例,后来渐成规模。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 门不起者”。
明末大瘟疫实际上早在崇祯六年时就已经在山西爆发,一直到河北,传入北京时,正是崇祯十六年(1644年),明朝被推翻的前一年。
根据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京畿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台湾明史专家邱仲麟在《明代北京的瘟疫及帝国医疗体系的应变》的文章中写道,在1643年时,北京已经开始大规模爆发瘟疫,几十万北京人死于这场瘟疫。
到1644年,则演变为:“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由此可见,随着鼠疫的蔓延,官兵也未能幸免,明朝的整个国防系统都陷入瘫痪,这也是为何,李自成东征之时,大批明朝官兵投降,实际上已是迫不得已,毫无战斗力,这也是为什么李自成在接收城池之后,不率领明朝降军继续作战的原因。
虽然明朝已是强弩之末,深处内忧外患之下,但是这场鼠疫的爆发的确让不堪负重的明王朝最终被压塌。
历史的惊人相似,明朝末年爆发的鼠疫,在清朝末年再次上演!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明朝从1368年建国到1644年被推翻,276年国祚;而清朝自皇太极1636年建立大清,到1912年溥仪退位,也正好是276年国祚。
而更为相似的是,明朝灭亡时的鼠疫,在清朝被推翻的时候也正好上演,1910-1911年,清朝东北地区爆发大规模肺鼠疫,被称为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鼠疫,从东北爆发后,波及整个华北地区。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场鼠疫以“洪荒之力”爆发,来势汹汹,结果却是仅造成六万人死亡,八个月内被成果消灭,实在是令人惊讶,此时距离1912年2月溥仪宣布退位,只有10个月。
我们现在就来回顾一下这场鼠疫的历程。
晚清时期,迫于日俄对东北虎视眈眈的国际形势,一改清初时期的禁止开发东北形势,开始鼓励人口向东北移民,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以来,“闯关东”人口迁移现象明显增加,大量的人口对土地进行开垦,极大的改变了原来的东北自然环境,跟明朝晚期时的山西开发颇有相似之处。
东北地区是重要的皮毛生产地,女真时期还是渔猎民族,打猎本身就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生活方式,然而随着人口涌入,猎人数量也加大,可能以前的猎人喜欢捕貂,但是在貂减少的情况下,只能捕一些其他有皮毛的动物,比如旱獭(土拨鼠),作为草原鼠的一种,身上携带鼠疫病菌。
一些移民过来的猎人,由于无法分辨哪种旱獭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或者是在利益的趋势下,不管什么样旱獭都去狩猎,导致缺乏鼠疫常识的猎人将鼠疫带回到城镇,有的时候,不止是留下獭皮,甚至还会吃獭肉,不知道具体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1910年10月12日,在满洲里的一个小镇上,确诊第一名鼠疫患者,此后开始爆发,出现大面积感染鼠疫患者,然而当时正处于春节前夕,东北地区又有很多京畿及山东地区的商人或者工人回乡,鼠疫沿着铁路开始扩散,鼠疫“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绝之势蔓延开来”。
经过统计,这场鼠疫导致死亡人口接近六万余人。
鼠疫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何清末东北鼠疫被成功控制?在正常的史观中,人们都认为1910年前后的清政府应该已经行将就木,没有任何的政治号召力,然而在这场鼠疫防控中,清政府还是交出一份很好的答卷。
当时的东北已经是日俄争夺的势力范围,日俄两国都想趁机夺取防疫之权,进而鲸吞东北,清政府顶着巨大的压力,积极进行防疫。
清政府首先是将东北作为疫区进行隔离,在12月13日下令在山海关一带,严防鼠疫传入关内,其次是让中央各部积极配合当时东三省总督锡良,将全部精力用于防治鼠疫上。
尤其是在经济上,尽管当时清政府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仍然拨出一部分白银用作防疫经费,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也同银行借款专项用于防疫。
在医疗手段上,由于中国传统医学在疫情防治上没有太大作为,清政府转而启用西医,聘留洋医学博士伍连德为防疫处总医官。
伍连德主持防疫期间,采取了一些至今都极有借鉴意义的手段,比如管制交通,病患隔离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对死者尸体采取火化的政策,更是展现出当时中国人对控制鼠疫的决心。
伍连德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很快取得效果,感染人数开始减少,到1911年4月24日,东三省鼠疫全部清除,清政府取得了防治鼠疫的最终胜利。
尽管在第二年,清政府就宣告倒台,但是在这场鼠疫中,清政府雷厉风行,以大局为重的观念,还是将这场世纪大鼠疫给控制住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鼠疫成为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如今人们却纷纷对“恶贯满盈”的清政府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点赞?
相当多的历史学者都认为当时明政府处于内忧外患当中,没有精力去控制疫情,其实在我看来,晚清政府的内忧外患未必比明朝好哪去!
晚清时期面对的局面更是“千年未有之变局”,从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内部环境中,天灾人祸不断,各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然而都没有推翻清朝统治,想来也是一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
比如1876-1878年华北地区发生两百年不遇的旱灾,受灾人数多达千万,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采取一系列非常手段,最终成功治理了这场灾难,其中很多措施至今依然存在很大争议,比如李鸿章为募集救灾钱粮,公开出售政府官职,这在近代历史上是难以想象的。
相比于清朝应对灾难的措施,以崇祯为首的明朝政府始终是没有意识到治国的根本在于“以民为本”,前方战事吃紧,于是加紧对社会摊派苛捐杂税,激起更大的民变,灾害只能更进一步加深,战事扩大之后,再次强征苛捐杂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后无法收拾。
我始终相信,最后能够打垮人类的,从来都不是病毒,而是愚昧!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虽然诟病良多,但是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上,始终是积极应对,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鼠疫压垮了明朝,清末也爆发了东北大鼠疫,为何却能成功控制?

2. 清朝末年,东北为何爆发大规模鼠疫?

清朝末年,东北大鼠疫的病源物不是老鼠,而是旱獭,旱獭是主要生存于蒙古、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和中国东北,穴居于干燥寒冷的革甸中的一种啮齿类小动物。
20世纪初年旱獭的毛皮在世界市场上十分热销。人们发明了一种工艺,只要对旱獭的皮毛进行适当加工,其成色堪与貂皮媲美,一时成为世界皮革市场的宠儿,市场需求激增,旱獭皮的价值猛涨。
中俄商入及部分官员受经济利益驱使,私自招募华工疯狂捕杀旱獭。由此大量劳工北上闯关东,很多人在毫无狩猎经验的情况下便匆匆加入到了猎杀獭队伍中。
旱獭一旦染上鼠疫就会失暖、失声、行动迟缓,并被健康的同类逐出巢穴。有经验的猎入都能分辨出染病的旱獭,绝不会轻易将这样的猎物捕获带回。但是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某些猎人连染病的旱獭也不放过,这样必然会感染鼠疫。
此次鼠疫灾难正是猎取旱獭皮毛,使人类进入了鼠间鼠疫的传播链,导致了鼠间鼠疫向人间的传播。
导致此次东北大鼠疫的疫源地在俄罗斯境内。随着染疫劳工的回国,才使鼠疫由俄境向中国东北境内传播开来。
早在1910年的春夏之交,在俄境西伯利亚的斯列坚克斯即已发生鼠疫,接着俄属黑龙江下游的尼克拉耶夫斯克城也发生了鼠疫。但因俄属远东地区人烟稀少,居住分散,加之俄国方面控制严密,使疫情未得肆虐。
当时的俄方出于自身防疫要求,将有染疫嫌疑的中国人驱逐出境,从而直接导致了东北鼠疫的发生。1910年10月25日中国境内首先死于鼠疫的患者,即是由俄境刚刚归国之人。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11月8日即传至哈尔滨,此次流行鼠疫的范围为中国五省区,仅鼠疫流行中心东北三省被疫地就有69处,其中辽宁省29处,吉林省24处,黑龙江省16处。疫死5000人以上3处,疫死4000人以上2处,疫死3000人以上1处,疫死2000人以上2处,疫死1000人以上6处,疫死500人以上9处。据统计,死于此次鼠疫的人数达6万余名,仅东北地区死亡人数即达51155名。
对此次东北大鼠疫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如成立专门的防疫处、隔离患者和烧埋尸体等,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被用于中国其他地区的防疫,为后来的防疫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明末爆发的大鼠疫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在明朝末年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鼠疫,这次鼠疫的严重程度,专家评论说导致明朝走向灭亡。鼠疫在古代也叫做瘟疫,是很可怕的一个东西。

在欧洲发生过鼠疫,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上升,鼠疫可以引起粮食减产,造成饥荒。而爆发于明朝的鼠疫,使北方出现了干旱,庄稼绝收,人们面临着被饿死的情况,不但是人难以生存,就连动物也面临着生存困境。而带有鼠疫的老鼠,他们也同样向南迁徙,入侵人们的生活范围。

鼠疫对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人死亡,因为接连的天灾以及瘟疫,当时死去的人数量很多。导致鼠疫发生的原因,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在医疗方面没有这样的常识。老鼠本身就带有细菌,带有病毒,他们传染给人类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是非常可怕的。而且这种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难以治愈。

在当时医学并不发达的时候,当时明朝末年的鼠疫可以说是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专家们基本上都认可这一点。明朝的灭亡是因为鼠疫的盛行,因为鼠疫造成了难民逃荒,粮食绝收,田地荒芜。不但是人们在逃饥荒,就连老鼠也同样在逃避饥荒,这样大规模的鼠疫造成的残景,让我们无法想象。鼠疫引起的病症,它的表现十分的恐怖,发病症状就是吐血,只要吐血,人就会死亡。因此,这场鼠疫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明末爆发的大鼠疫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4. 明末爆发的大鼠疫,危害究竟有多大?

你好,这位网友,很高兴能够为你解答这个问题。鼠疫,我害怕的动物就有老鼠,历史上,除了瘟疫这一灾难之外,鼠疫也是挺可怕的,那么,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场灾难到底有多恐怖呢?


我想我们应该知道,那个时候自然灾害严重,天气也比较恶劣,经常爆发鼠疫,其实光是万历年间就曾经三次爆发大型旱灾,灾难中死去的动物、百姓尸体更是导致了瘟疫和疾病的传播。
我认为,这场恐怖的鼠疫才是真正压倒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鼠疫使得人心惶惶,宛如人间地狱一般恐怖,真可谓是令闻者畏惧,令见者胆寒啊。
好了,也就这些了,希望能够帮到你。

5. 清末东北鼠疫大爆发,最后真的是鞭炮控制的疫情吗?

当然不是鞭炮控制的疫情,之所以鼠疫后期放鞭炮一是因为快过年了,二是因为有大量人员死亡,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火化的方式,用放鞭炮带走人们的哀思。

东北鼠疫得以控制应该归功于伍连德,正是这个人的出现,才拯救东北于危亡之中。东北刚开始发生这样的疫情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快过年了,人口密度比较大,鼠疫在人群中迅速传播。而这时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几乎让俄国和日本接受了中国东北事宜,东北人民在饱受疫情折磨的同时,还受到外国人的屈辱。终于,清政府看不下去了,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任命从剑桥大学回来的伍连德接管东北鼠疫防控工作。

伍连德学历很高,对鼠疫发生十分敏感,于是他找来两具尸体进行解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鼠疫杆菌。伍连德逐渐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通过他的观察发现,鼠疫通过飞沫传播,于是他号召大家戴口罩。一开始他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很多外国人企图辞去他的职务,然而没戴口罩的人很快出现了感染现象,随着疫情的严重,公众才意识到戴口罩的正确性。
除了戴口罩,伍连德还提出封锁东北地区,进出东北地区的人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隔离才可以出入。伍连德还发现,尸体上的鼠疫杆菌可以存活较长时间,因此尸体必须火化不能土葬。这次清政府倒是没有拖延,立刻下旨所有尸体全部火化,人们看着自己的亲人被烧,伍连德为了安慰大家,提出可以放鞭炮用作纪念。

于是人们在鼠疫后期,每当有人需要火葬,都会放鞭炮。虽然,鼠疫得以控制主要归功于伍连德的控制感染源、切断感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但鞭炮中含有火药,在空气中爆炸时,一定程度上可以消灭细菌,算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清末东北鼠疫大爆发,最后真的是鞭炮控制的疫情吗?

6. 清末时东北为什么会爆发大规模鼠疫呢?

因为当时的沙俄西伯利亚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鼠疫但是沙俄并没有将消息传出去,而是严密的封锁消息,并且还焚烧了大量的房子,沙俄政府将东北地区的劳工直接赶出了沙俄。而这些不知道真相的劳工就坐着火车从满洲铁路一路到达了哈尔滨,最后导致中国的东北染上了大规模的鼠疫。

当时的东北发生的第一家鼠疫便是在哈尔滨傅家甸这个地方,刚开始的时候,傅家甸这个地方每天只有几人,可是等到过了一天后,傅家甸的人数迅速增加到了上百人。因为传染人数的增长速度过快,所以当时专业的检疫人员根本无法亲自检查每一个病例,所以当时也无法迅速的找出这些被感染的人,只能通过家属的汇报,而后逐一排查。

当时傅家甸的人为了逃避警察的强制性检查以及消毒,所以在大半夜的时候,便将尸体都放在大街上,然后等到第二天,警察便直接将尸体放在棺材里。如果患者死在家里的话,家人没有过问都会运到城外安葬。
对于临时征集来的护工以及消毒工,都会事先先做好消毒,并且还会配备防护服和口罩,不过这些人并没有戴口罩。在后期没有得到及时防控的情况下,鼠疫迅速在东北蔓延。在鼠疫大规模的爆发后,政府开始重视起公共卫生。在东北每个人都必须带口罩,同时还会对街道以及各个地区进行排查。当地政府会严格管控,如果不听从的话,便会直接抓起来。不过,即便如此,鼠疫还是在大规模的传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不过,就在新年放鞭炮的时候,人人都期盼鼠疫尽快过去,在这种心愿下,等到新年过去后,一直死亡的人数竟然真的跌了。

7.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恐怖?后续是谁组织,如何处理的?

1.鼠疫使得明末人口锐减,百姓生灵涂炭,是明朝灭亡的最根本因素之一鼠疫的爆发,并非是人祸,而是天灾,小冰河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大面积大深度的干旱,这使得粮食大幅量减产,水资源也减少了,老鼠们找不到食物,于是聚集在一起进行大迁移。几乎饿疯了的流民们顾不得卫生,只抢着捉老鼠吃,将带有病菌的老鼠吃进了肚子里,鼠疫就此爆发。

第一例鼠疫出现在山西大同,根据历史记载,大同十室九空,数口之家,一夕之间就能全部染病,传染病的发生,使得流民越来越多。这些流民和老鼠多少都携带有病菌,他们去的地方越多,感染的人就越多,鼠疫就这么扩散到了全国各地。这场瘟疫过后,光华北地区就损失了上千万人口,明朝只能苟延残喘,毫无抵抗之力的就把江山拱手让人了。

2.鼠疫的解决,据说是一位大夫发明了放血疗法,再加上隔离病患等,才得以缓解鼠疫传播到了江南,照样是十室九空,遍地死寂,在这个时候,一位福建的大夫发现了放血疗法,就是将人身体起了疙瘩和肿块的部位割开放血,将毒血放干净,再缝合起来,就能达到救治的效果。放血疗法确实缓解了鼠疫的情况,但并不能根治,百姓们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中,据说,这位大夫在李自成攻入福建后就被杀掉了。

除了这位大夫,吴又可也在这场瘟疫中发挥了自己的光热,他亲身接触患者,研制解毒药剂,并将病患们隔离起来,用面纱捂住口鼻,以达到隔离病菌的目的。吴又可一生都在致力研究疫病,不仅开创了传染病的先河,写出来的治病方子现在都还能用。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恐怖?后续是谁组织,如何处理的?

8. 晚清东北曾爆发鼠疫,最后被谁扭转了局势?

晚清东北曾爆发鼠疫,最后被一个叫伍连德的医生扭转了局势,鼠疫现在已经很少发生了,即使出现了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大规模地爆发,而且鼠疫对于现在来说是很好治愈的,但以前可不是这样,以前没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鼠疫在那个年代就是不治之症,鼠疫最早是在欧洲爆发的,而因感染此病死亡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之后晚清也曾爆发过鼠疫,这次的鼠疫是从西伯利亚而来,这也是非常严重的一次鼠疫,当时的东北尸横遍野,到处都是生灵涂炭的样子。

但最后我们还是胜利了,我们用人类的智慧战胜了病魔,但这其实多亏了这位叫伍连德的一生,没有他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伍连德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个去外国留学的华人,他在国外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当他知道自己的国家正在被鼠疫霍乱之时,他没有犹豫,毅然决然选择帮忙,那时候我国东北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真正的医生,大部分都是一些赤脚医生,在那个年代其实想要治疗鼠疫还是很难的。

那个年代人们对鼠疫根本没有太多的了解,人们只是单纯地认为鼠疫是由鼠传染给人的,只要把老鼠都消灭了,鼠疫自然也就消失了,当时的灭鼠行动可以说是搞得声势浩大,但却丝毫起不到作用,于是伍连德解剖了因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最终证明了鼠疫是由人传人的,并要求大家进行隔离,但当时的人们都不相信,但伍连德依然坚持,最终在他几次的努力之下,清政府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

经过67天的艰苦奋斗,鼠疫终于被有效地控制住了,如果没有伍连德可能也不会有现在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