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安石?同时期宋朝人是如何评价他的?

2024-05-15

1. 如何评价王安石?同时期宋朝人是如何评价他的?

王安石,不仅仅是一位在文学上有非常高深造诣的文人,他的身份更是一位政治家。即便你没有听说过或者背过他的诗词,但是一定知道“王安石变法”。只不过,这一次的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尽管历史对于王安石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看看这些评价的时代,我们会发现,大部分负面评价都是在民国时期以前,也就是说,王安石的历史形象几乎一直都是一个负面的,那么古人都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宋朝两次影响较大的改革,一是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二是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两者都失败了,但“熙宁变法”比“庆历新政”败得更惨,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范仲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声誉不降反升。而王安石失败后,声誉却一跌千丈,他同时代的人,给他传了很多“谣言”,编了很多“段子”,以杜撰的文字嘲笑他、攻击他,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龌龊的一面。
  
 1.把王安石描写成一个邋遢猥琐之人。
 
 《邵氏闻见录》说,宋仁宗举行钓鱼宴,在钓鱼的过程中,大臣都专心在钓鱼,王安石却搞笑地把茶几上的鱼饵当零食吃。苏洵在《辨奸论》中说王安石衣垢不浣,面垢不擦,四季不洗澡,说:“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
 
 那些野史更是嘲笑他的外貌,说他“虎头牛耳”, “脸孔黧黑,肤理如蛇皮”,“目不停转,视物如射……”这是个什么怪物?
  
 2.嘲笑王安石贪财好利。
 
 司马光与王安石本是好朋友,后来因为变法成了仇人,司马光说王安石的所谓理财,就是与民争利。他在《涑水纪闻》嘲笑王安石,说有一次,某人向王安石建议,说把八百里梁山泊的水放掉来造田,当一本万利。王安石一听来神了,赶快问,放掉的水,何处可容呢?对方说,在梁山泊边上,再挖一个八百里泊就行了。司马光杜撰这个故事,讥讽王安石急功好利。
  
 3.嘲笑王安石好马屁之词。
 
 李壁《荆公诗注》杜撰了一个“段子”,说王安石的儿子王雱有才华,有人为讨好宰相王安石,特献诗说:“文章双孔子,术业两周公。”将他们父子的才学喻孔子,能力喻周公,王安石大言不惭地说:“此人知我父子!”王安石因此落下了好马屁的名声。
  
 其实,仔细观察王安石的为政、为文、为人,虽然他生活上不拘小节,言语中好发高论,改革上大刀阔斧,选人用人上独断专行,但说他陶醉于马屁之词,狂妄到是非不分,与事实相距太远。他在变法过程中,其实是非常注意倾听各方意见的,有时征求意见到基层百姓之中。同时,他为人刚正,从不把马屁当成客观评价,而且厌恶人家阿谀,有洁身自好、实事求是的一面。
  
 他之所以被别人描写得如此不堪,这是因为他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载,深谙王道而不通权变,深知国家弊病而不懂官箴。最关键的是,改革触动了人家的利益,最后犯了众怒。文人喜欢渲染,常常言过其实。反对变法,就连他的德行和才学一律抹杀了。
 
 当然,也有说公道话的,像黄庭坚,他在《跋王荆公禅简》中说:“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这是对王安石十分中肯的评价。

如何评价王安石?同时期宋朝人是如何评价他的?

2. 同时代的宋朝人如何评价王安石?

宋朝两次影响较大的改革,一是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二是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两者都失败了,但“熙宁变法”比“庆历新政”败得更惨,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范仲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声誉不降反升。而王安石失败后,声誉却一跌千丈,他同时代的人,给他传了很多“谣言”,编了很多“段子”,以杜撰的文字嘲笑他、攻击他,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龌龊的一面。
一、把王安石描写成一个邋遢猥琐之人。《邵氏闻见录》说,宋仁宗举行钓鱼宴,在钓鱼的过程中,大臣都专心在钓鱼,王安石却搞笑地把茶几上的鱼饵当零食吃。苏洵在《辨奸论》中说王安石衣垢不浣,面垢不擦,四季不洗澡,说:“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
那些野史更是嘲笑他的外貌,说他“虎头牛耳”,“脸孔黧黑,肤理如蛇皮”,“目不停转,视物如射??”这是个什么怪物?
二、嘲笑王安石贪财好利。司马光与王安石本是好朋友,后来因为变法成了仇人,司马光说王安石的所谓理财,就是与民争利。他在《涑水纪闻》嘲笑王安石,说有一次,某人向王安石建议,说把八百里梁山泊的水放掉来造田,当一本万利。王安石一听来神了,赶快问,放掉的水,何处可容呢?对方说,在梁山泊边上,再挖一个八百里泊就行了。司马光杜撰这个故事,讥讽王安石急功好利。
三、嘲笑王安石好马屁之词。李壁《荆公诗注》杜撰了一个“段子”,说王安石的儿子王?有才华,有人为讨好宰相王安石,特献诗说:“文章双孔子,术业两周公。”将他们父子的才学喻孔子,能力喻周公,王安石大言不惭地说:“此人知我父子!”王安石因此落下了好马屁的名声。
其实,仔细观察王安石的为政、为文、为人,虽然他生活上不拘小节,言语中好发高论,改革上大刀阔斧,选人用人上独断专行,但说他陶醉于马屁之词,狂妄到是非不分,与事实相距太远。他在变法过程中,其实是非常注意倾听各方意见的,有时征求意见到基层百姓之中。同时,他为人刚正,从不把马屁当成客观评价,而且厌恶人家阿谀,有洁身自好、实事求是的一面。
他之所以被别人描写得如此不堪,这是因为他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载,深谙王道而不通权变,深知国家弊病而不懂官箴。最关键的是,改革触动了人家的利益,最后犯了众怒。文人喜欢渲染,常常言过其实。反对变法,就连他的德行和才学一律抹杀了。
当然,也有说公道话的,像黄庭坚,他在《跋王荆公禅简》中说:“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这是对王安石十分中肯的评价。

3.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v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历史如何评价王安石 
  韩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曾公亮: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
  唐介: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
  曾巩: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黄庭坚: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张芸叟:王介甫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
  杨时: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
  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然)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陆九渊:公畴昔之学问,熙甯之事业,举不遁乎使还之书。而排公者,或谓容悦,或谓迎合,或谓变其所守,或谓乖其所学,是尚得为知公者乎?英迈特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不期人之知,而声光烨奕,一时钜公名贤,为之左次,公之得此,岂偶然哉。
  朱光庭:昔王安石当国,惟以破坏祖宗法度为事,每于言路,多置私人,持宠养交,成大弊。
  严有禧:惟王莽、王安石、贾似道三人力任为必可行,而皆以扰民致乱。
  崔: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
  敖器之:荆公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险绝为功。
  罗大经: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颜习斋:①荆公廉洁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及既出也,慨然欲尧舜三代其君。②且公之施为,亦彰彰有效矣。用薛向、张商英等治国用,用王韶、熊本等治兵,西灭吐蕃,南平洞蛮,夺夏人五十二砦,高丽来朝,宋几振矣。
  蔡上翔: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
  蔡东藩:上有急功近名之主,斯下有矫情立异之臣。如神宗之于王安石是已。神宗第欲为唐太宗,而安石进之以尧、舜,神宗目安石为诸葛、魏徵,而安石竟以皋、夔、稷、契自况。试思急功近名之主,其有不为所惑乎?当时除吴奎、张方平、苏洵外,如李师中者,尝谓其必乱天下。新法非必不可行,安石非必不能行新法,误在未审国情,独执己见,但知理财之末迹,而未知理财之本原耳。当安石知鄞时,略行新法,邑人称便,即哓哓然曰:我宰天下有余。不知四海非一邑之小,执政非长吏之任也。天下方交相诟病,而安石愈觉自是,黜陟予夺,任所欲为。至若登州妇人一案,较诸斗鹑少年,尤关风化,同僚谓不宜减罪,而彼必欲减免之,盖无非一矫情立异之见耳。夫朝廷举措,关系天下安危,而顾可以矫情立异行之乎?我姑勿论安石之法,已先当诛安石之心。
  梁启超:①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②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吕思勉:王安石的变法,旧史痛加诋毁,近来的史家,又有曲为辩护的,其实都未免有偏。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错的。但行政有一要义,即所行之事,必须要达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窦,必须减至极少。若弊窦在所不免,而目的仍不能达,就不免徒滋纷扰了。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说他全无功效,然因此而引起的弊端极大,则亦不容为讳。
   *** :(王安石)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黄仁宇: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端在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 *** 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余英时:神宗与王安石共定国是以后,皇帝事实上已与以宰相为首的执政派联成一党,不复具有超越的地位。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王安石?

4. 王安石对当时北宋的贡献

  变法成果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文学成就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新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变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5. 历史上是如何评价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历史如何评价王安石
韩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曾公亮: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
唐介: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
曾巩: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黄庭坚: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张芸叟:王介甫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
杨时: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
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然)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陆九渊:公畴昔之学问,熙甯之事业,举不遁乎使还之书。而排公者,或谓容悦,或谓迎合,或谓变其所守,或谓乖其所学,是尚得为知公者乎?英迈特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不期人之知,而声光烨奕,一时钜公名贤,为之左次,公之得此,岂偶然哉。
朱光庭:昔王安石当国,惟以破坏祖宗法度为事,每于言路,多置私人,持宠养交,寖成大弊。

历史上是如何评价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

6. 有人说王安石是北宋的罪人,这要从何说起呢?

变法是封建王朝试图变强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国家的制度做出重大的变革,来达到富强之目的;说白了是改变现有的格局,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来使国家富强起来。
自古以来,有名的变法有秦国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变法、清朝的戊戌变法等。
因为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变法者往往下场很惨的,像历史上商鞅落得被杀下场、王安石是被罢相郁郁而终、张居正死后则是被清算、光绪帝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更是被慈禧太后囚禁起来。
今天我们看待历史,宋安之发现大多数人有一个现象,那就是非黑即白,对于很多历史人物或者事件,要么是一味的赞美,要么是一味的贬低;
以非黑即白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其实还是一定错误的,除了那些臭名昭著的耻辱人物以外,其实很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还是有着两面性的,既有不好的一面,更有好的一面,不可能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更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
今天宋安之就以王安石变法之中的王安石和司马光来说说历史的两面性。

说到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位可谓是大名鼎鼎,王安石的变法是名垂千古虽败犹荣,而司马光从小就有神童之称,像小学课本里就有司马光砸缸勇救小伙伴的内容,后来司马光写出了资治通鉴,更是使人钦佩不已。说起来这两个人虽然在今天都是正面形象,其实在北宋灭亡以后的几百年里,王安石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是一个负面人物,直到近代才翻案平反。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跟历史的两面性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宋安之具体来说说。北宋末年,曾受过蔡京恩惠的杨时,为了替蔡京辩解,在批评蔡京的同时,还不着痕迹的指出王安石变法才是当下恶劣局面的原因所在,对刚继位的宋钦宗上疏说道: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蠹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而论其罪者莫知其所本也。蔡京以继述神宗为名,实挟王安石以图身利;今日之祸,实安石有以启之。谨按:安石挟管商之术,饰六艺以文奸言,变乱祖宗法度。当时司马光已言其为害当见于数十年之后。今日之事,若合符契。
意思是虽然蔡京祸国殃民,但罪恶的根源在于王安石变法,正因为他的变法,才导致今日金军南下围城,以至一发不可收拾之局面。

自北宋灭亡以后,王安石更是被定义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到了南渡以后的南宋时期,也无人有异议,之后历朝历代亦是如此,王安石戴着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这顶帽子,一直到了近代才被翻案平反。
平心而论,今天来看王安石的变法内容,诸如青苗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方面均税法等,都是好的变法内容,是切实可行的。
但为什么王安石会在北宋灭亡以后的好几百年里,被视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于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而且关键是王安石最后变法失败了,身为失败者,自然在所难免的要被胜利者进行恶性评价。
二是在于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有守旧派反对,所以王安石选用人才的范围并不大,因此误用了一些小人,诸如吕惠卿和邓绾等都是一些品行不端之人。
像王安石于熙宁七年四月罢相之时,力荐支持新法的吕惠卿为参知政事,结果没想到吕惠卿想在王安石罢相期内,登上相位,因此刻意制造了几件有损于王安石政治声誉的事情,希望借此阻止王安石的复职,最后搞的二人是反目成仇。

王安石在儿子王雱死后,想要告退,邓绾为了自己的前途,死皮赖脸的请求宋神宗不要让王安石告退,还要求在京城赐王安石一套宅邸。
正因为用了这些小人,所以王安石的很多新法,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就变了性质,反而是弄巧成拙了。
今天来看,王安石的变法其实并没有错,最多是在用人方面犯了一些错误和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但当时失败以后,王安石就被扣上了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不得不说历史还真是讽刺。
这就是历史的两面性,王安石因为当时变法失败了,所以被人以非黑即白的角度说的一无是处,说成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直到近代,才被翻案平反,才被客观看待。
说完王安石,再说说他的老对手司马光。
司马光自北宋一直到今天,一直属于是正面人物。而司马光也的确颇有才华,光是写出资治通鉴,就使人钦佩不已。

但司马光在政治上,无疑是自私自利的,身为守旧派的代表之一,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简直是有些丧心病狂。
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幼子宋哲宗继位,朝政大权落于高太后之手。
高太后也是守旧派,所以重新起用了司马光,结果司马光为了推翻新法,为高太后想了一个高招,那就是“以母改子”的方法,意思是高太后改变儿子宋神宗的新法,母亲改正儿子的做法,是天经地义的。
司马光是全盘否定了新法,认为这些新法都是这些新法都是“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认真来说,王安石的新法当时已经有一定的成效,而司马光却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要全盘否定,的确操之过急。
像守旧派中就有不少人反对废除新法中诸如保甲法和青苗法。像苏轼和苏辙弟兄,在熙宁年间推行免役法之时,他们是持反对态度的;等到了司马光要把免役法废除之时,他们却又反对废除免役法。

本来王安石变法有了一定成效,如果形成稳定局面,随着时间推移,肯定会使北宋复兴,蒸蒸日上也是指日可待;结果司马光这么一折腾,新法全盘否定,北宋不只是没有了复兴希望,更是因为反反复复的政策,而元气大伤。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司马光还曾送地于西夏。
在王安石当宰相之时,支持王韶胜利完成了攻取河湟的战役,北宋朝廷在河湟地区建立了熙河路之后,疆域进一步扩大。
后来宋神宗对西夏五路用兵,虽然大败,但由沈括和种谔负责的鄜延路,在这次战争当中,却先后取得了几次战役的胜利,并且夺占了米脂、浮图、葭芦、安疆这四个军寨,都深入到了西夏的境界之内,西夏与北宋是敌对政权,北宋占领这些地方,本是无可厚非。
结果司马光上台以后,竟然设身处地的替西夏着想,提议要把宋神宗在位时期所攻占的所有军寨,要借新帝宋哲宗继位改元的机会,主动的退还给西夏。

司马光在元佑元年的春天,还特地写了一道《论西夏札子》说道要将这些土地还给西夏,说得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西夏没有侵占过北宋土地一般。保守派众人则是纷纷厚颜无耻的支持,文彦博还火上浇油的提议,要把王韶从吐蕃诸部手中收复熙河路的全部地区及其兰州,也一并奉送给西夏。
文彦博的这种愚蠢想法,没想到马上得到了司马光的赞同。
他们马上草拟了一个理由:如窃人之财,既为人所执,犹不与之,可乎?
意思北宋跟贼一般,偷了人家的东西了,是不太道德什么的。
面对这个幼稚理由,变法派人物安焘马上驳斥说道:自灵武以东,皆中国故地。先帝兴问罪之师而复之,何乃借谕如是?
先帝有此武功,今无故弃之,岂不取轻于外夷?

其他大臣诸如孙路和游师雄等人皆是反对,结果却是虽然熙河一路得以保全下来,但是沈括和种谔等人浴血奋战得来的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寨,还是被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拱手送给西夏了。
这一做法,无论是当时亦或今天来看,无疑昏庸至极,竟然将浴血奋战收复的土地拱手送于西夏,还认为自己这方是贼,这样只是物归原主而已,简直是愚蠢至极。
司马光将北宋收复的疆土,就这样轻飘飘的拱手送与西夏,结果是什么呢?
是至今大众都在称赞司马光,而这件事被人刻意的选择性遗忘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司马光属于当时的胜利者,有人为他歌颂罢了。
在非黑即白的观点下,胜利者司马光的拱手送地的愚蠢之事,都被人选择性遗忘了,可见历史需要两面性看待,是多么困难,是多么可贵。
所谓看待历史,还是少一些非黑即白,多一些两面性的客观看待吧。

7. 王安石能在北宋成为显赫一时的政坛大佬,凭借的是什么?

靠的是王安石出众的政治能力以及德高望重的为人。
    王安石少小聪明,好读书,而且“一过目终身不忘”,也算是个神童。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读者无不叹服其精妙。更兼此人口才了得,史书记载说: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据说,他经常能够在众多反对者面前,旁征博引,雄辩滔滔,自圆其说而令人哑口无言。最后,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所以,在少年时期,王安石就具备了卓尔不群的非凡气质。
    聪明过人的王安石在二十二岁考中进士,二十五岁即具备了入馆的资格,这在当时相当罕见,满大街的人都在羡慕呀。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王安石先生却出人意料的上书辞谢。他宁愿到一个边远小县去做一个县令。于是,从二十二岁中第开始,直到四十六岁位居显宦开始推行变法为止,他多次拒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对入朝为官并快速升迁的诱惑毫无所动,熟视无睹,基本上都是留在做具体工作或地方官的任上,从县令一级级地干到太守。其间,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员。而且,在此期间,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贷款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雏形;结果全部大获成功,使他深受百姓爱戴。成为具有崇高官声与民望的地方官。
王安石一生为官清廉,没有私敌,就连他的政敌都不得不承认他“素有德行”、“平生行止无一污点”,典型的好人一个。如果不是做一个改革家,单单是文人,王安石的名字也会名留史册。作为文化大家,退居南京的王安石并不孤独。他高尚的道德与杰出的文采,让许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歌咏唱和。
一次苏轼路过江宁,王安石身穿粗布衣服,骑着毛驴到江边迎接。比他小16岁的苏轼向他行礼说:“轼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说:“礼岂为我辈设哉!”两人相伴,论文说佛,同游钟山,赋诗相和。笑谈间,王安石的《南乡子》一词便喷薄而出:“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安石能在北宋成为显赫一时的政坛大佬,凭借的是什么?

8. 王安石是个怎样的官,为什么有人说是他引导北宋走向灭亡。

他应该是算好人吧,但是就是好心办坏事那类
宋神宗让他变法,王安石变法有三个方面:1.理财措施 2.军事措施 3.教育措施
变法第三是教育措施。他改革科举,废明经,设明法。明经就是死记硬背的,没什么用。整顿太学,使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所以王安石的作用是通过变法,一定程度扭转了社会危机。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原因是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更主要的原因是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司马光当政,王安石的新法就被废除了。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用人不当?中国一直以来是以儒家思想作为主导思想,而儒家的政治主张是法先王。要尊重先朝和先王的规矩,要改革,一般就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大逆不道。很多人不赞成新法,但是因为王相国坚持要用新法,所以就假装支持。我要做官,为了做官假装支持新法,因为那时候支持王安石的人太少,所以我就当官了。当官后我把新法作为敛财的手段。老百姓要借钱,我多收了10%的利息。应该是老百姓需要借钱我才借吧,现在是我逼着老百姓,你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如果借了钱换不上,富人为穷人做担保。你们村里有地主吧,有地主就给所有农民做担保,换不上我找你要钱。最后那村不但农民跑了,地主也跑了。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君子,逐利的是小人。所谓士农工商,商人居四民之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逐利。商人重利益轻离别,王安石整天琢磨的也是这个。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你整天逐利,你就是小人,小人怎么能治国呢?
王安石变法之后,朝中大臣分为了新旧两党,新党打旧党,旧党打新党,党同伐异,这样的结果就让北宋大臣之间的党争越来越激烈,也是后来造成北宋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王安石在很多地方都是被写进奸臣传的。历史对他的评价不高。党同伐异。原来朝廷的矛盾没有那么厉害,现在一下子诸多矛盾都被王安石激发出来,所以他的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甚至有人说北宋亡国是王安石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