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科研力量怎么样?

2024-05-14

1.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科研力量怎么样?

科学研究

数学科学学院现设有研究所2个(数学科学研究所、复杂系统研究所),拥有数学和统计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新增科学工程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4年新增“多物理过程数学建模、分析与计算”上海市教委重点实验室,2015年积极筹建国家基金委资助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 “致远数学科学中心”。

近5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 论文753篇,其中发表在Journal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Siam Review、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Advances in Mathematics、Annals of Statistics 等杂志上的成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和潜在应用价值。获得多项学术荣誉,包括2 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 项上海市自然科二等奖、1 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运筹学会“青年科技奖”一等奖、研究成果入选“2011 年全国百篇最有影响国际论文”等。各类科研项目资助率逐年上升,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5年已获得资助项目已达110项,累计合同金额3955.6万。
上海交大数学科学学院/自然科学院是美国NSF研究网络的节点之一(目前,该网络的国际节点仅有3个:剑桥大学,巴黎六大和上海交大)。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法国巴黎六大J.L. Lions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数学研究所)签署科研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深化开拓合作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相关事宜。我系与美国数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际性数学杂志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自2009年起成为SCI收录期刊,2012年度以学校排名第一入选教育部精品期刊。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科研力量怎么样?

2. 上海交通大学有哪些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谭家华教授团队牵头、六家单位“二十年磨一剑”共同研制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二;19项成果获评教育部“三大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连续10年位列全国第一。Nature、Science、Cell等顶尖杂志的论文发表渐成常态;SCI收录论文数等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国内高校前茅,2019年度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203篇;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等智库资政启民,影响力日益显现;立足上海,辐射全国,李政道研究所、张江科学园建设稳步推进,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上海交通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办学传统,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这所英才辈出的百年学府正乘风扬帆,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为使命,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

3.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师资力量

过去十年,数学科学学院通过在美国数学会网站和多种国际渠道刊登广告,以及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宣讲面谈等,进行全球招聘,依托国家和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和学校绿色通道,广纳贤才,使得交大数学科学学院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现有 117 名专职教师,包括中科院院士 1 名,杰青 4 名,优青、拔尖人才获得者2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上海市教学名师2名,冠名或特聘教授 13 名,外籍教师 8 名。另有 3 名双聘中科院院士,19 名国外一流数学家任访问讲席教授,每年来校工作至少 2 个月,其中5位海外院士, 1位ESI高引科学家,3位ICM一小时或45分钟报告者,1位图灵奖获得者, 2名教育部海外名师计划获得者,11名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获得者。他们通过联合指导研究生、开设高端系列讲座、暑期课程、组织系列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方式对本学科作出实质贡献。学院从海外名校全职引进7位讲席教授和以特别研究员职位(相当于美国tenure-track)引进23位来自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密西根、巴黎六大等名校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与年轻化成为显著特色。2014 成为国家外专局首批 4 所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也是至今唯一入选的数学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4.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有什么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1896 年,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创立,从1898 年4 月招收第一届师范生起,开设了数学课。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成立于1928 年, 对中国近代数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国数学会成立大会与第一次会议于1935 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1952 年院系调整,数学系大部分师生被调整到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1978 年9 月,重新组建应用数学系;2001 年冬恢复为数学系。2014 年入选首批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也是至今唯一入选的数学院系。2015 年12 月,成立数学科学学院,下设三个系(数学系、应用与计算数学系、统计系)、一个教学研究中心(数学教学研究中心),拥有五个科学研究机构(“科学工程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物理过程数学建模、分析与计算”上海市教委重点实验室,致远数学科学中心,数学科学研究所,复杂系统研究所)、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数学和统计学博士后流动站)、一个编辑部(SCI 期刊《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编辑部)。

百年来交大数学科学学院桃李芬芳,知名院友中有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吴文俊院士、胡和生院士及龚升等著名数学家,国际数理统计学会会士、世界统计学“考普斯”奖获得者蔡天文,美国数学会首届会士、斯隆奖获得者陆志勤,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以及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沈南鹏等杰出企业家。

5.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的科学合作

数学系现有2个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复杂系统研究所),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截止到2009年底,数学系连续第4年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率居全校第一;在数理学部2009年申请到的项目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我系与美国数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际性数学杂志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自2009年起成为SCI收录期刊。目前数学系高层次学术交流活跃。有7位教师担任国际学术期刊主编或编委,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与胜利油田、上海市航天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中心、生命学院、机动学院等建立了较稳定的合作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的科学合作

6.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学院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近五年,累计到款科研经费10.2亿元,累计发表SCI论文1618篇,发表论文数全球排名第10名,论文被引次数全球排名第27名。学院累计申请发明专利797项,其中授权454项,共获得国家级二等奖4项,国家国际合作将1项,省部级科技奖25项。材料学科连续多年入围ESI世界前千分之一学科。学院学术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材料科学进展》等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多项关键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及核电等重大工程装备,解决了国家重要领域的关键性问题,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需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几年来的深化改革,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几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实行教授治学,推进民主管理”的管理理念,形成了“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共同愿景。

7.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有什么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院平均每年有近300场次的学术报告,其中超过1/3的报告人来自海外大学和研究所;近两年举办近30场国际会议和国际研讨会,7次国际暑期学校。 目前,学院与法国巴黎六大、德国康斯坦斯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1所知名大学的数学、统计院系保持合作关系,开展包括硕士双学位、博士联合培养、3+1+1本硕连读等项目,加强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性合作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有什么国际合作?

8.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科学研究

在“科研强院”的建设中,既强调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又重视科学研究的工程化技术和产学研结合,一方面注重内涵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使用好各种外部信息与资源,借助内部与外部形成合力,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有效地推动学院的学科建设和科研上水平,达到培养人才、科技攻关、服务社会的目的。近年来,学院分别在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取得佳绩,连续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攻关技术、国防攻关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各类科技项目,以及大量企业委托项目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2006 年7月,由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领衔的“全氟离子交换膜工程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立项论证,成功入选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05年全院到校经费3000万余元。高水平论文和科研经费明显增长,近年来,以我院为第一作者单位,每年被SCI收录的论文达到100多篇,2003年为150篇,2004年为130余篇,2005年为202篇。2004年,在Science、 Nature,J.Am.Chem.Soc.,Angew.Chemie. 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2005年在Angew.Chemie和JACS杂志上发表论文3篇,2006年发表7篇。1999-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 项,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有新型聚合反应,具有光、电、磁、医用等各种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与加工改性过程中的计算机模拟与设计, 聚合物共混材料;有机氟化学及自由基化学,手性配位体的合成及不对称催化反应,有机金属化学;无机纳米化学、纳米手性介孔材料;生物分析化学与代谢组学;重原子体系的量子化学方法与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与应用,分子力学力场方法、分子模拟与计算化学;新型催化剂与催化过程,绿色化学工艺,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应用电化学,燃料电池,金属腐蚀与防护技术,精细化学品的合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