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

2024-05-14

1.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

2]凌文豪.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体系的挑战及对策[J].求索.2009(10)[3]李衡,周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12)[4]郑少春.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5]王亚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学术界.2008(03)[6]师振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2008(07)[7]孙祁祥,朱俊生.人口转变、老龄化及其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财贸经济.2008(04)[8]张文学.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16)[9]张运刚.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杨颖新.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04)[2]郑少春.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3]师振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2008(07)[4]孟庆平.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03)[5]郝向东.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3(01)[6]史维良.人口老龄化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证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3(08)[7]成海霞.走出人口老龄化的困境——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劳动保障.2013(08)[8]朱卫东,姚建平.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未来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J].经纪人学报.2013(02)[9]张运刚.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杨颖新.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04)[2]李晓霞,郝国喜.上海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偿还[J].中国集体经济.2010(06)[3]郑少春.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4]郑少春.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5]刘雄英,黄纯波.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2)[6]班茂盛,朱连忠.城市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7]马斌,程贯平,刘文军.广东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养老保险对策[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8]王金安.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陷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07)[9]宋科凡.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筹款模式选择[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

2. 人口老龄化与人身保险

人身保险发展的主要趋势:一是人身保险的发展快于非寿险业的发展,非寿险增长是有限制的,而寿险增长是无限的;二是人身保险供给总量呈现扩展趋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表现为:人寿保险公司数量增加、险种增多、保险责任范围拓展、保险费率下降,人寿保险供给品种不断增多;三是以市场营销体制为特征的人寿保险销售制度形成;四是人身保险经营管理现代化进程加快,表现在监管法制化,经营专业化和科学化。人身保险的供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科学技术水平,科技的发展带来新的风险因素,要求增加新的保险险种,扩大保险供给;宏观保险政策,保险政策对保险业的影响巨大: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保险事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保险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包括保险宏观管理体制经由财政型转为财政金融型进而转变为金融型,保险经营体制则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为扩大保险供给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商业保险供给量的大小;此外,保险费率、保险赔偿责任、赔付率、承保能力等也影响着保险供给。1982年我国恢复人身保险业务以来,人身保险的供给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险种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险种结构日趋合理,形成了以人寿保险为中心,长期险种和短期险种、团体险种和个人业务齐头并进的格局;二是人身保险市场供给主体逐渐增加,三是寿险营销员扩大了人身保险的供给。人身保险的需求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文化与传统观念,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家的观念、互助、抚养、赡养等被推崇;社会经济环境与经济机制,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大锅饭”体制形成了高依赖性、低风险承受能力的心理特征,抑制了保险供给与需求;经济发展水平,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增长推动了保险需求的增长,体现为经济越发达,保险市场越发达;保险市场价格,即保险费率和手续费影响到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保险人的服务质量,主要表现在承保和理赔上,也影响到保险需求。人身保险需求的主要发展趋势: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不同年龄或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老龄化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要求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就为养老做好准备,家庭结构小型化削弱了家庭的保障功能,都对人身保险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既使财产增加,人的价值提升,又放大各种风险,都增加了对人身保险的需求,经济转轨使企业保险转向社会保险,需要建立多层次保障体系,为商业人身保险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人寿保险保险金额增大与险种增多。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的提高,年金保险和健康保险将加速发展,超过死亡保险和两全保险;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人身保险业的发展前景远大。大家踊跃上传资料,错过这村就没这店了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3. 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机制选择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传统制度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的社会统筹试点及实施阶段;1995年3月以后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阶段。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三个阶段中,真正具有改革意义的是1995年3月《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发布后付诸实施的三项原则规定,其中心内容是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转变。从1997年开始,我国加快了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步伐。这一阶段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明显的时期。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统一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后,各地认真组织落实,基本上实现了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个人账户规模和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统一和规范,实现了新老制度的衔接和平衡过渡。1998年,国务院决定将铁路、电力、邮电、石油等11个行业养老保险统筹移交地方,实行属地化管理,理顺了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增强了省级统筹功能,对确保养老金发放起到积极作用。(2)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03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55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70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1646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3860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518万人和252万人。全国企业参保人数为13882万人,比上年增加603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0325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3557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95万人和208万人。基本上做到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始终把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作为中心工作,狠抓落实。通过各渠道筹措落实资金、夯实工作基础、建立月报和重点督查制度,基本上做到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3)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了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失时机地启动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确定了100个城市进行试点,分片召开了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座谈会,并派出工作组进行督导,经过努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全国有1434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管理率达到40%以上。到2003年末,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人数达到29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99万人,社会化管理率达到84.5%。(5)建立了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养老金调整机制,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企业离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水平已从1997年的415元提高到2002年的625元,增长了50%。在历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时,都注意了向退休早、养老金水平较低的部分人员倾斜,较好地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6)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进展顺利。2000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并于2001年7月在辽宁省进行试点。试点主要内容是调整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在职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应对老龄化积累部分基金。2001年7月至今,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7)基本养老保险金征缴工作成效显著。2003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征缴收入3044亿元,同比增长19.3%;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53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474.3亿元。2003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3122亿元,同比增长9.8%。期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207亿元。但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提前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给我国尚处于在转型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暴露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养老保险基金隐性负债负担沉重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的与日俱增,原因之二是转轨成本。转轨成本包括:已经到退休年龄的老人在新制度中没有履行缴费义务却要享受领取养老金的权利;已经到中年的职工在新制度建立前没有履行缴费义务但到退休年龄后要享有法定养老金的权利。由此产生了两种人的养老金收支缺口,直接构成养老基金的隐性债务。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政府没有明确承担改革过程中的转轨成本,传统退休养老制度与正在建设中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现实责任便无法划清。不同地区间,即指老工业基地与新兴城市,历史负担不平衡,造成各地区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畸高畸低。如武汉等老工业基地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达到工资总额的24%以上,而深圳特区的企业只要缴纳工资总额的6%,高低相差18个百分点。这种不平衡直接恶化了地区之间的竞争环境,同时,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负担因缺乏消化渠道,自我承担责任只能依靠很高的缴费率,而且还无法满足离退休人员增长所带来的养老金需求增长的需要。因此,一些地区只能运用个人账户基金来弥补缺口,从而使个人账户变成空账户,统账结合的新制度蜕变为空账运行制度。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2年底,国内养老保险金积累的个人空账规模为4800多亿元。如果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控制不力,企业缴费没有大的改善,再加上未来几十年人口的剧增,就会出现支付难问题,更不可能实现满足积累养老基金的目标。2.立法层次不高,约束力不强,法制建设明显滞后养老保险实质上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具体的制度安排必然牵涉到政府、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责任分担和不同社会群体或利益集团的利益调整。只有由代表民意的立法机关来制定法律,才能真正集中体现国家在养老保险方面的意志,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宏观发展战略基本形成,但建设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法律依据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劳动保险条例》,虽然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和通知等,但这些立法形式政策性较强,经常变动,缺乏法律规范应有的强制性、权威性和延续性。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体制建设迫切需要出台一部新的、具有权威性的、强制性的和延续性的《养老保险法》,以明确政府、企业与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维护法律的严肃性。3.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随着整体收人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传统大家庭文化发生了改变。例如,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44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96人减少了0.52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的4.41人减少了0.97人。在有一个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中,16%为单身老年户。在有两个老人的家庭中,42%为一对老夫妇单独生活户。传统家庭观念受到挑战的另一个表现是,由于与以往的多子女家庭相比较,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更多的娇惯,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成年后承担赡养老人的自然人感大大降低。此外,由于实行了几十年国家通过企业包揽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制度转型的条件下,许多家庭没有养老保险计划,甚至没有意识到对养老进行充分的储蓄。四、深化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措施1.弥补隐性债务,做实个人账户弥补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不仅资金需要量大,而且影响深远。实践证明,试图用养老统筹基金偿还历史债务是行不通的,政府应该承担这个责任,可行的方式包括出售部分国有资产、发行长期专项债券、财政支出等手段。在弥补隐性债务的基础上,将目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逐步做实,达到积累的目标。将个人账户基金和社会统筹账户基金分开管理,通过不同的组织机构,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分别实施,这样既可以明确政府和个人在养老问题上各自承担的责任,同时也避免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之间的资金挪用。此外还要求个人账户基金采用完全积累制,只有到个人退休时才能使用。2.不断探索新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式和领域在目前基金规模不大、基金运营管理机制不健全、资本市场不成熟等现实条件下,采取以购买国债为主的政策具有合理性,但也有必要探索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式和领域。允许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适当放宽投资领域。据在烟台、上海等地的调查,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率一般在5%左右,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除去管理费用,仍有一定的积累结余。若适当放宽投资领域,可进一步提高盈余率。同时,可以尝试推行投资委托代理制,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委托给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可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保险行政管理部门与基金管理机构要同投资主管部门及投资机构加强沟通与协作,但也应当保持社会保险管理部门自主性和独立性,因为养老保险基金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保险公共后备基金,安全性的维护仍然是最重要的,也是社会保险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所在。3.加强社会养老保险法制化建设工业化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和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通常都是以立法机关制定或者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为先导,以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为条件,然后才具体组织实施。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已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100多年,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趋势来看,加快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步伐显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当前我国应该尽快颁布《社会养老保险法》、《社会保险法》、《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使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和改革进一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4.积极推进城镇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金保工程”,建立覆盖辖区内各城市全部参保人员和单位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市域网延伸到业务经办窗口和相关服务机构。完成社会保险数据中心建设,实现省一市联网和中央一省互联,网上传输养老保险费用监测数据,建成全国网雏形。5.在制度安排上重视家庭保险的基础作用养老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家庭保险不仅符合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是中国社会的现实格局。可以通过相关福利政策的实施来维护甚至放大家庭保险的功能,如对家庭养老提供政策优惠乃至补贴等。比如台北市将2002年定为珍爱家庭年,并通过家庭减压政策、家庭健康政策、家庭扩散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来补充和扩大家庭保险的不足,就受到了市民的欢迎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制度安排上要重视家庭保险的基础作用,选择适当的家居方式并且进行家庭内部收入转移,使之成为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同时也弥补了我国在较长时期内保险低水平与覆盖面有限的不足。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机制选择

4.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的影响有哪些?

法律分析:人口老龄化将给养老保障体系带来沉重的支付压力。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迅速上增,养老保险制度将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为庞大的开支项目。而人均寿命的延长,则使得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期限随之延长,国家支付养老金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目前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基金赤字问题,有着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的双重压力。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仅是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和比重的增大,而且意味着其它年龄组人口的相应变化,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和比重都将会随着老龄化发展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往往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人口老龄化最为直接的就是导致国家老年人口的快速上涨,因此劳动力的数量(通常以 15~ 59 岁的人口数为劳动年龄人数)也将会随之减少,虽即使实行了二胎政策也无法逆转这一趋势。并且,劳动参与率降低,劳动的生产率也会随之下降。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十六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条 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5.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之间的关系探讨

随着社会人口中老年人比例的上升,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负担将会加重,不仅需要支付更多的养老金,而且需要更多的医疗费用支出。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关国家统计,65岁以后每人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费用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倍增加(见表1)。因此,社会保障收入难以承受老龄化必然带来的不断增高的支出需求,许多国家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出现了支付危机。



    老龄化造成了养老保险缴费与支出之间的不平衡。据有关专家对OECD20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分析和预测,除英国和爱尔兰以外,其他18个国家的养老保险的缴费和支出之间将长期存在较大的差额,特别是在2005—2035年期间,差额将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有15个国家预计在2035年养老保险支出占GDP比例将比养老保险缴费占GDP比例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
对于亚欧很多发达国家来说,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和福利主义政策指导下,已经实行了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而老龄化的到来大大加重了社会保障的负担,政府不得不以高赤字来支撑这样一个成本高昂的体系。

  以德国为例,为了支付养老金,德国政府每年要拿出700多亿欧元来补贴。1965年,德国社会生产总值的9.8%用于福利支出,而今是17%。德国政府开支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福利和补贴。在2001年,德国政府的全部开支中,福利支出占51%,其中给老年人的福利补贴占全部开支的32.9%。高额的社会保障支出是德国赤字和国债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1970年德国国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6%,2002年超过61%。仅支付利息一项就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2002年此项开支占德国政府全部开支的11%,致使对教育和基础建设的投资不断缩减,1970年时德国这方面开支的比例还占16%,而如今联邦、州和市镇三级的投资却仅为6.2%。

  在美国,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支出也是影响美长期预算赤字的结构性因素。美国社会保险和医疗福利支出在2002年占美国GDP的7%左右,预计到2030年将提高到12%,这些开支将在今后10年使联邦政府赤字达到1.5万亿美元。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之间的关系探讨

6.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带来的压力

2005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浮出水面。2006年1月1日,养老新政开始实施,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做实个人账户、调整新的计发办法等方面提出了实质性举措。直面二十年养老保险改革难题,养老新政开始步入艰难的攻关战。

老人:新政影响不大

老章是名退休干部,正如一首歌里唱到的,“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如今的他,每天遛鸟、打太极拳、跳健身操,生活过得悠闲自在,而支撑他幸福晚年的经济支柱,则来自于他现在每个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

而老章的大学同学老汪的晚年境遇则大不一样。老汪退休前是一家企业的工程师,他现在的退休金还不到1000元钱,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只能说是勉强够用,为了下岗的孩子和自己的晚年着想,老汪在退休之后又去一家企业当起了会计。

对于中国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老汪的情形更代表了大多数普通老人的养老现状,日子过得拘谨而节制,和想像中的幸福生活还有一段距离。

“这次的养老金改革对老人的影响不大,就是说目前老人能拿到的养老金不会有任何变化,既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

这是专家的看法。

实际上,这次养老新政的出台,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保证离退休老人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据了解,为了离退休老人的养老金发放,近五年来,中央财政基本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补贴金额高达2093亿元。

据了解,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各项缴费比例已高达40%,在亚洲地区仅次于新加坡。为维系这一制度的正常运转,不得不挪用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资金,形成了约7400亿元的空账,并且每年还在增长。

养老保险制度转轨中出现的最大难题,就是巨额“隐形债务”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亏空达8000亿元,且每年以1000多亿元的规模持续扩大。

中人:养老新政的受害者

“20年以后等我老了,能领到的退休金会因此变少吗?”在一家企业工作的马勇对自己的未来有些悲观。已过而立之年还在为事业打拼的他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但他对自己未来养老金是否会减少显得十分在意,“到那时候,社会上竞争压力肯定会更大,养老金要是少了,生活质量如何保证?”

“改革意味着政府将通过提高社会统筹的比例来筹集更多的资金,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专家的看法是,在基础养老金不变的情况下,个人账户规模的缩小,将使在职职工未来的养老金水平缩水。

有人算了一笔账,假设一名养老新政实施前参加工作且在新政实施后才退休的职工,如果他的平均月薪3000元,养老保险缴费期限为10年;再假设10年后本地月平均工资是3000元,那么退休后,他在政策变化前后各能领到多少养老金呢?

如果按养老新政之前的养老金政策看,这名职工在退休后每月可领到的养老金是880元;如果将个人养老账户的规模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即实施养老新政后,那么他退休后每月可领到的养老金690元。

也就是说,在养老保险制度调整后,这样的“中人”职工每月的养老金少拿了190元。对此,“新政”给出的应对办法是,国家将专门对中人发放“过渡性养老金”,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补偿,但发放标准和形式尚未有明确规定。

有关专家认为,“中人”在改革前并无个人积累,这意味着国家对这部分人负有“隐性债务”,“养老新政”实际上是通过牺牲在职一代的福利,来保障退休职工的福利。而且,再过30年,现在在职的一代人将到退休年龄,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顶峰。届时,在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支付日益增加的养老金,如果政府仍然采取现行的政策,即进一步缩小个人账户比例,提高社会统筹比例,将使未来工作的新一代个人账户养老金进一步减少,最终可能使养老金制度完全成为现收现付制。从养老金支付的自身规律看,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大国,没有积累的养老金制度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

新人:养老不易

李楠可以说是一个新新人类,80后出生的他刚刚参加工作还不到3年,但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还不够自己用,谈到养老,他就一脸愁容,年轻时攒不下钱,老了以后怎么办呢?

刚参加工作的刘志坚最近一直在和同事讨论这样一件事情:自己结婚以后,如何来照顾双方的老人,虽然父母一再告诉他不用担心他们的养老问题,但刘志坚还是觉得父母加起来不到1000元的退休工资在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不够用。

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4%,到2030年,中国人口结构将从现在的15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变为3.3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使得养老成为一个大问题。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一位学者认为,西方国家进入老龄时期一般都花费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而中国从控制生育到进入老龄化只用了18年时间。“我们这个社会‘未富先老’,所承担的养老责任越来越繁重。”

7.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的影响有哪些

法律分析:人口老龄化将给养老保障体系带来沉重的支付压力。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迅速上增,养老保险制度将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为庞大的开支项目。而人均寿命的延长,则使得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期限随之延长,国家支付养老金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目前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基金赤字问题,有着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的双重压力。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仅是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和比重的增大,而且意味着其它年龄组人口的相应变化,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和比重都将会随着老龄化发展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往往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人口老龄化最为直接的就是导致国家老年人口的快速上涨,因此劳动力的数量(通常以 15~ 59 岁的人口数为劳动年龄人数)也将会随之减少,虽即使实行了二胎政策也无法逆转这一趋势。并且,劳动参与率降低,劳动的生产率也会随之下降。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十六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第十条 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的影响有哪些

8. 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如何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的举措和方法:(一)发展我国经济,促进就业,增强经济承受能力走经济发展的道路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也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问题的基础。加快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承受能力,为养老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不但带来了大量资金解决没钱花的问题,同时产生跟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经济的承受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各方面影响。(二)积极有效的发展老龄产业结合我国的实际,最大限度的发展老龄产业,发展适合我国的老龄产业,以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同时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并扩大老龄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三)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体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建立并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体制,例如参考荷兰的经验,在城乡建立覆盖全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然后把这项制度与基础养老金制度相结合,由国家通过税收来建立覆盖全民的基础养老金,它提供的保障水平相当于最低收入保障。这种制度可以很大程度的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属于一种半自给自足的养老体制,国家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金,国民可以通过年轻时的工作所得的一部分用于年老时的所用。我国从事农业的农民较多,没有固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因此设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争取最大范畴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四)严格法制化措施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行目前针对养老等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等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文件,我国在社会保障的法制化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但仍存在着层次不高、适用范围窄、保障措施少等问题,这将影响到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因此应通过进一步加强立法、执法和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来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监管,提高其运行的安全性,严格的法制化管理是实现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前提。总之,中国已经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且具有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等特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源自近年来我国经济与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婴儿的出生存活率和国民的平均寿命。因此,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应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体制,积极发展老龄产业,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使老年人能够快乐的安度晚年。参考链接:中国老龄化社会问题及应对措施_百度文库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