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林的获奖成果

2024-05-13

1. 陈忠林的获奖成果

1.《刑法总论》、《分论》, 2011年司法部教学科研二等奖2.《刑法解释全书》(2006年司法部教学科研一等奖)3.《中国刑法中的恐怖活动犯罪及其认定》(2006年中国法学会一等奖)4.《自由、人权、法治 – 人性的解读》 (200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二等奖)5.《我国刑法中的保护原则》(2005年重庆市优秀期刊论文二等奖)6.《意大利刑法学原理》(译著)(2007年重庆市人民政府三等奖)7.《意大利刑法纲要》(2001年司法部科研三等奖)8.《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实质的追求 — 论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冲突及我国应有的立法选择》(199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三等奖,西南政法大学第八次优秀科研成果唯一一等奖)9.《关于我国刑法学界对意大利现行刑法的几点误解》(1998年司法部“九五”期间优秀论文奖,《中外法学》创刊10 周年优秀论文奖)9.《关于我国刑法时间效力的几个问题》(2000年中国法学会“海南世纪杯”三等奖)10.《应用法学研究生互动式教学法》(200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陈忠林的获奖成果

2. 陈忠实的获奖情况

短篇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立身篇》获1980年飞天文学奖,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上海首届小说界文学奖、《初夏》获1984年当代文学奖、《十八岁的哥哥》获1985年长城文学奖,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1990年-1991年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1993年陕西双五文学奖、199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中《青海高原一株柳》,被改写选录于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语文书中的第十五课。

3. 陈忠的获奖情况

1.获2002年第六届中国药理学会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全国仅8人获奖)。2.魏尔清,张纬萍,陈忠,王梦令,刘建仁,胡华,张世红,丁美萍,宋水江. 脑缺血新型治疗药物的基础研究. 2005年度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3.魏尔清,张纬萍,陈 忠,王梦令,刘建仁,胡 华,张世红,丁美萍,宋水江. 脑缺血新型治疗药物的基础研究. 2005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陈忠,魏尔清,罗建红,张纬萍,金春雷,胡薇薇,戴海斌,黄育文,张力三,周苏娅. 脑内组胺系统在脑疾病发生与治疗中的意义.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5)陈 忠 浙江省青年科技奖 (2007)6) 王学峰,肖波,洪震,王文志,陈忠,席志芹,肖争,李劲梅,曾可斌,陈阳美.癫痫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系列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8.12

陈忠的获奖情况

4. 陈忠林的主要成就

自1998年以来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10项省部级优秀科学、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其中《自由、人权、法治一人性的解读》获重庆市第三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意大利刑法纲要》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实质的追求一论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冲突及我国应有的立法选择》获重庆市第一次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关于我国刑法学界对意大利现行刑法的几点误解》获司法部“九五”期间优秀论文奖;《关于我国刑法时间效力的几个问题》获中国法学会“海南世纪杯”三等奖;《关于我国属地原则的理解、适用与立法完善》,《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犯罪的认定》等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关于祖国统一中的几个刑法问题》、《香港地区法律与全国性法律的关系》、《国际法中的政治犯罪与政治庇护》、《我国对国际刑事法院应有的态度》等提交相关国际、国内会议上的论文均因独树一帜的观点在引起了相当的反响。在2004年科研成果工作量排名全校第一,获得本校“世再教育基金”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陈忠林教授不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各种建议和立法议案,其中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人民法院提交《关于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收回死刑核准权的建议》以及《关于制订统一的强制性预防措施法》、《关于将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中规定的犯罪转化为国内法》、《关于将我国现行审判制度由“二级终审”为“三级终审”》等多项建议和议案均被最高人民法院及全国人大相关机构正式采纳或批准为正式立法议案,并在由人民网携手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等著名网络媒体主办“2004年度十大新闻——人物评选”中入围“2004年度十大风云人物之建言献策”评选候选人。主要学术成果和影响:在意大利留学和工作期间的学术活动被意大利方面鉴定为 为中意两国法学家的第一次合作作出了真正有意义的贡献,用最好的方式为自己伟大的祖国增添了荣誉。1996年回国后,在教学上首创能充分调动学生与教师两方面积极性的互动式教学法,现已为校刑法研究生教学普遍采用。在科研上,除主持司法部重点项目《刑法基本原则研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九五大型社科项目《国际反贪的理论与实践》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外,迄今已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工具书11部,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在刑法学研究中,陈忠林教授坚持国外先进理论与中国优良传统的结合,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改造传统刑法理论,在刑法基本原则、刑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内地法律与香港地区法律的关系、犯罪的本质特征等“刑法基本论问题上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观点”;在硕士论文中率先提出了应区别构成犯罪的方面与犯罪构成要件,犯罪主体要件是犯罪构成的逻辑起点,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同一性与不可分割性,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是犯罪构成的核心,犯罪客观要件应只是犯罪行为的客观性质,犯罪客观要件应包含行为人运用来作用于犯罪对象的客观条件等现在已在不同程度上为国内刑法学界所接受的观点;在博士论文及有关的教材中则系统地提出了应从犯罪构成各要件相互联系的角度解决刑法中的行为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等世界性刑法基本理论难题的新思路。主要代表作有:论文1.《关于我国刑法学界对意大利现行刑法的几点误解》(1998年获司法部九五期间优秀论文奖,《中外法学》创刊10 周年优秀论文奖)2.《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实质的追求 论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冲突及我国应有的立法选择》(1999年获重庆市第一次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西南政法大学第八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中国刑法的历史与现状》(《意大利刑法与刑事诉讼法杂志》上发表,已为多本意大利刑法教科书引用)4.《我国刑法属地原则的理解适用与立法完善》(人大报刊资料全文转载)5.《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中国法制报》详细摘要转载)专著:1.《意大利刑法纲要》(个人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意大利刑法学原理》(译著,法律出版社,1998)3.《刑法中的行为与犯罪构成要件的关系》(博士论文)。

5. 陈忠林的学术成果

 [1] 李圭白、张杰主编,陈忠林参编第3章约4万字,水质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第一版,956千字。[2]任南琪,冯玉杰,陈卫,张照韩,等著,陈忠林著第3章、第4章一部分共计3.5万字,城市水系统污染物转化规律及资源化理论与技术,科学出版社(北京),2012年3月第一版,612千字。 [1]陈忠林,马军,王东田,范杰,李圭白·松花江水低温低浊时期的强化混凝生产试验·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6·29(5) :73-77[2]陈忠林,范洁,马军,田会君,张永乐,李圭白·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去除和控制受污染饮用水源中的致突变物质·中国给水排水·1998·14(4) :1-3,6[3]陈忠林、杨艳玲、余敏、吕德全、李圭白·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处理臭味污染水源水的试验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32(6):78-81[4]陈忠林、王东田、李圭白、吕启忠、罗建强、杨长青·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去除饮用水中臭味的试验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0·16(11):58-60[5]陈忠林、范洁、杨荣华、马军、李圭白·饮用水加氯消毒副产物及其去除技术的发展·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33(6) :35-39[6]陈忠林、牛晚扬、马军、王东田、李圭白、焦明书·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强化混凝处理高有机物含量地表水·工业水处理·2001·21(5):15-16,26[7]陈忠林、王立宁、马军·复合氧化去除藻类及其嗅味对比试验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3·19(5):[8]王东田、陈忠林、马军、李圭白·活化硅酸最佳活化状态的光学控制方法初探·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7·30(2) :80-82

陈忠林的学术成果

6. 林建忠的获奖情况

时 间:获奖项目:湍流的拟序结构受奖名称:授奖部门:国别:中国时 间:获奖项目: 叶轮机械的气固两相流基础受奖名称:授奖部门:国别:中国时 间:获奖项目:求其速度关联函数的新方法及其平面湍尾流中的应用受奖名称:授奖部门:国别:中国时 间:获奖项目:气固两相流中壁面加肋条对减轻磨损的作用受奖名称:授奖部门:国别:中国

7. 林忠军的获奖信息

获山东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三项。  获山东省社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 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

林忠军的获奖信息

8. 陈文忠的获奖情况

1.1997年获校“皖泰”教师教学优秀一等奖2.1995年,论文《论古代哲理诗的智慧形态》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3.2001年,专著《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获安徽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4.《美学领域中的中国学人》获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5. 2006年获校教学特等奖 1.《读者大众与文学作品的创造》,《安徽师大学报》,1985年1期2.《论王国维的艺术本体类型学思想》,《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3期3.《人像展览:短篇小说的第三种结构》,《文艺研究》,1990年6期4.《批判个性的内在结构与实践品格》,《百家》,1990年1期5.《论泰纳的艺术哲学》,《安徽师大学报》,1990年4期6.《论理趣--中国古代哲理诗的审美特征》,《文艺研究》,1992年3期7.《论古代哲理诗的智慧形态》,《文学评论》,1992年4期8.《论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文艺研究》,1994年4期9.《论艺术的互渗性》,《江海学刊》,1995年4期10.《文学人物心理世界的审美结构》,《学术界》,1995年5期11.《当前文学人物心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2期12.《从阐释史看的诗学意义》,《东方丛刊》,1996年2期13.《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刍议》,《文学评论》,1996年5期14.《含蓄美探源》,《安徽师大学报》,1998年1期15.《诗歌接受史与古典诗学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4期16.《〈长恨歌〉接受史研究》,《文学遗产》,1998年4期17.《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安徽师大学报》,2003年5期18.《论文学意义:“意义整体”的动态生成和历史累积》,《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4期19.《20世纪中国美学的集体情结》,《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4期20.《论“文学自觉”的多元历史进程——30年“鲁迅问题”论争的回顾与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5期 1.《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2.《古代十大文学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3.《美学领域中的中国学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4.《文学概论》(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修订再版5.《文学理论》(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基础》(副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7.《艺术与人生》(独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