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粮食收购危机发生的原因

2024-05-16

1. 苏联粮食收购危机发生的原因

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
A.农业歉收
B.富农反抗
C.价格过低
D.农业集体化推行
答案:C
解析:

A项的说法与事实正相反,B项是C项的结果和表象,D项是后来的措施。

苏联粮食收购危机发生的原因

2. 因为粮食而民心大失,苏联为何因为小小的粮食而解体?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目前是众说纷纭,而目前最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苏联因为经济原因解体。经济或许是个主要原因,但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粮食问题。苏联的粮食问题其实非常严重。造成苏联粮食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屈一指的就是苏联有大量的石油。导致苏联经常通过挖石油来卖钱,然后买粮食。其次就是苏联的粮食储藏工作做的其实并不好,在转运的过程中损耗非常大。最后就是当时苏联的解决办法没有找到核心的原因,而是不断在其他地方尝试。 
首先说说苏联的经济,苏联的经济体制其实是有点病态的。斯大林模式确实帮助苏联打赢了二战,但是在战后,这种经济体制并不适合和平发展,因为太过于僵化,很难适应金融行业的速度。然后苏联的经济开始跟不上,经济跟不上之后,苏联开始发展能源产业。要知道能源产业会侵占大量原本用于耕种的土地。所以导致苏联的粮食产量减少,但是由于卖石油是个非常赚钱的活计,所以后期苏联粮食出现问题之后,并不是想着如何增大粮食的产量,而是去增大石油的产量。因为石油赚的钱可以去买粮食。
第二个原因就是粮食储藏做的不好,苏联时期粮食的产量虽然在慢慢变少,但是苏联人口不多。而且苏联的粮食生产才是真正的大机械化。诸如联合收割机等装置大规模运用。所以理论上苏联不应该缺粮食的,但是苏联的粮食在运输过程中,储藏的过程中,出现过非常多的问题。要么是保鲜做的不够好,导致果蔬腐坏。要么就是粮食遇到了水,导致产生霉变。而如果能够大范围的避免这些损失,那么苏联最终绝不会因为粮食问题而倒下。
其实粮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民心。当粮仓富足的时候,大部分人有饭吃的时候。民心就稳定了,而当时的苏联其实民心不稳定。而不稳定的结果就是民众开始认为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和自由是好的。而苏联的政府也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苏联没有选择好好的储存和保护粮食,而是选择通过禁酒,限量购买等方式妄图解决粮食问题。
虽然俗话说五斤粮食一斤酒,而且苏联人也爱喝酒。但是问题在于,苏联总共也没多少人,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喝酒。所以禁酒并没有省下来多少粮食,反而让政府的税收大规模减少。还造成了大量的工人因此下岗,造成社会危机,反而加快了苏联的解体。而限量供应,听起来不错,但是却加剧了民众的恐慌心理,让苏联的政府失去了民众的信心。可以说,粮食虽然小,但是却是一个国家生死的命门。

3. 苏联当年如何解决国内粮食危机的?美国又是如何用粮食搞垮苏联?

用祖孙三代形容沙俄、苏联、俄罗斯关系再合适不过,毕竟缺少其中一方的传承,就没有如今的俄罗斯。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沙俄和俄罗斯有大量粮食可以出口,但苏联有些不给力,曾经还爆发过粮食危机。



沙皇时期俄国,是世界上粮食出口最多的国家,斯托雷平执政期间,沙俄整体粮食产量已经超过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国粮食总产量,成为欧洲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占据世界粮食出口45%,甚至连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沙俄军队的武器都来源于粮食出售。沙俄领土不仅广阔,而且还土地肥沃,这样一个国家若出现粮食缺乏,实在有些不正常,可为何在他继任者苏联身上出现了困难?



列宁建立苏联后,国内战乱频发,同时外国力量对于苏联干涉,这让苏联粮食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斯大林执政之后,过度重视工业,农业方面则实行集体农庄制度及各项公有化制度,希望能以此发展农业。百姓们并没有多高的觉悟,他们宁愿斩杀自家牲畜,也不愿交给国家管理,这种情况下,各类牲畜数量急剧下降,同时粮食产量也受到严重影响。苏联政府看到粮食产量下降后,苏联政府也意识到危机,加大了农业投资,但就是没办法搞起农业。为了解决国内粮食不足,苏联从美国、加拿大等地开始进口大量粮食。



但是苏联正和美国争霸,苏联人因粮食不足,经常得低下高贵的头找美国进口粮食,美国十分大方同意了苏联要求,但他们并不愿做亏本买卖,时常以较低价格进口了大量石油。然而两国毕竟是对手,美国人时常在出口粮食时,给苏联造成了不少麻烦,可苏联没有一丝办法。苏联领导人确实有些头痛,为此不得不承认国内确实存在“粮食危机”,随即他们采取多项振兴农业措施,可依旧没有取得多大的效果。好在当时国际油价上涨,苏联依靠大量石油出口换取大量外汇,然后在全球范围内采购粮食。但因粮食出口数量巨大,已经严重影响苏联经济稳定。



但因苏联长期以后注重工业,让苏联国内粮食经常出现断货,为此大量国民排起长队为的就是可以获得足够多的粮食,毕竟粮食是生命之本。过度依赖工业很快便带来了恶果,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球粮食危机,粮食价格高度上涨,这让苏联政府没有办法如约支付款项给粮食进口商,此次强盛一时苏联沦为了一个靠石油换取粮食的国家。



漠视农业下场是极为严重的,民众因为没办法买到足够多粮食产生了消极的思想从而激化了各类社会矛盾,政府又没办法处理各项问题,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俄罗斯上台后,吸取了粮食危机的教训,采取各项刺激政策确保农业顺利发展,解决了国内粮食危机,让自己又一次回到了粮食出口大国的位置。近些年,俄罗斯经济有些不乐观,可政府并没有减少对农业投入,反而继续保持对农业扶持力度,各项政策不断出台为的就是刺激农业发展,我觉得未来几年俄罗斯农业会保持高速增长。





苏联当年如何解决国内粮食危机的?美国又是如何用粮食搞垮苏联?

4. 苏联如何被粮食危机搞崩,东欧国家为何会发生剧变?

我个人认为东欧国家发生剧变主要是因为经济原因。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东欧剧变里面的因素很多,但这个是最重要的。

怎么说呢,直接推动东欧国家发生剧变的是经济发展缓慢。当时东欧国家的经济基本上是处于停滞阶段,工作岗位少,工人收入低,很多东欧国家的人都过着比较艰苦的生活,唯一可以保证的是可以吃到东西,但不能保证可以吃饱。再加上当时东欧很多国家的贪腐问题严重,人们对国家的未来失去信心,就开始追求改变。因为东欧几个国家都是比较小,并且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都相近,所以当时少数东欧国家发生的剧变快速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最后就是引起了东欧剧变。现在对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的看法,但基本上都认可经济问题是让东欧国家产生剧变的直接因素。

有一说一,东欧剧变的原因真的很多。有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国际原因、历史原因,经济原因是引发东欧剧变的直接原因,但社会原因和国际原因才是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东欧剧变其实挺迷离的,到底是不是有人认为操控的,还是什么之类的,到现在都还不清楚,因为关于这场剧变的资料还没有被解密。当然,不管如何,东欧剧变早就已经过去了,现在谈这件事其实也没什么用。因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东欧剧变的发生是必然的,只不过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而已,因为当时的苏联做了很多错事,东欧剧变只不过是不良反应之一而已。

总的来说,东欧国家会发生剧变是因为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社会发生动荡,最后各种积压的情绪爆发出来,就出现了这种事情。

5. 苏联为什么会粮食匮乏以至于造成解体是否有美国人的阴谋

令人担忧的粮食产量

我们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先进的一个标准,便是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因为城市化水平越高,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工人数量越多,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但在此消彼长之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所占比例也就越低。


而在农业反哺工业的情况下,农场工人工资待遇远不如城市里的工,这导致成为工人是每一个农村下一代的梦想,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不但拥有城市,乡村人沦为老年人的居所,农业生产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前苏联的粮食产量也逐年递减,这正是赫鲁晓夫上台时的历史背景。

很多人无法想象,在整个20世纪前苏联的时间是粮食产量高峰是在1913年,自此以后粮食产量便一路下滑,最初的表现是,前苏联对外出口的粮食越来越少,由此换取用来补贴公寓的外汇数量也越来越少,工业发展受到了限制,咱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粮食产量的减少,让前苏联不得不从国际上购买大批粮食,才能养活逐渐增多的城市人口,原本捉襟见肘的外汇节余和黄金储备就雪上加霜了。


治标不治本,进口粮食开启了噩梦

对此前苏联也并非毫无解决办法,其实只需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匮乏的问题,但这无疑是承认之前的集体化经济防范是错误,进而否定苏联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道路,这是赫鲁晓夫不想看到的。于是他想到了前苏联广袤的土地储备,于是另辟蹊径,开始鼓励农民进行大规模开荒。


在最初的几年,这一政策的确产生了一些作用,前苏联的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紧接着便停滞不前了。这是指的苏联开始尝试另一种方法,但是大规模引进现代化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牵引机等农业大型机械,所以到了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粮食产量小有提高,在以快速增速的消耗量相比,就不值得一提了。


于是前苏联终于在1963年做出一个惊人决定,开始终止向东欧附属国出口粮食,正是这一次决策,让很多附属国家失去了对前苏联的信任,为后来的前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但单纯的节流已经难以挽回国家缺粮的局面,就在在同一年中,苏联动用了1/3黄金储备,从国际上购买粮食,那他主要购买的对象便是他的竞争对手美国。


到了80年代,苏联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遥想20世纪初,苏联一度是国际上粮食出口最多的国家,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当时苏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是这个危机既非美国的航母境界,也不是遥远的核威慑,而是关乎老百姓吃饭问题的粮食。


粮食危机中的解体

由于集体经济体制的僵化,苏联生产的商品,已经全线落后于国际水平,这意味着他很难将自己本国生产的商品在国际上推销,想要购买粮食,只能依赖真金白银。不过好在俄罗斯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加上70年代的高油价,缓解了前苏联面临的粮食困境。


但当时的前苏联领导,错判了国际油价的形式,没有趁这段时间积极储备外汇,反而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军备竞赛,所以当上世纪80年代油价下跌时,前苏联之前面临的粮食窘境,变本加厉的袭来,而1989年至1990年,又是全世界粮食歉收的一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此时的前苏联已经没有钱再从国际上购买粮食了。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允许农场以市场价格自由销售粮食,通过利润激励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轻松人的粮食产量。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苏联解体了。

苏联为什么会粮食匮乏以至于造成解体是否有美国人的阴谋

6. 求解 为什么苏联的粮食问题

先说说苏联的粮食供给情况:

直到1913年为止,俄罗斯是一个谷物净出口国。当时全国人口为1,5000万, 谷物平均年产量为7500~9000万吨,每年能出口粮食500~1000万吨。

在1923--1925年期间,相同的粮食产量大概足够养活农村居民,但是不够供应城市中迅速增多的工人群众。然而如何让日益增多的人吃上饭,还不是唯一使俄国人操心的事。一些重耍的农业区变穷了,可供应市场的剩余谷物又大部分来自乌克兰、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亚西部—来自经常遭受早炎威胁的地区。

1917年,高产的大型私营农场被收归国有,耕地被分给小农户,使得“可供应市场的”粮食锐减。
每年在国内市场出售的粮食只剩下约1000 万吨,早已满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长的城市的需求, 更没有多少粮食可供出口。

早在1928 年和1929年俄国就已经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以防止城市地区出现严重粮荒。这就是隐藏在1930年和1931年实行强迫集体化背后的“谷物问题”;尽管农业集体化并没有直接提高粮盒的产量,但却有助于把收割下来的粮食由乡村运往城市。

在1937--1940年期间, 谷物年产量达8500~9000万吨,其中提供给市场的部分大约为3000~3500万吨。这在当时虽然足以使迅逮增长的工业人口吃饱,但是却已满足不了农村人口的需求。
结果是:农民越来越穷。

战事结束后,情况更趋恶化。到斯大林去世时,:粮食年产量降到了6300--6500万吨——比沙皇俄国时还低。在这期间,人口总数上升至2 亿,其中大约8500万人生活在城市。

这就是赫鲁晓夫当年所继承下来的农业危机, 并且被他发展成为一种个人的疯狂症。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是扩大了耕地面积( 赫鲁晓夫被人嘲笑的“处女地计划”) ,使得政府在1959--1962年期间得以把谷物年产量提高了1倍,达到12000~13000万吨。 然而,1963年的歉收使产量下降到只有10500万吨,以致不得不从国外(部分从加拿大)购粮1500万吨。

尽管苏联在1970年取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年产量达到18600万吨, 其中7000万吨可供应市场。但与日益增长的人口相此,这个丰收纪录不值一提。同1913年相比,谷物产量不过增长了1 倍, 而城市人口却增长了7 倍。从这里可以找出原因,说明为什么苏联在1972、1975和1977三个歉收年度不得不向国外买进大批粮食。1978年苏联创下了产粮23800万吨的丰收新纪录,1979年和1980年又歉收。1981年的收成,据预测还差强人意。到1981年底时,苏联人口已达2.7亿, 其中1.8亿人住在城市。即使按照最谨慎的估算,要满足苏联全国食品和饲料的需求,粮食的年产量就必须达到大约25000万吨。然而在1976--1980年期间,粮食年产量却始终只有2 亿吨左右。

再说说原因:
1.苏联经济机构畸形。经济问题当然首先看经济基本面。苏联经济结构长年偏重重工业,对农业很重视,但支持度很不够。(即使到今天,主要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仍然面临类似的问题,比如最近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表现就是如此。经济过度依赖军工、能源等重工业,因此一旦能源价格下跌,必然导致财政状况恶化。)虽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苏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最高的,但是在农业研发科研体系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上、农业经济政策上,苏联都表现出了各种不足。所以苏联虽然人才济济,但是在农业这一块上苏联的人才优势发挥得并不充分。更何况农业还承担了大量支持工业发展的额外任务,不仅工业对农业的支持有限,农业还需要对工业快速发展提供额外的支持。最突出的体现是集体化农场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被证明并不利于提高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并且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但是在苏联却被长期保留,原因很简单:方便管理贫穷而受高压的农民;方便将大量的农产品直接输送给城市供应工人。因此,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这个模式是导致农业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2.苏联的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农业压力不断增大。苏联的城市化水平,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速度都是数一数二的,随着二战后婴儿潮的出现,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然而这个时候农业上的问题就凸显了。人口压力是苏联农业的魔咒,其实苏联农业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中,只是人口的增速远超过粮食产量增速,所以人口的膨胀将苏联的粮食增产消耗得一干二净。

3.苏联纬度过高,气候条件并不适合很多高产作物。世界上的饮食结构,长期以来都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刺激性较强的辅食的模式,数千年来鲜有例外。而世界上的高产作物中,淀粉类的主要是小麦、玉米、水稻、土豆、甘薯和木薯。其中水稻和玉米都对热量光照要求极高,所以在高纬度地区并不适合大规模生长,这也是赫鲁晓夫农业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增产方面,其实苏联的选择比起中国、美国、印度这些国家来说要少很多。

4.政治体制原因。终于戳到一些人的G点了。现在很多人只要谈到苏联的问题言必称政治,觉得政治体制是万恶之源。这个只能说,在农业问题上,政治体制(高压的政策环境、运动式的生产模式、政治目标的优先序列等)确实对农业增产造成了消极影响,但影响有多少,没研究,不好说。

但是,对于苏联进口粮食也没必要看得太死,并不是进口粮食就代表饥荒,苏联进口的粮食中,很大一部分是饲料用粮。要知道苏联人民生活在天寒地冻的北国,肉类食品特别是牛肉在其饮食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需要大量的饲料用粮,进口的粮食中饲料粮的比例往往占据了一半甚至一大半,因此虽然苏联年年进粮,不代表苏联人民会像卫国战争时候一样为了吃块黑面包各种解裤带卖手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虽然糟糕,但基本温饱还是能够保证。
此外,毛子喜欢喝酒这个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要知道酿酒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粮食的,特别是伏特加这种高酒精度的酒那就更费了,所以虽然政府不断发布禁酒令,但也阻挡不了馋酒的战斗民族将吃饭的粮食拿来化成水喝。

最后就是需要注意,虽然苏联每年进口粮食,但人家也出口粮食呀!对你没看错,苏联每年都会粮食出口。这里面的原因就很多了,援助、个别多余的粮食品种用不了拿去卖、外交需要等等,而且往往出口对象都是远离苏联粮产区的,所以与其花大力气运到其他地方出口,不如直接就进买了然后出口。这个和我国一边进口中东石油一边把西非钻出来的石油直接出口到西欧的道理是一样的。

7. 苏联怎么解决粮食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1927年年底,根据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大力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苏联开始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苏联怎么解决粮食问题?

8. 苏联在冷战期间为何没能解决粮食问题?

这根本不是啥民族性格问题,主要是苏联僵硬的官僚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业合算机制造成的。苏联粮食生产的一大问题是把每年的估算产量当作实际产量。比如十五计划时期官方宣布将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八倍,并将估算产量列为收获量。但因气候原因,除摩尔达维亚、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外,玉米不会长到成熟,只能做青贮饲料用,像拉脱维亚种植的玉米就全都成了青饲料,但在纸面上仍被列为粮食产量。苏联农业也存在大跃进思维下的造假思维,赫鲁晓夫时期的梁赞州委书记伪造牲畜产量数据,后来沦落到从别的州购买牲畜完成国家指标的地步,后来这书记也扛不住压力自杀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