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的创业事例

2024-05-13

1. 农村创业的创业事例

六名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故事在安远县三百山镇“众诚瓜果栽培基地”,笔者见到了6名“80后”的大学生。虽来自五湖四海,但相同的“田园梦”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从借款30万元起家,到近百亩的现代农业瓜果栽培基地的形成,五彩斑斓的田园承载着他们的“绿色梦想”。 “现在的条件已经好多了,刚开始创业时,一穷二白,连住的地方也没有,真是苦!”谈到创业难,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园艺专业的朱安成说,他最难忘的是刚刚建基地时,许多亲友不理解:一个大学生带着女友到外地的农村干农活,简直太没出息了。当时精神压力很大。建设初期,搭建大棚、购种、化肥农药及试验每样都需要大量资金,他们6人分成3伙入股,每股10万元。起初,父母们不太支持。郭帅以前在郑州省城一家公司做种子销售员,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放弃稳定的工作到农村去种地,家里人不理解。郭帅一方面给父母做工作,另一方面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李华和杜宗涛的父母思想都比较传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念了大学还去种田。但这些年轻人没有动摇,因为这一创业极具挑战性。6个年轻人抱着“初生牛犊不畏虎” 的精神,引进了“日本小青瓜”、“红春早玉”、“一口茄”、“娃娃菜”等十几个瓜、果品种,一年种3茬至4茬,错开上市高峰,并把销售点定位在广州、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他们把大学5年里学到的知识全都搬了出来,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创业路。6人的梦想随第一批种子一起植根入土。育苗锄草、施肥灌溉、测温挂牌、修剪打药……吃的是粗茶淡饭,干的都是农家活,说起专业,说起基地的前途,大家信心十足。李晓艳娇小玲珑,力气最小,每天跟着几个大男生进大棚玩泥巴,常常搞得一身泥一身汗,活像个“村姑”,她却高兴地说:“我现在和土地特别亲,一天不下地,心里就直发痒。”杜宗涛负责观测、记录、统计作物的生长情况。夏季是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高峰期,尽管大棚里的温度都快50℃了,但他一点也不敢怠慢,每天来回十几遍地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绿色宝贝”,一个夏天下来,整个“烤”成了“非洲难民”。每一个品种从试种到成功上市都得经过气候、水土、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反复研究和实验,绝不是件容易的事。2007年春天,他们试种的2个大棚“早春红玉”西瓜无缘无故地死了十几株。郭帅立即把解剖图片等相关资料发给河南科技学院的蔬菜教授李新峥和王广印。经过诊断,原来西瓜得了炭疽病,他们及时按照教授的要求,用炭清和叶面肥做激素调整,增强了作物的抗疫抗病性,挽回4万多元经济损失。“我们能有今天,多亏这两位教授的帮助和鼓励。”朱安成说,毕业后,他们一直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常常在网上探讨解决栽培技术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1年多来的努力,如今,长长的“小青瓜”、红红的“圣女果”、拇指般大小的“一口茄”脱颖而出,荒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蔬菜、大棚里结满了五彩斑斓的果实。而6名大学生齐心协力、吃苦耐劳、经得起失败、敢于挑战现实的创业故事和精神也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据负责跑销售的郭帅介绍,由于基地里生产的全是当地没有的蔬菜、瓜果,而且他们在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固定的销售市场,这些“绿色食品”以高出当地市场3倍至6倍的价格销往各地,亩均收入近4万元。产品在广东、上海市场供不应求。谈起如何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让现代农业植根新农村?朱安成说,最好的方法是用实际行动说话,通过基地示范让农民了解到,大棚蔬菜能打破季节和市场的限制;新品种可以拓宽市场需求;“订单农业”能给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保护。未来农业发展应该走一条生态、循环、高效节约的道路。2008年我们准备再投入100多万元资金,把种植面积扩大2倍,并增加5个至15个新品种。他们已经拿出了详细的方案,准备带领当地百姓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进行推广种植,据预算,每亩比过去至少可以增加两三千元的收入,再接下来就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基地将建设成为集生态农业、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农家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家园。六名年轻的天之娇子,顺着时代发展的巨轮,载着田园创业的梦想,正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行。

农村创业的创业事例

2. 农民创业故事

100只吃虫子的土鸡让她狂赚7000元 创建时间:2009年10月9日(星期五) 上午10:57 | 分类:养殖 | 字数:3091 | 发送到我的Qzone | 另存为... | 打印 100只吃虫子的土鸡让她狂赚7000元塑料盆里一条条谷粒大的白色蝇蛆,在黑糊糊的麸皮壳里钻来钻去。   “咕,咕,咕——”一位妇女一身呼唤,顷刻间,芦苇丛里钻出几百只羽色鲜亮、身形矫健的土鸡,跑过来啄食蝇蛆。  养鸡的妇女名叫冯美兰,将乐县黄潭镇人。  这时,小冯的手机响了——将乐县城一酒家要订鸡。她微笑着回话:“实在不好意思,现在我的第一批鸡都卖光了。第二批要11月底才上市。具体价钱到时谈吧。”  关上手机,冯美兰笑了:“这些鸡吃蝇蛆、放养,口感好,营养丰富,不愁销呀。”  冯美兰今年33岁,头脑活络。她成为一个养鸡专业“妇”,就因为坐月子时吃怕了饲料鸡。  “要让坐月子的姐妹吃上天然土鸡”  小冯的丈夫谢光斌是黄潭镇的中学教师。小谢看上只有初中文化的冯美兰,在于“她呀,点子多,不甘寂寞,做什么事情都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  冯美兰初中毕业后,便到三明市区打工。很快,她便在市区经营起一家属于自己的碟片出租店。不过,后来生意日渐平淡。  2003年冬,结婚已有身孕的冯美兰挺着个大肚子,带着未了的创业心结回到黄潭老家。  将乐是客家县,当地有给产妇炖土鸡补身体的习俗。2004年5月,冯美兰喜得贵子。小谢跑遍几个村子才提回3只“土鸡”。吃到第二只鸡时,冯美兰只喝了几口汤,便皱起了眉头。原来是饲料肉鸡,女人坐月子胃口本来就不好,吃饲料鸡,就更觉得口感差。小谢感叹:“这年头,想买只土鸡都难啊!”  “有了!”冯美兰兴奋地叫了起来———饲养土鸡不就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么?  “我要上山专业养鸡,让坐月子的姐妹吃上口味纯正的土鸡!”冯美兰的想法一提出,家人都极力反对。冯美兰却铁了心:“土鸡肯定有好市场。再苦再累,我也该试试!”  2006年春节刚过,儿子才学会走路,冯美兰便急不可待准备养土鸡。  土鸡专业“妇”败下阴冷荒坡  养鸡需要面积宽敞、环境清幽的场地。冯美兰考察后,选定到离镇13公里远的里洲村。那里林木葱郁、水质良好,还有一片荒山坡,很适合养鸡。  说干就干。她花了6000多元积蓄,在荒山坡上,建了一爿砖瓦房。2006年夏,她带着呀呀学语的儿子,离开了镇上温暖的“小窝”,走进了荒山坡。  为了节省资金,冯美兰和丈夫自己劈茅草、建鸡舍。为了选购鸡种,冯美兰到最偏远的乡村精挑细选,两只、三只地拎回来,凑了上百只。随后,她筛了又选,将体形矫健、羽色单纯的67只纯正土鸡留下做种。  荒山坡远离村庄,每天冯美兰都得到一公里外的村庄挑水。平日里,丈夫不能上山,夜间母子俩常被偷袭土鸡的蛇、黄鼠狼吓得直冒冷汗。但倔强的冯美兰没有退缩。  调制谷糠菜叶,定时喂药、注射疫苗,冯美兰对养鸡的每个环节都很细心。4个月后,400多只孵出的小鸡羽翼渐丰,不料,鸡群放出大棚不久,就因感染大肠杆菌,接二连三地死去。不到一个月,便死去300多只。  小冯没有气馁。她一边四处寻药救治,一边继续集蛋孵育。可这窝鸡刚孵出,那群鸡又相继死去。不到一年,前后就死了近1600只土鸡苗,损失1万多元钱。  这时,冷言冷语传进了冯美兰的耳朵:“什么不好养,养了一群瘟鸡!”一直不支持她的亲人也数落她:“自找罪受!”  旁人的打击没有使冯美兰动摇。  “万事开头难嘛。咱慢慢摸索,哪怕前三年一分钱也不赚,第四年能赚钱,我们就成功啦!”丈夫小谢的鼓励让本就好强、不愿服输的冯美兰信心倍增。夫妻俩判断:鸡儿活不了,也许是里洲村空气太潮湿、阴冷,得换个环境试试。经有关专家认定,这确实是冯美兰败下荒山坡的一大原因。  今年春,冯美兰将家和养鸡场搬至离镇1公里多远的西湖村。此次,夫妇俩相中的是一片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山垅地。  鸡土人不能“土”  痛定思痛。冯美兰和丈夫得出结论:养不成活鸡,除了环境因素,更重要的是技术问题。  冯美兰说,鸡土人不能“土”,要想发展自己的土鸡养殖业,光靠传统方法是不行的,得学习科学的养殖技术!  于是,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她开始借来一叠叠家[FS:PAGE]禽养殖的书籍查阅,三天两头跑到镇里向兽医站人员请教。  听说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每天都会介绍农业致富信息,山垅里收看不到电视节目,冯美兰便请人到养鸡场安装电视接收器。一有空闲,她便锁定相关频道的农业、科技节目。与此同时,她还买来了大量的书籍,废寝忘食地“充电”起来。  她从书上了解到,EM益菌原露能抑制病菌,用在家禽养殖上可以增强其抗病力。她立即买来了几瓶。经过使用,土鸡死亡的数量果然减少了。  今年6月,中央七套《致富经》节目介绍“蝇蛆养鸡”技术,说蝇蛆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酸等,而且富含抗菌肽,蝇蛆和EM原露配合养鸡,可以大大增强鸡的抗病能力,提高土鸡的营养价值。冯美兰认真地看完节目后,像发现新大陆般喜出望外。她立即将节目中提供的地址记下,让丈夫利用节假日前往河南郑州学习。  半个月后,丈夫花500元钱,从河北邯郸带回了1箱可以孵出5万只苍蝇的蝇种。冯美兰开始按电视上传授的技术,借钱买来了红糖和奶粉,养起了苍蝇。  “光吃蝇蛆,鸡会得富贵病”  为养苍蝇,冯美兰受了不少委屈。  没有场地,她只好在镇上租房子,将苍蝇关在屋内蚊帐里培育。尽管她一再解释自己培育的是无菌苍蝇,邻居们仍怀疑常年和苍蝇接触的她会感染病菌,总是有意无意避着她。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她由5万只苍蝇培育出30万只,可以供500只土鸡食用。然而,她养的蝇蛆越多,群众的怨声就越多。  一天晚上突然下暴雨,刮大风,屋内蚊帐被风掀开,不少苍蝇飞进了隔壁村民家里。邻居们气势汹汹地冲到她家,威胁说若再不搬离就要去告她。冯美兰和丈夫只好连夜冒雨将苍蝇搬出,移到了西湖村一间废弃的烤烟房。这才解决了问题。  冯美兰的养鸡经验越来越老道。她每天用培育出的蝇蛆喂鸡两次,一次喂6公斤。“不能喂太多,也不能光让鸡吃蝇蛆,还得用谷糠、玉米粉、大蒜和EM益菌配合着喂。因为蝇蛆营养太丰富,鸡吃过多容易得‘富贵病’,母鸡吃太多蝇蛆,还会因为鸡蛋过大难产死亡呢。”冯美兰说。  EM益菌价格昂贵。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冯美兰开始尝试自行研制。她让丈夫上网查资料,自己打长途电话到河南郑州向专业人员请教。试配多次后,她成功了。  冯美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自己会配制了,可以大量使用,我不单把它加进鸡食里,稀释调成生化水让鸡喝,每周还在养鸡场喷洒一次,这样可以有效抑制病菌,防止鸡生病。”  新目标:让虫子土鸡成绿色食品  科学养殖果真见效。3个月过去,小冯的土鸡群从不足百只发展到了400余只,成年鸡只只矫健,没有一只鸡因患病死亡。人们争相前来抢购这种土鸡。她家的土鸡每公斤售价80至100元,鸡蛋每个1.5元,价位比别人高,仍然供不应求。第一批100多只土鸡未等集中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为她带来了7000多元的纯收入。第二批土鸡得下月底才上市,如今大都已被预订。  前几天,两位城里来的客人在她家鸡舍旁,看见一只只羽毛纯白、冠儿通红的土鸡,抢着要高价买几只,冯美兰解释说:“再贵也不能卖,都已经被订下了”,一位客人仍紧紧把鸡抱在怀里不肯放。  眼下,她急于努力完成的是,为自己饲养的土鸡注册商标,申请绿色有机食品认证。  初尝甜头的冯美兰信心十足,“我要让土鸡上规模,养到2000只以上,把鸡卖到县外去,让外县的人也尝尝我的天然虫子土鸡!”

3. 创业励志故事农村

   
     农村市场就像一座宝藏,等待创业者去挖掘,同时,也需要创业者用慧眼洞察识别,才能挖出真金白银。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在江西赣州安远县三百山镇“众诚瓜果栽培基地”,有6名“80后”的大学生。虽来自五湖四海,但相同的“田园梦”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从借款30万元起家,到近百亩的现代农业瓜果栽培基地的形成,五彩斑斓的田园承载着他们的“绿色梦想”。 
     创业冲破观念壁垒 
   
     “现在的条件已经好多了,刚开始创业时,一穷二白,连住的地方也没有,真是苦!”谈到创业难,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园艺专业的朱安成说,他最难忘的是刚刚建基地时,许多亲友不理解:一个大学生带着女友到外地的农村干农活,简直太没出息了。当时精神压力很大。 
     建设初期,搭建大棚、购种、化肥农药及试验每样都需要大量资金,他们6人分成3伙入股,每股10万元。起初,父母们不太支援。郭帅以前在郑州省城一家公司做种子销售员,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放弃稳定的工作到农村去种地,家里人不理解。郭帅一方面给父母做工作,另一方面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李华和杜宗涛的父母思想都比较传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念了大学还去种田。但这些年轻人没有动摇,因为这一创业极具挑战性。 
     6个年轻人抱着“初生牛犊不畏虎” 的精神,引进了“日本小青瓜”、“红春早玉”、“一口茄”、“娃娃菜”等十几个瓜、果品种,一年种3茬至4茬,错开上市高峰,并把销售点定位在广州、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他们把大学5年里学到的知识全都搬了出来,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创业路。6人的梦想随第一批种子一起植根入土。育苗锄草、施肥灌溉、测温挂牌、修剪打药……吃的是粗茶淡饭,干的都是农家活,说起专业,说起基地的前途,大家信心十足。李晓艳娇小玲珑,力气最小,每天跟着几个大男生进大棚玩泥巴,常常搞得一身泥一身汗,活像个“村姑”,她却高兴地说:“我现在和土地特别亲,一天不下地,心里就直发痒。”杜宗涛负责观测、记录、统计作物的生长情况。夏季是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高峰期,尽管大棚里的温度都快50℃了,但他一点也不敢怠慢,每天来回十几遍地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绿色宝贝”,一个夏天下来,整个“烤”成了“非洲难民”。 
     每一个品种从试种到成功上市都得经过气候、水土、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反复研究和实验,绝不是件容易的事。2007年春天,他们试种的2个大棚“早春红玉”西瓜无缘无故地死了十几株。郭帅立即把解剖图片等相关资料发给河南科技学院的蔬菜教授李新峥和王广印。经过诊断,原来西瓜得了炭疽病,他们及时按照教授的要求,用炭清和叶面肥做激素调整,增强了作物的抗疫抗病性,挽回4万多元经济损失。“我们能有今天,多亏这两位教授的帮助和鼓励。”朱安成说,毕业后,他们一直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络,并常常在网上探讨解决栽培技术难题。 
     花开沃野润心田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1年多来的努力,如今,长长的“小青瓜”、红红的“圣女果”、拇指般大小的“一口茄”脱颖而出,荒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蔬菜、大棚里结满了五彩斑斓的果实。而6名大学生齐心协力、吃苦耐劳、经得起失败、敢于挑战现实的创业故事和精神也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 
     据负责跑销售的郭帅介绍,由于基地里生产的全是当地没有的蔬菜、瓜果,而且他们在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固定的销售市场,这些“绿色食品”以高出当地市场3倍至6倍的价格销往各地,亩均收入近4万元。产品在广东、上海市场供不应求。 
     谈起如何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让现代农业植根新农村?朱安成说,最好的方法是用实际行动说话,通过基地示范让农民了解到,大棚蔬菜能打破季节和市场的限制;新品种可以拓宽市场需求;“订单农业”能给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保护。未来农业发展应该走一条生态、回圈、高效节约的道路。2008年我们准备再投入100多万元资金,把种植面积扩大2倍,并增加5个至15个新品种。他们已经拿出了详细的方案,准备带领当地百姓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进行推广种植,据预算,每亩比过去至少可以增加两三千元的收入,再接下来就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基地将建设成为集生态农业、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农家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家园。 
     六名年轻的天之娇子,顺着时代发展的巨轮,载着田园创业的梦想,正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行。 
      篇二 
     穿过浙江省宁海县双林村一排排别墅式的农居,便到了5号——波仔农家乐,一楼“办公室”里最显眼的位置放著几台电脑,农家乐的主人林剑波正跟几个年轻人看着萤幕说著什么。这几台电脑是林剑波的“摇钱树”:通过网路,波仔单店拉来的客流量,占了双林村农家乐总客流量的一半;加上他开的网上票务公司,2014年营业总额达1000多万元,这是他大学毕业回乡创业5年给自己交出的答卷。 
     与普通农家乐不同,林剑波的大部分顾客来自网上。在百度上输入关键词“宁海农家乐”、“双林农居”、“宁海森林温泉”等,“波仔农家乐”的资讯总是处在第一页,在淘宝网、58同城和网上订房中心上也能联络上“波仔农家乐”。“城里人来宁海旅游,想找个住处,网上一搜,很容易就找到我们。”林剑波说,双林村不是旅游景点,单靠回头客和口口相传客流还是有限,“网上拉客”十分必要。为此,找专业人士建立了自己的专属网站。网路营销的大手笔,回报颇丰,客房改了又改,还是不够住。“双林农居”30多家,近半的客源都由他拉来,分配给各家农居。 
     林剑波2008年从浙江旅游学院毕业,学的就是酒店管理专业。他干过酒店,做过学徒,弄过模具。正当他在城里四处打拼时,桥头湖街道 *** 发出了办农家乐的号召,推出“双林农居”品牌,符合要求的农家乐,每间客房补助3000元。他抱着试试的心态,回到老家双林村创办了家乡的第一批农家乐,改造家里的新居,总共投入80万元。现在,波仔已经是“双林农居”规模最大的一家,有15个标准间。 
     刚刚做农家乐时,林剑波心里很没底儿,村里人那时基本都是外出打工,外面人来的就更少,双林村的知名度太低了。他决定充分利用网际网路,为自己的农家乐打广告、在宁海线上、旅游论坛上发帖宣传。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某旅游网的渠道接触,波仔农家乐迎来了第一批客人。来“双林农居”投宿的城里人多数来自上海、宁波及周边城市,除了住宿,小林还发掘出了为顾客代购景区门票以及餐饮的服务。除了是老板,他还是厨子,每盘菜都亲自做,食材绝不过夜,一定要日日鲜。不断吸收客人的建议,波仔的民居也更加规范化,房间配备了独立卫生间、100M的wifi、ATV电视,还雇了专门服务人员。这样的精益求精让波仔农家乐获评四星级农家乐。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配套设施跟不上,交通不方便。其他成功的农家乐像长庆、桐庐,直接有到上海的专车,而我们这边没有。”林剑波已经看到,光靠自己一家是做不强的,需要双林村的农家乐联合起来。“如果每个礼拜有专车在市里接客人过来,会好很多。” 
     有时,他也会把电脑和店门一关,带着家人去旅行,一走就是半个月。毕竟世界很大,他还年轻,还想出去看看。 
      篇三 
     5年前,为了拯救被遗弃的30亩蔬菜大棚,南京六合区雄州街道钱仓村的3名大学生村官踏上了创业之路,注册了田原牧歌公司和钱仓牌商标。如今,公司基地已扩充套件到300亩,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2016年5月26日,该专案参加了江苏首届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总决赛,这也是南京唯一进入总决赛的村官创业专案。 
     钱仓村党总支副书记周强是3人创业的合伙人之一。 
     “2011年,村里来了不少外地人承包大棚种蔬菜,但亏了本。”周强说,当时,一个承包户直接跑路,扔下30亩大棚的蔬菜。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蔬菜烂在地里,村书记就让几个村官先去卖菜。 
     当天下午1点,周强开始张罗工人一起拔萝卜,到晚上8点装完车,整整装了700公斤。次日凌晨3点,他们把萝卜运到蔬菜批发市场,一车萝卜只卖了130元,还不够人工和运费。 
     国家鼓励农业创业,为什么农业的利润这么低?再看看村里,不少农民也都将地抛荒,去工厂打工。周强说,农业一定要解决好“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的问题,3个大学生村官决定自己创业,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从头摸索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 
     创业基地就在钱仓村村头,那位承包人遗弃的30亩大棚。 
     周强说,他花了一个月做市场调研,最终决定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基地出来的菜,首先要到地头的农药残留检测处自测,然后送到集散中心做第三方检测,每次检测都出具报告,相当于给蔬菜标了“身份”。 
     虽然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村官,但真要做农业,3个合伙人都没有经验,一切从头开始摸索。 
     在大棚里育秧,需要地暖,但铺地暖容易干燥,就要经常浇水。周强刚开始直接从外面水沟里挑水浇,结果热乎乎的秧苗遇上冷水,死了一大片。后来请教了街道农技站工作人员,水挑来后在大棚里放一段时间,等水温和地温接近了再浇。 
     孙雪清是其中一名女大学生村官。“记得有一年天寒地冻,我去邻村讨教大棚种植经验,骑着电动车来回20多公里的路,半路还下起了雨,一天忙下来,当晚就发了40℃的高烧。在村医务室打吊瓶时,还忙着洽谈送货。当时就是有股信念,吃点苦没什么,一定要干成了。” 
     平价超市+企事业单位配送,直销模式提高利润 
     提高利润,周强的计划就是直销,将农产品直接从田头上到餐桌。在街道上看到,公司开的农产品平价超市生意很红火。周强说,这里白萝卜每斤一块三,而市场价一块六;西兰花三块八,而市场价五块四。而且都是当天的新鲜菜,一天有6000多元营业额。 
     在江北农副产品中心,公司还设立了集散中心。现在公司已有50多家企事业单位配送客户,每天营业额近4万元。 
     为了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村官们将所有的大棚分包给会员农户,统一品种布局、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包装销售。村里的老付就跟着这群大学生村官种菜,“你别说,这群学生娃还真有点本事,还是跟过去一样种菜,但菜价翻了好几倍。这两年,我家里买了两辆车和一套房子。” 
     除了种菜,村官们还打造了200亩葵花园,吸引城里市民前来旅游参观。孙雪清说,去年“十一”前后,10天来了45万人参观,把基地和附近村民的农产品都买空了。 
     据介绍,公司下一步将借鉴京东到家的3P战略,打造南京帮生鲜O2O社群商务模式,在南京市范围内开办50家社群生鲜超市,线上交易,线下2小时送货上门。同时,把基地打造成休闲农业观光中心,向游客直销农产品。 

创业励志故事农村

4. 在农村创业励志故事?

  成功的比例幸运占一半,另一半要靠人的智慧,勤以创业,俭以聚财,诚以待人,逊以自处。看看那些在农村创业的故事,学习他们,激励自己的创业斗志。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一:  
    月季花种植效益高成就致富梦 
 
    7月12号上午11点多,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姚庄村农吕二虎满鞋泥浆地从田里回来,尽管外面正在下雨,但却是他这一个月回家最早的一次。 
 
    要问为啥他下雨天还待在田里,那一定是他在管理他家的宝贝疙瘩月季花。 
 
  
 
    吕二虎门前有一块小花圃,花圃里是种的是月季花,正是这些月季花实现了吕二虎的万元梦,让他家步上了小康路。 
 
    走进吕二虎家,一提起门口的月季,吕二虎的妻子王敏平就笑得合不上嘴。她向记者介绍道,门外的月季花是他们家田地里栽植不下,移植在门口的月季苗子,现在他们家就靠著种植月季致富。10多年前,因小麦玉米的收入不高,所以就放弃了这些农作物的种植,转而种植月季。王敏平说:“前三年,月季价格好,每年每亩能挣4万多。” 
 
    吕二虎今年种了10多亩月季花,品种多达200多个,几乎每块月季地,都有好几个品种。月季的颜色五彩缤纷,花瓣也是单双有别。据他介绍,他们家最常种的有沙曼沙、红丝荣,但是这两个品种收益却不高,正常年份每株0.1——0.3元;而像金不换、大富贵、米兰口红、飘多丝、红衣主教、沙曼沙、红双喜这些品种,去年都能卖1块多钱一株。月季的亩产相对不错,一亩地可以育苗5万多株。 
 
    吕二虎说,最近几年,当地月季花主要销往银川等地,市场价格不错,他的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把隔壁村的10多亩地承包来种植月季。 
 
    十年前,当吕二虎家第一次种上月季时,收入就颇丰。吕二虎和妻子抢著说:“那年赚了1万多。第一年种,不敢种多,就种了两亩月季,一亩的收入足足是小麦的五六倍,那谁不种”,“那年月季还不值钱,一株也就1毛多”。 
 
    尽管月季种植收益高,但是管理却十分辛苦。几乎一整年都需要到田里管理,从第一年农历9月份插上苗,盖上棚,到来年春天天暖之后解开棚,一直到6月份才能开始销售花苗,直到9月份销售结束。这断断续续一年的时间,需要给月季除5到6次草,期间还不能使用农药,只能靠人工。但这份高收入却坚定了两口子种植月季的信心。从此夫妻两人就开始了他们的月季种植之路。 
 
    说起月季带给家庭情况的改变,王敏平满脸洋溢着笑容:“家里的家电都是最近两年卖了月季后买的”。 
 
    记者环视四周,客厅的正前方是一台42寸的康佳电视,大大的萤幕刚刚能放在老家俱上,一点空间也没留下[养殖网: 
 
    走到院子里,最为耀眼的就是那辆雅马哈的踏板摩托,吕二虎特意告诉记者:“这个是我们这儿最好的了!”记者特意查了这辆摩托车的价格,售价竟然1万多元。 
 
    尽管月季种植给吕二虎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但他却有自己的担忧。“要扩大种植面积,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土地。”他说。 
 
    在姚庄,每人仅有几分的口粮地,尽管他们租种了别人的土地,然而月季种植却有个问题,就是一旦种了一年月季,之后好几年都不能再种。“第一年种植月季成活率高达80%—,但来年再种月季,月季的成活率仅有20%左右,这个问题一直没法解决。”吕二虎说,近年来,土地的租金越来越高,像他们承包的土地,每亩地要1000多块钱。 
 
    此外,除草所用的人工也是吕二虎夫妻俩觉得头痛的问题。因为月季种植需要除去大量杂草,而仅凭他们两人完全顾不过来,所以需要雇佣人。但全村都种植月季,一旦到了农忙,每家每户都没有空余劳动力。 
 
    即使雇到劳动力,劳务费也是笔不小的费用。近年来劳动力的价格水涨船高,从去年开始就每人每天30元,王敏平给记者算了个账,说种一年月季如果全雇佣劳动力,一年仅仅除草费就要小5千块。 
 
    最让吕二虎担心的还是种植基地的污染问题。吕二虎说,最近几年,离月季田不远的地方出现了水泥厂、铝厂等,他觉得这些厂子的排水使他家月季成活率降低了。 
 
    记者特地去月季田一下,在种植田所用灌溉水的水槽上游,确实存在水泥厂、铝厂等,并且水槽中的灌溉水十分污浊,时不时发出难闻的气味,而当地居民也将一些生活垃圾丢在水槽中。 
 
    吕二虎家并不是村里的月季种植大户,他说:“我们那算啥,有的人都种好几十亩,俺村姚天基都种了100多亩!”如今的姚庄,月季种植已经小成规模,足足有200多亩。月季不仅成为姚村人民发财致富的法宝,也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农业发展。隔壁谢家村的村民有的也开始种植月季了。 
 
    77年前,范长江先生还在为渭水河畔肥沃的土地痛心,他曾写道:“最为痛心者,是渭水两畔这样平坦肥沃的川地,农民竟被政治经济种种力量,逼得遍种***,沿途街道,无不百业萧条。”然而今天的渭河却成为我国西北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带,在渭河穿过的甘谷县,月季花卉种植更是成为当地姚庄最为主要的种植作物。昔日***遍野的渭水河畔,如今成为了姚庄人民种植月季的黄金宝地,特色农业的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二:  
    大学生村官创业卖土鸡蛋火了 
 
    会上吐真言,遭遇“围追堵” 
 
    “土鸡蛋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吗?他怎么说秋天应季?我家门口那超市,土鸡蛋的价格眼看涨得就要吃不起了。”21日上午李涛登台演讲时,一直安静地在会场协助比赛的工作人员,听到发言,开始窃窃私语,互咬耳朵。 
 
    “我来讲一下养殖时间表,春季培育鸡苗,夏季茁壮成长,秋季大量产蛋,冬季卖成鸡,因为河南没有活鸡市场,一般是卖到南方市场,种鸡吃了雪水下蛋率会下降40%。从这个时间上来看,土鸡蛋真的不是全年都有,随时随地都能买。”李涛下台后,给粉丝现场答疑解惑。 
 
    细打量,一身深色西装,眼睛不用看发言稿,腰板挺得笔直的李涛若与人相逢在十字街头,没准会被大胆的城市姑娘归类为“高富帅”,而与他擦肩而过的路人,十之八九会将他当成公司小高层。 
 
    这人,真的是来借东风、筹资金的中小企业主,只不过,相对于那些从基层做起、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还有个身份,就是大学生村官。有创业者的 *** ,又有大学生的质朴,才使得他显得“与众不同”。 
 
    是两腿子泥的村官,也是大学生心中的“创业盟主” 
 
    闭眼难见三春景,出水才看两腿泥。你能想象,上段提到的西装哥,还能穿着白大褂,在三伏天潜入瓦房盖上石棉瓦组建的鸡舍吗?他能在母鸡护崽、公鸡啄人、绒毛乱飞的空气里,除错装置、分配饲料。 
 
    李涛,是河南省2005年选任的大学生村官,现任济源市轵城镇良安新村党支部书记,济源市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总经理,市青联副主席,下乡时间已整10年。 
 
    “2007年冬,我选定了散养土杂鸡的创业专案,踏上了创业之路。”李涛说,在科学饲养,走高品质特色化发展路线的作用下,公鸡和母鸡用壮实的身材和饱满的鸡蛋,来回报他。“鸡场收益很好。一个基地每年土鸡和鸡蛋产值共计75.6万元,纯利润达15万。‘豫源咕咕哒土鸡蛋’这个品牌已在国家商标部门注册,还是河南省的农业优秀品牌,全省固定的销售网点已有大中小超市387家。 
 
    “济源市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2013年8月15日筹建,它联合全市村官及农村创业专案产品,利用网路营销为平台,为全市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产品展示、创业策划、网路宣传及销售,并提供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讲座,在挖掘、整理、包装之后,面向全国推介。联盟以集团公司化运营模式运营,已辐射带动了16个镇办900余名农民朋友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借东风,农业电商还想“创奇迹” 
 
    “2014年至今为农户销售土鸡蛋50余万斤,价值400万元;土蜂蜜3000多斤,价值70万元;高档优质干果4000斤,价值120万元,为农户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增收。”闲言碎语不多讲,李涛用“经济效益”借东风。 
 
    济源市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抢抓机遇,承办了济源市电子商务创业园,通过微信平台、电子商务等先进手段积极开展市区范围内的连锁业务,将咕咕哒土鸡蛋、王屋山土粗布、冬凌茶、王屋土模、黄金杂粮、薄皮核桃、土蜂蜜等优质农副产品,通过搭建起来的渠道和平台从农户家里流向市场,为农户创造更多的利益。 
 
    下一步,他想将创业联盟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将济源市电子商务创业园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大学生村官和有志青年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通过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的努力,利用农业电商的先进理念和手段,带动农民致富,带动农村发展,推动农业腾飞。”

5. 80后草根农村创业故事

 80后草根农村创业故事
                      相比70后、60后富豪其实他们有点介意“富豪”这个称呼,觉得“平面庸俗高调了点”,他们自己总结的区别是,“我们对财富的追求会更纯粹,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没有很多应酬,不打麻将不吸烟,基本不喝酒,爱好包括看书和学习。对,我们花在学习上的开销,有的年份占到了总支出的五成以上。”
    
    这里的“我们”,粗略算来,有十来个小伙子,都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友企业家俱乐部的成员,目前都有着自己的公司,身家千万左右。
    他们中的佼佼者,朱增辉、张鑫、周柱、陈敏、欧阳胜杰、林森6个人,1983年或1984年出生,在长沙这个他们曾经“归去来”的城市,创造财富,享受生活。
    创业只为改变命运,他们不是富二代
    首先你要了解的是,这六人都不是富二代。所以,我们所有关于“富二代”的想象,可以搁一边儿去了。
    他们都是白手起家,而且大多来自农村,创业只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最惨的时候,骑着电动摩托车在高桥市场里转一整天,冬天冷到双腿失去知觉,夏天晒得“跟鬼一样”。
    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如果硬要说成是富豪,他们是草根创业富豪。
    朱增辉目前是长沙美艺品牌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此前,他南下打过工,也做过小生意,最终回到长沙,开起了自己的'公司。
    张鑫、陈敏、欧阳胜杰是湖南龙润商贸有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龙润”是个茶品牌。这三人大学毕业后,在步行街卖一块钱一根的烤香肠;后来被台湾一个大老板赏识,“连锁店”开到了天津;铩羽而归后,又在长沙做巧克力喷泉机、开奶茶店;最终奶茶店又被龙润并购,他们安隅长沙,做了“小”老板。
    “我们骑着自行车,进仓库的时候还是白天,出来就满天繁星了,特别漂亮。”这个被他们多次说起的场景,与当年北岛和朋友们创办《今天》杂志时颇为相似“周围的树飞速向后退去,我们摇着铃,等待下一个黎明……”
    “我们这个圈里的(人),都是这样一步步过来的。”周柱是长沙志成汽修的总经理。当年,毕业时就有了两百万存款,“都是在大学里开恋爱俱乐部,捣腾各种小生意赚的钱。”
    林森的创业经历相对简单,目前经营着长沙一宅一生卫浴公司。
    如果硬说有什么成功经验,张鑫的说法是,“执着,不怕苦,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当然,还有运气的成分,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张鑫和他的两个搭档,在大学里便认识,“第一次看到欧阳胜杰,觉得这人很有意思,大热天的,宿舍像个蒸笼,他打着赤膊,脖子上围条毛巾,架起桌子煮功夫茶……”
    毕业数年之后,在长沙的冬日暖阳里,这几个曾经在同一个校园里或许照过面的年轻人,聊起了过往。如今,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便小聚一下,资源共享,互相扶持,以至于在采访中,总有人“动情”地感谢一番。
    他们哈哈大笑,激动处站起来互相抱一下,捶两下肩膀,眼眶微微润湿。
    
  ;

80后草根农村创业故事

6. 在农村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

  创业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还对新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建立起著决定性作用,而后者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更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创业社会里,很多人在农村找到了创业成功之路,看看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激励自己的斗志。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一:  
    养鹿能手高培德 
 
    养殖梅花鹿赚钱吗?近日,笔者来到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灌区红旗农场六分厂的巨集德梅花鹿业养殖场,200多只梅花鹿体态秀美、角姿英俊,十分惹人喜爱。说起这些小鹿,那可都是巨集德梅花鹿业养殖场老板高培德的“宝贝”,每天他都会早早地来场里看这些“宝贝”。 
 
    听见说话声,“躲”在室内的几只梅花鹿立刻从地上站起来,紧紧挨在一起。高培德说,虽然梅花鹿已经驯养了多年,但还是很怕人。在养殖区内,笔者看到,养殖区是相互隔开的,梅花鹿所在的房间约有200平方米,分为休息区和活动区,每个“套房”里都养著十几只梅花鹿,而这样的“套房”有十几个。 
 
  
 
    虽然拥有多年的养鹿经验,但是一入门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价格***。高培德对笔者说:“刚开始养殖的时候,一只母鹿产一只小鹿才一百到二百元,鹿茸那时候才四百多元一斤,这样算下来,养一只鹿就得赔个五六百元钱,一赔就是六七年,但是既然选择养殖梅花鹿赚钱的道路,我没想过放弃,就算赔钱我也养,多大困难我也得坚持。” 
 
    坚持不是盲目的干挺,而是在观望中依靠科学养殖,并将思想付诸行动。为了摸索梅花鹿的饲养习性,高培德总是早起晚睡,每天细心照料鹿群,不但向县里畜牧水产局的技术专家请教,还专门请了一位饲养员指导饲养。几年下来,高培德在养殖上总结了很多经验,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不仅挺过了价格低谷期,还壮大了自己的养殖规模。 
 
    从小规模饲养几只,慢慢发展到十几只,如今已养殖梅花鹿230只。前几年,高培德在红旗总厂租了地,建起了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栏舍和管理用房,办起了家庭养殖场。现在他的鹿茸基本上是客商上门收购,时常供不应求。经过几年的艰辛和摸爬滚打,高培德已经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梅花鹿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梅花鹿养殖赚钱能手。 
 
    农民日报:北鹿南养好赚钱 
 
    “别看梅花鹿个头很大,但胆很小,警惕性很高,一有动静就会乱跑。”7月6日上午,走进四川省仁寿县满井镇鑫雅鹿场,“鹿老板”范蝶就嘱咐笔者,虽然是人工驯养的梅花鹿,但还是很怕人,进去后不要闹出大动静。 
 
    2006年范蝶辞掉了医药公司的采购工作,带着自己多年攒下来的积蓄,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中国梅花鹿之乡,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承包了30亩地,先引进80头梅花鹿,开始自己的养鹿之路。 
 
    在远离家乡的东北养殖梅花鹿,范蝶放不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年总要往家里跑几趟。通过一番考察后,他萌发了把梅花鹿迁到仁寿饲养的念头。2012年9月,范蝶将10头梅花鹿从东北运回了仁寿,进行试养。 
 
    “梅花鹿比较好养,对吃喝都不挑剔。主要饲料是青草以及玉米、麸皮、米糠等。”范蝶介绍:“在老家养鹿也有很多好处,空气好、水源好,特别是水草丰富,加上四川境内少有鹿场。”引进梅花鹿后,范蝶就一天都没有消停过,每天需准备足够的无污染青饲料;清理场内的卫生;特别是鹿病的防治和繁殖,在一年多的养殖过程中,他慢慢地摸索出在仁寿本地养鹿的经验,去年他又从东北运回了90头梅花鹿。 
 
    “在南方饲养梅花鹿饲草丰富,饲料成本低,由于气候的原因,鹿子的长势要比北方高出近一半,在北方鹿茸一年只能收割一季,在南方可以收割两季。”范蝶自信地介绍:“一头3年龄的公鹿,通过产鹿茸、鹿血一年有3000多元的纯收入,一头母鹿一年下一次仔,饲养半年就有2000多元的纯收入。今年上半年,我的90多头梅花鹿取鹿茸,产量很不错。按照市场价格来算,鹿茸每公斤6000-10000元、鹿茸血每公斤2000-3000元,这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养殖梅花鹿还是挺赚钱的。” 
     二:  
    养殖人参鸡价格1000元只开启致富路 
 
    一枚鸡蛋售价35元,差不多是土鸡蛋的40倍;一只鸡售价1200到2500元不等,在市场上可以买20到40只土鸡——这些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靠谱? 
 
    靠谱!因为长潭河中坝村9组有个“养鸡怪人”龚伦朋,他从家传古医书中得到启示,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创制出“人参+大米”的人参鸡饲养秘方,并经试喂获得成功。此后,他用独家研制的鸡饲料喂养乌鸡,生产“能鹏”人参鸡和人参鸡蛋投向市场,市场行情和经济效益看好。 
 
    在长潭河侗族乡龚姓是大姓。“我们祖籍在江西,后迁入湖南,因逃水灾迁入现居地。”中坝村书记龚光义介绍。当地龚氏是中医世家,明代有宫廷御医龚廷贤,清代有地方名医龚祖辉。龚伦朋开启保险柜,向记者展示龚廷贤的著作《寿世保元》等系列古医书和龚祖辉的照片原件。 
 
    “十几岁的时候,我得了‘歪嘴风’,也就是现在的面瘫。当时到医院拿了些药没治好,父亲就叫我用醋和生石灰调和后涂在脸上,没过几天病就好了。”龚伦朋回忆当年的情形。他知道父亲讲的偏方来自家里的祖传医书,从此就对这些珍宝著了迷。 
 
    和妻子在外地打工的十余年间,龚伦朋一直把家传医书带在身边。然而,阴阳术数、经络穴位……这个既非古文专业又非医学专业毕业的农民,要看懂古医书谈何容易!好在他生在中医世家。他买来字典,自制新旧词对照表,别人放工后休息,他一有空就学习,日积月累,记的笔记本有一摞,终于学有所获。 
 
    龚伦朋从先祖龚廷贤的著述中看到“人参鸡”,在长辈的片言只语中得知些许资讯,他决定喂养人参鸡,走好“研发、投产、销售”之路。“创新创业不是容易的事,每一步都非常艰难。”年近50的龚伦朋感慨道。 
 
    由于饲料配方比不当、鸡子生长条件不优,喂养技术不到位……两三年下来,夫妻俩积攒的20余万元辛苦钱全交了“学费”。“最难的时候,我家电饭煲坏了都没钱添置。”妻子李绍琼回忆。虽然衣食无著,为学喂养技术,龚伦朋到外地办得好的鸡厂去义务劳动,学习知识,积累经验。 
 
    由于养殖“人参鸡”成本高,2008年,每只“人参鸡”售价达500元、鸡蛋达15元每个。当时很多村民说:“500元一只的鸡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更别说买来吃。”由于“人参鸡”价格昂贵,农村普通百姓消费不起,导致当地顾客很少。几个月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卖出去的“人参鸡”却屈指可数,这让陷入销售困境的龚伦鹏犯难了。 
 
    但是,即使销售情况不理想,龚伦鹏却始终坚信“人参鸡”的市场潜力和食疗疗效。白天他在网上读报,加强业务学习,晚上在鸡舍一待就是一夜,仔细观察“人参鸡”的生长特点。那段时间,妻子李绍琼以为丈夫“疯”了,成天和鸡住在一起,简直是不可理喻。为此,夫妻间发生了很多争执。“如果不是我一直坚信养殖‘人参鸡’的前途,或许我早就放弃了。但是,我就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这么多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都咬牙挺过来了,现在总算是有点盼头了。”在谈到前几年的经历时,龚伦鹏还是很感慨。 
 
    3月14日,在广东工作的好友李俊从东莞来到龚伦鹏家,详细了解“人参鸡”的销售情况。当谈到“人参鸡”价格过高、本地销售量少的情况时,两人商定由李俊联络广东商家拓宽外围销售渠道,龚伦鹏在家发展养殖。李俊回到东莞后,充分发挥自己人脉关系广的优势,通过将“人参鸡”和鸡蛋赠送给亲戚、朋友、同事试吃的方式,对“人参鸡”进行广泛宣传。随后,浙江、广东等地慕名而来的商家越来越多,每只“人参鸡”卖到1000至1200元,鸡蛋卖到每个30元。本地村民看到“人参鸡”对外销售的情况越来越好,也开始尝试购买。“现在好了,外地的销售渠道逐渐开启,我相信本地的销售情况也会越来越好。我对自己选的产业很有信心。”不管经历多少困难、遇到多少挫折,谈到“人参鸡”养殖,龚伦鹏总是信心十足。 
 
    难关一道道攻克后,龚伦朋的事业走上正轨。在组建人参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2014年3月,宣恩县能鹏人参鸡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同时注册“能鹏”牌29类、31类两个商标。 
 
    此后,该公司的人参鸡、人参鸡蛋作为宣恩县的特色产品之一,先后参加23届食博会、第九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连续参加第一、第二届“中国恩施·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会”,在第二届硒博会上,人参鸡蛋获“中国名优硒产品”称号。 
 
    经送恩施州产品质量监测监督检验所“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能鹏”人参鸡蛋硒含量为53.6μg/100g,标准要求是≥15g/㎎,高于标准3倍多。“能鹏”人参鸡和人参鸡蛋获质监部门发放的“三颗星”***富有机硒***标志标识。 
 
    经州质监所检测,“能鹏”人参鸡蛋VB1含量1.25㎎/㎏、VB2含量3.84㎎/㎏;16种氨基酸总量186.04g/㎏;棕榈酸2.386g/100g,测定低限是0.005g/100g;锌含量3.5㎎/㎏,DHA含量0.08g/100g,等等。通过省兽药监察所检测,“能鹏”人参鸡蛋不含A02、AM02等7种常规抗生素…… 
 
    2015年7月5日,宣恩县伦鹏人参鸡开发有限公司授权武汉源实原商贸有限公司为华中地区代理销售商。人参鸡以其独特的保健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公司现有三家代理商,分布在北京、广州、武汉。 
 
    目前,公司有三家加盟养殖户,喂养人参鸡400余只,日均产蛋200枚,年产值可达250余万元。“下一步,我将扩大生产,同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人参鸡饲料专利,开发人参鸡蛋粉。”谈起公司前景,龚伦朋信心十足。  相关新闻: 
 
    “人参鸡场”的场主名叫龚伦朋,今年48岁,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中坝村的一名土家族农民。龚伦朋出生于中医世家,5年前他跟妻子带着打工挣下的20多万元,准备回家修建新房。在整理旧屋中祖父留下的医术书籍时,他偶然发现了其中关于“人参鸡”养殖方法和药用食疗价值的介绍,于是他跟妻子商量,先暂缓修房,将积蓄用来投资养殖“人参鸡”。 
 
    虽然最开始妻子和邻居纷纷表示不理解,但这并未阻挡龚伦朋尝试的脚步。按照祖父留下的方法,龚伦朋几经尝试并不断改进,终于成功探索出了适合饲养“人参鸡”的“人参饲料”,逐渐形成一整套“人参鸡”养殖系统。他养殖的“人参鸡”,每只价格都在千元以上,“人参鸡蛋”也能卖出30元一个的天价。 
 
    今年初,龚伦朋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有6户人家加入,他们按照龚伦朋的要求喂养人参鸡,再由龚伦朋统一回收外销。“接下来,我将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决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龚伦朋说到,“在我们这样偏僻、贫穷的山村里,如果能发展到5000只的养殖规模,村民增收致富将不再是梦想。”

7. 在农村创业成功的事迹?

  创业就是为了找到成功的机遇,但成功并非易事。看看那些在农村创业的事迹,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一  
    吃货张不等的阳澄不等大闸蟹和稻易大米创业梦 
 
    张岳,江湖人称张不等,言谈举止沉稳干练,谁也看不出他是个90年出生的“小鲜肉”。不过,说起他倾其所有的创业专案——阳澄不等大闸蟹和稻易大米,年轻人对事业的 *** 与执著在言语间飞扬起来。 
 
    一个等不及创业的人 
 
  
 
    张岳出生于江苏南通,却十分向往行走四方,以天下为市的浙商精神。高中时期的他,头脑中就充满著创业的想法,2008年终于如愿考入了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学。在这所美丽的江南百年学府,张岳开始了为创业梦想的积累。 
 
    大学主修自动化控制专业,会造机器人,也会诗词歌赋,他兼具理工科的大脑回路和 *** 洋溢的文科情怀。在大学三年级,张岳幸运地被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强化班***简称强化班***录取,辅修创业管理。每年从全校各专业6000多名大二本科生选拔40人,在保证本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参加两年的辅修学习,强化班想要培养的是“未来的企业家”。“我们并不是引进国外的教材照本宣科,为我们讲课的除了知名管理学教授、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学者,还有从浙大走出去的杰出创业校友和著名浙商,他们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经验,还有将来我们自己创业的人脉资源。” 
 
    2012年张岳大学毕业,在一家软体公司跟着一位浙商半是秘书半是学徒地学习公司的经营管理。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第一份工作,都为他日后的创业提供了各种准备条件,只要认定了创业,就绝不回头。 
 
    为什么给自己取名“张不等”?2012年12月21日,没有等来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可张岳觉得他创业的愿望不能再等了。于是,张不等辞职创业了。 
 
    一个吃货的各种讲究 
 
    有 *** 、有行动,那么做一个什么样的创业专案呢?“我是一个超级吃货,大学几乎一半的生活费用都花在了吃上面,我想我的创业专案应该是我最熟悉的事情,于是我想到了做农业。” 
 
    “吃货”这个词近几年来很流行,但它并不能概括一个真正热爱美食的人对食材的挑剔和讲究。就像《食神》电影中,原材料的丝毫偏差都能影响最后的口感。张岳的叔叔负责管理著一家主营大闸蟹的南湖蟹业合作社,由于家庭的关系,他能够通过观察和品尝辨别出各个湖域大闸蟹的区别。听起来很神奇,但是对于一个资深吃货来说,他就要较这个真,“很多大闸蟹挂著阳澄湖的牌子,我一吃就能辨别其中的差别。” 
 
    2014年蟹苗下湖,张岳和他的小伙伴们就想做最好、最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张岳的叔叔在后方把握螃蟹的养殖过程,他们在前方翻阅了大量有关大闸蟹的文字材料,“农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的地方,产品很难标准化。但是,以我的想法来说,我们做农业就是要标准化,保证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张岳说。虽然是在同一水域,喂食同样的鱼虾,但大闸蟹的品质还是会有细微的差别。当第一批大闸蟹上来的时候,他们淘汰了30%看起来品相不好的,剩下70%用虾肉精养一周。什么才是好的大闸蟹呢?后盖发青亮,肚子是米白色,肚尖发红,腿结实。这就是“阳澄不等”的大闸蟹,一群年轻人创立的一个小而美的农业品牌。 
 
    一个最懂大米的公司 
 
    “阳澄不等”大闸蟹一上市,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给了张岳和他的小伙伴们信心。这群年轻人选择了农业这个古老的行业,也注定会为农业带来不一样的变化。 
 
    大闸蟹一年的上市销售时间只有两个月,“阳澄不等”成功后,张岳就开始琢磨要做一个非季节性的专案,还是着眼在农业。2014年12月,经人介绍,张岳认识了浙江金华一位享誉当地的种粮状元,丰群飞。这就是他要做的第二个专案,千家万户都需要的大米。在丰群飞的帮助下,张岳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流转了5000亩良田,开始种水稻。 
 
    渤海镇,著名的响水大米便出自于此,因为这里独一无二的由火山岩浆凝固而成的“石板地”,种出来的大米有独特的色泽、香气和高营养价值。“稻易”是张岳为自己的大米取的名字,“易”象征他们想要有所改变的野心,就像是他们的大闸蟹一样,稻易的大米每一粒都被精心呵护过。米种是101香稻种,生长在石板地上,从日本引进的视觉机器,既不要有带酸味的未熟粒,也不要有和整粒米口感不一致的碎米粒,只有45%的大米才能通过稻易的严格删选,由于销售环节的跟进,每一粒米都要在脱谷后28天收出,而没有通过筛选和28天后没有售完的大米,则用来酿酒。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得不说稻易的大米做出了食材能达到的令人赞叹的精致程度。 
 
    一个想要改变农业的愿景 
 
    稻易爱农会,这是张岳非常自豪的一个创举。“我们的体系中有100多位农户,每一家都有一份农户档案,在每份档案中记载了农户的合格出米率,影响大米质量安全的农残、土壤等各方面的资料,稻易出售的每一盒米都有一个二维码,这也是每一盒米唯一的身份ID,通过扫描二维码,使用者可以知道这盒米生产它的农民、种植日期、脱谷日期,并且对这盒米作出评价。所以每份农户档案对应着一份信用评分,这很重要,结合信用评分和农户档案,我们会给予不同等级的农户不同的收购价。”张岳称这一套评价系统为感知溯源系统,农民用心种出的粮食,也是使用者放心食用的粮食。在稻易的爱农会里,农民还能享受到无息贷款,每家享受无息贷款的额度也和他们的信用等级相关。 
 
    无论是大闸蟹还是大米,张岳都是通过微商推广和电商销售的形式,而且他用一张可充值的“粮卡”积累起自己的客户群,用虚拟的智慧米桶管理使用者大资料,您家的用米习惯、吃饭频率都对应着定制化的服务,在江浙沪地区,每天晚上8点之前下单,稻易的大米就能在下一顿晚饭前送到你手中。 
 
    在和蟹农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也了解到螃蟹养殖巨大利润背后的艰辛。80亩水域,每隔一天投一次食,蟹农要凌晨3点起床,一天工作12个小时。但付出最多的,却不是得到最多的,一个蟹农告诉张岳,大闸蟹的价格经销商说了算,农民在销售上是没有话语权的,而且做为真正的劳动者,他们并不被尊重。 
 
    “安心做事的人应该得到尊重。”张岳说,“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农业这个古老的行业,需要抱着以10年为一个单位的心态来做,要有10年,20年,30年的经营,才有可能做出一些事情,我很同意。而且我同时觉得,要去优化这个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古老行业,仅仅有网际网路这种技术手段还是不够,要让每一份农产品和生产它们的农民牢牢系结,农产品就是农民的作品,当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满意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认同感,就会以更加专业、更用心的态度从事这项职业,农业也会吸引到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而我们这群年轻人,就是要用数十年的时间,为生活和农业而做极致农产品。”

在农村创业成功的事迹?

8. 农村创业很励志的故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资讯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在这个创业时代里,很多人从农村找到了成功的方法,看看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激励自己。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一:  
    残疾人创业建养殖场,猪和鸭子不愁卖 
 
    清晨,贵贤养殖场的100多头猪在“嗷嗷”地“呼唤”主人来喂食,鸭舍里的几千只鸭也在“嘎嘎”地叫……在西林县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那劳镇顶蚌村贵贤养殖场,负责人黄贵贤正带着他的3名残疾人员工,喂鸭子、清扫猪圈,忙得不亦乐乎。“我们身体都有残疾,做起工来比较费力,可稍微慢一些,这些小家伙们就会‘ *** ’,所以一大早就起来忙了。”黄贵贤一边擦额头上的汗珠,一边说起了他的创业故事。 
 
    1 为挣医疗费开始养猪 
 
  
 
    因十几年前的一场车祸,黄贵贤落下了四级残疾,之后儿子又患智力障碍,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2001年,为了挣钜额的医疗费用,黄贵贤与妻子放下村里小商店的生意,到那劳镇上租下空置的粮所,专门养猪。因为本钱不多,刚开始只能养30多头,那段时间肉猪价格连连攀升,让黄贵贤夫妇挣了不少钱。“我们家的两层半楼房共350平方米,在2006年是村里最大的房子,都是用养猪赚来的钱建的。”黄贵贤颇为自豪地说。 
 
    可房子建好后,黄贵贤手头上就只剩下2万多元,而且粮所的房子也被征收回去。不能养猪了,还能做什么呢?黄贵贤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我们家不是有一片地吗?荒著也可惜,你看是不是可以在那里干点事?”妻子看出了丈夫的心思,从侧面“敲了敲”他的脑袋。有了妻子的点拨,黄贵贤重新树立起信心,打算大干一场! 
 
    2 在爱心凝聚中前进 
 
    “开始办这个养殖场很困难,主要是资金缺乏,我借了贷款。后来在县残联的支援下,慢慢改建、扩建,才慢慢还清了贷款,有了利润。”说起当年的经历,黄贵贤依然记忆犹新。 
 
    要办养殖场,地是不用租了,但是建场房,盖猪圈,钱从哪来呢?黄贵贤一筹莫展。后来,黄贵贤了解到为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该县县 *** 通过政策支援和资金扶持、技术培训等多种措施,积极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在县残联的支援下,2007年黄贵贤向农行借了6万元,向信用社借了5万元,加上亲戚朋友的支援,他共筹集到了17万元。黄贵贤说,作为一个残疾人,当时能筹到那么多钱还真是不容易,多亏了大家的帮忙。 
 
    2007年8月,场房建好,猪舍盖好,黄贵贤马上引进了50头母猪,120头肉猪。可17万元很快就所剩无几了,后来,连买饲料的钱都没有。黄贵贤穷则思变,当年他带着户口薄、身份证、残疾证和养殖场的相片,亲自到南宁百粮饲料厂求助。作为残疾人,却有如此大的信心和决心,厂方被黄贵贤的精神感动,答应黄贵贤赊饲料的请求,让其卖猪后才付款,这让黄贵贤激动了好几天。可好景不长,由于技术跟不上,加上肉猪价格大幅度下降,2008年,黄贵贤养的第二批猪严重亏本。饲料钱没能如期汇给厂家,十几万的贷款也没有办法还,迫不得已,他只能把大小肉猪连同30多头母猪都给卖了。 
 
    “在最困难的时候,又是县残联向我伸出了援手。给我买猪仔,送鸭苗,选派我到南宁、崇左取经学技术,帮助我走出困境。”黄贵贤感激地说,县里的技术培训,残联每期都让他参加,现在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期数了。特别是黄贵贤的生态养殖场被定为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后,县残联给他的扶持力度更大了,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给他建鱼塘、修鸭舍、硬化道路,完善办公室、培训室等设施。在采访中,黄贵贤的手机不停地响。“黄老板,你的猪要留给我10头哦!”、“黄老板,明天我要到你的养殖场买400只鸭子。”……黄贵贤说养殖场里的猪和鸭子现在都不愁卖。 
 
    3 爱心回报扶持残疾人 
 
    “我家的母猪难产,他半夜就来帮处置;我家的鸭苗,是他帮打的预防针;我家缺饲料,是他先免费提供;我家的鸡卖不出,是他帮联络老板……”对于黄贵贤的好,周边的群众,特别是残疾人群众总是赞不绝口。 
 
    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搞养殖难,搞生态养殖更难;用工难,用残疾人员工更难。然而,黄贵贤就是这么一个身残志坚、在创业路上迎难而上的残疾人,他搞起了生态养殖,专用残疾人员工,还帮扶周边的村民特别是残疾群众发展养殖业。目前,黄贵贤的养殖场有猪舍500平方米,鸭舍3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120头以上,麻鸭年出栏27000羽以上,他俨然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养殖场有三名残疾人员工,我每个月发给他们1000多元工资,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他们已经在我这里工作三年多了。”采访中,黄贵贤告诉记者,残疾人就业创业的难处,他深有体会,他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近几年来,黄贵贤协助县残联开展党员扶残专案和阳光助残专案,已为300多个残疾户提供种猪,每年发放14吨以上饲料帮助残疾人发展养猪、养鸭专案。未来黄贵贤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场规模,争取今后让更多的残疾人到他的养殖场就业,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创业。 
     二:  
    养鱼亩产2500斤鳜鱼创养殖神话 
 
    2001年,中专毕业的李军,年仅19岁。他率先回村自学养殖特种鱼,成为当地水产行业最年轻的千万富翁。此外,他还发起成立了锦军水产专业合作社,带领200多户村民一起致富。他预计,3000多亩的养殖规模,今年年产值过亿元。 
 
    弃保安工作回家养鱼 
 
    2001年,中专毕业后的李军找不到理想工作,在一个居民小区当起了保安。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到餐馆吃饭,要了一盘鳜鱼,价格100多元,“其实,这种鱼在我们村很常见,没想到这么贵?”这年,他辞掉工作,在华南海鲜市场做调查,并翻阅了一些养殖鳜鱼的书籍。 
 
    19岁的李军有了创业冲动。他决定回家养殖鳜鱼。事实上,他家乡的荷包湖农场水源充足,鱼塘多,具备鳜鱼养殖条件。他把想法跟父母和盘托出,“我的话还没说完,就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但李军的哥哥李允表示支援。父母无奈,只得同意兄弟俩,并拿出了11万元积蓄予以支援。 
 
    第一年亏得血本无归 
 
    挖鱼塘,盖棚屋,找鱼苗,置增氧机,李军信心满满。2002年,他用16亩鱼塘养殖鳜鱼,并花了2个月时间,到汉江边找渔民收集了万余条小鳜鱼苗。曾养过鳜鱼的蔡师傅告诫他:“鳜鱼要吃小活鱼,死鱼不吃,饿了就互相残杀,且对水质要求很高,缺氧就死。” 
 
    李军从广东引进了300万条小麦鲮鱼作为活饵料养殖。但给鳜鱼喂多大的饵料鱼,又是一门学问,太大吃不下去,太小则增加了鳜鱼的捕食活动量,影响生长速度。7月的一天,离鳜鱼上市仅3个月。天气闷热无比,耐氧能力差的鳜鱼,纷纷浮出水面。浮头就意味着死亡,当李军开始抽水、转塘时,一切为时已晚,整塘鳜鱼瞬间全军覆没,损失达10万元,血本无归。 
 
    债主紧逼险些卖掉鱼塘 
 
    李军的失败,引来了村民们的嘲讽。“你搞这行不行,完全是瞎掰。”当时,在村民汪文学看来,李军成不了大事。 
 
    经朋友介绍,2003年,李军赴黄冈罗田县找郎正全师傅学技术,并一呆就是3个月。“你年纪这么小,有这个闯劲,让我佩服。”郎师傅将自己的鳜鱼育苗孵化、养殖技术,全部教给了李军。 
 
    李军不想放弃,回家后再借3万元钱,购了8000条鳜鱼苗。但这么多鳜鱼的“吃饭”难题,又让他栽了跟头。“饵料供应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鳜鱼自相残杀。” 
 
    3年的时间,李军先后亏损20万元,债主无数。2004年春,李军家穷得连买米的钱都没有了。恰巧在这一年,哥哥李允患了肾病综合征,需要大量的钱治病。一些债主眼看李家无钱还债,甚至抱走他家的电视等值钱物件。 
 
    母亲哀求李军,“你把鱼塘卖掉吧。”那一刻,他哭了,“搞了几年的养殖,眼看就要成功了,要放弃我心有不甘。”在他困难时刻,李允的岳父出手,帮他解了燃眉之急。 
 
    亩产2500斤鳜鱼创养殖神话 
 
    2005年5月,连败三年的李军,放手一搏。他找亲戚、朋友再凑了5万元,购置了自动测氧机。实际上,此时的李军,其鳜鱼养殖技术,已是十分成熟,“何时下饵料,每亩下多少,何时换水、消毒,这一切我了然于胸。” 
 
    为了解决活饵料鱼供应问题,他将麦鲮养殖交给其他村民,然后以合适的价格收购。2005年,他承包的50亩鱼塘,收获了8000斤鳜鱼。当时,鳜鱼价30多元一斤,这年,他的毛收入近30万元,纯利润达15万元。2006年,李军扩大了养殖面积,承包的鱼塘面积达100亩,他拿出70亩养殖鳜鱼,此外,还用30亩养殖新品种黄颡鱼,实现多元化养殖,分担风险。“黄颡鱼可高密度养殖,耐低氧,抗病能力强,产量易保证,风险系数相对较小。”这一年,他的毛收入有200多万元,纯利润就有100多万元,鳜鱼养殖亩产达到2500斤。2009年,李军发起成立了锦军水产专业合作社,截至2011年4月,该社社员发展至200多人,养殖面积达3000余亩,预计年产值过亿元。 
 
    如今,李军扩大了养殖品种和规模,并承包了300多亩水域,养殖鸭嘴鲟、鲈鱼。目前,他正在通过中间商联络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