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信风险识别是企业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技术,企业从哪些因素客户的风险

2024-04-29

1. 授信风险识别是企业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技术,企业从哪些因素客户的风险

重点探讨下票据结算和担保这两大企业常运用的信用交易方式的具体操作及风险控制点:
1、票据结算
在我国,票据包括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目前企业间交易结算常用的是商业汇票中的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给企业的一种授信,企业只需交纳汇票票面金额的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和费用给银行,资金占用少,有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它将企业信用转换为银行信用,有效地解决了企业间交易互信;它的流通性较强,可以背书转让、提前贴现等。
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时,双方可以签订单独的付款合同,或在客户填写的申请里加入“承兑到期时企业向承兑银行提示付款后,无法顺利解款时,客户应在几个工作日内以电汇形式及时还款”这一条款,从而保障企业的权益,控制信用风险。最后,银行承兑汇票接收时应注意:一是验证银行承兑汇票的真实性;二是票面要素是否完备、有无瑕疵;三是关注承兑银行本身的资质,是否为规模实力较大的银行。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保证企业解款的顺利进行,及时回收货款,降低信用风险。
2、担保
担保是指法律为确保特定的债权人实现债权,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信用或特定财产来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制度。根据法律规定,担保有五种方式,即抵押、保证、质押、留置、定金。其中抵押、保证和质押方式在企业中较常运用。
3、抵押
抵押的标的物通常是不动产,实际操作中多将房产作为抵押物。抵押人可以是客户本人、公司负责人或自愿为该客户提供担保的第三人。   房产抵押授信中的几个风险控制点:一是房产抵押前,客户需通过中介机构进行房产评估,并提供房产评估报告;二是办理房产抵押登记手续并取得房产他项权证;三是授信额度应在抵押的权益价值内且不超过房产评估值的70%为好,并考虑客户的销售情况设定;四是尽量要求客户以商用住房来抵押,客户无力偿还货款时,通过法院执行商用性质的房产相对容易;五是实地核查房产他项权证的真实性,防止证书造假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信用风险。
4、保证
保证是指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为债务人履行债务而向债权人所做的一种担保。当客户信用等级较低时,企业为了降低信用风险,可以要求客户提供第三方担保。
第三方担保可以是个人担保或其他公司担保。其他公司担保较为简单,企业只需在评估其担保资格后与其签署担保协议并明确担保方的连带担保责任即可。个人担保的情形较多,当客户的组织形式为公司制企业时,由公司主要负责人提供个人担保,能将客户的有限责任转换为个人的无限连带责任,进而有效降低信用风险。此外,个人担保书中如能列示家庭财产清单并将相关权属证明作为附件,将为发生坏账时的货款回收提供便利;担保方若已婚,应将夫妻双方都列为担保人,避免涉及共有财产的分割问题。
5、质押
质押就是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者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质押担保应当签订书面合同,质押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对于持有银行承兑汇票既不想贴现又需要信用支持的客户来说,汇票质押是个比较好的选择。汇票质押相比房产质押有两个优点:办理手续较便捷、发生坏账时抵押物的执行力更强。只是企业要注意为提供汇票质押的客户在质押期内设置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让客户交易滚动起来。

授信风险识别是企业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技术,企业从哪些因素客户的风险

2. 企业授信的授信风险控制

授信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银行在办理贷款、贴现、担保、押汇、开立信用证等授信业务时,因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可能无法按期收回本息而形成资金损失,就会形成授信风险。国有商业银行授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风险,即由于国家政策、经营环境、银行客户等外部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的风险;二是内部风险,即由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风险。因此,建立一套以“统一授信、审贷分离、授权管理、资产保全、监督制约”为内容,围绕“授信决策、授信运作、授信管理、授信制约”全过程的较完备的授信风险控制体系,值得探索。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授信风险控制体系在经历了如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到1999年,根据人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在全行范围内的企业类客户授信流程中建立了客户信用评级和风险限额控制制度,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软件系统,由此基本实现了集中统一识别、评价企业类客户的整体授信风险评估制度;第二阶段——1999年至今,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改变其原先将各项授信决策分散于各部门的状况,建立起了信贷管理部集中决策银行授信行为的业务运作机制,从而使得各分支机构集中管理、控制企业授信业务风险。

3. 企业信用风险的特点

一、企业信用风险是什么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在过去的数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Derivatives)发展迅速。适当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减少投资者的信用风险。业内人士估计,信用衍生市场发展不过数年,在95年全球就有了200亿美元的交易量。
二、企业信用风险的特点
1、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传染性,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就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
3、可控性,其风险可以通过控制降到最低;
4、周期性,信用扩张与收缩交替出现。
由于信用风险会对公司或个人的利益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信用风险管理变成很重要的工作,较大的公司常有专门人员,针对各个交易对像的信用状况作评估来衡量可能的损益以及减低可能的损失。
三、企业信用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潜在性。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据调查,目前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0%左右,其中有70%以上是银行贷款。这种高负债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益,潜在的风险也就与日俱增。
2、风险的长期性。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尤其在当前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一过程将是长久的阵痛。切实培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契约规则,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
3、风险的破坏性。思想道德败坏了,事态就会越变越糟。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企业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银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
4、控制的艰巨性。当前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措施,都具滞后性,这与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有关,同时还与银行信贷风险预测机制、转移机制、控制机制没有完全统一有关。不良资产出现后再采取种种补救措施,结果往往于事无补。

企业信用风险的特点

4. 什么是企业授信风险控制?

企业授信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改进银行授信风险控制是增加银行效益的核心内容。
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授信风险控制体系在经历了如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年到1999年,根据人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在全行范围内的企业类客户授信流程中建立了客户信用评级和风险限额控制制度,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软件系统,由此基本实现了集中统一识别、评价企业类客户的整体授信风险评估制度;
  第二阶段——1999年至今,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改变其原先将各项授信决策分散于各部门的状况,建立起了信贷管理部集中决策银行授信行为的业务运作机制,从而使得各分支机构集中管理、控制企业授信业务风险。

5. 如何理解企业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实质是对风险的选择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

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

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关系复杂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

信用风险类型多样

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

信用风险影响严重

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



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

项目投标阶段

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

合同签订阶段

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

建设实施阶段

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

1
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
2
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项目完工阶段

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

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



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

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

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

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

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

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

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

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如何理解企业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实质是对风险的选择

6. 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办法

 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办法
                      企业信用风险之所以成为单独的一类企业风险,是因为其具有与其他企业风险明显不同的特征。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办法,欢迎阅读。
     企业信用风险的特征 
    1、企业信用风险的发生必然与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有关。(根本特征)
    2、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的结果具有强制性。
    3、企业信用风险的潜在性。
    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
    4、企业信用风险的破坏性。
    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企业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银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
     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 
     1、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培养信用管理人员 
    对外树立企业信用形象,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对内随时监控信用政策,并及时调整。信用部门的“红脸”角色和销售部门的“白脸”角色是收账的最佳方式。
     2、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资信调查的渠道包括客户直接提供的资料、实地调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政府其它相关部门等。调查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
    企业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调查和评估方式,保证客户信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
     3、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加强客户授信管理 
    通过权衡应收账款的效益与成本,对处理客户的应收账款所制定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
     4、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分别建立:
    (1)应收账款预算与总量控制制度;
    (2)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
    (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
    (4)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制度;
    (5)债权管理制度;
    (6)收账政策等。
    
    ;

7. 信用风险的介绍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在过去的数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 Derivatives)发展迅速。适当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减少投资者的信用风险。业内人士估计,信用衍生市场发展不过数年,在95年全球就有了200亿美元的交易量。

信用风险的介绍

8. 信用风险与责任风险不同,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是指

信用风险以信用关系规定的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赊销过程中,信用风险是指买方到期不付款(还款)或者到期没有能力付款,造成货款拖欠或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可谓企业最大的、最长远的财产是客户,然而企业最大的风险也来自客户。 

  信用风险的外部原因: 

  1.交易双方产生的贸易纠纷;

  2.交易伙伴客户经营管理不善,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3.交易对象有意占用企业资金; 

  4.交易对象蓄意欺诈 。

  信用风险的内部原因 

  1.所掌握的交易对象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实; 

  2.对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没有准确判断; 

  3.对交易对象信用状况的变化缺乏了解; 

  4.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缺少有效的沟通;

  5.企业内部人员与交易对象相互勾结; 

  6.没有正确地选择结算方式和结算条件; 

  7.企业内部资金和项目审批不严格; 

  8.对应收帐款监控不严;

  9.对拖欠帐款缺少有效的追讨手段; 

  10.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