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喜欢给人贴标签

2024-05-12

1. 为什么我们喜欢给人贴标签

“他这个人不爱社交,聚餐去叫他肯定会被拒绝的”
  
 “她这个人不爱风险,所以这个事情她不会做”
  
 “我有拖延症,所以才会到最后才来写文章”
  
 ……
  
 你看,其实我们不仅喜欢给别人贴标签,对自己也会贴标签,为何这么乐此不疲呢?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大卫·帕金森的研究证明群:一般情况人会先选定自己的立场,再来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
  
 这也难怪人对事情总是会想弄清缘由,没有理由也会找到理由。
  
 我们倾向于合理化,自己赋予我们觉得合乎情理的解释,这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也难怪我们那么爱贴标签了。
  
 贴标签有什么好处呢?便于我们快速分类,减少思考,节约时间。就因为太好用,大家往往距离了贴标签的弊端。
  
 我们常常会因为某个人的某个行为而判断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当贴上标签后就会去持续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最后印象固化。
  
 例如一些老师眼中的“差学生”真的是差学生吗?但一旦老师有这样的印象,那保不齐这个学生受到的偏见会进一步影响他的行为。
  
 这还不够可怕吗?
  
 当然如果你看到了这一点,聪明的你也可以去借此“立人设”,如果我们想要撕掉别人眼中的标签,想想其实只要做不合对方标签逻辑的事就会让别人改观。

为什么我们喜欢给人贴标签

2. 人为什么喜欢「贴标签」?

‍‍“贴标签”也是有利有弊的。先说利,简化认知过程!我们大脑也是很累的,好不好!每天要处理辣么多信息!“贴标签”是大脑的一种信息处理机制,看到差不多的人、事、物,会贴上标签,遇见类似的就不用不用探索信息累死累活的分析了,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再说弊,形成刻板印象!“贴标签”在节省时间、精力的同时,会形成刻板印象。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

‍‍

3. 为什么我们总喜欢给别人贴标签?

贴标签就是对问题不作具体分析,只根据教条对人或事物生搬硬套地加上一个名目。像“高富帅”“女神”“屌丝”“女汉子”“学霸”,当你看到这些词时,有没有把你知道的一些人归类进去呢?如果有的话,那说明你已经在脑海中给那些人贴上了标签。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喜欢别人贴上标签呢?原因有三:
第一个是“贴标签”能够降低认知成本。简单来说,就是可以让我们更加简化地判断某一现象或某一人物。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大街上看到有位司机闯了红灯,那么肯定会认为这个司机不是一个好人,因为他违反了交通制度。虽然实际上他可能是因为某些特别紧急的事才不得已做出这事的,但当时的我们是不会考虑到这些的。当然,那是特殊情况,大部分情况下闯红灯的都不会是什么好人,即使我们知道了有特殊情况的存在,在下次我们遇到相同的事还是会贴上固有的标签,这比去调查取证简单多了。
第二个是人的印象形成模式。当我们去认知时,往往对一个首要特质和几个中心特质印象更深刻,而对若干个次要特质的印象没那么深刻,甚至忽略不见,现在想想你的几个朋友,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第三个是我们语言文字表达力的不足造成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想法是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但很多情况下语言文字是无法百分之百地描述事实和表达思想的。比如我们非常像达成的一件事突然达成了,那我们就有可能会说“当时高兴得我啊,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所以,当我们无法用语言完全准确地描述某些事实时,那么我们可能就给它贴上个简单的标签了。
虽然贴标签有很多原因,而且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给别人贴上标签,但反过来看,我们又都不喜欢别人给自己贴标签。“标签理论”是这样说的,人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当犯错的人被外界施加污名或贴上负面的标签后,旁人就会开始以标签为标准检视犯错者过往的行为,越看越觉得他确实就是标签描述的这类人。
这就是标签“贴标签效应”,无论是好的坏的,他都会对一个人“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产生强烈的影响。就比如有人说,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给他贴上一个“坏标签”就行了。但同样,想要一个孩子变好也很容易,给他贴上“好标签”然后慢慢看他变好就行了。
既然贴标签这么正常,但影响又这么大,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尽可能不伤害到他人呢?其实这个问题,卡尔.诺顿有很清楚的表述,只要做到两步就好了。
第一步,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思考。因为大脑总是在寻找最快、最简单的方法,我们必须激励甚至强迫自己去思考。这意味着自我改变和调整。为此,我们需要花一些时间。
第二步,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观察和分析具体情况。然后,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我们贴在对方的标签完全是失实的。
让我们来看看卡尔.诺顿举的这个例子,感受一下盲目贴标签的可怕。
举例:“皮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所以,他今天帮助了摩根。”通过这句话,我们给皮特贴上了标签,“乐于助人”成了他的个性特质。
举例:“皮特今天帮助了摩根,就因为老板摩根自己一个人拿不了高尔夫球杆。”此刻,我们很容易将皮特看成一个善于拍领导马屁的小人。
举例:“皮特今天帮助了摩根,因为老板摩根虽然尽力去拿高尔夫球杆,却因为患有腰间盘突出,自己一个人拿不了。”这样,皮特既不是单纯的乐于助人,也不是拍马屁的小人,而是获得了一种中性评价。
如果我们不了解情况,那么我们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皮特贴上一个我们认为正确的标签,而事实可能完全不是那样。

为什么我们总喜欢给别人贴标签?

4. 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给别人贴上标签呢?

不都是错觉。
我觉得不值得,但是有时候很无奈。
不少青春时光在其中度过。
我会好好教育他。
生活还在继续,努力工作,努力生活。

作为男人来说能够养家糊口下班回家可以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妻子温柔贤惠,孩子上进懂事,闲暇之余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玩玩游戏看看小说。
如果有钱,你当然也可以旅旅游,这是男人的幸福。
作为女人来说,有自己的一份稳定工作,让自己有不伸手拿钱的底气,丈夫顾家体贴,孩子孝顺,家庭和睦,年轻漂亮,这是女人的幸福;
每一类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我觉得是不相通的,就像鲁迅先生说的: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现在的人都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价别人。
但是人类个体间是无法在感情上做到感同身受这四个字的,因为这句话本身放在现在社会去理解,就会是以下的解释:
1、大多数时候我们对陌生人的感受根本不关心,因为这个社会让每个人都感到疲惫,即使想关心,也可能会被误会成是带有其他色彩的关心;2、我们在关心他人的时候,其实并不了解事情的发展经过,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试着理解,无疑于是在营造一种假的亲密关系,想通过此种方式拉进彼此关系;3、如果将事事都与自己联系上,这种内心所感受到的重量是无法描述的。

5. 为什么我们总喜欢贴标签?

昨天在整理《隐性逻辑》这本书的内容的时候,看到了其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贴标签?”顿时觉得深有感触。
  
 因为之前的我也总喜欢给自己、给别人贴标签。
  
 (1)
  
 以前,我很“喜欢”贴标签,这个“喜欢”并不是出于真心,只是习惯性的行为。
  
 比如说,领导交给我一份工作,这可能并不是我擅长的,做完以后领导不是很满意,严厉批评了我,我很委屈,也很愤怒,可能我会给领导贴上一个标签“这个人不讲理”,或者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我就是这么没用”、“我就是这么失败”;又比如说,同事的桌子经常乱糟糟的,我可能就会给他贴上一个标签“这个人真懒”;遇到一道题怎么也得不出结果,然后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我就是没这个天分”、“我就是学不会”……(这里都仅仅是举例)
  
 这些都是我以前经常会做的类似的事情——给自己、给别人贴标签。
  
  遇到困难,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然后告诉自己不行,然后就安心的窝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无所作为。 
  
 当然别人也会给我贴标签。
  
 比如说,我帮别人做了什么事情,别人会给我贴上一个标签“你是个乐于助人的人”,然后为了维持这样的标签,我就会为别人做更多的事情;又比如说,因为在人多的地方插不进话,所以人多时我基本上会保持沉默,由于不善于发表意见,别人就会给我贴上标签“她是个内向的人”“她不太会说话(口才不好的意思)”等等……
  
 这也许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事情。
  
 (2)
  
  为什么我们总喜欢给自己、给别人贴标签呢?答案是——因为省力。 
  
 我们的大脑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要懒得多。
  
 大脑的运作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所以为了节省能量,大脑就建立起了“偷懒”的机制。
  
 当遇到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情的时候,大脑就会为这件事情建立新的“脑回路”,然后在反复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新建立的“脑回路”会不断地优化,直至成为最优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件事情从最初做起来困难,到接下去做起来不怎么困难,到最后变成下意识的习惯行为,所需要的的能量是递减的,从最初的做起来很费力,到最后几乎实现零消耗。
  
 具体来比喻一下的话,就好像是建设一条道路。
  
 最初是没有道路的,你需要自己花力气去建造一条路。在建造的时候需要尝试各种各样的材料,一开始石子路、然后是砖块路、最后是柏油路,你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方案。随着道路的优化,你的通行速度就会越来越快,到最后甚至会想不起来这条路是自己辛苦建造出来的,因为你走习惯了,以为这条路本来就在。
  
 “万事开头难”,其实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而我们在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过程中是需要花很多力气的,贴标签则省力很多。很多情况下,一件事被下了结论之后,就不会再去看了。大脑也是一样,如果你给一件事情下了结论,贴了标签,大脑就会当做已经解决的事情,不会再花力气思考它。
  
 就好像你走到了一片未知的地方,你不知道前方会碰到什么,所以最省力的方法就是下一个结论——“我绝不踏进这里”,并且立上一块牌子,然后转身离开。
  
 (3)
  
 我意识到自己给自己贴了很多标签,是因为看梦枕貘的小说《阴阳师》。
  
 这部小说虽然是妖怪小说,但其实并没有那么恐怖,每一卷都是由好几个单元小故事构成。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个单元开头,主人公安倍晴明和源博雅都会在土御门大街、晴明府邸的庭院里饮酒聊天,然后聊“咒”的话题。
  
 起初我对于“咒”这个概念觉得很深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我终于领悟到“咒”的内涵,我把“咒”这个概念理解为我们贴的各种标签。
  
  其实一个“标签”在身上贴的久了,它会慢慢生出一道道锁链,束缚住自己所有的可能性。 
  
 比如说,自己给自己贴上了、或者是别人给自己贴上“懒人”的标签,你会慢慢地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就是个懒人,并且寻找各种各样“懒”的证据证明自己很懒,一次一次巩固这个“标签”,然后你就真的成了一个懒人。
  
 又比如说,“我是个不会学习的人”这样一个标签,一旦贴上,我们就很容易潜意识里就去寻找那些“我不会学习”的证据,反复证明自己不会学习,然后真的成了一个不会学习的人。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那些困住自己的“枷锁”就是这样把我们自己困得越来越动弹不得的。
  
 (4)
  
 我离职前的那段时间里,我被自己套上的“枷锁”困得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认为自己是个很糟糕的人,处理不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觉得就是个暴躁的人……虽然我周围的人都觉得我做的很好,但是我自己已经喘不过气了。
  
 离职以后有一段时间,生活作息很混乱。虽然我扔掉了“老师”这个标签已经轻松了很多,但是我依然认为自己是个糟糕的人,创业没激情,人没有精力……
  
 后来开始看书、开始做计划,初衷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我不知道“更好的人”是什么样的,但是我知道我可以尝试去撕掉自己身上的一些标签,或者说是把“身上的枷锁”松一松。 
  
 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我“撕掉”了自己“不爱看书”的标签。
  
 之前我也写过文章,写到过其实在2019年的11月4日之前,我看过的书屈指可数。但是在我尝试撕掉自己身上不爱看书的标签时,我慢慢地就爱上了看书这件事,甚至觉得每天不看上一会儿舒就很难受。
  
 撕标签的过程很长,甚至在我开始看书一两个月的时候,我依然不觉得自己是喜欢看书的人,但是几个月过去以后,发现了看书的乐趣以后,这张“不爱看书”的标签不知不觉就消失了。
  
 当然也可以说我换上了一个新的标签,但我更愿意把它称作是“指向标”。
  
 我想把身上能松的“枷锁”都松一松,给自己留一点活动的空间,比如说我一直觉得自己“不会画画”,但是现在我把它松一松,变成“我可以试着学一学画画”;又或者“我是个糟糕的人”,就变成“我可以试着改变一些不好的习惯”。我把“我不爱看书”的标签,变成“我是阅读者”的指向标,把这个指向标顶在头顶上,让我看到前进的方向就好,每天坚持看一点点书也是好的,如果把“我是阅读者”又变成标签贴在身上,那就可能变成“每天必须要看书多少多少页,不看你就不符合这个标签”,这样很累。
  
  我很朋友打过一个比方:以前是把标签贴在身上,很累,但是现在我把指向标顶在头上,就像指南针一样,这个指向标可能会晃来晃去,但是它总是指向一个方向。 
  
 (5)
  
 我很愿意把一个人改变的过程称为“撕掉标签”的过程,或者也可以说成是“给自己松绑”的过程。
  
  有标签不一定是坏事,但是把标签粘得太紧了肯定不是好事,学会撕掉标签,学会给自己松松绑也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我们总喜欢贴标签?

6. 为什么我们喜欢贴标签

      喜欢给他人贴标签,喜欢评判他人,这似乎是大部分人的通病,尤其是像我这样以教师为职业的人,可在我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自知,不自察,自以为是,还洋洋得意的标榜自己是个没有偏见,一碗水端平的人。
  
       直到有一天,儿子在学校碰到了麻烦,他回家质问我:“你们老师是不是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因素,对学生有偏见?”我的第一反应是:“没有哇,学习又不等于他的综合水平,大多数老师都没有什么偏见呀,学习好人品好的学生有,学习不好人品好的学生有,学习好人品不好的有,学习和人品都不好的也有……”我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段话,儿子不相信地盯着我说:“你把学生分成四类,那也不是贴标签吗?而且你敢肯定你内心深处没有因为成绩去评价他们吗?”……
  
     儿子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对身边的人完全没有贴标签吗?我没有评判吗?我没有偏见吗?……一直都有,只是我不敢承认罢了。甚至有时我将自己在不断学习,自己走上一条心灵成长之路作护身符,瞧不起那些没有修行的人,不断贴标签,评判,还外加个“我慢”……这就是我,南怀谨先生说他用八个字评价自己“一无是处,一无所长”,而相比起来,自己是多么愚昧呀……
  
 
  
                                          
 
  
  
        对许多学生我常常以为那个人就一直是他呈现出来的样子,甚至还在潜意识认为他只能是那个样子,甚至自己给自己贴标签……蒋方舟曾在《精神的壳》中说她已经放弃了对标签的反抗……可见大部分人与生俱来的这个习性是多么顽固。要停止评判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因为光是跟某个人相处几分钟,就会忍不住开始评判对方,别说一整天了。
  
         在如此频繁地指责他人和自己,贴标签的背后是恐怖、愤怒、罪疚和对痛苦的执着。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自己像一个机器人,按照“一分为二,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程序去对别人的言行做出反应。要停止它们确实不容易,哪怕我一直在尝试练习。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这种习性如临大敌,可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你不能对抗习气,对抗只会助长它,你要做的就是坦白承认它,接纳它,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观察自己的想法。当我下定决心毎天一早醒来用过滤镜过滤掉除了爱以外的一切,当我心中那个喋喋不休的裁判出现时,我对自己说:“我全然接受并爱你真实的模样。”我知道我会时好时坏,可我会持续不断地练习。

7. 喜欢给别人贴标签的人是什么人

那种人都是非常自以为是的,都是以自己为中心行事,不管别人的感受,即使现实情况和他们认为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也会直接忽略掉,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或多或少的都会带有主观性的,但是这种主观性强化到给人贴标签,那就是自以为是了。这种人通常都是比较肤浅的,就是不管看待什么事物,他们的理解都是流于表面,无法看清事物的真谛,从而导致这种人做不了大事,也就难以有什么出色的成就。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人,能避开那就避开,如果不能避开就敷衍面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他们是听不进任何不符合他们理解的建议或者忠告的,任何不符合他们理解的意见都会被他们视为异己,甚至是敌人。
每一个人的生命和时间都是非常宝贵的,与其把时间花费在一个自以为是的人身上,不如为自己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喜欢给别人贴标签的人是什么人

8. 为什么给每个人贴上不同的标签?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