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回顾

2024-05-15

1. 天津市河西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回顾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区域经济实现新发展面对异常复杂和极其困难的发展环境,河西区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紧紧抓住大项目好项目建设,紧紧抓住服务重点企业,深入开展“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活动,区域经济实现新发展。预计完成区域口径生产总值450亿元,增长13.5%,区属口径生产总值133.3亿元,增长17.8%,三级财政收入52.7亿元,增长12%,其中区级财政收入25.7亿元,增长12%,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继续位居市内六区前列。服务业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区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预计达到73%。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立金融、中介及相关服务业等6个产业推进办公室,制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现代服务业制高点。河北银行、金盛保险等21家金融、新金融机构落户我区,金融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天津湾嘉茂文化休闲酒吧广场建成,被列入全市25个商贸旅游精品项目,商贸旅游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5%。发挥楼宇的载体作用,全区75座商务楼宇实现税收13.3亿元,环渤海发展中心等6座楼宇实现年纳税超亿元,全年新入驻企业390家。传统服务业增势明显,结合人民公园城市会客厅建设,打造大沽南路、琼州道、广东路组成的H型商业街区。环渤海建材采购中心等一批升级改造项目建成开业。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完成国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额77.7亿元,增长25.3%,吸引外资实际利用额3.52亿美元,增长348.48%。成功举办2009商务商贸节。成立驻北京、上海招商局,引进5家国内500强企业,专业化、产业化招商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大厦、世贸大厦等19个重点项目竣工开业或开工建设。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注册民营企业1345家,个体工商户2584户。实施“万千百十”工程,成立天津嘉和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由政府牵线13家银行为近500家融资有困难的中小企业(商户)贷款约2.2亿元。做好陈塘科技商务区融资贷款、土地收购整理、挂牌出让、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招商等工作,已收购土地966.11亩,出让土地30亩,建成服务中心、创业基地。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世纪天感公司与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共同成立影像材料联合实验室,在影像材料行业的地位得到提升,河西区通过了国家级科技进步考核。经济运行监控效能显著提升。制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意见和暂行办法,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桂发祥麻花集团等10家企业纳入区国资委直接监管。完成制冷器厂等5家企业退市、销户,纸箱二厂退市工作也在履行相关程序,妥善安置退市企业职工4157人,全市部署的困难企业退市工作在我区基本完成。强化财政预算执行、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提高了财政支出效益。做好街域经济统计,分析预测能力明显提高,圆满完成第二次经济普查正式登记,河西区被评为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集体”。不断提升建管水平,城市环境呈现新面貌强化抓城市建设管理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河西区通过两个“大干150天”,搞规划、攻难点、抓亮点、出精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环境面貌持续改观。城区规划编制科学合理。围绕市政府对河西区的功能定位,聘请专家组成高水平规划设计团队,奋战150天,完成了河西区总体城市设计,规划了“四区四带”八大功能区的整体发展框架,编制了小白楼商务中心区等10多个专项规划,在城市结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形象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规划成果。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推进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泗水道国际学校等项目竣工。高标准做好地铁3号线、国泰桥建设、彩印道改造等工程的前期基础工作,全年累计拆除各类房屋7.9万平方米。维修改造了利民道、爱国北里等59条支线及里巷道路。疏通清挖了珠江里、光华里等200多个小区排水设施。完成了15片小区路灯补建。新增道路机扫水洗作业车辆20台,改造垃圾转运站6座,新建垃圾压缩站1座、公厕4座。城区环境面貌日新月异。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大干150天,高质量完成人民公园、天塔湖两个重点地区,广东路、绍兴道等29条道路,600多栋楼宇、102栋楼房平改坡、5片旧楼区、6个城乡结合部脏乱点位的治理,形成了整洁优美、色调和谐、特色鲜明的街景组团,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通畅美观的道路网络,花草结合、公园绿地相间的绿化景观,居民生活环境更加干净整洁、和谐宜居。城区精细化管理成效明显。巩固创卫成果,建立监督考评体系,量化深化考核内容,增强了考评工作的透明度。加大城区管理综合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集中治理城区管理难点问题,一些城区管理顽疾基本消除,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积极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率先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在全市城管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生态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实施生态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蓝天、碧水、安静等环保工程。在市热电企业供热干管铺设到位的前提下,实现了35台、供热面积102万平方米的燃煤小锅炉并网。完成22台10吨/时以上燃煤锅炉的高效脱硫改造。新建改造绿地55.1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9%。空气环境质量二级及以上良好天数达标率达80.5%。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减排任务和节能目标。着力改善民计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2008年,河西区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更多的财力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集中力量实施以教育、卫生、就业、救助等为重点的民生工程,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加强社会保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五险”参保范围广、受益人群多。推进就业和再就业,新增就业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加大劳动维权力度,为1227名劳动者追讨欠薪274万元。坚持节日慰问与日常救助相结合,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募集善款1000万元,开展助困、助孤等“六助”活动,受助家庭4万多户。社会救助中心荣获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称号。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合区内品牌学校资源,探索“名校带新校”的办学模式,新建师大二附小渌水道分校,首批21所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通过市评估验收,妥善安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我区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新建4所幼儿园分园。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教学节、学子节等主题活动特色鲜明,区青少年宫建成投入使用,河西区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区”称号。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巩固“512”市民教育工程成果,首批建成15个终身学习服务中心,市民多层次教育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配套改革,新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个,方便了群众就医。率先建立社区基本用药制度,实行网上采购、零差率销售,直接让利于民6000余万元,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科学整合资源,成立社区卫生医疗服务联合体,形成了市、区、社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实现了基本医疗首诊在社区。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美中互利集团签订成立天津和睦家(国际)医院意向书,实现医疗卫生发展多元化。公共卫生均衡发展,疫情监测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甲型H1N1流感等各类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严格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保持低生育水平,河西区连续三个周期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区”。文化大区建设全力推进。依托区内文化资源优势,策划组织了“今晚听听室内乐”、“天津之春”、“相约环渤海”等高品位艺术演出。开工建设西岸金逸国际影城,推出高端VIP观影厅和电影艺术沙龙。坐落在人民公园内的中华花戏楼、上海三联书店天津西岸书屋开业,西岸艺术品牌基本形成。成功举办文化旅游博览节、社区文化擂台赛。“打开音乐之门”暑期系列演出、银河书市以及邻居节、居民节、安居节等办出了新特色、新水平。和谐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成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设立大学生社区公益岗,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增加居委会办公经费,提升改造居委会办公条件,改扩建社区综合性服务设施15处、5511平方米,100平方米以上居委会达74%。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志愿服务,社会参与度逐步提高。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新建15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2个养老院,2个老年配餐服务中心。建成小围堤道等4个菜市场,13个早点加工配送中心,服务网点布局更加合理,管理更加规范,群众生活更加方便。我区一次性拆迁面积最大、受益居民最多的民心工程——小海地小二楼拆迁工程全面启动,已动迁居民6115户,完成拆迁任务总量的70.25%。实现4片2.5万平方米老住宅供热补建,新增供热面积86.29万平方米,热化覆盖率达99.12%。河西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平安创建开创新局面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开创了基层基础巩固、维稳体系完善、应急保障有力、社会大局和谐的崭新局面。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与区人大、区政协的沟通、联系等工作制度,坚持重大事项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加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力度,受理办复代表建议84件、政协提案117件,解决率分别达88.1%和87.18%,解决率进一步提高。严格依法行政,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深入开展“五五”普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积极拓展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民族宗教领域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河西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区军休所被评为全国“军休工作先进单位”。平安河西建设扎实推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大巡控”机制,开展打击“两抢两盗”、盗窃非机动车等专项行动,破获了一批大要案件,非机动车盗窃案件的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狠抓交通安全工作,治理车辆超限超载,交通秩序明显改观。加强公共安全保障,对学校、医院、高层建筑等公共场所电梯运行安全、消防安全进行检查。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全区事故总量呈递减趋势,完成市下达考核指标。积极推进管理创新,行政效能得到新提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深化效能建设,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对陈塘科技商务区建设等10项重点工作进行效能监察,政风行风明显改善。加强以行政许可服务中心为窗口的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推行“一审一核,现场审批”,审批时限缩短至3天以内。在区县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综合考评中,河西区总分排名位居市内六区前列。在市区县投资环境评价调查中,河西区综合指标得分位居全市18个区县之首。政府管理更加高效。加快推进数字河西工程,建设应急联动指挥、数字城管、政府服务热线、智能交通、政务一体化等系统。开通商务河西天津CBD网站。完成全区90%路面影像数据的采集和真图影像系统平台的搭建,城市公共管理信息平台、视频监控系统、GPS车辆定位、城管通投入使用。引才成效更加突出。制定并落实引才政策,引进清华大学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主动为大项目好项目搞好人才服务,全年引进各类人才4225名。

天津市河西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回顾

2. 天津市静海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09年工作回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2009年是奋力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的困难之年,也是赢得挑战、完成繁重任务的胜利之年。这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政府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实施县委“一三四三五”工作部署和“三年倍增计划”,扎实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上水平”各项工作,全面加快“崭新静海”建设进程,圆满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静海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积极变化。(一)全力保增长,整体经济逆势而上实现新跨越。从2008年底至2009年初,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宏观经济形势急转直下,迅速波及我县钢铁、有色金属、外贸出口等一大批重点行业和企业。对此,我们紧紧抓住保增长这个核心,及时提出了审时度势、化危为机、共克时艰、弯道超越的理念,在全县上下迅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和市应对危机的各项政策机遇,适时提出了“三抢四争”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举措,广泛开展了“企业服务年”活动,创造了经济发展各领域主动而为、拼搏进取的良好局面;我们顺势抓住年度中期的企稳向好势头,部署了打造崭新静海的“三年倍增计划”和八大攻坚战役,进一步提振了全县加快发展的信心;我们强化领导工作体制,成立县级领导挂帅的“十部两组”,亲力亲为一线工作法,形成了一套困难情况下强力推进工作的有效机制。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对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了一季度开门红、半年双过半、全年好于上年的要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亿元,增长20%。财政收入28.3亿元,增长3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55.9亿元,增长84.5%。农民人均纯收入9968元,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亿元,增长2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二)科学搭框架,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开拓新空间。我们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瞄准国际国内先进理念和一流水平,开展了我县覆盖面最大、科学性和操作性最强的规划编制工作。《静海县城乡总体规划》获市政府批准实施,《总规》搭建了“一轴一带两城三区六园”的县域空间架构,确立了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区、区域物流中心、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涉及城市发展、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的22个总体规划、9个控制性详细规划、21个专项规划和3个产业规划。“两城三区六园”规划覆盖面达到725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51.2%;其中,工业园区覆盖345平方公里,城市及服务业建设覆盖280平方公里,农业园区覆盖100平方公里,为静海未来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及城市化建设极大地拓展了空间。构建了适宜建设区、协调建设区、控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四大功能性区域,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科学合理的县域规划体系。规划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按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开始成为全县的共识。(三)强势上项目,结构调整区域开发积蓄新动力。我们把抓载体、上项目作为调结构、促开发的重要抓手,全年新改扩建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731个,总投资完成155.9亿元,一产项目54个,投资5.3亿元;二产项目513个,投资83.8亿元;三产项目164个,投资66.8亿元。其中,路、桥、水、电等基础设施项目127个,投资44亿元。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拉长产业链和产品升级推进存量调整,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完成技改140项,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产品被淘汰。通过引进高端项目推进增量调整,汽车配件、健身器具、食品药品、再生资源、现代物流、星级酒店等新兴行业迅速兴起。设施农业和林下经济成为现代农业的主体;工业、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区域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县经济开发区滨海汽车配件、环保电镀、高新科技以及大邱庄高档金属、唐官屯铁路物流、静海镇农产品和建材物流、蔡公庄乐器、双塘高档五金、中旺喷涂铸造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功能区加速形成。西部地区开发步伐加快,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完成投资6.6亿元,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动工兴建,子牙示范小城镇试点顺利启动。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000万元,引进各类项目15个;林地面积发展到6.5万亩,林下经济和设施农业1.15万亩。“两城”开发建设全面提速。静海新城实施了11个商贸住宅项目,完成6条市政道路改造及部分供热、供气、绿化工程。团泊新城实施项目24个,全年完成投资28.5亿元。其中,9个项目如期竣工,团泊新桥、北华路、三大体育场馆、奥特莱斯商业广场、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团泊示范镇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仁爱团泊湖国际休闲博览园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验收。(四)迎难抓创新,有效破解发展瓶颈激发新活力。面对引资难、融资难、用地难,我们下大力解放思想,把改革创新作为化解难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引联推招聘多策并用,创新招商引资机制,与全市80多个实力单位建立对接联系,包装推出了一批产业项目,诚聘了上百名政府招商顾问、招商局长,建立了园区专业招商队伍,全年引进内外资项目119个,实际到位62亿元,利用外资6387万美元,“投资洼地”效应凸显。坚持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创新投融资体制。在全市率先完成城投公司的组建,注册资本金达21亿元,总资产超过150亿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运行良好,开辟了政府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新通道。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控,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投资项目决策管理机制,确保每笔贷款融得进、管得严、用得好、还得上。创新用地管理机制,探索了“征转分离”的土地征用办法,既确保了征地农民利益,又确保了项目用地。大力发展注册经济、总部经济,引进登记注册企业106家,实现税收4.3亿元,有效培育了新税源。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大提速,创新软环境,“三减一压”工作全面落实,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五)着力保民生,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新改善。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民生的财政投入3.8亿元,促进城乡公共财政全覆盖和公共服务均衡化,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面推进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对60岁以上未纳入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下大力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10个集中供水厂、4个单村供水工程和1个集中除氟降盐供水站,全县325个村、39.8万人喝上了安全水。乡村公路大修160公里,新建城镇住宅315万平方米。城乡低保标准和覆盖面得到新提高。为75户残疾家庭危漏房屋进行了翻建改建,为814名贫困残疾人发放生活救助金。新增城镇就业6071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610人,全县累计非农从业人员达到24.7万人。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156家。持续推进“四绿”工程。完成造林绿化14.2万亩、1176.2万株,森林覆盖率提高6.7个百分点。完成13个综合文明生态村创建任务。大邱庄、子牙重点区域污染治理得到加强,104国道沿线企业专项治理成效显著。关闭取缔11家小造纸厂和27家电镀企业。大邱庄清源、县城华静等6个污水处理厂建设改造工程如期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大邱庄、双塘镇获得市级卫生镇称号。(六)统筹促和谐,社会事业稳定发展开创新局面。我们注重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和谐静海建设。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新建扩建5所中小学,加固维修34所学校,完成35所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农村教学点撤并工作基本完成。18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儿健康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县医院、大邱庄镇医院、独流镇医院扩建工程进展顺利,45所村街卫生室实现达标。7个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完成主体工程。人口和计划生育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通过验收。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信访积案得到妥善解决。“平安静海”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稳定,治安状况保持良好。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民族、宗教、侨务、档案、审计、监察等工作得到加强。妇女儿童、老龄及双拥、人防、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新成绩。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议案办结率达到100%,满意率达到98%以上。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局面,我们临危不乱,逆势而上,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县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静海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过去一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以饱满的热情和必胜的勇气推进工作;必须把开拓创新作为强大动力,打破常规,锐意改革,不断为长远发展拓展空间、注入活力;必须坚持不懈改善保障民生,努力使全县人民及时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综合实力不够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繁重;“两城三区六园”规划管控力度有待提高;环境污染和市容环卫整治的任务依然艰巨;群众生产生活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对于上述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3. 天津市西青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报告开头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天津市西青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报告开头

4. 天水市麦积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10年工作任务

2010年是提前一年实现本届政府任期目标的决战年,也是全面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巩固“十一五”发展成果,保持和扩大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麦积发展的良好开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启动,标志着天水作为甘肃唯一的地区进入国家打造西部内陆开放开发战略高地的视野。省上确定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总体发展战略,市上提出了实施“1135”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为麦积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我区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天水发展的前沿阵地,既是省上“两翼齐飞”战略中“东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中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区域经济发展以特殊的身份上升到国家战略,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实现提速发展、跨越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天水城市发展重心东移战略的深入推进,宝天高速及其过境段、天平铁路、天平高速、宝兰客运专线和天水经济开发区社棠工业园、甘泉现代物流中心、华能热电联产及渭滨新城开发建设、麦积污水处理厂等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我区城乡基础条件必将得到极大改善,经济结构将更趋合理,发展后劲将进一步增强;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已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今年提前一年实现本届政府任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我们抢抓机遇,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中抢占先机、争取主动,不断开创麦积发展的新局面,谱写麦积发展的新篇章。按照区委确定的“13345”发展思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保稳定、促和谐为主线,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为重点,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开发建设力度,改善城乡基础条件,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奋力推进麦积经济社会提速发展、跨越发展,全力打造陇上经济强区。围绕今年提前一年实现本届政府任期目标的要求,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81.22亿元,增长15.5%;大口径财政收入6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7亿元,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亿元,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35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3004元,增长1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62%。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任务,着重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一、抢抓机遇,积极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麦积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特殊地位及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的战略决策,抢抓机遇,调整部署,积极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努力实现麦积发展的新突破。科学谋划长远发展。立足全市、全省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大局,进一步深化区情认识,明确发展定位,完善我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精心编制全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和指导性,赢得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努力把麦积区建成关中—天水经济区中承东启西、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建设期内,全区经济发展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各项主要指标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加速增长,力争到“十二五”末,经济总量跃居全省86个县区前十强,跨入关中—天水经济区66个县区前二十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充分发挥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天水经济开发区、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等国家和省级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一产,突出二产,壮大三产,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着力打造全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陇东南重要交通枢纽、陇东南现代物流中心、西部旅游胜地。紧紧围绕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和全国十大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全面落实《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强化用能监管,加强土地、矿产和水资源管理,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农业生产模式,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确保节能减排各项主要指标全面达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一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实现与关中地区的有效对接融合。进一步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投资发展环境。积极争取省、市对麦积发展的更大支持,在城市开发、土地经营、旅游资源配置等方面获得更大的自主权。进一步加强与关中地区和省内外有关县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着力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建立定期交流、项目合作等长效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多赢共进的良好发展局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紧紧抓住我区被列为省级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机遇,科学制定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坚持以调整分配结构为核心,以体制改革和户籍管理改革、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努力使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促进城乡产业互动、经济相融,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二、高度重视项目工作,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按照“保投产、抓续建、争开工、促前期”的思路,全力以赴抓好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做好项目对接落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努力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全力实施重点项目。积极配合做好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前期调研论证及工程建设征地拆迁等协调保障和服务工作,全力保障宝天高速城区过境段、天平铁路、陇海铁路元龙段改造、华能热电联产、凯迪生物质能源发电、酒钢物流中心等项目顺利实施,争取宝兰铁路客运专线、天平高速公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天水机场迁建。积极争取项目投资。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等难得机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及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服务等产业,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大衔接协调力度,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计划盘子,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力争年内争取项目150个以上,到位资金8亿元以上。储备项目130个以上,项目采用率不低于15%。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注重招商引资实效,突出引大引强,拓展招商平台,创新招商方式,扩大引资规模,力争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年内落实招商引资项目不少于100个,涉及投资30亿元以上,到位资金11亿元以上。积极争取总投资85亿元的华能天水2×1000兆瓦火电等重大项目早日落户我区。全面加强项目管理。全力实施好国家扩大内需、灾后重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规划设计评审制等各项制度,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实施效果。三、加大开发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基础条件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与关中地区对接融合的突破口,抢抓天水城市发展重心东移机遇,进一步加大经营城市力度,积极筹措发展资金,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全面掀起新一轮开发建设高潮。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全力抓好渭北老城区开发改造,加快桥南渭滨新城区开发建设,配合实施好成纪大道、渭滨新城路网、社棠渭河大桥等亚行贷款项目,建成马跑泉大道,完成马跑泉市政广场地下停车场主体工程,启动渭河城区段景观工程规划设计,开工建设渭滨北路西端山洪防治、东延段绿化工程,加快渭滨北路景观长廊建设及路北街景整治步伐,完成麦积污水处理厂主反应池主体及厂区土建,新建水冲式公厕5处,建设沿街花坛7处,整治城区小巷道12条,建成城区路灯监控中心。加大经营城市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利用市上赋予的优惠政策,强化经营城市理念,盘活存量资源,加快开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麦积区城市开发建设有关问题的市长办公会议纪要》(〔2009〕24号)精神,续建完成星火小区、陇林佳园、惠民小区、渭水家园经济适用房配建廉租房及区看守所整体迁建、法院审判庭、检察院技侦用房建设,积极协调兰州铁路局尽快启动东货场、道北机务新村片区拆迁改造及区府路街景整治工程,加快道南农机公司、天水物资市场等片区旧城拆迁开发及道北和马跑泉片区的城中村改造。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全力做好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协调保障工作,加快县乡公路升级改造,不断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等级标准,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强化陇东南交通枢纽地位。积极配合做好平凉—麦积二级公路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开工。续建完成大营梁至凤凰通乡油路、元(店)温(泉)公路、石(咀)贾(河)战备公路,力争启动后(川)右(树里)通乡油路工程,确保完成通畅工程100公里以上。积极开展农村道路自建自养,提升农村道路通行能力和等级水平。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以乡镇街区改造、市场建设、道路硬化、新农宅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能力的工业重镇、商贸集镇、旅游新镇,提升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发展水平。完成宝天高速公路沿线五个出入口控制性详规编制,实施渭南等5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石佛杨庄等20个中心村的建设性规划编制,立项建设东岔、甘泉等3乡镇11村390多户近1750人的生态移民工程,加快甘泉镇世行贷款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启动桥南、道北、北道埠等4个司法所及社棠、伯阳、渭南等5个派出所建设,深入开展“三城联创”。深化“城市管理提高年”活动,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能,延伸管理触角,扩大管理范围。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集中整治城市“八乱”现象,优化城市环境。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严厉查处城市规划区和景区违章建筑。加大环保专项整治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渭河等流域污染防治,依法关闭落后淘汰的新“五小”企业,不断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四、强力推进工业强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区域经济一体化,服务优强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园区工业,一手抓现有企业扩张发展,一手抓新上项目引进,整合工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工业经济不断提质增效。全力扶持优强骨干企业发展。抢抓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历史机遇,立足于壮大优势产业、做强骨干企业,全力扶持星火、风动、锻压、电传所、华圆制药等企业加快新上项目投产和市场开拓,加强扩散联合,开展技术合作和自主创新,促进优强骨干企业扩张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实施好总投资38亿多元的星火、风动、锻压、奔马啤酒、电传所等企业26个技改和节能项目,确保星火3万吨树脂砂铸件、锻压系列摆式剪板机和折弯机高品位开发、风动石油钻杆生产线二期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力争星火大型数控机床生产、锻压25万吨大直缝埋弧焊管全自动生产和超大型机床研制、奔马啤酒年产10万吨生产改扩建等16个项目有较大进展,争取锻压制管成套设备和风动YT28凿岩机进入“中国名牌”行列。认真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管好用好区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中小企业靠大挂强、协作配套,推动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力争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9.5亿元,其中限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0.5亿元,增长24.2%。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天水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突出抓好社棠工业园建设,完成四期2000亩征地及堤防工程,启动建设两座跨河大桥和园区4、5、6号道路,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入园建设,年内初步建成功能较为完善的高新技术创业园。加快三阳工业集中区规划、项目环评、土地报批等前期工作,围绕华能热电联产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发展配套产业,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完善廿铺工业示范区路网建设,启动新一轮发展规划。加快入园项目建设,强化履约监督,确保年内清研利华二期等8户企业建成投产,长城自控等17户企业实现达产达标,力争天森药业等7户企业进入市列“10强50户”行列。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做好企业改制“回头看”工作,健全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阳升农机、华旭木业、华翔工艺等停产半停产企业利用闲置场地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引导毛纺厂、废旧金属冶炼厂等企业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招商引资,全力盘活存量资产。配合焦化、天拖等驻区企业完成破产重组和改制,积极支持星火、锻压、风动等优强骨干企业上市融资,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深入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深化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积极实施种子、植保、沃土、膜盖四大科技增粮工程,完成全膜粮食覆盖15万亩。实施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工程,以城郊南山苹果、北山葡萄、三新阳片区高效农业和畜禽养殖“两山一片”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整合项目,整合资金,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促进果品、畜牧、蔬菜等主导产业规模发展。年内新建各类优质果品基地10万亩,发展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1250亩、中药材5400亩,新增标准化养殖小区12个、养殖场13个。大力支持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航天育种工程中心。积极推进三新阳片区开发建设,扩大山东威龙集团果品基地规模,启动20万吨气调库建设。进一步加快“三山一廊”苹果产业带建设,建成九龙山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加快南山花牛苹果基地建设,突出加强果园管理,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南山基地向颖川河、东柯河、横河峪等流域拓展,年内新建果园5万亩。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进建设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年内发展经济合作组织5家,新增龙头企业10家。全力抓好新农村建设。以“八通六有”为重点,加快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行政村巷道硬化工程,开展社棠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和麦积镇乡村清洁工程试点,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高度重视中滩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示范区建设项目,完成水利、道路、土地平整等年度建设任务。积极探索整合项目建设新农村的长效机制,形成资源向新农村建设整合、项目向新农村建设集中、资金向新农村建设倾斜、重心向新农村建设转移的工作格局,推动全区农村面貌有较大改观。努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积极争取实施饮水安全、农田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完成各类造林1.8万亩,新修梯田3.5万亩,藉河流域治理16.59平方公里,启动甘泉颖川河、中滩渭河堤防及甘泉饮水安全工程,加快五龙三县区供水工程建设,实施好甘泉、五龙土地整理和1.92万亩西北三省区林业发展项目,完成凯迪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和“一池三改”沼气等建设任务。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社会帮扶工作,启动马跑泉慕滩等5乡镇8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降低农村贫困面。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全面落实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和良种、农机具购置、农资综合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增加财政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健全信贷担保机制,促使农业投入持续增加。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形成集体林业良性发展的新机制。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健全农产品无公害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六、突出搞活商贸旅游,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紧紧围绕建设陇东南现代物流中心和创建国家最佳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和旅游服务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内在活力,推动第三产业快速扩张和发展壮大。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推进甘泉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全面启动园区道路硬化、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组建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和集团入驻园区,逐步建成国内领先、西部一流的现代化、综合型、区域化绿色物流中心。进一步加快城乡市场建设,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补贴政策,实施“万村千乡”、“双进工程”、“退市还路”等工程,争取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市场标准化改造提升等项目,完成花牛锐义综合农贸市场、社棠农贸市场等续建工程,启动渭滨北路锻压厂及道北天乐苑社区等商业网点建设,新建花牛峡口葡萄交易市场、花牛纸碾苹果产地交易中心,改造提升林水路社区市场、分路口市场、桥南副食品综合市场,完善市场功能,促进社会消费。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产业,巩固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业,扶持发展保险、信息等新兴服务业,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加强“花牛”苹果、“下曲”葡萄、元龙花椒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宣传促销,巩固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积极开拓国际消费市场,实现产业发展与市场消费的有机结合。加快发展旅游业。着眼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全面实施旅游产业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加强与关中地区的联合协作,精心打造伏羲文化游、石窟文化艺术游、宝天高速沿线生态休闲度假游和高新农业观光游“四大旅游品牌”,逐步把麦积建成独具特色的寻根祭祖、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主要旅游目的地。加强宣传推介,加快开发建设,全力配合实施好麦积山景区世行贷款项目及基础设施、服务中心建设,确保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进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结合天水百里生态旅游线启动建设,加快宝天高速沿线景点开发建设,完成卦台山总体规划和主要建筑物详规编制,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以上。扶持发展非公经济。全面落实非公经济发展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扶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促使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提高非公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鼓励支持非公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引导非公企业开展技术和管理创新,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依法保护非公企业的合法权益,为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年内新发展个体工商户800户、私营企业60户。七、加强财政税收征管,提高发展保障能力加强财源建设,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产业优势的效益型财源,发展壮大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主体型财源,夯实增长基础,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可用财力。强化税收征管,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依法加强税源跟踪管理,加大对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零散税源的监控力度,严格以票控税、以票管税、以票促收,促进税收均衡入库和稳定增长。健全完善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市级融资担保平台,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多渠道筹措建设发展资金。加强非税收入和专项资金监管,逐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规范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大“小金库”专项整治力度,强化财政审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科学安排各项支出,加大对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投入,压缩控制一般性支出和行政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力争今年财政支出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加强金融协调服务,推进“诚信麦积”建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规模,提高服务效率,努力实现地方经济与金融行业共赢发展。八、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优化配置,强化培训,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队伍。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调整优化学校布局,促使小学向行政村集中、初中向寄宿制过渡、高中向城区集中。加快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启动市八中教学楼、职业中专学生宿舍楼、搬迁新建天成学校等项目,建成龙园小学,积极创造条件适应高中向城区集中的需要。推进教育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各项免补政策,力争高考本科上线人数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完善科技创新机制,认真开展第四批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组织实施科技试验、示范、推广项目48项,取得科技成果8项以上。加快发展卫生事业,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卫生院业务力量,健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成市二院中西医结合大楼、市四院、市五院业务大楼,力争区中医院迁建立项启动建设,实施农村改厕2000座。推进文化大区建设,积极配合做好麦积山“申遗”工作,改善文化体育设施条件,实施桥南、道北体育场整治工程,启动区广电中心大楼和区博物馆文物库房建设,完成8个乡镇文化站、100个农家书屋续建工程,新建农家书屋150个,继续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启动花牛、社棠、渭南、石佛4乡镇计生服务所建设,全面落实奖优扶助政策,突出抓好节育措施落实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确保争创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达标。精心组织开展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双拥、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工作,促进统计、档案、人防、地震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和发展。九、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和谐麦积建设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就业服务补贴和返乡创业等政策,以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和劳动监察,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力争年内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40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技能培训,努力扩大组织化输出规模,年内输转城乡劳动力10万人以上,创劳务收入8亿元以上。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切实做好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工作,高度重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争取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加大扩面助征清缴力度,确保各项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规范城乡低保和五保户供养管理,切实做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医疗救助、慈善救助和残疾人工作,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确保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中低价、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供应比例,有效遏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势头,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切实加强对食品、药品、农资、建材等行业的市场和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逐级靠实工作责任,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健全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环境污染等应急管理机制和工作预案,扩大区级粮油储备数量,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平安麦积”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良好的社会环境。

5. 201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要点的主要任务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有明显的改善。这里要着重说明,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综合考虑了2009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国内货币信贷增长的滞后影响以及居民的承受能力,并为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间。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三网”融合、物联网、森林碳汇、“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中非务实合作八项新举措。

201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要点的主要任务

6. 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对照版)word文档。整理好了可直接打印的那种。

看看是这个吧

7.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

    D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

8.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和途径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涵义
  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对政府在社会系统中的职责、作用及其内在结构的认识,政府职能转变则是对政府职能的动态考察。政府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分系统,其职责不是由自己规定的,政府应该管什幺,不应该管什幺,取决于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和政府基于对环境的认识之上的自我调节和适应。
  政府职能转变指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发生的重大变化。所谓职能结构指政府职能的构成及各类职能在政府职能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和相对地位。政府职能转变意味着:其一,随着时空的变化,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从某个职能转向另一个职能。由于历史传统、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国家的政府职能结构往往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国家的政府职能结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也存在着差异。从各国政府职能的演进历史看,传统社会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在于政治职能,通过暴力和专政来保证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而镇压和暴力统治是政府的主要职能。而当代各国的政府职能体系中,政治职能逐渐弱化,暴力手段在“悄悄地”弱化并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而保持经济发展和提供社会服务的职能趋于加强,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居于主要地位。政府职能的这种转变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而且人类文明愈发展,社会愈进步,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会愈加强。其二,在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位移的同时,政府职能结构中各职能的内涵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动,收缩或扩张。这是政府为适应不同时期社会环境对政府职能重心的不同要求而作出的整体性结构调整。如前所述,传统社会中政府的社会职能简单且具综合性,主要是有限地调节社会纷争和灾后救济等,而现代社会中政府的社会职能极大扩展,出现了传统社会中不曾有的或不显得重要的社会公共事务,如人口、环境和社会保障等。其三,政府职能重心变化必然会引起职能行使方式的变化。职能方式是实现政府职能所采取的手段,而不是政府职能本身。但是手段是实现职能的保证。与职能的要求要相吻合,职能重心发生变化,职能行使的方式也会随之调整。比如,传统社会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方式是政治性、行政性和直接性的,到了现代社会,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则是采取经济性、法律性、间接性的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历史阶段,任何性质国家的政府,其基本职能均涵盖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四个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职能重心从某个职能转向另一个职能,并不意味其它职能的消失和不重要,处于职能体系重心地位的职能既不能取代其它职能,也不等于全部职能。其它处于职能结构非重心地位的职能,虽退居次要位置,但仍然与处于职能结构重心地位的职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围绕处于重心地位的职能发挥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起构成职能体系,共同行使其职责,而不是这些职能退出历史舞台。比如,政府职能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后,政治职能就主要转向调节好社会各种利益矛盾,维护政治安定,为经济发展争取稳定、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由此拉开序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职能是在两个层面上发生转变 。从1978年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党和国家实现了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建设开始成为“最大的政治”。多年来被人为扩大的专政、镇压职能得到控制,国家的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职能很快得以扩展。这意味着政府职能实现从政治职能为重心转向以经济职能为重心的第一重转变,在此基础上,经济体制改革得以展开。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经济基础的这一重大变化必然要求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上层建筑进行适应性调整,变革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权的政府经济管理体制,调整和转变政府行政职能的政府体制改革被推向改革的前台。正如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如果不在政府职能转变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难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建立。由此促动了第二重意义上的政府职能转变,即政府的经济职能从计划经济取向向市场经济取向转变。这重意义上的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进而推进更深层次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起点。显然,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建国初期在资金短缺的发展经济中,为建立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的特定国情下所作出的制度安排。其基本特征是国家掌握着全部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并采取直接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政府居于全社会生产指挥中心,垄断了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的各个领域,并附之以指令性计划、一平二调,统收统支等制度措施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结果,企业和各个单位不过是政府的附属物,失去其作为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属性,反过来,企业、事业单位又承担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大量社会事务,企业办医院、办学校、并承担了职工生老病死的终身保障。政企不分、政事不分造成政府职能结构的失衡和严重错位,政府不得不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忙于给企业下达指令性计划,分指标、分任务、从事搞项目、分钱分物的直接管理和微观管理,使政府管了许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其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也导致政府机构中管理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的部门特别臃肿,管理队伍特别庞大。如中央政府即国务院的管理部门,从1956年的81个单位,发展到1981年的100个单位,其中大部分从事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庞大的政府管理部门带来管理上的困难,机构多、职能乱、冗员多、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等弊端又加大了政府运作的成本,损害了政府的效率。因此,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强社会服务职能,调整政府的职能结构,理顺职能关系,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前提。
  (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政府的职能重心、职能方式和职能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府职能重心从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以及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而实现的理论与实践升华的结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味着政府职能重心转向为市场运行、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方面,履行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责。因而,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围绕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轴心展开和确立的。首先,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要为市场发育、运行创设公共基础设施条件,为经济发展营造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硬环境。其次,作为制度的供给者,政府要为市场经济提供政策、制度、法规及包括政府效率在内的软环境。第三,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弥补市场缺陷,防止市场失灵,引导经济平稳、协调地发展。概言之,政府的经济职能要转变,社会职能要加强,服务职能要强化。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也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
  与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相应,政府职能方式、方法上也发生了转变,这就是从旧体制下的直接管理、微观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宏观调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还给企业;从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并辅之以行政手段。所谓经济手段是指政府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应用价格、财政、税收信贷、工资、利润等经济杠杆,来组织、调节和影响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管理的任务。所谓法律手段,是政府通过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活动,借助国家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经济生活。
  政府职能重心和职能方式转变要通过职能关系调节的途径来实现,这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职能关系是指不同的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事,以及管理主体的职责权限的划分问题,涉及到职责、权限、结构等。结合我国职能转变的实际,在职能关系调整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企关系、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是着重要解决好的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其总的要求是:清理职能、调整结构;下放权力,理顺关系;微观放开搞活,宏观调控服务。
  首先,要理顺中央和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其基本的方向是权力下放。权力是职能的保证,职能是权力的落实。旧体制下权力格局的特征是各种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中央、上级,形成头重脚轻的职能构架。一方面,地方与下级没有自主权,其积极性难以发挥,另一方面,中央集宏观与微观管理于一身,不仅陷入繁重的微观事务而削弱了宏观调控的职能,也因信息易失真、不及时带来决策失误。理顺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职能关系的原则是既要维护中央的权威,保持政令统一,又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使之有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此外,在政府与社会的权力关系中,要把属于社会的权力还给社会,国家和政府对社会集中、全面控制的范围缩小了,“体制外”的空间增大了,才有助于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
  其次,理顺政企关系。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问题,也是难度最大的问题。政企不分有其存在的深刻原因,这就是原有的国有制经济关系和利益结构。在单一的国有制形式下,政府作为国有资本财产所有者的代表(委托人),它赋有监督资产的使用和处置,防止经营者和劳动者(代理人)损害资本利益的行为发生,保证资本增殖的使命,而不能对企业撒手不管,否则就是失职。但是政府管企业又会导致权力滥用和低效率发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解决政企分开问题,政府不再管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按市场法则的硬性预算约束,而不是靠外在的政府的软约束运转。政企分开的关键性前提是政府不再是所有权主体,至少不再是大多数企业的所有权主体,也就是说,国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经济中不再为主体,否则所有权虚置的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改革国有制形式与公有制为主导并不矛盾。正如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多样的,国家可以通过参股、控股的形式在企业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不必自己去直接经营企业,去抓生产,搞流通,政企不分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政府也才能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因此,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培育多种性质的经济成分,也是政府促进自身职能转变的重要职责 。
第三,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合理配置政府职能体系。依据政府职能重心转变的要求,对职能进行分解与分析,明确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克服职能不清、职能交叉、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的弊端。
  (四)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
  应当说,改革以来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是明确的,转变的目标、要求及意义在理论上也是清晰的,但是职能转变本身是不能直接操作的,要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和具体措施加以落实,比如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政府组织结构的改革等。政府职能转变在实践上的操作与进展也远不如理论上那幺纯粹规范和来得快。政府职能转变同时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其它诸多领域和方方面面的配套改革,其进程、力度要受制于政府系统内部与外部的许多因素,因而理想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步到位。
  首先,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互促动。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空白基础上起步的,经过多年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基本建立起来,但是仍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差很远。尽管商品市场发展很快,但生产要素市场如劳动力市场、企业家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等发育迟缓、残缺不全,处于半市场、半行政的运行状态。在市场仍无法起作用的地方,政府不得不发挥替代作用,以弥补市场不健全的缺陷。因此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渐进发育过程,政府职能转变也是一个渐进过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到彻底改造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起来之前,政府职能转变不可能按照理想的目标去操作,也不可能真正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转变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只能跟随经济体制的改革亦步亦趋,恰恰相反,政府职能转变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居于关键性地位。
  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是自发形成,而是要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进行,因此,培育市场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特殊职责。培育市场体制就是要培育主体和市场体系,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设关设卡和不必要的审批事项;转变旧的行为方式,为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竞争中的公平交易和优胜劣汰机制发挥好监管作用;提高自身效率,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以各种手段发育市场等等。有鉴于此,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关键不在于企业和普通民众能否适应市场经济下的新角色,而在于政府能否尽快从旧体制下的职能模式中走出来,转向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履行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反过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其次,政府职能转变要受观念、利益和旧的行为方式的制约。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比较浓厚,而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服务观念、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加之长期以来,行政人员习惯于计划体制下的一套下计划、下指令管理方式,政府职能方式要从支配型向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型的转变,需要克服文化价值观念的障碍。另外,按照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公职人员并非天然的公仆,他们也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政府部门也有自身的特殊利益,这样,政府部门手中的权力常常成为获取个人利益、部门利益的资本,以致为寻租、设租的腐败行为提供便利。政企分开,政府权力下放,意味着政府一些实权部门既得利益丧失,权钱交易的纽带也被割断,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政府内部各方面的阻力。比如在政府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中,一些部门不愿放弃手中握有的审批权,采取将原有的审批权分拆为多项,再砍掉那些无关紧要的事项;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常常使中央的改革政策难以顺利推行。
  总之,中国改革的渐进性特征决定了政府职能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涉及权力、机构、利益、体制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作战。但是,中央所确立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只要我们按照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定会达到改革所设定的目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