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什么原以为是吃大亏,最后却占了大便宜的事?

2024-05-15

1. 历史上有什么原以为是吃大亏,最后却占了大便宜的事?

汉语中有个成语叫“退避三舍”,是形容一个人主动退让、回避,听起来有些谦让、吃亏的意思,不过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晋文公重耳却没有吃亏,后来反而占了很大的便宜。
东周初年,春秋五霸先后崛起,成为诸侯国之首,纵观整个春秋争霸几百年历史,先后有郑庄公、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主涌现,但如果一定要在这些国家中选一个最强国家的话,毫无疑问只能是晋国。
整个春秋时代,即便是不称霸的时期,晋国也是第一等的强国,就算后来战国时代晋国陷入了分裂,它分裂成的赵魏韩都成了战国七雄之一,其巅峰时代到底有多强不问可知。而缔造了晋国数百年霸业的奠基人就是晋文公重耳,重耳还是公子的时候,父亲晋献公并不喜欢他,他不得不逃往国外。


委曲求全,退避三舍晋献公也是一代雄主,但是晚年宠幸骊姬,骊姬是春秋时代著名的红颜祸水,在她的蛊惑下,晋献公下令杀了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也面临生命危险,于是各自带着亲信外逃,到其他诸侯国避难。
重耳带着自己的亲信一路逃亡,历经多个国家,过程中曾路过楚国,这时候楚国国君是楚成王,楚成王认为重耳奇货可居,于是很隆重地招待了重耳,并趁机索要好处,他问重耳:“你要是回到了晋国,准备如何报答我呀?”


这么一看,楚成王招待重耳其实没安好心,企图在重耳遭难时施舍点小恩小惠,以换取大好处。重耳仔细想了想之后回答说:感谢您的招待,如果我以后能回到晋国,假如我们两国在战场上相见,那我会后退90里。
30里为一舍,90里就是三舍,这也就是退避三舍成语的由来。这么一看,如果重耳真的这么做明显吃大亏啊?仅仅是因为楚成王请他吃了饭,他就要后退90里?
以退为进,成就霸业后来,重耳在各诸侯国流亡了一段时间之后,晋献公死了,晋国国内陷入了纷争,最终重耳回国继承了国君之位,正如他所预言的,晋楚之间还真的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了。两军相接,重耳信守承诺,下令晋军全军后撤90里。


此时楚军将领子玉看到晋军后退,自然不肯错失良机,一路猛追,追到城濮的时候,晋军已经撤退了90里,两军开始正面交战。没想到楚军直接被晋军歼灭两翼,大败而归。这就是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奠定了晋国百年霸主的地位。可以说,退避三舍一开始以为吃了大亏,到最后却占了个大便宜。

历史上有什么原以为是吃大亏,最后却占了大便宜的事?

2. 历史上有哪些事件,明着看是占了大便宜,其实是吃亏的?

历史上类似于明看是占大便宜,实际上是吃亏的事情真的太多了。有些时候是人们财迷心窍了,有些时候是太得意忘形了,有些则是大脑短路造成的后果。虽然后来人们可能才醒悟过来,但肯定为时已晚了,早就给自己造成了很多的损失不说,还沦为了对方以及世人的笑柄。所以,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楚成王看到晋文公重耳真的为自己退避三舍的时候,以为自己占了很大的便宜,但是后来却发现自己吃亏吃的太大了。当年重耳四处流亡被别的诸侯拒之门外的时候,楚国的君王收留了他,而且重耳还承诺以后假如在战场上遇见了楚王自己会先后退九十里以报答楚王的恩情。后来重耳与楚王对峙的时候真的先后退了九十里,楚王以为自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占了很大的便宜,哪知道这是重耳的计策,结果自己被重耳打败了。

卧薪尝胆的故事也是一个典型的看似占便宜,实际上是吃大亏的典型。当年吴王夫差打败了勾践后就想着羞辱勾践,不仅让勾践伺候自己,还经常的嘲笑勾践,可谓是占了勾践很大的便宜。可是勾践暗地里却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积攒了足够的力量后率领越国的人马灭了吴国,让夫差吃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亏。

沙皇俄国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看似是占了巨大的便宜,结果却吃亏吃的连死的心都有了。当年沙俄国库空虚,也没有多余力量去守卫阿拉斯加那个不毛之地,便想着忽悠一下卖给美国。谈了不久就以平均每英亩两美分的价格卖给了美国,事后沙俄和世界都在嘲笑美国是冤大头。开始,后来美国在阿拉斯加发现了很多的矿产资源,让沙俄明白过来他们吃亏吃到了姥姥家了。

3. 历史上有哪些事件,明着看是占了大便宜,其实是吃亏的?

在历史上这种故事还是比较多的。起初项羽领导的楚军比刘邦领导的汉军的势力强,战胜了刘邦。至于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就要涉及到项羽的项伯和刘邦的手下张良。张良是项伯的救命恩人。刘邦平时礼贤下士,经常奖励有功的人,他对待张良不薄。项伯看在张良的面子上,在项羽面前说了好话,使项羽没有杀掉刘邦。项羽有贵族的血统,又加上天资过人,自命不凡。

他看不起刘邦,认为自己必定战胜刘邦。所以就把刘邦封为汉王,当成他的小弟,自认为自己占了个便宜。哪知道刘邦善于用计谋,并且因为他礼贤下士,手下们都对他忠心耿耿。最后果然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项羽落下个乌江自刎的结局。还有一个关于外国人的故事,也算是看着是占了大便宜实际上却是吃了大亏。印度这个国家两面环海,需要航空母舰来保卫国家不受到侵害。当时印度看上了俄罗斯的戈尔什科夫号航空母舰。普京知道了之后就说要免费送给印度。但是要求印度要给俄罗斯一笔航空母舰改装费和零件费用。但是呢,这个价格在当时也较为便宜。印度当然以为是捡了便宜,就欣然答应了。但是呢,这个事情搁置了一段时间过后,物价上涨的快,费用也随之增长。本以为捡了便宜的航空母舰,现在成为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其实在历史上这种故事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一些军事上的故事,其实仔细想一下是非常吃亏和不值得的,我们现在也要引以为戒。

历史上有哪些事件,明着看是占了大便宜,其实是吃亏的?

4. 被认为占了大便宜实际是吃亏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呢?

如果要问煌煌史册里,有哪些典故,总有着超越历史的警醒意义,那么“先占便宜再吃亏”的历史事件,就是其中重要一类。
比如下面这几桩,一开始往往被认为“占了大便宜”的“大事件”,留给后人的,却都是惨痛的损失和沉甸甸的唏嘘教训。
一、楚顷襄王“抱大腿”
战国时代各路“群雄”里,楚顷襄王熊横,堪称背负着“国恨家仇”的一位。他的父亲楚怀王当年轻信秦国忽悠,被骗到秦国做了阶下囚,直到公元前296年客死他乡。而这一年,也恰是“东进”的秦国,压力山大的一年,与韩赵魏等宿敌的战争打成一锅粥,东方更有与之争锋的齐国。只要楚国能够抓住这机会励精图治,再造辉煌乃至“复仇秦国”,都不是不可能。但楚顷襄王,显然不这么想。
此时楚顷襄王的心态,可“借用”相声里的一句话来形容:只要“秦大爷”不打我,怎么着都行啊。
在楚顷襄王看来,秦楚差距太大,一味硬扛太不明智。再说秦国“打”的又不是我一家,太较真干嘛?抱“秦大爷”粗腿过好日子不香吗?本着这样的心态,这之后的好些年里,楚顷襄王都是乖乖听秦国话,哪怕秦王咳一声都吓得不行。两家不但举行了高调“好会”,彼此还热闹通婚。秦国打三晋怼齐国等“大事”上,楚国也一言不发,乖乖在旁做乖宝宝。这“友好关系”,正如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怒斥:“忍其父而婚其仇”。

当然,这乖宝宝也不白当,便宜也不少占。比如楚怀王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95年,秦国就“大方”给楚国送来了五万石粮食。秦国纠集五国联军讨伐齐国时,楚国更是趁机出兵,收复了曾被齐国占领的淮北失地。可问题是,齐国被“拍”下去了,秦国一家独大。在虎狼之国秦国眼里,楚国再乖,不也是“猎物”之一?
果然,“占便宜”没几年,秦国就转过头来,朝着“抱自己大腿”的楚国露出了獠牙:公元前279年,秦王朝以名将白起领军,大举进攻楚国。缺乏战备的楚国门户洞开,连国都郢都都被秦国攻占,半壁江山成了秦国的囊中物。昔日比肩秦齐列强的“强楚”,错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这下被彻底大放血,昔日“占的便宜”全被秦国拿回去,国力也被打得一蹶不振。一切,都是楚顷襄王“抱大腿”“占便宜”惹的祸:越抱大腿,挨打越快,古今亦然。

二、吕文德“发大财”
说起宋朝“先占便宜后吃亏”的囧事,后人常叹息“北宋联金灭辽”,但“南宋吕文德发大财”的事儿,同样当得后世一声叹息。

在南宋题材的各类武侠小说里,襄阳是个上演过多少保家卫国奇迹的“英雄之地”。而在真实历史上,作为南宋的门户要塞,襄阳比武侠小说里“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还强大的,是襄阳特殊的地貌:襄阳两面临江,有汉江和檀溪保护,另外两面是万山楚山等山峦,等于是一组天然的屏障。把横扫天下的蒙古大军,一次次牢牢怼在外面。于是1263年,没脾气的蒙古军,向镇守襄阳的“京湖制置使”吕文德提议:咱不打了,建榷场做生意成不?
为了把这笔“生意”做成,蒙古也下了血本,还给吕文德送了玉带当礼物。外加宋蒙贸易,凭着南宋发达的手工业,向来都是大宋这边稳赚不赔。谁会和钱过不去呢?深感自己捡了大便宜的吕文德心花怒放,真的不假思索同意了。
但他没有想到,这个“占便宜”的生意,却夹带着私货。
双方“互市”了没多久,大宋赚了不少钱。可蒙古这边就开始动作:借口要给北方商人修商站,开始在襄阳鹿山门等要地建工程。没想到“工程”建起来,南宋才发现上了当:这哪里是“商站”,分明就是军事堡垒。然后还没缓过来,白河口和万山上,也都立起了类似堡垒——这些以往叫蒙古大军头破血流的要地,这下“看在钱的份上”,不费吹灰之力拿下。
如此一来,襄阳引以为傲的天然屏障,这下丢了个干干净净。襄阳军民不但要直面蒙古军的正面冲击,甚至那些堡垒就像一把把铁锁,把先前铜墙铁壁的襄阳防线牢牢锁住。对方完全可以耐心拼消耗,把襄阳战场变成无底洞,叫南宋大量人力物力陷进去。后来的元朝灭宋战争里,他们就是这样做的。

只因一笔“占便宜”的生意,就敲响了亡国的丧钟。制造这一切的吕文德,虽然没亲眼看到南宋的灭亡,却也明白自己犯了多么愚蠢的错误,临终前还在痛悔“误国家者我也”。但这时后悔,已经晚了。
因为蝇头小利的诱惑,上演“自毁长城”的悲剧。“吕文德发财”的教训就是生动模板。大宋为何“积贫积弱”?因为两宋三百年里,犯过这错的,不止吕文德一个。
三、葡萄酒换瓷器
说过了战争,再看一桩生意场上的“便宜事”:葡萄酒换瓷器。
自从大航海时代开始,自唐朝起就畅销世界的中国瓷器,更是迅速在欧洲爆红:明清年间时,葡萄牙西班牙往来欧亚的商船,几乎三分之一以上的货物都是瓷器。仅是十六世纪里,葡西两国购买的中国瓷器,总数就在二百万件以上。明末清初的八十年里,仅一个荷兰东印度公司,就从中国买走了六千万件瓷器。那个时代,中国瓷器在欧洲,就是堪比奇珍异宝般的存在,叫多少欧洲贵族心甘情愿一掷千金,就为拥有一件。
而在各式精美的中国瓷器里,景德镇瓷器更是其中的硬核产品。作为明代“五大手工业中心”之一,景德镇的瓷器在明清年间,已是享誉全球。甚至还出现了“定制款”,即按照“欧美客户”的要求,生产西式餐具等瓷器制品,专用出口赚钱。发展到“康乾盛世”年间,赚足“全世界钱”的景德镇,产业规模更是空前,从事瓷器产业的工人,总数百万以上,当地“商贩毕集……终岁烟火相望”。说不尽的繁华热闹。

如此强大的“吸金”场面,当然也叫那时的欧洲人眼红。从16世纪起,一批批欧洲人也绞尽脑汁,誓要“山寨”中国瓷器。可瓷器产业的技术门槛太高,以至于费半天力,烧出来的常是陶器或“软质瓷”。至于那些釉色精美的景德镇精品瓷器?对于当时欧洲人来说,更一度遥不可及。
而对“吸金”的景德镇,清王朝也十分重视。从康熙四十四年起,江西巡抚更要兼理景德镇的“陶事”。但就是这个“人事安排”,叫一个法国人钻了空子:殷弘绪。
殷弘绪,当然这是他的“中文名”,其法国名为“佩里·昂特雷科 莱”。康熙年间时,他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凭着强大的交际活动能力,很快在大清有了“官派传教士”的身份。这时期,也是全欧洲瞪红了眼“学烧瓷”的年代。谁能掌握中国的瓷器技术,谁就掌握了无尽财富。可这事儿谈何容易?殷弘绪却有办法:拿葡萄酒换呗。
于是,手里不缺葡萄酒的殷弘绪,先用葡萄酒把江西巡抚郎廷极哄得心花怒放,然后通过朗廷极牵线,又给康熙皇帝送去了葡萄酒,也同样是谁喝了都说好。可这“洋酒”也不能白喝嘛,殷弘绪就提出来,想去景德镇游历一番。这么名贵的葡萄酒,就换这么个“小要求”?在康熙君臣看来,这真是个大便宜,当然就爽快同意了。
结果,殷弘绪自己都没想到,接下来的事情竟这么顺:他不但来到了景德镇,而且因为有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关照,他更可以自由出入景德镇的大小窑厂,景德镇瓷器的一整套工艺过程,他全都看了个饱,还获赠了各种“样品”。甚至当着清朝官员的面,原原本本记在了笔记上……
然后是1712年,殷弘绪长达数万字的笔记,外加宝贵的瓷器样品——欧洲人梦寐以求的中国瓷器技术,就这样漂洋过海,传遍了欧洲大陆。德国、法国、英国等国,陆续烧出了精美的中国瓷器,甚至不停技术突破,实现反超。如此“葡萄酒换瓷器”的操作,连18世纪的欧洲学者自己都承认,是一种“工业间谍行为”。

而这个行为,也改变了景德镇瓷器的命运。昔日的垄断地位一步步被打破,到了鸦片战争后,欧洲瓷器几乎已把中国瓷器从欧美市场“挤走”,甚至对中国市场反杀,以至于“出口大减,而洋瓷入口,岁且百万”。“几瓶酒”的小便宜,就叫古代史上长期畅销世界的中国瓷器,在近代史结结实实吃了大亏。
可这样的“大亏”,何尝不是整个近代史上,晚清落后挨打的生动写照。对技术安全的忽视,以及固步自封的发展眼光,才是苦果背后,无比深刻的教训——只看小便宜,没有大格局,就算是精美的瓷器,也是保不住啊!

5. 有哪些开始被认为是占了大便宜,后来却是吃亏的事情?

我讲一个买房的事,自己的事,差点没挣到好几十万块钱。
想买房,然后在网上搜索楼盘信息,想不到我最看重的两个小区房子,老公没看上,他看上了一个离火车站近的楼盘,当时也是正对外出售,9000多一平,要不是必须搭售地下室,我们就在售楼处买了。
然后,就在网上看到一个二手房信息,说是二手房,其实也是没住过人的,找到挂着这个房的信息的中介。果然有这套房,而且比售楼处便宜3000多一平。看房后,我们决定买了。但是私下,原房主给我们打电话,想避开中介,私自交易,这样就可以省掉中介费了。但是我们没有同意,万一他们变卦怎么办?

不出所料,等过两天要交易的时候,房主想反悔不卖了,但是奈何有中介合同,他们必须赔偿房款的20%,只好履约。在改名字的过程中,又出幺蛾子了,非得要伍万块的改名费,本来我们可以生气不买的,结果我们也沉住气买房买了,又多花了伍万。
房子交易后三天,售楼处同样户型的房子,涨到13000一平,如果我们当时就卖掉的话,可以挣更多,可惜房子本来想自己住,就在手上放了一年多,再卖的时候,房价降了一点,我们以11000多卖出去的。整体挣了大概五十多万。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楼盘已经盖了八年了,有集资房的性质,原房主买这个房的时候,才付了30万,差的钱都是后期慢慢补上的,原价才五千出头,他们看房子在手上迟迟交不了,这次趁售楼处对外销售,赶紧处理了。其实,当时他们就算交违约金,以后再卖,也比当时卖挣得多。如果没有签中介合同,他们就真的说不卖就不卖了。现在这个房子的房产证还没有办下来,我还有一些钱压在这个房子上呢。

买房之前,一定要了解楼盘的信息,我们就没有充分了解,连房子已经盖了八年都不知道。如果看好的房子,一定走中介,明明你发现中介啥都没做,新来的小姑娘还得你教她怎么做,但是不要生气,想想自己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钱该花得花。

有哪些开始被认为是占了大便宜,后来却是吃亏的事情?

6. 有哪些开始被认为是占了大便宜,后来却是吃亏的事情呢?

现实中这种案例不胜枚举,有时候真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结合我自己的经历,说几个小故事,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故事,图便宜买菜的事。不知道其他地方是怎样做的,反正我们东北到了秋天的时候会储存一些白菜、大葱,然后再买一些豆角、豇豆、黄瓜什么的腌制成白菜。而我们家也不例外,老家的老房子属于城中村的类型,空间肯定是足够用的,所以我们家也需要购买一些菜来制成咸菜。
当时我父亲给我打电话,让我去菜市场买一些大葱,当时大葱有两种,一种是带叶子的, 一种是不带叶子的,两者的价格差了很多。按道理讲,我不带叶子的会比较省事,不用自己清理,但如果卖带叶子的,可能会便宜一些,于是我就买了不带叶子的回家。
可回到家之后被我父亲给说了,其实这个商贩根本就不是来卖不带叶子的大葱的,虽然它有卖,但因为价格高,卖的比较少,大多数人都会购买带叶子的,因为价格低,买的也多。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按照我父亲的说法,如果这些葱把叶子去掉,实际上比不带叶子的葱少一些,且价格还会高一些,这就是贪图便宜吃了大亏。

第二个故事,这次是缴纳了智商税,虽然不是发生在我身上,但也觉得蛮有意思的。因为我舅舅家表哥是跑出租的,为了揽客经常会自己音印制一些名片发给顾客,消耗量较大,我表哥每次都只是印最便宜的那种,就是8元/100张那种。
每次去印的时候,前台会和我表哥说一句:“10元/120张”,我表哥一次印5盒,也就是50元。其实按照这个逻辑来看,好像也没啥大问题,感觉好像还便宜了一些,而且为了凑整数,这样也好算账。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可以计算一下,8元100张的话,价格是0.08元、张,如果是10元120张的话,却是0.083元。
也就是说,看似10元/120张好像便宜了,而且好算账,但实际上这么购买名片反而贵了,而且我表哥竟然用这种方式购买了好几年的名片,虽然没多花多少钱,但从他知道这事之后,心里一直有个疙瘩解不开。

就说这两件吧,其实现实中这类事情有很多很多,看似好像我们占了大便宜,但仔细一算,其实自己并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因此损失了很多更加针对的东西。但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绕过那个弯子,有时候不是我们傻,而是我们聪明过了头,尤其是做生意这方面,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

7. 有哪些开始被认为是占了大便宜,后来却是吃亏的事情?

北宋初年,宋朝和辽国发生战争,宋朝虽然是个大国,但是打辽国却非常的吃力,甚至是节节败退。后来在辽国的北面,金国迅速崛起,他们打辽国时势如破竹,为了报仇,宋朝和金国联合起来,共同夹击了辽国,使辽国迅速被灭,其实宋朝的这个做法是非常愚蠢的,他们忘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自己连辽国都打不过,还帮助强盛的金国,等金国灭了辽国以后,就大举南下,迅速的灭了北宋。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要给英法等国家赔款,但当时德国的经济千疮百孔,另外由于是战败国,各方面给予了制裁,使德国经济很难发展起来,也无力偿还英法的债务,于是英法就采取了一种绥靖政策,视而不见的任由德国发展经济,甚至是发展军事,这样德国就有能力偿还一些英法的债务,从表面上看,英法的这种做法是能够得到一些回报,但是德国人正是利用了英法的这个心理,背地里发展军事,直到后来把军队建设好了,德国就采取闪电战,再一次把英法突入战争,这些都是英法采取的绥靖政策导致的。

还有就是前苏联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的事,因为是个阿拉斯加又寒冷又荒凉的不毛之地,当年美国买不买还犹豫。但苏联急于出手,最后以700万美元成交。
当时,苏联认为甩了包袱,占了便宜,美国也一直未加重视。直到上世纪,阿拉斯加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苏联才意识吃了大亏。当年170万平方公里土地才卖700万美元。一亩地才合二美分,连一美元都不到。不说这170万平方公里土地,就石油和天然气价值就远远超出700万美元了。

有哪些开始被认为是占了大便宜,后来却是吃亏的事情?

8. 有哪些开始被认为是占了大便宜,后来却是吃亏的事情呢?

但这样的事情古往今来却一直在不断发生着,这就更加尴尬了。
而在静夜史看来,苏德战争前的苏联,就是表面上占了便宜,实际上亏大了的典型。
1932年,经过长达10年的努力,希特勒终于爬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随后德国总统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总理等大权于一身,成为德国名副其实的“元首”。
而后,德国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开始了疯狂的膨胀,这使得周边的英法苏等国坐卧不安。
虽然一战后英法极力压制德国,特别是法国,为了防止德意志帝国死灰复燃无所不用其极,但面对纳粹德国的迅速崛起,似乎厌倦了打打杀杀的英法等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绥靖政策”。

而为了避免刺激英法等传统强国,希特勒在复兴德国的过程中,特意强调苏联才是德国的主要敌人,为此特意在1936年和日意两国缔结了《反共产主义协定》,这让英法等国放松了警惕。面对德国的迅速膨胀,英法等国力主“祸水东引”,在他们看来,希特勒最好一路向东和苏联打得死去活来,然后英法等国在苏德两国两败俱伤时趁机出手坐收渔翁之利。
英法这种不要脸的逻辑让苏联领袖斯大林异常忧惧。虽然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一直在谋划掀起全球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这意味着苏联一定会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发起者。但当下英法等国的做法越发助长了纳粹德国的膨胀速度,而此时的苏联在30年代刚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清洗”运动,国内大量党政军干部被“清洗”,尤其是一线军队,连级干部平均学历只有初中水平,这样的军队,想要输出无产阶级革命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斯大林在红军战斗素养恢复前,不可能主动输出无产阶级革命,更不想成为纳粹德国的靶子。
于是从1935年开始,苏联不断与英法等国接触,企图说服他们和自己一起做掉纳粹德国,但英法两国沉浸在“绥靖政策”的美好蓝图中无法自拔,对苏联的热情冷眼相待,斯大林感受到了西伯利亚般的寒冷。
在联合英法无望的情况下,斯大林不得不谋求其他的方式以自保,比如1937年支援中华民国抗日,但孱弱的南京国民政府难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关东军不断在张鼓峰等地挑衅,苏联面对的局面越来越严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