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重中之重,在哪些工作和地方取得了新成效、新进步?

2024-05-13

1.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重中之重,在哪些工作和地方取得了新成效、新进步?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重中之重,在哪些工作和地方取得了新成效、新进步首先就是企业之前共同联动创新,其次就是协同开放一些服务壁垒,再者就是民生共享取得一个新的进展,另外就是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突破。需要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分析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重中之重,在哪些工作和地方取得了新成效、新进步。
一、企业之前共同联动创新 
首先就是企业之前共同联动创新 ,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开展很多方面的联动创新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子可以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且深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可以迸发出更多发展动力。

二、协同开放一些服务壁垒 
其次就是协同开放一些服务壁垒 ,之所以需要协同开放一些服务壁垒就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服务不能够互通,主要就是体现在线上的服务体系更加包容开放了,并且可以深化强化一些服务的沟通。

三、民生共享取得一个新的进展 
再者就是民生共享取得一个新的进展 ,对于民生而言之所以会取得一个新的突破主要就是民生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政策福利的释放,这对于民生的发展起到了主推的作用。

四、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突破 
另外就是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突破 ,对于上海或者江苏、浙江、福建一带而言他们都获得了很多的新突破,主要就是这些地区的经济发达,并且科技水平也很发达。

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注意事项:
应该加强多渠道的合作,并且深化省份之间的合作,开放更多的服务内容。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重中之重,在哪些工作和地方取得了新成效、新进步?

2.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当地有哪些措施值得借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当地有如下措施值得借鉴。
一、聚焦规划对接聚焦规划对接是推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牛鼻子”。上海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跨省市、跨部门的沟通联络机制,参与了“1+ N”规划和政策体系的制定。领导制定长三角三年战略规划,按清单、项目和责任制推进。
牵头制定“十四五”三省一市规划协调机制,强化统筹协调。
二、聚焦专题合作长三角区域合作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上海联合三省成立了能源、科技、信用等15个专项合作小组,充分发挥牵头部门的主动性,聚焦各方关注的焦点和一体化发展的难点攻坚突破,不断提升专题合作质量。
上海是城市合作小组的主要成员,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际经济枢纽和城市经济协调委员会的平台,加快开展跨地区合作项目,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城市。
长三角地区正在形成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工业集群。长三角区域的集成电路产业占据了国内60%的市场份额,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约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8%。
除此以外,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四大产业链联盟揭牌,努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三、聚焦市场统一聚焦市场统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克服市场壁垒、制度障碍,促进区域市场的融合,推动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倡议。
例如,联合制订了14个长三角地区统一的地方标准,包括《船舶水污染物内河接收设施配置规范》,并带头推进“一网通办”的更新换代。

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何独特优势?

从1982年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到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历经36年之久,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已跻身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因此,长三角地区在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先进实体经济的引领区。生产方面,长三角 汽车 产业产值占全国26.23%,造船产业产值占全国30.8%,通讯产业产值占全国29.9%;公司方面,长三角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33.96%,上市公司融资占全国29.54%;贸易方面,长三角进口贸易额占全国44.48%,出口贸易额占全国69.62%,各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39.55%。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长三角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对内辐射的龙头。
  
 第二,长三角不仅经济总量大,发展也较为均衡。在最新的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共占据43席,强大的县域经济为区域间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长三角 科技 创新资源密集。在中国 科技 部发布的综合 科技 创新水平指数排名中,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各省市中分别排名第一、第五和第六位,安徽位居第十一位。《2018福布斯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报告显示,长三角有18个城市入围,包括上海、苏州、杭州、合肥、南京等城市。而珠三角只有6个城市,京津冀也只有1个城市,长三角地区引领 科技 发展创新的地位愈加凸显。
  
 
  
 在此背景下,近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在长海召开,提出要充分发挥长三角优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从坚持高水平开放、追求高质量创新、强化高效协同、以及强化组织协调四个方面实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设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具体来看,一体化是重要发展路径,通过有效一体化,使长三角三省一市形成合力,其最终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一体化方面,区域一体化的本质是实现资源要素的无障碍自由流动和地区间的全方位开放合作。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必须要打破行政壁垒,让各城市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协同发展,各地区任何政策的出台都要考虑到左右邻居。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既要让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要强调市场的作用。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将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创新、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共同推进,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
  
 因此,长三角区域要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自觉把经济 社会 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加强沿江污染性工业管控,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其次,坚持创新驱动,让 科技 创新更好地发挥基础作用。另外,积极发挥长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引领作用,带动城市群周边协同发展;最后,构建稳定、高效、共建、共享共用的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功能,推动长三角区域项目、人才、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张雨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何独特优势?

4. 如何促进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

据报道,根据中央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今年以来沪苏浙皖顺势而为、乘势而进,在规划对接、战略协同和市场统一等方面共同谱写一首“协奏曲”。

报道称,5月21日,江苏省苏州市与上海市嘉定区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共同构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23日,上海市青浦区与浙江省嘉兴市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上海的西大门和浙江的北大门嘉兴再度“联姻”。

此外,三省一市民政部门联手,推动异地养老政策“通关”。沪苏浙皖四地检察长举行座谈会,决定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的司法协作机制,这一系列动作,说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高度共识和热切期盼。

分析人士表示,大家普遍意识到,长三角一体化正迎来难得的时间窗口:“天时”上,十九大报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地利”上,三省一市经济水平较为均衡,是全国最有条件率先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区域。
文章来源:央广网

5.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体现的 新发展理念?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上海、对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流域都是一个极大的发展机遇。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会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进一步明确。
  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这是新时期上海的三项新任务。1月31日,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上海市市长应勇在记者招待会上对上述三大新任务逐一回应,并表示对上海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对于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应勇表示,要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实行有差别的探索,进行更大的风险压力测试,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体现的 新发展理念?

6. 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嘉兴、湖州、绍兴、台州、舟山共16个城市,该地区是中国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近年又被誉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亦称都市圈,其他五大城市群分别为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欧洲大陆西北部城市群)。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中国仍至世界的瞩目。不过,坦率地说,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并不平衡,而各城市之间对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视程度也不平均。更重要的是,各城市大都仍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去考虑问题,并没有完全从整体推进长三角经济发展大局去作为出发点,所以,在许多问题上,各城市虽然谈不上“本位第一”,但“为我所用”、“实用主义”的情况,在推进合作项目时还是会不时明显地表现出来,首先是各城市强势部门如计、经委系统、财税系统、外经贸系统等的合作尚未提上议事日程,港口的暗中竞争依然故我,连交通卡互通至今也未能“捅通”。而各地提出要与上海“接轨”,其实更多的是想到自己能从中获得多少利益,并不是为了与上海实现一体化,因为接轨的双方心里都很清楚,在一市两省行政体制并存、大家都分灶吃饭、而中央又对沪、苏、浙各项经济指标实施考核的情况下,长三角16个城市真正达到一体化,目前还仅是纸上谈兵,只不过是一个未来的目标而已。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16个城市都很赞成,但是,真正实现起来却困难很大,于是,许多人便归咎于行政区域的存在,称现行的行政辖区划分限制了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为此,不时有人提议把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划出来单独成立一个行政区,或设立大上海经济区,或成立长三角行政区等等。 

  其实,认为沪、苏、浙行政区域的存在影响长三角一体化,是一种不正确的观念,这一认识误区的要害,是把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辖区的一元化混淆了。事实上,行政管辖上分属不同辖区,并不影响某一地域的经济一体化现实,如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城市群经济区域,它就包括了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豪特利尔广大地区,大中小城市达35个,均分布在美国五大湖沿岸,面积达24.5万平方公里,人口为5000万,是世界上特大制造业带。它不仅分跨了好多个省区,还跨越了两个国家,但并未影响它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所以,认为只有实现行政区辖一元化,才能推进一体化,实在是一种片面认识。 

  所谓经济一体化,主要就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能实现互补、集群、同步、协调的和谐发展,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它包含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区域内部实现同城效应,即通过交通便捷互通、文化融合、现代服务业同步,使这一地域各城市的居民,犹如生活在同一城市。二是在同一区域内发展经济的法律法规保障上,分别或共同立法,实行或采取相同的经济政策。三是在同一地域内紧密协调,解决地域内部产业同构问题,防止或杜绝内部相同行业、产业搞恶性无序竞争,防止因产业同构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损害。四是通过协调发展很好地达到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五是实现老百姓在区域内能自由择地居住、人才能完全自由流动。六是居民的生活方式、观念理念、消费水准逐步趋同。这些特点,与行区域的属辖并不一定要有关系,地就是说,经济一体化并不是辖区内全方位的一元化,它只是限定在经济发展这个范畴内,谈的是发展问题,与一元化是两个概念。 
   
  长三角一体化推进中的七大障碍 

  就长三角目前16城市实际情况而言,谈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还为时过早。它尚受以下七个条件限制:1、长三角地域交通圈布局尚未完成,例如从苏中的扬、泰二州,到长三角最南端的台州、东南端的舟山,距离很远,还感受不到同城效应,只是沪、杭、嘉、苏或宁扬、镇,或杭、嘉、湖、绍各城市间小范围有同城效应。2、各城市地域差异尚较大,包括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居民生活质量等。3、自然条件的差异明显。4、16城市的行政级别不同,造成经济活动对话中的障碍,如上海是中央直辖市,宁、杭是副省级省会城市,甬、苏、锡是副省级领导主持工作的城市,其他均为地级市,这就造成同一职能部门级别不对称,拍板权不一样。如16城市的政府对外合作交流部门,上海设立了办公室,是正厅局级单位(与发展改革委平级),下面设了许多处室,还能管辖驻外省市的办事处,对外开展经济合作交流业务,有经费、有整套思路、有独立拍板权,而有的地级市,则仅在市政府发展改革委内设一个合作发展(交流)处,仅二、三人或四五个人负责,本身无权限,对外合作需经过发展改革委。5、长期以来,长三角对外打什么牌的问题未解决,上世纪80年代曾打过上海经济区的牌子,即广义的“上海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牌子没了。以后也试过打长江牌,也没成功。现在又打起了长三角牌子,但是,走遍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没有一家企业、事业单位或旅游单位的名称叫“长三角”的,包括港口名称、交通线路等,目前也就是有一个松散的协调机构叫“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在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慢慢运转着。所以,长三角的名称至今仍未成为一个商业或经济意义上的品牌。6、16城市的“软实力”发展水平差异还较大,服务业、教育水平、人才资源水平、文化积淀、办事效率等还不平衡,尤其是发展观念上的差距、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等。7、16城市分属一市两省,除上海外,大家都需完成省政府考核的经济指标,它们不可能完全“心往长三角想”。综上所述,可知正是这些差异,难以达到人们认识误区上的那种“一体化”理想,事实上这一差异是不可能在经济一体化中抚平的。 
  这就是说,经济一体化仅仅只是发展一体化,它不是人们理想化的“一城化”、“一地化”,即不是同一行区域的一元化,它没必要、也不需要实施这种在行政辖区一元化之下的“同体化”(即同一政策下的一切都是一个统一体)。 
   
  加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六大方向 

  弄清了经济一体化不是行辖区的一元化,对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期望值,也就能找到正确推进的方向,也就不会有不切实际的建立大范围上海行政特区或长三角行政区的想法(不少专家颇持此见)。目前最为迫切和实际的,就是在沪、苏、浙省市一级党委、政府的协调、领导下,稳步、扎实地推进经济一体化发展(例如前不久刚举行的沪、苏、浙“五巨头”会议)。根据我对长三角范围内许多城市的考察,认为目前应着重在以下六个方向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是较为适宜的: 

  第一、大力发展“软实力”领域的同城效应,在观念更新、行政管理、现代服务业、文化融合等方面逐步缩小差距。观念更新方面,在向国外先进国家学习、创新、消费等理念上,上海是走在前头的,但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却不及浙江;而在行政效率、规范管理方面,江、浙的地市级城市与上海差距较大。行政管理的同城效应则更多地去关注法制法规的一致、经济政策的一致,别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许多事情在苏、浙合法受保护,在上海则属违法受打击。对此,我建议沪、苏、浙人大常委会和政府部门不妨建立联席协调会议制度,推进共同立法、协商立法或制订共同的地方政策、法规。而文化的融合,则内容更广,譬如,应让沪、苏、浙逐步实现语言的融汇,将来在长三角地域语言流通领域基本扫除方言土语障碍。还有,能否搞点地方戏剧的整合、融化,例如将流行于苏南、浙东、上海的锡剧、苏剧、、甬剧、沪剧四种滩簧戏融汇改革为一个剧种? 

  第二、观念意识上的一体化。目前,长三角地区在发展思路、观念上并不一致。前已说过,如对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上海的观念落后于绍兴、台州等地。而像常州这样的地级市政府,其发展思路、观念,多年来市政府一直赶不上下辖的武进区(原武进县级市),现在它的经济已大大落后于无锡、苏州,如今快要被县级市江阴追上(现在该市的市长就原是江阴的市委书记)。而扬州、泰州、舟山、镇江等市,与更发达的地区苏州、宁波、绍兴等观念差距亦较大。 

  第三、加快实施交通一体化。长三角是一个整体,同城效应的前提是交通一体化,近年这一地区交通发展很快,但仍有差距,例如上海到湖州的高速公路至今未通,其“肠梗阻段”在江苏的吴江,由于湖州是浙江的城市,江苏对贯通沪、湖高速自然不起劲,因为它不是主要受益方。而上海到宁波的铁路至今未实行高速运行,动车组也不通。上海到台州的交通线唯靠公路,交通上的“同城效应”目前尚难达到。 

  第四、应该打长三角牌。目前,长三角的牌子还停留在地域名称上,没有品牌。我在想,在有些行业,能否统一整合,打一个长三角牌子?例如旅游景点,能否把长三角主要景点包括苏、杭二州和黄山,包装成一个长三角品牌向海内外推销?2010年世博会在即,7000万的海内外游客中,大批海外游客来沪,他们会被五花八门的景点弄得不知所措,因此,包装好长三角旅游品牌,就能更好地推销出去。又如:长三角一些城市港口竞争激烈,其中尤以上海港、北仑港(宁波)、舟山港之间的竞争最烈,我想,能否把这些长三角主要港口都整合为一个长三角的港口集群,都打长三角一个牌子?当然内部可以有分工,经济上也各自核算。假如整合起来了,合并打一个牌子,未来的“长三角港”就是当然的世界第一大港了。目前宁波、舟山港口正在考虑整合中,浙江方面更多的恐怕还是想利用天然深水海岸线的资源丰富的优势与上海港竞争,而上海虽获得了洋水港,但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水港,与岱山岛和北仑港的岸线比,它还比较浅,所以,上海的港口建设已感受到危机袭来。在这方面,长三角海关通关“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值得为港口发展一体化所借鉴。 

  第五、同类企业应逐步整合、兼并,实行托辣斯化,同时着力打造世界著名品牌。长三角城市之间产业同构问题,反映了经济上的发展无序,当然也有传统的因素、人才智力结构相同的因素。由于没有跨省市统一的行业协会协调,加之各省市都有地方保护主义,产业同构问题自然就无法避免。例如在纺织业、动漫产业、制造业等方面,好多城市的产业都相似,没有独特的优势和品牌,重复建设加上重复污染,引进外资时“互相残杀”等,所以看起来长三角经济总量很大,但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又有几只? 
   
  第六、逐步缩小地区收入差异。我在考察长三角的教育、人才市场一体化发展时,发现一个现象:就是长三角地区人才流动虽有“大自由”,却又并不真正体现出“自由”,即知识型人才向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等地区流动多,而回流到一般地市级城市则较少,人才流动尚处于单向阶段。人才流动的这个“不自由”,不是人才政策本身有问题,而是各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准、居民生活质量、职工收入差距、地域文化背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等造成的。对此,我建议铖市在财政收入宽裕的大前提下,不妨逐渐在长三角范围内实行收入分配同质化,其他15城市普通居民收入水准、市场物价,基本与上海持平,从而消除人才双向流动的真正障碍。 

  加快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重大的意义,我们相信,只要克服、破除了认识误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是可行的、能迅速见效的;同时,也必将使长三角16城市的人民共同享受到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好处。

7.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你觉得对长三角城市有哪些影响?

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
 
有助于推进战略落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让各个城市之间优势互补,而且有助于充分调动国家资源推进战略落地。我国的三大城市群,分别是京津翼、长三角、粤港澳,其中一体化程度极高的粤港澳人口最少、城市群最少,人均 GDP 、城镇化率却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城市群。在长三角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长三角需要一个新的经济爆发点,一体化的推进将有助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结构转型、互通互补,加快推进战略落地。

 
给各个长三角城市带来发展契机
 
同样的分工、城市定位,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唯有城市特色才能快速发展,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有傲视群雄的实力,董明珠谈小米空调:如果你的质量没有别人好,技术没有别人强,才会感觉到有压力。长三角一超多强,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国家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将给无锡、宁波、南通等城市发展带来契机,形成完整格局带来新的方向。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你觉得对长三角城市有哪些影响?

8. 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长三角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先驱者,起到的是领头羊的作用,当经济产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必须寻求性的拓展,不可避免就会有新的竞争,竞争的基本条件就是规模,长三角经济的一体化,有助于产业资源的配置和整合,有助于规模的扩张,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分工和优化,有助于整体竞争力的增强,有助于地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思维意识的提高,同时为为其它地区经济改革提供了参考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