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怎样养生?

2024-04-29

1. 二十四节气怎样养生?

地球有公转,世界就分春夏秋冬;地球有自转,所以分昼夜。人的一切生活活动都深受有四季交替变化的影响,因此四季养生应讲季节性。这就要说到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养生、睡眠也十分有用。
二十四节气具有鲜明的季节性、时令性,现如今不少中国人在用它,外国人也愈来愈多地在用它。它们与公历和农历都有较固定的时间相关性,每月总在7、8日左右,以及22、23日左右有一个节气。作为中国人更要熟悉它和运用它。早就有这样一个顺口溜,你或许还会背诵吧: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天;(立)夏(小)满芒(种)夏(至)暑相连(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人们都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可是,你知道四季到底是如何划分的吗?
什么是四季呢?它有有5个划分标准:
(1)按历法划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四季之始。但因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四季的长短(天数)便有所不同。
(2)按天文学划分:二至(夏至、冬至)及二分(春分、秋分)分别为四季之始,也有地区差别的问题。
(3)按月份划分:农历上通常认为:1、2、3月为春;4、5、6月为夏;7、8、9月为秋;10、11、12月为冬。但各地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别。
(4)按气象学、气候学划分:阳历3、4、5月为春;6、7、8月为夏;9、10、11月为秋;12、1、2月为冬。
由于地球的南北两半球的同一半球的温带寒带热带等气候气温差异,以上4种划分法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出各地的实际气候状况。
(5)按气温划分:采用以候(5天为一候、全年分为73候)平均气温的高低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即以各地实际气温和物候作为划分四季的依据;凡候平均温度在22℃或以上的为夏季;下降到10℃或以下的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秋季。这样的划分,都与各地的自然物候现象相吻合,对我们本书所说的养生及睡眠具有实际意义。这样不利的地方是,如此划分,各低的四季开始时间及四季时间长短就不一了。

二十四节气怎样养生?

2. 二十四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如何养生

1、冬至三侯。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麇角解: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动: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2、冬至养生。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阳气初生时,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3、多着衣避寒邪。冬至阴寒之气隆盛,成为“进九”之始。在冬至养生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所以冬至养生首先要做好防寒工作,特别是中老年人,应注意保暖,提高警惕。冬至养生讲究“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平日要小心保护自己,注意头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避寒风,避冷水,避生冷饮食。正所谓“寒从足下生”,中医认为,寒邪属阴,下半身属阴,所以冬天腿脚的保暖尤为重要。对于血寒的人,可以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泡脚的时候,最好选用高一点的塑料桶或木桶。一是可以将整个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是水量比普通的盆大些,也不容易凉。根据各人喜好,还可以加入几片姜或些许盐,也有助于驱寒和治疗脚部皮肤等疾病。
 
 4、早卧晚起护心阳。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如果身体某方面的功能比较弱,冬至前后的反应就会比平时明显,人体心阳最弱,最容易出现问题。这个时候不舒服的地方往往表示那里的阳气不足。有的人腰痛,有的人拉肚子,有的人膝盖冷,这些都是阳虚的信号。有的人冬至前后感觉比平时难以入睡,特别是到夜半时分,很可能是心阳不足,心脏功能变弱的信号。顺应这一节气变化,此时养生当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补养肾脏十分重要,发现身体异常要及时就医。同时,冬至“养心”也很重要,应避免过于抑郁,思虑,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5、饮食应温补适宜。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药补不如食补”。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而饮食调养则是最主要的调养方式之一。在饮食上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吃饭的时候宜少缓,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食宜温热熟饮,多吃坚果类食物,可御寒、补肾健脑、强心健体。另外还需要注意,冬至日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
 
 6、运动要动中求静。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忌过于运动出汗,要在动中求静,以达到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7、防止疾病复发。防流感:流感病毒拥有较强的传染力,直接吸入空气中的病毒,或经手将病毒带入呼吸道都会引发流感。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感冒,人多的地方要少去,减少被传染的概率。定期复诊:高血压患者不可根据一两次自测的血压结果,随便换药或改变用药剂量,应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压药物的调整。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有慢性病的老人外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当出现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或拨打120,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3. 24节气养生法

      24个  节气  ,每个节气都对应不同的  养生  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4节气养生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二十四节气养生·  立春  篇 
         新正过后是青阳,万木复苏柳梢黄,踏青不忍问花信,唯恐寒流倒春狂。
         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而“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  自然  特色。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人们按旧历习俗开始“迎春”,我国的台湾还将立春这一天定为“农民节”这是冬三月农闲后的最后一天休息。农谚说得好:立春  雨水  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立春养生
           春季养生  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  属木  ,与肝相应。(这是  五行  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立春养生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  保健  。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  医学  所说的  流感  、流脑、麻疹、猩红热、  肺炎  也多有发生和流行。
         为避免春季  疾病  的发生,在预防  措施  中,首先要消灭  传染  源。
         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四要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此外立春的饮食药膳应以“升补”为主,可选择:
         首乌干片( [功效]补肝肾,益精血,乌发明目),
         虾仁韭菜([功效]  补肾  阳、固肾气、通乳汁),
         珍珠三鲜汤([功效]温中益气,补精填髓,  清热  除烦)。
         食物禁忌:猪肝忌与黄豆、豆腐同食(同食易发痼疾);忌与鱼肉同食(同食令人伤神)。
          二十四节气养生·雨水篇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雨水,“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而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萧萧细雨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生动描述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需要雨水的时候,它就来了,这春雨伴随着和风,当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无声地、细细地下着滋润着万物。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在春天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水的时候,雨就下起来了。一个“好”字,不但赞美“雨”,同时也赞美那些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及时雨的人。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欢这样的“好雨”。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如何看雨水。对农民来说,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而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新的希望。
         根据雨水节气对自然界的影响,联系到养生篇中我着重强调雨水节气“调养脾胃”的重要性。因为  中医  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  决定  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中,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脏中的脾)《图书编·脏气脏德》指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脾胃健旺是人们  健康  长寿的基础。
         春天之肝木何以与脾土相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中,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脾(胃)  属土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  消化  水谷,运送精微,  营养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传变中,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难经》称为“逆传”即肝病传脾。所以,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而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在他的《脾胃论》中:“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并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说明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义总论》说:“夫善养生者养其内,不善养生者养其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姿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内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
         饮食调节: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黄粥,以补肾。”(鲜地黄150克,捣汁备用,粳米50克洗净,冰糖适量,同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成粥后,将鲜地黄汁倒入粥内,文火煮20分钟即好。)二曰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取防风一份,煎汤去汁煮粥。三曰紫苏粥,取紫苏一份,炒至微黄,略有香气时,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药物调养: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名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
         精神调摄:“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
         起居劳逸调摄: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葱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二十四节气养生·   惊蛰  篇 
         惊蛰,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所谓斗即斗纲,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颗星。它们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在阳历中,斗指丁时,太阳黄经为345度。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但真正使冬眠  动物  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惊蛰时节,我国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有  谚语  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主好年景。有些地区忌讳惊蛰日前听到雷声,并总结出“惊蛰未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的气象规律。由此可知,节气的转换对农民朋友的重要。除此之外,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无论你是从商的生意人还是医生或是其他的职业,积累一定的物候知识,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所帮助的。
         二十四节气养生· 惊蛰篇
         惊蛰节气的养生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的调养。而体质差异实际上是指体质养生中因人养生的一个方面。由于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又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因此在养生中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中医所说的体质不同于人们常说的气质。气质是人体在后天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总和,也就是“神”的特征,而体质是形与神的综合反映。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即体质可以包括气质,但气质不等于体质。
         古罗马医生盖伦(公元129—公元200年)在体液学说的基础上曾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性情急噪,动作迅猛的胆汁质型;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型;性情沉稳,动作迟缓的黏液质型;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型。近代著名科学家巴普洛夫把人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脆弱型等四种类型,与盖伦的分类基本相当。上述四分法在西方医学界颇具影响。而我国早期的医学著作《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根据人的形体、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映、意志强弱、性格静燥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又根据经络气血在头面、四肢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再分为五类,即灵枢所称的“阴阳二十五人”。
         虽说中西医学对人的体质都有分类,但迄今为止,西方医学对人体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与养生康复,惟有中医学可对人体体质进行有效的临床指导和养生康复的实践。

24节气养生法

4. 如何按二十四节气养生?


5. 按二十四节气养生要怎么做?


按二十四节气养生要怎么做?

6. 二十四节气养生都是那二十四个节气了? 怎么养生啊?

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过程中如何养生就已有记述,如“春三月,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三月,夜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就提示给人们,身体要健康,益寿延年,需要追随大自然的规律,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安排日常起居。 

春季:祖国医学认为,从立春至立夏前一天为春三月,春天三个月是生发的季节,天气由寒转暖,东风解冷,春阳上升,自然界各种生物萌生发育,弃故从新。 

人们应早些睡觉,早一点起床,在庭院散散步,适当锻炼,以发布“生”气,注意运动应暖和,以适应春气。并要让身心感到舒畅、活泼,以使身体与春气相适应。生活中应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恼怒,内存生而勿杀、予以勿夺、赏而勿罚的意念,从而使肝气保持正常的生发、调畅。如果违犯了这一自然规律,就会损伤肝气,夏季易患寒性疾病,从而导致人体难以适应夏季藩秀的“长”气。 
祖国医学认为,养生的效果,不仅限于季节,还应为下一季节打下良好基础。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个季节里不能很好地养生,就会引起下一个季节的不健康状态,有不少疾病就容易产生。如春季能注意“生发之气”,本季节即不患病或少患病,而到夏季也就不得寒性病。若不注意调养“生发之气”,不仅近在当时,并且能遗患于后。《内经》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不变。”肝属木而主风,属于自然界的东方,旺于春季。所以春季养生不好,不注意调养,易伤肝,肝伤则不能生心火,到了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来侮之,于是都容易发寒性疾病。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阳春三月,气候渐暖,这是春的主要象征。然而春季又是气候多变的季节,尤其是初春,气候变化更大,常有寒流侵袭,气温急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讲“春捂秋冻”,所谓“春捂”的意思,就是指春天不要过早地脱下棉衣,应晚脱一点,而且要一件件地减。这从春天的天气、气候特点与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来说,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由于春季气候变化多,忽冷忽热,风沙大,春雨少,再加肝木旺于春,恼怒等情志易刺激伤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恶化。另外,由于由冬入春,人们的抗病能力、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流行性传染病又较多,稍不注意就会感染疾病。特别是年老体弱和少年儿童应注意,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疗不当,防护不周,常会导致肝炎。另外,麻疹猩红热、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都易传染。 
祖国医学还认为,春天肝气旺、脾气衰,应少吃酸,多吃甜的食物,因酸味属肝,甘味属脾,故需注意调养。 
在春季里,除注意以上几方面的调理外,还要针对春天的特点,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适度,增进营养,以增强体质的抗病能力。 
夏季:祖国医学认为,夏天对人来说属心火旺,肺气衰的季节,应晚睡早起。苦味属心,辛味属肺,所以夏天应吃些辣味食物。虽然天气炎热,但不要贪凉,睡觉时腹部应盖上被子,以免受凉腹泻。雨季应避免湿气的侵袭,及时更换衣服。平时应经常按摩足底涌泉穴,不要光脚,以免湿气从脚底部侵入。 
秋季:祖国医学认为,从立秋到立冬为秋三月,天地阳气日衰,阴寒日生,景物萧条,养生亦应随之。 
秋天应早睡早起,这对健康十分有益。要少吃辣、多吃酸的食物。气温降低时应及时添加衣服,以免着凉。中医认为,当秋季阳气内敛,阴气转盛中,人应与秋气相和平,保持体内阴精,不让意志过分外驰,防止房劳伤肾。秋季万物凋谢,老人忧思过多,产生垂暮之感,表现为情绪不稳、烦躁不安、难以入眠等症状。金代医学家李东垣说:“凡怒悲生恐惧,皆损元气。”《医学类编》说:“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故应保持情绪稳定,心如秋月,少忧勿思使志安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精神系统受到刺激,会导致机体正常平衡紊乱,易患疾病。心情开朗,使精神处于常乐之境,才能有助于健康。 
冬季:冬季要早睡,起床不妨稍迟。冬天为肾气旺、心气衰的季节。咸味属肾,应少吃。应尽量避免吃灸烤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腹部及足部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否则出门时易着凉。 
实践说明,祖国医学中宝贵的四季养生法是有科学道理的,如能掌握好,对人们的健康长寿必定大有益处。

7. 如何在二十四节气养生?求大神帮助

民间有句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按当时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已。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如今各种药膳火锅成了全国百姓消寒壮热的美味佳肴。正因如此,很多人忽略了合理进补的问题,特别是青年人,自恃体强而暴饮暴食,饥饱寒热无度,最终引来无穷后患。  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说明饮食物对人体的作用。小雪节气虽已数九寒天,人们大补特补无可非议,但进补当中不可无章无法,应本着“因人施膳”的原则,了解饮食宜忌的含义,元代《饮食须知》强调:“饮食,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纵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所以我提醒诸位在进补时不要被 “五味之所伤”,青年人更应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补。  一般说来,青年人机体代谢旺盛,所需蛋白质和热量较老年人多,而热量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粮食之中,故青年人应保证足够的饭量,注意粗细粮的比例搭配,并摄入适量的脂肪,在选用药膳进补时应考虑这一因素。但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特点,往往有些人因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而招来不速之客——“青春痘”,学名痤疮,它给年轻人带来无尽的烦恼。  这里向年轻朋友简单谈几句痤疮的病因和预防。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究其病因和内分泌功能障碍有关,而皮脂腺活动是受内分泌和精神因素影响的。青少年时期由于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增高,皮脂分泌增多,导致皮脂淤积,形成毛囊口角化栓塞,增多的皮脂不能及时排除,因而形成了痤疮。为避免痛苦发生,首先要注意个人卫生,温水洗脸常洗澡,少吃油腻辛辣寒凉食品,多吃水果蔬菜,避免便秘发生,禁止用手挤捏,否则痤疮消退疤痕依在。在治疗上中医将其分为四型: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冲任不调,热结血瘀型。方药分别用[枇杷清肺饮]加减,[龙胆泻肝汤]加减,[加味逍遥散]加减,[四物汤]加减。总之,得了痤疮要及时请大夫诊治,切不可自行处理。  说到进补,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即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目的。在冬令进补时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  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食补要根据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羊肉、狗肉、猪肉、鸡肉、鸭肉、鳝鱼、甲鱼、鲅鱼和海虾等,其它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

如何在二十四节气养生?求大神帮助

8. 二十四节气养生食谱?

   
     千百年来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以其独特的行为方式传承和延续着节气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和文化现象。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寒露 
     参肝翡翠汤 
     营养推荐:寒露食肝能增强体质,对抗秋燥,健脾养肺。 
   
     【食材】原生态带土鲜参1支,牛肝200克,菠菜100克,豆腐200克 
     【调料】姜,盐,酱油,鸡精,淀粉,高汤各适量 
     【做法】 
     1.菠菜切段,鲜人参、姜切片,豆腐切薄块。 
     2. 牛肝洗净,切片,加酱油、淀粉拌匀,腌制10分钟。 
     3.锅中倒入高汤煮开,放入鲜参、姜片和肝煮熟,再加入菠菜。 
     4.菠菜熟后加入盐及鸡精调味即可。 
     参菊长寿茶 
     工艺 
     寒露习俗饮菊花,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食材】原生态带土鲜参片10克,麦门冬10克,菊花10克,玉竹20克,枸杞10克 
     【做法】 
     将所有原料混合,用沸水冲泡5分钟即成。 
     :大暑 
     薏苡仁冬瓜猪肉汤 
     材料:薏苡仁10克,扁豆10克,陈皮5克,冬瓜***连皮***500克,猪肉400克,生姜适量。 
     做法:猪肉洗净切块、焯去血水备用。薏苡仁、扁豆、陈皮洗净,冬瓜***连皮***洗净切块,生姜切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时,调入精盐即成。 
     功效:具有健脾祛溼的功效,适用于夏季暑溼的保健。 
     淮山赤小豆冬瓜猪腱汤 
     材料:赤小豆50克,淮山药25克,猪腱肉500克,冬瓜600克,陈皮10克,生姜3片。 
     做法:将赤小豆、淮山、陈皮洗净、浸泡,陈皮去瓤;冬瓜刮皮,洗净,切块状;猪腱肉洗净,整块不刀切;将材料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煮沸;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油、盐即可。 
     功效:既要去溼,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那必是赤小豆莫属!冬瓜不寒不热,很“正气”,有清热、清暑、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而淮山药的营养元素也十分丰富,其性平,有健强脾胃、益气祛溼的功效。 
     薏米陈皮鲤鱼汤 
     材料:薏米50克、陈皮5克、冬瓜150克、鲤鱼1条、瘦肉50克、生姜3片。 
     做法:各物分别洗净。药材浸软;冬瓜去皮、切块;鲤鱼宰洗净,煎至微黄,加入少许热水。一起与瘦肉、姜下瓦煲,加清水2000毫升***约8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1小时便可。 
     功效:薏米有健脾渗溼、清热排脓、除痹止泻的功效,陈皮能润燥祛溼、健脾理气。鲤鱼能健脾祛溼。适合于脾阳虚导致水溼不化、水肿、小便不利、倦乏等症状的调理。 
     莲子薏米陈皮老鸭汤 
     材料:老鸭半只、莲子15克、薏米6克、陈皮5克、枸杞子3克、。 
     作法:1.先把莲子和薏米洗净,温水浸泡1~2个小时;老鸭洗净切块,用开水作汆烫处理;瓦锅注入大半锅水,把鸭块连同其它材料一同放入锅内;大火煮开后转慢火煲约三个小时即可;食用前撇去汤面的油脂,下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利水,滋补五脏,适用于心悸、失眠、体虚。 
     :小满 
     白鲫滚荷包蛋 
     [配料]白鲫鱼500克、鸡蛋3个、生姜3片、胡椒粉适量。 
     [做法]白鲫鱼宰洗净,慢火煎至微黄,溅入少许清水,铲起;鸡蛋煎为荷包蛋状,铲起;起油镬爆香姜片,加入清水1250毫升***5碗量***,武火滚沸,下白鲫鱼滚片刻,下荷包蛋,滚沸后撒入适量食盐、胡椒粉便可。 
     [功效]祛溼开胃 
     芹菜拌豆腐: 
     [配料]芹菜150克,豆腐1块,食盐、味精、香油个少许。 
     [做法]芹菜切成小段,豆腐切成小方丁,均用开水焯一下,捞出后用凉开水冷却,控净水待用。 
     将芹菜和豆腐搅拌,加入食盐、味精、香油拌搅匀即成。 
     [功效]平肝清热、利溼解毒。 
     [特点]清凉适口,夏令佳菜。 
     冬瓜草鱼煲: 
     [配料]冬瓜500克,草鱼250克,食盐、味精、植物油适量。 
     [做法]冬瓜去皮,洗净切三角块,草鱼剖净,留尾洗净待用。先用油将草鱼***带尾***煎至金黄色,取沙锅一个,其内放入清水适量,把鱼、冬瓜一同放入沙锅内,先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炖至2小时左右,汤见白色,加入食盐、味精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平肝、祛风、利溼、除热。 
     青椒炒鸭块: 
     [配料]青椒150克,鸭脯肉200克,鸡蛋1个,黄酒、盐、干淀粉、鲜汤、味精、水淀粉、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鸭脯肉劈成2寸长、6分宽的薄片,用清水洗净后淋干;将鸡蛋取清和干淀粉、盐搅匀与鸭片一起拌匀上浆;青椒去籽、去蒂洗净后切片。 
     锅烧热后加油烧至四成热,将鸭片下锅,用勺划散,炒至八成熟时,放入青椒,待鸭片炒熟倒入漏勺淋油。 
     锅内留少许油,加入盐、酒、鲜汤、烧至***后,再将鸭片、青椒倒入,用水淀粉勾芡,翻炒几下装盘即成。 
     [功效]温中健脾,利水消肿。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