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2024-05-14

1. 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说,
税收管理的一切活动无不围绕着信息而展开,无论是对外的征收管理,还是内部的行政管理,无非是为取得和利用信息。
税务机关根据信息向纳税人征税,根据信息进行内部管理。因此,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信息是税收管理最基本的要素。
  一、税务信息化克服税收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基本机理
  税收管理的一切问题,不外乎包括两个层面四种情形的信息不对称。就总体情况而言,在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税务机关总是不如纳税人更了解其应税信息,因而妨碍“应收尽收”;由于一些纳税人不愿花足够的时间学习纳税知识,或者税务当局的信息服务提供不足,存在纳税人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纳税须知的信息,因而妨碍“应纳尽纳”。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不仅直接影响税收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而且可能通过导致信息优势方的“道德风险”加剧影响。
  信息化使信息获得共享性。信息的取得、传递可以跨越时空,信息传递的边际成本接近零,从而压缩信息不对称的时空;信息化使信息获得增值性,利用原生信息可以派生出新的有用信息,信息使用的边际收益在很大区间呈递增,从而抑制“道德风险”。
  税务信息化,使税收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发生根本改观:依靠向外联通社会信息网络,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应税信息的能力得以增强,促进“应收尽收”;依靠因特网站、声讯等互动服务形式,纳税人获得信息服务和纳税服务日益充分、便捷,促进“应纳尽纳”;依靠内部广域网络、信息系统,税务机关内部高层,可以直接从基层取得信息并增值利用,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掌握真实税源,统一的信息系统保障统一执法、公平税负。
  二、税务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1.信息的“体外循环”。主要表现为人工录入被动取得的纳税人申报表信息,而纳税人提供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生产经营信息不全,或未纳入数据库。这是因为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对纳税人涉税信息源的可控性还相当弱;尽管《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已对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
金融机构、工商等部门依法如实向税务机关提供涉税信息等作出了规定,但由于具体操作办法尚未出台等因素,第三方信息提供机制难以落实;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有关单位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通常较低,往往以人工方式提供信息,使税务机关录入信息工作超负荷。这都造成税务机关掌握的信息不完全。
  2.信息甄别能力弱。表现为初次甄别即纳税评估功能弱,以及二次甄别即税务稽查的功能弱。这是因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形下,税务机关难以利用第三方信息,以及纳税人信息,进行逻辑上和法律上的比较;以人工手段实施纳税评估又不足取,因为人工的纳税评估只能进行简单的核实而无法进行大量的复杂计算;初次甄别弱必然造成二次甄别难,核实难的问题必然导致查实难。
  3.信息利用“低附加”。表现为预测、决策功能弱。在征收管理上,征收电子化水平高于其他环节。在行政管理上,信息化局限于公文、管人、管物等事务性应用。这是因为信息利用的基本途径是建立数量分析模型,目前数据库中已有信息不一定完全符合模型需要;信息化建设较多地表现在技术被动地模拟人工,使技术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不足;税收管理理论与方法滞后于实践。
  三、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1.贯彻落实《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提高信息外联度,扩大信息覆盖面,掌握充分信息。
  2.提高数据集中度,进一步增强税务机关内部层级之间的信息对称度,增强执法的统一性和税负的公平性。
  3.推广“12366”纳税服务热线,推行多元化申报和网络化缴库一体化服务,使纳税人获得更好的纳税服务,维护纳税人权益。
  4.加强人机结合的纳税评估,实行纳税人信用等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纳税遵从。
  5.在有条件的地方试行开发应用决策系统,以及标准化质量管理,以税务信息化推进税收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2. 请问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A股为什么存在信息不对称? 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3.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WK26
  
 1、相互依赖与人际互信
  
 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社会里,需要跟别人合作。跟别人合作,我们得到的要比一个人生活要多得多。
  
 盖大楼的故事讲得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相欺负的能力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事件的进展而变化的。
    
 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欺负别人的做法,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表现。
  
 1)欺骗
  
 2)偷懒
  
 3)逆向选择
  
 4)道德风险
  
 5)敲竹杠
  
 3、柠檬市场的故事
  
 市场上之所以崩溃,并不是因为市场里有低端的产品。有低端的产品不重要,低端的产品可以卖低价,市场之所以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买家不知道每一件商品具体的品质。
  
 4、人际互信并不天然存在
  
 阿克罗夫《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一文的做重要性,在于揭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人和人之间是没有互信的,人的脑子跟脑子之间是没法相连的,高品质产品要和低品质产品区分开来,把自己彰显出来,是需要很大的成本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买家无法分辨商品的优劣时,就会离开这个市场,跟着卖家也会离开那时候市场就会崩溃。
  
 小结
  
 今天我们进入一个大的模块:互相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能给彼此带来极大的利益,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总会有一方欺负另外一方的行为。
  
 而经济学家阿克罗夫通过“柠檬市场”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人与人之间本来是没有互信的。这也就引出了接下来的问题:人们是怎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的。
  
 思考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互相不信任的,有哪些办法能够帮助人们逐渐建立信任?
  
 世界上存在优质和低质商品,重要的是如何把优质和低质商品区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是所有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本质。
  
 1、品质稳定是优质
  
 从经济学角度看,在各种关于产品质量的标准中,有一个经常别人忽略的标准,那就是均匀,匀质。匀质本身是质量得一个重要的标志。
  
 比如,像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大型的国际快餐连锁店,它里面卖的食物,你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但它都有一个特点,它要努力做到,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你只要走进它的连锁店,你吃到的食物的品质。烹饪的口味,还有你享受到的服务,都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他们标榜的品质。
  
 2、性价比相当才是优质
  
 优质产品的优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还有第二成含义,那就会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所要付出的边际成本应该跟他得到的边际收益相当。当两者相等的时候,我们说它达到了优质的标准。简单来说就是,不是质量越高越好,也不是价格越低越好,一分钱一分货,对用户来说是值得的,这才是好。
  
 ·福特一款汽车有质量隐患的例子
  
 ·制定国内校车标准的例子
  
 课堂小结
  
 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给优质这个概念做了两重的解读:
  
 1、质量均匀本身也是一种优质的表现;
  
 2、人们追求的不一定是质量的绝对的提高,而是性价比相当。用经济学的话说,在追求质量的时候,边际收益应该等于边际成本。
  
 如果一分钱的投入能够带来两分钱的质量提高,那就应该继续投入下去,如果只能带来半分钱的提高,那就应该减少投入,及应该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地方停下来。
  
 思考
  
 如果在市场上买到的牛奶,里面蛋白质的含量又高有底。如果政府规定所有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一个最低的标准,这样的规定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前我们讲了信息不对称的含义,昨天我们解释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什么叫做优质。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个一个讨论,人们是通过哪些办法,逐渐建立信任、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障碍。
  
 1、重复交易
  
 “信任起源于重逢”重复交易都会一个好办法,骗你一次。骗你两次,总不骗你第三次。人们知道会重逢,就会减少欺骗。【1我又不是买给你一个人,你放心,这个价钱已经是最低价了……2我天天都在这里摆摊……】
  
 2、第三方背书
  
 中间人担保
  
 学生想去名校读书,推荐人,推荐信这种做法在国外很常见。
  
 美国的一家二手车经销商CarMax
  
 3、通过附加成本发信号
  
 需求第三定律——好东西要运到远方去,每当一个产品要加上一个更高的附加值之后,就只有那些品质更高的产品才配得上。
  
 举例:
  
 买橘子的时候故意留两片叶子,能够说明橘子的新鲜程度;
  
 一家餐厅的餐具是用银做的,那这家餐厅的厨师手艺也一定不会差;
  
 美国的医学院毕业生去医院面试,光是一身行头就要几万美元,这是向别人发出信号,我的手艺,我的本事配得上这身行头。
  
 小结:
  
 建立信任、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办法,今天讲了三个:
  
 1.重复交易
  
 2.第三方背书
  
 3.通过增加附加成本来发出信号
  
 思考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有没有减少信息不对称?又有没有增加信息不对称,为什么?
  
 今天我们讲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实施质量保证。
  
 1、以品质三包代替品质检验
  
 但消费者对你的产品没有信心时,你让他们试用一下,感受一下,这当然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品质检验也是需要成本的,当质检的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不值得花钱去找那么一两个有问题的产品了。这时候,我们先把产品卖出去,实施三包,让广大的用户自己来发现那些有问题的次品,只要承诺他们一旦发现次品就可以拿来换,那就可以了
  
 2、以延保合约甄别用户
  
 厂家提供延保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另外有个信息不对称,他们要把那些粗心大意和特别挑剔的用户甄别出来,对他们收更高的费用。
  
 因为这样,厂家就可以确保产品质量所要付出的边际成本不至于太高。他们的键盘,不需要做绝对的防水,屏幕,可以不需要做到坚硬的可以抵抗小刀的涂刮,机身,不用坚固的可以抵抗一米高度的坠落。
  
 这符合我们所讲的,从经济学角度衡量的优质的标准,那就是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边际成本应该等于边际收入。
  
 3、以共享合约保障品质
  
 我们在进行交易、买卖的时候,有些产品的质量是比较容易判断的,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有些产品的质量很难判断,事前无论你规定多少个维度,你还是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这时候使用共享合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举例:薛老师为报社写稿,报酬的计算方式
  
 1.按篇付费
  
 2.按字数付费
  
 3.按比例分成
  
 对于这种事前很难对产品的品质做出明确规定的场合,人们就会采取收益分享合同。这样能够促使双方各自都尽力把事情做好。
  
 小结
  
 今天我们讲了三种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办法:质保、延保和收入共享合同。
  
 通过质保,我们可以让消费者帮助发现质量问题,有效降低质检成本;
  
 通过延保,商人也可以把那些对产品质量要求比较高的消费者甄别出来,让他们承担更高费用,从而让产品的生产成本与收益更加接近;
  
 而收入共享合同,则可以鼓励合作各方尽力保证自己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思考
  
 作为一位作者,常和出版社打交道所遇到的,那就是在给图书定价的时候,作者通常希望把书的价格定得低一点,这样销量会大一点,作者的影响力会扩大一点。
  
 而作者虽然卖书的时候亏了一点,但不要紧,因为他们名声在外,他们可以在别的地方赚到钱。但出版社总希望把书价定得高一点,这样他们能够多赚一点,因为除了通过卖书赚钱,他们没别的办法增加收入了。
  
 在给图书定价的时候,作者的偏好和出版社的偏好不一致,这种矛盾有什么办法能够比较好地解决?
  
 1、理解信息不对称,要建立五种不同思维
  
 1)对策思维
  
 “凡遇政策必有对策”——认识能够建立起一套反应机制的
  
 一旦设立了规则或标准,这些规则和标准就会被别人利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和较量,这些规则和标准可能就不起作用了。
  
 2)动态思维
  
 情况总是在发生变化的,主导权也在交易的各方之间换手。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情况总是在发展和变化的。
  
 3)多变角思维
  
 利益的相关者永远不止两个,而是多个。卖家、买家、政府,还有各种各样的协会、团体,他们都参与博弈。
  
 4)边际思维
  
 过分节约用水就会浪费煤、浪费电等资源,过分追求质量高就会造成成本过高,过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就会伤害供应者的利益,就会有人利用制度上的缺陷,就会出现“职业差评师”这种奇怪的现象。
  
 5)非量化思维
  
 有大量关于质量、信任和保障的指标是不能够量化的。
  
 2、建立信任要靠制度,也要靠道德的力量
  
 要建立信任,我们远远不能仅仅靠那些有行的东西,不能仅仅靠那些可见的法律法规、契约条文,也要靠省会舆论的力量和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力量。
  
 3、牛奶的质量管理引发的以次充好现象
  
 假如蛋白质含量和牛奶价格正相关,本来蛋白质含量低的牛奶是可以卖得便宜一点的,但是如果规定了最低含量,就间接规定了最低价格。那卖牛奶的一方就会想方设法造假,以次充好。如果监管没有跟上,最终的结果就会是劣币驱逐良币。
  
 确实是这个问题。我自己曾经写过一篇经济评论文章,题目叫“缺奶、淡奶、浓奶和毒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牛奶的需求不断增加,缺奶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供淡一点的牛奶,蛋白质含量比较低的牛奶,也有人愿意接受。这本来就是一种合理的现象。
  
 淡奶当然不如浓奶好,但是如果硬性对奶制品的蛋白质含量做规定的话,就会逼着人们想出各种各样的对策,最后甚至就会产生毒奶的现象,有毒的牛奶。
  
 有同学说,今天的思考题让他想起了几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事件。这个事件就是某些商家为了达到国家所制定的蛋白质含量的标准,以及降低生产成本,违法添加了三聚氰胺这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有同学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建议商家可以将蛋白质的含量标出,由消费者自己选择,而不是由政府设定最低的标准。
  
 这看来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也就是仅仅规定商家披露自己产品的质量,让消费者做出自由的选择。我们后面还会深入详细地讨论这个解决办法。
  
 4、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一位同学的回答非常好:
  
 互联网既有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一面,也有增加信息不对称的一面。
  
 一方面,电商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人们重复购买的成本,再加上开店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从而使得电商的竞争激烈程度极大地增加,电商不可能通过一次交易就获得丰厚的利润,所以他们也会更注重用户的重复购买行为,也就是说会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带来了信息爆炸的现象。用户如何在海量的信息当中做筛选成了问题,在那么多信息、在那么多的商家当中,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呢?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好像又有所增加了。
  
 5、以长期合作解决利益不对称的问题
  
 同意,也就是说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不是说增加,也不是说减少,而是说改变了,有些地方增加了,有些地方减少了。
  
 我想到的一个办法,就是出版社和作者之间签一个时间更长、覆盖范围更广的合约。出版社不仅仅卖作者的书,还卖他的讲座,还卖他参与各种活动的出场费,一个大而全的“卖身”合同就能解决这种利益不对称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可以想一想,病人每一次去医院,医生就给他打抗生素,这里面也存在着利益不对称的情况。医生希望当场见效,病人希望维持长时间的好的抵抗力,这当中的矛盾又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这个礼拜我们讨论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行业管制的重要性,其中一个信息不对称情况最严重、看起来很需要管制的是医疗行业。
  
 但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就曾经强烈地主张,应该废除医生的行医资格证,而让更广泛的市场竞争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让不同的连锁医院建立自己的品牌,同时建立自己的品质检验标准,用医院的品牌效应来解决问题。
  
 我们今天就来辩论一下:到底应不应该取消医生的行医资格证。
  
 正方:应该保留医生的行医资格证,要有统一的标准,才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反方:应该取消医生的行医资格证,让医生在市场当中通过自由竞争来获得顾客,同时也让病人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信息不对称

4. 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

请问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说,
 
 税收管理的一切活动无不围绕着信息而展开,无论是对外的征收管理,还是内部的行政管理,无非是为取得和利用信息。
 
 税务机关根据信息向纳税人征税,根据信息进行内部管理。因此,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信息是税收管理最基本的要素。
 
 一、税务信息化克服税收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基本机理
 
  
 
 税收管理的一切问题,不外乎包括两个层面四种情形的信息不对称。就总体情况而言,在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税务机关总是不如纳税人更了解其应税信息,因而妨碍“应收尽收”;由于一些纳税人不愿花足够的时间学习纳税知识,或者税务当局的信息服务提供不足,存在纳税人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纳税须知的信息,因而妨碍“应纳尽纳”。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不仅直接影响税收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而且可能通过导致信息优势方的“道德风险”加剧影响。
 
 信息化使信息获得共享性。信息的取得、传递可以跨越时空,信息传递的边际成本接近零,从而压缩信息不对称的时空;信息化使信息获得增值性,利用原生信息可以派生出新的有用信息,信息使用的边际收益在很大区间呈递增,从而抑制“道德风险”。
 
 税务信息化,使税收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发生根本改观:依靠向外联通社会信息网络,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应税信息的能力得以增强,促进“应收尽收”;依靠因特网站、声讯等互动服务形式,纳税人获得信息服务和纳税服务日益充分、便捷,促进“应纳尽纳”;依靠内部广域网络、信息系统,税务机关内部高层,可以直接从基层取得信息并增值利用,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掌握真实税源,统一的信息系统保障统一执法、公平税负。
 
 二、税务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1.信息的“体外循环”。主要表现为人工录入被动取得的纳税人申报表信息,而纳税人提供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生产经营信息不全,或未纳入数据库。这是因为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对纳税人涉税信息源的可控性还相当弱;尽管《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已对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 *** 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
 
 金融机构、工商等部门依法如实向税务机关提供涉税信息等作出了规定,但由于具体操作办法尚未出台等因素,第三方信息提供机制难以落实;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有关单位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通常较低,往往以人工方式提供信息,使税务机关录入信息工作超负荷。这都造成税务机关掌握的信息不完全。
 
 2.信息甄别能力弱。表现为初次甄别即纳税评估功能弱,以及二次甄别即税务稽查的功能弱。这是因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形下,税务机关难以利用第三方信息,以及纳税人信息,进行逻辑上和法律上的比较;以人工手段实施纳税评估又不足取,因为人工的纳税评估只能进行简单的核实而无法进行大量的复杂计算;初次甄别弱必然造成二次甄别难,核实难的问题必然导致查实难。
 
 3.信息利用“低附加”。表现为预测、决策功能弱。在征收管理上,征收电子化水平高于其他环节。在行政管理上,信息化局限于公文、管人、管物等事务性应用。这是因为信息利用的基本途径是建立数量分析模型,目前数据库中已有信息不一定完全符合模型需要;信息化建设较多地表现在技术被动地模拟人工,使技术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不足;税收管理理论与方法滞后于实践。
 
 三、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1.贯彻落实《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提高信息外联度,扩大信息覆盖面,掌握充分信息。
 
 2.提高数据集中度,进一步增强税务机关内部层级之间的信息对称度,增强执法的统一性和税负的公平性。
 
 3.推广“12366”纳税服务热线,推行多元化申报和网络化缴库一体化服务,使纳税人获得更好的纳税服务,维护纳税人权益。
 
 4.加强......
  怎么避免和利用信息不对称  
 年底是上市公司年度业绩和分配等信息的敏感期,一年辛劳后的收获大局已成,资本运作的效果尘埃落定,“内定内参”树欲静而风不止,八方神仙各现神通,调研和刺探共生,人情和关系并蒂,无奈小散户个个是睁眼瞎,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以“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 ,要么吊在一棵树上,不知是枯树朽枝还是秀木良材,信息不对称的强烈对比到了年终愈发显著。
 
 一要耳聪目明,国家政策、领导表态、权威讲话等都要及时分析、仔细体会,小道消息敌不过大道消息,看大势还要看“央视”。象前段时间温总理的表态,成思危的访谈和今天见报的李融荣的讲话,都是重要信息。
 
 二要心定气神,紧紧盯住目标板块和个股,对于主力难以瞒天过海的成交量、大单等指标要重点关注,利用机构间相互博杀的难得机会,先作壁上观,尔后该出手时毫不手软,与机构共舞。最近机构间的血拼比较激烈,我们可以利用下跌的机会择优录取。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预防措施  
 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市场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市场效率低下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其加以控制,确保市场的有效运行。1、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的获取可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是克服信息不完备、不对称的重要手段。为了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市场的负效用,可以通过大量获取市场信号来平衡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为获得高质量的信息,还应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建设以数据共享为目的的集成数据环境。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采用数据标准,建立共享的集成数据环境,避免”信息孤岛”的形成,实现项目管理信息的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与集成化。通过信息手段的建设,将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到最低限度,以保证各行为主体决策的正确进行。2、设计合理的契约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实质上是订立契约的行为。为了确保交易前后双方的利益均衡,设计一种合理的契约是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要建立一种 *** 一致性的信息机制,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一致。业主为了使承包商在其不能观察的行为中不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损害自己的利益,需要设计一种既能达到业主目的,承包商又愿意接受的契约。设计满足以下两个约束条件的激励合同,第一个约束条件是个人理性约束,又叫参与约束,也就是说要使承包商有积极性参与进来。第二个约束条件是激励相约约束,也就是说,要使承包商有积极性按照业主的希望,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努力工作。3、加强 *** 政策引导随着现代市场的日趋完善, *** 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强化,从信息分析的角度,将 *** 纳入建筑市场作为实体,体现了 *** 通过相关信息调控业主和承包商的交易行为的作用。 *** 对建筑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是引导项目管理正常发展,解决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的有效途径,尤其在当前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过程中更为重要。为此我们必须贯彻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建立和健全各类建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做到门类齐全,互相配套,避免交叉重叠,遗漏空缺和互相抵触。同时 *** 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和运用法律、法规的手段,培养和发展我国的建筑市场体系,确保建设项目从前期策划、勘察设计、工程承发包、施工到竣工等全部活动都纳入法制轨道。4、加强诚信建设诚信,是指一个人、一个单位的可靠性、社会责任感和可信任程度。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及个人商业信用状况,以及整个社会经济信用关系的信赖、认可程度,是衡量某个国家、地区或经济组织的经济环境和运行状况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规范和整顿建筑市场秩序,逐步在建筑市场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业主和承包商均应树立诚信意识,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加强相互沟通,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只有加强诚信建设,才能够在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赖、相互认可的经济关系,才能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5、培育公正、规范的中介机构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可以通过第三方即监理人员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监理人员具有专业上的优势,他们以自身信誉为保证,以信息服务为主要活动内容,是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的重要因素。为此,要培育公正、规范的中介行业,建立起能使信息达到对称的机制。由行业协会建立”游戏规则”,对信息的披露做出系列的、明确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约定,增加信息透明度,使中介行业成为信息流中心,”公正、公平和诚信”的平台。6、建立项目风险预警机制控制项目风险的重要一点就是建立项目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信息不对......
  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说,税收管理的一切活动无不围绕着信息而展开,无论是对外的征收管理,还是内部的行政管理,无非是为取得和利用信息。税务机关根据信息向纳税人征税,根据信息进行内部管理。因此,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信息是税收管理最基本的要素。  一、税务信息化克服税收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基本机理  税收管理的一切问题,不外乎包括两个层面四种情形的信息不对称。就总体情况而言,在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税务机关总是不如纳税人更了解其应税信息,因而妨碍“应收尽收”;由于一些纳税人不愿花足够的时间学习纳税知识,或者税务当局的信息服务提供不足,存在纳税人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纳税须知的信息,因而妨碍“应纳尽纳”。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不仅直接影响税收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而且可能通过导致信息优势方的“道德风险”加剧影响。  信息化使信息获得共享性。信息的取得、传递可以跨越时空,信息传递的边际成本接近零,从而压缩信息不对称的时空;信息化使信息获得增值性,利用原生信息可以派生出新的有用信息,信息使用的边际收益在很大区间呈递增,从而抑制“道德风险”。  税务信息化,使税收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发生根本改观:依靠向外联通社会信息网络,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应税信息的能力得以增强,促进“应收尽收”;依靠因特网站、声讯等互动服务形式,纳税人获得信息服务和纳税服务日益充分、便捷,促进“应纳尽纳”;依靠内部广域网络、信息系统,税务机关内部高层,可以直接从基层取得信息并增值利用,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掌握真实税源,统一的信息系统保障统一执法、公平税负。  二、税务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1.信息的“体外循环”。主要表现为人工录入被动取得的纳税人申报表信息,而纳税人提供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生产经营信息不全,或未纳入数据库。这是因为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对纳税人涉税信息源的可控性还相当弱;尽管《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已对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 *** 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金融机构、工商等部门依法如实向税务机关提供涉税信息等作出了规定,但由于具体操作办法尚未出台等因素,第三方信息提供机制难以落实;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有关单位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通常较低,往往以人工方式提供信息,使税务机关录入信息工作超负荷。这都造成税务机关掌握的信息不完全。  2.信息甄别能力弱。表现为初次甄别即纳税评估功能弱,以及二次甄别即税务稽查的功能弱。这是因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形下,税务机关难以利用第三方信息,以及纳税人信息,进行逻辑上和法律上的比较;以人工手段实施纳税评估又不足取,因为人工的纳税评估只能进行简单的核实而无法进行大量的复杂计算;初次甄别弱必然造成二次甄别难,核实难的问题必然导致查实难。  3.信息利用“低附加”。表现为预测、决策功能弱。在征收管理上,征收电子化水平高于其他环节。在行政管理上,信息化局限于公文、管人、管物等事务性应用。这是因为信息利用的基本途径是建立数量分析模型,目前数据库中已有信息不一定完全符合模型需要;信息化建设较多地表现在技术被动地模拟人工,使技术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不足;税收管理理论与方法滞后于实践。  三、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1.贯彻落实《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提高信息外联度,扩大信息覆盖面,掌握充分信息。  2.提高数据集中度,进一步增强税务机关内部层级之间的信息对称度,增强执法的统一性和税负的公平性。  3.推广“12366”纳税服务热线,推行多元化申报和网络化缴库一体化服务,使纳税人获得更好的纳税服务,维护纳税人权益。  4.加强人机结合的纳税评估,......
  信息不对称如何导致市场失灵,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的原因 一是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市场经济中的调节机制不能促使微观经济提高效率,具体表现为:首先,市场不能满足(灯塔、公共信息、国防等)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公共物品指一个人对某些物品或劳务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或享受利益,其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某个人对一种物品的消费并不妨碍其他任何人对该物品的享受。既然受益者无需花费代价就可以得到该物品,就不能以索价的方式来减少物品的使用,则表现为这种物品永远是稀缺的。同时,对一种物品未付费的各个人不能被阻止享用该物品的好处,若由市场来提供这种物品就会造成成本和收益的外部化即出现了或正或负的外部性问题,表现为不能保证只有承担费用的人才能获得该物品,市场的交换制度就不起作用了。
 
 另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同时对国计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果只是通过市场来供给,同样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由于体制方面的缺陷,我国目前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很严重。其次,从外部效应问题来看。布坎南和斯塔布尔宾曾给外部效应下的定义是:只要某一个人的效应函数所包含的变量是在另一个人或厂商的控制下,则外部效应存在。设U表示个人A的效应,那么若U=F(X1,X2,X3,……Xn,Y),即有一项外部效应存在(其中,X1,X2,……Xn为个人A所能控制的活动,Y是个人B或厂商控制的活动,Y产出的效应就是外部效应)。就是说价格体系受到的影响是外来的,存在没有经济报偿的经济交易。这种外部性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会产生影响。似乎外部性能够通过双方的讨价还价来解决,但是当交易成本存在时外部性则被视为市场失灵的根源。
 
 从我国的经济运作的实际来看,这种交易成本往往是很大的。再次,是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当提供某种商品的固定成本超过可变成本时,生产者为了长期保证获得稳定的生产资料(如原材料、燃料等),就会与上游产业联合或干脆将其兼并入自己的企业中,也就是说在市场的运作下生产必然导致联合,从而导致自然垄断。若在这种市场下,就会导致只有少数企业供给商品,而如果它按经济上有效率的水平来生产,其利益就会受损。若按垄断价格出售商品就会导致低效率,生产能力过剩,社会资源不能得到最优配置。 二是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国民经济仅靠市场来调节,尤似“孤帆航海”。
 
 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天有不测风云,一旦面临狂风暴雨般的经济危机、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时,给予国民经济的打击就可能是致命的。这种不稳定性有时也表现为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大萧条正是长期执行自由主义政策,任经济自行发展的恶果。东南亚金融危机使部分国家至今还对它心有余悸。我国经济虽然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的严峻考验,但是,在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旦国内外市场上有些风吹草动,市场调节机制可能失灵的情况下,如果 *** 又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就有可能引起国民经济发展的较 *** 动。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长期呈现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但投资的增长却非常快,作为拉动经济的“三大马车”要同时转动才能使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若投资单方面过度增长,在出口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必然导致生产过剩,接下来就会导致对投资收益率的悲观预期,伴随大量失业的经济衰退就会随之而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失灵问题会不断影响市场机制效率的发挥,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这不能不使我们表示强烈的关注。
 
 三是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
  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有什么区别  
 信息不完全:是指有关市场主体获取的或掌握的信息不足以使市场主体作出理性判断或决策。
 
 信息不对称:可看作是信息不完全中的特种情况,即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具有更多的有关经济信息。例如,工人比雇主更清楚自己的生产能力和工作努力程度,厂商比消费者更了解自己产品的质量。需要指出的是,信息不对称不仅是指人们常常限于认识能力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指行为主体为充分了解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实在太大,不允许他们去掌握完全的信息。例如,保险公司就难以充分了解参加保险的自行车主是否谨慎小心地保管自己的车子,除非公司要派专人天天跟在每辆投保的自行车后面监视。如果真这样做,代价实在太大了。这样,自行车主的行为对保险公司来说就必然是一种不完全或者是不对称的信息。
 
 参考尹伯成《现代西文经济学习题指南》
 
 欢迎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危害,怎么解决  
 寻求解决信息对称,尽量平衡,知道这种情况,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尽量避免
  为什么说移动互联网解决了信息不对称  
 移动互联网打破原先的信息壁垒,利用数据沟通消灭了之前商业之间沟通是中介部分,通过数据之间的互相记录和沟通解决信息不对称
  如何解决众筹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基本特征,信息不对称现象将会长期存在,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基本途径只能是尽可能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就商业银行来说,必须想方设法提升银企信息对称程度,同时通过主动改善内部管理,积极采取相关风险管理措施等手段减少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信贷风险。   全面了解客户,充分掌握有效信息   从实践来看,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客户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尽可能充分地掌握客户各方面的信息是信贷风险管控最重要的举措。   强化现场调查,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现场调查是贷款调查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可获得对企业最直观的了解,所收集的信息是信贷决策最关键的依据,实践中很多风险就是因为没有做好这一点而诱发的。在具体开展现场调查时,除了收集必要资料外,还应利用现场会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客户。现场会谈时,应当约见尽可能多的管理层成员,包括行政部门、财务部门、市场部门、生产部门及销售部门的主管,通过会谈可以获取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思路、内部管理情况等许多重要信息。在实地调查中,客户经理必须亲身参观客户的生产经营场所,调查公司生产设备运转情况、实际生产能力、产品结构情况、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情况、固定资产维护情况、周围环境状况等。需要注意的是,客户经理应避免过分轻信借款人提供的有关信息,或者被实地考察中的假象所迷惑。在实务操作中,还可采用突击检查方式进行现场调查,并通过有关渠道对调查结果加以证实。   搜寻公共信息,验证客户的真实面貌。在现场调查中,由于所见所闻均源自于客户这一单一渠道,所获取的信息难免因为客户的操纵而真假难辨,这一点在实践中已经被反复证明。因此,仅进行现场调查是不够的,还必须跳出客户看客户,从与客户生产经营有关联的相关机构以及互联网等相关媒体获取涉及客户的公共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现场调查的成果结合起来进行比对和分析,验证客户提供信息的真伪。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客户的属性、规模等特质,从工商、发改委、环保、房地产、税务、海关、法院等 *** 机构或执法部门,供水、供电、供气等公用事业单位以及互联网、财经报刊等有关媒体收集与信贷对象有关的各类信息。此外,还可通过接触与客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竞争对手或个人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利用内外系统,掌握客户的风险信息。一是查询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了解客户借款、其他负债和提供担保情况,是否有不良信用记录,对外提供的担保是否超出客户的承受能力等。二是查询个人征信系统,调查了解客户高管人员是否有不良记录等。三是查询银监会客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了解客户在他行是否存在大额不良,报告期生产经营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影响新增信用偿还的风险因素。四是查询内部相关系统,如信贷管理系统、评级系统、风险分类系统等,了解客户与银行的合作历史、还款意愿,有无风险预警信号,以及历年评级、授信资料中所提及的一些投资项目是否经常变动,进展是否顺利,盈利是否达到预期等信息。   鉴别信息真伪,提高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对比等方法,将来自客户的现时信息与客户的纵向信息或横向信息进行对比,判断客户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注意客户信息,特别是客户基本信息的积累,经常收集客户相关行业、企业的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建立健全客户检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错误,识别风险。建立和利用内部计量模型,提高信息甄别水平和客户经理、风险经理信息分析能力。   健全内部机制,改善信贷风险管控方法   提高信息载体质量,畅通信息传递渠道。一是完善调查环节信贷运作文本,有效固化客户信......

5.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在各种交易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正常情况下,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但根据通常所拥有的市场信息也足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有效进行;在另一些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却导致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政府进入市场.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

6.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

以前很多商机商机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未来很多商机会建立在信息对称基础上,所以未来的生意人要考虑信息对称后,消费者或合作伙伴为何还要找你买单,肯定是因为你能提供独特的价值,比如各类中介业务,房产、贷款、保险、理财等业务,随着各类信息的对称,专业的从业人员还是有市场,不专业的可能慢慢就淘汰了
信息从不对称到对称有几个方式
1,自己摸索学习
2,找业内高手指导学习
3,互联网搜索或者听付费课程或报告
4,时间的推移,五年十年以前不对称的信息,到今天看来感觉当时是白痴,所以时间是一剂良药,会教会我们很多

7. 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什么是信息不对称?影响在哪里

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8. 信息不对称是指什么?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一般而言,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但反例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见于二手车的买卖,卖主对该卖出的车辆比买方了解。后者例子如医疗保险,买方通常拥有更多信息。拓展资料:可能产生的问题1.代理人问题 代理人并不总是为了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事。如经理作为全体股东的代理,但是可能不会始终维护股东的利益,在决策时尽可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契约并不完整,需要依赖经理人的“道德自律”。股东和经理人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股东希望其持有的股权价值最大化,经理人则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道德风险,需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引导和限制经理人的行为。这也是股权激励的原则。 2.道德风险问题 信息不对称状态在交易完成之后会使交易双方面临“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是研究保险合同时提出来的问题,经济学家经常用道德风险概括人们“偷懒”,“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在上市公司治理中通常表现为下列三种情况:一是违反借款协议,私自改变资金用途;二是借款人隐瞒投资收益,逃避偿付义务;三是借款人对借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漠不关心,不负责任,不努力工作,致使借入资金发生损失。3.逆向选择 不对称信息可能导致逆向选择。该现象由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于1963年首次提出。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在1970年代发表著名著作《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作了进一步阐述。三位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由于对信息不对称市场及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从经济学方面解释,就是指交易一方对交易另一方的了解不充分,双方处于不平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