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地铁发展史(求详细)

2024-05-16

1. 香港的地铁发展史(求详细)

香港地铁
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急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公共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香港政府于1964年邀请了来自英国的道路研究部门——伦敦运输委员会及道路研究实验室(London Transport Board and the Road Research Laboratory),就香港交通未来发展进行研究。
1964年成立了公共运输调查小组(Passenger Transport Survey Unit,PTSU),后于1967年发表《香港乘客运输研究》。研究指出1986年香港人口将达至686.8万人,故香港有必要兴建集体运输系统,以解决人口增长所出现的交通问题。
1967年9月,英国费尔文霍士顾问工程公司发表了《香港集体运输研究》,提议香港兴建地底集体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路系统),全长51千米,4条路线分9期兴建,耗资150亿港元。
当时建议的4条路线包括荃湾线(荃湾至金钟)、观塘线(马游塘至上环街市)、港岛线(坚尼地至柴湾)和沙田线(禾寮坑(火炭)至尖沙咀)。

1968年2月,关于香港兴建地底集体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研究报告正式递交至香港政府立法局审议;同年3月,受1966年的中期人口统计的数据的影响,英国费尔文霍士顾问工程公司发现新的1986年的预期人口大幅调整为5647,000人,比1967年的报告大幅减少1百万人,遂对所提交的集体运输系统的建造估价及规模作出调整,并递交另一份报告加以补充。
补充报告建议将金钟至旺角的4条路轨减少至2条路轨,沙田线缩短至钻石山,同时建议先行兴建荃湾线、观塘线及港岛线的主要路段,其他路段另考虑以延伸的方式兴建。
1970年,英国费尔文霍士顾问工程公司完成对兴建地下铁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发表《集体运输计划总报告书》,具体提出建造铁路的建议。研究报告建议兴建的地下铁路系统全长52.7千米,合共50个车站,并且分成3条主要行车线:港九线、港岛线及东九龙线,以及两条港九线支线:荃湾支线、观塘支线。
同时,英国费尔文霍士顾问工程公司提议分期兴建地铁系统,合共分为9期。其中先兴建的首4期共长20千米路线,称为“早期系统”,而其余5期路线连同早期系统首4期工程,则称为“整个系统”。
早期系统
第1期:观塘支线(旺角至彩虹);
第2期:港岛线(上环街市至海军船坞)、港九线(海军船坞至旺角);
第3期:荃湾支线(旺角至荔枝角);
第4期:观塘支线(彩虹至观塘)。
其余路段
第5期:港九线(遮打至海军船坞)、港岛线(海军船坞至北角);
第6期:荃湾支线(荔枝角至荃湾西);
第7期:东九龙线(林士至钻石山);
第8期:港岛线(北角至柴湾中);
第9期:观塘支线(观塘至马游塘、港岛线(上环街市至坚尼地)。
1972年,香港政府成立集体运输临时管理局,原则上同意先行兴建早期系统。
1973年3月,香港政府在属早期系统沿线的港岛旧海军船坞、尖沙咀半岛酒店、荔枝角及乐富的地底兴建隧道以试验地质。同时,香港政府为工程进行招标,初步选定了4个国际财团。当时的计划是将工程以固定价格的单一合约形式批出。
1974年初,日本财团签署了承投工程的意向书,但在同年11月因中东石油危机问题而对投资前景感到悲观,于1975年初决定退出,引致有关计划一度暂停。
1975年初,香港政府集体运输临时管理局宣布,将早期系统略予缩减至15.6千米,并更改部分技术指标(如供电方式改为架空电缆),称修正早期系统。
同时,为免财团突然退出而重蹈覆辙,香港政府集体运输临时管理局决定放弃单一承建合约的方法,将工程分为25个主要土木工程合约及10个电机及机械工程合约,以分散风险及加快兴建效率。同年9月,香港政府拨出共11.5亿港元,成立全资拥有的地下铁路公司,取代临时管理局监督工程。 
1975年11月,连接中环至观塘的修正早期系统动工兴建。修正早期系统全线有15个车站,包括12个地底车站及3个架空车站,将香港岛中环与九龙的主要住宅及工业区联接起来。其中,12.8千米在地底建造,其余的2.8千米则为架空路段。
1977年7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兴建荃湾线。
1978年11月,荃湾线开始动工建设,线路全长约10.5千米,由太子站至荃湾站。路线将地铁版图总长度增至26.1线路。全线有10个车站,包括6个地底车站、1个地面车站及3个架空车站,工程费用为41亿港元。
1979年9月30日,修正早期系统的北段(观塘至石硖尾)于完工,并于10月1日正式通车,当时地铁只以4卡列车行走,最低票价为港币1元;同年12月16日,修正早期系统中段(石硖尾至尖沙咀)启用,路线伸延至尖沙咀,惟旺角站及油麻地站因施工困难,分别在同年12月31日及12月22日才启用。
1980年2月12日,修正早期系统南段(尖沙咀至中环)通车,标志着修正早期系统全线通车,修正早期系统为香港首条过海铁路。由于过海乘客的庞大需求,地铁列车便由通车初期的4卡增至6卡。
兴建修正早期系统的总投资为60亿港元,由于路线建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施工遇上的困难很多。需克服地底的不同地质以及较高的地下水位,部分路段亦曾出现地陷等情况,但并未超出预算;同年12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兴建港岛线。
1982年3月,港岛线开始动工建设,实际兴建的港岛线由上环至柴湾,并与荃湾线的中环及金钟交汇形成中转车站。这条路线将地下铁路之路线增至37千米。全线共有14个车站,包括12个地底车站、1个地面车站及1个架空车站。
同年5月10日,荃湾线(荃湾至太子段)通车;同年5月17日,修正早期系统(观塘至油麻地段)易名为观塘线,并以油麻地为终点站,荃湾线取代修正早期系统驶进油麻地至中环段,并以太子、旺角及油麻地作为与观塘线的转线站。
1984年初,日本财团提出东隧方案并主动同地铁接洽,因此,观塘线被安排经东隧延长线至鲗鱼涌,鲗鱼涌站则成为港岛线及观塘线之转车站。
1985年5月31日,港岛线(金钟至柴湾段)通车。同时,地铁列车全面增至8卡;同年12月,东隧延长线(为观塘线的延伸线)开始动工兴建。
1986年5月23日,港岛线(上环至中环段)通车。
1989年8月6日,东区海底隧道竣工,观塘线(观塘至鲗鱼涌段)通车。
1988年10月,时任香港总督卫奕信爵士落实将位于九龙半岛的香港国际机场迁往远离市区的赤鱲角,并决定兴建机场铁路(机场快线和东涌线的前身)连接。
机场铁路在定线初期,只有一条主线,在大蚝才分成两条支线前往机场或东涌,因未来发展需要,故把机场铁路分为两部分:机场快线(通车前原命名为“飞翔快线”)及东涌线。因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在造价问题出现分歧,故这条路线暂时搁置。
1994年11月,机场铁路(机场快线和东涌线的前身)开始兴建。
1998年6月22日,东涌线通车,成为第一条延伸到大屿山的铁路;同年7月6日,机场快线通车,成为香港第一条来回机场至市区的铁路,由机场往返中环商业区仅需23分钟。(东涌线和机场快线通车初期设7列车卡,东涌线列车和机场快线列车分别于2003年初和2005年10月起改为8卡列车。)
1998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将将军澳线交由地铁兴建,同时决定把东区海底隧道路段交由将军澳线。按理,观塘线总站应由香港岛鲗鱼涌站改至九龙蓝田站,但由于蓝田站无法做到跨站台转车,观塘线遂将总站迁至将军澳的调景岭站。
1999年6月16日,地下铁路公司宣布改组为地铁有限公司,为上市作准备。
2000年4月26日,地铁有限公司成立;同年10月5日,地铁有限公司于香港交易所上市。
2001年9月27日,鲗鱼涌站转线通道纾缓工程完成,观塘线延至北角作为总站。
2002年8月4日,将军澳线北角至油塘段通车,观塘线总站由北角改为油塘,北角至鲗鱼涌段改属将军澳线;同年8月18日,将军澳线油塘站至宝琳段通车,同时,观塘线亦改以调景岭站为终点站; 同年底,迪士尼线(原称地铁竹篙湾铁路线)动工兴建,主要为配合香港迪士尼乐园而建。
2005年4月,迪士尼线竣工;同年8月1日,迪士尼线全线通车。全线长3.5千米,为世界首条专为迪士尼乐园而设的线路、港铁系统最短的线路,也是两铁合并前,香港地铁最后一条通车的路线。
2006年9月18日,往返东涌至昂坪之观光缆车昂坪360开始投入使用。

扩展资料
2002年6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次公布研究九铁公司与地铁有限公司(地铁公司)合并的可行性。
2004年2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邀请九铁公司与地铁有限公司就可能合并事宜开始进行磋商;同年9月,两家公司联合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合并报告。
2006年4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地铁公司签订一份不具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当中载明两铁拟议合并的架构及条款,同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布九铁公司与地铁铁路网络合并营运的具体安排。
2007年6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立法会通过两铁合并条例草案;同年12月2日,九广铁路公司与香港地铁公司合并并易名为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九铁公司与地铁公司铁路网络营运合并,九铁旗下的东铁线,西铁线,马鞍山线和轻铁系统租予港铁公司50年。
2008年4月9日,港铁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2008年度铁路大奖中,获选为亚太区最佳铁路。
2009年7月26日,将军澳线将军澳至康城段及康城站投入使用,标志着将军澳全线通车;同年8月16日,九龙南线(为西铁线南延伸线路)通车并投入运营。
2010年6月,港铁公司因需求下跌而终止货运服务。 
2014年12月28日,西港岛线(坚尼地城站、香港大学站)通车。
2015年3月底,西港岛线(西营盘站)通车,西港岛线全线通车,与港岛线接驳成为这条线路的一部分。
2016年10月23日,观塘线延线(油麻地-何文田-黄埔)通车;同年12月28日,南港岛线(金钟至海怡半岛段)通车。
2017年8月20日,沙中线大围至红磡段完成铺轨;同年12月16日,港铁正式启用使用移动支付购买车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地铁

香港的地铁发展史(求详细)

2. 香港雨果唱片公司的发展简史

1986年,“雨果录音制作公司”成立。1991年,更名为“雨果制作有限公司”。多年来,该公司一直不遗余力的开拓录音新领域;发掘,培养中国音乐人才.通过雨果的唱片发行,许多中国或华裔音乐家得到了鼓励和重视,而且还带动了一批新生代音乐人的成长.可以说,雨果与“台湾风潮”和“西曼·马可波罗”一起,为中国民族音乐和中国新音乐的发展以及华夏音乐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3. 港铁的历史

 顾问公司于1967年建议将九广铁路(英段)南面终点站由尖沙咀站缩短至红磡站,以及九广铁路(英段)展开全线现代化、电气化及双线化计划,以便改善市区与新界近郊的联系。1975年11月30日,位于红磡九龙车站正式启用,更于1979年成为刚恢复通车的港穗直通车的新终点站。至于耗资35亿港元的九广铁路(英段)全线现代化及电气化工程于的电气化计划于1978年开展,1983年中完工,并于7月15日通车。 1981年,香港政府打算将营运九广铁路(英段)的九广铁路局由政府部门改为公共法团,以让新公司可以商业原则运作。1982年12月24日,九广铁路公司根据《九广铁路公司条例》正式成立。1979年10月1日地下铁路修正早期系统北段(观塘至石硖尾段)通车,为集体运输揭开新里程;1979年12月16日地下铁路修正早期系统中段(石硖尾至尖沙咀段)通车;1980年2月12日地下铁路修正早期系统南段(尖沙咀至中环段)通车;1982年5月10日地下铁路荃湾线(荃湾至荔景段)通车;1982年5月17日地下铁路荃湾线(荔景至太子段)通车;1982年5月17日地下铁路修正早期系统(观塘至油麻地段)易名为观塘线,并以油麻地为终点站;1982年5月17日地下铁路荃湾线取代修正早期系统驶进油麻地至中环段,并以太子、旺角及油麻地作为与观塘线的转线站;1985年5月31日地下铁路港岛线(金钟至柴湾段)通车;1986年5月23日地下铁路港岛线(上环至中环段)通车;1989年8月5日东区海底隧道竣工,地下铁路观塘线(观塘至鲗鱼涌段)通车;1989年10月1日地下铁路观塘线蓝田站启用;1998年6月22日地下铁路东涌线通车,成为第一条伸延大屿山的铁路;1998年7月6日地下铁路机场快线通车,专为连接机场而设的铁路,往返市区;1999年6月16日地下铁路公司宣布改组为地铁有限公司,为将来上市作好预备。2007年12月2日两铁合并,改称港铁2014年12月28日,港铁西港岛线(坚尼地城站、香港大学站)通车2015年3月底,港铁西港岛线(西营盘站)通车,西港岛线全线通车2016年第三季或第四季观塘线延线通车2019年沙中线大围至红磡段通车2021年沙中线红磡至金钟段通车 2000年4月26日地铁有限公司成立;2000年10月5日地铁有限公司于香港交易所正式集资上市,成为私营公司;2001年9月27日地铁鲗鱼涌转线通道纾缓工程完成,观塘线延至北角作为总站;2002年8月4日地铁将军澳线局部通车,观塘线总站由北角改为油塘,北角至鲗鱼涌段改属将军澳线;2002年8月18日地铁将军澳线全线通车;2003年12月16日地铁南昌站随当年九广西铁(今称西铁线)投入服务而启用;2005年8月1日地铁迪士尼线投入服务,成为全球首条专为迪士尼乐园而设的铁路;2005年12月20日地铁机场快线博览馆站正式启用;2006年9月18日地铁昂坪缆车(昂坪360)正式通车。 2006年4月11日,行政会议通过九广铁路公司和地铁公司以租赁方式合并,决定将九广铁路公司的经营权租让予地铁有限公司及移除两铁转线站的转线闸机。两铁合并条例《两铁合并条例草案》其后获立法会三读通过,而地铁公司的股东则于2007年10月9日的特别股东大会中投票通过合并方案。日后九广铁路公司拥有的本地铁路业务、计划中的铁路发展、九广铁路沿线的物业发展权将交由地铁公司管理,并有50年的经营权,而九铁只保留铁路业务的资产和负债。地铁公司为是次合并需先缴付42.5亿及每年缴付7.5亿元予九铁公司作为租用铁路资产的租金,和一笔过缴付77.9亿以收购九铁现有铁路上盖物业的发展权,而原来九铁铁路业务的收益需与九铁对分。2007年12月2日地铁有限公司向九广铁路公司租借其铁路网络营运,并易名为“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但英文名称仍保留为“MTR Corporation Limited”。而于香港交易所的中文简称地铁公司却于2007年12月6日才改称港铁公司。两铁正式合并后,引入“可加可减机制”以牵制铁路的票价。而合并后已经废除转车后的第二程车资,并提供不同幅度的减价优惠予乘客,但不包括前九广铁路旗下的轻铁、过境线,以及前地铁的机场快线。

港铁的历史

4. 京汉铁路的发展简史

卢汉铁路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准备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当时国库空虚,为了修筑卢汉铁路,湖广总督张之洞1889年向清政府提出每年拨款200万两银子备修路之用,得到了允诺。随后,为生产卢汉铁路所需要的钢轨,张之洞开始筹办汉阳铁厂等一系列重型工厂。但每年200万两银子,对庞大的工程无疑是杯水车薪,并且仅仅拨款一年,就因东北局势紧张,清政府下令“移卢汉路款先办关东铁路”。1895年年底,清政府决议兴建卢汉线,原来打算铁路实行“官督商办”,由各省富商集股修建。但当时清政府信誉扫地,华商“各怀观望”,无人问津,不得已只好举借外债。1896年10月,直隶总督王文韶、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设立铁路总公司,以大官僚买办、天津关道盛宣怀为督办大臣,统筹卢汉铁路的修建。借款筑路的消息一经传出,美、英、法、比等国的公司派代表蜂拥来华,竞相兜揽。张之洞认为其他国家胃口太大,而比利时是个小国,钢铁资源丰富,铁路技术成熟,最主要是他们“于中国无大志”,比较让人放心。1897年3月17日,比利时驻汉口领事法兰吉见张之洞面商筑造卢汉铁路事宜。经过谈判,清政府最终与比利时人达成了协议。1898年6月,《卢汉铁路比国借款续订详细合同》和《卢汉铁路行车合同》正式签订,清政府向比利时公司借款450万英镑(年息5厘,9折付款,期限30年)。 该合同规定,筑路工程由比利时公司派人监造;所需材料除汉阳铁工厂可以供应外,都归比利时公司承办,并享受免税待遇。在借款期限30年间,一切行车管理权均归比利时公司掌握。这不仅使中国完全丧失了铁路主权,还在财政上受到巨大损失,为以后帝国主义者利用债款关系掠夺中国铁路权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例。合同签订后,此前仅断断续续修筑了100多公里的卢汉线,终于可以大举兴建了。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又以同样的条件,向比借款1250万法郎。卢汉铁路的卢沟桥至保定段,清政府按合同规定,于1897年10月统交比利时公司接办。比利时公司接办后,南端起点改为汉口玉带门,该铁路从南北两端同时开工。比利时公司为了加速工程进度,节省费用,偷工减料,结果建筑的线路质量极低。像黄河大桥这样的重要工程,该桥由比利时人设计,总长3010.2米,共102孔,是卢汉线上最长的桥梁。但比利时公司为了减轻投资负担加快施工进度,基桩深度不够,施工期间就有8个桥墩被洪水冲毁。桥建成后,保固期只有15年,行车时速仅为10公里~15公里,在历年洪水期内均需要抛掷大量蛮石。全线通车时,全部工程投资4349.8787万两白银,平均每公里造价为35813两白银。该线路上包括漯河(郾城)在内共建有长度20米以上大中桥127座(包括黄河特大桥)。钢轨大多是汉阳炼铁厂制造的。桥梁大都是钢结构,但类型复杂,载重等级不一致。卢汉铁路包括漯河(郾城)初设车站70个,后陆续增加至125个。1906年4月1日(光绪三十二年),连接北京与汉口的全长1214.49公里的宏大铁路干线卢汉铁路正式全线通车运行。因力主修建这条铁路才被派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与直隶总督袁世凯一道验收工程后,改卢汉铁路为京汉铁路。

5. 粤语歌的发展简史

粤语流行歌的发展已经有50年的历史,这也是香港流行文化变迁的50年。梳理这段历史,能发掘很多歌曲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内涵。最近,著名音乐文化人黄志淙在新书《流声》中,将香港流行音乐的历史背景、音乐源流、工业状况、技术条件及台前幕后的经验和想法,有条不紊地一一呈现出来。“小曲”主流由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粤语歌都系以“小曲”主流,即用粤曲方式唱流行歌曲,大多数粤语歌几乎都是电影插曲,如韦秀兰演唱的电影《一水隔天涯》同名主题曲《一水隔天涯》 ,萧芳芳的《郁亲手就听打》等。许冠杰提升形象粤语歌红歌无红人,这种现象一直到许冠杰出现就开始不同,60年代后期,许冠杰因主持而走红,1974年,许冠杰推出《双星情歌》令粤语歌形象提升。除了许冠杰,另一个突破是顾嘉辉的《啼笑因缘》。他们二人的努力使一些只肯唱英文歌的歌星,都开始改唱粤语歌,例如林子祥、罗文、甄妮、陈洁灵、谭咏麟等等。1979年香港电台举办第一届十大中文金曲选举,是对粤语流行歌曲的肯定。香港乐坛全盛时期粤语歌形象提升之后,很多填词人和作曲家都开始写一些严肃性和艺术性的粤语歌,其中几个代表人物有黄沾、郑国江、卢国沾、邓伟雄、黎小田和顾嘉辉等。而粤语歌逐渐成为香港乐坛主流,歌星亦开始要求包装,于是出现好多偶像歌星,几个代表人物有许冠杰、徐小凤、罗文、甄妮、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都以形象同包装突围,红到爆灯。那个时期也是香港乐坛的全盛时期,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也有人听粤语歌,甚至试唱。其他歌星如林子祥、陈百强、钟镇涛都唱到几乎所有中文地区有歌迷。香港乐队热潮香港在1986到1989年期间兴起一股乐队热,唱片公司签了好多乐队出碟,乐队之中的代表有Beyond、太极乐队,另外出现很多歌星如叶倩文、彭羚、林忆莲、关淑怡、陈慧娴等。那个时期粤语流行歌曲出了好多新血,例如林振强、林夕、陈少琪、小美等等。“四大天王”时期1990年代,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和郭富城被传媒封为”四大天王“。他们支配香港乐坛,并垄断四大电子传媒音乐颁奖典礼的奖项。虽然张学友凭着出众的歌艺而雄霸整个乐坛,并成为了1990年代的乐坛巨星,但乐坛已开始出现吹捧偶像而不重实力的现象。另外,虽然王菲和郑秀文在1990年代中期成为乐坛天后,但声势不及”四大天王“。香港乐坛开始变成由男歌手主导,直至2000年之后为止。“K歌”文化”K歌“是1990年代中后期的香港音乐文化之一。自从香港盗版音乐充斥市面起,香港乐坛开始处于低迷,致使唱片公司收入大减。于是,唱片公司与卡拉OK集团合作,推出独家试唱歌曲。唱片公司为迎合一般人的口味,会要求音乐人在作曲时采用较简单的音乐和重复易记的歌词,令乐迷较易掌握该歌曲。大部分歌曲以情歌为主并开始公式化,由于要迎合市场需要的关系,结果导致香港乐坛持续低迷,恶性循环。

粤语歌的发展简史

6.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简史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铁道兵第五、六师合并而成的铁道兵第五师。1984年元月集体兵改后并入铁道部,成为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诞生于战争年代的这支队伍,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岁月里,这支铁血雄师浴血奋战,创建了不朽的功勋。在国内和平建设时期,先后参加了50多条国铁干线、支线、专用线的修建。特别是兵改工后,这支队伍继承和发扬“铁道兵前无险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西部大漠、西南高原、太行深处、中原大地创建了辉煌的业绩。特别是在南疆线西延工程建设中,创造了日铺轨10.688公里的全国最高记录,被称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在主营铁路的同时,该局努力适应市场形势,积极高速产品结构,全面创新管理机制,大力拓展路外市场,参加了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等30多条高速公路建设,并参加了多项市政、水利、水电、码头等项目建设,还参加了尼泊尔、老挝、伊拉克、科威特、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优质工程、安全生产、先进工法等奖励80多项,自行和联合开发科研项目50多项。现经营领域已延伸到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7. 创维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简史

创维成立于1988年,初期名称为创维实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电视机遥控器。1992年成立创维集团有限公司,并获得彩电生产许可证,开始生产彩电、VCD、DVD,家庭影院和卫星接收机等产品。1994年成立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创维数码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 所主板上市(代码0751),是一个由公众、世界著名投资基金及企业管理 层组成的市值突破60亿元国际型企业。

创维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简史

8. 德铁信可的发展简史

1872年,Gottfried Schenker先生在维也纳创办“全球国际货运公司“信可(长期以来中文音译为“辛克”)。1922年开始经营空运。1931年为德国铁路公司收购,开始兼营海运集装箱业务。1947年于美国建立分公司。1966年在香港成立分公司,主营业务是航空货运代理。1972年以来在香港开展海运及工程项目运输服务。1980年代以来在中国许多大中城市设立办事处。1991年,Stinnes集团从德国铁路公司收购了“全球国际货运”信可的大部份股份。2002年,德国铁路控制了Stinnes的大部分股权。而信可则在同年收购了上海国际展览运输有限公司25%的股份。尤其是在2006年德国铁路成功收购了伯灵顿(BAX Global),将其归入信可旗下,大力推动信可乃至德铁集团显著发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