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资治通鉴》中的一段

2024-05-15

1. 译文 《资治通鉴》中的一段

  李慎的女儿东光县主李楚媛,年幼时就以孝顺恭谨著名,嫁司议郎裴仲将,夫妻相敬如宾;婆婆有病,所用药物食品她都亲口先尝;接待妯娌,都得到她们的欢心。当时皇族女子都以骄横奢侈相互争胜为时尚,他们讥笑只有李楚媛节俭朴素,说:“人所以看重富贵,是因为能满足欲望;现在你一人独自保持勤劳艰苦,追求的是什么呢?”李楚媛说:“小时候喜欢礼,现在付诸行动,不是满足欲望吗!综观自古以来的女子,都以恭顺节俭为美德,以放纵奢侈为丑恶。使父母感到耻辱是我所畏惧的,别的还有什么追求啊;富贵是无意得来的东西,有什么值得向别人炫耀的!”大家听后既惭愧又佩服。等到李慎的死讯传来,李楚媛哀号悲痛,呕血数升,守丧期满后,不用润发的油脂近二十年。

译文 《资治通鉴》中的一段

2. 资治通鉴里面的一段,求翻译··

最初,大梁人张耳、陈馀交情很深,引对方为刎颈之交(宁死不相背叛的交情)。秦国灭掉魏国的时候,听说两人是魏国有名的书生,便重金悬赏要找到他们。张耳、陈馀便改变性命,一起逃到陈国去,在一个里(战国至秦朝时的一个地方编制,相当于现在的村)作看门人来养活自己。里中有一个小官曾经挑陈馀的小毛病而鞭打他,陈馀愤然想要和小官拼命,张耳及时压住他,让他接受鞭笞。小官离开以后,张耳将陈馀拉到桑树下面数落他说:“当初我是怎么和你说的?如今你为了一点小屈辱就要和一个小官拼命吗?”陈馀向张耳道了歉。陈涉攻占陈地(陈国旧地,当时已经是秦末,陈国早就被秦灭了),张耳、陈馀上门拜访。陈涉一向听说二人的贤能,感到非常高兴。陈地混得好的、年长威望高的都请求立陈涉为楚王,陈涉自己拿不定主意,就去请教张耳、陈馀。张耳、陈馀回答说:“秦朝做事伤天害理,让故王(指战国七雄秦以外的六国之王)断子绝孙,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将军您不辞万死,起而反抗,是为了为天下剪除残暴。如今才刚刚到了陈地就称王,这是告诉天下你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反抗的。希望您万万不要称王,带兵西向,攻打秦国,同时派人四处寻找六国王室的后人,立以为王,给秦国增加敌人。敌人增多了,秦国攻打的兵力就分散,把重位分与他人才,那么你的兵力就强大。这样的话,秦国的郊野就无需交战便可获得,秦国的郡县也会放弃守城,参与到诛灭暴秦的队伍中来,占据咸阳之后再号令各路王侯。各路王侯穷途末路却得到尊立,这时再以仁德服众,方可成就帝王之业。如今仅仅在陈国就称王,天下将失望懈怠,不再能为将军您所用。”陈涉不听他们俩的劝告,便自立为王,自号“张楚”。

3. 求《资治通鉴》中的名句五条!

A:1,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3,明于天地之性,不可惑以神怪;知万物之情,不可罔以非类。
4,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盖为观听所讥。
5,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
近段时间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要开一个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的高级研修班,这个班就是讲《资治通鉴》中的十二鉴还有帝王古都游历的。

求《资治通鉴》中的名句五条!

4. 求帮忙翻译《资治通鉴》中的一段文言文。

广川人董仲舒回答说:“如果整肃了全国,则夷狄各族也会归于心道,就不会有邪恶奸诈滋生其间,……这样,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万物和谐,百姓繁衍,所有幅运之物,可得的祥瑞,都会一起降临,至此,王道达成。”
作为一个领导,掌握方法论是极为重要的,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才能以一应白!《资治通鉴》这本书是政治经验、管理经验、人生经验的集大成体。但光靠个人去悟书中的智慧,还不如由名师导引。近段时间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要开一个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的高级研修班,这个班就是讲《资治通鉴》中的十二鉴还有帝王古都游历的。推荐去进修学习。

5. 求翻译《资治通鉴》中一句意思

  译:冬季,十月,汉武帝下诏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极谏的人才,由武帝亲自主持考试有关古今治国之道,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人。
  近期武大历史学院开办的精讲《资治通鉴》的课程已经有很多企业决策者报名参与,很有必要去报班进修。推荐喜欢《资治通鉴》的人去了解。武大的这个班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的高级研修班。

求翻译《资治通鉴》中一句意思

6. 麻烦解释《资治通鉴》里的记述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我觉得《资治通鉴》《史记》等史书的文言文实在太难了,没有注释很难看明白。
 
   解析: 
  
 这一部分讲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孝文帝,原文拓跋宏,后改为元宏。孝文帝改革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我对这一部分的粗略翻译:
 
 孝文帝颁布诏令,认为(或译为“上书”):“北方人(当时正值南北朝时期,称晋人为南人)称土为拓,称后(不知如何翻译,可能为“厚”)为跋。魏国宗室(指拓跋氏)的祖先出自黄帝一脉,以土德称王(当时盛行五德说,指金、木、水、火、土五德),所以称为(姓氏为)拓跋氏。土,颜色为黄色(黄口?),乃是万物之元(元,起源,这里不宜直译),(拓跋氏正应土德),所以应该改姓为元氏。诸位功臣旧族自这一代起,姓氏如果有重叠复杂的,都(应该)改掉。”
 
 里面有一些地方也不知如何翻译,比如“后为跋”,“黄口之色”,“自代来者”,“姓或重复”。但是大致意思就是这样。

7. 《资治通鉴》摘读1

宋神宗即位后,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细微。一切事物没有不是从细微发生而至显著见成效的。
  
 圣人考虑长远,所以能谨慎地在事态隐微时就治理它;众人的见识浅近,所以必然待到事态显著了之后去挽救它。在隐微时着手治理它,那么用力少而功效多;在它显著时去挽救它,那么竭尽力量而不能奏效。《周易》里面说:“当践踏到地面的白霜时,意味着大地凝结坚冰的严寒就要到了。”
  
 还记得《平凡的世界》中的开头。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结合当时的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应该说也是在细微处见变化,但前景的美好又要通过曲折的长途来实现。

《资治通鉴》摘读1

8. 《资治通鉴》序阅读理解

《资治通鉴》序
  
 (宋神宗)御制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chou,缀集:连缀汇集。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畜:培养
  
 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繇:原由
  
 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 勒:编辑
  
 D.以著联之志焉耳 著:完成
  
 2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考之行事。 /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断之以邪正。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博而得其要。 /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
  
 D.简而周于事。 /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下列各选项中全都直接表现宋神宗看法的一项是( )
  
 ① 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②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③ 周积衰,王室微周虽未灭,王制尽矣!
  
 ④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⑤ 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型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⑥ 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A.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4分)
  
 译文:
  
 (2)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材矣。(4)分
  
 译文:
  
 (3)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4分)
  
 译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