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总结

2024-05-15

1. 金字塔原理--总结

答:为了在思考、表达时,使自己的思路清晰、语言具有逻辑性。
  
 1)表达的原则:自上而下,结论先行,理由跟上。
  
 2)思考的原则:自下而上,总结概括,层层提炼。
  
  注意:不论在表达、思考时对其中的思想遵守以下原则。 
  
     1.纵向:上一层的思想必须是下一层的总结概括。
  
     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层逻辑范围;每组的思想必须按 逻辑顺序组织 。
  
 3)逻辑顺序组织:
  
     1.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2.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3.结构(空间)顺序:北京、上海、深圳。
  
     4.程序(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
  
 第二章主要讲述是对于纵向关系、横向关系的阐述,以及者二者的优点。
  
 1) 纵向关系:
                                          
 使用纵向关系表达思想采用:通过疑问/回答式的对话。
  
 优点:可以快速吸引读者的兴趣。
  
 2)横向关系:
                                          
 好处:回答问题时既能满足同一层的疑问,又能保证使表述符合逻辑。
  
 采用的逻辑关系:归纳关系。
  
                                  演绎关系。
  
 3)序言:序言以故事的形式展示就是   背景+冲突   的形式。
  
 对于构建金字塔的方法:1 自上而下法。
  
                                               2 自下而上法。
  
 1)自上而下构建金字塔的具体步骤:
  
     1 .提出主题思想。
  
     2 .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3 .写序言 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4.与受众的疑问/回答式对话。
  
     5.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2)自下而上构建金字塔的具体步骤:
  
     1.列出想要表达的所有要点。
  
     2.找出个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得出结构。
  
 实现步骤:
  
 1)序言以 讲故事的形式 展现。优势: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序言的结构种类。序言基本是以“背景--冲突--疑问--回答”的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结构是可以调整的。
  
     1标准结构式:背景--冲突--答案
  
     2开门见山式:答案--背景--冲突
  
     3突出忧虑式:冲突--背景--答案
  
     4突出信息式:疑问--背景--冲突--答案
  
 3)序言的常见模式------》写序言主要回答以下4类问题
  
     1.发出指示式---------我们应该做什么?
  
     2.请求支持式---------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
  
     3.解释做法式---------我们应该如何做?
  
     4.比较选择式---------我们应该做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1)演绎推理定义:是一种线性的推理方式,最终是为了通过一个逻辑词”因此“引出的结论。
  
     演绎推理:一般情况以三段论的形式展示的。
  
                         1.出现的问题的或者存在的现象。
  
                         2.产生的问题的根源、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案。
  
 2)归纳推理采用的2个规则。
  
     1.确定该组的主要思想,找到一个可以表示所以思想的公共的词。
  
     2.找到与该组思想的其他思想。
  
 逻辑顺序种类;1.时间(步骤)顺序。2.结构(空间)顺序。3.程序(重要性)顺序。
  
 1)实现时间(步骤)顺序的步骤。
  
     在时间顺序组织的思想中,要采用行动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依次表述达到某一结果必须采用的行动。
  
         注意:1.每组思想最多不超过4-5个(根据结果归纳原因)
  
                      2.含糊的思想------》明确的思想。
  
 2)实现结构(空间)顺序的步骤。
  
     1.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独立,相互没有重叠。
  
     2.检查所有的部分完全穷尽,没有遗漏。
  
 3)程序顺序的步骤。
  
     根据各个问题具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排序--最具有改特性的问题排在第一位,即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金字塔原理--总结

2. 一文带你读懂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由麦肯锡第一位女咨询师明托·芭芭拉的作品,自1973首次出版畅销至今,书中的一些理论以及方法被广泛接受及认可。
  
 但是,金字塔原理最佳的应用方式如果只停留在书中倡导的表达和写作上,那么久是舍本逐末了。正确的操作应该是 让它成为我们的底层思维模式,成为定义、分析所遇到的一切问题的底层理论支持。 
  
 这正是让金字塔原理备受推崇的原因——它的方法论足以成为一个人学习、思考以及表达等几乎所有活动的底层逻辑支撑。
  
 因此,本文抛开《金字塔原理》中原书具体应用场景的论述方式,直接将最底层逻辑提取出来,让大家直击金字塔原理的本质,深入理解从而更加灵活地运用。
  
 我们在接受信息时,总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将所摄入的信息联系起来的逻辑,进行归类分组和总结概括,以便记住。
  
 因此,如果我们先将信息加以概括和归类,就可以使信息接收者更轻易地将我们所表达的各个信息关联起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核心意图。
  
 金字塔原理本质上便是一种将信息进行归类和概括的方法。用冯唐的话来解释金字塔原理,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金字塔中的思想以3种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 
  
 位于一组思想的上一个层次的思想是对这一组思想的概括,这一组思想则是对其上一层次思想的解释和支持。
  
 金字塔原理的具体原则主要包含四个部分:序言情景冲突;结论先行;纵向疑问解答、上层概括下层;横向独立穷尽、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1.序言情境冲突 
  
 严格意义上讲,序言部分并不属于金字塔模型中的组成部分。
  
 序言的作用的是引起读者兴趣。根据SCQA(背景、冲突、疑问和答案)法则,序言的作用就是起到前三个,提出问题的背景、冲突以及疑问。
  
 序言具体的写法是通常用讲故事的形式,先介绍读者熟悉的某些“背景”,背景(Situation)陈述的通常是大家都熟悉的、普遍认同的事。由此切入既不突兀又容易让大家产生共鸣,产生代入感,然后引出冲突(Complication)。Q是疑问(Question),是根据前面的冲突从对方的角度提出他所关心的问题,而采用金字塔原理进行表述的正文,则是对于序言中提出的问题的解答(Answer)。
  
 SQCA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结构化表达法,被广泛的运用在广告、文案、小说创造等场景,最常见的还是我们在各大网站看到的爆款文。
  
  2.结论先行 
  
 结论先行,即每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并放在文章的最前面。
  
 因为受众的大脑只能逐句理解表达的思想,他们会假定一同出现的思想在逻辑上存在某种关系。
  
 如果你不预先告诉他们这种逻辑关系,而只是一句一句地表达你的思想,读者只能自己从中寻找共同点,将你所表达的思想归类组合,以便了解各个组合的意义。
  
 但因为受众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千差万别,他们很难对你所表达的思想组作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即使受众能够作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你也增加了他们接受信息的难度。
  
 因此,提前说明自己要表达的信息的中心思想,可以让受众更容易接收你所传达的信息。 
  
  3.纵向:疑问解答,上层概括下层 
  
 这是金字塔中的纵向信息的内在关系。上层概括下层,即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
  
 上下层之间本质上是一个疑问解答的关系。下层应该起到回答信息接收者看到上层信息时所产生的疑问的作用。
  
  4.横向:同层独立穷尽,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横向上整体遵守 MECE法则 ,即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相互独立”意味着问题的细分是在同一维度上并有明确区分、不可重叠的,“完全穷尽” 则意味着全面、周密。 
  
 私以为这是金字塔原理中被最为重要、实用的法则。运用这个法则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充分调动我们的思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锻炼思维以及检验自己是否对一项事物真正掌握的方式。
  
 除此之外,横向上还遵守另外两个原则:
  
  归类分组: 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即要求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在逻辑上具有共同点。
  
  逻辑递进: 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基于逻辑顺序排列。
  
 组织思想基本上只可能有4种逻辑顺序: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结构(空间)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逻辑顺序展现的是我们在组织思想时的分析过程。
  
 如果思想的组织方式是演绎推理,那么这些思想的逻辑顺序就是演绎顺序;如果思想按因果关系组织,那么其逻辑顺序就是时间顺序;如果是对某种现有结构进行评论,那么其逻辑顺序就是结构顺序;如果按类别组织思想,那么其逻辑顺序就是程度顺序(重要性顺序)。
  
  因为演绎推理、发现因果关系、化整为零和归纳总结是大脑可进行的仅有的4种分析活动 ,这4种顺序也是大脑可用于组织思想的仅有的4种顺序。
  
 以上便是金字塔原理的基本要素。
  
 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灵活地根据具体场景进行采用。比如构建金字塔结构时,我们既可以通过确定主题、设想疑问、给出答案的方式自上而下地进行构建,又可以通过列出想表达的观点、提取关系、得出结论、倒推序言的方式自下而上地构建。另外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如SCQA、MECE等方法还可以有更广泛的应用。
  
 ——割——

3. 金字塔原理的运用

定义: 金字塔原理是一个结构化思考的方法论,用于帮助人们更清晰的思考、解决问题和表达
  
 其核心理念就是基于中心思想或问题的归纳演绎,将要点/问题的拆解和组合、展开分析和说明,最终展开后的结构呈金字塔状,故称为金字塔原理。
                                          
  适用于: 职场领导、带着目的来的人、要承担后果的、时间紧信息量大的场合
  
   举例: 郭总希望尽快与4位正副总在公司碰面沟通Q4经营策略,问明天上午能否召开? 
  
  秘书经过了解:蔡总预约好拜访政府部门,要明天下午2点才能回到公司,行程不可更改;邱总在外巡店,可乘明早航班返回,12点到公司;阮总、杨总在公司,随时可以开会; 
  
  秘书汇报:郭总,与正副总的会议安排在明天下午2点可以吗? 
  
  因为蔡总预约好拜访政府部门,要明天下午2点才能回到公司,行程不可更改;邱总在外巡店,可乘明早航班返回,12点到公司;阮总、杨总在公司,随时可以开会; 
  
 综上,在金字塔原理的支撑下,一篇好的表达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

金字塔原理的运用

4. 《金字塔原理》干货篇

我们都希望在思考、沟通交流、管理下属和解决问题时,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金字塔原理正是解决该问题的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
  
 《金字塔原理》虽被列为咨询行业必读书籍,但其思维方式是非常经典的,适用于一切解决问题和传达思想的工作。这本书没有高级的理论,更多的是实践的总结与提炼。这篇文章为大家提炼了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干货满满!希望大家快速get金字塔技能,让自己的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
  
 什么是金字塔原理呢?作家冯唐曾用一句话来解说金字塔思维: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这本书的整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这一篇先解释了为什么要用金字塔原理,其次阐述了金字塔的内部结构,以及如何构建金字塔,最后说明了序言的写作手法。
  
  第一章:为什么要采用金字塔结构 
  
  1.   金字塔原理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 
  
  基本规律:大脑会自动将信息归类分组,形成金字塔式思维结构 
  
 《奇妙的数字7±2》中提出,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容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因此,当项目数量较多时,大脑就会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记忆。
  
 将多个概念分类是基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而非单纯的概念分组。例如,如果将9个概念分成3组,每组2个、3个、4个概念,这样合起来还是9个概念。我们需要做的是提高一个抽象层次,将大脑需要处理的9个概念变成3个。总体来说,找到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就是将大脑中已有的无序信息组成一个由互相关联的金字塔构成的金字塔群。
  
  2.   金字塔原理包含的三大思想规则 
  
  1  )文章中任何一个层次的思想必须是对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 
  
 如段落的主题就是对段落中各个句子的概括,章节的主题也是对章节中各个段落的概括,以此类推。
  
  2  )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检查分组情况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即是否能够用 单一名词 表示该组的所有思想。
  
  3  )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 
  
 逻辑顺序展现了你在组织思想时的分析过程。如果思想组织方式是演绎推理,那就是演绎顺序,如果思想按因果关系组织,就是时间顺序。
  
  第二章: 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条理清晰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具有明确的逻辑关系,整体上呈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中包含的逻辑关系主要有两种:上下层之间的纵向关系,同层间的横向关系。
  
 1.  纵向关系 
  
 纵向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疑问-回答式的对话,上层的疑问在下一层得到解答。这种纵向联系能够促使你不断理清思路,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示例:本案例的主题是建议购买英国莱兰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建立购买的原因有3个,在每个原因的下一层次,都对读者可能提出的疑问给予了回答:
                                          
  2.    横向关系 
  
 每一层次的思想在保证能回答上一层次的疑问时,还必须保证符合逻辑。也就是说表述必须具有明确的演绎或归纳关系,即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1)两种推理关系举例
  
  演绎关系示例:(演绎推论) 
  
 所有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一个人;
  
 因此苏格拉底会死;
  
  归纳关系示例:(归纳共同点) 
  
 法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德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俄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推论:波兰将遭遇坦克入侵
  
 2)两种推理关系的特征
                                          
  第三章:  如何构建金字塔 
  
  1.   自上而下法 
  
 自上而下法构建金字塔通常更容易一些,因为你一开始思考的是最容易确定的事情,即文章的主题,以及读者对该主题的了解情况。为了能够将头脑中的观点、论点、想法逐个梳理出来,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流程思考。
                                          
  2.   自下而上法 
  
 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还没想清楚,无法构建金字塔的顶部(如无法确定主题、主要疑问等),这时你可以通过“三步走”自下而上组织你的思想。
  
  步骤1:列出所有要点 
                                          
  步骤2:找出逻辑关系(因果关系) 
                                          
  步骤3:得出结论 
                                          
  第四章:序言的具体写法 
  
 好的文章从一个精彩的序言开始。序言通常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也就是说,序言应当先介绍读者熟悉的某些“背景”,说明发生的“冲突”,并由此引发读者的“疑问”,然后针对该“疑问”给出“答案”。这种讲故事的形式对于组织读者已知的信息非常有用。只要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迅速构思出短篇文章的整体结构。总而言之,经典的序言一般以:“背景-冲突-疑问-回答”的结构进行。
  
  1.    为什么要采用讲故事的形式? 
  
 读者头脑中已经存在许多杂乱、零散的思想,绝大多数与你的文章讨论主题无关。因此,你必须想办法使读者抛开其他思想,专注于你的话题。将故事的形式能够迅速将读者带到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激发读者兴趣!
  
  2.    何时引入背景? 
  
 引入背景时,应先陈述与文章主题有关且读者会同意的内容,即读者已经了解或者将会认可的内容。所有引入“背景”的句子都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即能够将你锁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为讲故事做好准备。
  
  3.    什么是“冲突”? 
  
 “冲突”类似于讲故事时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能够促使读者提出“疑问”。读者的“疑问”可能有多种形式,但通常可归结为一个问题——“接下来会怎么样”,如下表所示:
                                          
  4.    好的序言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1)   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而不是“告诉”读者某些信息 
  
 序言中不应含有读者需要求证后才能接受的信息,而是一个公认事实。
  
  2)   序言必须包含故事所需要的3个要素,即“背景”“冲突”“答案” 
  
 这三个要素不一定按照标准的叙述顺序排列,可以改变顺序塑造不同的文章风格,但这3个要素必须齐全,缺一不可。
  
  3)   序言的长度取决于读者和主题的需要 
  
 序言的长度应当确保在你引导读者按照你的思路思考之前,读者和你“站在同一位置”。一般情况下,序言需要2-3段,当然也可以适当加长。
  
  第二篇:思考的逻辑 
  
 基于上述方法你就可以快速、轻松地搭建好文章的总体框架结构。但对金字塔同一层思想、上下级思想的组织和表述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篇思考的逻辑分别针对金字塔原理两条基本规则的思考逻辑进行详细阐述。
  
 规则一:同一组思想必须具有某种逻辑顺序(第六章);规则二:上级思想是对下级思想的提炼概括(第七章)。
                                          
  第六章:应用逻辑顺序 
  
 金字塔原理的规则一是列入同一组中的所有思想必须具有某种逻辑顺序。所谓逻辑顺序,就是你在梳理同一组思想时大脑的分析方法。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按照问题发生的先后顺序、步骤)、结构顺序(按照问题的组成架构)、程度顺序(按照问题的重要性)。这种逻辑顺序可以确保你列入同一组中的思想确实属于这一组,还可以防止遗漏。
  
  1.    时间顺序 
  
 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一组思想中,要按照行动的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依次表述达到某一结果必须采取的行动。
  
  采用时间顺序的案例(主题句+行动顺序) 
  
 制定战略规划时必须了解时间周期:
  
 1)了解需求;
  
 2)制定能提供相应产品或服务的战略;
  
 3)实施该战略;
  
 4) 评估市场反应;
  
 5) 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反应;
  
  时间顺序要点总结 
  
 在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思想组中,主题句是要达到的结果,表述思想的顺序与采取行动的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一致。
  
 2 .   结构顺序 
  
 结构顺序就当你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照片想象“某事物”时的顺序。这个“某事物”必须被合理地划分成不同的部分。
  
  采用结构顺序的案例 
                                          
  结构顺序要点总结 
  
 结构顺序经常以组织结构图、关键成功要素示意图等形式展现。遵循各部分相互独立、瓦努完全穷尽的原则。
  
  3.   程度顺序 
  
 程度顺序也称重要性顺序。首先将所有具有该特性的问题列入一组,然后,根据各个问题具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排序,一般采用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的原则。
  
  采用程度顺序的案例 
  
 设计电信计费系统时,应当注意让其适用范围更广:
  
 1)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
  
 2)符合内部管理的要求;
  
 3)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程度顺序要点总结 
  
 指明每组中的项目(思想、观点、问题等)具有共同特性,确保将所有具有该特性的项目列入一组。在每组中,根据各个问题具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排序——该特性表现最鲜明的问题排在第一位,即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第七章:概括各组思想 
  
 金字塔原理的第一条规则是:位于金字塔结构每一层次的思想,都必须是对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提炼、概括。概括各组思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完成思考的过程。这种思考绝非易事,人们通常不愿意费这个脑筋,而用一些“缺乏思想”的句子应付了事。
  
 实际上,每组思想都隐含着一个总结性的思想,能够呈现该组思想之间关系的本质。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了解各组思想之间的关系,然后为读者指明这种关系。
  
  1.    总结句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我们经常听到“三个原因”“方法有4个”这样的概括性句子。这种概括方法听起来索然无味,也没有实质性思想。这种句子也会掩盖思考不完整的事实,错失进行有逻辑性、创造性思考的绝好机会。
  
  示例 
  
 一位同事在报告中这样写:该公司存在两个组织问题,然后列举了两个问题。这个概括性句子就“缺乏思想”,需要重新构思。思考要点:1)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性;2)为什么是两个问题,而不是三个或者更多,这组思想是否已经穷尽;
  
 经过思考后,他发现他不是在泛泛地讨论“组织问题”,而是在具体讨论“公司中更多的领域授权”。认识到这一点后,他很快又发现,并非只有两个所谓的问题领域,而是4个。
  
  总结 
  
 概括思想的句子包括两类:
  
 概括行动性思想(介绍采取的行动、行为、步骤、流程)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的“结果”(效果、达到的目标)。
  
 概括描述性思想(介绍背景、信息)时,应说明这些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点的含义”。
  
  2  . 总结句要用明确的语言概括 
  
 在对一组行动进行提炼概括时,必须非常明确地指出期望这组行动实现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明确的措辞有助于判断采取的措施是否确实能够实现该结果。
                                          
 上表是一个典型的措辞含糊的例子,右栏是根据作者的真实意图做了适当修改后的表述。修改后的句子更易理解,因为修改后的句子能够让大脑产生某种图景。这种明确呈现结果的方法对作者意义更加重要,能促使作者进一步深入思考。
  
 总之,按照以上方法强迫自己认真思考和检查每一组思想,那么你向读者表达的思想将会非常清晰、明确、具体!
  
  第三篇:解决问题的逻辑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你坐下来写一篇短文时,会不自觉地套用“背景-冲突-疑问”的序言写作模式。然而,对于比较长的文章,比如项目计划书、研究报告等,写作过程可能就不会那么顺利了,也许会花很长时间收集资料,涉及很多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你需要先界定和分析问题,再将解决方案写成文章与人交接。界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多问题经常模棱两可,令人困惑,甚至表述错误。幸运的是,许多现存的分析框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你的困扰,提高工作效率。
  
 第八章将推荐界定问题的框架,为分析问题做好准备;第九章将介绍实用的分析框架,帮助你全面思考和实际分析问题。
  
  第八章:界定问题 
                                          
  1.   界定问题的框架 
  
 问题是指已有的(现状)与想要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特定背景和一系列特定条件决定的。界定问题的框架需要先回答以下3个问题:
  
 1)  发生了什么事情?(背景:切入点/序幕+困扰/困惑)
  
 2) 我们不愿看到什么?(非期望结果,现状,R1)
  
 3)  我们想要什么?(期望结果,目标,R2)
  
 回答出上述问题,就界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要想准确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确界定问题的4个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描述了问题是如何展开的。
  
  2.   界定问题的4要素 
  
 1)切入点/序幕
  
 2)困扰/困惑
  
 3)现状(R1,非期望结果)
  
 4)目标(R2,期望结果)
  
 对于以上四个要素的理解和使用,下面我们分别说明:
  
  切入点/序幕 :设想一下你正静静坐在一个黑暗的剧场里,大幕缓缓拉开,舞台布景呈现的是某一特定时刻、特定地点,这就是问题的切入点或序幕。也就是说,在大幕开启之后,在时空的某个特定点,你看到的是自己或客户所在的企业或行业遇到了问题。序幕是由你很容易想到的结构或流程组成的,如下表所示:
                                          
  困扰/困惑: 困扰是指影响了结构或流程正常运行的事件,它对序幕中介绍的相对稳定的背景构成了威胁,并因此引发了非期望结果(现状,R1)。困惑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外部原因(新的竞争对手,政策变化,新技术),内部原因(内部流程,调整产品线,进军新市场)。
  
  现状,非期望结果(R1): 现状即需设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有可能抓住的机会。这通常是由困扰/困惑引起的。
  
  目标,期望结果(R2): 目标是希望现有的结构或流程能产生的预期结果,只有尽可能具体地描述R2才能判断你是否能取得期望结果。准确描述R2可以用具体地数字,也可以用具体的结果(将产品上市时间缩短1/3,调整系统以保证正常运行等)。
  
 当明确了以上四要素就可以界定问题了,如果你需要把整个解决方案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来,那就需要将界定的问题写成序言,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故事背景。
  
  3.   把“界定的问题”写成序言 
  
 序言一般按照背景(现有的流程与方法)+冲突(它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疑问(我们该做什么)的方式写作,下面举例说明:
  
 一家公司30年来一直用同一种方法销售有巨大需求量的工业不动产,效果非常好。销售人员会列出潜在客户的名单,写好针对潜在客户的推销信,然后按照名单邮寄给他们,接着就会顺利收到订单。
  
 公司一直做得很出色,销售额以大约每年10%的速度持续增长,但到了今年第四季度,种种迹象表明销售额将减少10%,而不是增加10%。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公司希望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使销售额恢复正常。
                                          
 以上是一个高度简化的例子,问题是如何将现状(R1)转换为目标(R2)。大多数实际问题都要复杂得多,但只要将其展开并逐条分析,就可以很容易在序言中用几句话描述清楚。
  
  第九章:结构化分析问题 
                                          
  1.   从信息资料入手 
  
 从信息资料入手的方法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咨询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当时咨询公司尚未积累起关于各个企业和行业的知识,无论客户存在什么问题,都从分析全公司或全行业入手。结果,资料堆积如山却很难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咨询公司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并发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在收集资料前对问题进行结构化分析:
  
 1)提出各种假设;
  
 2)设计一项或几项重要的实验,根据结果排除一个或多个假设;
  
 3)通过实验得出明确结论;
  
 4)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换句话说,你需要强迫自己思考产生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如何找到原因呢?为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你需要采用合适的诊断框架;
  
  2.   设计诊断框架 
  
 借助诊断框架设想客户产生的问题,你会发现分析过程应该关注的要素或活动。整体上采用“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分类方法。可以采用以下3种结构化分析方法:呈现有形的结构,寻找因果关系,归类分组。
  
 1)呈现有形的结构
  
 任何一家企业或一个行业的具体领域都有清晰的结构。基于行业内的业务流程和主要趋势画出结构/系统示意图,以此为基础确定容易出问题的领域。
  
 进行行业细分,确定每个细分市场的容量和竞争者;
  
 寻找平衡点,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确定哪些数据和业务比较脆弱;
  
 2)寻找因果关系
  
 寻找具有因果关系的要素、行为或任务,经过分析得出最终诊断结果。一般可以从公司的三种结构入手:
                                          
 财务结构:画出公司的财务结构示意图,可分析投资回报方面问题;
  
 任务结构:将重要要素设为独立的管理任务,出现问题后可迅速判断采取何种行动;
  
 行动结构:分析哪些行为会导致非期望结果,并按合理的层次将这些原因联系起来;
  
 3)归类分组
  
 把所有原因按照相似性分类,分类的每一个层次都要按照“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
  
  3.   提出解决方案 
  
 好的解决方案需要你有丰富的领域知识和严密的逻辑能力:
  
 领域知识:上述的诊断框架提供了问题分析思路,但好的解决方案不是凭空抽象来的,它需要你对所在领域(制造、营销、信息系统等)有全面的了解。大量深入的关于目标领域的知识必不可少。
  
 逻辑能力:通常来说,使用逻辑树可以系统地找出解决问题地可能方案,记得遵循“完全穷尽”原则。
  
  第四篇 演示的逻辑 
  
 梳理好金字塔结构中的逻辑关系,准备与他人交流时,无论是选择何种演示方式,你都希望受众能对金字塔不同层级的思想一目了然。本篇将介绍一些重要规则,让你在演示交流时,确保把思想清楚地传达给观众。
  
  第十章 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 
  
 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好的思想多以书面形式呈现给读者。理想的文章应该让读者在30秒内理解作者的整体思维框架、核心要点等。理想文章需把握两个核心点:结构上层级分明,内容上起承转合过渡顺畅。
  
  1.   突出显示文章的结构 
  
 写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在页面上呈现金字塔层级的方法很多,常见的几种如下表所示。通常来说,这些方法可根据文章篇幅、演示形式等结合起来使用。
                                          
  2.    上下文之间要有过渡 
  
 在一些篇幅过长的文章中,应该在每一组主要思想观点开始或结束的地方稍作铺垫,让读者知道已经论述的和第一步计划论述的内容。
  
  承上启下 
  
 写连接段落的关键,就是从上一节挑选关键词或短语,并把它用在下一节的起始句中,让两节之间的过渡既清晰又自然。
  
  写好结论句 
  
 结论部分应该使用具有说服力的语言,不仅要为读者总结文章的内容,还要给读者一些提示。在读完文章获得新的知识后,他还要思考什么或能够做什么。
  
  第十一章 在PPT演示文稿中呈现金字塔 
  
  1.    设计文字幻灯片 
  
 每张幻灯片只演示和说明一个论点;
  
 论点用完整的陈述句,而不是类似标题的语言;
  
 文字应尽量简短,每张幻灯片最好不要超过6行;
  
 字号应足够大(最远观众到屏幕的距离除以32,就是最小字号,英寸单位);
  
  2.    设计图表幻灯片 
  
 确定你想要图表回答的问题,将答案作为图表的标题;
  
 图表传递的信息应尽量简单易懂;
  
  3.   金字塔结构转化为PPT文稿的步骤 
  
 1)序言尽量写得详细,把每个想说的词按照你希望的顺序写下来;
  
 2)采用呈现故事梗概的形式。幻灯片的顺序应从前往后依次为序言各要素、关键句要点、关键句下一层次的论点;
  
 3)初步确定你准备采用的呈现方法;
  
 4)准备好每张幻灯片的讲稿,确保整个演示稿像讲故事一样流畅;
  
 5)完成幻灯片的设计和绘图;
  
 6)排练,排练,再排练;
  
 以上就是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本书内容比较多,也很实用,值得反复阅读思考。希望大家可以在工作、学习的实际场景中应用金字塔原理,成为一个逻辑清晰的优秀表达者!

5.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就是根据金字塔的结构,把金字塔分成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纵向结构就是从塔尖到塔身,再到塔基,横向结构就是塔身和塔身、塔基和塔基之间的逻辑结构。运用金字塔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写作、思考、表达、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像金字塔结构一样,整体上把握纵向结构,突出重点;具体内容上把握横向结构,突出层次性和逻辑性。

金字塔原理的应用:
金字塔纵向结构策略的“结论先行和以上统下”让我们突出重点、层次分明;金字塔横向结构策略的“归类分组和顺序排列”,让我们的内容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如此,我们就可以做到逻辑清晰的思考、写作和表达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内容更容易被别人看懂、听懂。
从金字塔顶端的一个核心观点开始,自上而下的表达;然后从左往右,沿着各个分支,把你的内容一层一层呈现给别人。这样不仅能让你的思路清晰,同时能让别人更好的理解你的内容。

金字塔原理

6. 金字塔原理的金字塔原理


7. 金字塔的原理

到“金字塔能”,我们不能不回顾一下法国学者安托波维。他在20世纪30年代曾进入墓道,发现在他眼前的猫,狗和水果的木乃伊,依然生动,刀具、器皿也锃亮无损。要知道,它们在黑暗的墓穴里已经历了几千年漫长岁月的洗礼。它们为什么能完好如初呢?波维等人推测,金字塔内部可能存在一种“神秘的能量”。

    近年来,俄罗斯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纳里曼诺夫研究员那出了证据,证明金字塔内确实存在一种能。不过他强调,见证人能并无神秘可言,也和外星人毫无关系。这项发现,得益于俄罗斯金字塔谜——洛德的帮助。洛德在俄罗斯建造了24座金字塔式建筑物,其中一座高44米的金字塔坐落在莫斯科近郊,为科学家研究金字塔提供了绝好的试验场地。纳里曼诺夫等人发现,在金字塔结构的建筑里保存物品,与在其他建筑物里相比确实不一样:放在金字塔里的食品不易变质。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科学家把从商场买回来的脂肪含量为20%的酸奶、半脱脂奶酪、香肠几带内脏的鲤鱼,分别分成两份包装后,一份儿放在金字塔内,一份儿放在温度较低的地下室内。10天后,金字塔内的酸奶仍保持着原来的味道,地下室里的酸奶长了一层厚厚的绿毛;金字塔内的奶酪变硬,地下室内的奶酪则变成了黄而且臭的硬块;香肠、鲤鱼的变化同样反差很大。由此可知,金字塔内尽管温度很高,但是保鲜效果很好。经过对比研究,纳里曼诺夫等人证实金字塔式的结构的建筑物,起内部温度的分布、空气的流动与其他建筑物不同,他像冰箱和烘干机一样的作用,事业在金字塔内,水蒸发的速度快,物品脱水迅速,就是动物尸体成为木乃伊而不腐烂。其他金属物品,也由于水汽迅速散失,而不变质或锈蚀。这就是所谓的“金字塔能”的真相

金字塔的原理

8. 金字塔原理

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思维方式,在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中,大脑会自动将信息归纳到金字塔结构的各组中,以便于理解和记忆。所以,当你组织的信息非常混乱时,就背离了大脑既定的思维结构,造成听众理解的障碍。根据金字塔原理,在表达过程中,我们要找出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并抽象概括分组。而且,由于听众知识背景和理解力的差别,它们很难对你所表达的思想做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因此,我们需要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避免受众思维的偏差。
  
 如何构建金字塔?
  
 构建金字塔,一般多采用自上而下法,只有在无法确定主题时,才会使用自下而上法。自上而下构建金字塔的步骤主要有:画出主题方框-设想主要疑问-写出对疑问的回答-说明背景-指出冲突-检查主要疑问和答案,这样就玩成了金字塔的构建。在金字塔结构中,要注意横向思维(horizontal)的运用,文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思想的概括;纵向思维(vertical)告诉我们每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并按同一逻辑顺序排列,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严格的金字塔结构。
  
 思考问题的逻辑?
  
 这一部分介绍了如何深入细致地把握思维的细节,以保证使用语句真实、明确地呈现出你希望表达的思想。书中举出了很多案例,来突出迫使自己“冷静思考”对明确阐述思想的重要性。思考逻辑的关键在与应用逻辑顺序,根据问题的性质选择使用时间顺序、结构顺序还是程度顺序。建立并使用清晰的分析与思考结构,是保证思考逻辑的关键。将思考结构化,利用框架分析问题,可以明确思考的路径。当然,思维包括两个方向:发散思维与收缩思维。发散思维可以将问题进行全方位思考,不遗漏任何因素,可以用思维导图(mind manager)来解决,类似于麦肯锡的MECE原则;收缩思维是将信息范围缩小,排除无关或次要因素,保证思维的重点。发散思维与收缩思维通常相结合使用,一个负责铺开,一个负责收紧。 在应用逻辑顺序进行分析后,需要概括各组思想,这一步往往为大多数人所忽略。概括各组思想,可以给受众以明确的指导。
  
 解决问题的逻辑?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如何在解决问题过程的不同阶段,使用多种分析框架组织分析过程,使你能够预先组织思路,灵活运用金字塔。一般来说,解决问题的程序包括:界定问题-结构化分析-分析/计划-组成金字塔。提高解决问题效率的秘诀在于界定问题的准确性和搜集数据的条理性,这两个内容都离不开结构化分析。结构化分析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步骤,常用的结构化分析框架主要有流程图、甘特图、思维导图等。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先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再进行资料搜集,这样可以减少资料搜集时间,提高资料搜集效率。 逻辑树,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