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创业历程

2024-05-13

1. 企业家创业历程

      创业活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表现,创业活动强度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潜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家创业历程,希望你们喜欢。
         企业家创业历程:陈和贵         虽然有“制冷大王”之称,但在陈和贵的回忆中,自创业以来,他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快乐日子,“真是边喘边行,跌跌撞撞”。
         86岁,应该是白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的年龄。然而,眼前这位86岁的企业家虽然一头白发,却精神矍铄,言谈之间还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这就是浙江籍台湾企业家陈和贵,A股上市公司国祥股份的掌门人。
         陈和贵1949年6月去台湾,1966年创办国祥冷冻机械公司,发展成为台湾最大的工业冷冻和空调设备制造商,被业界尊称为“制冷大王”。 1993年,陈来大陆,与浙江上虞市的企业合资创办了浙江国祥制冷工业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国祥股份成为A股市场上首个获准上市的台资企业。然而,上市多年之后, 原本是大陆挂牌样板、全球三大列车空调制造商之一的国祥制冷营运出现问题,目前公司已经被主营房地产的华夏幸福接手。
         与此同时,原已退隐的陈和贵,却在85岁高龄的时候再次回乡投资,希望能在这片他无比熟悉的土地上重新找回昔日的辉煌。
         心力交瘁
         2003年,作为第一家获准在A股上市的台资企业,国祥曾经被作为“诚信、踏实”的台商案例受到宣传。而对于陈和贵来说,这也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事实上,在1999-2003年间,因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陈和贵在台湾的公司亏损巨大,而且无法从银行拿到贷款。
         “当时,国祥公司的财务困难得几乎是十个瓶子只有六个盖,根本挪不过来,每天都有一堆的事情要忙、要烦!”就在2003年年底,陈和贵以为自己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却从大陆传来了浙江国祥制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即将在A股挂牌上市的消息。这大大激励了陈和贵,也让他坚定了回家的脚步。
         然而,上市后,国祥营运状况却开始走下坡路。自决定在大陆上市,国祥就开始拓展大陆内销市场,主攻品牌市场,内销比率也蹿升到营收的九成。只是没想到进军内销市场,却遭逢惨烈的价格流血战。2005年,公司营运开始出现亏损。
         从技术水准来说,国祥处于领先地位,拥有中国最大制冷压缩机产品测试中心、中国第一家开发成功的核电厂专用空调主机、中国第一家承造四千四百吨中央空调(杭州国贸中心)等。但根据知情人士透露,国祥上市后有两个重大决策失误,让其元气大伤:一是在上虞建设医院,虽然当地政府提供便宜的地皮,但是经营医院并非国祥的专长,这项投资最后中止,国祥损失将近两千万元人民币。另一个失误,是把上虞工厂迁往上海,期间有大约半年时间无法正常进行生产,极大地影响了出货。2007年的营收,预定要达到4亿元,最后只做到3亿元。
         在此期间,心力交瘁的陈和贵决心退出。2006年,陈氏父子签署《股权转让协议》,陈和贵作价2700万元将自己所持有的27%公司股权全部转让给儿子陈天麟,把公司在大陆的业务全权交给陈天麟处理。
         但陈天麟显然也无力回天。2009年6月,国祥发布公告称,陈天麟将自己所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3000多万股转让给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
         重回大陆
         然而,陈和贵并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陆的事业。这或许和他一直以来的故乡情结有关。
         “1991年,叔叔就有心回东阳投资办实业了,但由于交通环境、投资项目等原因而一延再延。”陈和贵的侄子陈俊健说。上世纪90年代,国祥所产的制冷设备主要销往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那时候陈和贵每次从杭州机场回东阳都要花费很长时间,他认为东阳交通不够便利,会增加运输成本,不适合办实业。尽管东阳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都与他有过接触,但他始终认为回乡投资的机会不成熟。
         1993年,陈和贵首次到大陆投资,在石家庄创办了国祥运输设备有限公司,为轨道交通的车辆提供专业的空调设备。同年,他又在浙江上虞创办了浙江国祥制冷工业有限公司。国祥生产的“王牌冷气”迅速打开市场,成为大陆最大户式中央空调和最大风冷式热泵机组及螺杆式冰水机组制造厂商,也是全球三大列车空调制造厂商之一。然而,回东阳投资始终是陈和贵的心愿。
         对于陈和贵来说,回乡创业,一半是出于浓浓的思乡情怀,一半是出于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机会。
         “我忘不了快乐的童年,忘不了家乡的馒头焐肉和肉馅汤圆。”这是陈和贵描述的他在台湾时的心境。就在台湾开放大陆探亲的第一年,陈和贵即携家眷回乡探亲。“当时风急雪大,一路颠簸,从杭州到东阳,整整走了7个小时。”但即使如此,依然不能阻止陈和贵每年回乡的步伐。86岁高龄的陈和贵如今已经不能流利地用东阳方言交流,但是每当听到亲切的家乡口音,他都会露出会心的笑容。
         故乡的召唤
         近几年来,随着回乡次数的增多,特别是甬金、诸永等高速公路的开通,陈和贵对家乡的看法不断改观。前年有一次,陈和贵路过金华,金华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东阳市委书记张仲灿恰好在金华开会,问他要不要去见个面,他说:好。没想到,得知消息的张仲灿第一时间赶过去看望他,这让陈和贵十分感动。有感于家乡人民的期望,陈和贵再一次坚定了回乡投资的念头。他对儿子说:“我年纪大了,再不回去投资,就没有机会了,而且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
         2010年9月27日上午,浙江思科国祥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开工典礼在东阳市城北工业新区举行。陈和贵历时近20载,终于从台湾回到了老家东阳。
         陈和贵在故乡东阳投资的浙江思科国祥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800万美元,项目占地约70亩,生产中央系统空调产品以及冷冻货柜等,目前已投资1.6亿元。浙江思科国祥制冷是东阳引进的第一家台资企业,而陈和贵也为思科国祥带来了台湾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让其更具竞争优势。
         借大陆东风
         事实上,在A股市场折戟,并不是陈和贵遭受的第一次失败。在“制冷大王”成功的背后,有的是一系列的挫折。
         1971年年底,陈和贵被张氏冷气公司诈骗250万台币,得知此事的时候,他几乎晕倒。1986年,陈和贵联合两位“美国返台科技专家”,成立国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所谓“热能发电机”,至1991年止,共赔损新台币4000余万元,只好关门大吉。1991年成立国祥车体股份有限公司,至1994年先后被人倒账3000万新台币,只好结束营业。1999-2001年间,因台湾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公司被同业倒账4000余万新台币。2005年因承包力甲营造公司台北医大新建教学大楼机电工程,期间该公司恶性倒闭,被诈骗工程款7000余万新台币。
         这么多倒霉的事,一次次发生在陈和贵的身上,他却依然坚持自己是“受命运眷顾的人”:“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而我也常常用这句话自我安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就是这样的心态,让陈和贵在很多艰辛曲折面前挺了过来。
         回顾创业以来40余年的风雨历程,陈和贵认为国祥就像他这个“劳碌命”的创始人一样,赚了又赔,赔了又赚,永远没有很宽余的钱财,但40年来也未曾退过一张支票。“公司的财务副总老讥我爱借大陆的东风、借家乡的东风。”陈和贵半带自嘲地说,“希望这一次,在故乡的土地上,可以让我再一次借到东风。”
         企业家创业历程:胡钢         时势造英雄。福建新大陆集团总裁胡钢,刚刚42岁,已是一个拥有总资产十几亿元人民币、集团旗下拥有12家控股企业,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即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产业横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环保三个领域的民营科技企业的老板。谁能想到,十几年的商海生涯中,他曾两度白手起家呢?
         胡钢属于典型的福建人,头脑聪明,做事踏实,能吃苦耐劳。1975年,他高中毕业後,也像周围的同龄人一样,到农村上山下乡。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恢复高考,他就考上了福州大学自动化专业。
         毕业後,胡钢在福建省电脑研究所工作了六、七年。这期间,他主要从事研究工作,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成果。当时电子部还把他列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这使得他有机会参加中国IT行业一些政策、方案的制定工作。
         而他的重要成果当属中国第一块汉卡的开发,这解决了英文软件无须修改而直接处理中文信息的问题,在当时极为轰动。18个月後,联想集团还专门请他去看他们的汉卡研究成果,征求他的意见,可见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但是,胡钢所在的单位却未能充分意识到它的作用,没有及时加以完善,反而互相扯皮。最终,这个成果只卖了一千多套,赚了2、3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头头认为这已经很不错啦。
         萌发了自己创业念头
         这种体制让胡钢非常不适应,因为它产生不了很好的效益。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产品是失败的。一个技术人员的发明创造,重要的不是看它得了什麽奖,而是能否被社会接受,能有多大的市场占有率。对这种体制的失望,让胡钢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重新创办全民营企业
         于是,1994年初,胡钢放弃了在实达所拥有的利益,再次两手空空,重新创办全民营的新大陆。周围的人不理解他为什麽在事业如此辉煌的时候却激流勇退,去借钱办一家小公司。
         现在回过头来看,胡钢一点也不後悔当初的选择。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事实证明,短短的七年,新大陆已从几百万元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总资产十几亿元的高科技企业集团。目前,新大陆集团旗下拥有12家控股企业,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即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产业横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与环保三个领域。
         胡钢介绍说,新大陆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业务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终端机应用性产品,包括金融POS、终端、二维码技术和机具、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电子税控设备等等;另一块是系统软件产品与服务,包括移动通信支撑网、金融电子化核心业务等系统软件,并已开始介入网络软件和服务领域。
         在生物制药领域,以目前在国际上领先、也是中国国内唯一的国家一类癌症检测试剂TSGF为龙头,正在把体外生化试剂做强做大。在环保领域,拳头产品是国际上一流的新型紫外消毒技术和设备,目前市场很畅销,且已经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回顾自己十几年投身商海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成功人士胡钢仍然有着很深的危机感。所以他总是提醒自己不断地学习、创新,从别人的失败中研究正面的收获。
         他相信,现在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绝好机遇。因为,政策环境的改善,政府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科技产品与服务需求的提高,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舞台。他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企业在市场的浪潮中做强做大。
         企业家创业历程:潘俊海         自主创业始于实干
         1999年2月,不满20岁的潘俊海高三辍学,打算外出务工。坐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想起不辞艰辛为自己筹措高昂学费的家人时,他就一阵阵心痛。
         “当时家里还背负着5000多元债务,供不起弟兄三人同时上学,祖母在田间劳作时还晕倒了好几次,这些都深深刺痛了我。”上车的那一刻,潘俊海最后回望了一下家乡,然后抹去眼泪,闭着眼大步跨上了车,直接走到最后一排坐下,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
         初到北京,没有一技之长,潘俊海只能做体力活:当搬运工、在建筑工地当散工、在大排档打下手。1999年7月,潘俊海进了一家兼做炒栗子的饭店。他没想到的是,从此便与炒栗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吃苦,农村出身的潘俊海并不害怕。“一开始出来叫卖很不好意思,但如果你不叫,东西就很难卖出去。所以我只有硬着头皮叫,三天下来,周围谁也没有我叫得响。”勤奋、踏实、好学,年轻的潘俊海受到老板——一位安徽老乡的赏识。3个月后,他跟随老板,到青岛炒栗子。
         然而,由于市场萎缩,栗子店很快就关门了,潘俊海也随之失业。“我不甘心一辈子过这样平淡的生活,我要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一番事业。”困境中的潘俊海,萌生了自己开炒栗子店的想法。
         万事开头难。做生意首先需要一笔资金投入,用于原始材料的购置。对于潘俊海来说,要拿出这笔资金相当艰难。但既然要干,就必须坚定地迈出这一步。他的家人跑东家问西家,询亲戚问好友,东拼西凑了2000块钱。然而,这点钱根本不够添置设备的,只能用来采购少量原料。
         他先是靠部分赊欠的方式,向供货商进了一批货,又与店面房东商量,靠利润分成的方式冲抵房租。为了能多攒些钱购买原料,平日里他总是省吃俭用,不舍得花钱,只顾拼命多干活儿。
         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潘俊海初次尝到了甜头。然而好景不长,周围店铺也开始炒起了栗子,后来由于不正当竞争以及房东的排挤,潘俊海黯然离开青岛前往温州。
         因为诚信守信,供货商付清军愿意赌一把,赊欠给潘俊海10多万元原料。温州炒栗子市场广阔,潘俊海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潘俊海和亲友开了4家店,在温州挣了人生第一桶金——3万多元,还清了欠债,购置了机器,备足了原料。
         从“栗上皇”到“粒上皇”
         随着温州市场的逐渐饱和,潘俊海决定开辟新市场。2000年10月,他怀揣9万块钱,开始了广州之旅。意想不到的是,他在这里遭遇了从商以来的第一次“滑铁卢”。由于市场不景气,加之当年栗子严重减产,潘俊海亏损了5万元。
         回想起那段日子,潘俊海感慨地说:“十几个人在仓库搭上木板睡在一起,洗澡就到公厕里用水龙头冲,每天早出晚归找销路。母亲知道我过得苦,在电话里哭了起来,当时这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但不管何时,家里人总是相信我,我也从没放弃过。”
         有家里人的支持,即使面对再大的压力,潘俊海也没有退缩。他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只能坚持;他更加明白,为了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只有加倍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潘俊海顺利与世界零售巨头吉之岛签订了合同,开始向超市供应炒栗子。2002年至2005年,靠着辛勤的付出和点滴的积累,潘俊海的 日 渐丰厚。
         2005年下半年,潘俊海投资20多万元,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栗上皇”, 寓意“每一颗栗子皆为皇家上品”。不到三年时间,他的“栗上皇”炒货店就发展到20多家分店,产品也由之前单一的炒栗子扩展到瓜子、花生、核桃等多种干果炒制产品,“栗上皇”也改名为“粒上皇”
         “颗颗精选现原味,粒粒有情粒上皇”。潘俊海坚持恪守“质量就是生命”的原则,不遗余力地抓好每一个生产环节,建立了高素质的原料采购队伍和严格的检验队伍,产品也因此畅销全国,就连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企业也慕名前来洽谈合作。目前,潘俊海拥有炒货分店48家,分布在广州、佛山、合肥等城市,年产炒货1000多吨。

企业家创业历程

2. 谁有企业家创业成功背后心酸的自述?

曹毅明:有“原则”地大胆授权 
在固定的管理框架下让管理者发挥。对员工诚信以待,鼓励员工从事不同的工作。避免烦琐的管理层次,快速决策。 

易科在中国很低调,在其总部所在地荷兰却是大名鼎鼎。这家专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软件的厂商已有20年历史,在上百个国家拥有近20万客户。2004年被IDC评选为欧洲"中小企业市场最大的ERP公司".在中国,1998年进入的易科也开始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02年和2003年客户数增长和营业额增长都连续超过100%.在易科亚太区总裁曹毅明的眼中,好的业绩是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的结果。他特别强调"大胆授权",因为他本身就是在被"授权"中成长起来的,他又用这种方法去培养了中国区总经理周晓玲,周晓玲又用这种方法来培养自己的下属。 

但是在公司中实行"大胆授权"是要有基础的,那就是易科是一个有"原则"的公司,这个"原则"是:有明确的战略,充分鼓励员工,诚信对待员工,从而在员工当中培养出"主人翁"的精神。 

听说在易科,做一个管理决策很快,并不需要层层上报? 

我们提倡扁平化的管理:一个管理决策的步骤越少越好,时间越快越好。一个决策只有被做出来并实施了你才知道它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所以管理者要充分相信在那个区域做决策的管理层的能力,不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强加于人。我们用最快速的方法做管理决策,避免很烦琐的管理层次。我们认为一个管理决策如果需要两个人做出已经是够多了,而不认为应当用规避风险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决策。在易科,如果你是管理者,你就应当有那个责任。 

很多公司都强调授权,但是在实践中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易科真的能够做到大胆授权吗? 

举我自己的例子吧。8年前,我大学毕业后在马来西亚加入易科,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因为工作努力,很快我就被派到香港去参与组建新公司,从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到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再到整个香港地区的负责人,这个过程都是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发生的。紧接着1998年易科进入中国内地,我又开始负责这边的组建。在这个过程当中公司赋予了我足够的权利。 

在这当中我也犯过错误,而且这个错误很"昂贵",给公司造成损失,但是让我感动的是当时我的上司只是问我:"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了解了情况后他说:"以后不要再犯了。"——-就完了。这让我非常感动。 

对中国区总经理周晓玲的任命过程我也印象很深,我记得当时和荷兰的上司讨论,他只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她行吗?"我只简单地回答:"她行。"就这样,几乎没有什么管理背景的周晓玲最后成为了中国区的总经理。 

周晓玲在易科首先是做财务的,两年后提出转做销售。我相信她能做好,就支持她去做,结果业绩非常好。我又发现她有管理才能,3个月之后就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她做销售经理,中国区所有需要签字的文件都由她来签。当时中国区还没有总经理。半年之后,我又让她代表中国区出席亚太区的各种会议。我们知道她不够强势,但并不给她派助手,也没有派另外的高层指导她,而是充分放手让她锻炼,所以她成长得很快。但是她还是一直不肯接受中国区总经理的位置,因为她怕自己做不好,后来我想了个方法,对她说:"你总赖在那个位置(销售经理)上,让其他想升职的人怎么办啊!"最后她接受了这个职位,事实证明,她做得很好。 

授权存在着滥用权利的危险,有什么机制对权利进行约束呢? 

我们并不是让一个管理者去自我发挥,我们的管理的框架是固定的,你不能有太多的越规。 

但是在这个核心的骨架上,你可以加很多的血、肉、衣服,可以进行各种的化妆。这是管理者的权利。另外我们认为管理者不是绝对的君主,任何一个员工都有权利站出来说出某个功能区域中不该发生的事情,这是属于多方位管理。我们要造就"主人翁精神",如何达到主人翁意识呢?我们的方法是鼓励员工尝试不同的工作;提供机会给员工去体验更多的职业经历;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成长。 

在这样的气氛下,我们的员工都变得很有想象力,勇于去尝试不同的职位,发现自己的天赋。中国区有一个做市场的人员,忽然有一天提出要去做销售,照理说是很难的,但是周晓玲对他说:"不怕你丢了潜在客户、做砸了一个单子。给你三个月的时间,如果你觉得自信了,我给你正式调换工作。"这个人现在是业绩非常出色的销售。 

其实最能够打动客户的是员工对自己公司和产品的诚心诚意的展示,你的真诚远远大于巧舌如簧。 

还有哪些做法来造就"主人翁精神"? 

最重要的是公司要有原则,不能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让员工知道公司有一个很明确的战略。 

我认为这方面,易科是一个很独特的公司。比如,易科有一个很强的理念:绝对不投资别的行业,只专注在ERP行业。其实有很多的投资点,很多赚钱的机会,包括在中国我们租这么贵的办公室,其实当时完全可以买下来。但公司要把全部精力放在产品上,这是一条很艰辛的路。这种策略的好处当时未必看得见,却一定会在未来显现出来,尤其越到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表现得越明显。可以看到在两次IT的震荡当中,当其他公司大起大落时,易科的表现却是稳步上升。 

也正是由于这种不为周围的诱惑所动的行为方式,我们在过去20年开的六十几家公司还从来没有关过。如果员工表现不好,我们可以解聘他,但是我们决不会使得正在为公司做着努力贡献的人突然间失去自己的方向。我们全球的所有公司都从来没有因为公司自己犯下错误而解聘过自己的员工。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公司一定要对员工守信。易科的政策是每年6月底开始考评员工决定是否给他加薪。但在中国区,有一年加薪的决定做出是在10月份。我们认为公司的政策应该是从7月加薪,由于我们的原因拖延到了10月份,所以我们决定补回从7月开始的所有的薪资增长。很多员工都很诧异,但接下来觉得感动。但这种对于承诺的严格兑现证明了公司是一个很有原则的公司,不会在事情的中间出现改变。在这种公司员工也会变得简单,如果他有能力的话,他什么也不用多想,只是往前冲就行了。更重要的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公司,他对他的员工守信,必定会对客户守信。 

大胆授权以充分的信任做基础,以多方位的管理做约束。这也是你们拥有权利,却更多的把权利看作责任的原因吧? 

对!易科的领导者都很敬业,没有员工冲锋陷阵,领导者享乐的情形出现,可能也是因为这种充分的信任。以我为例,因为上级这么信任我,我必须要卖力地工作,自从我当领导以来,我几乎没有在晚上12点以前休息过。我的员工都已经习惯收到我半夜两三点钟发来的邮件。公司给我的权利实际上也是一种责任。 

对于周晓玲也一样,我们让她做中国区的总经理,她觉得责任重大,不愿意接受,中国区总经理的位置有半年时间都空在那里。她后来对我说:"当时所有的文件都由我来签字,他们根本没有怀疑过我这个字签下去以后问题可能就大了,我的错误可能会导致中国区被关掉,他们给了我充分的信任和授权。"正是这种信任使得她觉得非要把工作干好不可。

3. 成功企业家的创业经历

      人生一个乐事就是创业有成,但创业成功并非易事。看看那些企业家创业的  故事  ,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  方法  。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一些关于成功企业家的创业经历,希望能够引起您的共鸣。
         成功企业家的创业经历一         股灾之下他和小伙伴们 用一个模型将150万
         变成750万去年的股灾让不少股民损失惨重。然而,他和小伙伴们用一个数学模型运作的资金,却几乎毫发无损,还有正收益,这或许就是量化投资的魅力。而他就是实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凌山,一个敢想敢干的85后创业者。
         兴趣是成功最初的开始
         2009年,凌山从广东工业大学  毕业  后,进入某大型商业集团从事技术工作。每天监控设备、维护网络的工作,让他觉得难以忍受。
         凌山说,自己从小就对数学特别着迷,到了高中接触到微积分、概率等知识后,他更觉得数学是个神奇的东西。“高中时,我也喜欢看  足球  ,但别人看球是享受比赛,我想的却是球赛的胜负中是否有规律可循。”于是,他开始研究这些比赛中比分的内在规律,并有了用智能自动交易方法来实现盈利的想法。
         兴趣或许就是成功最初的开始。对数学的喜爱和持续钻研,让他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还让他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位导师——北京一家量化研究院的数学专家,教给了他一整套  学习方法  和策略。学习后,他发现这样的方法是可以应用在商品、金融、股票、债券、外汇等多个市场的。凌山惊叹:“这才是数学的主战场啊!”并萌生了借此创业的想法。
         熬过“99%”的出租屋死亡时光
         2010年中,凌山辞职开始创业。初创期的目标很简单,研发出一套自动交易软件,去资本市场获利。
         “我和几个小伙伴跟亲朋好友借了个遍,凑了150万元,租了个四、五十平米的出租屋,购买了电脑和一些简单设备就开始了。”凌山称,初始有5名创始人,都是同学朋友,大家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目标走到了一起。
         创业的日子很苦,每天就是编程、修改、测试,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口。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辛苦工作,他们终于设计出一套自动交易软件。软件出来了要测试,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艰难地又凑来150万元后,他们利用这个软件将钱全部投向了国际市场,有的套利,有的利用波动赚点差价,同时进行量化对冲,短短几个月就赚到了600万元,150万变成750万,交易系统测试成功!
         “可以说,99%的创业者最终都倒在了出租屋时光。那时候,我们也差点熬不住,可我一直告诉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一下,当你觉得坚持不住的时候,哪怕再多坚持一分钟,你也可能离成功更近一步。”
         想做量化投资界的“平安”
         赚到了600万元后,凌山和小伙伴们成立了实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专注于量化投资和私募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推广。2013年,将公司总部搬到了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一年三百多万元的租金让他感觉“更有动力”。
         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想把投资系统推销出去并非易事,更何况是认知度很低的量化投资。电话营销、熟人推广、陌生  拜访  ,种种方法他们都用过,开始很难,但随着在熟人圈推广,做口碑营销和机构营销,局面慢慢打开,管理的私募客户资金也越来越多,目前已稳定增长到3个多亿,凭借着4%-5%的管理费收入,还清了债务、实现了盈利。
         真正的转折来自于2015年新的三位创始人的加盟。他们是著名投资人柯利明和另外两位有着深厚金融背景的海归派人士。新的资源使公司进入快车道,除了做好本业,他们也开始计划涉足影视娱乐界,将量化投资法应用到更多行业。
         “如果一定要让我说一个奋斗目标的话,那我的理想就是成为量化投资界的‘平安’,立足本源,拿到金融全牌照,扎扎实实地打造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凌山称。
         成功企业家的创业经历二         普通人的逆袭:从下岗工到产值上亿的企业家
         在中江,只要说起代明生,人们都不陌生,因为他的路灯杆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大年初八,工人们还没有正式上班,代明生已出现在办公室,忙开了。
         从最初在丝绸厂打工到后来下岗,再到白手起家创业,今年48岁的代明生已是德阳中江一家年产值上亿元企业的总经理。他说,当年创业最艰辛时都想放弃了,是一帮老伙计的支持让他挺了过来。直到现在,代明生还是喜欢没事时就泡在生产车间,“这样才能找到感觉,才会有发明创造、创新的冲动。”
         1987年,刚满19岁的代明生来到中江县凯江丝绸厂,当上了机修工。这个踏实肯干的小伙子用5年时间,成长为技术科科长。
         可天有不测风云,随着丝绸厂破产改制,代明生下岗了。他跟几个同事在外承包安装灯杆,看到了市场商机,于是琢磨着自己搞生产。
         没有技术,代明生便到江苏丹阳一家灯杆厂打工,顺便“偷师学艺”。几个月后,他回到中江开始创业。买不起弯曲钢管的专业设备,他就用土办法来试验,最后发现用卷扬机拉弯很实用,且成本只有采用专业设备的十分之一。
         有了产品,他们又四处找市场,最终在绵阳安县秀水镇赚到了第一桶金——差不多20万元。从秀水为起点,他们拿下了周边乡镇的灯杆弯臂业务,并由此一步步拓宽市场,走出省外、走向全国。
         如今,代明生的企业年产值已上亿,其灯杆产业已发展到第四代。指着窗外的工地,代明生说,项目建成后,将年产集成式LED模组10万套、一体化LED节能照明产品10万套。
         代明生说,自己是踩着黄泥巴长大的农民,已习惯了生产车间的生活,“只要不在办公室,不跑业务,我就到车间和工友们一起烧电焊,琢磨创新的事儿。”
         从机修工到下岗工人,再到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家,代明生已实现了“普通人的逆袭”,可他依然喜欢走进生产车间钻研琢磨,如今公司已取得80多项专利,“在西南地区,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我们的产品。”他说,只有在生产一线,才能把技术和产品结合起来,摸着电焊机切割机才能找到感觉,才会有发明创造、创新的冲动。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成功企业家的创业经历相关内容  
               

成功企业家的创业经历

4. 创业之前先了解「创业家精神」!知名企业家也不敢掉以轻心的3件事

 编辑/霍楚昀
  近来愈来愈多创业成功的例子出现,不少人跟着摩拳擦掌,有了打造自己事业的盘算。有些人认为创业是一场豪赌,也有人将创业视为翻身的机会。但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现任职于金融研究网站ValuePenguin的Rebecca Wessell表示,在投入这场冒险之前,你应该先了解何谓创业家精神。Rebecca的父亲是一位企业家,也因此耳濡目染,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宝贵的课程。如果你也有创业的考虑,不妨来看看这篇文章。
  1. 别以为你经验丰富或年资长,风险就会降低  Rebecca的父亲最近签了一个房地产贷款,买了一栋新的建筑物作为商业用途,是旧大楼的四倍大。即使他的事业已经经营了25年,他依然表示这是他做过最可怕的决策之一。即使他知道这对他的事业有益,还是会害怕失败。
  已经有很多高管在事业生涯的后期,却遭遇失败惨跌的例子。即使是大公司的老板与资深CEO,也承认他们会有恐惧或不知所措的时候。但,你的经验和能力能够帮助你更精确地计算风险,了解每个策略执行的成功机率,并且减少失败的机会,这是十分可贵的。
   
  重要的是:不要因为你已经成功很多次了,就因此掉以轻心。
  2. 不是每个人生来都是企业家  有些人很幸运地,生来就具备一种特质,他们拥有能够辨识出潜在机会的锐眼,并且得以把握与运用;而其他人必须在一生之中逐渐发展、磨练这种特质。
  如果你认为你不属于前者,也不必感到灰心丧志。Rebecca表示,她个人很喜欢的一种方式就是看各种商业类周刊与企业个案,去设想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寻找解决的方案。事实上许多MBA的课程也会这样做,如果你想训练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这可算是必备技能。
  3. 创业需要牺牲,而这并不一定值得  现实是:企业家和或者是新创公司的员工普遍都有过劳的现象。Rebecca的父亲刚创业时,每周都得工作80到100小时。即使到了现在,偶尔仍会加班,直到深夜才回家。
  她曾经问过父亲,如果能重来,是否仍会选择创业?而她父亲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表面上,自己当老板比听令行事来得自由、轻松快乐,但这是以长时间的挫折与痛苦换取而来的,而这牺牲是否值得,就取决于你自己。
  参考来源:Inc.
   

5. 一个企业家的创业之路成功故事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迅速提升,技术创新为互联网革新带来了契机,创业活动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创业活动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参与到创业活动中的创业者越来越多。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一个企业家的  创业之路  ,希望能帮到你。
         
         一个企业家的创业之路篇一         交大铭泰从一个不足9平方米的地下室,只有4名员工的不起眼的小公司开始创业,在短短几年内连跳3级,如今成为总资产超亿元的,以开发、销售技术创新性强的翻译软件(东方快车)、播放软件(东方影都)和网络软件(东方三王、东方虹)而被业界誉为”东方三强”的大型旗舰式通用软件企业。交大铭泰的领军人物何恩培,也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在软件业界更加引人注目。
         从1997年开始,何恩培带领公司从一个4名员工的“小蚂蚁”,发展到拥有亿元资产的“大象”。他既有从商的智慧,也有科学的头脑,中国翻译工具软件市场首选品牌“东方快车”就是出自何恩培之手。
         如今,交大铭泰(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创造了三个第一:国内第一个通用软件上市公司、亚洲首支“信息本地化概念股”、2004年香港股市第一家上市企业。
         何恩培经历了数次波折,成功地完成了他亿万富翁之路。
         大学时开始“地下创业”
         出生于四川大竹县的何恩培1988年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固体电子学专业,1992年被保送本校续读研究生。由于他出色的  毕业  论文获得特等奖,而被国际工程师学会吸收成会员并列入检索中。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被保送没几天,何恩培就带着几个同学承包了武汉著名的电脑一条街上的武汉高科公司系统工程部,开发电脑印章系统、电脑免疫系统。他的第一笔投资是1000元,是向父母借的。
         那时的高校还没兴起“创业潮”,学校也不允许学生“不务正业”,何恩培和他同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偷偷摸摸“地下”进行的。一段时间后,生意开始盈利了,他们又滚动投资,生意越做越红火。一年多后,他们共赚了23万元。他们用这些钱到处考察,参观展示会、联系企业……
         初涉商场就获得了成功,何恩培感受到了创业的莫大快乐。
         1995年研究生毕业时,学校决定保送何恩培去日本读博士,何恩培婉言谢绝了。他认为,所谓人生智慧,首先表现在抉择之中。研究生毕业后,何恩培先后在深圳华为、珠海南科工作过,踏实肯干的他,半年后就成了公司的高级主管之一。1996年,何恩培被珠海市评为“珠海市优秀中方干部”。
         在别人看来已然功成名就的何恩培却丝毫也不满足,他还有更大的梦想。1997 年,何恩培毅然放弃了已拥有的优越生活,来到北京的中关村,在一家软件企业任副总经理。一年后,他决定自己组建公司,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1997年9月,何恩培在北京的一个地下室里与4个志同道合者谈了整整一夜。当地平线开始泛白的时候,一个新公司诞生了,这就是北京铭泰软件开发有限公司。5个人倾其所有,凑了15万元。由此迈出了何恩培亿万富翁的第一步。
         善心助他一臂之力
         铭泰公司成立后,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及销售四大系列软件产品,其中以翻译软件为主,其余则包括信息安全软件、互联网应用软件及娱乐软件。1998年6月,何恩培从实达集团引进600万元资金,开发出第一个产品《东方快车》,并将公司更名为实达铭泰(北京)软件公司。说起那段快速发展的日子,何恩培最不能忘怀的是那场“《东方快车》生死战”。
         在《东方快车》出来之前,南京月亮公司在汉化翻译软件市场中独占鳌头,该公司的《使汉化专家》在这方面是老大。怎样才能让《东方快车》一炮打响?经过慎重考虑,何恩培决定与《即使汉化专家》叫板。第一步他采用了“三个一”战术:集中火力猛攻一个媒体即《电脑报》,因《电脑报》在IT圈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集中精力领一个城市即北京,北京作为中国IT大本营,其软件销售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搞活一个代理商即“联邦”,因“联邦”是软件销售的主  渠道  ,占整个中国软件销售的40%左右。与此同时,他还参加各种展示会,并让消费者当场感受、免费使用自己的产品。 [Page]
         《东方快车》的销售势头越来越好,并冲到了销售排行榜第一。这下,南京月亮公司慌了,赶紧在技术上升级,但为时已晚。最后南京月亮公司采取了降价策略,何恩培的应对  措施  不是让自己的产品跟着降价,而是另辟蹊径。恰在这时,中国遇到了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
         何恩培决定抓住这一契机,展开一场“洪水无情人有情”软件义卖活动:凡是在中国红十字会捐款10元以上的人,凭捐款单都可以48元买到一套原价160元的《东方快车》软件,比《即使汉化专家》还便宜10元。这样既援助了灾区,又给了消费者以实惠。
         《东方快车》知名度大升,一举成为中国翻译工具软件市场的首选品牌。谈起这段往事,何恩培深有感触:是善心让我占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当然,后来的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99年,何恩培遭到了一次重大的失败——soyou网的项目经营失败。这个在互联网第一轮投资浪潮中的兴起而又破灭的梦幻,让何恩培感到可惜。何恩培说:“当时这个网络项目停掉后,企业200多名员工被裁,类似于‘壮士断腕’。”
         但是,遭遇失败的何恩培并没有一蹶不振。凭借在翻译软件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资源优势,自觉在个人软件领域已经做到了顶峰的何恩培,于2002年4月从上海交大引入1000多万元,将公司重新更名为交大铭泰(北京)软件公司。2004年1月9日,何恩培以优良的业绩促使交大铭泰在香港创业板上市。随后又更名为交大铭泰(北京)信息技术公司。
         做好团队的一面镜子
         一个企业的领头人往往要比别人看问题要看得高,看得远。1999年,何恩培提出团队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必须具有三个顾问,第一个必须是行业的老大;第二个必须有一个不在自己行业;第三个至少在某一方面有特长。这样,在管理团队有10个人的时候,那实际上就有30个人参与管理,这样可以把各种思想先经过顾问放大,回来再缩小,取其精华。
         “我们不是学习MBA,而是通过请顾问在实战中学习,我们团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这种机制。”何恩培说。
         谈起成功的管理秘诀,何恩培说,他在企业里扮演的是一个“导演和教练”的角色。“作为领导者,当大伙热火朝天干活的时候,你要提醒他人方向可能要调整一下;当大伙在埋头苦干的时候,你要要求他们更换一种方式;在大伙某种工作方式不对的时候,你更要鼓励大家探讨一些新的方式”。何恩培认为自己最擅长做团队中每个人的一面镜子,做一个交流者、沟通者。”
         在这面镜子的照射下,交大铭泰的团队成为一个稳定的团队,人员自创业以来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同时团队在企业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最初在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他们敏锐地发现,人们的学习能力不可能一日之间就能上升,但是信息量和信息的交换速度却是飞速上升的,这时必然需要一种工具,于是他们抓住机会做了《东方快车》翻译软件;在2000年互联网步入发展期的时候他们提出了“I软件”;2003年交大铭泰的团队又提出了东方翻译工厂的概念。
         作为一个领导,何恩培认为首先要有能力带领团队不断开创新的天地,这是所有事情的核心。一个团队存在的价值和原因,不是金钱,而是共同的新的希望和理想。作为领导者就是应该让团队具有这个能力,要每个人懂得如何去做,要不断地交流。
         处事细腻周到、思考全面和深入也是何恩培性格的一大特点。他说:“为什么这些年我的挫折少一些?就是因为比别人多思考百分之一到五,做的每一件事都有120%的准备。每一次商战,我会把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应急措施预先想好。有一句话叫"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而千里长堤也是靠一个个小细节筑就的。哪一个小细节被忽略,可能就会功亏一篑,坏了大事。” [Page]
         坚持,忍耐,宽容,细心,有人情味,这些并不深奥,但真正做到是很不容易的。何恩培高就高在这里:别人不一定能做到的,他做到了,所以他获得了成功。说何恩培有人情味,就表现在他非常注意培养下属,给他们提供各种机会,帮助他们,使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而这也正是他最欣慰、最快乐的事。
         “变脸”成就跨越式升级
         35岁的人基本定型,但何恩培却在不断地变化。
         在2月25日举行的“交大铭泰2004年战略发布会”上,何恩培特邀川剧变脸大师表演了变脸绝技,令在场记者大饱眼福,也深刻领会了何恩培的企业变脸技法。
         何恩培领导的铭泰公司,7年不到,更名三次!最早叫铭泰科技;1998年更名为实达铭泰;2002年更名为交大铭泰(北京)软件公司;2004年香港创业板上市后,又更名为交大铭泰(北京)信息技术公司。
         当然,铭泰“变脸”并不是为了变脸而变脸,那是适应环境的结果。铭泰每一次的更名,何恩培都会给出充足的理由。第一次“变脸”是因为实达集团的介入,也因此确立了铭泰在翻译软件行业中的领导地位;第二次“变脸”是因为上海交大的介入,也因此铭泰在技术储备、资金储备、人才储备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第三次“变脸”是因为交大铭泰在香港上市后,希望铭泰在业务模式、服务客户、战略规划等方面有一个变化,将铭泰的企业特征从纯粹的“软件”领域,拓展到“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显示了铭泰在信息本地化领域不断进取的雄心。
         伴随着公司名称的变化,铭泰的业务模式也经历了三种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早期的以个人用户为中心转变到以企业客户为中心;第二个转变是从提供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为中心;第三个转变是从以技术和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
         “我小学的时候想当飞行员,初中、高中想当老师,大学一年级想当科学家,毕业后想当一个企业家。”何恩培坦率地说。
         何恩培举例说:“我们要不断地自我否定,光盘和闪盘否定了磁盘,互联网否定了单纯的软件市场,服务否定了单纯卖软件。如果团队不能带领企业从胜利走向胜利,从一个平台走向另一个平台,那注定会失败。这就是中关村很多公司消失的原因。”
         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不变是暂时的,变化才是永恒的。”生物界是这样,企业界理当如此。何恩培有着远大的雄心壮志,谈到今后的发展,何恩培说是:“立志使交大铭泰成为中国和亚太地区最大的信息本地化供应商,做翻译行业的联想和戴尔,2008年做到销售额10亿元人民币。”
         何恩培面对媒体坦言:“在高科技领域,如果说20世纪是人类生产梦想的世纪,那么,21世纪必将是人类实现梦想的世纪。当千百年的梦想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成现实的时候,我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会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
         一个企业家的创业之路篇二         从哈佛商学院出来的MBA经济大师,也不尽然能够在世界经济史上独行天下,书写传奇色章,不一定能在在交易场上捭阖纵横无阻,而往往,世界上很多知名的企业家、经济大家出身微寒,曾栖于陋室,隐于草根,古今中外,不胜枚举。如果需要在这里对这个问题下一个定义和结论的话,请我们看一下街市之中营生的湖南人,您就可以大概知道民间最伟大的MBA经济大师在哪里。
         繁华的广州市,幽静的天河公园,高雅的波波球酒窖里,我对面是一位多年的朋友,湖南人祁东人,二十多岁,做不少生意。因家里贫困,小学毕业之后辍学,属于大字可以认识几个,小字一窍不通的人,用通俗的说法来形容,是过马路可以认识红绿灯标志的人,但是这不妨碍他如今拥有几百万的身家,用他的话来说是,天都不帮自己,只有自己救自己了。
         最初,这个湖南人流落在我们市街头,在街边铺张塑料纸摆卖一些小花饰换来两餐饭,摆卖了两三年之后,在百货街上租个小小的铺面,四五个平方,原来是修单车的地方。不过短短的四年时间,他已经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而且那一条百货街上,四五十个店铺,都是他们祁东亲朋好友开的,本地人开的店一个接一个倒闭,最后一个也没有剩下。
         一个二十多岁,没有读多少书的年经人,身家能够达到几百万?
         一个市最繁华的百货街上所有的铺面全部是来自同一个村的人开的?
         一个市90%以上的百货批发零售生意被同一个村的农民垄断了?
         他们就是在三四年时间内做到了!
         那个祁东人,他有了四五平方米的小门面之后,认为这个地方是做生意的好地方,于是他决定在这里长期做下去,从市场角度来看是“正确的选址”。
         接下来,他通知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来这边开店,他们在老家筹集资金,借遍乡邻村里,到这条百货街上看准时机把一个接一个店盘过来。这就是最典型的融资和资本运作。
         在销售中,他们店铺之间所标的销售价格是统一的价格,不管你走到哪一个店,都是一样的价格:你走进第一家询价时,30元一个,走到第三第四家也是30元一个,少于30元最低价格,就没有人会卖给你,最低价的统一控制,可以建立起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保障店铺的信誉,给顾客“原来讲不了多少价格”,原来确实是最低价的感觉。内部同行之间不杀价不压价,这就保障了他们的利润,他们通过内部关系网组成紧密的协作,这就是事实上的连锁。
         本地的百货店采购商品,只能是到周边二级城市的批发市场进货,一两个月才能去一次,在批发市场,拖把是一打12个销售,不拆散零卖,那么,本地老板买任何东西都需要按标准件进货,才能拿到批发价,这样他大部分现金被积压在库存里面,另一方面,这些商品很容易过时,他需要很长时间来消化,遇到不好卖的东西,他要卖个一年半载。但是,湖南人是如何采购的呢?每个月月末,就会有一个湖南人拿着一个本子,到各个老乡店铺去登记,收集采购单,收集回来之后进行汇总,随后,他们安排两个人去温州、广州厂家集中地进行厂价采购,包一辆十几米长的大车拉货回来。从采购环节来看,这凝聚了极高的智慧和商业操作手法,是最典型的连锁管理,统一的采购、批量的采购、统一的配送,他们的店铺事实上就是连锁加盟店。本地老板采购两万块钱货,物流费用是1000元,这台车不管是否装满,一出车就是1000元起价,而湖南人从温州到市里,运费是5000元,40个店铺,每家分单运费只有120元左右,一年下来每家平均比本地老板节省上万元的物流费用;本地老板去采购一次,要去一两天,吃饭住宿各种费用要五六百块,一年下来需要七八千块。而湖南人是每家轮流派人去采购,可能一年半载也轮不到他们家一次,两个人去采购,成本1500元,分单到每家是30元一家。从这里看,大家可以看得出,这个连锁组织的结构是何等的精妙!
         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一点,你去湖南人开的百货店里买东西,十有八九他会叫你等一下,他跑去他老乡那里拿个货过来给你看,别人的库存也是自己的库存,统一的库存,区别只是库存放在哪个店铺而已,这就符合了“库存调拨”的连锁管理范畴,本来他们采购时就是两三个商品这样报订,现在还可以整合资源调配货源,库存损耗就很少了。而本地人,基本上都是自立山头,自扫门前雪,与同行老死不相往来,在这种市场环境里竞争,你可以判断得出最后的结果:本地人很快被击溃,被收购,到后面,整条街的百货店都是他们那个村子的人开的。
         这种商业组织对于民间传统操作来说,只能用精妙不可言来形容,这些  文化  并不是很高,没有学过很高深经济学原理,也不知道怎么叫做“  市场营销  ”“连锁管理”,很朴实的中国式农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土办法,给我们上了一节高深的经济学课程。
         “我现在的目标是在老家开一家波波球连锁酒窖”。朋友说,此刻,我才恍然发现为何我们相约交流的地点选在这个专业的红酒酒窖里。
         从地摊上走到了百货街,如今他想在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开起市内最好的红酒专营店。虽然他没有这方面的  经验  ,但是,我觉得过不了几年,我们市步行街,很有可能到处都是湖南人开的红酒店。“虽然前几年我们做百货是挣了一点钱,但是这些钱挣得很辛苦,是一毛钱一分钱攒下的,投资红酒专卖店是我们经过长期考察讨论出来的结果,一是附加值高,二是属于朝阳的产业,其次是红酒这个东西不会像我们的拖把那样很快会贬值损坏,红酒储存时间越久,价值反而越高,对于我们来说,通过加盟,使用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品牌,结合我们终端的优势,应该可以很快的做起一个市场!”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  一个企业家的创业之路 
             

一个企业家的创业之路成功故事

6. 浅谈五大成功企业家的成功创业箴言

 浅谈五大成功企业家的成功创业箴言
                       一、马云,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CEO。 
    
    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梦想。人没有梦想,没有一点浪漫主义精神,是不会成功的。创业,其实很简单,一个强烈的欲望:我想做什么事情,我想改变什么事情。你想清楚之后,你永远坚持这一点。
    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如果我马云可以创业成功,那么80%的年轻人也能够创业成功。创业者最大的快乐就在于创业过程中去学习、去提升。所有的创业者都应该多花点时间,去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一两个点。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赚钱仅仅是结果,不是目的。只有原创的,独创的,才能持续不断发展。模仿者永远只能是二流高手。
     二、季琦,汉庭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绝大多数创业者,具备以下三个共同的特征:充满激情;极富个人魅力;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然而往往成就你的力量,也是你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一个成功的创业者,经常会面临以下三对矛盾。第一,激情和坚持。没有激情很难有勇气改变现状,启动创业旅程,但是,创业公司遭遇挫折的时候,当激情碰到冰冷地面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具备足够的弹性和坚韧呢?第二,个人魅力和团队合作。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很容易变成英雄式的人物。但自己变得光芒四射,反而灯下黑了,看不清身边伙伴的价值,难以和优秀的人合作,也就很难打造出一支优秀的团队。第三,得和失。创业者投入失去最多的是机会。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未来多的是机会和时间,应该在创业的时候更加义无反顾;而对于在企业上班的白领,尤其是高级白领来说,创业的顾虑要多得多。薪水越高、职位越高,下海创业的概率越小,而成功者也就更加凤毛麟角。
     三、冯仑,万通控股董事长。 
    一个企业都是从小长到大的,别着急,而且创业大概有一年半到两年是瓶颈期,特别难,然后突破瓶颈组织成长,组织膨胀、业务膨胀,然后陷入经济危机,这时迅速调整,调整过来就好了,调整不过来就死掉。所以,头两年要克服瓶颈,之后要控制组织,有了这样一套东西以后,我们心平气和了。
    创业之初,我们就讲守正出奇,所谓守正就是要遵守各项法律政策,70%要做正,出奇是30%可以变通。公司是个是非地,商场是个是非地,商人是个是非人,挣钱是个是非事,变革的年代是是非的年代,怎么样在这么多是非里面无是非,这就要求人有非常好非常稳定的价值观。创业 是非取于心,很多是非是心不平产生的。在取利过程中如果你是依法挣钱,依法纳税,这个取利的过程就是取义,只有取义才能取大利。比如说社会发展方向,股东分红、员工要工资、政府要纳税,这就是义,而且,往往只有你先接受义之后才能挣大钱。
     四、柳传志,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走上创业路前一定要尽量想清楚三层意思,第一,项目能不能赚钱?行业前景有多大?技术做得很领先,但未必都能赚钱。第二,一些门槛能否迈得过去?联想最早选择先做汉卡,插在别人的电脑上卖。没有直接做电脑,是因为当时还没有独立做电脑的实力。第三,有没有搞清楚竞争对手的情况?有时项目虽好,但竞争对手太强大,自己的项目又太烧钱,创业者可能还没等到胜出就败了。
    没错,大势来了猪都会飞,但是风一停猪就得摔下来。我们希望放出去的一个东西,在天上是真飞的'。机遇好可以上去,但是你的业务可能会直线下来,股价就往下跌。因为很可能就会被别人超过,或者被别人的新产品取代,然后你就一筹莫展,就摔下去了。
     五、周鸿祎,360公司董事长。 
    尽管创新已经是个被用得很滥的词,但是我觉得,现在要在互联网领域创业的话,一定要创新,而且要做颠覆式创新,而不是改良式创新。中国的创业环境比硅谷恶劣多了,要做一家小公司,就要考虑怎么跟大公司竞争。我的建议是,你一定要找大公司不注意的领域,要仔细体会行业里成功的东西,思考怎么从产品、技术、商业模式上做跟它反着来的东西,一开始做的产品哪怕比较粗糙,但一定要在核心价值上为用户提供非常方便得到的服务,而且要跟巨头们的产品形成非常大的反差。
    另外,创业时选取的点一定要足够小,足够专注。所有成功的公司都是从很小的点做起来,千万不要从行业的高度和产业的高度来创业,作为创业者,你永远要回答一个问题,你做了什么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面对什么样的用户,给用户创造了什么价值。
  ;

7. 有那种创业艰难的名人例子的文章么.

  一、《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二、《李开复自述高中第一次创业经历》

  1977年,我第一次参与了美国Junior Achievement(JA)组织的“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课程。学生将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创办一个学生公司,发售股票,召开股东会,竞选管理者,生产和销售产品,财务登记,开展评估,清算公司。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学习商业运行的方式,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结构和它所带来的效益。

  参加这个课程,将由学生担任员工并推选一个总裁,由总裁来设定公司名称、产品的推出,以及目标客户。当年,我被推选为主管市场的副总裁,负责销售。

  当时每个周末,工厂里都集中了很多学生在做雕花。在负责推广的过程中,我建议让学生家长来购买,虽然他们其实并不需要。最后,公司虽然有盈利,但是这些产品几乎是在内部消化了。  有了这次的切身参与,15岁的我忽然意识到,真正好的产品,其实不是求人去买的,而是必须要有市场需求,真正好的产品是有人来拉住你的手,来恳求你,而我们的企业不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要央求亲属给面子购买,显然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不过,这已经充分奠定了下一次成功的基础。

  1979年年中,我已经对建立公司的整个程序了如指掌,我第一次像模像样地撰写了公司的财务报告,不但包括《收入报告》(statement of earning)、《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还有《清算报告》(liquidation report),我第一次知道了公司的运转需要现金流的顺畅,我们知道批发商对于付账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他们需要30天才给我们结账。我也第一次知道,当我们把商品销售到田纳西州以外的公司时,田纳西州的税率是不适用的。在写财务报告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个股东得到64.90美元的回报,这个结果创造了我们高中有史以来最高回报率的公司。让我更自豪的是这个公司经过评比,得到了1978年全美Junior Achievement的第一名,成为了那一年的“Company of the Year”(年度最杰出公司)。

  这次小小的成功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金钱的收获,而且是收获一种“我可以成功的”信念。

  三、《被拒绝了1009次的肯德基创始人》

  桑德斯上校退休后拥有的所有财产只是一家靠在高速公路旁的小饭店。饭店虽小,但颇具特色,与众不同。可最受欢迎的、也是客人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他发明烹制的香酥可口的炸鸡,仅此就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多年来,他的客人一直对他烹制的炸鸡赞赏有加。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高速公路改道别处,饭店的生意突然间也一落千丈,最后只好关门歇业。被逼无奈,桑德斯上校决定向其他饭店出售他制作炸鸡的配方,以换取微薄的回报。

  在推销的过程中,没有一家饭店愿意购买他的配方,并且还不时地嘲笑他。一个人在任何年龄被人嘲笑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更何况到了退休的年龄还被人嘲笑,这就更令人难以接受了。而这恰恰发生在了桑德斯上校身上。他不但被人嘲笑并且接连不断地被人拒绝,可见这些经历对他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没有找到买主之前,他开着车走遍了全国,吃住都在车上,就在被别人拒绝了1009次后,才有人终于同意采纳他的想法,购买他的配方。从此后他的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也被载入了商业史册。这就是肯德基的由来。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桑德斯上校,就在所有的肯德基店前树立一尊他的塑像,以此作为肯德基的形象品牌。俗话说:“神枪手是一枪一枪打出来的!”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或者认为自己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两者都是阻碍大多数人勇于改变的关键原因。如果你能够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不放并坚持不懈,那么很快你就会超过大多数人。记住,是你掌握着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一心想达到一个目标,就一定会有办法取得成功。

  四、《比尔·盖茨放弃哈弗创立微软》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架构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在2008年6月截止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的收入达620亿美元,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91000人。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 H.Gat es II,是西雅图的律师。盖茨已故的母亲,Mary 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United Way International的主席。

  盖茨曾就读于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编程。

  1973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和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好朋友。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 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Paul Allen在1975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

  五、《霍英东的创业故事》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赚到第一笔大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

  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香港的“土地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

  一个偶然的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六、《从小事做起的王永庆》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七、《腾讯五兄弟的创业故事》

  这是一个难得的兄弟创业故事,其理性堪称标本。12年前的那个秋天,马化腾与他的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又吸纳了三位股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这5个创始人的QQ号,据说是从10001到10005.为避免彼此争夺权力,马化腾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四个伙伴约定清楚:各展所长、各管一摊。马化腾是CEO(首席执行官),张志东是CTO(首席技术官),曾李青是COO(首席运营官),许晨晔是CIO(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

  之所以将腾讯的创业5兄弟称之为“难得”,是因为直到2005年的时候,这五人的创始团队还基本是保持这样的合作阵形,不离不弃。直到腾讯做到如今的帝国局面,其中4个还在公司一线,只有COO曾李青挂着终身顾问的虚职而退休。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尤其是在企业迅速壮大的过程中,要保持创始人团队的稳定合作尤其不容易。在这个背后,工程师出身的马化腾从一开始对于合作框架的理性设计功不可没。

  从股份构成上来看。5个人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马化腾出了23.75万元,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了6.25万元,占12.5%的股份;其他两人各出5万元,各占10%的股份。

  虽然主要资金都由马所出,他却自愿把所占的股份降到一半以下,47.5%。“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而同时,他自己又一定要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也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

  保持稳定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搭档之间的“合理组合”。

  如果说,其他几位合作者都只是“搭档级人物”的话,只有曾李青是腾讯5个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个,与温和的马化腾、爱好技术的张志东相比,是另一个类型。其大开大合的性格,也比马化腾更具备攻击性,更像拿主意的人。不过或许正是这一点,也导致他最早脱离了团队,单独创业。

  可以说,在中国的民营业中,能够像马化腾这样,既包容又拉拢,选择性格不同、各有特长的人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并在成功开拓局面后还能依旧保持着长期默契合作,是很少见的。而马化腾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设计了创业团队的责、权、利。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越大,收益也就越大。

  八、《郑裕彤的创业故事》

  首创制造九九九九金

  金店算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不知底细的人,老板是绝对不敢滥用的。周家曾与郑家交往甚深,懂事的阿彤自小就给周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赶上“周大福”金铺正好缺可靠的伙计,便接纳了小阿彤。

  郑裕彤从杂役干起,每天扫地、擦灰尘、洗厕所、倒痰盂等里里外外的清洁工作,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他再和姗姗来迟的大伙计们一起开店门做生意。懂事的小阿彤一个心眼想着不辜负老板的“不弃之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周大福”金铺因入行较晚,因此店面在当时名气不大。入店后不久,阿彤的勤劳和在工作中体现的智慧逐渐被周至元所赏识。此后仅半年时间,周至元就提升郑裕彤正式在金行当学徒了。

  当时,由于广州、香港沦陷,不少金铺迁移澳门,金铺几乎随处可见,竞争十分激烈。郑裕彤似乎天生便是为黄金珠宝而生,他对做珠宝生意极有兴致,很快就掌握了坐店营销的要领并痴迷似的钻进了行当。

  后来郑裕彤才知道,父母亲与同在广州绸缎庄做过伙计的周至元一家是患难之交,情同手足。周、郑之妻又同时有喜,于是两家“指腹为婚”约定了亲家。天公作美,周家生了女儿,郑家生了男儿,恰好成了天生一对。到“周大福”金铺学徒时,父亲担心儿子以“郎婿”自居,而不求上进,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三年后,在周至元的主持下,郑裕彤果真与周家的掌上明珠周翠英结为连理。那年夫妇俩同是18岁,其后50余年直至今日,夫妻俩始终相敬如宾。

  1946年,21岁的郑裕彤到香港设立了“周大福分行”。他跑遍了全港各家金银珠宝行,集各家之所长用于领导分行的经营,使分行生意十分看好。但郑裕彤并不满足,他清醒地认为:“在商场上‘守业’就等于‘败业’,要在不断创新中前进才能图谋发展”。因此,他又一改原有的资本结构模式,邀集同事,组建“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这也是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

  当时在香港,金铺比比皆是,竞争十分激烈。那时,黄金成色一律为九九金,而郑裕彤却大胆投入资金,首创制造了九九九九金,率先开创了金饰制造的新工艺,同时也领导了消费领域的新潮流,此项壮举为“周大福”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郑裕彤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市场,短短几年,“周大福”分行便已增至11家。

  当郑裕彤将“周大福”推上一个新台阶后,他又开始向新的领域进军了。

  把目光转向钻石业

  郑裕彤具有极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在香港,郑裕彤享有“珠宝大王”的美称,而这还不仅仅指他的金饰,更有后来使他进入世界珠宝之林的钻石业。

  按照国际上的规定,持有“戴比尔斯”牌照,方可批购钻石,而全世界也不过只有500张这种牌照。一些业内人士称:“要从戴比尔斯购到钻石,简直比从天上摘星星还难”。

  郑裕彤并未因此而退却,他绞尽脑汁,顿生主意,他决定在南非买下了一间持有“戴比尔斯”牌照的公司。不但使他顺利拥有“戴比尔斯”牌照,并且到70年代,郑裕彤已成为香港最大的钻石进口商,每年的钻石入口量约占全港的30%。

  郑裕彤先生今年76岁,翻开“周大福”的创业史,每一页都有他60年如一日的奋斗足迹:60年代初,一手握着黄金,一手伸向钻石,叱咤风云于急风暴雨刺刀见红的商场上,稳操胜券。70年代,兴建香港新世界中心,这痤恢宏的大厦至今仍然是尖沙嘴的招牌建筑。80年代。与香港贸易局合作建成香港会展中心,名列亚洲同类建筑之最。90年代,率先大举进军祖国内地,投资祖国的建设事业。此外,收购亚洲电视股权、组建全港最大的酒店集团,收购美国Stouffer集团海外28间酒店和欧洲penta集团9间酒店。

  十、《马云的三次创业》

  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

  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

  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行动。但是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

  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了屈辱,受尽了白眼。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18.740.32%]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大的启示就是:永不放弃。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

  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网。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于是又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80000元。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一共才10万元。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10万可以,现在肯定不行。对于中国黄页来说,创办初期,资金也的确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开支大,业务又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行帐户上只有200元现金。但是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了几百万。

  当然,后来中国黄页被杭州电信收购了。但是我以为,中国黄页在马云手里,依然是成功的。

  第三次:创办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

  8年过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

有那种创业艰难的名人例子的文章么.

8. 有那种创业艰难的名人例子的文章么.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皇甫谧浪子回头》 
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了一个有用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