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摘抄|《力量从哪里来》李一诺·面对每一个不敢

2024-05-13

1. 书籍摘抄|《力量从哪里来》李一诺·面对每一个不敢

摘抄合集
  
 1.成长的第一步,就是诚实面对自己感受到的困难,不管别人怎么看,对自己来说如果是挑战,就从接受自己的“不会”“不能”“不行”开始,不要试图装作云淡风轻。一旦我们直面问题,应对挑战就不难。有方向、有努力,战胜困难就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诚实是面对困境的真正“捷径”。
  
 2.看到别人做了优秀的工作,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都不要吝啬赞许和鼓励。它对给予的人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可能会成为职场新人获得认可和自信的重要转折点。
  
 3.做选择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这个选择会不会扩大视野,加深认知,如果是,就选择这条路。明确了这条内在的隐形道路,我们就知道外在的快和慢其实都是暂时的。
  
 4.“激发”和引领,似乎是一个在前面摇旗呐喊的领导者的形象,其实真正有效的激励并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你真实的选择和言行。
  
 5.所以做领导,不是继续在“做事”层面做贡献。团队需要你做的,不是比以前做更多同样的线性的事,而是做不一样的事。
  
 6.能做到听的前提,是“敞开”的状态。我们总在不停地输出观点,其实内心底层的状态常常不是防御就是攻击,是证明“我懂、我对”的状态。
  
 7.其实我们人生的时间大部分都在被恐惧追着跑。它像一个巨大黑影跟在我们身后,冷冷的、黑黑的,是很高大的一团,分分钟可以吞噬我们。所以,我们要不停地跑,但会发现永远甩不掉它。
  
 8.要想“打败”黑暗,不是靠对着黑屋子拳打脚踢,而是打开灯。一旦打开灯,房间里的黑暗就荡然无存。但是这个开关只有等你敢于转身时才能打开,这恐怕是人生最大的悖论。
  
 9.每一次选择和转折其实都是生活给我们的一次进行深度自我对话的机会,也会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10.人的起点和境遇不同,但人生而为人共同的底色,都是关于梦想、勇气、自由、孤独和爱。

书籍摘抄|《力量从哪里来》李一诺·面对每一个不敢

2. 李一诺《力量从哪里来》观后感

李一诺在这个视频中讲了力量来自于三个方面:
  
 1. 力量,从别人的认可带来的自信而来.  
  
 关于这一点,我自己一直坚持一个原则: 嘴巴多说建造别人的话,不要让它成为敞开的坟墓。 
  
 具体行动:
  
 如果需要对人点评时 说三点做得好的,一点需要改进的。时时鼓励,偶尔建议。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可能没有缘分真正明理 ,所以她需要先有自信,获得心理能量才会去改过。沟通的目的是成就人,而很多人需要的就是通过那一点认可而获得自信,进而有勇气坚持活下去。
  
 2.力量来源于“我想”带来的自觉
  
 我对于这一点的理解就是力量来源于你的信念: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愿意做什么事情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3.力量来源于面对真实的生命
  
  现在的很多人在光鲜的简历下,是个空虚的自我。 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培养鲜活有真实的生命、自由、多元、充满创造力的下一代。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中国做教育很难,高管控和高焦虑的大环境。看到创新,人们不是鼓励和支持而是免责。在这个大环境下,你可以发挥的空间不大。
  
 当她讲到这里时,触动了我。真是应了那句话,有什么障碍就会相应什么。因为相似的经历,让我理解她在讲这一段时的无助的眼泪。当时我也是怀有一腔热血,抱定理想去圆我的公益梦。结果我发现发心很好的公益,在做的时候却是困难重重。
  
 资金不足、物资匮乏、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我看到了很多把自己做到心力交瘁的公益人。我觉得公益本是一件好事,因为付出,我们的人生会更幸福,更有意义。然而现实却是这份本该带给人光明、希望和幸福的工作,却让我体力透支、愁容满面、越做感觉自己越枯竭。
  
 做了一年之后,有个朋友很形象地说:“怎么感觉你上班像上坟呢”?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我需要立刻离开那个环境。因为我能给的是我有的东西,我这样的状态会毁了自己也会毁了别人。那个时候,我还不具备适应大环境,做点小调整的心胸和智慧。所以当无法突破环境时,我选择了放弃也是在逃避。
  
 我以前没发现,来到青山书院时两次讲到这段经历都在伤心流泪,它还是我心中没过去的一道坎。因为我还有委屈、有不理解和深深的忏悔。
  
 我委屈的是,拿着低工资,一个人干了几个人的活,我们想做的项目不能继续,教育是个长期工程而不是一时的猎奇。我没有看到结果,我也没有看到有多少人因为我们所做的事而改变。
  
 我忏悔的是有一颗公益的心,但是为了项目能够推进,为了对团队负责,我做过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现在想来千不该万不该把自己做成了一个假人,没有真正用心服务。什么是义工?青山书院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义工,而以前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不太称职的社工。
  
 我18年辞职后,发誓以后再也不干这种等、靠、要的公益。我要能自己赚钱做自己想做的项目,能够自给自足。就像现在享受的张老师给我们的恩泽一样。

3. 李一诺的《力量从哪里来》(上)

前两天,看了几段李一诺与丈夫申华章之间的问题式对话视频,轻松的气氛,简单的对答,让我受益匪浅。
  
 关键是她整个人的状态、语气、语言都很接地气,没有丝毫高知的高冷范。透过屏幕都有一种看到她就不由自主愿意打开心门向她倾诉衷肠的感觉,没有防备与距离。
  
 她可曾经是妥妥的学霸。高中都能考第一名的学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然后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之后进入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6年时间就从员工做至高管,又从高管评选为合伙人。之后又任职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期间还生了三个娃。最后又回国创办了“一土教育”,有自己的公众号、学习社群。今年12月又出版了自己的新书《力量从哪里来》。她不仅实现了从商界、慈善、教育三个完全不同领域的成功跨越,而且全都做得风生水起。44岁的她可谓是一路光鲜、高歌猛进。
  
 我对她的初印象是缘于去年偶然看了她的一场演讲,但印度深刻。上个月和朋友偶然又聊起她,我一下就记起了她。朋友向我极力推荐她的诺言社区,还有她的新书《力量从哪里来》。
  
 昨天,书终于到了。我抽空看了将近一半,感慨良多,感动更多。一次次被她文后的觉察练习中的提问触击到内心最敏感的地方。
  
 书中她并没有轻描淡写地讲述自己在“人生赢家”这条路上的从容自若或应付自如。而是在每一个阶段如何面对每一次“不敢”。
  
 关于本书要说的太多,下次专门展开篇幅来写。

李一诺的《力量从哪里来》(上)

4. 力量从哪里来 李一诺?

力量从哪里来是李一诺今年发行的新书。
全书以作者个人经历为基调,兼具可读性和实用性。不同场景下的困惑与解答,干货满满职场打拼、养育仨娃、白手创业、认识自我在有泪有笑的一地鸡毛里抽丝剥茧,分享沉淀下来思维方式、处事方法、价值选择和内心对话。

力量的由来
为什么要到孩子差不多14个月大,因为一般孩子在这个月龄上下学会走路,开始自主探索,由此开始了和我们在物理层面分离的过程。 对很多女性来说,怀孕时可能是我们头一次如此关注自己的身体,开始有前所未有的深刻觉知。
觉知从身体开始。怀孕阶段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适和疼痛,对我而言,瑜伽和游泳是能有效缓解不适的。不论大家用什么方式,都记得在这个阶段好好关注和照顾自己的身体。
在孩子降生之后,最大的挑战是生活不规律,因为孩子有自己的节奏。我头一次意识到,做妈妈要几乎完全放弃自己的需求,不断地回应另外一个生命的节奏和需要。随时待命的状态是非常辛苦的,我经常会发现体力不支。那时候,我觉得返回职场似乎是一件永远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5. 力量此中来,此中自有真意!——李一诺《力量从哪里来》读后记

        前阵子,张文华老师在我们的援藏共进群里推荐这本书,我看到信息的下一刻就去当当网把书买了。刚刚结束上一本书的阅读,我正思索着下一本该读什么。这个推荐,来得刚刚好。第二天,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断断续续,大概花了三天的时间读完。
  
         既然是共读,我想我总该与我的战友们进行一些“交流”,那不如就用我比较喜欢的文字的方式来“对话”吧。
  
 
  
  
         李一诺的这本《力量从哪里来》,是由一些关键词展开的叙述。比如“不敢”“面对”“力量”等等。我想说的话,就从下面几个我阅读时随手记下的关键句生发吧。
  
  一、原生家庭给了李一诺一生取之不尽的爱与勇气。 
  
         不到十三岁的年纪,李一诺的父母离婚了,一个单亲家庭长大,不得不跟着母亲过颠沛流离的生活的女孩子,一个她自己口中所定义的穷学生。但是她很健康地长大,并且成长为一个社会各界公认的精英。退一万步,脱离世俗的角度,剥去她身上所有的光环,我想,她仍然是一个向光而行,在任何时候,任何境遇下,都能够温暖你我的人。
  
         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容易出问题,且不论这观点科学与否,从这本书中,我们明明白白地看到,李一诺很难成为这些单亲问题少年中的一员,因为即使是离异了的原生家庭的亲人,也给了她一生的爱与勇气,这实在是一个人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给我印象很深的一段话,出现在“永远的姥姥”这一段(272):“回想和姥姥在一起的时候,我做什么都是被包容的、都是可以的,她对我从来没有要求,也从来没有期待。如果有要求,也就是希望我能多吃点儿,出门的时候能多带点儿。寒假作业做不完,因为那是老师布置得太多了;有事情忘了做没事,下次再做;东西搞乱了没事,不着急收拾。姥姥对我从来不着急,不生气,只要我能吃好,就一切都好。”真让人羡慕不已,李一诺是在一个多么让她感受到安全的环境下长大啊,她知道自己永远被爱,无需任何条件,所以她干什么都充满勇气,无所畏惧。因为就算她丢掉所有证书和履历,就算她一无所有,她依然是那个会被爱着的李一诺。
  
         《无问西东》里的那句话——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我特别喜欢,李一诺在书里也提到过,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终其一生在追寻的是什么?无非是爱罢了。因为从童年开始就不缺失的爱和对爱的觉知,让她早早地从“小我”中挣脱出来,最终顺利地进入“真我”的状态。面对不敢,活在当下,向光而行。所以,她毫不狭隘,她觉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顺其自然地,就是自己理所应当做的事,正如喝水、睡眠那般自然。这样的人,内心安详,从不荒凉。
  
  二、一直变化着的在世俗眼光中越来越“低”的平台,却让李一诺慢慢地走向了灵魂的最高处。 
  
         李一诺在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之后,顺利进入麦肯锡公司,一度做到了全球董事合伙人的位置。那个最硬核的福利——自己及家人无论去找哪一个国家的哪一位医生治疗,皆可全额报销——真是让众人欣羡不已,也让她在离开之前有过一段时间的心结。
  
         从麦肯锡离开,进入盖茨基金会,一个相较之下注定是边缘化的慈善事业,收入直线下滑不说,前途也不被看好。但是在盖茨基金会的那些年,她却收获了一段无价的人生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高低与否,价值自明。
  
         我相信在盖茨基金会的那段时间是她从“小我”走向“大我”的一个关键时期,认知的突破和平台的濡染,让她拥有了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的力量。一个人,选对了道路,会越活越通透,越活越明白。
  
         所以,五年后,她再一次做决定离开盖茨基金会。这一次的抉择看起来只会更加困难,因为面对的不是降薪,而是没有了“下家”,丢掉了“保险”。但是,内心充满力量的李一诺少了一些犹豫,多了几分确信。
  
         我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信念:我其实不追求优秀,但我一直追求的是平台,我太渴望自己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真正愿意做的事情。并且,我希望自己永远活得心安理得。这两者于我而言,是很高的追求和很难达到的精神境界。而在这两个方面,李一诺都毫无疑问是我的榜样。
  
  三、现在社会的需求早就变了,但是基础教育和两三百年前相比并没有太多变化。(149)而回归常识的教育也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不惑之年的李一诺专场多次,最终走到了教育行业,而且是基础教育。顶尖的人才来从事基础教育,过去总是被人们看成是大材小用的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越来越意识到,最基础的教育,最应当由优秀的人才来探索。小孩子的教育,其实是“难”的。就目前的大环境来看,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从其中一个小小的切入口来说:看似简单的“回归常识”的教育,我们就不知道还需要走多少年?
  
         李一诺相信: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但是今天的孩子,和自然分离,已经太远了。城市的孩子如此,其实农村的孩子也是如此,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孩子们学习着天文地理,但是他们离脚下的土地却越来越远了。“一土学校”的初心,大概就蕴含着回归土地,道法自然吧。我之前对“一土教育”并无太多了解,这一次因为阅读这本书,关注了公众号。还需要持续探索,目前在这方面,暂且没有太多话能与大家分享。
  
         这段时间,因为新冠疫情的缘故,深圳中小学的返校时间迟迟未定。四年级及以上的学生早早地上起了网课。三年级及以下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居家学习。有的家长与我交流中隐隐表露着忧思:“整天净想着玩儿!”其实我知道,这个学生每天该完成的任务也都完成了,是个自律性不错的孩子。我内心的声音是:“玩儿去吧!做好防护,身心健康,比什么都强。这个年纪的孩子,就应该玩儿啊!”虽然说“因疫情不能返校”实属无奈之举,但是确实在客观上把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有的娱乐时间还给了他们。只是,不能乱跑,“大自然”仍是稀有的场所。可是,孩子们如果没有观察生活的时间和机会,他们该怎么讲述呢?又该如何创造呢?忽记起之前让孩子们写上放学所见,我心里担忧,清晨出门上学,傍晚回家睡觉,孩子们是否有足够的素材呢?
  
         有些家庭可能因为玩儿的问题,甚至和孩子闹了不愉快,这当然不值得。不过,我与家长交流,措辞很是委婉。开学暂时无期,家长已经够焦虑了。或许每个人都有关于教育的美好设想,哪怕只是心头闪现,一晃而过的念头,然而现实中总是布满太多的荆棘。我不是你,我将很难体会你的无奈,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不要忘记,不要让自己成为那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冷眼者。这个教育生态要改变,需要太多个“李一诺”,也少不了每一个你和我。
  
 
  
  
         我现在特别喜欢读人物传记或者不同领域的写作者给大众讲述的他们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天赋有限,际遇不同,我们很难成为另一个谁。(当然,我们也不需要成为谁,人生的终极命题,无外乎成为一个完整、自洽的“我”。这也是李一诺的观点。你看,中庸之道可真是无所不在,有用至极。)但是读了他/她们的故事,我好像在文字里经历了另一段别样人生,这真是一场性价比极高的追梦旅程。
  
         力量从哪里来呢?去生活吧!去阅读吧!去感受吧!你将找到只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大瑶瑶
  
 2022.3.2
  
 广东  深圳

力量此中来,此中自有真意!——李一诺《力量从哪里来》读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