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县特色文化

2024-05-13

1. 罗甸县特色文化

罗甸县特色文化有苗族花棍舞、水书习俗、枫香印染技艺、好花红调、长鼓舞等。
1、苗族花棍舞:苗族花棍舞花棍舞,又叫打花棍,苗语音为叫“糯脑”。主要流传在罗甸县木引乡摆落村一带红苗支系聚居的村寨,是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表演时人数变化较大,有一人、二人、三人、六人不等,多数为三人表演。
2、水书习俗:“水书”是水族先民创制的一种独具一格的雏形文字,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它是水族民间知识、民间文化的综合记录与反映,涉及天文历法、原始信仰、伦理道德、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流传于西南地区的水族聚居地。
3、枫香印染技艺:枫香印染,古朴精致,被誉为“布依族不需出土的文物”,作为民间最为古老的印染工艺之一,枫香印染技艺拥有特有的氛围和格局,凝聚着布依族人们的劳动智慧,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好花红调:曲调为四声羽调式,活动音域八度;迂回曲折,悠缓自如。歌词一般为七言八句,用比喻手法见物生情、内在含蓄、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颇受人们喜爱而广为流传。
5、长鼓舞:苗族芦笙长鼓舞,是生活在云雾山中广大苗族同胞欢庆丰收,庆贺太平,祈福纳财,欢呼胜利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要追求达到是一种群体狂欢的生活和艺术效果。

罗甸县特色文化

2. 罗甸县特色文化

罗甸县特色文化有苗族花棍舞、水书习俗、枫香印染技艺、好花红调、长鼓舞等。1、苗族花棍舞:苗族花棍舞花棍舞,又叫打花棍,苗语音为叫“糯脑”。主要流传在罗甸县木引乡摆落村一带,是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2、水书习俗:“水书”是水族先民创制的一种独具一格的雏形文字,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             
                  罗甸县特色文化有苗族花棍舞、水书习俗、枫香印染技艺、好花红调、长鼓舞等。
  1、苗族花棍舞:苗族花棍舞花棍舞,又叫打花棍,苗语音为叫“糯脑”。主要流传在罗甸县木引乡摆落村一带红苗支系聚居的村寨,是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表演时人数变化较大,有一人、二人、三人、六人不等,多数为三人表演。
  2、水书习俗:“水书”是水族先民创制的一种独具一格的雏形文字,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它是水族民间知识、民间文化的综合记录与反映,涉及天文历法、原始信仰、伦理道德、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流传于西南地区的水族聚居地。
  3、枫香印染技艺:枫香印染,古朴精致,被誉为“布依族不需出土的文物”,作为民间最为古老的印染工艺之一,枫香印染技艺拥有特有的氛围和格局,凝聚着布依族人们的劳动智慧,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好花红调:曲调为四声羽调式,活动音域八度;迂回曲折,悠缓自如。歌词一般为七言八句,用比喻手法见物生情、内在含蓄、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颇受人们喜爱而广为流传。
  5、长鼓舞:苗族芦笙长鼓舞,是生活在云雾山中广大苗族同胞欢庆丰收,庆贺太平,祈福纳财,欢呼胜利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要追求达到是一种群体狂欢的生活和艺术效果。

3. 罗山县特色文化

罗山县特色文化有灵山庙会、房脊装饰、息县礼仪、罗山皮影、莽张后李文化遗址等。
1、灵山庙会:罗山灵山庙会举办地位于罗山县涩港镇同心村灵山寺。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初三,为灵山传统古庙会节。庙会期间,数以万计的信男善女千里迢迢到灵山来登山朝拜,观光旅游。
2、房脊装饰:房屋的压脊砖基本上都用陶雕覆盖,雕的动物有虎、狮、龙、鹿、羊;两厢房屋脊雕以鱼或鸽、鹤;正门门头上方也雕以虎、狮之类猛兽。屋脊雕兽证明主人富有,象征平安、吉祥、如意、长寿。
3、息县礼仪:拜年礼,自古以来,于春节闲遐之际,互相往来,访亲探友,尊长隆师,称为“拜年”。从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拜年盛行,初一至初五为拜年高峰期,十六以后拜年称“晚年”,出了正月相互来往不再称拜年。
4、罗山皮影:经过多少代皮影艺人的加工、提高,罗山县皮影艺术已经成熟,影人制作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乐队简约合理的戏剧艺术,成为中国戏剧园中的一支奇葩。
5、莽张后李文化遗址:墓地出土的白酒为世界最古老的酒,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高店古城址据旧志和其他史料记载为西周时期的古城。公元前489年,儒家圣人孔子周游列国自楚返蔡时,其弟子曾在这里问津,留下了“子路问津”的典故。

罗山县特色文化

4. 罗山县特色文化

罗山县特色文化有灵山庙会、房脊装饰、息县礼仪、罗山皮影、莽张后李文化遗址等。1、灵山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初三,庙会期间,数以万计的信男善女千里迢迢到灵山来登山朝拜,观光旅游。2、房脊装饰:房屋的压脊砖基本都用陶雕覆盖,雕的动物有虎、狮、龙、鹿、羊;两厢房屋脊雕以鱼或鸽、鹤。             
                 罗山县特色文化有灵山庙会、房脊装饰、息县礼仪、罗山皮影、莽张后李文化遗址等。
  1、灵山庙会:罗山灵山庙会举办地位于罗山县涩港镇同心村灵山寺。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初三,为灵山传统古庙会节。庙会期间,数以万计的信男善女千里迢迢到灵山来登山朝拜,观光旅游。
  2、房脊装饰:房屋的压脊砖基本上都用陶雕覆盖,雕的动物有虎、狮、龙、鹿、羊;两厢房屋脊雕以鱼或鸽、鹤;正门门头上方也雕以虎、狮之类猛兽。屋脊雕兽证明主人富有,象征平安、吉祥、如意、长寿。
  3、息县礼仪:拜年礼,自古以来,于春节闲遐之际,互相往来,访亲探友,尊长隆师,称为“拜年”。从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拜年盛行,初一至初五为拜年高峰期,十六以后拜年称“晚年”,出了正月相互来往不再称拜年。
  4、罗山皮影:经过多少代皮影艺人的加工、提高,罗山县皮影艺术已经成熟,影人制作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乐队简约合理的戏剧艺术,成为中国戏剧园中的一支奇葩。
  5、莽张后李文化遗址:墓地出土的白酒为世界最古老的酒,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高店古城址据旧志和其他史料记载为西周时期的古城。公元前489年,儒家圣人孔子周游列国自楚返蔡时,其弟子曾在这里问津,留下了“子路问津”的典故。

5. 罗定市特色文化

罗定市特色文化有罗定春牛舞、泷州歌、罗定民歌、东山祖庙庙会、麒麟白马舞等。
1、罗定春牛舞:春牛舞流传于罗定的分界、罗镜、泗纶等地,清雍正年间从佛山引进,舞具由竹扎配彩绸而成。
2、泷州歌:泷州歌创作活动主要采用赛歌的形式,由诗歌社主会拟定诗题,然后向各地诗歌社公告,赛歌者投稿并附送少量卷资作赛歌活动经费,诗歌社聘请评师评出优秀作品。
3、罗定民歌:起源于唐代,内容分为讲古歌、世情歌、对唱、擂台歌、大话歌、猜谜歌、情歌、短篇山歌等,均用泷水方言创作和演唱,为四句七言,也有“七七七三五七”的六句体式,几乎句句押韵,为口头即兴演唱。
4、东山祖庙庙会:东山祖庙始建于明朝中期,原名飞东殿,清朝乾隆年间改建,咸丰年间重修,名为祀玄帝殿,后经多次修建才定名为东山祖庙。
5、麒麟白马舞: 起源于清道光年间,主要流传于郁南县平台等地。该舞配以麒麟、白马、头牌、宫灯、鼓灯、花蓝、鱼灯、掌扇、浪伞等道具。演出时由表演者各自执一道具,多沿用“十”字步作舞蹈表演。有象征吉祥、驱恶逐邪之意。

罗定市特色文化

6. 罗定市景点

罗定学宫、长岗坡渡槽、聚龙洞、蔡廷锴故居、罗定文塔等。
1、罗定学宫:位于广东省云浮市下辖罗定市罗城镇西区,为清代罗定直隶州的学宫。罗定学宫是广东西、南二江流域仅存的形制最完整、规模最大、保存古建筑物最多的学宫。
2、长岗坡渡槽:位于广东罗定市罗平镇长岗坡上,距镇中心约1里路,有“广东红旗渠”之称,素有北看红旗渠,南看长岗坡之美称。
3、聚龙洞:位于广东省云浮罗定市苹塘镇,属典型的喀斯特溶洞。该洞全长1600米,共8个大厅,38个景点,是地下水在大理岩的石缝中流动,经历漫长年代不断侵蚀扩大而成的。
4、蔡廷锴故居:位于罗镜镇龙岩村大华山下。故居建于1912年,三进院落合院式布局,占地7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前有回廊。两侧设有附屋。
5、罗定文塔:矗立于泷江曲水环抱的一个半岛上,建于明万历39年(1611年),塔高47米,建筑宏伟壮观,是罗定年代最早的高层建筑。

7. 罗定有文化古迹吗?

罗定市历史悠久,它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之南,东有云雾山脉,西有云开山脉,南接高雷,西通桂、黔、滇,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冲,自古被视为门庭防卫,抚绥重地。

    远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已有人类在罗定大地上生息繁衍。他们居住在今天苹塘、金鸡等地的洞穴中,过着渔猎生活。距今四五千年前,罗定的泷江河、罗镜河、太平河流域,已遍布人类生活的踪迹。早年在罗平横垌背夫山发现的大型战国墓葬,其墓主人就是史料所称的“百粤之君”。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在2400多年前,罗定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远古文明。对此,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先生曾撰文指出:“罗定东邻高要,南接阳春,西界岑溪,是一天然古国,即古称两山之间(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的古王国之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罗定属苍梧郡端溪县地。东晋末年,在罗定地设立龙乡、元阮两个县,龙乡治所在今太平镇潭白管理区(关于元阮县城,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和徐俊鸣认为在罗定盆地的西缘)。这是罗定设县的开始。

    罗定自晋末建立县治后,地位迅速上升,龙乡建县仅数年,晋康郡就由元溪县迁来龙乡县。自此,罗定太平便成为郡治所在地,直至北宋初,相沿六百多年。期间,曾一度改设广熙郡,但郡城仍设在罗定。

    到了南朝梁、陈年间(公元502—581年),曾在罗定县设置一州(泷州);三郡(平原郡、开阳郡、罗阳郡);六县(龙乡县、夫阮县、永熙县、罗平县、开阳县、安南县)。

    隋开皇九年(公元583年 ),撤郡改行州县制,罗定地设一州四县。24年后,撤州改行郡县制,以罗定的太平、罗镜为中心设立永熙郡,仍以太平潭白为郡城,永熙郡下辖泷水县、永熙县(均在罗定)、怀德县(今信宜)、良德县(今电白)、安遂县(今郁南)、永业县(今岑溪)六个县。这是罗定历史上最大辖境。

    唐初改永熙郡为泷州,在罗定境内恢复一州四县政制。后泷州一度改名开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名泷州,所辖泷水、开阳、永熙(后改永宁)、安南(后改镇南)四县,大至包括罗定全部及云浮、信宜、郁南、岑溪小部分地区。北宋开宝六年撤消泷州,四县并为泷水一县,长达六百多年。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因罗旁地区的“瑶乱”被平定,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罗定”一名自此载入史册。罗定直隶州管辖东安(云浮县)、西宁(郁南县)两县,俗称“三罗”,至辛亥革命改罗定州为罗定县止。三罗地区成为广东一个重要行政区域,长达三百四十余年。
    罗定先民们在一万年前便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他们从山洞穴居走向山丘建屋定居;从原始群走向氏族社会;从愚昧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经过数千年德融合发展,成为百越民族的一个成员有着相同图腾信仰,有着共同文化特征。

    到1700多年前德东晋王朝,罗定地区居民仍是越族人。故历代王朝在罗定实行越族酋长自制制度。到东晋末年,在今罗定设置龙乡、夫阮二县时,县名便是来自越语译音。如“夫阮”就是越语“荒地的村”的意思。两县的行政长官亦由当地越族酋长担任。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居民因战乱灾难大举南迁,不少豪门大族亦随之落籍岭南。南朝的梁王朝时(约公元502—557年),原籍河南鄢陵,曾任新、石二州刺史的陈法念举族定居罗定。他们“以孝义训溪垌蛮族”,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加速了罗定土著越族的封建化进程。陈氏家族一连五代都担任罗定越族酋长。和高凉冯冼氏、钦州宁氏合称岭南三大酋长。以使用铜鼓著称的古代越族,到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俚、僚族,主要原因氏分属两大酋长管辖:粤西南路至海南岛的部落尊冼夫人为酋长,叫俚人;西江南岸、高凉以北地区尊陈法念为酋长,叫僚人。唐朝,在岭南推行怀柔俚僚的政策,陈氏家族的陈集原官至冠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将军、上柱国、颍川郡开国公。其事迹入载官修的《新唐书》、《旧唐书》。

    唐玄宗开元十六念(公元728念),泷州刺史陈行范领导僚族人民反唐称帝,攻占了粤西四十余城。唐王朝派宦官杨思 率十万大军围剿泷州,陈行范与六万多起义僚人被杀,许多僚人因此被迫西迁。留居原地的唐代僚人,到宋元年间改称僮族(今壮族)。

    唐朝末年,原在荆楚地区生活的瑶族大举南迁,徙落今两广各地。此后历五代、宋、元、明各朝凡八九百年,罗定地区的居民以瑶族和僮族为主体。其僮族,清代大学者顾炎武说:“僮则旧越人也。”

     宋元明时,罗定地区的瑶、僮两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统治压迫的斗争此起彼落,持续二百多年。到明万历年初,明王朝出动十万大军征剿罗定瑶民,历时一年,杀害四万多人。大量瑶民四散逃亡,少部分避居深山。

    明初推行屯田制度,不少参加屯田的汉族士兵落籍罗定。与此同时,官府公开招募流民定居垦荒,大批汉族人纷纷迁居泷江两岸。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派往罗定围剿瑶民的官兵成批落籍罗定。此后,大批汉人继续迁入,罗定居民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由原来瑶、僮两族逐渐改变为以汉族移民为主体。

     追溯历史,罗定长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沿袭至今仍然保留着少数民族诸多遗习。如今天罗定人喜食螺、蛤、蛇之类的动物,其烹饪仍是典型的古代越族遗存;罗定有三月三、四月八、七月七等民间节日;昔日罗定闺女出嫁前一连几晚吟唱一些如泣如诉的民歌,俗称“唱字眼”,这是典型的僮族遗风。先前罗定各地遍布雷王庙、开天庙、盘古庙供人顶礼膜拜,这显然是瑶、壮族传统文化留下的烙印。

罗定有文化古迹吗?

8. 谁知道罗定文化历史?

 罗定民俗文化 古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俗者习也,上所化者曰风,下所习者曰俗。
  封建统治者也懂民情风俗的重要,所谓“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户异政,人殊服”。
  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
   
  罗定历史上曾经有不同的民族聚居,后来又成南陲一军事重镇,吸收了大量的各地移民,所以形成的民情风情具有异常丰富多彩而独具风格的民俗特色。
   自汉以来,我国民俗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渐加深,民俗的封建意识大大强化,而且遍及全国。
  今日之罗定,已经历了多民族的大整合,其民俗亦不例外。
  中原三次向岭南移民的 *** ,均对罗定有很大影响,在封建王朝强大的移风易俗的力量和大量中原移民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使得古代先民的遗俗迅速被淘汰。
  在习俗的改造、淡化过程中,地方民俗深层的内涵实质,实际来源于汉民俗文化。
  但是罗定历史上的民族虽然在民族交融中消失了,而作为民俗的某些因素,仍然通过传承、变异演进的渠道,或多或少地保存下来,尤其在饮食和日常生活中,表现更为突出,而罗定人的气质、性格特征等仍处处带有古百粤民族先民的特别禀赋,直到现在,在外地人的印象中,罗定人仍被蒙上某些极微妙的传奇色彩。
   罗定民俗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总的来说是健康的。
  大多数民俗文化,都是在人民长期生活中产生的。
  其中有的记录着先民们开基创业的史诗般的传说、遗迹;有的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无限热爱向往之情;有的留下饱含血泪的挣扎的反抗;有的充分表现了罗定人民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最有特色的是反映罗定风情的日常生活习俗和表现罗定人开拓、冒险、进取和创新精神的风尚爱好;在外出谋生艰难困苦中磨炼出的精明本领,具有特色的饮食文化;为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形成的“哭嫁”、“童养媳”、“三岁对亲”等等不和谐的婚姻变奏曲;为纪念地方杰出人物的历史贡献而形成的种种习俗、古建筑和历史人物的神化、仙化等种种浪漫传奇式的节日活动和纪念方式等等,构成了罗定多姿多彩,充满南国浪漫情调的传奇色彩,具有浓郁的生活美、人情美以及纯朴情感的民俗文化。
  这是罗定民俗文化最具魅力和特色的。
   从节日民俗看,凡是汉民族的重要节日,如元旦、元霄、清明、端午、七夕、盂兰、中秋、重阳、冬至、小年晚、除夕等,也是罗定的重要大节日,其节日的内容、意义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只是由形式、地域、民情、生活习惯等而形成的表现方式和生活内容而已。
  当然,在传承中也有不少变异。
   孟兰节,又称中元节,岭南各地叫“鬼节”,罗定叫“鬼仔节”。
  中元节以七月十五为正节,佛教《大藏经》中说,目连因母堕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火炭,目连求教于佛,佛令作盂兰盆,用奇果素食放在盘中供佛,然后目连的母亲才能得食。
  北方中元节一连几天,佛寺均作盂兰盛会,民间挂冥钱衣纸,备素食以供奉祖先。
  岭南地方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
  据说,宋代末年,人们准备过节时,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
  从那以后,人们就习惯于七月十四这一天过节了。
  在罗定还有另一种说法:人们原本在七月十五过节,这天,瑶人都从山上下来,抢走祭祀田头土地社公的祭祀食品,于是,将过节提前了一天,好让瑶人扑个空,从此将中元节改在七月十四日。
  这一天,家家除祭祖外,还要在田头屋角烧香烧纸衣摆路祭让孤魂野鬼饱食一顿,求得人鬼安宁,俗称为“施幽”。
   北方祭祀用牛羊,罗定祭祀用鸡,一般人家祭祀都用鸡、猪肉。
  鸡要整只,要煮熟,祭祀后斩成小块,配以调料,味既美爽滑,又保持鸡的原味,俗称“白切鸡”。
  由于鸡赋以一种隆重的意义,除祭祀外,待客也用鸡,因此有“无鸡不成宴”之说。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罗定大部分地方以八月十五过中秋,但也有不少地方以八月十六日或八月十四日过中秋节的。
  据说,因为祖先以抬桥为生(有的避讳说祖先抬桥,于是说祖先当官坐桥),因为归家很晚,家家都开台祭神了。
  而自己什么东西(祭品)也没准备好,因此决定改在十六日过中秋节,后世沿袭流传至今。
  至于八月十四日过中秋节,则不知甚么原因。
  中秋节家家拜月光,村中习俗还时兴请月光神,村中大小老幼,夜深人静时围坐“地堂”上,由一人作法请神,据说,月光神可附体,当中被附体的便扮演起月光神角色,一般多为女性,有点像西方的催眠术。
  除此之外,乡村中还放火明灯(孔明灯),并以村中青壮年组成队伍,争抢降落的孔明灯。
  抢孔明灯时不受地形限制,因此比抢花炮的场面更为壮观。
   元霄节,北方十分隆重。
  元霄节又名灯节,上元节,俗兴上元上灯。
  罗定习俗,如家中添一男丁,来年正月初二上灯,花灯挂于村中社坛大树上,十六日落灯,落灯时亲戚都来祝贺,并观看“抢春灯”,谁抢到“春灯”则会行好运。
   与过年有密切关连的节日是冬至日。
  冬至是夏历24个节气之一,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冬至日太阳射向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后,白天时间便逐渐加长,天气也一天天回暧,所谓“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周历以冬至为正月,是一年之始的岁首某一天。
  在罗定人心目中,冬至却具有过年的份量,甚至有“冬大于年”的俗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