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

2024-05-14

1. “十三五规划”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十三五”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分为市场制度和政府制度两大部分。
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市场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市场制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与环境产权制度。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所有自然资源都要明晰产权主体,以避免形成“公地悲剧”;环境产权制度,环境也需要明确产权,以免造成破坏;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使用资源必须付出成本。二是交易制度。如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污染排放权交易市场、水权交易市场、节能量交易市场;开展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等。三是价格形成制度,资源产品、环境产品的价格应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政府定价应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参与作用。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制度建设。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可通过如下四个方面的制度发挥作用。第一,激励制度。具体包括生态补偿制度、相关财税制度、金融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第二,约束制度。具体包括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重要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制度、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生态红线制度、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污染物排放强制性保险责任制度等。第三,政府监管制度。具体包括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国家公园体制、污染物排放监测预警机制、公众参与制度。第四,问责制度。具体包括最严格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最严格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党政同责制度、环境污染监管执法制度等。

“十三五规划”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

2. 你认为“十三五”规划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有哪些内容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到2010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的问题。
  “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这是日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对未来将产生重大影响。
 
  首次把绿色化纳入现代化推进战略中
  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但和此前的文件相比,此次《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把绿色化纳入我国现代化推进战略中,将其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取向,大幅提高国民经济的绿色化程度。
  《意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杨春平表示,《意见》除第一次明确把绿色化纳入我国现代化推进战略中外,还明确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
  “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末端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而是把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源头转变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杨春平说。
  除此之外,《意见》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四项主要任务,宣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系统提出十个方面的制度建设重点。
  此次《意见》中,中央反复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四个建设相融合。在关于与经济建设融合上,杨春平说,是将生态文明融入的主阵地,《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时,要在各个领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的理念,大幅度提高国民经济的绿色化程度,对存量经济进行绿色化改造,对增量经济进行绿色化构建。
  “也就是说,今后的项目也好、规划也好,都要从源头上有生态文明的设计,推动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通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根本上缓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杨春平说。
  目前为止,我国将5个省整体纳入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其他52个地级、县级以及跨流域、跨区域的地区纳入了第一批先行示范区。
  杨春平介绍说,这些先行示范地区都制定了本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将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做好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等作为各地区的主要任务。同时,先行示范地区着力探索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据了解,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组织申报工作即将展开。
 
  “十三五”规划将专门布局生态文明建设
  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我国在每次规划编制时,都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很多重要内容纳入其中。
  杨春平还表示,“十三五”规划正在制定思路,要具有生态文明的理念,而且建设目标中也会体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还有专门的一篇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现行的土地政策是否面临调整?针对这个问题,国土资源部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助理张晓玲表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土地管理的任务非常重,未来将重点在几个方面逐步改进,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守住耕地红线、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用地政策怎么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等,而这些工作有些已经开始推进。
  “无论生态建设的重大工程也,好还是正在进行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湿,这些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都要落在土地利用上,怎么调整土地利用?再比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休闲业等等,这些都会落在土地上。未来的供地政策、土地利用政策会有非常大的改变,不会是全国一刀切的,会有差别化,从区域、从产业各个方面都会有差别。”张晓玲说。
  她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国家整个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土地制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未来也面临着《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土地利用标准的完善,如何降低地耗,定额指标如何合理确定,还有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的补偿机制等等。

3. 十三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介绍

  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十三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介绍内容,欢迎大家参考。
   
      
         十三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到2010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的问题。
   
      “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这是日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对未来将产生重大影响。
   
      首次把绿色化纳入现代化推进战略中
   
      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但和此前的文件相比,此次《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把绿色化纳入我国现代化推进战略中,将其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取向,大幅提高国民经济的绿色化程度。
   
      《意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杨春平表示,《意见》除第一次明确把绿色化纳入我国现代化推进战略中外,还明确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
   
      “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末端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而是把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源头转变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杨春平说。
   
      除此之外,《意见》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四项主要任务,宣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系统提出十个方面的制度建设重点。
   
      此次《意见》中,中央反复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四个建设相融合。在关于与经济建设融合上,杨春平说,是将生态文明融入的主阵地,《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时,要在各个领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的理念,大幅度提高国民经济的绿色化程度,对存量经济进行绿色化改造,对增量经济进行绿色化构建。
   
      “也就是说,今后的项目也好、规划也好,都要从源头上有生态文明的设计,推动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通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根本上缓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杨春平说。
   
      目前为止,我国将5个省整体纳入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其他52个地级、县级以及跨流域、跨区域的地区纳入了第一批先行示范区。
   
      杨春平介绍说,这些先行示范地区都制定了本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方案  ,在实施方案中,将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做好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等作为各地区的主要任务。同时,先行示范地区着力探索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据了解,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组织申报工作即将展开。
   
      十三五规划将专门布局生态文明建设
   
      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我国在每次规划编制时,都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很多重要内容纳入其中。
   
      杨春平还表示,“十三五”规划正在制定思路,要具有生态文明的理念,而且建设目标中也会体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还有专门的一篇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现行的土地政策是否面临调整?针对这个问题,国土资源部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助理张晓玲表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土地管理的任务非常重,未来将重点在几个方面逐步改进,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守住耕地红线、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用地政策怎么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等,而这些工作有些已经开始推进。
   
      “无论生态建设的重大工程也,好还是正在进行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湿,这些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都要落在土地利用上,怎么调整土地利用?再比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休闲业等等,这些都会落在土地上。未来的供地政策、土地利用政策会有非常大的改变,不会是全国一刀切的,会有差别化,从区域、从产业各个方面都会有差别。”张晓玲说。
   
      她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国家整个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土地制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未来也面临着《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土地利用标准的完善,如何降低地耗,定额指标如何合理确定,还有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的补偿机制等等。
         十三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具体细则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设计
   
      目标设计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定性目标设计,重点强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法规、体制、机制、政策)。二是定量目标设计,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权重。要做好“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第一,经济发展速度变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由原来的高速增长开始转向中高速增长,“十三五”期间可能在6%-8%的区间中运行,甚至某些年份有可能跌到6%以下。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对生态文明建设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第二,经济结构变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经济结构变化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正从粗放发展的上半场转入精细发展的下半场,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二是区域结构的变化。新型城镇化正在推进,人口逐步向区位条件较高的地区聚集。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快速推进,“一路一带”、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正在实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总体在缩小。三是贸易结构的变化。近年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步上升,加工贸易产品比重下降,中国产品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有所上升,国际污染转移问题有所缓解。
   
      第三,人口和生产要素变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现在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已减缓了,老龄化的问题凸显了,大量的外来人口需要转为城市的常住户口,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都会产生影响。从生产要素来看,过去我们主要利用一般性生产要素,比如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进入新常态阶段后将更多地依靠技术、人力资本、信息等高级要素,实施创新驱动。这种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也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影响。
   
      第四,资源环境呈现新的态势。从资源能源的消费来看,我国多年来已形成了对资源能源大规模消费的依赖,同时环境已接近承载力极限。在“十三五”期间,各地的资源能源消费、环境污染会发生什么新变化需要做深入研究。
   
      第五,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习在APEC会议上已向国际社会正式承诺,到2030年中国碳排放达到峰值,同时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这些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对“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设计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第六,制度环境变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今后要逐步建立二十多项生态文明制度。这些新的环境保护制度的推出,都意味着环境保护的投入要增加,压力要增加。
   
      “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
   
      第一,生态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资源包括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十三五”期间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总量控制。现在国家在强调能源总量控制,特别是煤炭总量控制、耕地总量控制(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制度)、水资源消费总量控制等。二是结构优化。从能源结构优化来看,主要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等,同时尽可能降低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还有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结构优化。三是效率提高。不仅是能源利用效率要提高,而且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效率也要提高。
   
      第二,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涉及两方面:一是环境污染治理,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此外,还要注重一些新污染的治理,比如说光污染、声音污染、电子垃圾污染等的治理。二是生态建设。主要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保护、荒漠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第三,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包括四个基本内容。一是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三高”产业。二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兴绿色低碳产业,将生态建设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一。三是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四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四,生态空间。生态空间需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主体功能区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二是国土整治,包括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问题。三是推进新型绿色城镇化,包括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等。
   
      第五,生态社会。生态社会建设重点也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态文化建设,即要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问题。二是进行生态行动,让机关、企业、居民各个方面都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三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
         十三五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分为市场制度和政府制度两大部分。
   
      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市场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市场制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与环境产权制度。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所有自然资源都要明晰产权主体,以避免形成“公地悲剧”;环境产权制度,环境也需要明确产权,以免造成破坏;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使用资源必须付出成本。二是交易制度。如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污染排放权交易市场、水权交易市场、节能量交易市场;开展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等。三是价格形成制度,资源产品、环境产品的价格应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政府定价应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参与作用。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制度建设。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可通过如下四个方面的制度发挥作用。
   
      第一,激励制度。具体包括生态补偿制度、相关  财税  制度、金融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
   
      第二,约束制度。具体包括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重要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制度、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生态红线制度、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污染物排放强制性  保险  责任制度等。

十三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介绍

4. 生态文明建设


5. 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ᙜ/p>

生态文明建设

6. 生态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 战略地位明确党的十八大同意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大会认为,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章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对全党同志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7. “十三五”生态文明怎么建

日前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设专篇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保护环境被列在其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今天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编制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有关情况时也称,绿色发展是“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从“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在每次规划编制时,都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很多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十二五”规划曾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徐绍史在会上介绍,最近这些年,绿色发展逐步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但现在存在的问题仍非常突出。一个是雾霾现象比较严重,去年161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率并不高。第二个是水资源的污染,在国控断面上污染的情况还是比较突出的。第三个是土壤的污染,特别是耕地。所以水、大气、土地的污染,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今天在人民网发表文章称,当前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线,实现绿色发展要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两只手的作用,特别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对此,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方面,《建议》也做出了很多具体部署。
比如,在国家层面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比如,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防治“城市病”,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推动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建议》提到,加强水生态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开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建议》还提出,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
《建议》还提到,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一直以来唯GDP的政绩观,催生了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损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也导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矛盾。官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是应对这种行为的一个对策,也是众多生态改革措施中的其中一项。
相比城市,乡镇比较突出的环境污染是生活垃圾和农药污染,对此,《建议》提到,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还存在着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的问题。在生产方式上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的特征。对此,《建议》提出,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在出行方面,《建议》提出,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
此外,在环境监督方面,《建议》提出,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
外媒对于“十三五”规划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给予高度评价。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正在从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模式向清洁绿色的经济模式转变,这对环境保护和全球能源市场都有重大意义。
俄新社发表文章《中国共产党开启“生态社会”新时代》称,与之前的五年规划不同的是,“十三五”规划从社会与环境的需求出发考虑问题,而不再仅仅考虑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中引入了一种新的生态保护的价值观,选择采取其他方法保持经济增长,避免污染,摒弃了过去“一切从环境中索取”的粗放的发展模式。

“十三五”生态文明怎么建

8. “十三五”生态文明怎么建

日前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设专篇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保护环境被列在其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今天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编制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有关情况时也称,绿色发展是“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从“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在每次规划编制时,都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很多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十二五”规划曾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徐绍史在会上介绍,最近这些年,绿色发展逐步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但现在存在的问题仍非常突出。一个是雾霾现象比较严重,去年161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率并不高。第二个是水资源的污染,在国控断面上污染的情况还是比较突出的。第三个是土壤的污染,特别是耕地。所以水、大气、土地的污染,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今天在人民网发表文章称,当前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线,实现绿色发展要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两只手的作用,特别要用好政府“有形之手”,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对此,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方面,《建议》也做出了很多具体部署。
比如,在国家层面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比如,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防治“城市病”,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推动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建议》提到,加强水生态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开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建议》还提出,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
《建议》还提到,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一直以来唯GDP的政绩观,催生了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损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也导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矛盾。官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是应对这种行为的一个对策,也是众多生态改革措施中的其中一项。
相比城市,乡镇比较突出的环境污染是生活垃圾和农药污染,对此,《建议》提到,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还存在着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的问题。在生产方式上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的特征。对此,《建议》提出,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在出行方面,《建议》提出,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
此外,在环境监督方面,《建议》提出,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
外媒对于“十三五”规划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给予高度评价。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正在从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模式向清洁绿色的经济模式转变,这对环境保护和全球能源市场都有重大意义。
俄新社发表文章《中国共产党开启“生态社会”新时代》称,与之前的五年规划不同的是,“十三五”规划从社会与环境的需求出发考虑问题,而不再仅仅考虑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中引入了一种新的生态保护的价值观,选择采取其他方法保持经济增长,避免污染,摒弃了过去“一切从环境中索取”的粗放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