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教化百姓的什么

2024-05-14

1. 周恩来教化百姓的什么

我从来不走‘一句话’的路!”当他人疑问:你周秉德是周恩来的侄女,办事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周秉德总是这样回答。

《世纪伟人腾飞梦——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天津站日前在南开大学开幕。周恩来总理侄女、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创始会长、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周秉德出席活动并接受了中新社记者专访,她忆及周总理教诲时说:“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始终铭记自己是普通老百姓,不能搞特殊、享特权。”

从12岁开始,周秉德在周恩来身边生活了10多年。谈及与总理生活的点滴,已是82岁高龄的周秉德仍是如数家珍,那些闪光的日子仿在昨日。

周秉德说,“伯伯没给我们留下任何财产,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家风:平凡生活、正直为人、踏实做事,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和身边人。家风好,从这个家走出来的人就好,带动的社会风气就好。”

小时候,有一次周总理通宵工作到天亮,当时,周秉德早起在院子里看书晨读。总理走出办公室散步,看到她在看书,就严肃地说:“秉德,你怎么还在那看书?你没看见战士们都在打扫院子里卫生吗?”“我从此知道了作为总理的侄女,是不能认为比那些战士们高人一等的。”周秉德说。

其实,不仅不能自认“高人一等”,周恩来对自己和亲人几近“苛刻”。“他住的西花厅的老房子都是大青砖,很潮湿,伯伯和伯母经常腿疼。有一次,秘书趁他们去外地开会时给室内装修一新,伯伯回来后大发雷霆,坚决不住了。”周秉德说,为这事儿,周总理两次主动在国务会议上做检讨。

由于长期的艰苦斗争和紧张工作,邓颖超曾患过不少慢性病。1952年夏天,邓颖超生病了,身体十分虚弱,住在颐和园听鹂馆后面的一个院落里养病。周秉德还记得,那会儿伯伯很忙,但也常常忙里偷闲,抽空去看七妈。但每次进颐和园,周恩来都带领大家排队买门票,也不会“净园”,有群众认出来就打个招呼。

在侄子侄女的职业选择上,周恩来也教育他们“向工农兵看齐”,以祖国和人民利益为重,让别人优先。“别人都当兵的时候,我们要去插队做农民、牧民;别人不想当兵的时候,我们去参军。”周秉德说,六妹秉建在内蒙古插队生活了整整26年后才重返北京。

“这样的要求是非常自然的,他从小给我们的教育让我感觉到,共产党就应该如此,我们就应该做这样的后代”,周秉德还对周总理的另一句话记忆犹新:“我们共产党之所以跟国民党不一样,就是我们不能搞裙带关系,也不能像封建社会那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可以,我们不能有任何特权

周恩来教化百姓的什么

2. 为什么周恩来能深受人民爱戴?

一九九一年一月八日,周恩来同志的忌日,我曾以王殊同志所写《剃刀的故事》一文为由头,在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发表过一篇短文《周总理的故事说不完》。这些年,每当周总理忌日前后,都可读到一些关于他的故事。今年是周总理诞辰百年,这样的故事读到听到看到更多。电视专题片《百年恩来》第一集,就有一些令人难忘的镜头。试举两例。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地震时,余震未息周总理就来到灾区视察。他要听取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汇报,指挥部负责同志考虑到他们办公的房子不大牢固,怕出危险,就在另一处支起一个帐篷,请总理在那里听汇报。周总理得知后,说:“你们不怕危险,就我怕?”坚持在不时有尘土从屋顶震落的指挥部听汇报。这是一个镜头。另一个镜头是,周总理向灾区群众讲话,前来聆听的人很多,那天风大,人们迎风而立,秩序井然,讲话者面向群众,自然是背风了。周总理发觉后,立即让乡亲们掉转身子,由迎风变为背风,他自己则由背风变为迎风。看到这两个镜头,我和家人都禁不住流泪了。类似这样的镜头,这样的故事,还不知有多少。他的战友,他的下属,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他接触过的科技、教育、文艺界人士,普通的工人、农民、战士,他结交的民主党派朋友,乃至与他打过交道的外国人士……几乎都可以不费力地说出关于他的一些故事。周总理的故事真是说不完!

  人们常说“人格的魅力”。什么是人格的魅力?请读周总理的故事。人格的魅力是表演不出来、包装不出来、宣传不出来的,它是一个人全部教养和追求的极其自然的流露。《百年恩来》片中,有位领导干部说:“周总理是用作风和人格领导我们的。”这话说得真好。我以为领导的力量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权位,这是每一个在位的领导者都具有的;二是学识,这在领导者中有高有低,因人而异;三是人格,更是因人而异。唯有高尚的人格最具魅力,能够产生巨大而久远的影响。专题片中,赵朴初同志说,我们中国人对父母的去世都很悲伤,一般也是三年以后就淡化了,可是提到周总理去世,至今还激动不已。我想,这也是人格的力量使然。

  有个时期,“×××(指党和国家高层领导)走下了神坛”之说甚为流行,其中也包括“周恩来走下了神坛”。我对这种说法颇不以为然。确实,在中国,广大群众尊重周总理,敬佩周总理,热爱周总理,但没有人把他看作神仙、救世主,颂扬他伟大(在他生前),感到他站得太高,离自己太远,在他面前只能说好话,不能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意见。不,周总理虽住在西花厅,却同广大干部、各界人士、普通劳动者保持着割不断的联系。尽管他从不宣传自己,也不允许别人宣传自己,可在他身后还是有许许多多故事流传下来。

3. 周恩来关心人民的事短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诗人陆游的这句诗说的是深入实际,亲身实践对获得正确认识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了解民意,掌握真实情况,为管理决策提供帮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周恩来是几十年如一日,到群众中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事必躬亲,祖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
  这里说一段周恩来“夜乘公交车,调查北京市民乘车难”的佳话。
  1954年某一天下午5点多钟,周恩来对秘书何谦、卫士赵行志说:“群众反映北京市公共汽车拥挤得很厉害,一下班要在路上浪费一两个小时,今天咱们去乘公共汽车,了解一下情况。”说着,周恩来披上大衣,带着秘书和卫士出了国务院北门,来到北京图书馆停靠站。
  等一会儿,公共汽车来了,周恩来等群众都上车了,才最后上车。车上果然很拥挤,没有空座位。周恩来往里走了几步,手握住吊环,站在车中间。汽车开动了,人们在拥挤中顾不上东张西望。一直走了几分钟,站在周恩来对面的一个乘客才大声叫起来:“哎呀!,这不是周总理吗?”“总理”?“总理?!”车厢内立即活跃起来,有的乘客站起来让坐,有的往中间挤,有的把手伸过来。随行的秘书和卫士见此情景,心里十分紧张,忙往周恩来身边靠拢一些,恐怕他被挤倒。周恩来挥动着一只手臂,对大家说:“请坐!请坐!别挤!别挤!不要动。”
  乘客们请周恩来坐下,他坚决不坐。一个乘客凑上来,握住他的手说:“总理,您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嘛?”接着,周恩来就和乘客们攀谈起来。问他们都是哪个单位的?住在什么地方?每天上下班需要多少时间?有的乘客光顾和周恩来谈话,忘了下车,坐过了站;有的乘客挤不到周恩来跟前,总不甘心。新上来的乘客向他打招呼,下车的乘客又向他告别。随行的同志劝他说:“公共汽车上的情况就是这样了,咱们赶紧回去吧。”周恩来不肯,下了这趟公共汽车,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北京城转了大半圈。
  回来后,周恩来将交通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找来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制定解决公共汽车拥挤的具体措施。他还指示:“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如有条件的话,都要用大车接送职工上下班。”经过周恩来的努力,缓和了北京市乘公共汽车拥挤的问题。

周恩来关心人民的事短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