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出台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城市人才发展战略性文件

2024-05-13

1. 广州出台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城市人才发展战略性文件

近日,广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实施“广聚英才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广聚英才计划”),提出了19项创新举措,全力集聚国内外“高精尖缺”人才、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构筑具有高度竞争力、辐射力、引领力的全球创新人才战略高地。
这是自2016年出台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文件、2017年底出台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后,广州市在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大湾区内出台的首个城市人才发展战略性文件。
对战略科学家团队实施“带头人全权负责制”
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广聚英才计划”探索实施“人才举荐制”,将经广州市高端创新人才举荐委员会委员联名推荐并通过公示的人才直接认定为市高层次人才或入选相应市级人才项目,与现有模式共同构成“认定+评定+推荐”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挖掘并支持一批大湾区急需紧缺人才,努力实现“塔尖更高、塔基更实”。
与此同时,该计划发挥用人主体“自主评价”作用,鼓励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事业单位自主建立人才评价标准,并支持纳入广州市行业人才评价体系,开辟突出贡献人才、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
在人才待遇方面,对战略科学家团队实施“团队带头人全权负责制”,赋予其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和人才举荐权,配置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感召力的事业发展平台,优先保障经费支持和工作条件,构建国际一流的新型人才发展体制和科研运行机制。对成长性好或业绩突出的产业人才团队,予以滚动支持或追加资助,探索按“一人一策”“一企一策”方式量身创设发展条件,扶持人才一路“快马加鞭”。
“广聚英才计划”还给人才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措施。在创新创业上,强化金融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探索实施“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项目,为人才解决发展道路上的“粮草之忧”。具体而言,搭建创投机构与人才创新项目充分对接平台,研究设立较大规模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建立“人才服务银行”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最高2000万元免抵押、免担保的人才信用贷款。支持在穗保险机构创新推出系列保险产品,为人才分担创业风险。
3年内新增3万套人才公寓杰出人才可无偿获赠
针对当前广州人才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广聚英才计划”在补齐短板弱项上发力,构建人才安居保障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补贴或免租入住的人才公寓,贡献突出的杰出人才可无偿获赠所租人才公寓。
按照计划,广州将通过新增筹建、园区配建、城市更新、共有产权等方式,力争3年内新增3万套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住房,优先供给重点人才使用。对来穗工作并落户的博士后、博士给予安家费或生活补贴,支持各区为硕士生、本科生等青年人才提供安居保障,满足人才住房需求。
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方面,广州将规划建设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一批综合实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同时,每年评选一批创新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人力资源服务创新项目,提升广州全球配置人力资源能力。
此外,对入选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的重点人才,按较高比例给予人才经费和项目资金配套,并对人才所在单位给予奖励补贴。
择优支持广州高校人才在穗转化科技成果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是科教人才资源最为集聚、丰富的地区。按照“广聚英才计划”,广州将每年择优支持一批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端科技人才在穗转化科技成果。
其中,将引导相关单位加大科研投入,把对房产的投资转化为对高端科研仪器的储备。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科技型企业兼职或在岗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转化所得净收入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奖励给人才。
同时,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联盟,引导产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在穗产业化、商业化、品牌化、资本化,切实将广州的科教人才集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动力。
“广聚英才计划”不仅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还优化整合提升现有市级人才项目。其中,优化提升“菁英计划”留学项目,探索将港澳台地区知名高校优秀学生纳入支持范围,为其赴国外一流高校攻读博士提供生活费和国际旅费;增设“基础研究青年英才项目”,为基础研究和重点产业方向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奖学金,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培才引才。
不断集聚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一方面,打造青年创业“广交会”。依托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打造“青年创新成果广州交流会”,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峰会论坛、项目成果对接、人才引进洽谈等活动,为海内外青年创新人才在穗发展提供人才、技术、项目、资本“一站式”对接平台。
另一方面,打造“人才基地+青年众创空间”平台体系。依托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以及价值创新园区,高起点策划建设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5年内规划建设一批集总部办公、创投资本、创业孵化、公共服务、国际交流、生态休闲于一体,“人才+产业+休闲”融合发展的高端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建设100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青年众创空间,着力营造“类海外”人才发展环境。

广州出台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城市人才发展战略性文件

2. 广州出台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城市人才发展战略性文件

近日,广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实施“广聚英才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广聚英才计划”),提出了19项创新举措,全力集聚国内外“高精尖缺”人才、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构筑具有高度竞争力、辐射力、引领力的全球创新人才战略高地。
这是自2016年出台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文件、2017年底出台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后,广州市在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大湾区内出台的首个城市人才发展战略性文件。
对战略科学家团队实施“带头人全权负责制”
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广聚英才计划”探索实施“人才举荐制”,将经广州市高端创新人才举荐委员会委员联名推荐并通过公示的人才直接认定为市高层次人才或入选相应市级人才项目,与现有模式共同构成“认定+评定+推荐”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挖掘并支持一批大湾区急需紧缺人才,努力实现“塔尖更高、塔基更实”。
与此同时,该计划发挥用人主体“自主评价”作用,鼓励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事业单位自主建立人才评价标准,并支持纳入广州市行业人才评价体系,开辟突出贡献人才、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
在人才待遇方面,对战略科学家团队实施“团队带头人全权负责制”,赋予其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和人才举荐权,配置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感召力的事业发展平台,优先保障经费支持和工作条件,构建国际一流的新型人才发展体制和科研运行机制。对成长性好或业绩突出的产业人才团队,予以滚动支持或追加资助,探索按“一人一策”“一企一策”方式量身创设发展条件,扶持人才一路“快马加鞭”。
“广聚英才计划”还给人才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措施。在创新创业上,强化金融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探索实施“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项目,为人才解决发展道路上的“粮草之忧”。具体而言,搭建创投机构与人才创新项目充分对接平台,研究设立较大规模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建立“人才服务银行”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最高2000万元免抵押、免担保的人才信用贷款。支持在穗保险机构创新推出系列保险产品,为人才分担创业风险。
3年内新增3万套人才公寓杰出人才可无偿获赠
针对当前广州人才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广聚英才计划”在补齐短板弱项上发力,构建人才安居保障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补贴或免租入住的人才公寓,贡献突出的杰出人才可无偿获赠所租人才公寓。
按照计划,广州将通过新增筹建、园区配建、城市更新、共有产权等方式,力争3年内新增3万套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住房,优先供给重点人才使用。对来穗工作并落户的博士后、博士给予安家费或生活补贴,支持各区为硕士生、本科生等青年人才提供安居保障,满足人才住房需求。
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方面,广州将规划建设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一批综合实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同时,每年评选一批创新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人力资源服务创新项目,提升广州全球配置人力资源能力。
此外,对入选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的重点人才,按较高比例给予人才经费和项目资金配套,并对人才所在单位给予奖励补贴。
择优支持广州高校人才在穗转化科技成果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是科教人才资源最为集聚、丰富的地区。按照“广聚英才计划”,广州将每年择优支持一批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端科技人才在穗转化科技成果。
其中,将引导相关单位加大科研投入,把对房产的投资转化为对高端科研仪器的储备。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科技型企业兼职或在岗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转化所得净收入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奖励给人才。
同时,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联盟,引导产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在穗产业化、商业化、品牌化、资本化,切实将广州的科教人才集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动力。
“广聚英才计划”不仅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还优化整合提升现有市级人才项目。其中,优化提升“菁英计划”留学项目,探索将港澳台地区知名高校优秀学生纳入支持范围,为其赴国外一流高校攻读博士提供生活费和国际旅费;增设“基础研究青年英才项目”,为基础研究和重点产业方向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奖学金,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培才引才。
不断集聚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一方面,打造青年创业“广交会”。依托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打造“青年创新成果广州交流会”,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峰会论坛、项目成果对接、人才引进洽谈等活动,为海内外青年创新人才在穗发展提供人才、技术、项目、资本“一站式”对接平台。
另一方面,打造“人才基地+青年众创空间”平台体系。依托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以及价值创新园区,高起点策划建设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5年内规划建设一批集总部办公、创投资本、创业孵化、公共服务、国际交流、生态休闲于一体,“人才+产业+休闲”融合发展的高端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建设100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青年众创空间,着力营造“类海外”人才发展环境。

3. 广州出台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城市人才发展文件

近日,广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实施“广聚英才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广聚英才计划”),提出了19项创新举措,全力集聚国内外“高精尖缺”人才、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构筑具有高度竞争力、辐射力、引领力的全球创新人才战略高地。
这是自2016年出台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文件、2017年底出台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后,广州市在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大湾区内出台的首个城市人才发展战略性文件。
对战略科学家团队实施“带头人全权负责制”
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广聚英才计划”探索实施“人才举荐制”,将经广州市高端创新人才举荐委员会委员联名推荐并通过公示的人才直接认定为市高层次人才或入选相应市级人才项目,与现有模式共同构成“认定+评定+推荐”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挖掘并支持一批大湾区急需紧缺人才,努力实现“塔尖更高、塔基更实”。
与此同时,该计划发挥用人主体“自主评价”作用,鼓励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事业单位自主建立人才评价标准,并支持纳入广州市行业人才评价体系,开辟突出贡献人才、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
在人才待遇方面,对战略科学家团队实施“团队带头人全权负责制”,赋予其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和人才举荐权,配置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感召力的事业发展平台,优先保障经费支持和工作条件,构建国际一流的新型人才发展体制和科研运行机制。对成长性好或业绩突出的产业人才团队,予以滚动支持或追加资助,探索按“一人一策”“一企一策”方式量身创设发展条件,扶持人才一路“快马加鞭”。
“广聚英才计划”还给人才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措施。在创新创业上,强化金融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探索实施“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项目,为人才解决发展道路上的“粮草之忧”。具体而言,搭建创投机构与人才创新项目充分对接平台,研究设立较大规模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建立“人才服务银行”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最高2000万元免抵押、免担保的人才信用贷款。支持在穗保险机构创新推出系列保险产品,为人才分担创业风险。
3年内新增3万套人才公寓杰出人才可无偿获赠
针对当前广州人才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广聚英才计划”在补齐短板弱项上发力,构建人才安居保障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补贴或免租入住的人才公寓,贡献突出的杰出人才可无偿获赠所租人才公寓。
按照计划,广州将通过新增筹建、园区配建、城市更新、共有产权等方式,力争3年内新增3万套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住房,优先供给重点人才使用。对来穗工作并落户的博士后、博士给予安家费或生活补贴,支持各区为硕士生、本科生等青年人才提供安居保障,满足人才住房需求。
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方面,广州将规划建设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一批综合实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同时,每年评选一批创新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人力资源服务创新项目,提升广州全球配置人力资源能力。
此外,对入选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的重点人才,按较高比例给予人才经费和项目资金配套,并对人才所在单位给予奖励补贴。
择优支持广州高校人才在穗转化科技成果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是科教人才资源最为集聚、丰富的地区。按照“广聚英才计划”,广州将每年择优支持一批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端科技人才在穗转化科技成果。
其中,将引导相关单位加大科研投入,把对房产的投资转化为对高端科研仪器的储备。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科技型企业兼职或在岗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转化所得净收入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奖励给人才。
同时,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联盟,引导产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在穗产业化、商业化、品牌化、资本化,切实将广州的科教人才集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动力。
“广聚英才计划”不仅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还优化整合提升现有市级人才项目。其中,优化提升“菁英计划”留学项目,探索将港澳台地区知名高校优秀学生纳入支持范围,为其赴国外一流高校攻读博士提供生活费和国际旅费;增设“基础研究青年英才项目”,为基础研究和重点产业方向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奖学金,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培才引才。
不断集聚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一方面,打造青年创业“广交会”。依托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打造“青年创新成果广州交流会”,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峰会论坛、项目成果对接、人才引进洽谈等活动,为海内外青年创新人才在穗发展提供人才、技术、项目、资本“一站式”对接平台。
另一方面,打造“人才基地+青年众创空间”平台体系。依托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以及价值创新园区,高起点策划建设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5年内规划建设一批集总部办公、创投资本、创业孵化、公共服务、国际交流、生态休闲于一体,“人才+产业+休闲”融合发展的高端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建设100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青年众创空间,着力营造“类海外”人才发展环境。

广州出台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城市人才发展文件

4. 广州出台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城市人才发展战略性文件

近日广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实施“广聚英才计划”的意见》(简称“广聚英才计划”),提出了19项创新举措,面向全球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构筑具有高度竞争力、辐射力、引领力的国际创新人才战略高地。
这是广州市在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大湾区内出台的首个城市人才发展战略性文件。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 通讯员祖仁才
广聚英才计划“亮点”有哪些?
创新评定体系    
人才待遇高了
人才评定
经市高端创新人才举荐委员会委员联名推荐并通过公示的人才直接认定为市高层次人才或入选相应市级人才项目;鼓励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事业单位自主建立人才评价标准,并支持纳入全市行业人才评价体系;开辟突出贡献人才、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
待遇保障
战略科学家团队享有“团队带头人全权负责制”,赋予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和人才举荐权,优先保障经费支持和工作条件
团队激励
滚动支持或追加资助成长性好或业绩突出的产业人才团队,探索按“一人一策”“一企一策”方式量身创设发展条件,扶持人才一路“快马加鞭”
人才保障更好
后顾之忧没了
资金服务
探索实施“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项目;研究设立较大规模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建立“人才服务银行”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最高2000万元免抵押、免担保的人才信用贷款
医疗教育
“上管老下管小”,在市属三甲医院探索实施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服务;在部分中小学探索开展双语教学试点
住房保障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补贴或免租入住的人才公寓;对来穗工作的博士后、博士给予安家费或生活补贴,支持各区为硕士生、本科生等青年人才提供安居保障
激励政策
规划建设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对入选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的重点人才,按较高比例给予人才经费和项目资金配套
发挥广州优势
吸引高端人才
人才培育
探索将港澳台地区知名高校优秀学生纳入“菁英计划”;增设“基础研究青年英才项目”,为基础研究和重点产业方向相关专业大学生提供奖学金
成果转化
每年择优支持一批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端科技人才在穗转化科技成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科技型企业兼职或在岗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联盟
创业平台
打造青年创业“广交会”;每年择优支持一批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对其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及配套服务;打造“人才基地+青年众创空间”平台体系,引导建设100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青年众创空间
目标:从新高度进行
顶层设计系统安排
近年来,广州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和举措,为集聚高层次人才、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对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广州的定位要求,广州迫切需要围绕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和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制定广州人才发展的整体路线图。
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牵头起草的“广聚英才计划”以“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新水平,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从全局的高度对人才事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才工作发展的路线图和作战图。
一要推动聚才视野战略性转变。紧紧围绕“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州所能”,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责任担当,将聚才视野拓展到粤港澳大湾区,注重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
二要推动人才政策战略性优化。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一方面优化整合提升现有市级人才项目,另一方面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重点集聚一批大湾区发展需要的高端专门人才。
三要推动人才工作格局战略性提升。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积极发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市人才工作中的战略谋划、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功能,凝聚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创新“评”才 一人一策
鼓励行业领先企事业单位自主建立人才评价标准
让人才评价更加创新——探索实施“人才举荐制”,将经市高端创新人才举荐委员会委员联名推荐并通过公示的人才直接认定为市高层次人才或入选相应市级人才项目,与现有模式共同构成“认定+评定+推荐”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发挥用人主体“自主评价”作用,鼓励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事业单位自主建立人才评价标准,并支持纳入全市行业人才评价体系,开辟突出贡献人才、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
令人才待遇更加优厚——对战略科学家团队实施“团队带头人全权负责制”,赋予其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和人才举荐权,优先保障经费支持和工作条件,构建国际一流的新型人才发展体制和科研运行机制。对成长性好或业绩突出的产业人才团队,予以滚动支持或追加资助,探索按“一人一策”“一企一策”方式量身创设发展条件,扶持人才一路“快马加鞭”。
使人才支持措施更为暖心——强化金融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探索实施“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项目,为人才解决发展道路上的“粮草之忧”。搭建创投机构与人才创新项目充分对接平台,研究设立较大规模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建立“人才服务银行”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最高2000万元免抵押、免担保的人才信用贷款。提供“上管老下管小”组合式暖心服务,在市属三甲医院探索实施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服务;在部分中小学探索开展双语教学试点,让海外人才子女尽快适应国内求学环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白云国际机场候机室VIP待遇,为人才、配偶的双方父母提供广州市户籍老人公共交通乘车优惠。实施外国人分类管理,为外国人才来穗工作提供便利措施。
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规划建设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构建人才安居保障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补贴或免租入住的人才公寓,贡献突出的杰出人才可无偿获赠所租人才公寓。通过新增筹建、园区配建、城市更新、共有产权等方式,力争3年内新增3万套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住房。对来穗工作的博士后、博士给予安家费或生活补贴,支持各区为硕士生、本科生等青年人才提供安居保障。
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一批综合实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化发展;每年评选一批创新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人力资源服务创新项目,提升我市全球配置人力资源能力。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入选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的重点人才,按较高比例给予人才经费和项目资金配套,并对人才所在单位给予奖励补贴。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采用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引进或聘用优秀博士和博士后,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用人单位引才育才的积极性。
将“人力”转为“动力”
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联盟
加大教育合作力度——优化提升“菁英计划”留学项目,探索将港澳台地区知名高校优秀学生纳入支持范围,为其赴国外一流高校攻读博士提供生活费和国际旅费;增设“基础研究青年英才项目”,为基础研究和重点产业方向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奖学金,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培才引才。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广州地区科教人才资源最为集聚、丰富的优势,每年择优支持一批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端科技人才在穗转化科技成果。引导相关单位加大科研投入,把对房产的投资转化为对高端科研仪器的储备。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在科技型企业兼职或在岗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转化所得净收入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奖励给人才。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联盟,引导产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在穗产业化、商业化、品牌化、资本化,切实将广州的科教人才集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动力。
集聚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一方面,打造青年创业“广交会”。依托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打造“青年创新成果广州交流会”,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峰会论坛、项目成果对接、人才引进洽谈等活动,为海内外青年创新人才在穗发展提供人才、技术、项目、资本“一站式”对接平台。每年择优支持一批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对其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及配套服务,让青年人才与活力广州共同成长、出新出彩。另一方面,打造“人才基地+青年众创空间”平台体系。依托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以及价值创新园区,高起点策划建设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5年内规划建设一批集总部办公、创投资本、创业孵化、公共服务、国际交流、生态休闲于一体,“人才+产业+休闲”融合发展的高端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建设100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青年众创空间,着力营造“类海外”人才发展环境。
记者获悉,市有关部门已围绕《关于实施“广聚英才计划”的意见》陆续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其中,《广州市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机构创新发展办法》提出实施“三个十”工程,择优对创新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领军人才和项目进行奖励;《广州市人才公寓管理办法》对人才公寓的建设、分配、管理行为进行规范,明确了7大类13种建设筹集方式。目前,两份配套文件已先后完成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等程序,下一阶段将正式印发。

5. 政府如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架起人才流动之桥?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定过程中,有望于年内出台。同时港珠澳大桥也通车在即,届时将为大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撑。而要真正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大湾区,还需打造一座人才流动之桥。

国务院近日宣布取消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许可,台港澳居民来大陆就业无需再办理就业证,找工作时享受与内地同胞同等的待遇。粤港澳大湾区无疑将率先从中受益,湾区内人才流动将更加自由便捷。
改革开放40年来,港澳地区为内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三来一补”的贸易模式,极大推动了港澳地区与内地之间的资金、货物和人员流动。但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这一模式已难以为继,亟须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探索三地合作新模式的重大战略举措,而人才作为创新活动的核心要素,能否发挥最大效用,是决定湾区成败的一大关键。
湾区内各城市显然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相继出台了吸引人才的计划。香港宣布将推出一项“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旨在通过快速处理入境安排,为香港输入海外和内地科技人才。深圳通过了《关于实施“鹏城英才计划”的意见》和《关于实施“鹏城孔雀计划”的意见》,广州、珠海、东莞、惠州等城市也都推出了各自的人才计划。

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流动和融合,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开展创新及科技合作,相比“抢人”,更重要的是推动人才自由流动。粤港澳三地虽山水相连、人缘相亲,但在法律、制度、文化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别,而且一些城市可能出于本地利益的考虑,难以协调降低人才流动成本。
在这方面,欧盟推动人才流动的经验值得借鉴。欧盟规定,成员国居民可持护照在欧盟任何一个国家自由居住、生活、学习、工作,取得欧盟成员国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也可以享受同等待遇。早在2002年,欧盟就出台了《欧盟议会劳动力技能和流动行动计划》,致力于从社会保障、语言培训、就业信息平台等方面破除劳动力流动障碍。之后,欧盟又在职业能力互认、税收等方面出台政策,持续推动劳动力自由流动。得益于这些政策,2012年有660万欧盟居民在其他欧盟国家工作,有860万非欧盟居民在欧盟国家工作,极大提高了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
国务院在取消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许可的同时,提出要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在此政策背景下,粤港澳三地可以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协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顺畅流动。

首先,在湾区内探索建立人才保税区,对在区内创新创业的人才予以个人所得税征收优惠。个税优惠等政策目前已经在深圳前海等几个自贸区试行,将来可向湾区其他城市逐步推开。还可以在人才保税区内开展社会保障服务衔接、职业资格互认、就业信息平台搭建等方面的试点,以积累更多经验。
其次,三地高校、科研机构可探索联合办学,或联合开展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研究,以项目聚集三地人才,涵养合作氛围。对于参与项目研究的科技人才,在出入境、社保、住房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其穿梭三地提供最大便利。目前,国家已允许港澳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申请国家科研项目。三地联合开展科研,将有助于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避免重复研究,甚至可借助港澳国际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专利申请。此外,三地还可轮流举办人才创新创业论坛,以论坛为依托推动三地人才交流合作。
最后,推动三地国际人才自由流动。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目前世界各国国际移民在常住人口中占比平均为3%,有的发达国家达到10%,中国的国际人口(含港澳)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仅为0.07%。中国有自己的人口特点和环境,并非要在此问题上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简单对比,但中国国际人口占比的实际情况说明,中国充分利用国际人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作为中国加大国际人才引进的试点,探索允许在三地任意一地取得永久居留资格或入选人才计划的国际人才,在湾区自由居住、生活、工作、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进而可探索打造国际人才社区,最终把湾区打造成多元文化共融、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人才高地。
站在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粤港澳地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推动人才自由流动,有利于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综合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全方位开放中的引领优势,打造三地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

政府如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架起人才流动之桥?

6. 政策纷纷出台 广州人才引进战略解读

今年以来,广州人才引进始终是社会热点话题之一。从今年初广州推出“入户新政”以来,到随后制定《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再到日前公开征求“人才公寓”管理办法,真正形成了从引进人才、留下人才、呵护人才的完善政策体系。
细读梳理已有的人才政策,“降低门槛”成为此轮广州引进人才的关键词,包括人才入户标准、入户管理办法、人才公寓申请,均凸显降门槛的宗旨。降的是门槛,增的是量与质,新一轮引进人才着眼高层次、专业型,政策指向准、优惠力度大,进一步彰显出广州引进人才的决心和强大底气,和在引进人才上具备颇为缜密的战略眼光。
降低门槛 精准发力▶▶人才引进紧扣产业发展需求
在系列文件中,“降低门槛”几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也是诸多政策中最吸引关注的方面。
根据“入户新政”规定,广州已经放宽了对全日制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人才以及专业技术资格人才入户的年龄限制。其中,具有本科学历且有学士学位的人才入户年龄由35周岁放宽到40周岁;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人才入户年龄由40周岁放宽到45周岁;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含博士学位)人才入户年龄由45周岁放宽到50周岁;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资格人才入户年龄由35周岁放宽到40周岁;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资格人才入户年龄由45周岁放宽到50周岁。
不仅入户年龄门槛降低,入户要求也得以放宽。广州针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人员以及择业期内的留学人员,取消了上述人员在入户时的社保参保年限限制,只需要在广州有参保记录即可申办入户。而对于本科毕业生,只需要半年社保即可申报入户。
在此次新出台的“人才公寓”管理办法中,同样也凸显申报“低门槛”。其中,包括经认定的实际高层次人才,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中高层次人才,市级行业主管部门认定或评选的本行业领域优秀人才,重点企业的中高层次人才,以及广州市政府批准的其他单位的中高层次人才等5类人才,均可申请租赁广州市的市本级人才公寓,不另设收入限制。
降低门槛的同时如何精准发力?为此,广州确立了通过市场化评价办法,引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引才模式。如今,中高层次人才不仅有以往的政府、行业评判标准,还能凭借薪酬、投资、社会贡献等市场化指标作为申请资格,真正形成靶向明确、精准发力的人才引进新机制。
“‘入户新政’没有采取‘一刀切’降低入户门槛的方式,而是有所侧重地调整入户条件,定位为‘精准引才’。”广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降低人才引进门槛主要针对学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技能人才,就是希望进一步优化广州户籍年龄结构,提升人口质量,大力引进和集聚优秀人才,最终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简化手续 减轻负担▶▶为人才营造出“热带雨林”气候
对于有资格申请入户广州的中高层人才,以往申请入户最困难的地方莫过于繁琐的程序和复杂的资料。近年来,随着广州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推进审批服务集中规范办理,入户程序已经变得越来越方便。
在今年初的“入户新政”里,广州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入户,首次将普通高校毕业生接收和入户分离,并对高校毕业生入户申报流程进行了简化,实现高校应届毕业生直接到公安部门办理入户的“一步到位”。而在随后推出的《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里,广州还对引进人才申报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既可以通过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申报外,还可以通过用人单位及主管部门申报,更可以通过个人名义直接申报入户,由此建立起了多层次引进人才入户申报渠道。
为了进一步简化中高层次人才申办入户手续,广州已将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及市属国有企业以及其他用人单位引进人才审核事权全部下放所在区一级,并同时研发入户申报手机客户端,未来个人直接申报入户广州在手机上即可完成。“入户办法的简化,减少了人们的办事成本,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在流程上凸显创新。”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邹波评价道。
简化流程手续节省了申请人大量的时间成本,而广州服务人才的力度却不仅限于此。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上,广州创新职称评价方式,为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搭建评价绿色通道,建立职称破格评审直通车制度,激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同时,支持离岗创业专技人员参与职称评价,促进职称评审服务基层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而为了让更多扎根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得到职称评定,根据《广州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广州将优化职称评价方式,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建立以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后的广州职称评价,对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将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并将其工作经历和业绩纳入到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从而真正为人才减轻各项繁琐材料的负担,将更多精力投放在工作与研发上,为人才营造出“热带雨林”气候。
筑巢引凤 引才育凤▶▶引进人才展现战略眼光
引进人才是为了用好人才,用好人才的同时更要留住人才。此番广州拟定“人才公寓”管理办法,就是为引进的广大人才解决安居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留在广州,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事实上,南沙区、黄埔区在早先已经开展了“人才公寓”的先行先试。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为例,近年来该区推出以“上管老,下管小”为特点的人才安居工程,去年更是提出“到2020年投入1000亿元筹措10万套人才公寓、人才养老公寓”的目标。
而根据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出台的“美玉10条”人才政策,未享受安家费的开发区杰出人才、优秀人才、精英人才,可享受每月最高10000元、8000元、5000元的住房补贴,该区人才公寓采取“一年一签”的形式与相关人才签订3年租赁合同,补贴期结束后可按照市场价格续租,并优先享受房屋租用权。
在此次广州拟定的“人才公寓”管理办法中,还特别提出在产业、人员聚集的新产业工业项目用地上,配套建设占项目总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15%的生产服务、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在价值创新园区、重大创新功能区,可以配套建设占园区总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35%,其中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含员工宿舍)占比均可达50%。
放开工业园区的配套服务建设,无疑将给广州近年来开展的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带来重大利好。以天河区为例,2018年天河区已在村级工业园集中的该区东北部片区新增公共服务设施2163处,涵盖道路交通、水电气等公共设施配套,并制定利用村(社)集体物业开办公办性质幼儿园,完善园区周边教育配套,从而通过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促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聚集。得益于此,截至今年3月,天河区53个村级工业园中总营收超过10亿元以上的已有6个,聚集创新型企业超1000家,吸引了上万名优秀人才聚集。
从降低入户门槛,到简化办理手续,到减轻人才负担,再到如今解决安居问题,解读广州今年陆续出台的各项人才引进政策、策略和步骤,展现出这座城市在引进人才上已具备颇为缜密的战略眼光,即把人才引进与“高精尖缺”和产业需求导向相结合,按部就班、精准发力。随着广州搭建起完备而成熟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未来势必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助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