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军师,刘伯温的下场为什么要比诸葛亮悲惨得多?

2024-05-14

1. 同是军师,刘伯温的下场为什么要比诸葛亮悲惨得多?

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建功立业,他在死去时,虽然没有完成刘备的遗愿,但是他很好的完成了刘备的托孤,死后被厚葬。但是同为军事家的刘伯温,却没有这么好的结局,而且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成功完成了统一大业,创建了大明王朝,还被后人称之为立下了德、功和言的三不朽伟人。刘伯温和诸葛亮还有一个非常受百姓喜欢的共同特点,那就是能掐会算。而这个特点也为他们赋予了传奇神话色彩,民间更是有传言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他们还都是皇帝麾下的第一军师,一个在临终前被委以重任,一个帮助皇帝奠定了数百年的基业。他们两人的结局虽然都很相似,但也有很大的不同,诸葛亮是因为太过劳累,而死在了战场上,但这也称得上是得其所愿;可刘伯温却是莫名其妙的死在病床上,很多人都猜测他是被朱元璋猜疑,才被杀死的。由此在很多人的眼中,刘伯温的下场要更加凄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在建立了稳定的政权之后,他的第一步动作,就是清算以往跟随他的功臣们。在早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一个个走了之后,刘伯温感到越来越心凉,于是就向皇帝辞官,告老还乡。他最开始隐居在青田县,出入打扮也十分的低调,平常也很少出门。但这也打消不了别人想要拜访他的心思,青田县的县令在得知他的居住地,在几次拜访不得见后,就假装成了老百姓,终于敲开了刘伯温的家门。但是在县令表明自己的身份之后,刘伯温立马惊恐地将他送出了家门,并在之后更加的低调,几乎不再见陌生人。但是就算他已经做到了这地步,却还是没有摆脱凄惨的结局,这是为什么呢?

刘伯温还在官场的时候,皇帝就曾向他请教过当下的情况,在皇帝询问他,谁适合当宰相的时候,刘伯温如实回答说:“杨宪虽然才能足够,但他却没有可以撑得起做宰相的肚量。而且他无法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喜欢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见,不能理智的权衡利弊;而汪广洋这个人的肚量更小;胡惟庸的能力也尚且不足。”皇帝已经想不到别的人选了,于是就说:“看来宰相的职位非你莫属了。”但他却立即推辞说:“我也不是好的人选,而且我也不喜欢处理朝政。并且我朝的领域如此广阔,只要您多留心,一定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人选。”几年后,刘伯温说的那几个人先后都因事获罪,这从侧面证实了他会算的能力,但这也更加增强了皇帝对他的疑心。

除此之外,刘伯温本身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结局的原因之一。后来皇帝因为想要除掉李善长,但却不想自己动手,于是就找到了刘伯温,想要他除掉李善长,但是他却拒绝了皇帝的命运。并且在之后皇帝想要编制罪名陷害李善长的时候,还劝谏皇帝说:“他虽然有罪,但他的一生却一直在为大明王朝建立功劳,而且在其他官员和百姓的心中,有着很高的声望。如果就这样杀了他,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的。”

皇帝听到了之后,就试探他说道:“他那么多次来排挤你,你还要为他说好话吗?而且我除掉了他之后,就会让你当宰相。”刘伯温在听到这些话之后,立刻对皇帝磕了几个头,并说道:“皇上这件事千万不能做,丞相本就是支撑朝廷的栋梁,就算要更换,也必须要用更加结实的材料,我的能力是远远支撑不起来的。”从他们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来,刘伯温对自己的定位一直都很明白,但这些在具有极强疑心病的君主面前,却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还会成为害死他的直接原因。从侧面也可以理解为:刘伯温的多次抗旨不尊,令朱元璋感到自己受到了轻视,在次数多了以后就起了杀心。

而且,从刘伯温的一生中可以看出来,他虽然是一个儒雅的文人,但是却拥有着不输将军的傲骨。并且还拥有刚烈、嫉恶如仇的性格,颠覆了很多人对读书人的认知。不仅如此,他的心中装着整个天下的安危,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但是他这样的性格,却并不适合在朝廷中为官,必然会遭到很多官员的排斥,丞相对他的排挤也是如此。而且,他最后也是在用了同僚送来的药后,在病情逐渐加重中死去。

但是因为皇帝有过借刀杀人的例子,所以很多人怀疑刘伯温的死,和朱元璋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皇帝为了斩草除根,在将胡惟庸灭门了之后,还处死了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后来,刘伯温的同乡对第二任皇帝,提出重新整理他的功德,随后决议给刘伯温配享太庙,并将他的后代子孙封为伯爵。虽然这些荣誉到来的有些晚,但是这也证实了他对天下的贡献。

同是军师,刘伯温的下场为什么要比诸葛亮悲惨得多?

2. 能够与诸葛亮能力齐名的刘伯温,为什么没有算出自己的结局?

这得从刘伯温自身的性格说起,刘伯温一生秉承着正直的作风,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其实极其容易招来祸患,导致遍地树敌,但是刘伯温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行为,依旧我行我素。

一、能够与诸葛亮能力齐名的刘伯温,为什么没有算出自己的结局
明朝刚开始建立的时候,朱元璋还是很器重这位大功臣的,再加上刘伯温此人本就才智一绝,他的很多建议朱元璋都会予以采纳,有一次刘伯温提出要整风,严抓官场纪律,赏罚要分明,程序要公开,做到公正公平。朱元璋觉得刘伯温说的非常有道理,于是便授予他制定法律的权利,方便他施展自己的能力。刘伯温自然是秉公执法,任何旁门外道的途径都在他这里走不通,好多权贵犯了事亲自登门苦求他贿赂他他一概置之不理,坚持“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严正刑法。长此以往刘伯温得罪的人也越来越多,刘伯温就像个刺头,软硬不吃,只管依法而行,再加上他也不干拉帮结派的事情,因此百官处处弹劾他针对他,刘伯温的日子称得上举步维艰。

二、能够与诸葛亮能力齐名的刘伯温,为什么没有算出自己的结局
经历过元朝的贪污政局,他太清楚一个政治清明的官场和公正严明的律法有多重要了,于是他不惜牺牲自己也要做好这个把关人,用自己的所有能力去建设一个清明的朝政,让国家太平,让百姓安居。还有一点就是刘伯温有自己的本心,并且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本心,他的本心就是刚正,唯有刚正,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愧民,才能够让自己的良心过得去,对得起自己。

谋算了一辈子的刘伯温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除了百官权贵,皇帝也容不得他啊,万般无奈化作一声叹息,说什么都为时已晚了。只可惜刘伯温兢兢业业了一辈子,为家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一代为皇帝打下江山的功臣,却在守江山时遭到了自己最信任最忠心的人的猜忌,实在是令人觉得悲痛。

3. 为什么诸葛亮不如刘伯温?

诸葛亮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忠臣”,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在当时的蜀汉位高权重,同时身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时的诸葛亮是有机会篡位的,只不过诸葛亮没有这样做,这与后来曹魏的司马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一点就是诸葛亮受到后人敬仰的原因之一。只不过诸葛亮病逝后,蜀汉走了下坡路。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担任宰相期间,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可是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胡作非为,大肆的宠信小人,比如说宦官黄皓就是其中之一。

刘禅宠信黄皓,结果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在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之后,蜀汉的国力一直是不断上升的,只不过到了蜀后主刘禅时期,诸葛亮发动了北伐战争,这让蜀后走了下坡路。从后世的角度来说,在政治上北伐战争是对的。
可问题是,从军事上来说,诸葛亮的北伐直接导致了蜀后的国力下降。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诸葛亮病逝后,百姓开始自发的为诸葛亮建庙,因此诸葛亮受到后人的祭祀。时至今日,很多地方仍然有武侯祠。相比较后世的刘伯温来说,诸葛亮的结局和评价都是要比刘伯温好很多的。

人们肯定听说过一句话,就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师诸葛亮,后世军师刘伯温。”可问题是,诸葛亮的结局要比刘伯温好很多。明朝的时候,刘伯温是开国功臣之一,现如今看来,刘伯温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是朱元璋集团中重要的一员。

诸葛亮和刘伯温两人,在经历上几乎是如出一辙。诸葛亮是刘备的第一谋士,刘伯温是朱元璋的第一军师。诸葛亮和刘伯温两人在谋略上几乎不相上下,都是辅佐各自的主公建功立业。只不过诸葛亮没有帮助刘备一统天下,刘伯温是帮朱元璋一统天下。
那么现如今看来,两人的结局为何会形成鲜明的反差呢?最早的刘伯温隐居山林,深居简出。此时的朱元璋得到了这位谋士的信息,前往拜见。明朝建立之后,刘伯温与当时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建功立业,可是明朝稳定后,局面发生了改变。

明朝稳定之后,朱元璋开始大杀四方。尤其是对待明朝的开国功臣。此时的刘伯温深知,自己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如辞官回乡。回到了家乡之后,刘伯温与没有出山的时候一样,深居简出。刘伯温主动退出政坛,只求颐养天年。

可是刘伯温仍然没有逃出朱元璋的手掌心。刘伯温深受朱元璋重视,曾经朱元璋提出了让刘伯温当丞相,可是被刘伯温给拒绝了。之后,丞相的人选则是杨宪、胡惟庸等人,众所周知的是,这些人的结局没有一个是好的。不得不说刘伯温是有远见的。
刘伯温与其他读书人绝不是相同的,史书记载了刘伯温“貌修伟,慨然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用现在的话说,刘伯温更像是水波梁山的好汉。刘伯温善恶分明的处事原则,让他在朝廷里得罪了不少官员。在朝中的时候,刘伯温就曾多次遭到丞相李善长的排挤。
到了回乡之后,朱元璋对刘伯温仍然不放心。刘伯温病重期间,宰相胡惟庸前往探望,也就是这时候,刘伯温服用了胡惟庸送来的药,服了这副药之后,刘伯温没过多久就病逝了。这难免让人浮想联翩。朱元璋有借刀杀人的先例,所以,我们不得不怀疑刘伯温之死与朱元璋有关。

为什么诸葛亮不如刘伯温?

4. 刘伯温对比张良、诸葛亮,都是聪明人,为何结局如此不同?

刘伯温、张良以及诸葛亮三人无疑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聪明人,他们都对所处的时代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是他们三个人的结局可以说是大相庭径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三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遇到的统治阶层不一样;功成后的选择不一样。
三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诸葛亮所在的时期属于分裂动乱的时期,蜀国并不像西汉和明朝那样统一全国,它只是一个政权,一直都是处于战事阶段,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是很受统治者青睐的。而刘伯温后期所处的环境是大统一的国家——明王朝,朱元璋已经问鼎天下了,刘伯温的作用已经不像开国过程中那么重要了,在这点上张良的情况和刘伯温类似。如果蜀汉在诸葛亮生前统一了全国,那么他的结局就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三人服务对象的个性不同这三人效忠的统治阶层以及政治环境也不一样。朱元璋从平民一路"混到"皇帝,早年坎坷的人生际遇造就了他敏感多疑的个性,对皇权的维护达到了极致,在他眼里开国功臣甚至成了一种威胁。刘伯温的结局不见得全是朱元璋一人造成的,但绝对是有所关联的,此外刘伯温还涉及到明初淮西与浙东派系斗争中,可以说他所遇到的帝王以及所处的政治环境比其他两人更复杂,尤其是比起诸葛亮。
开国后的情况也不一样这点主要是刘伯温和张良的比较。西汉开国后张良激流勇退,以体弱多病为由选择远离政治核心,这是很明智的明哲保身之法,在此后除了为保住太子之位献策过,几乎再没有涉足政事,是故能得以善终。刘伯温则不同,他在明朝开国后仍然涉身政局,卷入派系斗争中且最终落败,这是造成他凄惨结局的重要原因。
对这个问题挺感兴趣的,但是了解的又不全面,错漏难免,期待赐教。

5. 同样是辅佐君主建功立业的军师,为什么刘伯温和诸葛亮的结局大不相同?

提到诸葛亮和刘伯温人们都很熟悉,两人同样是辅佐君主建功立业的军师,但是结局却大不相同,刘备一生非常信任诸葛亮,甚至于自己不在的时候都要托孤于他,可见对他的信任。朱元璋却对刘伯温后来持怀疑态度,到底是什么造成他们不同的结局呢?


第一个原因是刘备和朱元璋两人的性格不同,刘备祖上也是读书人,虽然家道中落但是毕竟也算是沾了一些皇亲国戚的光,但是他这个人很多时候都不太顺利,到了50多岁的时候还在感叹自己一事无成,而这个时候诸葛亮改变了他,他们两人给人的感觉是相见恨晚,所以刘备会很信任诸葛亮,而且在刘备手下的人确实少。反观朱元璋,他是一个特别爱折腾的人,自己的个人能力也比较强,当刘伯温遇到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的江山已经打了了三分之一了,所以自然对于谋士的依赖度就不一样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和刘伯温性格也不同,个人能力也不一样,可以打个比方,诸葛亮和刘备是共同创业者,朱元璋和刘伯温属于后期建立的合作关系,所以从一开始诸葛亮选择刘备的时候,刘备是感动的,而诸葛亮也是心甘情愿辅佐的。但是刘伯温却不一样,他对朱元璋有一种轻视的态度,这就造就了他们从一开始建立关系的时候会中间隔着点东西。


总的来说不管是哪种原因,最终两人的结局确实不同,造成不同结局也是因为君臣之间性格差异决定的。

同样是辅佐君主建功立业的军师,为什么刘伯温和诸葛亮的结局大不相同?

6. 同为开国军师,为何诸葛亮是丞相,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

丞相是官职名,属于宰相,类似于总理、首相;诚意伯是爵位,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爵位不是官职。
刘伯温作为开国元勋之一,在明朝初期的官职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这个职位并不低,但比不上宰相。
他们两人的际遇不同,诸葛亮受刘备托孤,将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他;刘伯温在辅佐朱元璋时,得罪过很多重臣,为了自己得到善终,并认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大愿”,早早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因此,没有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

7. 诸葛亮、刘伯温这些军师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自己起兵去做皇帝呢?

我们看电视剧,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历朝历代那些“军师”太强了,与军师比起来,皇帝简直是个低能儿,甚至有句话叫做: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在此我们不仅就要问了,刘备和朱元璋到底是干什么的呢?难道他们都是跑龙套的?诸葛亮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自己出兵建立一个国家形成“四足鼎立”呢?甚至于一统天下呢?刘伯温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自己打天下呢?跟着朱元璋多不自由啊!
当然,有不少熟读历史的朋友可能会说,电视上演的是假的,都是编书的瞎编的,比如《三国演义》当中的老好人刘皇叔,在历史上却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将军,论带兵打仗,刘皇叔才是专业的,诸葛亮不过是个业余的罢了。而朱元璋本人更是军事专家,名将徐达出征,还要亲自向朱元璋学习兵法,而且朱元璋讲的所有的预测在战场上都应验了。

那么就接下来问,为什么在小说里面,非常一致的都把军师捧得这么高呢?
大约有以下几条原因:
1 军师多是文人出身,而小说作者也是
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我们去看《聊斋志异》,遇到一个多情女妖精的一定会是一个落魄书生,而不会是一个将军或者贩夫走卒,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蒲松龄就是个落魄书生,他这么写最有代入感,如果他要是写一个将军遇到一个女妖精,鬼知道将军会怎么搞,也许不解风情的将军直接就是一刀砍过去了。
同样的道理,作为文人创作的作品,他肯定是极力的去讴歌文人的,而不会去讴歌皇帝——很多皇帝出身武将,有的或者以前还是赌徒、流氓,这些都是书生们看不起的,所以他们一般是不会去最大限度的讴歌皇帝的,而且讴歌军师的同事,他们还可以自我代入一下:要是我也这么厉害就好了。
2 皇帝需要承担最大风险,而军师不用
刘邦一开始和萧何他们起义的时候,刘邦是不想做“沛公”的,但是萧何等人因为多多少少都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儿”,所以对秦朝的法律十分畏惧,当时起义可是要诛九族的啊!所以他们都推举天不怕地不怕的刘邦做“沛公”。

刘伯温也差不多,他本身也是带兵打仗的,不过他是带兵镇压起义军的,以此可见他在当时也是个元朝不大不小的官,至少是在元朝官员当中颇有声望的一个人,所以他才有带兵镇压起义军的机会。他这么一个身份,怎么敢去带头起兵呢?
诸葛亮本身也有一个大家族作为支撑,如果他真的起兵的话,他的家族是完全可以给他拉起一支队伍出来的。但是这样的话如果诸葛亮兵败,那么整个诸葛家族都要为诸葛亮“殉葬”,因为诸葛亮是带头起兵的人,也要诛九族。
所以诸葛亮、刘伯温不自己起兵,所以刘备、朱元璋才能做皇帝——因为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3 饱读诗书的军师,并没有真正的天子果决
我们常常说,诸葛亮上知一千年、下知一千年这种话,意思就是军师们读书很多,什么都懂。但是什么都懂就可以做皇帝吗?并不是的。实际上正是一些军师什么都懂,才导致他们不敢去自己带头起兵的,因为起兵这条路,很多时候都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并不是说你能从第一步就能算到最后一步一定成功的。

我们有多少开国皇帝,在生命当中都或多或少的干过“赌注”的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甚至于完全没有把握,但是为了能够实现目的,他们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去赌注。如果是军师,在这时候他们就会犹豫不决,甚至于直接打退堂鼓。
然而“皇帝”们面对危机不会犹豫不决,为什么刘邦一个小小的“亭长”会被封为“沛公”,成为萧何他们一群人的头呢?因为刘邦“斩白蛇起义”,面对一条大蛇,其他人想到的是退却,刘邦想到的是直接用利剑砍断它,这也是军师与皇帝的区别。
4 不论是打天下还是治天下,皇帝得罪的人太多
为什么刘伯温、诸葛亮经常被人歌颂而朱元璋和刘备就被歌颂得少一些呢?甚至于在一些小说里面还把朱元璋妖魔化,仿佛他是个“变态”,这又是为什么呢?
根本在于做“皇帝”这个位置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与全天下人为“敌”,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立了功,当了大官,人人都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想要把自己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化”。

而皇帝为了他“家”的天下考虑,就必须对这些大臣们进行一定的打击了,万一直接就把全天下人逼反了,其他人都可以去做“从龙之臣”,而他则要被当作“昏君”打入十八层地狱的。
所以他的名声怎么可能好起来呢?看看有多少功臣是被皇帝除掉的?有多少猛将是被皇帝除掉的?这些功臣与猛将,都是社会上极具影响力的家族,他们都被皇帝这么打击,能给皇帝说好话吗?从他们那里获取消息的读书人当然也不会给皇帝说好话了。
而军师就不一样了,他也是功臣和猛将当中的一员,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由他们带出来的读书人歌颂一下军师,那就很正常了。

所以,总的来看,一方面是小说作者的身份、关系决定了他们会更多地歌颂军师,二来皇帝也是个不讨别人歌颂的行业。真正要比起能力来,当然是朱元璋比刘伯温厉害,刘备比诸葛亮厉害了,不然话,为啥刘伯温、诸葛亮要跟着朱元璋和刘备混呢?

诸葛亮、刘伯温这些军师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自己起兵去做皇帝呢?

8. 诸葛亮曾三戏刘伯温,刘伯温和他比到底差什么?

史料记载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按这句话来看,诸葛亮一生只为刘备争得了三分天下,而刘伯温为朱元璋赢得了整个江山。看样子是刘伯温比诸葛亮厉害,但是就当时具体的形式来说,诸葛亮是逆天而行,刘伯温是顺应天意。两人索取的结果不同,也是理所应当的。诸葛亮曾经三次戏弄过刘伯温,但我看来,刘伯温只是比他少了一些时机。诸葛亮天时地利,因此,他去世后还能够戏弄刘伯温。
诸葛亮在世前算到后世有人想要挖他的坟,于是便设计了一番。那个时候人都生怕自己死后被人盗墓。像曹操就为自己设了72处疑墓。诸葛亮也给自己的墓地设下了一些障碍,来维护自己死后的安宁。明朝时期的刘伯温想要开诸葛亮的棺材,也想要看一看这一个传说成神的人。刘伯温兴冲冲地打开,后来害怕的关上了他的棺材。刘伯温退出诸葛亮的祠堂,抬头一看,诸葛亮写的这么一句话:我知道后面的朝代有刘伯温这样一个人出现,你知道你的后面会出现谁吗?那就话让刘伯温一惊吓。
诸葛亮曾经三戏刘伯温,历史上可能并不会如此。诸葛亮也并只是一个普通人,也不是神仙。后世的那些传说可能只是后人的揣测。三国演义的普及让人们更加喜欢这个忠义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在后人面前很高很高,诸葛亮的这些传说,只是后人加以修饰。诸葛亮的师傅,水镜先生形容诸葛亮,诸葛亮得其人没有得其时。意思是说,诸葛亮并没有掌握大好的时机,只有满腔忠义帮助刘备开创天下。诸葛亮的神人形象更加为人们所敬重。
我国历史上传说的神算,只有刘伯温和诸葛亮,两人最为出名。因此后人们同喜欢将他们两人联系起来,刘伯温的时代谋臣很多,没有刘伯温,朱元璋也能开创天下。况且如果问的结局并不是那么的好,人设也不是那么的完美。因此历史上传说就是诸葛亮三戏刘伯温,分别诸葛亮差在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