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 税率变化时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2024-04-28

1. 关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 税率变化时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年数总和法折旧:
07年折旧费=300*5/(1+2+3+4+5)=100万元
08年折旧费=300*4/15=80万元
09年折旧费=300*3/15=60万元
10年折旧费=300*2/15=40万元
11年折旧费=300*1/15=20万元

年份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07                    200                                  240
08                    120                                  180
09                     60                                   120
10                     20                                     60
11                      0                                       0

07年:
应纳税所得额=1000-60=940万元
应纳所得税=940*40%=376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40-200=40万元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40*40%=16万元
递延所得税费用=16万元
所得税费用=376-16=360万元
08年:
应纳税所得额=940万元
应纳所得税=940*40%=376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80-120=60万元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60*30%(按照未来的税率)=18万元
递延所得税费用=18-16=2万元
所得税费用=376-2=374万元
09年:
应纳税所得额=940万元
应纳所得税=940*30%=282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20-60=60万元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60*30%=18万元
递延所得税费用=18-18=0
所得税费用=282万元
10年:
应纳税所得额=940万元
应纳所得税=940*30%=282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60-20=40万元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40*30%=12万元
递延所得税费用=12-18=-6万元
所得税费用=282-(-6)=288万元
11年:
应纳税所得额=940万元
应纳所得税=940*30%=282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0-0=0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0
递延所得税费用=0-12=-12万元
所得税费用=282-(-12)=294万元

关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 税率变化时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2.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计税基础如何确定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计税基础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据以计税的基础,即计税时归属于该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产生差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负债的确认和偿还,通常不会对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但在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影响损益,并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
  (二)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分析、计算期末暂时性差异的金额当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一致时,便会产生暂时性差异。其中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的差额为应纳税暂时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的差额为可抵扣暂时陆差异。应纳税暂时陆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陆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三)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根据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对纳税的影响金额,分别计算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用已计算出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乘以当期或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算确定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用已计算出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乘以当期或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期间的适用税率计算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
  (四)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本期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的本期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的期末余额一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的期初余额”。
  (五)计算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发生额一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发生额”。
  由此可见,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本期所得税费用应包括当期应纳所得税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

3. ,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

存货跌价准备少计(1000-600)-(1000-900)=300万
影响当期利润总额=-300万
影响当期所得税额=-300*25%=-75万
影响当期盈余公积提取额=-300*(1-25%)*10%=-22.5万
影响当期净利润额=-300+75+22.5=-202.5万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金  22.5
    应交税费--企业所得税      75
    未分配利润                202.5
    贷:存货跌价准备             300

,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

4. 谈一下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会计中的表现?你是如何理解暂时性差异的?

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会计中的具体表现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 负债的界定, 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摘要】
谈一下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会计中的表现?你是如何理解暂时性差异的?【提问】
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会计中的具体表现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 负债的界定, 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回答】
可以说详细点么【提问】
无形资产在采用"资产负债表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时,其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主要包括两种情况:rn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rn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上.【回答】

5. 为什么要用资产负债表法核算所得税呢,

首先,所得税会计有两种处理办法,应付税款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一)应付税款法
应付税款法,是指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的会计处理方法。
在应付税款法下,不需要确认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因此当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交所得税。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基于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基础上,分析税会差异,并就有关差异确定所得税影响的会计处理方法。
最终我国的会计准则选择了用资产负债表负债法核算,主要原因是:

(一)国际惯例,与国际会计接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企业走向世界,世界各国资本进入我国。会计是一种语言,是一种共同的商业语言,只有会计国际化才能消除国际经济往来中的各种障碍。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科学、合理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体现的是资产负债观。它是从暂时性差异额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额产生的原因及对企业期末资产和负债的影响。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来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注重暂时性差异,可直接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能直接反映其对未来的影响。并规定,在税率发生变动时,应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这样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恰当的评价和预测,也更为科学。另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分门别类地进行处理与披露,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详实、明确,并增加了各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易于理解与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三)企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及今后国有企业改造,企业重组、合并,资产重估等,这些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其他所得税会计方法无法确切反映和处理。
总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相对于其他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可比。规范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顺应国际潮流,符合我国国情。

为什么要用资产负债表法核算所得税呢,

6. 所得税的核算方法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个说法对吗?

是的。
因为我国所得税会计要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企业需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
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所得税费用。

扩展资料:核算范围
收益表债务法以时间性差异为依据,而资产负债表法是从暂时性差异出发,时间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核算的范围是不同的。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而暂时性差异除了包括时间性差异,还包括非时间性差异。主要包括:
1、子公司、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没有向母公司分配全部利润;
2、重估资产而在计税时不予调整;
3、购买法企业合并的购买成本,根据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分配计入这些可辨认资产和负债,而在计税时不作相应调整;
4、作为报告企业整体组成部分的国外经营主体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以历史汇率折算;
5、资产和负债初始确认的账面金额不同于其初始计税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百度百科-新会计准则
百度百科-所得税会计

7.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有哪

  在会计处理上,企业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应当调整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报表。企业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通常包括下列各项: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法院判决证实了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现时义务,需要调整原先确认的与该诉讼案件相关的预计负债,或确认一项新负债;资产负债表日后取得确凿证据,表明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了减值或者需要调整该项资产原先确认的减值金额;资产负债表日后进一步确定了资产负债表日前购入资产的成本或售出资产的收入;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了财务报表舞弊或差错。
  在税务处理上,企业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在调整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报表后,如果是在纳税年度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尚未办理纳税申报的,应按调整后的会计处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如果是在纳税年度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已办理纳税申报的,应重新按调整后的会计处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办理纳税申报;如果是在纳税年度终了之日起5个月后已汇算清缴的,所涉及的应纳所得税调整,应作为本年度(即财务报告年度或纳税年度的次年)的纳税调整。
  如果报告年度的所得税汇算清缴发生于报告年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前,对于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涉及的需调整报告年度所得税费用的,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并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如果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发生于报告年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后,对于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涉及的需调整报告年度所得税费用的,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并相应调整本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有哪

8. 会计核算方法应用应付税款法,资产负债表法还是影响会计法

一.会计核算方法应用:应付税款法是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一种方法,现在不再使用了,所得税核算方法目前只有一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应付税款法,是指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的会计处理方法。1).在应付税款法下,不需要确认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因此当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交所得税。2).在这种方法下,本期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应付所得税金额,由于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应付所得税金额,由于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数不作跨期分摊,故而不反映在“递延税款”账户中,只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应付税款法是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一种方法。2.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其特点是:1).当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时,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也就是说,首先确定资产负债表上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然后,倒挤出利润表项目当期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表示如下: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二.利润确定与资产计价是会计学中的两大中心内容。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特定时点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数额是一定时期企业经营活动和其他事项的结果。前后两期所有者权益净额相比之差,反映企业的损益。1.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不断地取得营业收入,为此要设置一些收入费用类账户,定期地总结账簿听记录,将营业收入和相关的成本、费用配合起来,加以比较,确定企业在一个时期内的经营活动是盈是亏,这就是“利润确定”过程。2.资产计价和利润确定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确定利润可采用两种方法,即资产负债表法和损益表法。两者的方法不同,但结果应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