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越来越多,人们怎么能扑杀完

2024-05-14

1. 蝗虫越来越多,人们怎么能扑杀完

  蝗虫是一种容易大面积暴发成灾的农林害虫,防治蝗虫首先要做到准确地预测预报,然后才是有效地防治。
蝗虫的发生有一个潜育时期,必须及时、准确地做好虫情调查和预报预测,掌握成虫迁飞活动情况,查明产卵场所、密度及孵化、羽化时间。把握蝗虫防治的最佳时期。
(1)物理机械防治:按照蝗虫喜产卵于土表和草丛中的特性,可以在冬季进行深翻土层,使卵块埋入深层土壤后因不能孵化出土而自然死亡;及时铲除草皮并烧成草木灰,破坏其产卵场所,同时又可提高土壤肥力,达到破坏卵块根除蝗虫的目的。
(2)化学防治:化学农药防治蝗虫主要药剂有50%硫磷乳油,20%三唑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及聚酯类农药,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
化学防治除选择好农药外,防治时间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一般应掌握在蝗虫1-3龄跳蝻期,特别在2龄前进行防治效果最好,此时虫体小,不会迁飞,抗药性差,并都群聚在低矮作物、草地和小竹丛中,是扑灭蝗虫的最佳时机。

蝗虫越来越多,人们怎么能扑杀完

2. 观察蝗虫的结论

(1)蝗虫的身体分为⑩头、11胸、12腹三部分,胸部是蝗虫的运动中心,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牵引运动器官完成跳跃、飞行等多种运动,有利于觅食和避敌.身体外有外骨骼,可以保护、支撑身体内部柔软器官的作用,还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但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所以一段时间后要“蜕皮”(2)蝗虫的运动器官是两对翅和三对足都着生在胸部.图中⑨为翅,⑤为前足,⑥为中足,⑦为后足.(3)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而气体进入蝗虫身体的门户为气门位于蝗虫的胸腹部.(4)蝗虫适于陆生的特点有:①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蝗虫具有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②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着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牵引运动器官完成跳跃、飞行等多种运动,有利于觅食和避敌.③蝗虫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气管.④蝗虫还具有比较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故答案为:(1)11;胸部;外骨骼;(2)⑨;翅;三;⑦; 后足;(3)气管;(4)①蝗虫具有外骨骼;②运动器官发达;③呼吸器官是气管;④具有比较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3. 如果发生大规模蝗虫灾害,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如果发生大规模蝗虫灾害,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4. 蝗虫造成的损失

A、蝗虫具有三对足和两对翅,后翅发达,适于飞行. 因此其活动能力强.A正确;
  B、蝗虫的腹部有气门,内通气管,气管是蝗虫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B正确;
  C、蝗虫的视觉器官是复眼,单眼是蝗虫的感光器官.C错误;
  D、蝗虫生活在干旱的陆地,在比较坚实、含水量较少的土壤中产卵.因此提高植被覆盖率,有利于减少蝗灾的发生.D正确.
  故选:C

5. 怎样应对蝗虫灾害

最好的办法是生物防治,即:引入蝗虫的天敌来捕食蝗虫。这样可避免环境污染。
其次是施用性引诱剂,造成蝗虫性别比例失衡,这样可以降低蝗虫数量。
最后,可以使用农药来杀死蝗虫。但是这样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希望能帮助你。^__^

怎样应对蝗虫灾害

6. 蝗虫危害严重,容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蝗虫危害严重,容易成灾的原因是食量很大 、善于飞行 、嚼吸式口器 。

下列不属于蝗虫危害严重、容易成灾的原因是( D )
A、食量很大    
B、善于飞行    
C、嚼吸式口器    
D、以作物的茎、叶为食    
考点:节肢动物 蝗虫的主要特征
专题:
分析:昆虫的生殖发育有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
一生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差别不明显,这种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
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其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解答:解:蝗虫的一生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差别不明显,这种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其成虫具有咀嚼式口器,有翅能飞,并具有群集、迁飞的特性,食量很大,危害农作物最严重.A、蝗虫危害严重、食量很大是容易成灾的原因.
B、蝗虫危害严重、善于飞行是容易成灾的原因.
C、蝗虫危害严重、食量很大,具有嚼吸式口器是容易成灾的原因.
D、蝗虫以作物的茎、叶为食不是容易成灾的原因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7. 蝗虫的引发灾害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中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我国自古把蝗虫看作具有灵性的动物,认为蝗灾是天谴,而民间也修有蝗虫奶奶庙,因而蝗虫可谓由来已久的“灾仙”。“开封大蝗,秋禾尽伤,人相食。”——这句话叙述了明崇祯十三年的情景,曾经被广泛引用,来描绘蝗灾时的场面。远在公元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上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蝗灾记录,在唐宋年间,蝗灾平均2~3年发生一次,而到了明、清时期几乎连年发生。白居易的《捕蝗》诗中,同样描绘了蝗虫大肆爆发时的景象:“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量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通常胆小、喜欢独居,危害有限。但它们有时候会改变习性,喜欢群聚生活,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对处于独居阶段的沙漠蝗虫进行试验,反复触碰蝗虫身体的多个部位,以寻找是否有某些触觉因素使蝗虫改变习性。结果发现,当蝗虫后腿的某个部位受刺激之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而触碰身体其它部位如触角、嘴部或腹部都不会有这种效果。2010年4月上旬以来,大批蝗虫席卷澳大利亚东南部的4个州,覆盖约5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专家预计,蝗虫灾害可能向内陆地区蔓延。受灾区域包括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等四个州,当地百万亩小麦和牧草等植物已经被蝗虫啃食一空。这些蝗虫移动非常快,巨大的蝗虫群一夜之间可以飞越几百公里的区域,给当地农民带来的损失最为严重。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受到影响。由于担心蝗虫可能会卷入飞机的发动机中,一些公路、民航部门的交通被迫中断。有的汽车司机为了出行,不得不在前窗上安装了防护栏,以免受到蝗虫的干扰、发生意外事故。 2011年7月以来,受高温、干旱等因素的影响,长沙部分地区蝗虫暴发,数万亩竹林和稻田遭殃。7月11日,市委常委、副市长张迎龙在蝗虫重灾区召开现场调度会,市农业和林业部门正联手做好充分准备,将在3天后对来势汹汹的蝗虫进行全面围剿。7月4日开始,仅两三天的时间,雨敞坪镇福胜村附近山头的竹叶就被蝗虫吃了个精光,山下丰收在望的早稻也遭了殃。据专家介绍,蝗虫属于发育期,食量相当大。8月底,蝗虫的成虫将自然消亡。但是如果不及时剿灭蝗虫,埋藏在土壤中的虫卵将在次年大面积暴发。雨敞坪镇等地一直存在竹蝗,以前数量不多也没有形成灾害,2011年因为持续干旱,导致竹蝗泛滥。竹蝗适宜生长在干旱地区,是竹类的主要害虫之一,还可以危害水稻等作物。张迎龙来到蝗虫重灾区雨敞坪镇福胜村,召开现场调度会。会上,成立了抗击蝗灾临时指挥部,明确了“分工协作,综合防治”的原则。

蝗虫的引发灾害

8. 你知道为什会有蝗虫灾害吗?

二十年前“蝗军”来袭,鸡鸭会师立奇功

我们知道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规律,生态系统也有着非常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而且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越简单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弱,因此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
早在上个世纪,有人觉得麻雀危害粮食生产,于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灭四害”的运动。人们采用毒、抓、轰等方法驱赶麻雀,只要一见到麻雀的影子就立马敲锣打鼓,惊得麻雀不停地躲避,只能不停地飞呀飞,甚至有的麻雀体力耗尽,从半空中摔下来成了肉饼。

很长一段时间,麻雀销声匿迹,可是随之而来的并不是产量提升,而是各种农业害虫泛滥。原来麻雀是杂食性动物,既吃粮食也吃害虫,可以说是亦正亦邪,它们既是庄稼的好伙伴,可有时也为祸庄稼,总的说来功过三七开吧,七分功,三分过,也算得上是一种益鸟。
食物链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是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能量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例如,草->野牛->狮子,野牛吃草,狮子捕食野牛,但野牛是没法捕食狮子的。逐级递减,是因为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在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即一个能量级中只有10%~20%的能量可以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所以食物链越到后端,生物数量越少。

人们在观看《荒野求生》或者《单挑荒野》时,挑战者总是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求得生存时间更久。有人说艾德史塔佛和贝尔格里尔斯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在他们的眼中,万物皆可食(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现实中的食物网也是错综复杂,比如蝗虫,青蛙可以食之,肉食性的鸟可以食之,甚至啮齿动物也可以捕捉它们。
而蝗虫为了生存,则进化出大规模繁殖的能力,从而保证种群的延续。而显然这一次它们繁殖过头了,等待它们的将是出现更多的捕食者。食物链形成了“一物降一物”的现象,维系着物种间天然的数量平衡。可是人类等不及让生态环境自动调节,眼下保住数千万人的口粮才是当务之急!

大约在20年前,新疆发生特大蝗灾。人们启用50万鸡兵剿灭蝗虫,可是鸡的抗性太差,不堪重负,一场战役下来损失率在10%左右。旋即调10万只浙江鸭进疆围剿蝗虫,鸭的损失率在5%左右。鸡鸭两军会师,于是很快展开大兵团歼灭战,控制住了灾情。
经此一役,人们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用石头为鸟修建“寓所”,保持一支足够数量的“常规军”随时歼灭来犯之敌。

时光荏苒,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如今非洲蝗虫和伊朗蝗虫合流,自西向东浩荡而来。对人类而言这又将是一轮严峻的考验,考验人类的耐心和防治害虫的手段。
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大约有4000亿只蝗虫袭击了印度拉贾斯坦邦,导致大量农作物被毁并有向其它邦蔓延的趋势。有印度学者预测,蝗灾将造成印度粮食减产30%-50%,这极大地引发了印度政府的担忧。印巴都是我们的邻居,他们遭受蝗灾,也必将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蝗军”何时东进,何时越过高山,或者沿南亚次大陆东进,绕道东南亚进犯我国南方?
在疫情严峻的当下,又见蝗虫的传说,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人类需要共同面对挑战,并战胜这些挑战,毕竟历史的车轮还会滚滚向前,我们没有退路,更不能退缩!
二十年前“蝗军”来袭,鸡鸭会师立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