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预算外资金制度的改革

2024-05-16

1. 我国预算外资金制度的改革

近期内预算外资金改革的重点是:1、对现有的预算外资金进行清理。2、在对预算外资金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制定科学严格的预算外资金支出范围和标准。3、改革计划管理办法。4、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分级财政体制,改革现行复式预算体系,大力推行部门预算,为建立统一的政府预算,将预算外资金彻底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积极创造条件。

我国预算外资金制度的改革

2. 预算外资金的历史和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后,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开始把原来预算内的一部分收入,放到预算外管理,国家财政资金开始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部分,这才形成预算外资金这个特殊范畴。十年动乱时期,预算外资金迅速膨胀,1976年已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35.5%。1979年我国进入全面体制改革的新时期,对地方预算扩大了自主权,对企业放权让利,所以预算外资金的增长超过任何一个时期,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点和问题,按当时口径统计的预算外资金的增长变化有以下四个特点:(1)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1992年比1978年增长11倍,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97.7%,名副其实地成为国家的“第二预算”。(2)预算外资金历年增长速度均超过同年的GDP和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造成资金的严重分散。(3)从预算外资金结构看,一向是企业和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居主导地位,从近几年变化趋势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部分增长较快,比重上升,地方财政管理的部分绝对数和比重下降的幅度都较大。(4)由于管理不严,财经纪律松弛,化预算内为预算外、化生产资金为消费基金、化公为私等现象有所滋长和蔓延。因此,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已成为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的重要原因,也是当时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的重要原因。为贯彻落实人大和国务院有关规定,财政部决定从2011年1月1日起,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3. 预算外资金的历史和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
  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后,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开始把原来预算内的一部分收入,放到预算外管理,国家财政资金开始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部分,这才形成预算外资金这个特殊范畴。
  十年动乱时期,预算外资金迅速膨胀,1976年已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35.5%。
  1979年我国进入全面体制改革的新时期,对地方预算扩大了自 *** ,对企业放权让利,所以预算外资金的增长超过任何一个时期,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点和问题,按当时口径统计的预算外资金的增长变化有以下四个特点:
   
  (1)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1992年比1978年增长11倍,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97.7%,名副其实地成为国家的“第二预算”。
  (2)预算外资金历年增长速度均超过同年的GDP和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造成资金的严重分散。
  (3)从预算外资金结构看,一向是企业和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居主导地位,从近几年变化趋势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部分增长较快,比重上升,地方财政管理的部分绝对数和比重下降的幅度都较大。
  (4)由于管理不严,财经纪律松弛,化预算内为预算外、化生产资金为消费基金、化公为私等现象有所滋长和蔓延。
  因此,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已成为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的重要原因,也是当时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的重要原因。
  为贯彻落实人大和国务院有关规定,财政部决定从2011年1月1日起,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预算外资金的历史和现状

4. 简述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基本措施和具体做法,并说明不同做法下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全国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具体做法

(一)狠抓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各项配套办法,不断深化预算外资金管理。
(二)强化票据管理,从源头上抓紧抓好“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
(三)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实行票款分离。

(四)加强财政专户管理,确保专户资金的安全。
(五)实行科学化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七)不断规范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在严格抓好县以上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的同时,全省进一步加强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
(八)积极开展预算外资金管理专项检查工作。全省连续四年开展了预算外资金管理专项检二、全省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统一了思想,转变了观念。(二)有效地制止了乱收乱支的现象。
(三)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四)规范了财政和财务管理。

5. 关于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

一、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较为落后
 
我国会计工作的特定服务对象称之为会计主体,根据会计服务的主体不同,可将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其中,根据国家预算的拨款方式,可将事业单位划分为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三种类别,其组成形式较为复杂。在市场经济下,由于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其内部的管理控制、会计核算等内部运作模式逐渐向企业化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环境需要,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难以全面、准确、真实反映各个事业单位的财政情况、经营成果。
 
(二)会计目标相对单一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目标包括“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两种。相较而言,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多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其是以监督为主要任务,目标是向资源的委托方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财务部门或上级单位,委托各个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履行其职责,同时还需向委托方提供相关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信息。然而,由于我国预算会计信息的特定服务对象,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社会对财政预算透明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已不仅仅限于财政资源委托方,以受托责任观作为单一的会计目标已不能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
 
(三)会计核算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的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其会计科目的设置较为简单,难以满足预算改革的需要,面对部门职权范围之外的社会保险基金、基本建设资金等事项,并未将其纳入会计核算内容的范畴进行统一核算。我国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的成本核算,往往缺乏科学性、全面性、真实性,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从而难以真实、准确的反映固定资产净值,由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此外,现行的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往往无法准确、全面的反映、核算政府的债权、债务信息,对于一些债权投资的核算方式也未作规定;而对于债务信息,由于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以至于一些实际发生、形成的负债无法及时反映,而确认的标准多为实际的现金支付,从而往往存在虚增预算结余的现象。
 
二、促进预算会计改革的相关措施
 
(一)在会计改革的基础上,进行预算会计体系的重建
 
由于预算会计是会计体系中的一个独立分支,从而具有针对性的进行预算会计体系的重建、整体框架的全面改革。当前的预算会计体系由政府会计、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组成,就未来发展的趋势而言,应将其归集为政府会计体系,其中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两者间的关系应是总与分的关系。目前,事业单位应被列入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范畴,通过改革与完善,其逐渐向企业化会计发展。对于政府的财务报告,应将国有资产、社会保障金、预算情况、采购基金列入上报财务信息之内,从而更加全面、真实、准确的反映政府业绩与财务受托责任。
 
(二)对政府会计信息体系进行完善和改进
 
会计系统以满足使用者需要提供信息为目标,财务报告是实现信息服务的基本工具,为帽子不同类别使用者的需要,财务报告要反映实际相关信息,政府会计报告系统的设计十分重要,其中要有详细的政府财政信息,对支出和成本要有详细说明,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达到控制支出的目的;对内部审计及独立的外部审计,都要通过报表的形式体现;将会计系统与计划管理、预算管理、现金管理、债务管理及审计系统相结合;对资产、负债、人力资本信息有详尽的报告,同时也要体现政府产出及政府政策的相关信息。以此达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成本管理的目的。
 
(三)权责发生制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使用者评价政府财政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权责发生制是评价的主要手段,在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会计不断改革,虽然实行的会计模式不尽相同,但都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得到广泛应用。其原则规定,收入是以政府是否提供服务为标准来确认的,在接受服务后,当期费用为相应的义务,列入资产负债表时要作为债务处理,从而详细的反映出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权责发生制要求将所有的经济资源全部通过资产负债表体现。我国会计改革不仅要从实际出发同时也可以借鉴国际模式,对应收账款及应付账款进行确认,达到各期平衡,明确政府责任。我国预案算会计基础改革,可以应采取渐进式,由个体到整体,由地方到中央,从根本上明确政府的责任。

关于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