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赔款的来源与去向

2024-05-13

1. 庚子赔款的来源与去向

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与德﹑法﹑俄﹑英﹑美﹑日等11国驻华公使,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第六款规定,赔偿各国关平银4.5亿两,年息4分(4%),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关也归海关管理。这项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彻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社会。各国的分配率以俄国最多,计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还本付息定在上海办理,先由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银行经收。次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行,参加组成银行委员会,所收本息摊交各国所定银行。清政府以关税收入仅能抵偿旧借外债,为筹还赔款计,将年额2121万余两摊派各省﹑关,从而引起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在偿还该赔款时银价跌落,各国坚持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到1905年,镑亏积欠120万英镑(合银800万两)。4月26日清政府为支付这项差额,向汇丰银行借款100万英镑,年息5厘,20年还清,本息合计1525000镑。以关税及山西省烟酒税厘金作抵,债票按97%在伦敦发行,市价 99%~103%。这项借款实际是庚子赔款的追加负担。

庚子赔款的来源与去向

2. 庚子赔款的介绍

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西方人称为“拳乱赔款”(Boxer Indemnity)。

3. 什么是庚子赔款?

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西方人称为“拳乱赔款”
1.庚子赔款之款项白银四点五亿两,是以当时中国人口4.5亿定的,这是非常具有侮辱性的一个数字,意即每个中国人赔款1两。 那么说下庚子赔款中4.5亿两的大致流向。
2. 庚子赔款中,拿走最多赔款的是当时的俄国,其赔款款项用于建设旅顺到哈尔滨的”中东铁路”,1917年苏联成立后,当时中国没有赔付的余款被苏联放弃,但其实放弃和退回的加起来也不过原赔付款项的百分之二十。

什么是庚子赔款?

4. 庚子赔款的一些事

  中国清政府偿付八国联军侵华的赔款。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爆发,对帝国主义进行拼死抵抗。气急败坏的帝国主义列强伙同腐朽的清政府对义和团进行了联合绞杀,并于1900年,即庚子年要求赔款,史称庚子赔款。其中具体项目见于1901(辛丑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德、法、俄、英、美、日等11国列强无理要求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

  1909年起,美国将所摊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余款本利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缓付5年,德奥部分因战败取消,和俄国缓付部分,都拨作国内公债基金。1924年5月底苏联政府声明放弃俄国部分庚款,于清偿所担保债务后,完全充作提倡中国教育款项。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并订立协议,充作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或充作外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发行内债基金之用。这种退回庚款的实际使用,大都由中外合组的管理委员会主持。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清亡以后继续利用庚子赔款选拔留学生。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1949年掌管“清华基金”的杰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到台湾后,又利用这笔款项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

  作为奴化思想的一部分,退款兴学给中国人灌输西方思想。如胡适,就是此次赔款中被培养出的大学生,就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可见其效果。

  同时,美国一向喜欢“做坏事、留美名”,美国以赔款过多为由进行退款,目的是为自己留下一个“美名”。

  至于其他国家,各有各的原因。沙俄是因为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德奥部分因战败取消,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此时国内已经是北洋政府掌权,而这时的国际形势已经是美国独占鳌头,同时也操控着中国的北洋政府,列强也是忌惮美国的实力,在中国的殖民问题上作出让步。

5. 什么是庚子赔款?

1900年为庚子年。
“庚子赔款”,指的是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
“庚子赔款”,事发1901年,现在是2020年,距今已有119年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什么是庚子赔款?

6. 庚子赔款的特点

一是数目巨大: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 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
二是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国家以庚子条约所赔款项在中国用于办学
根本目的是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于是,1909年6 月,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
我知道就这些 盼采纳!!!

7. 什么是庚子赔款?

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西方人称为“拳乱赔款”
1.庚子赔款之款项白银四点五亿两,是以当时中国人口4.5亿定的,这是非常具有侮辱性的一个数字,意即每个中国人赔款1两。那么说下庚子赔款中4.5亿两的大致流向。
2.庚子赔款中,拿走最多赔款的是当时的俄国,其赔款款项用于建设旅顺到哈尔滨的”中东铁路”,1917年苏联成立后,当时中国没有赔付的余款被苏联放弃,但其实放弃和退回的加起来也不过原赔付款项的百分之二十。

什么是庚子赔款?

8. 庚子赔款的背后的故事

 史实之一:李鸿章在中外交涉中深深感到,列强“虎狼群”,弱国无外交,唯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能否结束大清国的厄运。李鸿章是中国近代一些重要卖国条约的签订者,因此,国人对其十分痛恨。李本人又何尝不知道每次画押签订,必须使自己成为众怨所集,众怒所归!国人对清政府丧权辱国,也的确习惯迁怒于李氏。但时势可以造英雄,也可以毁英雄。李氏纵为“英雄”,可以平息国内祸乱,又如西方列强何,又如慈禧老佛爷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看一看李鸿章如何临危受命,如何与列强交涉,其个人命运的结局又将如何。庚子事变,似乎“打”是慈禧,和也是慈禧;“成”是慈禧,败也是慈禧。战事一开,形势便朝着有利于列强的方向发展。慈禧害怕了,她的“联拳抗洋”、“以战促和”的决心愈发动摇。1900年7月8日,慈禧只好致电李鸿章,要求其马上来京,任命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在为其日后和谈大臣的政治身份进行准备。慈禧想借这个三朝重臣、外交能手来处理直隶局势。12日,又命令他兼程北上,勿得停滞。7月21日,李鸿章自广州抵达上海,但又感到此次议和非同以往各次,极为棘手,实际上没有什么可谈,谈结局不好,不谈结局会更糟。如果和谈结果导致全体国人痛恨,弄不好慈禧就会使他成为替罪羊。于是便以“连日盛暑驰驱,感冒腹泻,衰年孱躯”为词,“难以迅即北上”。但不久,国都沦陷,朝廷逃亡,“两宫西狩”。慈禧再也等不急了,朝廷的电报再一轮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李鸿章北上与正在攻打这个国家的洋人议和。朝廷本来已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调任为大清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而慈禧的最后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1900年7月17日,当77岁的李鸿章在广州登船准备北上之际,南海知县裴景福问他以何办法让国家少受损失,李鸿章叹道:“不能预料!唯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9月,李鸿章等上了一个“为款局急宜挽救,不可再失时机”的密陈奏片,大意是要朝廷向列强认错,以便与各国和议。1900年9月8日,慈禧照允,以光绪名义颁发了“罪已诏”。14日,发布“剿拳上谕”,称义和团是“祸端”,“即著痛加剿除,以清乱源而靖地方”。正是这个谕旨,使日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渐有端倪。11月初,李鸿章到达北京。列强联军照会李鸿章和庆亲王,提出议和谈判的6项条款:惩办祸首;禁止军火输入中国;索取赔款;使馆驻扎卫兵;拆毁大沽炮台;天津至大沽间驻扎洋兵,保障大沽与北京之间的交通安全自由。这严重侮辱大清国国家主权的6项条款,令李鸿章说出了列强犹如“虎狼群”的话,他也终于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自己根本无法使大清国逃脱厄运。逃亡至西安的慈禧,在黄尘烈风中天天盼着李鸿章的“好”消息。虽然大清国于1900年夏天发生的巨祸慈禧难脱其咎,但李鸿章必须在联军的追究面前维护住慈禧的权力,他只有日复一日地“竭力磋磨”。“每当聚议时,一切辩驳均由李鸿章陈词;所奏朝廷折电,概出李鸿章之手。”李鸿章日理万机,忙得焦头烂额。一天,他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贤良寺的路上受了风寒,旋即病倒。故作拖延以“漫天要价”的联军沉不住气了,占尽“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终于出笼。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南方的封疆大臣,力主不能在“议和大纲”上“画押”。刘坤一就认为这个大纲,“实与亡国无异”。只有袁世凯表示唯有“委屈应允”,全部接受列强所强加的条款。李鸿章对“不明敌情”却“局外论事”的张之洞十分恼火,他表示如果坚持不“画押”,谈判即刻便会破裂,结果只能是将大清国拖入无止无休的战乱——联军在京城屯兵数万,有随时扩大战争的能力;在这种内外皆危之际,高谈阔论并不能扭转危难。似乎只有袁世凯比较理解李鸿章的心情。李鸿章认为,在权衡国家利益与统治阶级利益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只要能不把慈禧作为祸首惩处,其余条件不在话下。当各省在分配摊派赔款问题时,各督抚都纷纷说明困难,要求少承担或不承担,也只有袁世凯一马当先,主动承担摊派山东90万两。后来,“议和大纲”果然没有将慈禧列为祸首,也没有让她交出权力。于是朝廷给李鸿章回电:“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代表大清国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李鸿章闻之,咯血不止。他是有心爱国,而无力回天。他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便想尽快地结束谈判,而谈判结束的直接标志是联军撤出京城和皇室朝廷回京。可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李鸿章已经没有力气与洋人争来争去了,他吐血已经使自己几近“濒危”。即使如此,病中的李鸿章还没忘给张之洞传话,说是电报每个字四角银元实在太贵,要他不要再发“空论长电”,凡事可以摘要发出,以节省经费。1901年9月7日,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异常耻辱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李鸿章在病榻上上奏朝廷: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难以想象就要离世的李鸿章在写下“必多一次吃亏”这几个字时会是什么心情。他毕生致力的“外修和好,内图富强”的愿望,此时说出来实在是一种前途渺茫下的伤心无奈。但于后世的外交不无启迪意义,只有自强,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远在逃亡地的慈禧复电李鸿章,言他“为国宣劳,忧勤致疾”,望他“早日痊愈,荣膺懋赏”。但是,李鸿章没有等到“荣膺懋赏”的那一天。1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他“久经患难,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享年78岁。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写出煌煌大作《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各国在确定了各自的所得数后,又与清政府就赔款是属于银本位还是金本位的问题进行了争执。本来按条约规定,中国应付与各国海关银,但在银价日益下跌的情况下,帝国主义国家感到按银付款对他们不利,于是便以条约中规定有海关两和外币比价为借口进行讹诈,无理坚持赔款为金本位赔款。在帝国主义压迫下,1905年7月,清政府被迫承认向列强的赔款为金本位赔款,同时还答应向列强各国支付1905年以前所欠各国金镑之亏损。据此,中国对日本的庚款部分也便改用英镑来支付,按9763日元折合1英镑的比价支付。此外,中国另付与日本1905年以前的所谓“镑亏”724487日元(514916关平两)。日本还得寸进尺,无理要求中国今后的对日庚款部分“按期以电信汇票购镑汇交驻扎伦敦日本总领事接收”。1914年帝国主义两大阵营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集团为了拉拢中国参战,向中国提出了缓付5年庚子赔款并免加利息的条件做诱饵。日本由于也参加了协约国集团,在庚子赔款问题上只得采取与英美一致的步调。1917年12月1日,日本同意中国将对日庚子赔款缓付5年。1922年底,中国对日庚款暂缓5年的期限已满,于第二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法令,决定把庚子赔款余额(72108776日元)移充“对华文化事业”之用。据此,日本制定了“对华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并在外务省设立了文化事务局,掌管有关对华文化事业的事务性工作,另外还设置了对华文化事业调查会作为咨询机关,审议对华文化事业。这年底,日本主管对华文化事务的官员出渊胜次等与中国驻日公使汪荣宝等进行了非正式磋商,大致商定,将此后的庚子赔款等用于中国所办的文化事业为主,如在北京设立图书馆、人文科学研究所,在上海设立自然科学研究所,并每年拨出30万补助中国留日学生经费,此外如再有余款,在适当地点设博物馆、在济南设医科大学、在广东设立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等。1924年2月6日,中日双方正式签订了《关于以庚子赔款办理对华文化事业之协定》,共9款,决定由中日双方各出10人组成评议委员会。日本以所得庚款每年380万元投资对华文化交流演讲及互派学生旅行费、留日中国学生补助费等。《中日文化协定》签订后,北京政府教育部在1924年颁布了《庚款补助留日学生学费分配办法》,规定各省按众议院议员名额,确定留日生人数。但中国学术界则从一开始就对日本的“对华文化事业”持反对态度,教育界不少人士认为此举是“似是而非之退还赔款”、“似是而非之合作”。4月27日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退还庚子赔款事宜委员会等11家国内学术团体,筹划决定并管理日本以庚子赔款办理文化事业之一切事务。全国教育学术团也发表宣言,主张中日合设文化事业理事会,理事人数中日各半,别设理事长一人,由中国人充之,这是最低之限度,并提出如果日本不能容忍这些办法,将决不参加此种事业。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早在日本初议退回中国庚款、用于“对华文化事业”时,就群起反对。1923年6月26日,留日学生总会发表宣言,认为日本对在日中国留学生的补助包藏日本文化侵略之祸心,不能接受。7月,留日学生又发表宣言,指出:“日本对华文化事业不容中国人参加意见,只为日本帝国利益打算,全不计及中国人本身之利益,这分明是日本在中国大陆上实施殖民政策之前驱或附属事业而已。”1925年5月4日,《中日文化协定》在北京换文,在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下日本稍作让步,同意组织中日协商总委员会。该委员会虽由中方10人,日方10人组成,委员长也由中国方面充任,但日方规定该委员会的职权不得超出日本法令范围,对于事业的计划、规定和管理3项权限,将来如有计划,仍须经过日本帝国议会协赞后始能生效,日本外务省的文化事务局仍然有最后决定的实权。由此可见,这个总委员会不过是一个处处得听命于日本的虚设机构而已。有鉴于此,5月9日,全国教育联合会庚款委员会通电各省教育会,明确表示反对《中日文化协定》。6月3日,教育界19大团体发表宣言,反对日本文化侵略,坚决要求取消协定。8月17日至23日,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太原召开会议,通过了《拒绝日本、英国以庚款行使其侵略主义之教育文化办法案》。1926年6月,中华改进社又向北京政府提议,以日本文化事业办法有损我国主权为由,请求交涉废止。8月6日,教联会发表对日庚款特别宣言,认为中方所选定的中日协商总委员会中的中方11名委员,多数迎合日本意旨,号召国人不承认他们的所做所为。8月13日,日本秘密将原中日协商总委员会改名为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21日,在东京开会,中国委员江庸参加会议,国内教育团体表示,不能承认日本庚款的非正式退还。教育改进社通电留日学生就近监视江庸的行动。尽管知识界坚决反对日本的对华文化事业,但北京政府屈于日本的压力,不但继续支付对日庚款,而且也任由日方打着退还庚款的旗号来从事“对华文化事业”。从1923年底到1937年14年间,中国共付给日本赔款达45731181日元,加上青岛公有财产及制盐业补助国库券,中国实付与日本的赔款数额占庚款的99%,而在这些费用的支出中,由中国人所用部分,仅有留日学生之补助和中国学者学生之访问费用,两项共计不到整个庚款的19%。日本将庚子赔款用于所谓对华文化事业只不过是一种幌子而已,它虽想以此博得中国人民的好感,但却掩盖不了其侵略实质。从日本设立的处理庚款等项的机构来看,1923年4月成立了“对华文化事务局”,直属外务省,局长由亚洲局长兼任;12月又设立“对支文化事业调查会”,会长由外务大臣充任,其委员多为日本政府、议院、银行及大学的要员。此外日本在华设立的各项所谓文化事业机构,也无一不是处于日方的完全控制之下。中国对日认款所有预算,都须由日本国会逐年通过,完全由日本操纵,这与有的国家将退还庚款指定专项用途是有本质区别的。如美国的退还虽不是无条件的,但其所指定的条件也只是要中国必须将所退庚款用于教育事业,中国对其所退之庚款有很大的自主权;而对日庚款的使用权操在日本手中,使用去向最终还得服从于日本的利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