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的经济概况

2024-05-16

1. 浦东新区的经济概况

2012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929.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8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20.7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576.27亿元。 2013年,按照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浦东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平稳较快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达6448亿元,比上年增长9.7%;地方财政收入达6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4.4%。  至2011年,全区有小学173所、中学161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工读学校1所、职业技术学校7所(区属)、中等专业学校7所、高等教育学校26所、幼儿园224所、国际学校12所。全日制教育在校学生50.56万人。 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浦东教育对外合作与开放不断深入。大力发展涉外教育,在浦东相继创办了英国德威、美国协和、香港耀中、美国学校、日本学校、德国学校等国际学校。加大教育投入,实行义务教育经费全区统筹,2010年区级教育支出达到49.4亿元。通过教师柔性流动等多种方式,促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12.4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同住子女,全部免费进入公办学校和享受政府补贴的民办学校就读。加快上师大附中迁建等项目建设,全年新增公建配套校舍42所。  1990年—1995年,浦东新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达到了220多亿元,完成了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内环线、杨高路拓宽、外高桥电厂、凌桥水厂、煤气厂二期工程等十大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连接浦西、“东西联动”,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和城市面貌。 1996年—2000年,浦东新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00多亿元,建设浦东国际机场、浦东国际信息港、浦东深水港一期工程、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外高桥电厂二期工程、外环线、给排水工程、黄浦江越江隧道工程、东海天然气工程。这些重大工程,到20世纪末基本完成,构筑了现代化新城区的框架。特别是1999年,浦东国际机场通航,地铁二号线全线贯通,“地下长龙”连接浦江两岸,构成了一幅“上天入地”、比翼齐飞的壮丽景象。 1999年起,浦东投入巨资,拉开了整治浦东河道的序幕。张家浜西起黄浦江、东至长江口,全长23.5公里,是横贯整个浦东的骨干河流。西头连着黄浦江的繁华光影,东边展现着田野牧歌式的自然风景。张家浜整治工程总投资达6.17亿元。从1999年11月开工,至2002年5月全线整治完工,使昔日臭水浜,今日成清水河。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托普弗先生称赞其为“城市规划的典范”。2003年张家浜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1年—2010年,浦东陆续投入1500亿元,围绕“四网”——即对外交通网、区域交通网、越江交通网、轨道交通网,“三港”——即国际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继续推动重大工程建设。国际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是浦东新区立体交通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对外交通的枢纽,是海陆空的通道和走廊,是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浦东是上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先进的国际物流港口,航空运输、铁路轨道运输、城际高速路共同建构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体系。浦江大桥、海底隧道、磁悬浮列车、地铁线路织成密集的交通网络。 跨越黄浦江交通设施有南浦、卢浦、杨浦、徐浦4座大桥,上中路、龙耀路、打浦路、西藏南路、复兴东路、人民路、新建路、延安东路、大连路、翔殷路、外环线11条车辆隧道和1条外滩人行观光隧道。 跨海交通设施有通往崇明的上海长江大桥(隧道)和通往洋山的东海大桥。 浦东的轨道交通有浦东铁路和磁悬浮线,轨道交通2、4、6、7、8、9、11、13、16号线,途经浦东73个站点,总里程110公里。另有在建中12号线,规划中的11号线迪士尼段、9号线东延伸、13号线二期和18号线、14号线。对外交通运输枢纽主要有浦东国际机场、外高桥港区、洋山深水港区、上海汽车长途客运总站(东站)、川沙汽车长途客运站、南汇汽车长途客运站。  区内主要交通干道有内环线、中环线、外环线、郊环线、迎宾高速、沪芦高速和华夏路(华夏路高架)、龙东大道、张杨路、浦东大道、五洲大道、浦东南路、川沙路、杨高路、罗山路、沪南公路、华东路、申江路、川南奉公路、南六公路、南芦公路。  浦东新区所属公交企业有浦东大巴、上南巴士、浦东强生、浦东大众、锦江公交、华夏公交、申浦公交7家,公有营运车辆3586辆,营运线路216条。 外高桥港口地处浦东东北角,濒临长江口,江面开阔,江水较深,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外高桥港区是上海建设航运中心的重要基地,也是连接洋山深水港的水上通道。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包括东海大桥、港区工程、芦潮港辅助作业物流园区等三大项目,并建5个集装箱泊位,吞吐量将达300万标箱,总投资达190亿元。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复查文物点305处,新发现文物点168处。高桥镇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年底,全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个、市级11个、区级12个。 在川沙古镇的东南面,有着明嘉靖年间筑的城墙,后经多次拆毁和重建,到“文革”期间,城墙仅存50米。在城墙上还建有魁星阁和岳碑亭。在川沙镇及周边地区,纪念地有黄炎培故居、宋庆龄故居、张闻天故居、吴昌硕纪念馆和太平天国烈士墓等。 有知名度的文化设施和旅游景点有: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科技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海洋水族馆、东方艺术中心、滴水湖等。

浦东新区的经济概况

2. 杨浦区的经济


3. 青浦区的经济

 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718.1亿元,比上年增长8%。 2010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5:60.5:38.0。与2008年1.8:61:37.2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8个百分点,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较金融危机前有所上升。财政收入稳步增加,超额完成全年预定任务。2010年全区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区级财政收入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全区结算财力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上年剔除基金后为78.5亿元)。全区财政支出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青浦区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组织化、品牌化、标准化程度较高,开展特色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引导农家乐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成功举办捕捞节、草莓节等农事节庆活动。 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2.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15亿元,增长6.2%;林业产值0.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畜牧业产值2.2亿元,增长12.9%;渔业产值4.4亿元,增长3.3%。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259公顷,比上年减少12.3%,完成粮食总产量11.1万吨,比上年减少6.8%。2012年,青浦区完成农业总产值25.4亿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种植业产值16.5亿元,增长8.2%;林业产值0.6亿元,增长37.9%;畜牧业产值2.9亿元,下降20.2%;渔业产值4.6亿元,增长5%。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着力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加大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的倾斜力度。2007年区本级财政对纯农业各项补贴金额达到4587万元,对林业补贴金额2434万元,对经济薄弱村发放专项补助资金2100万元。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层次、有步骤地推进,截至2007年全区共有30亩以上水稻规模经营单位548户,种植面积12.5万亩,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75%。10亩以上蔬菜规模经营单位372户,种植面积2.6万亩,占全区蔬菜种植面积的33%。金泽镇建国村等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试点建设全面启动,农村自然村落综合整治982户,共投入资金1969万元。面向农民的特种大病特殊保障机制趋于完善,在全区16.5万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投保覆盖率接近100%的基础上,又启动了“特种大病救助基金”,现已有11.8万农民自愿参与,筹资金额354.6万元,现有受益人数16人,受益金额32.7万元。对纯粮户家庭人员安置就业,并进行就业援助和择业指导。公交“村村通”和农村低等级公路标准化改造进展顺利,新开通农村公交线路7条,新改建农村道路52.3公里、危桥88座。老年农民养老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7年,全区共新批外资项目82个,吸引外资质量继续提高,平均每个项目的合同外资638.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8%。2007年内陆续引进了日立电梯、东航惠普等5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吸引合同外资5.2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8个,合同外资3.3亿美元,占合同外资额62.9%。全年外方到位资金4亿美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2007年进出口额9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6%。其中进口总额4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出口5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3%。2012年,全区进出口总额112.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7%。其中,出口65.8亿美元、进口46.3亿美元,分别下降9.8%和9.6%。

青浦区的经济

4. 闸北区的经济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5.7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6.4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9.30亿元。全年完成区级增加值99.45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全年财政收入91.66亿元。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商业商贸服务业、交通物流服务业、房产建筑业实现区级税收50.64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4.4%。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内资418.19亿元,年均增长19.3%;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3.48亿美元,年均增长14.6%。引进科勒、村田、TESCO、淡水河谷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3家。街镇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街道镇实现区级税收12.24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比重达到20.4%,5个街道镇实现区级税收超亿元。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2011年科技企业实现区级税收10.92亿元,同比增长29.5%。从2006年开始,全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累计完成增加值514.22亿元,年均增长12.4%,其中2011年完成增加值129.84亿元,比2006年增长79.2%;累计实现区财政总收入511.75亿元,年均增长19.9%,其中区级财政收入206.41亿元,年均增长17.6%。2011年完成区级财政收入60.01亿元。 境内手工业历史久远,尤以棉布著称。近代工业始见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租界地区意商丝厂。清光绪七年(1881年),华商投资10万两银,创办上海第一家民族机器缫丝厂公和永缫丝厂,产品畅销国内外。光绪三十三年,商务印书馆设新址于宝山路。清宣统三年(1911年),闸北水电公司建于叉袋角,为沪上第一家由中国人所办的水电厂。民国2年(1913年),福新机器面粉厂投产。由于闸北系华界地区,且水陆交通便捷,地广价廉,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民国15年,境内缫丝、制茶、日用化学品、玻璃、搪瓷制品、印刷、机器制造等近代工业工厂增至300余家,时被人称为“华界工厂发源之大本营”。民国21年一二八日军入侵上海时,境内华界工厂仅向上海社会局登记被毁达841家。战后有所恢复,至民国25年,境内有工厂574家。民国26年,日军再次侵沪,境内华界地区工厂基本被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工业复苏缓慢,且多数为小工场、小作坊。至民国36年,境内约有大小工厂174家。至解放前夕,稍有规模的工厂仅有41家。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官僚资本企业3家,同时扶持私营、合作工厂发展。1951年,境内有工厂580家(其中私营569家),资本401.7亿元(旧人民币),大都为小厂。解放初至1957年,一批轻工、化工工厂迁入境内和田路附近,形成以化工、仪表为主的“和田工业区”,为上海解放后全市早期工业小区之一。1956年对私改造完成后,经裁并组合,工厂规模扩大,技术更新,生产发展。1957年底,境内规模较大的市属工厂有97家,固定资产原值5363.73万元,为1951年12倍,工业总产值1.63亿元,利税3837.13万元。1958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为境内工业转折性发展时期。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境内彭越浦地区,辟建以机电工业为主的彭浦工业区,占地5.5平方公里,先后从外区迁入的有上海冶金通用机械厂(今彭浦机器厂)、上海华通开关厂等7家机电工业大型骨干企业及一批中小型工厂。“大跃进”中,区内其他地区发展也甚显著,志成兴钢铁制品厂“一把钳子闹革命”事迹闻名全市。联华带钢厂“七天闹革命”实现轧钢半自动化成果,受到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肯定。精业机器厂(今上海压缩机厂)小设备加工大部件“小猴骑大象”创举,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表扬。期间,解放妇女劳动力,组成里弄生产组289个,1960年增至795个。至1960年末,彭浦工业区有大型工厂12家,职工1.7万余人,工业总产值2.58亿元,占全区24%。1963年,区手工业局成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几经调整,组成街道工厂58家,生产组316个。市(部)属工厂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制成属国内首创产品20余项,并有机电、纺机、染织、搪瓷制品等产品批量出口。至1965年,工厂增至175家(不含街道工厂),工业总产值8.23亿元,利税2.33亿元,固定资产原值3.38亿元,分别比1957年增加4.05倍、5.07倍和5.30倍。“文化大革命”初期,境内工业生产受到影响,1970年后,稍有好转。1974~1975年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生产又遭破坏。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生产开始回升,许多工厂产品升级换代,市场扩大,出口有所增加。1977年,区手工业局撤销,31家街道工厂划归市有关工业局管理。1978年,建立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在原生产组基础上又组建成一批街道工厂。至1979年,境内市(部)属工厂增至207家,工业总产值25.85亿元,利税7.59亿元,固定资产原值9.01亿元,分别比1965年增加2.14倍、2.26倍和1.67倍,出口产值1.92亿元。1980年,区属集管工业有工厂145家,工业总产值8621.68万元,利税3153.66万元。在改革开放中,境内市(部)属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自主权扩大,技术进步加快,先后制成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新产品46项,获国家质量金质奖、银质奖产品32个,并涌现一批诸如“水仙牌”洗衣机等名牌产品,出口创汇企业由1979年26家,增至1993年90家。1993年,区市(部)属工厂249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4家),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原值、出口产值分别比1979年增加2.42倍、3.16倍和3.69倍。区属集管工业经过调整、整顿、改组,至1984年,有工厂148家。1988年,在深化改革中组成4个行业性公司,经济效益提高。1993年,区集管工业工厂增至155家,工业总产值6.29亿元(不变价。下同),出口产值1.47亿元,分别比1984年的1.7亿元与0.14亿元增加2.7倍和9.5倍。区属其他系统工业有工厂468家,另有私营工厂32家。乡办工厂舒乐衬衫厂发展成为跨国舒乐时装集团公司。商办、街道、校办工业某些工厂产品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1984年,为加快地区工业改造和结构调整,投资1.44亿元,于江场西路辟建“走马塘工业小区”,后扩展为占地120公顷,改名“市北工业新区”,吸引各方客商投资建厂。1993年,批准立项三资项目8个,总投资2245万美元。境内工业百余年来,历经发端、兴起、破坏、恢复、发展,今已成为上海主要老工业区之一。至1993年,境内有工厂904家,其中国营285家占31.5%,集体533家占59%,“三资”企业53家占5.9%、私营32家占3.5%、跨国企业1家占0.1%,职工19.76万人(不含私营。下同),固定资产原值40.59亿元。区内市(部)属及区属工业企业总产值103.39亿元,利税6.84亿元,出口创汇5.29亿元人民币和7427.5万美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境内工商业兴起。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闸北自治公所征收地方税。民国元年(1912年)后,税捐由闸北市政厅、闸北工巡捐分局等稽征。20年代末,工商业日趋兴旺,税捐甚多,由国民政府财政部、上海特别市税务机构稽征。一二八、八一三日军两次入侵上海,境内华界工商业大都被毁,税捐锐减。抗日战争胜利后,境内工商业稍有恢复,却多为小厂、小店、小作坊及摊贩,税捐甚少。1950年8月,成立上海市税务局闸北区、北站区分局,实施复税制,从区内中、小企业摊贩众多和地处陆上北大门特点出发,加强纳税户组织领导和对铁路上海北站地区税务稽征。1952年8月,闸北、北站两区设财政科,管理区属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税务机构在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管理监督作用,以保证国家税收收入。1956年2月,闸北、北站两区合并为闸北区。1956年公私合营后,经济所有制趋于单一,税制简化简并,为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财经工作总方针,区财政局以百分之九十精力用于促产增收。是年,财政收入达4105万元,为1950年的8.27倍。1958年,彭浦工业区建立,市、部属大中型企业利、税划归区税务局稽征管理,税源大增。11月,区财政、税务机构合并成立闸北区财政局。1960年,财政收入高达7.34亿元,为历史之最。1962年9月,恢复区税务分局,区人民政府再设财政科,撤销区财政局。1965年,市、部属企业利税划归市税务局征管,区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当年财政收入不足上年度的11%。“文化大革命”期间,税收稽征管理机构撤并,工作削弱。1968年2月,成立上海市闸北区税务分局革命委员会。1968年7月,区财政科和区税务分局再次合并。197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闸北区办事处与财税机构合并,成立闸北区财政局革命委员会。1978年1月,银行机构和区财政局分开。11月,区税务分局对外挂牌,对内财政、税务一套班子。1979年以前,财政管理实行统收统支体制,收入全部上交,支出由市下拨。1979年起,市对区预算收支采取“收入上交,支出由市安排,另给机动财力”体制。1983年起,实行两步利改税,逐步恢复原有税种和开征一批新税种。1988年,实行“核定收支基数,前三年递增包干上交,后两年增收分成”体制,市对区进一步放权。1991年7月,财政、税务机构分开,建立上海市闸北区财政局、上海市税务局闸北区分局。财、税两局分设后,组织大检查,开源节流,制订一系列“放水养鱼”培植财源措施,培训企事业财会人员,开展咨询服务。随着市、区两级管理体制实施,区政管理力度增强,财税地位、作用日益明显。财政收入日益增加,区财政对各项事业资金投入亦逐年增多,推动全区社会发展。1993年财政收入4.56亿元,比1978年8309万元增加4.49倍,其中,税收占98.74%。财政支出2.89亿元,其中,文教卫生经费支出1.24亿元,占总支出42.91%,为区中、小学教育水平及教育若干方面进入全市先进行列或列为全国先进提供较多经费;并为改建、新建、扩建区内一批卫生、体育设施,加快住宅建设,兴建和改善区内市政设施等方面提供更多资金。1950~1993年,全区财政收入65.97亿元,支出15.26亿元。

5. 新浦区的经济概况

十一五时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9.3%、4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1%。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8倍,其中累计完成工业投资6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6倍。产业素质不断提升。苏宁、沃尔玛等一批中外知名商贸企业进驻,渔湾景区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复核验收;新材料、新装备制造、新医药产值突破2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对财政贡献过亿元;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2万亩,高效农业比重达45.1%,新浦跻身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区)行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区发展空间加快拓展,建成区面积增加到37平方公里。新增住宅小区400万平方米,是“十五”期间的5倍。旧城改造快速推进,拆除棚户区110万平方米。“四城同创”深入开展,市容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超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发展成果共享面进一步扩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4%、16.1%。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扶弱助残工作不断加强,在全省率先实现街道级慈善超市救助全覆盖,被《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报道,人民生活呈现安定祥和、更加幸福的良好局面。各项事业创先争优。连续五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区,实现省双拥模范区四连冠,先后荣获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全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区、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省社区建设示范区、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省城市社区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区、省森林防火先进区、省“五五”普法先进区、省村民自治模范区等称号,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省质量兴区先进区、省知识产权示范区验收。商贸旅游全面繁荣。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5亿元,年均增长17.5%。台湾大润发超市、亚欧建材装饰广场、韩国乐天玛特朝阳路店建成营业,国际商务大厦主体封顶,全区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115家。特色街区整合力度加大,陇海步行街被评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盐河南路特色餐饮一条街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建成解放东路钢材、汽车、建材专业市场、人民路商贸物流中心以及苏北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国际花卉城(一期)。房地产建销两旺,房地产新开工面积829万平方米、销售面积443万平方米。旅游业发展迅猛,东磊景区、孔雀沟景区通过国家AA级景区评定,云台农场现代农业生态园获评省二星级乡村旅游点,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倍。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2.8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加快推进新浦经济开发区提档升级,开发区被授予省硅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基地、市电力电器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开发区承载能力加快提升。累计投入3亿元,新浦经济开发区6.3平方公里核心区实现“七通一平”。产业发展加快集聚。引进派尔机械、倍利特科技、柯瑞宝石英陶瓷等投资过5000万元项目26个,齐天铁塔、东浦管桩、港圣开关等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过亿元企业达10家。全区净增规模企业达2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4家,省级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通过结题验收3个,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市第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连续丰产丰收。云台农场万亩出口创汇农业园获评全市首家省出口蔬菜安全示范区,包青路沿线10万亩现代农业园成为省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设施蔬菜、鲜切花、规模畜禽等相对连片集中发展,新建千亩连片高效农业示范基地13个,新增云雾茶1万亩,建成花果山茶文化中心,培育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业品牌化步伐加快,全区获省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18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46个,清妙牌云雾茶获省第十四届“陆羽杯”评比特等奖,我区成为省云雾茶标准化创建示范区,连云港云雾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新区开发加快推进。大力推进花果山片区建设,依法稳妥征地8000亩,区市民服务中心主体封顶,七一六研究所、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师专新址建成投入使用,海清寺征地拆迁圆满完成,市体育馆建成使用,市中药学校、财经学校等新校区建设快速推进,花果山大道和凌州东路建成通车,市科教创业园开发建设初具规模。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商品市场的有效建立,不仅开拓了就业门路,方便了 群众生活,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繁荣和活跃了经济,使个体私营经济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初步测算,1997年全区约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来源于个体私营税收,约三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由个体私营创造,若加上集市贸易,则占全区经济总量的二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新浦区依托中心城区的优势,以吸引外资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多层次发动,多形式联合,多渠道开拓,外向型经济取得长足进步。截止1997年,共兴办三资企业77家,总投资6278万美元,协议外资354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02万美元。外向型经济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起步迟、发展快。全区的外向型经济起步于1992年,经过5年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已发展到77家企业。二是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例较高。这与新浦地处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相适应。兴办的77家三资企业中,第三产业有46家,占58.2%。特别是房地产业利用外资成片开发改造旧城区已成为全区利用外资的一大特色。全区共有房地产合资企业10家,总投资额2247万美元,改造旧城区面积达112800平方米。三是短平快项目多,资金到位率和开业率相对较高。77家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万美元以下的短、平、快项目有54家,占68%,这些短、平、快侧重在餐饮、服务、娱乐等行业,这些项目往往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改革开放二十年,变化最大的方面首推城市基础建设。加快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措施。在市、区两级政府努力下,新建小区如雨后春笋,短短二十年,新浦建成区面积就扩大了一倍多。同时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进一步改变了市容市貌。与城区扩张相适应的道路建设也进一步配套完善,使交通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在新浦城区内,朝阳路的开通,瀛州桥、朝阳桥的建成,使新浦南部联成一片,城区由以前的带状逐步演变为团状,郁州路、玉门路、龙河广场、人民路的建成使区内交通更加便捷。到1997年末,全区实有道路面积75.93万平方米。区内交通的改善,有力地促进市内公共交通业的发展,区内已辟有7条公交线路,此外还有千余辆出租车奔跑在区内的大街小巷。在对外通道上,新墟公路、新牛公路使东抵港口、西达机场的时间分别只要半小时左右,连宁公路使新浦区与省会南京的距离由以前的八小时车程缩短了一半,铁路客运由近及远,使居民能南达上海,西至乌鲁木齐,北通北京。城市基础设施的另一重要方面是邮电通讯业,近二十年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区内的邮电通讯建设速度更快,城市电话已进入市民家庭,1997年末全区住户家庭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17部,平均不到两户就有一部电话。改革开放二十年,特别是1984年以后,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到1997年,全区园林绿地面积193.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279.2万平方米,1997底,全区人均绿地面积11.3平方米,公园数量也由1978年的1个增加到1997年的3个。进入九十年代后,广泛开展的卫生城市创建活动使环境卫生日益改善,1997年全区民办保洁队伍已达733人,全年环卫实际清扫面积100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9.61万吨,粪便清运量1.37万吨,全区公共厕所已达264座,其中半数以上已改造成水冲厕所,同时我区大力加强环保工作,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15.45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面积达22平方公里,区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为全市顺利通过卫生城省级验收奠定了基础。城市燃气、供热也从无到有。1997年全区煤气供气量为110万立方米,用气人口0.34万人,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达6308.8吨,用气人口12.4万人,全区三分之二的家庭告别了煤炉,用上煤气或液化石油气。城市供热也初具规模,全区集中供热的管道长度达到14.4公里,供热面积达322万平方米。改革开放以来,收益最大的是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与改革开放前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1984年以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更快。1997年,职工人均年工资5540元,比1978年增长9.9倍,平均每年增长13.4%,农民人均年收入5111元,比1978年增长25.7倍,平均每年增长18.9%;从总体上测算,新浦区已达到小康生活标准。与1984年相比,1997年人民生活主要指标有如下变化:吃的方面,恩格尔系数由56.8%下降到50.2%;穿的方面,衣着支出增长4.8倍;用的方面,电话、空调、录放像机已相当普及;住的方面,人均居住面积由5.96平方米上升到9.33平方米。

新浦区的经济概况

6. 浦东新区和黄浦区谁最发达

亲,以下是我为您做的相关拓展:浦东新区是上海中心城区之一,周边分别与奉贤区和闵行区相接壤,总面积达1210平方公里,有着568.15万常住人口,区域内分布有众多著名景点、繁华商圈和国内知名企业与金融产业园,使得这个区域在2021年达成了15353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万亿平台上的亿元,其中以服务业、外贸进出口、外资、商品销售等领域的经济贡献最为稳定,且增长速度较快,1.5万亿的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一个省份全年的GDP,可谓是极为强悍。【摘要】
浦东新区和黄浦区谁最发达【提问】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浦东新区和黄浦区谁最发达:浦东新区喔。【回答】
亲,以下是我为您做的相关拓展:浦东新区是上海中心城区之一,周边分别与奉贤区和闵行区相接壤,总面积达1210平方公里,有着568.15万常住人口,区域内分布有众多著名景点、繁华商圈和国内知名企业与金融产业园,使得这个区域在2021年达成了15353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万亿平台上的亿元,其中以服务业、外贸进出口、外资、商品销售等领域的经济贡献最为稳定,且增长速度较快,1.5万亿的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一个省份全年的GDP,可谓是极为强悍。【回答】
浦东GDP高是因为人口多面积大的原因吗 如果说没有这两大优势是不是就不是最富裕的了【提问】
而且听说浦东南部很穷诶【提问】
亲,一是金融资本国家化的示范,一是经营外资工厂的试验田,一是偏重资本和技术,一是偏重工业和贸易,上海浦东新区最大的优势是先发制人。金融制度开创了市场化先例,比深圳晚开始的浦东没有浪费改革开放,GDP总量在1990年新区刚建立时不足61亿韩元,2018年发展到1万亿元人民币不到30年,经济规模增长近170倍。【回答】
亲,每个区域都有穷的地方喔,这个不能说明浦东不比其他城市发达的原因喔。【回答】
但是我听说浦东GDP高大多因为人口多面积大(?【提问】
亲,gdp高的原因是它惊人的经济效率喔。【回答】
亲,gdp高的原因是它惊人的经济效率喔。【回答】
为什么不是面积和人口【提问】
亲,也有这部分原因导致喔。【回答】

7. 在上海那么多区,黄浦为什么是市中心?

在上海市政府对面 上海博物馆门前 有个喷泉 那边有个上海地图,可以看出上海的几何中心在人民广场地带。

另外,上海的新闻透视节目曾经报道,根据卫星精确测算,上海的精确中心位置是在人民大道上的一个阴井盖。

而以上所指的上海市中心,就是坐落在黄浦区。

另外,解放前上海最繁荣的地段是公共租界(不以任何一个的租界,作为外国列强的一个公共地带,因而繁荣,而外国列强为了彰显其吞并中国的野心,这个租界内,东西向的路全部用不平等条约中强制开放的中国港口城市名字命名,如北京路,南京路,厦门路,宁波路等;南北向的路则是中国各大省份命名,如西藏路,河南路,山东路等),这个租界的范围东起外滩,西至西藏路,北到苏州河,南抵洋泾浜-也就是现在的延安路),由此,上海的闹市中心因为历史意义,就一直在现今的黄浦区境内。

从而,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几何角度,黄浦区都是上海的中心地段

在上海那么多区,黄浦为什么是市中心?

8. 在上海那么多区,黄浦为什么是市中心

黄浦区是上海的中心城区之一,也是上海市区政府的所在 地,是上海比较繁华的地区之一,拥有南京路步行街、人民广场、福州路等比较繁华的地段,但不能说是最,因为上海的卢湾、静安、徐汇、浦东等区都相当繁华, 例如卢湾的淮海路、静安的南京西路、静安寺商圈、徐汇的徐家汇商圈、浦东新区的陆家嘴都非常繁华热闹。

南京路只是一个统称,其实地图上并没有“南京路”这条路,而是分为南京西路和南京东路两条,其中比较著名的南京路步行街属于南京东路的范畴。

上海的房价都贵,尤其是像黄浦、静安那种中心城区,黄浦的房价具体多少不清楚,但是像静安区新闸路北京西路的国际丽都城、新闸路常德路上的静安枫景苑房价都相当恐怖啊。

IT产品的话全上海都有,都很多,想不起来哪里特别集中,但是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开发区可以说是IT精英的集中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