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晚清时期的外交机构沿革?

2024-05-15

1. 简述晚清时期的外交机构沿革?

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晚清政局变革中是一颇具震动的大举措。这是清政府、也是若干年来中国第一个专管外交的机构。本文试用在考察其成立的背景,梳理其各部门的功能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其与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作用。其成立的背景是清政府在外压的威力下,在打开了不愿打开的国门后所不得不作出的反应。其机构设置,各部门的职能,既采用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些惯例,又不能与封建陈规彻底脱离干系,表现出此机构本身的临时性、过渡性、矛盾性、异质性。其对一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作用,又突出表现为竭力适应外国外交体制,创新以除旧,破中国历来无专门外交机构之先例,为中国外交纳入国际轨道起了促进作用。对于“外交”一词,人们常常有不同的理解。几个世纪以来,各国的学者为外交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所有的定义和解释当然都带有不同的历史时代与社会文化的特点,以及深刻的阶级烙印。比如:西方学者或外交家将之称作“交涉的学问或手段”,或者将之视为“关于国家对外关系或涉外事务的学问。

简述晚清时期的外交机构沿革?

2. 清政府设立的第一个正式外交机构是

4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鸦片战争前,清朝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外交事务由理藩院承担。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迫于五口通商,于道光二十二年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外交及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事务,但这是个兼职,初由两江总督兼,二十四年改由两广总督兼,咸丰八年又归两江总督兼。十年改为南洋通商大臣,也是由江苏巡抚兼。
咸丰十二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讠斤、桂良、文祥为首任管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在东堂子胡同铁钱局公所旧址。机构内设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后增添海防股,专责办理所有与清政府订有条约的西方国家的外交和通商事务,另设司务厅和清档房主管文件的缮写、收发和保管等。这样,在内外形势的逼迫挤压下,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外交机构终于诞生了。
绪二十七年成立外务部,替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朝没有从事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从此成为历史。

3. 简述清末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形成过程。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主管外交的机构是礼部,主要是分管藩属国进贡事务。
鸦片战争后,由于中英签订了不平等《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通商,中外交涉遽增。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机构,管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办理通商、交涉事务,由两广总督加封钦差大臣头衔兼任。1859年(咸丰九年)将五口通商大臣衙门移驻上海,改由两江总督兼职。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应列强要求,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署。主管外交事务。
《辛丑条约》条款中明确列出,要求改总署为外务部,为各部之首。
礼部=》总署=》外务部,总之中国从不知近代国际外交为何物的中古之国,完全是在外部力量冲击下被动地融入世界,缓慢滴衍变形成近代外交机构。赞同0|评论

简述清末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形成过程。

4. 清朝前期的外交思想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清朝前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外交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抄的交流。
清朝前期推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闭关锁国,只开放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清朝封建统治时期经济上自给自足,不依靠同袭时也很抵制外来商品。
从国防安全的出发,主要是为了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合和西方殖民主百义势力的渗透,以免有间谍盗取本国资料。而且清朝政府对自己经济和政治实力的过分盲目自大。

扩展资料:
闭关锁国的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限制了对外贸易度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随问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彻底破产。鸦片战争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的失败归咎于落后的体制、腐败的清朝统治、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和错误的战争对策。战争的结果使中国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被迫向西方打开大门。

5. 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外交机构演变,从中反映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哪一趋势

材料一 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

(1)演变:由礼部、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
趋势:中国由一个主权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若答“中国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到走上学习西方的近代化之路”亦可)

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外交机构演变,从中反映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哪一趋势

6. 清代前期的外交原则

1.清朝前期是对外开放的,那时候清朝的海上贸易还是比较繁华。
2.对沙俄,清朝的态度是比较强硬的。
3.当时的朝鲜和日本和清朝关系不错。
4.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和清朝建交的国家不多,只有周边几个,这和明朝外交发达的局面相差很远。
5.康熙为收复台湾,实行海禁,造成了重大隐患。

7. 大清朝的外交之殇:揭秘清朝功利主义的外交

 对于近代中国来说,林则徐、魏源,还有徐继,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通过与西方人直接交往,认识了西方,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这是中国对西方认识的根本转折。在他们之前,中国人面对周边族群始终有一种文明上的自大,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等,其实都是中原文明优越感不自觉的外露。
  面对西方,中国文明在明末徐光启时代有过一个短暂的理性平和时期。那时的明朝尽管面临政治危机,但文明的自信在徐光启那一代中国人那里没有多大问题。中国文明原本就是从黄河中下游一隅不断吸收周边族群文明而不断重构和发育而成的,所以徐光启那代中国人面对全然不同的西洋文明,面对满腹经纶的利玛窦等“西儒”,既不感到自卑,更不会狂妄自大。那一代中国知识人遵照圣人“一事不知以为耻”的教诲,面对不知道的西方知识,采取“拿来主义”立场,如饥似渴地吸收。按照徐光启、李之藻等人规划,他们准备用20 年时间将传教士带来的几千部西方典籍全部译成中文。假如这个计划得以实现,中国在那个时代实际上就会与世界处于一种同步状态,中国文明也一定会像过去几千年一样,不断吸纳外来文明重构自己的文明体制。
  然而,徐光启那代人的理想因为中国内部政治变化没有持续下去,满洲人定鼎中原之后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西方化,而是汉化。所以尽管在清朝早期很长时间并没有禁止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但中国主流文化实际上已不把西方化当回事,不再像徐光启时代那样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洋文明。乾嘉汉学畸形繁荣,其实就是一个最好例证。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对于统治者来说确实是一种耻辱,但对整个中国社会而言,这场战争让中国国门再度打开,睁眼看世界,看出了中国与世界的真实差距。
  看到了差距,就要弥补这个差距。这个逻辑一点儿都不意外。魏源在鸦片战争后明确提出中国要想避免这样的战争结局重演,第一,必须放下老大的架子,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第二,必须确立向西方学习的大原则,不能因为“非我族类”而拒绝人家好的东西;第三,退一万步说,假如中国还准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话,那么也必须卧薪尝胆十年生聚。用魏源的历史名句表述,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只有“师夷长技”,方能“制夷”。换言之,要想“制夷”,必须“师夷长技”。
  魏源那个时代,中国刚刚从自以为辉煌的盛世中惊醒,由于信息不对称,由于先前文化自大理念深入士大夫骨髓,士大夫阶层用自己的双手蒙住了自己的双眼,他们已经没有办法像我们今天这样体会向西方学习的道理。为了说服这些士大夫,魏源和那时许多聪明人一方面用“西学中源说”自我安慰,强调西方那点家底虽说比中国要富有些,但追根溯源,西方这些东西都能从古典中国找到依据。直截了当地说,这些西学都是对古典中国智慧的再发明和再创造。另一方面,魏源等人借用孔子“礼失求诸野”原理,倡导“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以为中国学习西方,就像古典中国向周边族群学习某些东西一样很正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那些“胡化”的东西,不是慢慢都成为中国文明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了吗?
  根据这样的认识,魏源建议在虎门创设造船厂、火器局;建议像晚明那样邀请外国技师来华主持新式工厂的创设、新式机器的建造;建议聘请外国人培训中国人,进而慢慢发展中国自己的基础工业。应该说,魏源的这些规划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
  魏源那代人意识到了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只有学习西方,才能改变自己,才能让中国在与西方的交往中不至于再犯鸦片战争这样的错误。这些认识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中国此时不是在一种常态情形下学习西方,而是鸦片战争失败后的不得已。因而这次向西方学习,不仅始终笼罩在失败后的阴影中,有一种报仇雪耻的急切冲动,而且呈现出中国文明很少有的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特征。那时中国人不愿从基础科学开始全面接受西方科学技术体系,而是急功近利地从最实用最易见效的领域开始。中国学西方的目的越说越直白,就是为了“制夷”,就是为了雪耻。反过来说,如果不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中国还将像过去一样沉睡、昏睡,根本不会去学什么西方。
  极端功利主义立场不仅使魏源和那一代中国人无法从容地学西方,而且使那代中国人始终无法忘怀中国中心主义,始终认为中国落后和鸦片战争失败都是一个偶然事件,根本没有从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这种层面去思考。由于中国失败只是偶然,所以不存在整体落后;由于不清楚时代差异,所以中国古典文明成就依然被士大夫阶层津津乐道。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将正常的文明交流弄扭曲了,目的变成了手段,手段弄成了目的。功利主义使中国在此后数十年无视最基础功夫,忽视从文明最细小的因子上嫁接中西文明。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始终带有一种莫名的情绪,不是心悦诚服,不是出自内在需要,所以在经历上百年所谓向西方学习历程后,中国依然无法弄清西方何以富、何以强,中国何以不能像西方一样跻身于“列强”,何以总在“世界之外”徘徊。
   

大清朝的外交之殇:揭秘清朝功利主义的外交

8. 清朝末年,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根本特点是

1)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2)闭关政策:
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把海外贸易限制广州一带,规定外国商人一切商务均需通过少数特许“行商”之手,对出口商品的种类、数量实行限制等。闭关政策虽然在早期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海盗式的掠夺和侵扰东南沿海时起过积极作用,但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的萌芽和发展,阻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远远落后于西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