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为什么失败?

2024-05-15

1.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为什么失败?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建兴六年,当时魏国都已经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代领导人曹睿,已经46岁的诸葛亮觉得自己再等待中原大变的机会,已经没有时间了,于是,他挥笔写下那篇那篇千古传颂的《出师表》后,开始了他第一次北伐征程,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大有势在必得之势,动用了近十万大军(当时蜀国也就不到十二三万的兵力),而曹魏方面由于对诸葛亮的北伐没有足够思想准备,仓促之下只能抽调出六万大军应对。
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事先扬言走斜谷道取?,派赵云邓芝率一万兵设疑兵,据守箕谷,吸引魏军大将曹真部重兵,自己则亲率大军九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
战争的形势最初对蜀军很有利,初战屡胜,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魏国上下震惊,魏明帝亲自西征,镇守长安。另一方面,蜀国出征的同时,吴国在东线也出手了,派鄱阳太守周鲂假降魏,以此引诱曹休的十万大军进入自己的包围圈企图予以歼灭,引魏国陷入双面作战的危险。
然而战争形势因为诸葛亮在任人上的失误而急转直下,在最重要的战略位置,诸葛亮没有任用魏延、吴懿等名将,而启用了好谈而无实战经验的马稷,结果马稷率三万大军被魏名将张?大破马谡于街亭。三万兵万被打得只剩下了两三千人。
与此同时兵力不足的赵云邓芝部也箕谷失守。
无奈下,诸葛亮搬师回朝,十万大军损失近三四万,可谓是一场惨败,回朝后的为了平息人怒,让马稷当了背锅侠,砍掉了脑袋,赵云等人亦受降职处分,诸葛亮本人则自贬三级,任右将军代理丞相职(注意后一句,大家好像不陌生,《亮剑》里李云龙经常的待遇,估计哪个新兵蛋子不知趣敢叫诸葛亮一声诸葛右将军,马上有人跳出来扇几耳光,诸葛右将军是随便能叫的吗?丞相永远是丞相)。
如果说第一次北伐有什么收获的话,就是诸葛亮在回军途中收降了天水姜维,为自己找到了接班人,并俘掠了近千户百姓回汉中(百姓就是生产力)。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为什么失败?

2. 诸葛亮本有机会北伐成功,最终为什么会失败?

诸葛亮的才华很高,神机妙算,多次帮助刘备打败了曹操,取得战争的胜利,尤其是在赤壁之战后,抢夺荆州,攻取西川,这一系列的操作让刘备这个卖草鞋的落魄将军一跃成为一个大军阀。可惜刘备壮志未酬便去世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对魏国发动了九次北伐,然而无一成功。

其实诸葛亮本有机会完成北伐大业的,可惜他却选择了失败。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按照魏延的设想,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斜阳谷北上,而魏延亲率一万大军从子午谷北上,可以直插长安,与诸葛亮大军会师,这样一来关中地带尽落蜀军手中。虽然魏延的这一设想很冒险,但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哪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不存在很大的冒险成分呢?很可惜诸葛亮并不赞同魏延的计谋,最终不仅是北伐失败了,还使魏国意识到了子午谷的重要性,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国便派重兵防守蜀军从子午谷突袭。

诸葛亮之所以不愿意采取魏延的计谋,有两点原因,一是不信任,二是太过谨慎。在魏延刚刚投降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就要斩首魏延,原因是魏延脑后有反骨,他认定魏延日后必反。然而魏延不但没有反,更对刘备忠心耿耿,在汉中之战刚刚结束后,刘备便将镇守汉中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魏延,可见刘备对魏延十分赏识。但诸葛亮却从始至终对魏延都有很大的意见,这种偏见甚至是想要致魏延于死地。

第二个原因是诸葛亮生平谨慎,短于奇谋。在军事上,刘备其实更相信庞统和法正,而诸葛亮更像是刘邦的张良,善于镇守后方,统筹战事。在攻打西川和汉中的时候,诸葛亮都被刘备安排在后方守家,从这里就能够看出诸葛亮的长处是处理政务,安邦定国,对于军事韬略,诸葛亮并不能算优秀。

诸葛亮这么多次北伐,每一次都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方式,这种方法对于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蜀国实力薄弱,根本经不起这种打法,所以魏国每次阻止诸葛亮北伐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断其粮道,没有了粮草的蜀军必定会不战而败。

3.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为什么以失败收场?

公元228年的春天,蜀汉大军已经准备发北伐曹魏。在大军出发之前,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魏延建议由其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进军至长安。但是,丞相诸葛亮认为此计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未必能如此顺利,一旦失利将陷于进退维谷之地,最终诸葛亮选择了“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确立了先攻占陇右作为进攻跳板的战略。在此基础上,诸葛亮正式开启了北伐中原的战役。


一
具体来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由于魏国事先毫无防备,突闻诸葛亮率大军杀来,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弃守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投降诸葛亮。于是,对于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大军,迅速攻占了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在此基础上,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顷刻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


因为诸葛亮大军的突然到来,加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让曹魏整个朝廷“朝野恐惧”,所以远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张郃率军前往抵抗诸葛亮,曹魏凉州刺史徐邈也遣参军与金城太守率军反攻南安郡。在曹魏的积极应对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首战告捷之后,最终走向失败。究其原因,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二
一方面,这是因为马谡失守街亭,导致曹魏的援军可以进入到陇右地区,这让诸葛亮失去了攻略陇右的条件。诸葛亮知道张郃乃是魏之名将,此番率军前来必定来取汉军咽喉之地街亭。对此,马谡毛遂自荐,要去镇守街亭。不过,在街亭之战中,马谡根本不遵循出兵前诸葛亮安排的方案,也不顾副将王平的劝说。执意将大军屯兵于一座孤山上,不在当道险要之处下寨。以至于被张郃率将包围在山上。


面对纸上谈兵的马谡,张郃这位老将没有给他喘息之机,在包围蜀汉大军之后,张郃立即派人切断水源,这让蜀汉大军陷入内乱,马谡弃军逃亡。张郃乘势进攻,汉军大败,街亭失守。在街亭失守后,不仅张郃率领的5万大军可以支援陇右的郡县,曹魏后续的援军也可以继续通过街亭,如果诸葛亮继续留在陇右的话,将会腹背受敌,所以其只能无奈退军。因此,非常明显的是,马谡失守街亭,成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直接原因。
三
另一方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主要还是因为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在魏蜀吴三国的格局彻底形成后,蜀汉一方人口不到100万人,兵力更是只有10万人。因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最多能调集5万大军,毕竟蜀汉的各个要地和都城,都需要分兵把守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曹魏一方来说,整体兵力超过40万人,尽管需要防御东吴,但是,在陇右战场上,曹魏还是可以最多投入20万大军。


回到街亭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率领了5万大军,虽然马谡的兵力不详,不过,考虑到诸葛亮还需要攻略陇右,所以马谡的兵力,应该只有1万—2万人。在此基础上,兵力上的巨大悬殊,导致马谡没有按照常规的方法来镇守街亭,他之所以主动上山,放弃水源,目的就是为了激发蜀军将士的潜能,也即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才有机会以少胜多,击败兵力众多的张郃。当然,马谡毕竟不是韩信、项羽、白起这样的名将,无法真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四
最后,不过,通过街亭之战,我们也看到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的捉襟见肘。彼时,张郃率领的大军需要应对,曹真的大军也需要抵挡,还有郭淮等人的坚守或者反攻,也不能掉以轻心。于是,在街亭之战中,即便不是马谡毛遂自荐,诸葛亮实际上也是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赵云、邓芝被曹真击退,身处列柳城的高翔军队又被郭淮攻破。魏延被张郃堵在山谷之中,前进不得。高翔与魏延为避免陷入被包围的境地,于是都各自退军。也即诸葛亮麾下的武将中,魏延、高翔、赵云等人,确实能力要比马谡要强,但是,这些将领也都身负重任。


比如赵云需要用疑兵来牵制曹真率领的大军,无疑是具有更高风险的事情,况且赵云之所以能全身而退,也是建立在自己的威望和资历之上的,如果赵云和马谡调换,街亭当然有机会守住,但是马谡能否在曹真面前全身而退,则要打一个问号了。总的来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麾下的将领有限,毕竟黄忠、张飞、马超等老将都在此之前去世了,除了将领有限,兵力上更是远远不如魏国调动的大军,所以在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和将领来进行补救,只能接受第一次北伐曹魏功亏一篑的结果。基于此,虽然马谡难辞其咎,但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的失败,显然不能只怪马谡一个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为什么以失败收场?

4.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为什么失败?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建兴六年,当时魏国都已经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代领导人曹睿,已经46岁的诸葛亮觉得自己再等待中原大变的机会,已经没有时间了,于是,他挥笔写下那篇那篇千古传颂的《出师表》后,开始了他第一次北伐征程,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大有势在必得之势,动用了近十万大军(当时蜀国也就不到十二三万的兵力),而曹魏方面由于对诸葛亮的北伐没有足够思想准备,仓促之下只能抽调出六万大军应对。
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事先扬言走斜谷道取郿,派赵云邓芝率一万兵设疑兵,据守箕谷,吸引魏军大将曹真部重兵,自己则亲率大军九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
战争的形势最初对蜀军很有利,初战屡胜,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魏国上下震惊,魏明帝亲自西征,镇守长安。另一方面,蜀国出征的同时,吴国在东线也出手了,派鄱阳太守周鲂假降魏,以此引诱曹休的十万大军进入自己的包围圈企图予以歼灭,引魏国陷入双面作战的危险。
然而战争形势因为诸葛亮在任人上的失误而急转直下,在最重要的战略位置,诸葛亮没有任用魏延、吴懿等名将,而启用了好谈而无实战经验的马稷,结果马稷率三万大军被魏名将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三万兵万被打得只剩下了两三千人。
与此同时兵力不足的赵云邓芝部也箕谷失守。
无奈下,诸葛亮搬师回朝,十万大军损失近三四万,可谓是一场惨败,回朝后的为了平息人怒,让马稷当了背锅侠,砍掉了脑袋,赵云等人亦受降职处分,诸葛亮本人则自贬三级,任右将军代理丞相职(注意后一句,大家好像不陌生,《亮剑》里李云龙经常的待遇,估计哪个新兵蛋子不知趣敢叫诸葛亮一声诸葛右将军,马上有人跳出来扇几耳光,诸葛右将军是随便能叫的吗?丞相永远是丞相)。
如果说第一次北伐有什么收获的话,就是诸葛亮在回军途中收降了天水姜维,为自己找到了接班人,并俘掠了近千户百姓回汉中(百姓就是生产力)。

5. 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为什么失败的?

  诸葛亮一共6次出祁山。分别如下:
  一出祁山,开始是一连串的胜利喜讯,士气高涨。为了出祁山打曹魏,诸葛亮在蜀中养兵练兵,也为这次出兵备下了军需粮草,还慷慨成词的写了千古名篇《前出师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就因为一个人是失误使得整个局势大变,那就是马谡,马谡(公元190—228年),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自认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一生也没有什么大错,但是犯下一大错就造成了对他赏识有加的诸葛丞相的一次祁山计划,在街亭这个战略要地的守卫上出先了决策的失误,就如纸上谈兵一样,在实际战斗中的战略失误就导致了全盘劫数,马谡的失误也是诸葛亮的用人失误,在刘备弥留之际就曾提醒诸葛亮马谡不能重用,但是在一场大的战役上,一个关键性的战略要地的问题上,诸葛亮犯错误了,失街亭,挥泪斩马谡,但是又有什么用呢?局势不会因为斩了一个马谡而重新垂爱蜀军的,司马懿抓住了局势,把优势牢牢把握在了他手中。局势的变动使得诸葛亮只能用那“空城计”的险兆来为撤退做准备。局势一下由主动变为被动,人的心理上也会出现烦躁,那更容易造成失误,在对陈仓城防备情况诸葛亮又不甚明了,下令攻城,结果折二将、伤一将。诸葛亮被迫撤军,一出告败。
  一出祁山失败,诸葛亮并没有放弃他的志愿,他准备多年又二出祁山,上《后出师表》表明自己“死而后已”的精神,然后他的对手不是别人,是著智谋和他不相伯仲的司马懿,在二次祁山,蜀军后备粮草跟不上的情况下,司马懿高挂免战牌,不用一兵一卒而屈人之兵,高人也!他在对槽睿的奏表中就说:“臣算蜀兵行粮止有一月,利在急战。我军只宜久守……不须一月,蜀兵自走。”可怜诸葛亮在准备了那么多的时间后想一举歼灭曹魏军队的,谁知道连个面都没有见到就败了下来。在死伤惨重,粮草补给不及的情况下,诸葛亮只好退兵,二出祁山就这样偃旗息鼓了。
  但是诸葛亮不会那么样死心的,他的信念中有太传统的汉室思想,也有强烈的报恩思想,在得知陈仓收将赫昭病重之时趁机攻占了陈仓,进而取建威,驻兵祁山。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天不助诸葛亮,在蜀军接连的胜仗之后,诸葛亮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就如我国射击名将王义夫那样在关键时刻老是头晕头痛而和金牌擦肩而过,诸葛亮在身体欠佳的情况下有加之张苞战死的噩耗,使得他无心再战,蜀军不战自退。
  天意如此,诸葛亮该放弃了吧?不,诸葛亮的性格决定他不能就这样的半途而废,他重整军队,浩浩荡荡四出祁山,一路攻城,所到之处皆打胜仗,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司马懿用的反间计,在蜀地大量散播谣言以至无能的刘禅下令让诸葛亮收兵回蜀,战场上一分钟就能风起云涌,诸葛亮回师丧失了胜利的良机。四出祁山失败。我想诸葛亮内心是痛苦的,并不是因为失败,而是刘禅这个幼君,无能的让人心痛,在一出祁山的时候的《出师表》就让其“亲贤臣,远小人”而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啊。我想诸葛亮是不知道在他以后还有个著名的岳飞也在直捣黄龙的关键时候让金牌招回,更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而魂丧风波厅。诸葛亮是相父,他是不可能让人灌上莫须有的罪名的,但是他的宏图呢?
  诸葛亮五出祁山,其实已经是没有那必要了,在军事上根本就不具备出兵的优势了,但是诸葛亮是出于良相的名誉还是为了完成恩人刘备的心愿,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五出祁山在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那就是注定了失败的结局的。如杨仪所说:“前数兴兵,军力罢敝,粮又不继。”对于军事研究的那么深的诸葛亮会犯这样的低级军事错误也就是他心急的表现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知道自己也老了还未完成这个他一身的遗憾,他要弥补他的遗憾就出兵了,这个和刘备、张飞为报关羽的仇而贸然出兵东吴一样,结果都是大败。诸葛亮五出祁山失败还有个表面上的原因,那就是战争使得经济萧条,后方李严无力筹办粮草,假报东吴攻蜀,诸葛亮不知情报是假,搬师回救,伐魏又成泡影。但是李严只是一个直接表现出来的失败因素。我想就如那句话“如果没有拿破伦的话,还会有别人出现改变欧洲历史”那么李严只是一个撮成因素而已,实质因素在于蜀已经没有战斗的实力了。连年的战事,百姓虽然还是在支持着他们的诸葛丞相,但是事实的经济实力不能靠那单纯的热情而代替的。
  六出祁山,诸葛亮一生中七擒七纵孟获,那么他六出祁山也不为过啊,他就是那种生命之火不息战斗热情不减的人,但是这次和司马懿的正面交战中,谓桥一战,诸葛亮在计谋上真正的输给了老对手司马懿,以至损兵万余。积劳成疾,最后病死在五丈原。但是六出祁山蜀国真正的损失我认为是丧失了文武两大支柱,文的是诸葛亮,这个从开始刘备三顾茅庐就跟随刘备打江山的重量级人物,还有武的就是一直让诸葛亮排斥,认为其有“反骨”的魏严。诸葛亮死了还不放过魏严,使得本来就武将所剩无几的蜀国又失去了一员“开国大将”。

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为什么失败的?

6. 假如诸葛亮北伐成功的话,后续他有可能会怎么做?

假设诸葛亮北伐成功了的话,接下来他肯定是灭东吴统一中原,再之后如果他活得够久,可能与刘禅之间会一场政权的争夺之战,因为“功高震主”必会引来一场政治的大清洗。

诸葛亮以北伐为已任在“隆中三分天下”之时,诸葛亮已经和刘备说过,光复汉室之道,因为关羽之死,这个计划成为了不实际的文案,更让刘备在白帝城死不瞑目,不得不把刘禅、蜀汉、光复汉室等等都托付到诸葛亮身上。此后,蜀汉大权一直在诸葛亮的手上,而他为了不负刘备的知遇之恩,多年筹备之后,怕自己时日不多,频频出祁山北伐曹魏,以他的不世之才,以弱伐强,可以说他的一生,自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就身系蜀汉兴亡了,用尽心血最终北伐没能成功,因病在五丈原逝世。

如果诸葛亮没死,北伐成功了呢假设当时诸葛亮借命成功,他没有死,而曹魏没有司马懿的话,诸葛亮北伐成功了,中原半壁江山在手,在整顿之后自然就会出后东吴,彼时的东吴估计很难有还手之力,诸葛亮必是手到擒来,到时光复汉室使命就此完成。诸葛亮可能会功成身退,但那时,已经不是诸葛亮想怎么就能怎么样了,刘禅是大智若愚,若有朝一日君临天下成为天下之主,诸葛亮北伐和征吴的时间里,他也会成长,“功高震主”会让他有危机感,诸葛亮有可能不想反他,但是为了保命却不得不与刘禅来一场政治斗争。

当然,这些都是假设,毕竟诸葛亮一再北伐也是因为刘禅对他的信任,若是真的北伐成功,会不会有这场政治斗争也不一定,但是曹魏原属地有可能会不断有人反抗,蜀汉能否稳定是一个问题,若刘禅一直平庸,会不会走上秦二世的路呢?

7.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为何以失败告终?

诸葛亮深知魏将曹真在石亭(今安徽省潜山县东北)被吴军打败,关中虚弱。于是他又趁此时机领兵数万,杀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包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此次北伐,遭到了魏国守将郝昭的坚决抵抗,加上陈仓城墙坚厚,蜀军围攻了20多天,未能攻下。诸葛亮眼见蜀军粮食将要吃完,又探听得魏国救兵将至,无计可施,只得主动撤兵。蜀军撤退时,魏将王双出兵追击,诸葛亮用伏兵把他杀死。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为何以失败告终?

8. 诸葛亮6次北伐,为什么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了?

众所周知,敬业的诸葛亮在辅佐蜀后主刘禅期间,先后六次北伐,历时八年,当真帮到了“鞠躬自萃,死而后己”。然而,他费力甚大,但收效甚微,六次北伐可以都以失败告终。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首先是粮草运送的问题。
巴蜀是一个巨大的盆地,四面都是山,同中原地区相比交通很不方便。地理环境看起来好像只是个自然条件问题,但是由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交通条件同经济条件结合就变成了经济条件,同军事条件结合就变成了军事条件。交通条件不好好,经济条件、军事条件就相应地处于不利的地位。
在北伐战争中,这个不利的交通条件,就像一把铁钳,紧紧东缚住了诸葛亮的手脚。蜀汉本来就有限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受到这个不利条件的限制,更加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诸葛亮尽管亲自创制了较好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但仍不能解决大量军队的粮草供应问题,历次北伐,打到最后,常常都是因为军粮告竭,只好撤军。诸葛亮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分兵电田的办法,但是未能贯彻到底。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都没有办法,再好的作战计划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其次是军事行动的问题。
不利的交通条件在防御作战中有时是很有利的军事条件。但是在进攻作战中,它却妨碍大部队的迅速行动。军队大踏步地前进或后退都受它的限制。
在巴蜀与中原交往中,这个不利的交通条件问题,已经存在几千年了直到近现代,也没有完全解决。为什么这个经济富庶的地区从来没有一个政治、军事集团能够在中原逐鹿中捷足先登呢?为什么在历次的中国统一战争中,巴蜀总是不能起到主要作用呢?为什么历史上常常出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后平”的怪现象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要命的交通条件。诸葛亮亮说,刘邦是依靠关中建成帝业的,巴蜀只是他的偏师还有政治条件。蜀国的人民对这场诸葛亮为之日夜忧叹、鞠躬尽瘁的事业,是不感兴趣的。什么“光复汉室”,什么“还于旧都”,它本来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事务,同人民关系甚少。在这场战争中,人民非但得不到好处,还要增加负担。甚至蜀国的地主阶级对这场代价很大,但是胜利希望很小的战争也没有兴趣。他们们感兴趣的事情,只是保住自己的地盘。这些情况反映在军队中,就是士兵的作战积极性不高这种种不利的条件,诸葛亮看到了没有呢?看到了。不仅他看到了,蜀国其他许多政治家也看到了,朝廷中强大的要求停战的舆论,就说明了这点。

为什么看到了这些不利条件,诸葛亮仍然要坚持北伐战争呢?难道他真是一个“光复汉室”的正统迷?也许是。但是仅仅这么一个思想情结问题还不能说明他进行这样庞大的历史活动的原因。他之所以要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进行这场胜利无望的战争,其战略意图有两个:一方面是以进攻的形式,进行战略防御御,以确保蜀国的安全;另一方面争取较好的战略地位,以伺机击破魏国。

总的来说,北伐战争在军事上的意义是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分析其原因说:“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一语道破真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