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韩国金融危机征兆

2024-04-28

1. 97年韩国金融危机征兆

韩国金融危机征兆是东南亚金融危机,韩元汇率降到最低点。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相当部分投向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导致资产价格膨胀(主要是泰国和马来西亚)。此外,汇率制度缺乏弹性也使得大量外债没有考虑汇率风险。这些都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危机首先从泰国爆发。1997年3月至6月期间,泰国66家财务公司秘密从泰国银行获得大量流动性支持。此外,还出现了大量资本逃离泰国。泰国中央银行将所有的外汇储备用于维护钉住汇率制度,但仍然以失败告终。

  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泰币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价值由市场来决定,放弃了自1984年以来实行了14年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这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很快,危机开始从泰国向其它东南亚国家蔓延,从外汇市场向股票市场蔓延。

97年韩国金融危机征兆

2. 97年韩国金融危机征兆

这个危机正是踹开韩国经济大门的绝佳时机,他严令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韩国施加比传统的苛刻条件更加严厉的措施来对待这个乞援
的昔日盟友。IMF 在美国财政部的压力之下,对“援助”韩国的条件层层加码,
包括韩国必须立刻以对美国有利的条件解决与美国之间的所有贸易纠纷,韩国人
愤怒地指责,IMF 总在为美国提出种种不合理的条件。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
斯蒂格利茨认为,韩国陷入金融危机源于美国财政部当初竭尽全力地逼迫韩国进
行全面和快速的金融资本市场开放。作为克林顿首席经济顾问的斯蒂格利茨坚决
反对这种鲁莽行为,他认为这种开放无助于美国的安全利益,而有利于华尔街的
银行家。

韩国政府被迫接受了美国的诸多苛刻条件,允许美国建立银
行分支机构,外国公司可以拥有上市公司的股份从26% 上升到50% ,外国个人可
拥有公司的股份从7%上升到50% ,韩国企业必须使用国际会计原则,金融机构必
须接受国际会计事务所的审计,韩国中央银行必须独立运作,完全资本项下的货
币自由兑换,进口许可证程序透明化,公司结构监督,劳工市bbs.2360.cn
场改革等。美国银行家对韩国企业早已垂涎三尺,只待韩国签署协议,就准备蜂
拥而入将猎物撕得粉碎。但是,国际银行家小看了韩国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有
这种意识支撑的国家很难被外来势力所统治。陷于孤立无援境地的韩国人纷纷向
国家捐献自己的黄金和白银,在耗尽全部外汇储备的情况下,黄金和白银这两种
金钱的最终支付手段,毫无阻碍地成为外国债权人非常乐于接受的偿债方式。令
国际银行家更为吃惊的是,韩国居然没有出现他们设想中的大规模公司和银行的
倒闭潮,西方公司几乎没能收购到任何大型韩国企业。

当韩国终于挺
过了最难熬的1998年春天,韩国的出口赢余迅速回升,已经彻底看透华尔街把戏
的韩国政府,毅然决然地抛弃了IMF 那几副毒药。所有准备申请破产的大型企业
案件一律冻结,政府果断出面从银行系统中冲销了700 到1500亿美元的坏帐,当
政府接手这些坏账之时,银行的控制权重新掌握在政府手中,从而将IMF 排除在
银行系统重建之外。国际银行家和美国财政部不仅空欢喜了一场,而且使韩国更
加清醒地认识到政府主导经济的绝对必要性。微软并吞韩国最大软件公司的图谋
落空了,8 家韩国地方软件公司最终得手。福特收购韩国KIA 汽车公司的计划夭
折了,本地公司打破了福特的好梦。外国银行接管两家大型地方银行的行动被中
止了,韩国政府暂时把两家银行管理起来。在政府的全力主导下,韩国的经济强
劲回升。滑稽的是,韩国竟然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作成功挽救的典型到处宣扬。

3.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的韩国经济概况

韩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1948年韩建国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
       韩经历了三年战争洗礼,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战争结束后
       其经济主要依赖美国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 

  60年代韩经济开始起步,以第1个“5年经济发展计划”为标志
       韩开始工业化进程此时,韩政府开始实施以促进出口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为促入出口,韩将韩元贬值100%
       并将多元汇率体系转为单一汇率体系当时劳动力成本较低,出口主要以轻工业产品为主
       入口中粮食占较大比重采取措施扩大出口同时
       韩还制定了《外国资本促入法》,鼓励外资流渗入渗出外资在当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1962年外资在韩国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3% 

  70年代,韩开始着力促入重化工业的发展1973年韩公布并开始实施“重化工业发展计划”
       大量投资向重化工行业倾斜这一时期是韩造舟、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工业的萌芽期
       也是韩城市化入程开始加速的时期重化工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效果十分明显
       1972-1978年韩GDP年均增长10.8%,重化工产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亦由72年的21%上升至78年的35%同期,韩发起了闻名的“新农村运动”
       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80年代韩经济开始自由化并开始着手进行结构调整70年代的过度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韩政府要求大企业进行合并重组
       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汽车、重机械制造、冶炼、造舟和海外工程建设领域这一措施促使韩产生了一批大财阀加深了这些大企业集团的市场垄断同时,韩开始银行业私有化,降低民间资本进渗透金融领域的障碍,金融服务开始逐步走向多样和成熟这一时期韩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亦有所放宽
       1984年修改了《吸引外资法》,取消了对外资持股比率和利润汇出等的限制,对外资的审批亦转向NEGATIVE系统 

  90年代是韩经济逐步融渗透世界化入程的时期90年代经济区域化蔚然成风,新的国际贸易体制逐步形成韩积极参与乌拉圭往返合谈判并于1995 年成为WTO创始国之一,1995年韩人均收入首超1万美元
       1996年韩加入OECD
       标志着韩正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同期韩还先后加入了APEC、ASEM等国际组织 

  1997年韩发生金融危机80年代以来的过度经济扩张过程中,韩积累了大量外债
       外债在GDP中所占比重快速增长,1994年已接近GDP的25%,其中,短期外债所占比重极高,1996年曾高达58%,而韩本身外汇储备并不充足大企业为实现自身快速发展不惜大举借贷进行投资
       导致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
       企业财务结构十分脆弱据统计
       1997年前韩企业平均负债率超过400%,30家大企业的平均负债更高达518%此外,在金融危机发生的前一年即1996年
       韩贸易收支状况较差
       韩宝钢铁、起亚汽车等若干大企业又相继破产
       更加重了韩整体的经济脆弱程度 

  1997年10月
       东南亚金融风暴爆发,韩国股市随之暴跌
       韩元汇率急剧下跌截至11月21日
       韩外汇储备几乎耗之殆尽韩政府迫不得已向IMF申请了135亿美元的紧急贷款援助
       暂时渡过了这场危机 

  危机过后
       韩政府根据与IMF达成的协议
       开始对其经济入行改革,主要着眼于提高宏看经济的稳定性通过在公共领域、企业领域、金融领域、劳动力领域入行大幅度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
       迅速地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
       提前偿还了IMF借款,外汇储备大幅增加,1997年韩外汇储备仅为38亿美元,2005年已增至2104亿美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的韩国经济概况

4.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的韩国经济概况

1】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2】许多东亚国家的信贷市场畸形发展,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国内信贷额与GDP之比均高达115%—200%;另一方面,其资本市场又不成熟或发育不全,致使企业过度依赖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而银行又过于依恃政府的“主导”与担保,导致银行信贷过度扩张,银行不良债权或坏账过大。如韩国、泰国的银行不良资产占到其GDP的34%—40%。与此同时,东亚银行制度的不成熟性还表现在金融监管不力、法规不健全上。许多东盟国家的中央银行并没有随着不良债权增大而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金,菲律宾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三年间银行贷款增大了38%,而贷款损失准备金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却从 3.5%减到1.5%,比重最高的马来西亚也只有2%。这么孱弱的金融体系,一旦风吹草动,如国际收支锐减,便造成人心浮动,国内资金外送和外资迅速撤离,金融风暴随之即来。

5. 1997年金融危机是谁搞的?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金融风暴发源于泰国,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蔓延到东南亚各国。7月11日以后,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也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到年底,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都跌了百分之四十以上,连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撑不住了,跌幅超过百分之十。与此同时,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的股市分别下跌了百分之七十五点九、百分之七十三点七、百分之六十九点一、百分之六十一点七和百分之四十三点一。 国际金融投机家在东南亚得手之后,从8月份起登陆香港金融市场,翻云覆雨,香港恒生指数一度跌到六千多点。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香港特区政府动用了近一千亿港元的外汇储备,在8月下旬果断地入市干预,结果炒家们招架不住,抽身而逃。但是,10月22日,国际金融炒家再次猛烈狙击港元,在伦敦外汇市场抛售价值约三十亿美元的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再度入市干预,终于使香港的联系汇率体制得以维持。但香港股市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0月23日那天,恒生指数大跌一千二百点,到27日,短短四天累计下跌三千一百点。 韩国经济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起飞,到1996年,人均国民收入已突破一万美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韩国也存在着大财团垄断市场及高额负债、银行不良贷款越来越多、金融监管不力等致命弱点,因此,在金融风暴的猛烈冲击下,韩国经济变得弱不禁风,韩宝、三美、真露、起亚等大公司纷纷陷入经营危机或宣告破产。10月以后,股票综合指数跌破六百点大关。11月19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下跌到一千零三十五比一;第二天,又跌到一千一百三十九韩元兑换一美元。韩国政府只好在11月21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二百亿美元的援助。由于受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1998年,韩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倒退为六千三百美元,比1996年锐减近四千美元。  创造了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进入九十年代后,泡沫经济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当亚洲金融风暴刮到日本列岛,这种负面效应和经济结构的深层矛盾终于激化,1997年11月以后,中小金融机构一个接一个地倒闭,金融业的核心也很快遭殃。11月3日,负债累累的三洋证券公司宣布破产。日本大藏省立即指示几家大银行筹措补偿资金,并特别允许三洋证券公司在4日以后继续进行偿还资金和有价证券的业务。  消息一传出,4日清晨,投资者纷纷赶来,在三洋证券公司的各个分店前排起了长蛇阵,公司职员不得不靠发号码来维持秩序。虽然公司一再保证全额退还投资金额,但拥挤在店门前的投资者还是非常紧张。  紧接着,日本第十大商业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第四大证券公司山一证券公司等,如多米诺骨牌一个个地倒台破产。到年底,日经指数比上一年下跌了百分之二十五。到1998年,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全国共有两万多家企业倒闭,负债总额超过十三万亿日元。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是继1994年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以来,爆发的又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它的来势之凶猛,蔓延之迅速,教训之深刻,让全世界难忘。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又袭击俄罗斯,使俄罗斯再一次滑到经济崩溃的悬崖边;不久,拉丁美洲及欧洲也感受到了它的震荡,连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也遭到冲击。  直到1999年年底,遭受金融风暴冲击的亚洲国家才走出低谷,经济开始复苏。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地区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良好形象,博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1997年金融危机是谁搞的?

6. 1997年金融危机是由谁引起的?

这是一个次级债引起的,并美联储以及美国政府处置不当导致的一个综合危机。
1、美国网络泡沫破裂和911事件,本来美国经济应该遭受冲击。
2、格林斯潘大幅度降低利率,将利率迅速从6%左右降低到1%。使得房地产市场启动(房地产市场的容量比网络大很多),前者受到掩盖。需要注意的是,格老的1%利率政策仅仅在最低维持了半年左右,就迅速进入加息周期。
3、即使如此,低利率政策使得各个投资银行大量发行次级债(收益率高)--金融机构负责人为追求业绩红利,违背了道德底线。
4、伯南克上任后继续的几次加息使得次级债问题被刺破。(我个人对伯南克的评价极其低,认为只要其不下台,美国经济难以有好转)
5、次级债引发了贝尔斯登达到破产,但是它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救助。
7、当美国的第四大机构都无法自保的时候(类似于我国的工农中建银行),各个金融机构开始思考,第一二三大机构也不一定可靠,也不确定能够得到政府的救助。那么各个金融机构都随时可能破产,都已经无法信赖。
9、美国7000亿救助计划。一是注入资本,二是提供担保,三是其他方式。他们救助的一是金融机构,二是实体经济。目前虽然危机有所缓解,但是这次危机实在太大,随时可能有金融机构宣布破产,所有金融机构还在惊恐之中,无法缓神。
在国际货币中,美圆依旧是老大。欧元在过去的几年中,虽然汇率一直升值,但是依旧只是老二。世界上各个大型基金的资金拆借往来依旧使用美圆为标准,现在金融大动荡,归还借款的时候,依旧是用美圆计算。
所以,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传导到了欧洲,欧洲的金融机构也抗不住,欧洲被迫出台了4万亿欧元的救助计划。 注意,欧洲的救助金额是美国的好几倍。
11、世界金融机构目前处于全面的惊弓之鸟状态。
12、目前的市场也可能处于巨大的错误之中,包括被错杀。

7. 1997年金融危机如何开始的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金融风暴发源于泰国,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蔓延到东南亚各国。7月11日以后,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也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到年底,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都跌了百分之四十以上,连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撑不住了,跌幅超过百分之十。与此同时,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的股市分别下跌了百分之七十五点九、百分之七十三点七、百分之六十九点一、百分之六十一点七和百分之四十三点一。 国际金融投机家在东南亚得手之后,从8月份起登陆香港金融市场,翻云覆雨,香港恒生指数一度跌到六千多点。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香港特区政府动用了近一千亿港元的外汇储备,在8月下旬果断地入市干预,结果炒家们招架不住,抽身而逃。但是,10月22日,国际金融炒家再次猛烈狙击港元,在伦敦外汇市场抛售价值约三十亿美元的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再度入市干预,终于使香港的联系汇率体制得以维持。但香港股市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0月23日那天,恒生指数大跌一千二百点,到27日,短短四天累计下跌三千一百点。 韩国经济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起飞,到1996年,人均国民收入已突破一万美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韩国也存在着大财团垄断市场及高额负债、银行不良贷款越来越多、金融监管不力等致命弱点,因此,在金融风暴的猛烈冲击下,韩国经济变得弱不禁风,韩宝、三美、真露、起亚等大公司纷纷陷入经营危机或宣告破产。10月以后,股票综合指数跌破六百点大关。11月19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下跌到一千零三十五比一;第二天,又跌到一千一百三十九韩元兑换一美元。韩国政府只好在11月21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二百亿美元的援助。由于受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1998年,韩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倒退为六千三百美元,比1996年锐减近四千美元。  创造了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进入九十年代后,泡沫经济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当亚洲金融风暴刮到日本列岛,这种负面效应和经济结构的深层矛盾终于激化,1997年11月以后,中小金融机构一个接一个地倒闭,金融业的核心也很快遭殃。11月3日,负债累累的三洋证券公司宣布破产。日本大藏省立即指示几家大银行筹措补偿资金,并特别允许三洋证券公司在4日以后继续进行偿还资金和有价证券的业务。  消息一传出,4日清晨,投资者纷纷赶来,在三洋证券公司的各个分店前排起了长蛇阵,公司职员不得不靠发号码来维持秩序。虽然公司一再保证全额退还投资金额,但拥挤在店门前的投资者还是非常紧张。  紧接着,日本第十大商业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第四大证券公司山一证券公司等,如多米诺骨牌一个个地倒台破产。到年底,日经指数比上一年下跌了百分之二十五。到1998年,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全国共有两万多家企业倒闭,负债总额超过十三万亿日元。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是继1994年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以来,爆发的又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它的来势之凶猛,蔓延之迅速,教训之深刻,让全世界难忘。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又袭击俄罗斯,使俄罗斯再一次滑到经济崩溃的悬崖边;不久,拉丁美洲及欧洲也感受到了它的震荡,连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也遭到冲击。  直到1999年年底,遭受金融风暴冲击的亚洲国家才走出低谷,经济开始复苏。

1997年金融危机如何开始的

8. 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

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

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其中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