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赛道主力军,新能源汽车将站上碳中和C位

2024-05-15

1. “双碳”赛道主力军,新能源汽车将站上碳中和C位

自去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双碳”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作为全球汽车产销大国,特别是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如何有效控制汽车行业碳排放总量,对全面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2021年交通运输行业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汽车行业全年碳排放130亿吨,80%碳排放源自化石燃料,且主要来自全国3.2亿辆燃油车,交通运输行业低碳转型被列入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目标是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也已成为“十四五”的关键环节,需助力“十四五”完成碳达峰目标的60%。

而据近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数据,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相比传统燃油乘用车,现有新能源乘用车每年在使用环节减少碳排放1500万吨左右,显然新能源汽车对于达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实现减碳减排绝非仅在行驶里程层面,可从行驶和制造两方面同步推进。据中国汽车中心数据显示,纯电汽车全使用周期减碳贡献为14.1吨/辆,是所有汽车能源类型中减碳效率最高的。同时有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4000万辆可互联的智能纯电汽车,在扮演“削峰填谷”的角色。尤其在制造端,新能源工厂普遍秉承“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积极践行国家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创建绿色工业基地,为中国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从目前市场表现来看,能在行驶与制造两方面同步坚持做到绿色环保的,造车新势力们较为突出。例如新势力中的头部玩家威马汽车,在全产业链绿色生态的布局表现先人一步。作为新势力中率先自建工厂的玩家,威马本着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消耗,打造优美环境创建方针,自建温州、黄冈绿色工业4.0基地铸就严格品控,努力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的引领者,已在“建材-物流-节能-减排-产品”五大领域形成节能减碳闭环。

建材方面,威马绿色基地建设之初创新性的选用蕴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的本地建材,提升对热塑性塑料、陶瓷等可回收建材的使用,控制铅、汞、铬等有害用材。整个工厂污水零排放、废气全部环保处理,循环风空调、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随处可见,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世界级“绿色”工厂。
物流方面,叉车作为汽车生产企业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是物料搬运设备中的主力军,威马厂区100%使用纯电叉车,采用快速充电技术,可实现1小时快速充电,充分满足了威马汽车生产节奏快、连续不间断作业的需求,有效减少燃油燃烧废气产生。

节能方面,威马厂区光伏电利用率90%以上,迄今节电27,801,760度,减碳2.7万吨,可供温州瓯江口常住居民日常用电511天。生产车间、办公楼的普通照明灯改为LED节能灯等节能灯具,年节电 7.2万kWh。同时,厂区大量使用循环水降低资源消耗,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 97.3%。
减排方面,威马厂区用车采用威马智能纯电汽车,迄今全生命周期减碳达12,338吨,需要12281公顷(约4个澳门城市面积)阔叶林消耗一天。车间购置机废气氧化处理与热能回收设备,燃烧对烃类转化成水与二氧化碳,可以实现99.8%的净化效率;涂装清漆喷漆废气采用沸石料吸附浓缩装置与废气焚烧系统处理,去除效率>98%;

产品方面,截至2021年末,威马汽车已经累计交付智能新能源汽车88,686辆,稳居造车新势力头部梯队。同时,威马汽车用户累计行驶里程已经超过了24亿公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64万吨,相当于培植一座6万公顷的森林。

显然,2022年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必然是加速“脱碳”的主力军。值得一体的是,除威马之外,我们也看到像特斯拉等其他新能源车企为了实现碳中和,从供应链到工厂生产制造所作出的努力,如特斯拉独有的一体化压铸技术,可大幅削减生产线和生产周期,达到良好的节电减排效果。而随着产业转型的加速与深化,不难预想到未来将会出现更多如特斯拉、威马之类的优质车企,不仅在产业升级方面起引领作用,还将在绿色环保领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双碳”赛道主力军,新能源汽车将站上碳中和C位

2. 行业解读:破局双碳新解 混动技术成为自主品牌新选择

易车讯 3月18日,由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乘用车动力总成专业委员会(以下英文简称SCP)指导的“2022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以数字连线云直播的形式成功举行。
来自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知名学府、汽车厂商及零部件和燃料供应商的嘉宾,聚焦“破局双碳”的主题,就能源结构变革、行业发展趋势、混合动力技术和中国品牌聚力向上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060年实现“碳中和” 汽车行业“减碳”任务艰巨
2020年我国正式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其中道路交通领域是国内重要的碳排放源之一;而中国机动车保有总量和增量均居世界第一。因此,中国汽车行业能否如期甚至提前完成“减碳”任务,对于整个国家的战略能否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SCP理事长、APS主任委员王瑞平认为,中国品牌在体量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汽车行业电气化转型窗口期的机会将一瞬即逝,企业必须抓紧时机跟进变化。汽车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主机厂与道路交通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

此次论坛以“破局双碳”为主题,其主旨正是探讨在“双碳”目标实施过程中,中国汽车行业在转型升级下的车用动力系统多元化及混合动力技术路线。
混动技术权重增加 成为车企发展新方向
尽管业内权威机构对混动、电动的降碳排贡献评估有些不同,但对混动能大大降低燃油车碳排放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时,混合动力的出行体验也更契合中国消费者的实际用车场景需求。

另外从大环境来看,去年开始的电池原材料迅速上涨打断了持续多年的新能源成本下降趋势,触发动力电气化方案可能改变路径,趋向“可持续化降本”的方向。同时,今年俄乌冲突导致镍金属价格暴涨,给锂电池成本雪上加霜,同样随着俄乌冲突长期化油价也接连上涨,用油成本压力加大刺激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型,这些都增加了混动技术在车企布局中的权重。

混合动力成本是EV动力成本的一半或者1/4以下,同时又兼具新能源省油的和燃油车补能方便的双重优势,混动不仅仅是节油机器,更是对经济型、动力性、舒适性、便捷性和智能化的全面追求。

综合来看,此前一度被各家车企边缘化的混动技术又被重新提上正轨,目前国内比亚迪DM-i混动车型卖的异常火爆,长城柠檬DHT混动平台下的几款产品也有着不错的关注度,吉利重金打造的雷神混动车新车星越L也即将上市,此外还有长安i-DD、奇瑞鲲鹏DHT等混动技术正在紧锣密鼓研发中,可见混动技术又重回行业怀抱,被各家车企“委以重任”。

混动新赛道下谁能打破日系垄断?
一直以来,说到混动技术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日系两田的混动技术,无论是丰田THS动力分流技术路线,还是本田i-MMD动力串并联技术路线,基本代表了当下混动技术的主流形式,那么自主车企该如何去实现超越呢?

去年10月31日,吉利汽车正式发布了全球动力科技品牌——雷神动力,以及世界级模块化智能混动平台——雷神智擎Hi·X,可以说在关键技术上已全面超越日系“两田”, 树立了全球混动新标杆。

其首个量产的3挡混动电驱变速器DHT Pro,是全球目前为止最紧凑的混动专用变速器。DHT Pro 通过3挡速比,最大输出扭矩4920N·m,扭质比41N·m/kg,全球最高!P1发电机无感切换,带来丝滑般的平顺;P2驱动电机+3挡组合,动力随叫随到。Hi·X在时速20km以上即可进入并联模式,实现弹射起步,远低于日系车混动至少70km的并联车速,系统效率提高20%;80-120km/h 加速,释放 60%的储备功率,快速实现高速超车。


图:DHT Pro 2其次混动专用发动机DHE15是世界首款量产增压直喷混动专用发动机,采用了高压直喷、增压中冷、米勒循环、低压EGR四大先进技术,热效率高达43.32%,优于日系混合动力的最高水平41%,其最大扭矩达到225N.m,升扭矩超越日系竞品71%,最大功率达到110kW,升功率超越日系竞品41%;1.5L的排量,2.5L的性能,带来超过40%的节油效率。

最后是可FOTA升级的混动系统也是行业唯一,多达20种智能工作模式,无限迭代,常用常新。
另外,雷神智擎Hi·X包含1.5TD/2.0TD混动专用发动机,以及DHT/DHT Pro混动专用变速器,支持A0-C级车型全覆盖,同时涵盖HEV、PHEV、REEV等多种混动技术,可拓展性极强。

据了解,雷神智擎Hi·X将首先搭载在“中国星”上,首款车型星越L雷神Hi·X油电混动版即将上市。未来三年其将提供包括强混、长续航插电混动和增程混动在内的多种动力组合,搭载在吉利、领克等品牌的20余款车型上。

图:吉利星越L可以说,雷神动力和雷神智擎Hi·X让吉利全面迈入动力4.0科技电气化的新时代,为每一个人带来智能低碳出行体验。除此之外,吉利在纯电生态、换电领域、新型燃料方面,也已形成全球化研发体系布局。 

编辑点评:近年来,中国品牌在动力系统研发领域也呈现出整体向上趋势,在经历了跟跑、并跑的过程后,甚至达到了局部领先的势态,多家车企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在混动专用发动机领域,吉利和比亚迪等动力品牌的产品热效率均突破41%大关;在新能源领域吉利和红旗等品牌也逐步攻克了甲醇和氢燃料在内燃机应用上的技术难题。这些都突显了国内发动机研发水平的世界领先地位,一扫传统技术落后与人的印象。从追赶到跟随,中国品牌正在新的赛道上实现加速反超。以“双碳”为契机,以智能化、电动化为突破口,相信汽车行业的“双碳”目标将会更快达成。

3. “双碳”目标要实现,能源电力系统可能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它可能涉及哪些基

您好,亲碳目标的实现要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要针对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优化煤炭产能布局,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有序淘汰落后煤电。同时应不断优化和改进煤电技术,让燃煤发电更加高效和绿色,助力节能减排。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先立后破”,即提升新能源的供给能力。这就需要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强化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发,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增强消纳新能源和安全运行能力。让太阳能、风力等新能源发电既在电力供应比重上不断提升,且能更加稳定地储能和供应。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经济自身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但不宜躁进。需尊重市场、循序渐进、“先立后破”,既能够更健康地实现,也不至于冲击经济社会发展。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记得给小女赞哦感谢您的支持!【摘要】
“双碳”目标要实现,能源电力系统可能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它可能涉及哪些基【提问】
您好,亲碳目标的实现要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要针对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优化煤炭产能布局,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有序淘汰落后煤电。同时应不断优化和改进煤电技术,让燃煤发电更加高效和绿色,助力节能减排。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先立后破”,即提升新能源的供给能力。这就需要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强化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发,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增强消纳新能源和安全运行能力。让太阳能、风力等新能源发电既在电力供应比重上不断提升,且能更加稳定地储能和供应。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经济自身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但不宜躁进。需尊重市场、循序渐进、“先立后破”,既能够更健康地实现,也不至于冲击经济社会发展。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记得给小女赞哦感谢您的支持!【回答】

“双碳”目标要实现,能源电力系统可能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它可能涉及哪些基

4.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和挑战见下面:主要机遇包括:经济全面绿色转型升级,构建形成高质量的以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为导向的绿色产业经济体系,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终端能源利用电气化技术快速发展。挑战是我国能源禀赋多煤、贫油、少气,电力供给结构短中期仍将以煤炭为主导,转型难度大,交通、工业、建筑等部门脱碳关键核心技术仍待突破。

5. 替代传统材料大势所趋 “双碳”目标下汽车新材料机遇和挑战

在“双碳”目标下,供应链领域实现碳减排的关键在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从汽车零部件的开发设计到研究试制,从批量生产到原材料选用,几乎各个环节都可以深入挖掘潜力,减少碳排放。因此,新型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汽车车身用材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金属材料,包括钢板、铸铁等重金属材料,以及铝、镁、钛等轻金属及其合金材料、泡沫金属等材料;第二类是非金属材料,包括工程塑料、纤维、树脂、玻璃、橡胶、非金属泡沫材料、非金属复合材料等。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将会在未来汽车材料中广泛应用。


在全球节能与环保的大势所趋下,汽车材料的使用也围绕这两大趋势,向着轻量化——更环保、低VOC——更健康、低气味——更舒适的方向发展。
首先,当汽车油耗压力步步紧逼,当续航里程短板亟待补齐时,能够缓解这两大压力的轻量化已逐渐成为新车的重要标签。尽管汽车轻量化主要由结构轻量化设计和材料轻量化组成,但目前主要依赖的还是材料轻量化,因而车企及零部件企业的侧重点更多地放在轻质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方面。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轻质材料的应用被列为轻量化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
其次,在环保方面,低VOC材料从分子设计、聚合过程、加工工艺等各个环节严格控制,大大降低了材料中易散发的小分子,让材料变得更加稳定,不易挥发,达到低VOC的要求。在汽车内饰中,很多部件都会用到低VOC材料,如中控面板、门板、换挡器盖等等。因此,低VOC材料对于驾乘人员的生命健康起着保障作用。


我国汽车产业在经过了多年高速增长后,正进入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的新时期。在“双积分”法规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双重驱动下,车用材料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传统以钢为主的汽车用材结构,正向钢铝混合、全铝车身、塑料复合材料和镁合金等多材料混合应用的趋势发展。
近年来,以车身覆盖件和车身骨架为代表的汽车材料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粉末金属和复合材料在汽车中的应用比例迅速上升,并已出现新型材料由简单零件向复杂结构件过渡,并逐步替代传统材料的趋势,使用新材料不仅有助于改善汽车上的技术性能,还使许多新设计、新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实现成为可能。
但是,在汽车新材料的发展过程中,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因素也有很多,成本和价格首当其冲,技术的进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即将于10月15-16日在重庆举办的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专门设置了“汽车材料新动态”主题论坛,围绕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及企业高层一起探讨汽车材料新动态及技术发展趋势,旨在促进汽车材料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本次“汽车材料新动态”主题论坛将安排在大会第二天,即10月16日上午举办,由东华大学教授、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余木火担任主持人,届时,来自中国工程院的蒋士成和丁文江两位院士,将分别围绕“高性能纤维及其在汽车轻量化应用”和“汽车用轻合金发展现状与趋势”两大主题进行演讲。
传统材料的技术创新,新型材料的技术突破,都将在本次主题论坛上进行研讨。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张立群将针对“下一代轮胎用绿色低碳橡胶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发表主题演讲,同时担任主持人的余木火教授也将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量产车型应用关键技术进展”发表主题演讲,中南大学教授、湖南世鑫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肖鹏的演讲主题为“乘用车碳陶复合材料制动盘的发展及产品标准与测试方法”,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汽车材料全球创新中心主任周英辉的演讲主题为“新形势下车用改性塑料的发展趋势”,而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质量验证中心非金属材料室经理熊芬将从整车企业的角度出发,就“双碳背景下的汽车材料工艺技术发展及应用”展开剖析。
面对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中新材料的机遇和挑战,该主题论坛还安排了圆桌对话,邀请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蒋海燕,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系统经理尹建伟,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洋,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车用业务负责人高晓燕,以及熊芬、周英辉等专家学者和来自整车及零部件的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轻合金、高强度钢、工程塑料、电池材料、氢能源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应用和前景,展开头脑风暴,进行思想碰撞。
10月16日,来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关注“汽车材料新动态”主题论坛,干货满满,定令业内人士不负所望。

替代传统材料大势所趋 “双碳”目标下汽车新材料机遇和挑战

6. 2022年两会中哪些提案你很赞同?

2022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全国的人大代表都会齐聚北京,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法治等各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为全国人民更好的生活、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建设出谋划策。这些提案有些非常关注人民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如果真的实施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极大的影响。下面列举几个我十分赞同的提案。

珠海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今年两会一共带来了7份建议,其中的二份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很大关系,也是我最赞同的二个提案。分别为《关于提高个税起征点、加大非工资性收入个税征管力度的建议》、《关于允许企业弹性安排法定节假日的建议》
一、提高个税起征点、加大非工资性收入个税征管力度的建议
董明珠指出:“较低的个税起征点使企业涨薪时普通员工获利的部分远少于企业支出的成本,降低员工获得感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她认为,资本性所得等征管相对较松,且存在部分高净值人群通过在不同收入类型个税之间、个税与企业所得税之间进行税收筹划或偷税漏税。
关于提高个税起征点的问题,在我的记忆当中董大姐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了,现在每月5000元的起征点真的太低了,想想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月薪上月的比比皆是,但是实际可以支配的收入并不多,他们还是每月要为房贷、车贷、医疗、教育等支入所拖累、过者十分节俭,但是每月每光的生活,降低个税确实可以为他们减少一部分负担,增中工资收入,同时通过个税的缴纳来平衡贫富之间的差距,让富人在获得更多财富的同时多交一些税。同时加大非工资收入的缴税额,这些都可以保证财政开支的基础上还可以有让利于民。如果真的施行,每月省下的几百块钱,又可以给自己多加几个鸡腿了。



二、允许企业弹性安排法定节假日的建议
鉴于新冠肺炎疫情目前仍呈现多点散发态势,允许企业弹性安排法定节假日有利于推动错峰过节,减少疫情传播风险,疏解社会运行压力。”董明珠建议她建议逐步放开企业对法定节假日安排的自主权,允许企业根据地方政府的指导,结合不同工种特点,在取得员工本人同意的情况下灵活制定具体的调休政策,并制定相应的约束措施和监督机制,避免部分企业滥用政策的灵活性,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一看董大姐就是干实业的,所以特别了解现在的企业情况,确实由于疫情的因素把企业的法定假日把打乱了,其实是对于我这个外地工作的感觉更加的明显,以前法定假日回家过节。但是由于疫情已经二个假期不能回家过节,只能在单位或宿舍独自中度过自己的假期时候。就这样白白浪费于家人团聚的时间。而且像我这样的外地打工人群不在少数,如果企业可以自行安排假期,我们就可以申请错开体假,就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样作为一名技术支持人员,由于假期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休息,我们的技术支持电话是最忙碌的。如果可以调配,我们还真的希望休假时间和正常的企业错开,这样不影响我们的工作,还可以给我们一个相对轻松的休假时间。


三、关于拐卖妇女、儿童实行买卖同罪的建议
上海市妇联兼职副主席黄绮将在今年两会期间发出提议,收买与拐卖同罪,最高可判死刑,对涉及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数罪并罚。
每次看到一幕幕母子相隔十几年再重逢、被拐女子受尽凌辱,被公安人员解救的的画面,作为一名旁观者也是眼眶湿润。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大打击力度势在必行。这件事表面上和大多数人没有关系,但是谁也保不定就成了这个偶然事实的受害者。不能冷眼旁观,积极发声,关注和推进事件的进展也是我们普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7. 2022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 中国品牌抢占动力技术高地


3月18日,由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乘用车动力总成专业委员会以下英文简称SCP指导、吉利汽车集团与壳牌共同承办的“2022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以数字连线云直播的形式成功举行。来自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知名学府、汽车厂商及零部件和燃料供应商,覆盖全产业链的强大嘉宾阵容,通过横跨宁波、上海、北京等地的云端互动,聚焦“破局双碳”的时代主题,就能源结构变革、行业发展趋势、混合动力技术和中国品牌聚力向上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时不我待,集行业智慧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我国于2020年正式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其中道路交通领域是国内重要的碳排放源之一;而中国机动车保有总量和增量均居世界第一。因此,中国汽车行业能否如期甚至提前完成“减碳”任务,对于整个国家的战略能否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一个汽车企业都应该肩负起“减碳”重任。此次论坛以“破局双碳”为主题,其主旨正是探讨在“双碳”目标实施过程中,中国汽车行业在转型升级下的车用动力系统多元化及混合动力技术路线。
自2020年12月成立以来,SCP已经吸引70余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机厂、高校、科研机构和零部件供应商加入;吉利作为理事长单位,致力于组织SCP联合行业协同创新,技术引领,提升中国乘用车动力技术的核心竞争力。2021年10月,经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批准,以打造自主品牌的综合竞争力为主要任务的汽车先进动力系统分会(英文简称APS)成立,聚焦混动技术,协同主流企业为行业服务。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SCP理事长、APS主任委员王瑞平认为,汽车行业电气化转型窗口期的机会将一瞬即逝,企业必须抓紧时机跟进变化。中国品牌在快速成长趋向成熟的同时,要通过更多的创新保持发展势头,持续提升品牌力。她表示:“中国品牌在体量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应该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为方向,进而做大市场、做强品牌。” 


同时,“双碳”目标的实现也需要道路交通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作为与主机厂合作最广泛的国际润滑油供应商之一,壳牌一直密切关注行业动态,洞察主机厂和终端的需求,全力整合集团资源,上下游协同合作,为客户提供新能源发展趋势下全方位、多样化的减碳排放方案。壳牌中国及亚太区润滑油技术总经理Cameron Watson表示“壳牌不仅为燃油车提供更加燃油经济性的润滑解决方案,更为混动乘用车开发更强抗腐蚀性能的专用配方,并为电动车开发了Shell E-Fluids电动车润滑和冷却油液解决方案”。
引领时代,以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开创混动新标准
在“双碳”时代,油电混动是行业转型过程中对环境友好的极佳方案,也是汽车行业“减碳”达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王瑞平指出,尽管业内权威机构对混动、电动的降碳排贡献评估有些不同,但对混动能大大降低燃油车碳排放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时,混合动力的出行体验也更契合中国消费者的实际用车场景需求。在吉利汽车集团动力研究院副院长林霄喆看来,“混动不仅仅是节油机器,更是对经济性、动力性、舒适性、便捷性和智能化的全面追求。”吉利作为中国汽车品牌的领军者,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去年10月31日,吉利汽车正式发布了全球动力科技品牌——雷神动力,以及世界级模块化智能混动平台——雷神智擎Hi?X。


雷神智擎Hi?X拥有极佳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效果,热效率高达43.32%,节油率在40%以上。其包含1.5TD/2.0TD混动专用发动机,以及DHT/DHT Pro混动专用变速器,支持A0-C级车型全覆盖,同时涵盖HEV、PHEV、REEV等多种混动技术。雷神智擎Hi?X将首先搭载在“中国星”上,首款车型星越L雷神Hi?X油电混动版即将上市。未来三年其将提供包括强混、长续航插电混动和增程混动在内的多种动力组合,搭载在吉利、领克等品牌的20余款车型上。
可以说,雷神动力和雷神智擎Hi?X让吉利全面迈入动力4.0科技电气化的新时代,为每一个人带来智能低碳出行体验。除此之外,吉利在纯电生态、换电领域、新型燃料方面,也已形成全球化研发体系布局。


不负期待,中国品牌聚力向上抢占动力系统技术高地
伴随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车用动力系统的研发制造经历了跟跑、并跑的过程后,目前达到了局部领先的势态。近年来,中国品牌在动力系统研发领域呈现出整体向上趋势,多家车企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在混动专用发动机领域,吉利和比亚迪等动力品牌的产品热效率均突破41%大关,突显了国内发动机研发水平的世界领先地位,一扫传统技术落后与人的印象,极大提升了中国品牌的形象。在能源多样化的探索上,吉利和红旗等品牌逐步解决了甲醇和氢燃料在内燃机应用上的技术难题。在本次论坛上,一汽研发总院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李金成特别介绍了面向“碳中和”的红旗高效零排放氢燃料内燃机。他认为,以“双零”排放氢内燃机为代表的碳中性动力技术和混合动力的结合,不仅可以实现内燃机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动力的转型,更是以经济规模实现乘用车动力“碳中和”的终极技术路线之一。
从追赶,到跟随,中国品牌正在新的赛道上实现加速反超。以“双碳”为契机,以智能化、电动化为突破口,中国品牌持续向上。未来,SCP将持续各方协同,助力实现汽车行业的“双碳”目标;同时以更强大的创造力,在未来的世界赛场上呈现“中国军团”的实力。

2022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 中国品牌抢占动力技术高地

8. 双碳策略对智能制造产业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大地流金,万物呼晴”。为深入推进轨道交通装备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企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国中车、中国铁道学会轨道交通装备分会与车辆委员会于9月17日在北京共同举办“轨道交通装备数字化智能化论坛暨第六届中国中车智能制造业务创新论坛”。【摘要】
双碳策略对智能制造产业的影响并举例说明【提问】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大地流金,万物呼晴”。为深入推进轨道交通装备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企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国中车、中国铁道学会轨道交通装备分会与车辆委员会于9月17日在北京共同举办“轨道交通装备数字化智能化论坛暨第六届中国中车智能制造业务创新论坛”。【回答】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数字赋能‘双碳’战略 打造绿色交通典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汤广福以及来自中国中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树根互联等各界的12位行业内外大咖齐聚中车,共同探讨“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清洁能源、智能制造、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轨道交通装备应用中的新方向、新方案和新场景。【回答】
论坛由中国中车总工程师张新宁、中车集团专职外部董事王勇智、中国铁道学会车辆委员会副秘书长田葆栓、中国中车科技质量与信息化中心主任于跃斌共同主持。【回答】
中国铁道学会副秘书长田京芬、国家铁路局设备监督管理司司长郭福安等领导出席论坛并致辞。田京芬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汇聚各方专家智慧,要更加明晰我国交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后疫情时代主动融入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积极识变、主动应变、勇于求变。郭福安在致辞中表示,在“交通强国战略”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下,铁路低碳转型发展也越显急迫,在铁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环节都需贯彻生态保护理念,大力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发展。

CRRC



中国中车经历了“十三五”期间的集中建设,产品智能化以及智能制造已初见成效,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王军表示,智能化、集成化、平台化、轻量化、绿色化是轨道交通发展的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轨道交通行业变革,以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将大大提升列车控制系统、车地数据传输系统、车辆智能运维系统的数字化及智能化水平。

中车将勇担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重任,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客户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数字化,重点开展数字化精益企业建设、产品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智能化车间及数字孪生工厂建设、数字化客户服务平台和智能运维服务平台建设,以数字化手段为依托,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向产品+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

CRRC



李培根立足于数字新基建,从数字化技术助力绿色制造的角度出发,做了题为《数字化技术助力企业低碳发展》的学术报告。他从企业应用的视角分析了供应链低碳运营实践框架,同时展示了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优化使用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成果与未来发展方向。最终提出低碳转型问题涉及到了企业全生命周期、全供应链且存在较大优化空间,解决此问题需要数字化技术的有力支撑。

CRRC



汤广福从新时代我国能源发展的方向出发,针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转型面临的问题,做了《数字化助推电力能源转型发展的思考》的学术报告。他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及我国电力能源结构转型现状,深度研判了我国电力系统转型正面临新能源发电占比增大、源网荷协调困难、用户侧供需互动需求加大、数字化支撑不足的四大挑战,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最终指出数字化和电网技术深度融合,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手段【回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