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创业的故事精选

2024-05-16

1. 名人创业的故事精选

  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我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但有一天一定会到。困难不是不能躲避,不能让别人替你去抗。任何困难都必须你自己去面对。创业者就是面对困难。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被拒绝了1009次的肯德基创始人  
    桑德斯上校退休后拥有的所有财产只是一家靠在高速公路旁的小饭店。饭店虽小,但颇具特色,与众不同。可最受欢迎的、也是客人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他发明烹制的香酥可口的炸鸡,仅此就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多年来,他的客人一直对他烹制的炸鸡赞赏有加。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高速公路改道别处,饭店的生意突然间也一落千丈,最后只好关门歇业。被逼无奈,桑德斯上校决定向其他饭店出售他制作炸鸡的配方,以换取微薄的回报。 
 
    在推销的过程中,没有一家饭店愿意购买他的配方,并且还不时地嘲笑他。一个人在任何年龄被人嘲笑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更何况到了退休的年龄还被人嘲笑,这就更令人难以接受了。而这恰恰发生在了桑德斯上校身上。他不但被人嘲笑并且接连不断地被人拒绝,可见这些经历对他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没有找到买主之前,他开着车走遍了全国,吃住都在车上,就在被别人拒绝了1009次后,才有人终于同意采纳他的想法,购买他的配方。从此后他的连锁店遍布全世界;也被载入了商业史册。这就是肯德基的由来。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桑德斯上校,就在所有的肯德基店前树立一尊他的塑像,以此作为肯德基的形象品牌。俗话说:“神枪手是一枪一枪打出来的!”缺乏坚持不懈的毅力或者认为自己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两者都是阻碍大多数人勇于改变的关键原因。如果你能够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不放并坚持不懈,那么很快你就会超过大多数人。记住,是你掌握著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一心想达到一个目标,就一定会有办法取得成功。 
 
  
     篇二: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  
    蔡衍明,旺旺集团董事长,被商界奉为“米果大王”、“传媒大亨”,在“2012中国内地外来富豪榜”上,蔡衍明明以500亿元财富稳居第一。那么蔡衍明的名人创业故事是怎样的呢?我马上为你揭晓。 
 
    蔡衍明的父亲曾是一个商号老板,当时的蔡衍明游手好闲,经常逃课,高中时期换了两所学校,都没顺利读完。高中二年级肄业后,蔡衍明就再也没有进过学堂。离开学校之后,第一次真正踏入商场的蔡衍明,就交了一份高达1亿元新台币的学费。失败的经历让曾经骄纵的蔡衍明性情大变,慢慢收敛和踏实。 
 
    1980年,蔡衍明前往日本,拜访日本米果之父——祯计作,希望合作在台湾生产米果产品,但是,当时已经64岁的祯计作并不相信这个只有23岁的毛头小伙。两年之后,一直坚持的蔡衍明以诚心和毅力打动了祯计作,终于取得了难得的技术合作机会。 
 
    在获得核心的米果制造技术之后,蔡衍明很快推出了旺旺产品,并迅速占据台湾米果市场老大的地位。在90年代初将旺旺集团落户湖南,开始抢滩大陆。 
 
    1993年,旺旺集团参加了郑州糖菸酒展销会,这种来自台湾地区的美味米果一下子赢得不少订单,可谓盛况空前。 
 
    根据介绍,如今蔡衍明持有旺旺集团48%的股份,整个集团的市值达到15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2011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30%,达到近30亿美元。 
     篇三:比尔·盖茨放弃哈弗创立微软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体架构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体、服务和网际网路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在2008年6月截止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的收入达620亿美元,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91000人。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 H. Gates II,是西雅图的律师。盖茨已故的母亲,Mary 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UnitedWay International的主席。 
 
    盖茨曾就读于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体方面的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程式设计。 
 
    1973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和现在微软的执行长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好朋友。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air开发了BASIC程式语言的一个版本。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PaulAllen在1975年建立的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体。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体产业成功的关键。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体技术,使软体更加易用,更省钱和更富于乐趣。 
     篇四:吉田忠雄的创业小故事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吉田忠雄在回顾自己的创业成功经验时说过,为人处事首先要讲求诚实,以诚待人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离开这一点,一切都成了无根之花,无本之本。 
 
    在他创业的初期,他曾经做过一家小电器商行的推销员。开始的时候,他做得并不顺利,很长时间业务并没有什么起色,但他并没有灰心,而是坚持做下去。有一次,他推销出去了一种剃须刀,半个月内同二十几位顾客做成了生意,但是后来突然发现,他所推销的剃须刀比别家店里的同类型产品价格高,这使他深感不安。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向这二十家客户说明情况,并主动要求向各家客户退还价款上的差额。他的这种以诚待人的做法深深感动了客户,他们不但没收价款差额,反而主动要求向吉田忠雄订货,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品种。这使吉田忠雄的业务数额急剧上升,很快得到了公司的奖励,这给他以后自己创办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名人创业的故事精选

2. 名人创业成功的小故事

   选择创业的人总会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创业成功的名人其创业故子更值得每一位学习,了解一些成功名人的创业历程,学习他们的创业精神。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名人创业成功的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创业成功的小故事1      俞敏洪:不赞成大学生因就业难盲目创业 
     俞敏洪:我认为要理性的看待要不要鼓励大学生去创业这个问题,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一次创业经历的话是一件非常非常遗憾的事情。但现在的大环境是,面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就拼命地鼓励在校大学生都去创业,这实际上是有问题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能力,对于行业的了解等等都不成熟,在面对创业难题的时候,在校生的人生经验还不够。所以,我并不赞成大学生因为就业难而盲目的走上创业的道路。
     我研究了很多国外的教育体制,没有发现一个像美国这样充分鼓励创业的国家,他们在大学的时候就鼓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开公司。提到创业,人们就想到了比尔·盖茨,为什么呢?因为他大学都没有上完,在自己的车库里就开发出了微软,但这样的天长毕竟是少数,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的。
     鼓励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或者大学毕业后就去创业,带来了几个不利的因素。第一就是对大学教育的冲击。因为大学是一个学生面对社会现实、认真研究并且学习的地方,而现在中国的大学中流行着这样一种风气,就是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开始就想着怎么样做生意,忘掉了大学四年应该认真学习,把自己的底蕴变厚。
     大学生创业失败问题大应先就业学习积累,学习是很重要,但是实际操作重于理论知识,一定要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慢慢积累经验。
     大学四年学生到底应该在大学里学什么,如果大学生要学创业的话,请问有几个老师能够解答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大学里有几个老师是自己曾经创过业的。现在就变成了我们这样的企业家被老师拽过去给大学生讲创业。我每次讲都会泼凉水,请大家不要一毕业就去创业,除非你是比尔·盖茨。
     创业失败会给学生带来心态上的问题。失败以后,大学生通常不会反思自己,重新静下心来认真琢磨怎么积累经验再次创业,而是会怨社会,觉得中国社会太黑暗,太不公平,认为这个社会的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当然有部分事实是这样的.。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他怨人心,比如他创业的时候一般要跟几个同学一起做,通常做着做着就打架了,最后的结果是,他不会总结自己作为团队领袖的凝聚力不够,往往把问题归结于跟他一起创业的团队的懒惰、贪婪、不合作,从此以后对人失去信心。
     一个年轻人一旦对社会失去信心、对人失去信心以后,他未来振作的机会还有多少?社会上有这样一批人,大学毕业直接创业,创业失败了,从此以后对未来既没有信心,又不愿意去工作。所以我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先工作,我的孩子长大了,我就希望他到我这里来实习,我言传身教,告诉他怎么样面对各种困难,对社会对人保持信心。他可以积累经验,观察老板是怎样干活的,怎样跟同事打交道,学会如何在人群中间,尤其在利益和权力的人群社会中间,怎样让自己在一帮人中变成领袖,变成大家都很服气的人。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人的一生分成琐碎和伟大。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我们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所以在这儿,我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名人创业成功的小故事2      丁磊:成功背后是交了无数的学费 
     丁磊,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除勤奋外,就是要积极进取和创新。虽然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别,但作为一个年轻人首先要有理想和目标。尤其是年轻人,无论工作单位怎么变动,重要的是要怀抱理想,而且决不放弃努力。
     你做互联网做了18年,你觉得有“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吗?你总结的“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呢?
     丁磊:“互联网思维”绝对有,但是你要拿出东西来才能证明你有。我的互联网思维中“快”不是特别重要,精益求精、极佳的用户体验,这两个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专注”也是对的,但是这本来就是传统行业的定义,不是互联网行业专有的。我的产品每一个版本都要精益求精,你根本不要看竞争对手怎么样,竞争对手犯错误的时间是大把的,不要因为快,把自己搞死了。你说雷军他是互联网思维,怎么不把金山词霸做得更好一点?还是你做得也不够专注,你说快也没觉得更新有多快。
     现在大家经常说BAT三大巨头覆盖了所有的产业,往下看还有三小虎,小米、京东、奇虎360,网易夹在中间,你自己怎么看这种竞争格局?你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丁磊:BAT除了腾讯以外,阿里和百度还是流量模式,网易是真正的内容供应商,平台产品供应商。三小虎利润加起来还没有网易多,不信把360、京东、小米加起来,你看看谁多?所以,我们是不吭声的鳄鱼,别就当我们是壁虎,跟他们吵有什么意思,自己把产品做好,做点儿有理想、有信仰的事情挺开心,不要跟人家圈那个地。我也了解里面有一些公司的管理还不上路,还在糊里糊涂,我们公司已经走了17年了。
     你做产品这么谨慎,难道就不怕错过时机吗?
     丁磊:我觉得时机都是个假命题。比如说新浪以前做新闻做得特别好,现在我觉得新浪的新闻客户端就做得不是特别好,不如我做得好。
     我们现在新闻客户端4.0版本做了很多创新。以前传统的阅读是看报纸、看杂志,或者PC看完一关就走了。手机是早上上班的时候要看,中午吃饭的时候也要看,晚上等车的时候还要看,阅读的次数增加了,阅读量大大增加了,你怎么把节奏把控好,让用户每次都能读到新鲜的东西、好玩儿的东西,感到可读性非常强?我们4.0版本做到了。能提出这个想法的人,在我们公司没有,他们都不会这么想,是我想出来的。
     我说移动阅读要有节奏,从早上八点,就像吃早餐,早餐是什么,午餐是什么,晚餐是什么,晚上睡觉的时候看什么,我要把这个节奏把握好。电视台就是有节奏的,早上有早间新闻,有午间新闻,七点钟新闻联播,新闻联播之后焦点访谈,焦点访谈之后来一个电视剧,九点钟又有一个新闻联播。这是有节奏的。
     我觉得机会是随时存在的。2007年苹果做手机,早在1993年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都已经在做手机了,你觉得他晚了吗?他没晚,他做了一个智能手机出来。但是你不能说诺基亚没做过智能手机,诺基亚有一个手机叫9110,他们也尝试过做智能手机,但是就是没成功。你知道,乔布斯在1995年就做过一台PDA叫“牛顿”,他在“牛顿”上交了无数的学费以后,到2007年做iPhone的时候才成功的,你不能说他一拍脑袋才想到的,之前没有“牛顿”的积累根本不可能做出这个手机出来。

3. 名人的创业故事简短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创业故事

20万,11个人,一间破传达室,当年的柳传志根本不知道为何要成立公司,随大流下海创业。为了发工资,他带领所有员工当过“倒爷”、拉过板车、在中关村摆过地摊,卖过的商品琳琅满目,包括运动服、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被认定投机倒把罚款100万,被认定走私罚款300万,40多岁的他,仍旧还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而如今的联想已经成为民族计算机产业的象征。柳传志说:我当时打死都不会想到我和我的同事能把公司办成今天这个样子。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的创业故事

在“唯出身论”的年代,宗庆后“旧官僚后代”的出身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16岁那年,宗庆后便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去填海滩,一呆就是15年。1987年,42岁的宗庆后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的街头推销冰棒,他发现做儿童营养液有很大的市场。然而此时的他早已错过了创业的最佳年龄,面对众多朋友善意的劝说,宗庆后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十多年之后,由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的创业故事

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高考,他毫不犹豫地在报考志愿表上赫然写下:北京大学。然而雄心万丈的他,高考的数学成绩只得了1分。为了生计,他去应聘酒店服务生,因为长得“歪瓜裂枣”,被婉言拒绝。无奈只好去当搬运工,蹬板车。大学毕业后,一次讨债经历让他疯狂地迷恋上了互联网,创业初期,他背着包四处忽悠,经常被人骂作疯子、骗子。他曾连续4次创业失败,最为窘迫的时候银行里只有200元。如今,谁不知道阿里巴巴,谁不知道马云呢?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创业故事

刚满15岁的王健林从四川绵阳来到东北,成了一名娃娃兵。每天背上10多公斤重的装备,在齐膝深的积雪中徒步40公里,每次拉练的总路程甚至长达上千公里。从军18年已经成为团职干部的他,却遇上“百万裁军”。创业初期没资历,没实力,说好的贷款却被银行放了鸽子,为了公司项目,他借过高利贷,甚至9天9夜没睡觉。人人都不想碰的旧城改造他敢接,刚做商业地产的时候,因为不懂,3年之间打了222场官司。就是这样一个一根筋的人,如今却是无人不知的亚洲首富。



巨人网络CEO史玉柱的创业故事

史玉柱在脑黄金产品成功之后,整个团队上下的人全部头脑发热,一口气又推出了12种保健品,但最后彻头彻尾以失败告终,再加上巨人大厦的营销失策,使得史玉柱一手搭建的巨人帝国面临危机。一夜之间,史玉柱负债2.5亿,跌入人生谷底。在这段时间里,史玉柱并没有因此倒下,他一直在反思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为了了解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他让人将当时报纸上关于他的负面文章一篇篇接着读,看看别人对他失败的“诊断”。文章骂得越狠,他读的次数越多,甚至专门组织“内部批斗会”,让身边的人一起向他“开火”。正是凭借着反思、务实、信心,史玉柱在全国县域市场撒下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脑白金让他重新回到了一线商人的俱乐部,史玉柱创造了一个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传奇故事。

名人的创业故事简短

4. 创业名人的成功故事

我举荐李嘉诚!


李嘉诚,广东潮安人,1928年7月出生于广东潮洲市一个贫穷家庭,父亲为教师。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有一天,他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看到一则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说意大利某家塑胶公司设计出一种塑胶花,即将投放欧美市场。李嘉诚立刻意识到,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对物质生活将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胶花价格低廉,美观大方,正合时宜,于是决意投产。 


他的塑胶花产品很快打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同年年底,欧美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愈来愈大,“长江”的订单以倍数增长。直到1964年,前后7年时间,李嘉诚已赚得数千万港员的利润;而“长江”更成为世界上最大塑胶花生产基地,李嘉诚也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3年,李嘉诚与表妹庄月明(即其舅父庄静庵之女)成婚,翌年生下长子李泽钜,次子李泽楷则在1966年出世。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李嘉诚 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全球华人首富,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始终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世人称之为"超人"。李嘉诚不仅是创业精英、商界巨头,而且在其创业发展路上,并购多家公司。可以说,李创业之路就是一条并购之路,其创业和壮大与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企业分不开。李嘉诚的并购之路同其人生经历、创业经历一样倍受世人关注。 
艰辛与成功的创业经历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先生诞生于广东省潮州潮安县。1940年,随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辞世,至此少年李嘉诚开始了学徒、工人、塑胶厂推销员的生活。 1948年,20岁的他就开始在新蒲岗担任了一家塑胶厂的业务经理、总经理。1950年,在筲箕湾创立了长江塑胶厂。1957年,在北角创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发展塑胶花、玩具生产等。1958年,1960年先后在北角、柴湾建造了两座工业大厦。 1972年9月31日,李嘉诚创建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11月1日,"长实"股票在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并相继在伦敦(1973年)、加拿大的温哥华(1974年6月)挂牌上市。1974年5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组恰东财务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诚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长。1986年,长实集团名列香港十大财团首富,李嘉诚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占香港上市总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诚旗下的"和黄"与"中信"、英国大东电报局合作投资的"亚洲卫星一号",由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送入东南亚上空的同步轨道。到1991年间,"长实"系财团已发展成为有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影响的跨国多元化企业集团,拥有1200多亿港元资产,比1986年增加两倍半。 
  "超人"美誉与并购经历 。。。。

5. 创业的小故事


创业的小故事

6. 名人励志创业小故事?

  向我们讲述了人生的道理,用故事的形式教我们怎样做自己,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成为社会和谐的一分子。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一个成功的人,他心中始终明确一点,当他在向前奔跑时,除非是有猛虎拦路,否则,如果路上只是有些石块或坑洼,都可以忽略不计,只管向前冲。如果做什么都要把路上的障碍清理得乾乾净净,那你将永远无法到达终点。 
 
    李金元有1.80米的身高,100公斤的体重,一双大手宽厚而有力。2001年,他出访泰国时,一位泰国政要在和他握过手后,深感他的手大得不寻常。李金元意味深长地对这位政要说:“我的心比手还要大。”的确,李金元的心一直很大。 
 
    1958年出生在河北农村的李金元,因为痛恨饥饿,才14岁就闹着要去挣钱,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到华北油田当上了一名连工作服都撑不起来的石油工人。 
 
  
 
    当了两年工人,李金元被调去搞后勤工作。在买米买菜之中,他悟到了买卖的学问,并大胆地开始了粮食生意—北方的粮食便宜,他收购粮食、豆饼,一火车皮一火车皮地运往南方,一趟就能赚好几万元。他收购的时候不付现金,但等货款到手后,他非常坚守信用,把所欠的收购款一分不少地付给农民。就这样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不知道什么时候,城市里开始出现了服装干洗店。年轻的李金元也看准了这个商机—但他不是开干洗店,他要做大生意,办起了制造厂,专门制造干洗机械。随着各地干洗店数量的急剧增多,李金元的干洗装置供不应求,赚得不亦乐乎。 
 
    生意是火爆了,但李金元也有些烦恼。卖了一年干洗装置后,他一算账,还有40多万元的装置款没有收回。不管他怎么催对方还款,对方总是说:“你等等,再过两个月钱就能周转了,到时候你再来吧。” 
 
    而让人意外的是,李金元突然宣布放弃要账,转而专心致志地投人到建设一家面粉加工厂的事务中去。很多人都不理解地问他:“要账与办厂可以同时进行,你为什么一定要放弃要账?”李金元说了一句当时从深圳特区传出来的、新鲜得让人不太明白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他说:“我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讨那40多万元的死钱上,我得把时间用来干大事。 
 
    我把对付人家扯皮要账的时间省下来建厂,可以很快就赚回不知道多少个40万元……”就是这个可以忍痛放弃40万元的李金元,在几经风浪沉浮之后,果然成就了大事业—创办天津市天狮集团,他成为世界级企业家、全球直销界领军人物和国际著名慈善家。 
 
    李金元的成功在于他始终知道自己该去做大事,没有时间浪费在小事上—从一开始做生意就不是做小打小闹的贩卖而是贩运,到人家开干洗店他却开干洗装置厂,再到放弃40万元的“小账”而专心于发展办厂赚回“大账”··一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你芝麻也想要,西瓜也想要,到头来的结果不是两样都没得到,就是只能得到可怜的一点儿芝麻。一个成功的人,他心中始终明确一点,当他在向前奔跑时,除非是有猛虎拦路,否则,如果路上只是有些石块或坑洼,都可以忽略不计,只管向前冲。如果做什么都要把路上的障碍清理得乾乾净净,那你将永远无法到达终点。 
     篇二  
    当你在困难面前停滞不前的时候,别人却实现了梦想,这不是因为他有很多本钱,而是因为他知道,机会永远靠自己创造,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即使只有一块没用的石头,也能煮出一锅鲜美的汤。 
 
    阿龙原来在学校做老师,由于收人不高,他就辞职后创办了一家文化策划公司。因为阿龙没有过硬的人际关系背景,一开始的时候公司业务很少,他一心想要增加公司的知名度,把公司宣传出去。可是本钱少,做不起广告,怎么办呢?一直在发愁的阿龙,有一天无意中在出租车上听到本地一家调频广播电台的一档点歌节目很受欢迎,他就突然产生了灵感。一回公司,他就策划了一份方案,分派给全公司的员工去实施。 
 
    从第二天开始,这家电台的点歌节目里就不断地接到类似这样的电话:“喂,你好!我是xx策划公司的,我的电话是xxxxxxxx,我想为我们公司全体同仁点一首歌,祝他们……”每一次打电话的人不一样,但开场白一样,送歌的物件不同,理由不同,有的是为同事表达生日祝福,有的是向同事表示某种祝愿,有的是为客户点歌,有的是为朋友点歌。这样隔三岔五的,听众总能听到他公司的名字。连主持人最后都发现他们是在做免费的广告,啼笑皆非又无可奈何,而他们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 
 
    除了装作点歌,阿龙又盯上了各种求医问药的节目,佯装患病,打电话到节目里咨询,又把公司的牌子亮了出来。甚至因为经常要请客户到歌舞厅、夜总会等地方去玩,他也总会在点歌时,抓住两首歌曲的间断时间说一段开场白,报一下公司名号,又给公司做了宣传。 
 
    在阿龙的策划下,公司全体员工都具备了随时随地给公司做广告的意识。于是,阿龙没有花一分的广告费,却让自己的公司“名声”越来越大,人们在不知不觉之间,就深深记住了他公司的名字。于是客户也就纷至沓来,阿龙就这样成功了。 
 
    阿龙的成功经验,令人感慨万千。生活中,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想创大事业却没有本钱,于是总是安于现状,不敢去开拓未来。但他们却没有转换思维方式,想一下,成功并不是树上的桃子,总是安安静静地等着你来摘,而是需要你自己创造,并要懂得利用一切机会,就像花朵,要懂得借助风的媒介,才能“雌雄”合一,结出果实。 
 
    聪明人就是这样,哪怕身处绝境,也能找到希望。有这样一个古老的西方故事:一个流浪汉因为饥饿难耐,就想了个主意,敲开了富人的门,对富人说:“我带了一块石头,想借一下你的锅来煮石头汤喝。”富人很纳闷,石头能煮汤喝吗?好奇之下,他开门让流浪汉进了家门,借了一口锅给他,流浪汉马上把石头放人锅中。煮汤得有水啊,富人就给了他一些水。流浪汉又说:“要是有点盐和调料就更好喝了。”富人又给了他盐和调料。流浪汉说:“真香,要是再有点胡萝卜和番茄就更好了。”·一 富人又都给了他。 
 
    于是,流浪汉凭著一块实际上没有任何用处的石头,却喝上了一顿有滋有味的汤。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也许你和别人都一样,曾有远大的目标和伟大的理想。而当你在困难面前停滞不前的时候,别人却实现了梦想,这不是因为他有很多本钱,而是因为他知道,机会永远靠自己创造,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即使只有一块没用的石头,也能煮出一锅鲜美的汤。

7. 企业名人创业故事精选?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能只靠胆大妄为东奔西撞,也不可能是在学院的课堂里说教出来的。他必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摸爬滚打,在风雨的锤炼中长大。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马云创业经历  
    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被称为“创业教父”。曾经的创业艰辛、现在的荣耀辉煌,使得这位卓越企业家身上有散发不完的光环在萦绕,下面就来看看马云创业故事吧,听听他的创业经历、伟大梦想、经营哲学和人生感悟。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网际网路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 
 
    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那是1999年。1999年,中国的网际网路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路公司投钱,网路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入口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外出办事,发扬“出门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车。据说有一次,大伙出去买东西,东西很多,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打的。大家在马路上向的士招手,来了一辆桑塔纳,他们就摆手不坐,一直等到来了一辆夏利,他们才坐上去,因为夏利每公里的费用比桑塔纳便宜2元钱。 
 
    阿里巴巴曾经因为资金的问题,到了几乎维持不下去的地步。 
 
    8年过去了。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网际网路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网际网路史上最大的奇迹。 
 
    中国大部分想创业的人都是一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他们比马云 
 
    聪明多了,能想出非常多的创业好点子来,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去执行过。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借口和理由。 
 
    “我没有钱。”他们都这样想。 
 
    于是,他们继续过他们平庸的生活。 
 
    看到了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俞敏洪在发言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特别感动,他说: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会永远是一堆琐碎。 
 
    看完之后,你还会对自己创业没有资金或没有其他什么的找借口吗?你要做的是:想到了,马上就去做! 
 
    像马云那样,只要你努力了,世界上,其实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 
 
    张朝阳,男,搜狐公司创办人。1964年出生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198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获得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1993年底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博士学位,并继续在MIT从事博士后研究。 
     篇二:创业教父季琦的个人经历  
    季琦是中国连环创业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10年时间内他作为CEO连续创立携程、如家和汉庭三家公司,并都将其带上纳斯达克。全球至今能成就这一“霸业”的也仅有美国矽谷创业狂人吉姆·克拉克一人,与曾经创办SGI、网景和永健这三家公司的克拉克不同的是,季琦的这三家公司,市值都超过了10亿美金。 
 
    1999年,“做点小生意”的季琦和朋友梁建章一起喝酒,两人商量著也弄个旅游网站做做。随后,梁建章找到代表德意志银行四处“投钱”的沈南鹏,季琦则软磨硬泡拉来了国企饭店老总的范敏。4个交大校友一开始就以契约精神,明确各自的股份,根据各自经历定下了人事架构。 
 
    这几乎是一个“绝配”组合:做民企出身的季琦有 *** 、锐意开拓;来自华尔街的沈南鹏擅长融资;搞IT咨询的梁建章偏理性,善于把握系统,眼光长远;国企出身的范敏则善于经营,方方面面的关系都平衡得好。 
 
    创业之初,季琦承担著最多重任——直到第二轮450万美元融资到位前,另外3位都还没真正“下海”。半年后,当携程找到“订酒店、订机票”的赢利模式,4人职务发生了首次微妙的调整:季琦由CEO转任联席CEO,及至总裁,擅长内部精细管理的梁建章担任惟一CEO。 
 
    在订酒店的专案中,梁建章发现200-300元之间的酒店客房在公务出差人员里很有市场。在他的提议下,携程和首旅2002年共同投资经济型酒店如家快捷。4人中公认的创业高手季琦再次被派出去打江山。两年里,季琦住在北京的一个地下室,含辛茹苦地在京、沪两地开了38家旅馆。正在此时,如家董事会“请走”了季琦,原百安居副总裁孙坚成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CEO。 
 
    沈南鹏曾公开谈到,请走季琦是“如家做得最对的一件事”。“他可以创办如家,但当如家发展到一个高峰,需要从20家、30家扩张到200家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有一个懂得连锁经营的职业经理人来统领企业。” 
 
    朱瑛石在《第一团队:如家和携程》中这样说:从创办携程到如家,梁、沈、季、范的4人团队是中国新式企业里构成最复杂、职位变动和交接最多的一个,但却是过渡最平滑、传闻最少的一个。“他们为中国企业树立了一个高效团队的榜样,最终获得了共赢结局。” 
 
    “我们之间肯定有过矛盾,但都是技术性的冲突,毕竟我们的价值观、个性和长处都不同。当年携程、如家的成功,除了幸运,就是因为我们4人的不同。”有了自己一摊事业的季琦,也会很动情地怀念当初4人手拉着手一起迈过坎的日子。 
     篇三:巴菲特11岁时候的创业故事  
    1942年4月,11岁的巴菲特开始小规模地购买股票:他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三股受欢迎的城市服务股票,当时,这就是他的资本净值。小巴菲特还说服他的姐姐多丽丝和他一起投资。他以每股40美元的价格丢掷了他的股票,扣除佣金后,他赚了5美元。巴菲特一直关注著股票市场的变化,计算维持有利的平均价格而买进或卖出股票以维持高于平均的价格,并且,他已经意识到,他对股票市场的估计要比其他人敏锐、精明的多。1943年1月,他们全家搬到了维吉尼亚洲的弗雷德里克斯堡,不过对巴菲特来说,他一种好像是被连根拔起的感觉,心情非常郁闷。所以第二个月,巴菲特就回到了奥马哈,和爷爷、姑姑一起生活。 跟很多小孩离家出走不一样的是,他的离家出走是和商业有关。他跑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的赫尔希,打算靠在高尔夫球场为球手找球、拾球赚点钱。同时,他还有个主意,那就是帮忙巡视好时巧克力工厂,并免费获取一块巧克力。

企业名人创业故事精选?

8. 最经典的创业故事

 最经典的创业故事(精选8篇)
                      创业是创业者及创业搭档对他们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经典的创业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经典的创业故事 篇1    90后大学生禹化普大三时就当上手抓饼小老板,2年来连锁加盟店已开遍大学城。
    你曾经在北城天街小吃街吃过台湾手抓饼吗?这家不到10平米的小店老板竟是一位刚刚毕业的90后大学生。禹化普大三时就当上手抓饼小老板,在两年时间里发展了4家直营店、1个加工厂和8家加盟店,年收入达250万元。
    每天下午4点,在北城天街小吃街店门口,已经有五六个白领在排队。放面团、煎鸡蛋、配作料……三分钟后,两个手抓饼新鲜出炉递给了前面的顾客。和传统烙饼不太一样,这个饼千层百叠,面丝千连,外层是淡淡的金黄色,内层柔软白嫩。
    每天能卖400个饼
    这么多人包围着店,为什么还有顾客加入呢?“这五六个客人是活招牌。顾客也许不知道我们,但看着这人气,就会吸引他们来尝鲜。”禹化普说,小吃店的秘籍就是要保持人气旺,排队人越多生意越好。
    “以前我们追求速度,人多了就一次出6个饼。”禹化普说,在2011年做第一家店时这个快捷的方式并没有赢来顾客青睐。他特意跑到成都小吃街去考察,发现类似的小吃店老板总是保持慢工出细活的状态。即便店外已经排起长龙,也不慌。而前来的顾客络绎不绝,等待着他们的美食。
    禹化普回到重庆,开始要求师傅一次只做2个饼,甚至有时候做一个饼。这个营销方式反响很好,饼保持最好的口感,排队的客人反而更多了,每天平均能卖400个饼。
    加盟店4个月盈利
    禹化普的北城店是两个月前开的,虽然租金掏了1.3万元,但是却成了店里的活招牌。北城店现在每月能卖1.5万个饼,凭借这样的人气,禹老板在月初迎来了三位新的加盟商。
    禹化普说,从去年的5个加盟商情况来看,基本4个月就能盈利。加盟费收1万元,门店3——10平方米即可,租金价格通常在3000元左右。扣掉原料、房租、水电煤及人工费用,按每家店最差卖300个饼算,一个月的纯利润平均为8000元。
    一开始,禹化普想做连锁直营模式,但当他们拥有第三家直营店时,开始打磨品牌。想要与大品牌竞争打开这个细分市场领域,必须吸引加盟商。
    “每卖一个面团给加盟商,他们赚8毛,我们只赚五毛,薄利多销。”禹化普说,按10个月算,5家加盟店每天至少购买2500个面团,一年仅靠卖面团营业额能达到100万元。
    最经典的创业故事 篇2    1983年,李烨出生在盐城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大型餐饮企业。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李烨说那时虽还没有富二代的概念,但自己绝对已经是了,我家的酒店叫兴达大酒店,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算是一个会所了。我2001年在常州上大学时,每月生活费至少有5000元,在当时的校园里绝对算得上是富二代的水平了。
    但是好景不长。2003年,父亲经营近十年的酒店破产了。李烨的生活费从每月5000多一下子掉到了100元不到。那段日子,李烨在常州一家电脑城门前扛箱子挣生活费,这样一直坚持到2003年退学。父亲破产后,全家一度在扬州尝试养螃蟹,但是2003年遇到非典,又加上遇到发大水等意外,养殖场也没有办成。我们一家子就又回到了盐城。
    “回到盐城时,总共只剩下500多元,全家人都在为生计发愁。我有一天晚上出去溜达,看到一家烧烤摊生意非常火。想着这个成本小,后来免费给烧烤摊老板打工。”师傅看李烨不怕苦、不怕累,就把配料毫无保留的都告诉了他。两个月后,李烨自己的烧烤摊在盐城师范学院旁开张了。没想到很红火,两个月李烨一共赚了1700元。
    生计有保障后,2005年,李烨又参加了高考,最终考进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院。在学校里李烨读的是多媒体设计专业,说是多媒体设计,实际上就是网页设计等一些电脑知识运用的专业。他没有一门心思死读书“我白天上课,晚上就外出打工,主要是帮助商家做电商服务。最让我骄傲的是我大二的时候,去了上海一家经营游戏货币的网络贸易公司,有点类似于美国的eBay网,这段经历给我后来的电商生涯打下了基础。”
    2008年6月,李烨大学毕业后,怀揣创业梦想的他在同学、亲戚的帮助下,创立了上海天天爱购网,但是没多久因为股份的问题退出了团队。
    又一次跌入谷底,这时,李烨又想到了他的烧烤。李烨在上海读书期间,父亲也把他的烧烤摊从盐城搬到了上海。2008年10月的一天,创业失败的李烨在家帮父亲打理烧烤生意,那天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在网店摸爬滚打多年,为啥不把烧烤店开到网上呢?说干就干,李烨开始着手创立他的网络烧烤店。
    最经典的创业故事 篇3    3000万到身家910亿,27岁创业,他是全球第一狂人
    他有“全球华人第一狂人”、“财富黑马”、“中国厚待员工第一人”之称。在国内他首创了BT模式,被誉为“中国BT模式鼻祖”。从他3000万创建太平洋公司,到他如今身家高达910亿,在这财富爆炸式裂变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80年代,在江苏淮安,还是高中语文老师的严介和,就已经显露出了他的“不安分守己”。1986年,26岁的严介和离开中学教师的岗位,去当地国有企业当临时工。第二年,严通过公开竞争承包了一家当地的乡镇企业,开始创业。
    1992年,严介和辞职注册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紧接着承接的南京绕城公路建设项目是严介和自己创造出的打开“省门”的机遇。因为这个项目,他挖掘到他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桶金800万元,由此开启了他的太平洋时代。
    为了能够在政府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他甚至提出了“亏五万不如亏八万”的经营思想。一百四十天完成的工程量,只用了七十二天就干完。业主大吃一惊,检测结果质量全优!“吃亏”是富,第二年工程指挥部便放放心心地把1000万的工程交给了严介和。
    2002年以前,严介和一直不声不响地在路桥建设业内“掘金”。这以后,他开始与许多地方政府部门打得火热,陆续收购、托管了31家亏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旗下的成员企业达到115家,严介和因此获得了大量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严介和找到了一条发财捷径——通过收购业绩不佳的国有企业,从而博得当地政府的好感,进而在当地的市政工程中分得一杯羹。
    收编亏损国企,不仅验证了严介和“吃亏是富”的座右铭,更让严介和与政府走得更近。“重组前的国企连一根火柴棒都不值,但我要将一个极端差的企业做成极端好。”严介和称。就拿ST纵横来说,当时严介和付出的成本5亿至10亿元。表面看来好像吃亏了,实际上最终赚的钱更多。
    直到2002年,太平洋集团的年产值也不过20亿元,真正令严介和的身家急剧膨胀的是2005年初开始的一系列对国有企业的并购。严介和已成功收购了31家国有企业,涉及资产总额达60亿元。仅一年内以年产值不过20亿元的身家去收购高达60亿元的国有资产这一项,其财技就非常人能及。
    “BT”模式,让财富极具暴涨
    2002年,白手起家的注册成立太平洋。虽然前面已有一定的原始积累,当时的个人财富不会超过3000万元。个人财富以几何级数裂变般暴增的起点,源自大规模复制自己垫资为地方政府兴建暂时无力兴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即“BT”模式。
    第一次采用BT模式运作基建项目始于1996年。当时,位于经济欠发达苏北地区的宿迁市政府希望建立一条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市财政又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就由太平洋垫资上马。
    从宿迁一役以后,太平洋就将“BT”模式迅速复制到全国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共承接了近2700亿元的订单。按照设想,太平洋基础设施的单子要在2008年前突破5000亿元。
    有人说,严介和的成功在于他坚持“吃亏”是富和经商游走边峰,他的不“循规蹈矩”、不按“规矩”行事为他创造一条不同寻常的财富之路。虽然许多人对其一年增长百亿颇有质疑,但不可否认严介和的财技很有过人之处。2015年,胡润百富榜,严介和与他的儿子严昊,家族资产高达910亿。
    最经典的创业故事 篇4    美国船王丹尼尔·洛维洛从小就和船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梦想成为一名“船王”,但他是个穷光蛋,连买一条旧船的资金也没有,为此,他想出了一个“借鸡生蛋”的办法。
    他打算向银行贷款把一艘货船买下来,改装成油轮,因为载油比载货更有利可图。
    银行的人看了看他那磨破的衬衫领子,问他有什么可做抵押。洛维洛将自己的打算告诉对方:他将把油轮租给一家石油公司。他每个月收到的租金,正好可每月分期还他要借的这笔款。因此,他建议把租契交给银行,由银行向那家石油公司收租金,这样就等于他在分期还款。
    这种做法听起来有些荒唐,银行好像是不应该接受的。但实际上,这对银行还是相当保险的。
    洛维洛本身的信用也许不是万无一失,但是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却是可靠的,银行可以假定石油公司按月付钱没问题,除非有预料不到的重大经济灾祸发生。退一步说,假如洛维洛把货轮改装成油轮的做法失败了,但只要那艘老油轮和那家石油公司继续存在,银行就不怕收不到钱。
    结果,银行就这样把钱借给他了。
    洛维洛用这笔钱买了他所要的旧货轮,改装成油轮租了出去,然后用这艘船作抵押,又借了一笔钱,再去买一艘船。
    这种做法延续了几年。每当一笔债付清之后,洛维洛就成了某条船的主人,租金不再被银行拿去,而由他放入自己的口袋。
    他的资金状况,他的信用程度,他的衬衫领子,都迅速改变了。
    他没掏一分钱,便拥有了一支庞大的船队,并成为世界著名船王。
    最经典的创业故事 篇5    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今天的“热点”,明天便可能成为“冰点”,经营者如不能突破常规思维,积极求新求变,难免被市场所淘汰。只有善于“侦察”市场信息,不断提高应变能力,才会化腐朽为神奇,进而点石成金,财源广进。以下几个实例,能让更多的人心有灵犀。
    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连续十年销量快速增长。但从第十一年开始,却连续三年停滞不前,公司总裁为此专门召开会议,不惜重金悬赏:只要谁能提出足以使销售量增长的具体方案,重奖十万元。大家绞尽脑汁,纷纷献计。诸如加强广告,更新包装,铺设更多的销售网点,甚至造谣攻击同行产品以抬高自己等等,场面十分热闹,但这些方案自然不能令总裁满意。这时,一位业务经理站起来,只说了一句话:“将现在牙膏管的开口扩大一毫米。”总裁一听,马上签了一张十万元的支票奖给这位经理。
    这真是个绝妙的主意!试想:一个人每天挤出的牙膏长度,早已成为固定的习惯,将牙膏管的开口扩大一毫米,就等于每天多用一毫米宽的牙膏,这样全国每天的牙膏消费量将增加多少啊!这个主意,使该公司第十四年的营业额又开始了大幅增长。一个小小的改变,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候你只要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巧妙地转个弯,就可以看到更加光明的前景。
    米多尼公司是生产创可贴的专业厂家,由于这种橡皮膏生产工艺简单,所以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眼看着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米多尼的老板愁眉不展,苦思良策。结果终于想到了一个新招——注入情感销售。很快,一种名为“快乐的伤口”的新式创可贴在市场上出现了。受伤本是痛苦的事,何来“快乐”?待看过新产品的包装式样,你便会惊叹于这创意的新奇了。新式创可贴摈弃了传统产品的肉色色彩,一反常态地采用了鲜艳的桃红、桔黄、翠绿、天蓝等花俏的颜色,外形也不再是单调的条状,而是采用了心形、五星形、十字形和香肠形等,还在上面印上了“花头巾“,”我好疼“,”我快乐极了“,等幽默动人的文字,让人看了忍俊不禁。这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创可贴一经推出,求购者十分踊跃。尤其是孩子们对新创可贴更加钟爱,据说还有的孩子为“贴上“这种创可贴,还故意弄破皮肤呢!“快乐”的创可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售出830万盒,销售额高达15亿日元,让那些墨守成规的竞争对手们目瞪口呆。
    蚕丝是中国的特产,但目前面临着日本的挑战。日本人培养出新型的蚕种不吃桑叶改吃苹果、胡萝卜,创造了奇迹,被称之为“日本蚕”。好个“移花接木”之术,这就是日本人的聪明。“移花接木”的要诀,首先是敢于“拿来”、“引进”;其弓是善于“改造”、“超越”,决不是“依葫芦画瓢”。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新产品的开发与试制,往往是在“移花接木”的思路下进行的,将“花”与“木”的两种功能结合一体,从而嫁接成新的东西。相反相成,是对旧观念的一种突破,是思维创新的一条了径。相反相成是“反其道而行之”,是“出人意料之外”,是”出奇制胜之术”。在生意场上,人们运用“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创最新经营以取奇效。
    一架飞机坏了,需要拖到机库里去修理,而拖是较麻烦的。于是,国外有人设计成一种“移动式机库”,可以开到飞机旁来进行修理,十分方便。将“飞机”的视点迁移到“机库”,使“飞机人机库”成为“机库纳飞机”。这些设计者真是聪明极了。
    创意是智慧的表现,现代人要想经济大潮中立足创业,就要在商品的创意上下功夫。前几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点子公司,就是专门向企业出售新奇的创意,这就是知识经济的特点,凭知识,凭智慧就可以致富,就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
    最经典的创业故事 篇6    80后大学生张宇毕业后,来到大连,经过多次求职,均不顺利,后来决定报名参加IT培训。为此,张宇多方打听,最终报名北大青鸟大连星海培训中心的BENET网络工程师培训。
    对于张宇来说,学习网络技术是从零开始,以前虽然也接触过计算机,但那都是在学校学过的一些基本的电脑知识,意味着,在IT培训机构的学习一切要从头再来。
    在北大青鸟大连星海培训中心,张宇系统学习了网络组建与维护、Windows系统管理、Linux、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等方面知识,并通过项目实践,积累了相当于两年的网络工程师工作经验。
    在学习技术知识的同时,培训中心提供的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对张宇整体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北大青鸟,采用职业化管理制度培养学员的职业素质,使学员在学习阶段即开始接触并适应职业人的要求,比如:良好的`职业礼仪,表达和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等。中心安排的COT课程针对学员在求职过程中如何制作简历有一门单独的课程。通过职业素质课程的熏陶,张宇的社会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由于目标明确,加上老师们的认真辅导,IT培训结束后,张宇顺利走上了理想的工作岗位,进入某知名公司担任IT部门主管。尽管事业发展顺利,但张宇并不满足,他觉得只有创业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经过同北大青鸟老师的交流,加上朋友的帮助,张宇踏上了自己创业路。
    张宇给公司起的名字叫“易维立方”,同时它也有一个很好听的英文名字“EwayLife”——信息生活。公司面向高新技术行业,定位于软硬件开发、计算机硬件销售等业务,主要从事新媒体互动演示系统开发设计与服务,利用图形图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视觉显示技术为一体的的新媒体技术,不断满足并提升人们对数字视觉体验服务的需求。
    公司在年轻人的激情努力下投入运营。但因为缺乏经验,在公司成立后,张宇遇到了不小的困难:首先是资金问题,尽管办公电脑都是创业伙伴原有的旧电脑。但因为创业项目特殊的需要,在展示与人员开支等费用方面花费了大笔的资金,这笔支出远远超出了当初的计划;其次,由于创业团队都是专业的技术人员,缺乏与客户洽谈的经验,加之项目较新,经常会使客户感到无法理解,前期业务拓展进展缓慢。
    由于问题较多,加上前期投入大,公司成立的前几个月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个时候张宇第一次体味到了创业的艰难。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北大青鸟大连星海中心的老师不断激励着他,多次对公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这使张宇坚定了将创业继续下去的信心。
    正因为有这种信念的支撑,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张宇没有放弃,而是带领创业团队不断摸索经验,使公司运营渐渐步入了正轨,到第四个月时,公司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这个进步给了这个年轻团队很大信心。
    目前,易维立方的业绩开始逐步增长,在大连IT市场已经建立了不小的知名度,业务发展呈现良性增长。作为一名80后的初次创业者,张宇走过了创业初期的阵痛。张宇知道,自己前面还将面对更多更大的困难,但自己既然选择了创业这条路,自己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最经典的创业故事 篇7     帮人带孩子换来副近视眼镜 
    在西南大学见到张建贵。24岁的他就读于该校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今年大四,戴着一副深黑色的框架眼镜,骑着一辆电动助力车。
    眼镜玻璃有点厚,900度。说起这副眼镜,张建贵眼中闪过一丝泪花,张建贵的家在贵州遵义团溪镇一座深山里,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小学时,每天他要跟二哥往返6个小时,走上好几十里的山路去上学。
    小学二年级时,张建贵突然开始近视,想配眼镜,但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起,自己还因交不起学费多次被赶出教室,就这样因看不到黑板上的字,成绩开始下滑。初二前的暑假,张建贵帮舅舅带了一个星期的表妹。结束时,舅舅问他希望得到一份什么样的礼物?“眼镜”,几乎是脱口而出,没有丝毫犹豫。舅舅答应了他,张建贵兴奋得几晚上都没睡着。
     刚入大学卖棉被赚1270元 
    这时起,张建贵立志要走出大山,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习上。有了眼镜,加上努力,成绩直线上升,每期学费都是老师帮忙垫付。4年前,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
    2009年8月底,带着暑假在老家遵义培训学校兼职赚的4000元学费,张建贵提前几天只身来到重庆。繁华的都市,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来说无比新鲜和好奇,从进入西南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张建贵便暗暗发誓要在这里留下来。
    但对一个连生活费都没有的穷小子来说,谈何容易?谈及自己的创业,他说,二哥张贵发当时建议他卖点生活用品赚钱,就在来重庆的第三天,张建贵去了北碚城区批发市场,他拿出大半学费买了15套棉被。随后用纸裁成名片大小,写上电话和销售产品。正式开学了,学生陆续报到,只要是新生,张建贵就将自己制作的“名片”送上。3天时间,棉被就只剩下两套。除了一套自用外,剩下的一套他给批发商退了回去,就这样赚了1270元,生活费有着落了。
     加入创业协会崭露头角 
    大学生活有很多时间可供自己支配,张建贵加入学校创业协会锻炼自己,继而,他又招募遵义在西南大学就读的老乡,并被推举为老乡会会长。
    在创业协会,只有钱一宸是他的好友,两人都是穷苦家庭出身,因在老乡会中建立的自信,张建贵不再畏手畏脚,他邀请钱一宸联手送外卖,月底两人盘账,竟赚了3000多元,后还发展为6人团队。
    在大一结束时,创业协会换届,张建贵成功竞聘实践部部长。在新学期部长规划中,实践部想为协会做第一本《新生手册》,可这需要一大笔钱,协会没钱,唯一的办法就是外出拉赞助。前4天一无所获,还遭致不少冷眼。就在第5天下午,天空下着小雨,他们这次的目标是家眼镜店,搭档们陆续离去,但张建贵觉得还有希望。终于,室外一个下午的等待,全身湿透,为他换来了2500元的赞助。在当实践部部长的那一年里,张建贵共为创业协会拉了2万元赞助费,后来,又成功当选西南大学第9届创业协会会长。
     办水吧超市年入300万元 
    大二,张建贵萌发了做实体店的想法。他和同学邹阳商议并找到了一个创业项目,在学校南区美食城做一家广告工作室,各出一半资金。当时,他找同学东拼西凑借来6000元,“创艺广告”开门营业了,不过没赚到钱。第一次实体创业,尽管失败,但终究踏出了第一步。
    因曾有过在培训学校兼职的经历,大二下期,张建贵找到创业协会同学李明慧,共同创办了培训学校,并组建了80余人的师资团队,很快,张建贵分得了7万元回报。
    利用这笔本钱,张建贵不断地拓展领域。现在,不仅西南大学南园美食城有1个水吧,杏园美食街有1个快餐超市,还在四川资阳投资了一个培训学校,累计投入已超百万元。昨天,张建贵的水吧和快餐超市的财务告诉记者,他们的月平均进账分别为10万元和15万元且有进账记录佐证,两两相加,年收入超过300万元。在员工们眼中,张建贵没有架子,买菜、送饭、清洁打扫,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亲力亲为。
    事业成功的同时,各项荣誉也纷至沓来,去年12月张建贵担任了我市大学生创业联盟主席,今年3月,还获评共青团重庆市委“创业先锋”。自己走过的每一步,张建贵都会写进回忆录,现在,已有4万余字,他取名为《山里娃的创业故事》。
    最经典的创业故事 篇8    琳娜是一位法国姑娘,毕业于名牌大学,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因为职业的关系,她去过不少地方,每年都会趁休假跑出去玩。
    两年前,琳娜和男友约翰一起去英国度假,在萨默塞特郡的伍基山游玩,正当他们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陶醉时,一位头戴面具,打扮奇特的人,忽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她飘来飘去的样子,像极了一位美丽的女巫!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游客们纷纷和女巫合影留念。导游告诉琳娜,此处的伍基山洞,已经有5万多年的历史,在当地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说山洞里住着一位女巫,为了防止山里的野兽跑出来害人,她时刻在山里巡逻,还带着自己的山羊和狗,无论多么凶猛的动物,在女巫面前都会变得非常听话……
    这个美丽的传说,为景点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负责这处景点的经营者忽发奇想,要打造一个魔幻山洞,为此,他特意刊登广告,宣布要招聘“驻洞女巫”来吸引顾客,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女巫气质,扮成传说中女巫的模样,每天在山洞附近出没,向游客们介绍景点的情况。
    这份轻松又好玩的工作,年薪可以领到6万英镑,琳娜动心了。办公楼里的工作枯燥又琐碎,收入也不高,哪儿比得上当“女巫”好玩?
    从英国旅游回来,琳娜上网搜索,发现世界上很多著名旅游景点,都有着美丽而又神秘的传说,如果能像英国的伍基山洞那样,找些人扮演传说中的角色,一定会非常受顾客青睐,旅游开发者自然也会赚得更多。
    接下来,琳娜干脆辞了职,每天坐在电脑前,给很多旅游景点发电子邮件,告诉他们自己的创意。不久,很多景区都打电话联系琳娜,表示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并且主动发来资料,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请她量身定做传说中的故事主角。
    仔细整理好这些资料,琳娜又发帖招聘不同的“女巫”,根据要去工作的地方,他们将分别扮演爱神丘比特、美人鱼、圣诞老人和魔法师等等。经过一番仔细筛选,第一批应聘的四个人确定下来。
    琳娜按照故事节情节的需要,对他们一一培训,认真进行形象包装。这四个人很快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一个多月后,四个景区都要求正式签下合作协议,并要求琳娜继续提供这方面的人才。
    初战告捷,不仅让琳娜稳稳赚了一笔,也增添了她继续这项事业的信心。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她已经和世界各地的60多个旅游胜地进行合作,随着公司网站点击率的一路飙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她的“女巫”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