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介绍

2024-05-13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介绍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于2001 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由原北大地质学系、地球物理学系的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空间物理学专业、北大遥感所以及城市与环境学系的 GIS专业组成。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是我国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介绍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研究领域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围绕地球科学,理、工渗透,齐头并进的学院。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理学学科都有一级学科博士点,测绘科学与技术作为工学也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在现代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广泛应用的科学。以地球及其远近空间为研究对象,所取得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是全人类共同点财富。现代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研究,不仅在航天、资源堪察、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御等传统领域中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核爆监测、重大和生命线工程的选址与抗震设计、地球环境监视与预测、数字地球等新领域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国防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建设和现代国防急需我们培养更多更好的地球与空间科学的专门人才。

3.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介绍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于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新组建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由原北大地质学系、地球物理学系的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空间物理学专业、北大遥感所以及城市与环境学系的GIS专业组成。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介绍

4.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学院概况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设有5个本科专业(地质学、地球化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并设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共有教授5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7名,长江特聘教授8名、“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7人 )、副教授57人;设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地质学),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地球物理学),国家重点学科3个(构造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空间物理学)。

5.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辉煌过去

北大的地球与空间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有着辉煌的历史。 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地球物理学是一门介于物理学、地质学、天文学和大气科学之间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包括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两个二级学科。 固体地球物理学应用力学、电磁学、热学以及核物理学等物理学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与固体地球相关的各种物理场(如电磁场、重力场等)的演化与运动规律,并认识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的物理过程及变化规律。它包括: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勘探地球物理学、与环境地球物理学等研究领域。近四十年来地球物理学取得了长足进展,其研究成果不仅改变了人类对地球内部物理过程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也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抵御自然灾害作出了巨大贡献。空间物理学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它包括中高层大气物理学、电离层物理学、磁层物理学、行星际物理学、空间探测和空间环境学等学科分支。日地空间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主要区域,太阳活动和空间环境的对大气和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空间物理的基本规律不仅对人类认识宇宙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今天,地球物理学巳成为地球科学中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其研究成果将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教学与科研基地(包括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两个专业)成立于1958年,目前除培养本科生外,还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本基地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方向广泛。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8人。多年以来承担了国家基金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航天部门、电讯部门、地震部门及石油勘探部门的多项科研任务,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基金委重大项目(日地系统能量传输过程研究),科委重大科学工程(东亚空间环境监测系统、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921”项目(电离层环境监测),中巴合作资源卫星项目(星内粒子辐射探测器研制)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50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很多工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此外,我们拥有良好的实验、观测与计算设备,并与美国,德国,日本,瑞典等国家的相关教学单位和科研机构及科学家有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为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地球重力学、地球电磁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太阳外层大气物理学、行星际物理学、磁层物理学、电离层物理学、高中层大气物理学、空间探测、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学。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名单:王 仁教授(院士、博导) 地球动力学臧绍先教授(博导) 地球动力学地球内部物理学陈晓非教授(博导) 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蔡永恩教授(博导) 地球动力学、工程地球物理学孙荀英教授 地球动力学肖 佐教授(博导) 电离层物理学、高中层大气物理学、空间探测濮祖荫教授(博导) 磁层物理学与空间环境学涂传诒教授(博导) 行星际物理学与太阳外层大气物理学宋礼庭教授 行星际物理学与磁层物理学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成立于1909年,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地质教育、研究单位。经过以翁文灏、李四光等为代表的数代地质大师及一大批学术造诣精湛、富于创造精神的北大地质人的艰苦创业,现今的北大地质学系已经成为我国一流地质科技和教育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迄今,已培养出50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在系级单位中冠全国之首。1993年本系地质学专业被国家教委确立为首批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本系汇集了众多的著名地质学家,师资力量雄厚。现有院士2人,教授27人(其中22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32人,还有一大批高级实验及管理人员。系内设有各类实验室12个,拥有价值1500多万元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专业图书馆、收藏丰富的地质陈列馆和世界一流的地质档案馆;91年投入使用的新地学大楼等,为本系提供了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本系与国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质院校和研究建立有长期的学术联系,为广泛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途径。本系现有四个硕士和博士生专业:构造地质学专业、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岩石学、矿物学及矿床学专业和地球化学专业,设有多种研究方向,可接受不同领域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1)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前寒武纪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大陆地球动力学,岩石圈地质学,大、中、小和显微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和信息地质学,盆地分析,造山带地质学等。代表性研究领域及专家有:钱祥磷教授(博导) 前寒武纪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何国琦教授(博导) 区域大地构造,陆内造山带地质学。郑亚东教授(博导) 构造地质学,推覆构造,变质核杂岩。刘瑞询教授(博导) 中小尺度构造地质学,显微构造地质学。李茂松教授(博导) 区域大地构造,造山带地质学,大陆边缘地质。潘 懋教授(博导) 信息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史 哥教授(博导) 勘探地球物理,岩石物理学。徐 备教授 盆地分析,造山带地质学。蔡永恩教授(博导) 地球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孙荀英教授 地幔流动与板块构造运动,岩浆洋固化数值模拟。(2)古生物及地层学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门类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古生态及理论生物学,古环境及古地理分析,层序和事件地层学等。代表性研究领域及专家有:白顺良教授(博导) 泥盆纪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王新平教授(博导) 微体古生物学,石炭一三叠纪生物地层学。郝守刚教授(博导) 植物化石比较形态学,陆生植物的起源和演化。齐文同教授(博导) 门类古生物学(珊瑚),中生代地层学,浅海环境分析。董熙平教授(博导) 微体古生物学和现代古生物学白志强教授 事件地层学,层序地层学。(3)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专业研究方向包括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等,领域涉及岩类学、岩石成因学,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分析,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等;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区域成矿规律,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交代作用等;结晶学与矿物学,成因矿物学,间层矿物学,电镜矿物学,结构矿物学等。代表性研究领域及专家有:董申保教授(院士、博导) 结晶岩石学,区域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王仁民教授(博导) 变质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地质学。崔文元教授(博导) 成因矿物学,区域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阎国翰教授(博导) 岩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许保良教授(博导) 岩石地球化学及信息处理。杨承运教授 沉积岩石学,成岩作用,沉积相分析,油气资源。郑 辙教授(博导) 结晶学与矿物学,结构矿物学,电镜矿物学。艾永富教授(博导) 矿床学,经济地质学,热液矿床,交代作用。王时麟教授 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区域成矿规律,变质矿床。(4)地球化学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地球化学,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地球物质的化学演化等。代表性研究领域及专家有:曾贻善教授(博导) 地球化学,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穆治国教授(博导) 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全球变化。(5)石油天然气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主要有:含油气盆地构造,储层地质,油气地球物理,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等。代表性研究领域及专家有:师永民(研究员,博导):油气田开发,火山岩油藏。何川(研究员):地震资料,石油机械。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创建于1983年,是我国最早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科研与教学单位之一,分别于1983年、1989年开始招收地图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地图学与遥感专业转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01年、2003年分别开始招收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遥感、GIS、卫星导航方面先后有80余人获博士学位,200余人获硕士学位,出站博士后42人。2006年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获得批准,博士后流动站于2009年正式设立。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一直处于国内前列,尤其在遥感学科发展方面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在航空遥感系统、无人机载荷验证、定量遥感、微波遥感、遥感信息处理与分析、数字成像系统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卫星导航是大地测量学的主要基础支撑,目前在国内有一席之地,是科技部中欧卫星导航合作培训中心、教育部卫星导航联合研究中心、国防科工局卫星导航应用论证平台依托单位;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是我国重点学科,其一级学科在国家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其学科应用部分属于大地测量学,近年有相当的研究与大地工程测量相关,与卫星导航部分教师一道,在我国大地测量方面形成局部优势。地图学与GIS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其所属地理学一级学科在国家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其中的GIS学科工程能力已经形成,如重大国防项目、数字城市重大项目等,成为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的主体力量。上述3个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目前挂靠的国家、省部委级机构有:国家遥感中心技术培训部,高校遥感技术与应用联合中心(教育部批准正处级),北京市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批准)、教育部地球观测与导航工程中心(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等。“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平均经费每年超过1500万元教师人均超过60万元,且80%以上项目是国家或国际合作项目。住房等后勤保障条件具备。  童庆禧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光谱遥感、定量遥感与应用  晏 磊  教授  高分辨率遥感成像技术、遥感定标与偏振遥感技术、地学特征导航与LBS应用技术  陈秀万  教授  室内外无缝导航、数字减灾与应急管理、GNSS遥感  郭仕德  教授级高工  3S+C(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通信)技术集成与应用工程  曾琪明  教授  微波遥感、定量遥感  李培军  教授  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高分辨率遥感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辉煌过去

6.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具体情况

新成立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设有4个本科生专业、8个硕士研究生专业、7个博士研究生专业,并设有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共有教授3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7名,长江特聘教授5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一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一个。它是我国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7.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学院定位

21世纪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及自然灾害问题。21世纪也是空间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在现代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广泛应用的科学。以地球及其远近空间为研究对象,所取得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是全人类共同点财富。现代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研究,不仅在航天、资源堪察、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御等传统领域中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核爆监测、重大和生命线工程的选址与抗震设计、地球环境监视与预测、数字地球等新领域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国防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建设和现代国防急需我们培养更多更好的地球与空间科学的专门人才。北大的地球与空间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有着辉煌的历史。地质学系在中国现代科学建立和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09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地质学门是中国最早的地质学教育机构,堪称中国地质教育的摇篮。新中国成立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五十多位院士,一代宗师王烈、丁文江、李四光等都曾在此任教,成为名师云集、人才辈出的丰腴土壤;地球物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北大地球物理学系成立于1959年1月,我国老一辈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顾功叙、王子昌等先生在创建初期亲自担任地球物理学专业主任,主持制定了学科的教学计划和研究方向。四十多年来,地球物理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及高级管理专家,他们在我国地震监测、地球物理学、空间环境和空间应用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创建于1983年的北大遥感所,是我国最早从事遥感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的科研和教学单位之一,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开发和教学方面形成了学科优势。目前,遥感所已有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两个专业,共培养研究生百余名,举办了40多期国内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培训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遥感与GPS专业人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在有着优良的学术与教学传统、在地球科学的几个相关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几个系所基础上组建,将会秉承优良传统,在学院规划及发展中,注意发挥自身的发展条件,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和教学科研资源的重组和最优配置。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全体教职工满怀信心,以新学院成立为契机,高起点出发,努力将学院建成一个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地球与空间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心。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主持下,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具有光荣传统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会再创辉煌、越办越好,在国家建设和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学院定位

8.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的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之一,也是国内唯一的集合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长期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长期以来致力于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前沿问题的综合集成研究,2008年1月19日,学校依托综合性、交叉性和系统性的多学科优势,在原有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环境学院、资源学院、水科学研究院、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