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伤仲永》的问题!快!!谢谢了

2024-05-13

1. 有关《伤仲永》的问题!快!!谢谢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2)【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渐渐地
今义:稍微
(3)泯然【众人】矣
古义:普通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词类活用
(1)【伤】仲永    形容词作动词:哀伤,叹息
  (2)   邑人【奇】之 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惊奇
(3)【宾客】其父  名词作动词,宴请,请……做客,用宾客的礼仪款待
(4)父【利】其然  名词作动词,图利

“泯然众人矣” 的“然”: 的样子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的“为”:作为
 “卒之为众人”的“为”:成为

有关《伤仲永》的问题!快!!谢谢了

2. 伤仲永 的问题!

1、启示我要正确对待自己,大力开发自己潜能,不被一个时代、历史制度压迫、不被任何事情影响而把自己埋没。 
2、看到孩子的某些闪光点,做父母的不能沾沾自喜,要抓住有利锲机,正确育人。 
3、社会历史状况、制度毁灭了一些人才,他的父亲代表了社会上一些毁灭人才的人. 
4、他父亲毁灭了一个人才,人的先天才智重要,后天的培养更重要 
王安石不仅仅是为仲永而"伤"的。 
其一、伤当时社会制度残酷,埋没人才。 
其二、伤官僚们贪图享乐,不理祖国下一代。 
其三、告戒一子之父要开发孩子能力,做到教子有方

3. 《伤仲永》原文和翻译。急!!!!!!!!!!!!!!!!!!!!!!!!!!!!!!!!!!!!!!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原文和翻译。急!!!!!!!!!!!!!!!!!!!!!!!!!!!!!!!!!!!!!!

4. 《伤仲永》问题。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仲永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一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见“课文研讨”。

二  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这是一道诵读训练题,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法特殊的(“奇”“宾客”“利”),一种是文言常用虚词(“于”)。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比。    于:被。

5. 求语文!!!《伤仲永》!!!!!

一阅读《伤仲永》,完成14-19小题。(20分)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③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4、用“/”为文中划线句标出停顿。(断三处,不要求加标点,3分) 
父 异 焉 借 旁 近 与 之 即 书 诗 四 句 并 自 为 其 名。 15、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 
1、书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旁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方仲永的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原文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③段的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读了《伤仲永》,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来谈谈自己的体会。(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父 异 焉/借 旁 近 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15、1、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2、附近,这里指邻居。 

3、同县的人。               4、通达聪慧。 
16、1、从此只要指物做事,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观赏的地方。 
2、他之所以成为平常人,是因为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17、第一阶段: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18、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可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性。 19、略。(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求语文!!!《伤仲永》!!!!!

6. 《伤仲永》问题。

1、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和同族搞好关系作为主旨,传给一个乡的秀才观看。
同县的人纷纷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甚至拿钱请他作诗。
对。。。。。。感到惋惜      表达作者为方仲永由天才变为普通人感到惋惜
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2、A     替天行道
借东风
既生瑜何生亮

7. 有关<伤仲永>一文的问题

1)之 忽啼求之 前时之闻 仲永之通悟  2)为 收族为意 卒之为众人  3)贤 贤于材人远矣 如此其贤也  4)以 其诗以养父母 或以钱币乞之  5)自 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感到奇怪;  6.借旁近:就近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看;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或:有人;  16.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  17.邑人:同县的人;  18.乞:求取;  19.利其然:贪图这样(一次有利可图);  20.扳:通“攀”,牵,引;  21.环谒:到处拜访;  22.使:让;  23.从:跟从;  24.称:符合;  25.泯然:消失的样子。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就近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事后写上了名字,他的诗把奉养父母、和谐的相处作为诗的内容。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着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辞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乞讨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贪图这样,硬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以成为普通人。1.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答:"伤"是"哀伤""感伤"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诗,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能够真正成才.  4.你怎样理解文中的"泯然众人矣"?  答:"泯然众人矣"一句点明结局,痛惜之意溢于言表,发人深省.再过七年以后,是方仲永的第三个阶段,才能衰竭,成为了普通人.  5.作者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满意请采纳

有关<伤仲永>一文的问题

8. 《伤仲永》的翻译,速度,急啊!!!!!!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传送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乡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请仲永题诗讨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就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