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路的人物生平

2024-05-16

1. 张路的人物生平

张路,原名张学廉。1919年生。浙江省上虞县人。1937年中学毕业后曾在址虞县中学任教,后又在浙江省警察学校任音乐教员。1945年毕业于国立英士大学艺术科,1947年又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绘画科。1948年先后在上海立北中学、浙江绍兴中学任美术教员和小报编辑,这时期发表不少连环画和剪纸作品。1949年,上海解放后,编写《怎样画漫画》和《怎样刻剪纸》等书,为新中国美术知识普及与传播做出了贡献。1950年,调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连环画编辑室编辑,并在工作之余从事木刻创作。1957年,木刻组画《西游记》发表后,引起美术界重视。组画《西游记》以其形象优美,构图严谨别致,黑白对比巧妙而富于节奏变化,刀法流动娴熟而富于韵律,整体浑然而裁汰有致,成为建国初期名冠一时之佳作。  1958年张路被错划为右派。1959年下放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垦区劳动,后任《北大荒》杂志和《北大荒画报》编辑。北大荒生气勃勃的创业生活,使他在艺术上有新的崛起,他同解放军美术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木刻作品逐渐凝聚成“北大荒”画派。张路是北大荒版画的早期作者和创始人之一。其作品既有与其他作者相同之处,亦有另辟蹊径、卓然而立之处,画风秀丽质朴并追求装饰趣味。这在当时视形式美的追求为异端的艺术气氛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的早期套色木刻《满网》、《晨曦》、《小鸭》等14件作品参加了196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牡丹江农垦局在北京举办的《北大荒美术作品展览》。《早春》、《雨后》、《找缝插针》等12件作品,参加了1961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牡丹江农垦局联合主办的《牡丹江垦区版画画展》。其中《早春》、《雨后》、《满网》、《找缝插针》等6件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牡丹江垦区版画展览》还在越南河内(1962年)、朝鲜平壤(1963年)展出过。  1962年2月,张路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北大荒版画4人赴新疆写生团旅行新疆,足迹踏遍天山南北。再次激发他的创作热情,创作出一批具有西北风情的版画作品:《颂歌》、《花帽市场》、《小羊》、《野水无桥马带渡》等,并参加了在哈尔滨和北京举行的“晁楣、张禛麒、杜鸿年、张路旅行新疆版画展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个画展的专集:《黑龙江版画——旅行新疆作品选》。  1962年11月,张路调入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分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水从天上来》、《山庄》、《午休》等。作品曾参加“东北农垦总局美术作品展览”(1963)、“黑龙江、四川、广东版画展”(1963)、“第五届全国版画展”(1963)、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1964)、“中日版画交流展”(1964)、“中国现代版画展”(1964香港)等多项展览。  “文化大革命”期间,痛遭劫难,致使艺术生命停止近10年,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但这并没能泯灭他的艺术创作激情,一如既往,默默地伏案操刀刻画。1975年后,开始艺术道路上的最后冲刺,找来一堆堆小梨木板,夜以继日地操刀,在梨板上镌刻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人生理想。仅1975—1977年两年间,就创作约70幅黑白木刻,展示出艺术家的完善与成熟。“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后,1977年7月,张路因病医治无效,猝然长逝。终年58岁。

张路的人物生平

2. 张路的人物经历

纪念“5·12”抗震救灾大型群体微雕作品《擎天之石》,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8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之后,近日已被捐赠给四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收藏。而在参与这件作品创作的20位微雕家中,沈阳微雕名家张路作为东北地区惟一的受邀者,也创作了一件名为《生死不离》的微雕作品。昨日当与记者聊起此事时,他依然非常激动。张路告诉记者,《擎天之石》是由杭州微雕大师冯耀忠发起的,他亲自到四川从废墟中挑选了一块花岗岩作为材料来创作这件作品。川石选定后,他们便开始对花岗岩进行加工,造型上以双手托起巨石蕴含群体抗震的精神。同时,在石身上钻下67个孔,用以镶嵌27件微雕作品以及安装灯光等。这些作品全部来自享誉海内外的微雕界知名人士,其中就包括了美国的何洪江和中国台湾的陈逢显、内蒙古的包英志等,而微雕作品也多种多样,包括了0.03毫米人体汗毛并列两行字《人民万岁,天下为公》、0.25平方毫米赤峰冻石微雕篆印《大爱无疆》、白石芝麻粒微雕《悼五十诗魂诗》、白发凸字微雕《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巧色立体微雕《大爱》、浮雕微雕《顽强奋战》以及玛瑙微雕、珍珠微雕、宝玉微雕等。在沈阳交警支队宣传处工作的张路,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为中国微雕家协会副主席,在中国微雕界成名已久。说起这次参与“擎天之石”他感到很荣幸。他说,接到冯耀忠的邀请,他非常兴奋,也为冯耀忠跑了千余公里到四川地震灾区选石头的精神感动,于是他便开始了创作。在确定了“生死不离”这个主题后,为了刻好这件作品,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在1.8×1.2厘米的昌化黄冻石上,以1/76的比例刻下了一首百余字的现代诗《生死不离》,用手中的刻刀来表达他的哀思。张路表示,这样的机会太难得,这是他最有意义的一件作品。

3. 张路的从业经历

他从事洗染行业十多年,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洗涤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他凭着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甘于奉献,获得了劳动奖章、市区优秀企业家、洗衣专家十杰、首都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2005年还获得了年度中国洗染业突出贡献奖,在洗染界享有盛名。

张路的从业经历

4. 张路的演艺经历

1998年凭借主演的电影《这女人这辈子》获得第2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 。2003年在电影《手机》中饰于文娟。

5. 张路的人物简介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著名微雕大师,中国微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国画院副院长,沈阳画院专业书法家.书法师承书法家哲成先生,微雕师承王秉正先生。其名字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沈阳百科全书]。[沈阳地方志]艺术栏目收入其微雕成就。

张路的人物简介

6. 张路的人物简介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著名微雕大师,中国微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国画院副院长,沈阳画院专业书法家.书法师承书法家哲成先生,微雕师承王秉正先生。其名字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沈阳百科全书]。[沈阳地方志]艺术栏目收入其微雕成就。

7. 张路的人物简介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著名微雕大师,中国微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国画院副院长,沈阳画院专业书法家.书法师承书法家哲成先生,微雕师承王秉正先生。其名字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沈阳百科全书]。[沈阳地方志]艺术栏目收入其微雕成就。

张路的人物简介

8. 张路的人物家庭

张路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文革”时父母被打成右派,他插队到了陕西。张路自小就继承了父亲的体育细胞,各项体育成绩都很好,最后还是父亲决定向足球方面发展。张路在陕西足球队踢了两年便考上了北京体院。一天,他在校园里与一个女孩擦肩走过时,心里突然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张路从同学们的话语中刺探到了不少关于那个女孩的信息:她叫吴玉芳,是学田径的。因为吴玉芳是上海人,张路便给她起了一个绰号叫“大上海”。文静的“大上海”是个多才多艺的姑娘,不仅在跑道上英姿飒爽,还能写善画。一天,吴玉芳和几个同学画墙报,张路再次与她擦肩而过。不能再沉默下去了!张路鼓起勇气上前与吴玉芳攀谈。以后的日子里,虽然两人没有更多的机会说话,但每次相遇时都抱以会心的微笑。然而,两人的关系始终没有明朗化。在那个时代,一旦恋情公开就是“小资情调”的典型,可张路和吴玉芳却在各自的心里认定了对方。7月毕业,他们面临分手:吴王芳回上海,张路要回陕西继续插队。虽经努力,张路留在了北京足球队,两人还是天各一方。毕业后不久,张路和吴王芳就登记结婚了。两地离别使他们面对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这种分居生活从1976年毕业一直持续到1981年吴玉芳调到北京。1982年,张路走向了他事业的另一个阶段———从足球队退役后,经过不断自修,他已经成为足球转播事业的幕后英雄:比赛时他坐在主持人身旁,冷静地从专业角度做深入分析,然后将点评写在小纸条上,传给正在进行直播的主持人。张路这一递就是5年。5年里,他在沉默里练就了一套凝练语言的功夫。而此时,在出版社工作的吴玉芳也成了丈夫的坚强后盾。业余时间两人常常讨论写作的问题,张路每次写出评论稿,第一读者便是妻子。1988年,张路开始出声了,但从出声到露脸又花了3年时间。1990年,张路终于获得了在电视台露脸的机会:在北京台转播英国足总杯,然后就是意甲。张路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去筹备意甲的转播,为此也得到了意大利政府的肯定,授予他“仁惠之星骑士勋章”,这是意大利的最高荣誉勋章之一。如今,张路已是体育界的名人,他的世界不仅仅停留在球场上的分析,还有足彩动态和各种社交活动。而吴玉芳的生活依旧低调而简单,她不讲究吃穿,也不爱抛头露面,张路平时现身媒体时身边的夫人位置永远是空缺的。然而,他们的默契不在一朝一暮,形影相伴。而最令夫妇俩欣慰的是,亭亭玉立的女儿虽然没有按照他们的设想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却已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开始攻读MBA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