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为什么内需不足

2024-05-15

1. 中国的为什么内需不足

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的关系
可以预见,在将来我国的出口不仅不能减少,而且还会加大。中国的产能过剩属于结构性过剩,而非整体性过剩,比如中国在资源、能源以及高科技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方面都严重的产能不足,因此产能过剩这一笼统的说法根本就不能反映中国经济的实质,那么用产能过剩来反证中国内需不足的观点就更是站不住脚,中国的服装、玩具确实存在产生过剩,但是这些产能过剩靠内需能够解决吗?中国学者太喜欢依靠数据做决策,而这些数据根本就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的全貌,因此根据数据分析经济的学者,提出非常荒谬的逻辑也就不足为怪了。
扩大内需在中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将扩大内需作一个反经济危机措施是完全正确的,比如华尔街金融危机后,中国提出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汽车消费税减半等措施,是完全符合时宜的,但要想靠这些措施来实现经济的长期高增长是完全不可能的。
值得警惕的是,在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也有人趁机推销消费驱动型增长理论,企图将中国变成美国式的高消费国家,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靠高消费实现高增长的,而高消费导致经济危机的情况却比比皆是,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之所以持续那么长时间,就是因为过度消费所致,而2008年爆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之所以被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危机,也是过度消费导致的。
真正的扩大内需应该是建立在民众收入增长和社会贫富差距缩小之上,这才是扩大内需的根本之道,而民众收入增长归根结底需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贫富差距的缩小则需要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各种非法及不道德收入,只有这些做好了,中国的内需才会真正的旺盛起来。

中国的为什么内需不足

2. 中国真的内需不足吗?

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的关系
可以预见,在将来我国的出口不仅不能减少,而且还会加大。中国的产能过剩属于结构性过剩,而非整体性过剩,比如中国在资源、能源以及高科技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方面都严重的产能不足,因此产能过剩这一笼统的说法根本就不能反映中国经济的实质,那么用产能过剩来反证中国内需不足的观点就更是站不住脚,中国的服装、玩具确实存在产生过剩,但是这些产能过剩靠内需能够解决吗?中国学者太喜欢依靠数据做决策,而这些数据根本就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的全貌,因此根据数据分析经济的学者,提出非常荒谬的逻辑也就不足为怪了。
扩大内需在中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将扩大内需作一个反经济危机措施是完全正确的,比如华尔街金融危机后,中国提出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汽车消费税减半等措施,是完全符合时宜的,但要想靠这些措施来实现经济的长期高增长是完全不可能的。
值得警惕的是,在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也有人趁机推销消费驱动型增长理论,企图将中国变成美国式的高消费国家,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靠高消费实现高增长的,而高消费导致经济危机的情况却比比皆是,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之所以持续那么长时间,就是因为过度消费所致,而2008年爆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之所以被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危机,也是过度消费导致的。
真正的扩大内需应该是建立在民众收入增长和社会贫富差距缩小之上,这才是扩大内需的根本之道,而民众收入增长归根结底需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贫富差距的缩小则需要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各种非法及不道德收入,只有这些做好了,中国的内需才会真正的旺盛起来。

3. 我国为什么要扩大内需

1.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

2.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

3.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所以,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我国为什么要扩大内需

4. 试说明我国为什么也要不断扩大内需的工作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可以调节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可以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②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市场不旺,需求不振,有效需求不足,出口受阻等因素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扩大内需可促进经济发展。
③实践证明在需求不旺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5. 内需不足的介绍

所谓内需不足,是我国经济学家的一种粹理论化的提法,我理解的内需不足是老百姓的购买力不足,也就是说钱少。现在商家都在打价格战,就是因为商品卖不动,有的媒体报导我国现有积压商品价值4万亿元,而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看不起病,买不起房的不计其数,所以说在我国并不是内需不足,而是应当改进分配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供需矛盾。

内需不足的介绍

6. 如何看待中国的内需不足情况

要点:内需不足主要是投入产出比太少了,国民血汗钱被一些黑洞给吸干了。隔鞋搔痒解决不了问题。解决办法就是改变目前的作法,以三农为中心,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以新农村社区为主战场,启动五十万亿的农村住房需求,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千年梦想,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唯有集中火力,直奔主题,才会有所收获。
按理说,中国十几亿人口,应该是内需充足的,毕竟,中国的存款余额是世界最多的,世界资本大鳄整天都在算计着中国的这些庞大的国内储蓄。为何会出现内需不足的情况呢?
   我想简要的说一下,为何会出现内需不足的怪事。一方面是有些人有钱而不愿在国内消费,唯国外的品牌才消费;一方面是有些人有钱而不敢消费,因为他们的钱来路不正,不敢消费;还有一些人是有钱而不愿消费,他们要以钱生钱。
   以上这些是大而化之的,主要就是群众的血汗钱被层层盘剥了。具体到各行各业就有以下的原因,有些产业对内需带动不够,就像烟草业一样,属于耗钱行业,或者群众所花的钱,被外国商人赚了。
一、地产业:我国的地产业我个人觉得应该大力振兴的,这并不影响我以前
反对振兴地产业的观点。我反对的是现有的地产业,因为他们是圈钱的行业,对内需带动严重的不足。以下数据为证。我国商品房的均价大约在4500元/平方,每年大约可销售2亿平方米,这样算下来,花费的国民的血汗钱在9000亿左右,然而其带动十分的有限,带动基建行业(钢材、水泥、民工消费等)大约1200亿元,由于征地拆迁而带来的住房需求在1200亿左右。剩下的6600亿又是如何分配的呢?开发商赚取3000个亿,政府税收及土地出让金在2400个亿,中间环节1200个亿(这是见不得人的,也是不敢消费的)。政府的税收我不想评价,但开发商的3000个亿我想他们主要是用于豪华轿车、洋酒等奢侈品消费,对国内带动作用不大。
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如果大家能够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执行中央的政策,
我想还是有比较好的办法的。分析我国目前的困境:农民收入低,民工失业增多,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新农村建设来带动内需呢?这个新农村建设是以移村并镇以节约耕地,改水改电,道路改造,农房集中规划以建设新型的农村社区为重中之重。也就是将我国的房地产建设主阵地转移到农村来,因为农村的地产投入产出比非常的高,不需要中间环节的,不需要被层层剥皮的。比如每户农家规划200个平方的地皮,留100个平方做花园,可建筑的地面在100平方米,每户建三层,这样算下来总的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其造 价大约在15万元,直接带动15万无的投资需求,如果五年下来有二分之一的农户选择了这个新农村社区,那么,这五年下来直接的投资带动就在15万亿以上,而其中还会带动装修、家电、家具等产业,装修每户可能在5万元左右,家电、家具大约每户在2万元左右,这样算下来,五年可带动22万亿的消费,每一分钱都没有浪费,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国内的市场上。如果国家每年可以投入4000个亿,作为启动资金以带动这个产业的发展,我想完全可以达到上述的目标的,以五年共2万亿来带动22万亿,值!!这样民怨也会减少。何乐而不为呢?如果配套农村房可抵押,那么,这个措施的可操作性就非常的高了。
   最大阻力:农村土地的属性?是集体所有?这是否就注定了不可在全国范围内流转呢?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都还有自留地,这是国家允许的私有财产,为何在城市的房屋产权已经流动之际,农村还不可以出现由国家出面规划的新农村社区吗?
   第二阻力:既得利益者:城市地产商与一些无良的政府官员,这直接剥夺了他们的口中肉啊。但只要有大局观,有危机感,还是可以战胜他们的。
二、汽车业:我国的汽车业,我国的汽车消费每年在1万个亿左右,而国内
厂商所分到的大约三千个亿,剩下的6000多个亿又是属于无效的需求,如果我们可以把这6000个亿中的一半拿下,那就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中国汽车业。我们是否可以对卡车的扶持力度加大呢?一方面卡车大部分是国内产商的,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卡车。
三、医疗:我国每年医疗市场的消费在1。5万亿左右,其中药品在8000亿,
医疗设备在3000亿,医疗服务在4000亿。医疗服务中的4000个亿可以完全带动消费,而药品中只有3000个亿属于国内产商的,而医疗设备中只有1000亿属于国内产商的,这样算下来,也只有一半属于有效的需求。
   对于医疗与教育,我以前讲过,就不再细述了,但对于地产业与汽车业,我想,我们确实要想方设法振兴的。

7. 我国扩大内需的难点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1、从居民消费的国内外构成上分析:随着我国不断融入国际,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开放经济体。这样一来,我国居民的消费就要分为国内消费和国外消费两个部分。如果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拉动了国外消费的部分,那就对拉动内需起不到很明显的作用,所以说,要扩大内需,就必须区分国内消费和国外消费,只有大大促进国内消费,扩大内需才能见成效。 2、从收入分配看:我国劳动者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消费支出。要知道,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终的因素,收入水平上不去,消费没有办法提高的。 3、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中产阶级大量移民海外,造成中国的消费中坚力量不足。 4、消费信贷、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使消费环境不佳。

我国扩大内需的难点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8. 最近国务院颁布了那些措施来解决中国目前的内需不足的状况?

●实施积极财政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为企业减负1200亿元   国务院5日召开的常务会议再出刺激经济的十项重磅措施。会议确定的一系列投资安排,初步匡算将在2010年底之前需投资约4万亿元。这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将起到直接刺激作用。   “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这是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要求。会议认为,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中国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   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会议决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明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   此前10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核准了公路、机场、核电站等一批建设项目,决定加快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建设进度。   对于上述十项措施,法国巴黎银行亚洲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认为,这说明中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经济下行的风险,希望通过拉动内需来稳定经济增速。同时,这也是中国政府已经对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而现在的政策只是初步的,应还有后续政策出来。   资深投资策略分析师梁福涛博士认为,由于总体支出增加,明年国债供给的规模也会增加。对基础设施和消费的财政支出,有利于扩大内需。然而其作用有多大,取决于这些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或者效用有多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非国有经济比重上升,以及财政支出重点在于基础设施等,其对经济增长贡献及业绩的贡献,可能比上一个周期会有下降。至于信贷放松的影响,其效果可能因为银行惜贷而打折。   财政支出能够多大规模地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渣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认为,与十年前相比,目前的财政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要减弱。十年前,财政资金和带动的社会资金的投资比例是1:2,而渣打银行最近一份报告估计,考虑到投资回报和风险的不同,目前财政资金和带动的社会资金投资比例预计是1:1。   但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认为,投资具备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作用应该较大。他并表示,去年政府投资在全部投资中大概占20%左右,所以实际上这4万亿元的投资,财政只要安排8000亿~1万亿元即可。而且这些投资是分为两个年度进行的,所以应该不会对财政预算平衡形成太大压力。   关于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的问题,刘桓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企业生产不足,而是产能过剩,企业缺少订单。政府投资可以给企业带来订单,今年底的投资拉动效应,会在明年显示出来。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昨日表示,估计市场会对此次措施出台作出积极反应。预计更多的投资细节将在未来几个星期由各个部门陆续公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