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的故事,概括,越少越好。

2024-05-14

1. 四渡赤水的故事,概括,越少越好。

四渡赤水讲的是红军长征期间,面对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1、背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兵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元气大伤、伤兵满营,弹药奇缺,补给匮乏,亟待补充,而蒋介石重创红军于湘江边,士气正盛又调集40万重兵进行围堵,3万对40万!双方兵力悬殊。四渡赤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打响的。
2、目的:跳出国民党40万军队的包围圈,保存有生力量,与其余红军回合。
3、第一渡:红军大部队摆脱跟敌人对峙局面分左中右三路,从元厚镇、土城镇向西渡过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4、第二渡:敌军主力大部分被红军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红军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红军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掩护部队于1935年2月18日至20日三日内,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
5、第三渡:1935年3月15月红军把国民党军都吸引到黔北,毛泽东、朱德命令中央红军主动撤出战斗,前往茅台镇指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河,第二次挺进川南。
6、第四渡:1935年3月20日~22日中央红军进入川南,再次摆出北渡长江的态势。蒋介石再次把主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川南。毛泽东命令中央红军秘密、迅速地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四渡赤水的故事,概括,越少越好。

2. 四度赤水故事


3. 四度赤水的的故事

一渡赤水,拟定中央红军各部进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后,分3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二渡赤水,2月9日,中央红军在扎西地区集结完毕。为了迅速脱离川、滇军的侧击,毛泽东等决定东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发动进攻。三渡赤水,3月16日,红军在茅台附近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并派出一个团向西北方向的长江南岸佯动。四渡赤水,3月21日至22日中央红军由二郎滩、太平渡等地四渡赤水河,迅速向南渡过乌江,兵锋直指贵阳。                   补充:“四渡赤水”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指挥艺术中充满了军事辩证法思想,牢牢把握了“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四渡赤水”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不仅深谙孙子兵法的精要之处,并且创造性地发展了水之形“遇虚则实,遇实则虚”与兵势暗合的兵家之妙。这是毛泽东对军事哲学中“虚实”学说的传承、运用、发展,将传统的“以虚示实、以实示虚”发展为“亦虚亦实”“即实即虚”,这是其借鉴和活用前人智慧的结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理论宝库。     来源:《学理论》

四度赤水的的故事

4. 四度赤水在历史上算是经典吗?

毛主席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5. 四渡赤水在历史中的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扩展资料
四渡赤水战役——战略性的伟大胜利
中央红军主力南渡乌江后,毛泽东计划“调虎离山”,“把滇军调出来”,然后乘虚进军云南。即以佯攻贵阳的声势,迫使蒋介石把驻防黔西、阻挡红军进入云南的滇军孙渡部东调贵阳,以便打开红军西进云南的门户。
为此,以中央红军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至扎佐、狗场,前锋逼近贵阳。
当滇军和其他各路敌军急速向贵阳以东开进时,红军出其不意地急转向南,以每天120里的速度向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疾进,并以一部直逼昆明。
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在滇军东调回防不及的情况下,急调各县民团防守昆明。而红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乘虚迅速向西北方向前进,于5月初在皎平渡、洪门渡渡过谷深水急的金沙江,前往与四方面军会师。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变被动为主动的决定性战役。
通过灵活变换作战方向,迷惑和调动敌人,掌控战场主动权,创造战机,既跳出了几十万国民党大军的包围圈,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又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因此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在历史中的意义

6. 四渡赤水的过程及意义是什么?

四渡赤水之战,是在川黔演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在这次作战中,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炒地穿播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
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时,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牢牢地掌猩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四渡赤水之战,根据情况的变化,巧妙地穿插于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感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敌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7. 四渡赤水在历史中的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 *** 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 *** 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扩展资料 
   
  四渡赤水战役——战略性的伟大胜利
  中央红军主力南渡乌江后, *** 计划“调虎离山”,“把滇军调出来”,然后乘虚进军云南。
  即以佯攻贵阳的声势,迫使蒋介石把驻防黔西、阻挡红军进入云南的滇军孙渡部东调贵阳,以便打开红军西进云南的门户。
  为此,以中央红军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至扎佐、狗场,前锋逼近贵阳。
  当滇军和其他各路敌军急速向贵阳以东开进时,红军出其不意地急转向南,以每天120里的速度向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疾进,并以一部直逼昆明。
   *** 云南省主席龙云在滇军东调回防不及的情况下,急调各县民团防守昆明。
  而红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乘虚迅速向西北方向前进,于5月初在皎平渡、洪门渡渡过谷深水急的金沙江,前往与四方面军会师。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变被动为主动的决定性战役。
  通过灵活变换作战方向,迷惑和调动敌人,掌控战场主动权,创造战机,既跳出了几十万 *** 大军的包围圈,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又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因此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

四渡赤水在历史中的意义

8. 四渡赤水的故事简介 四渡赤水的简述

1、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出发,分三路向川南开进。右路红1军团,牵制綦江、合江之敌,由松坎出发,经温水、习水向赤水疾进;中路红5、9军团及军委纵队,由遵义、娄山关出发,经官店袭击习水、土城之敌;左路红3军团,由懒板凳出发,迅速摆脱尾追和侧击之敌,向土城前进。
 
 2、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我军进至扎西地区,敌仍判断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我分进合击。
 
 3、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我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我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29日夜,我军先头团1个排利用雷雨掩护,乘竹筏到达对岸,顺利地攻占了渡口,至31日,除红9军团于乌江北岸继续牵制敌人外,红军主力向南全部渡过了乌江,巧妙地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